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_第1頁
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_第2頁
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_第3頁
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_第4頁
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浠水縣耕地質量現狀及改良對策浠水縣位于大別山南麓,低山環繞于東北,長江蜿蜒于西南,境內有低山、高丘、低丘、垅崗階地、平原等地貌類型。其中北部低山區面積占20.5%,中部丘陵區面積占64.0%,沿江濱湖區面積占15.5%。成土母質主要是花崗巖、片麻巖、近代河流沖積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集中。再加上近年來一些不良耕作措施,造成了浠水縣耕地質量復雜性和不平衡性。

1耕地質量現狀

1.1耕地類型與各級土壤分布

浠水縣現有農用耕地面積4.37萬hm2,其中水田面積3.31萬hm2,旱地面積1.06萬hm2。全縣肥力較高的一級土壤6997hm2,占16%,肥力中等的二級土壤面積2.27萬hm2,占52%,肥力三級的土壤7872hm2,占18%,肥力低于三級的土壤面積6093hm2,占14%。中低產田(土)面積3.67萬hm2,占農用耕地總面積的84%。

1.2耕地地力變化態勢

1979—1999年浠水縣土肥站對38個地力監測點耕層土壤養分監測表明,有機質下降26個點,占68.4%,變化無差異10個點,占26.3%,略有上升2個點,占5.3%;全氮下降21個點,占55.3%,變化不明顯12個點,占31.6%,上升點有5個,占13.2%;全磷下降有24個點,占63.2%,其他占36.8%;全鉀下降29個點,占76.3%;堿解氮下降19個點,占50%;有效磷下降17個點,占44.7%;速效鉀下降31個點,占81.6%。變化大的是有機質和鉀,尤其是全鉀下降0.1%~0.9%,潛在鉀下降16個點,占42.1%。

1.3中低產田(地)生產潛力

浠水縣中低產田(地)面積大、潛力大、改造后貢獻大。按中低產田地力提高1個等級,稻谷產量增加750kg/hm2(換算),增收1500元/hm2計算,全縣中低產田(地)面積3.67萬hm2,每季可增產稻谷2.76萬t,增收5510.4萬元。如果地力提高2個等級,增產增收潛力更大。因此,改造中低產田(地),提高耕地質量,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2主要障礙因素類型

2000—2022年,浠水縣土肥站在農業部支持下,對浠水縣農用耕地進行了廣泛土壤施肥和生產情況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土壤測試和肥料效應試驗。

2.1土壤質地不良型

該類型主要障礙因素是耕層淺薄、土壤質地黏重或偏砂,全縣水田土壤中,砂質田面積1.08萬hm2,占23.4%,耕層厚度小于20cm面積9000hm2,占27.2%;旱地土壤中,砂質土壤面積4933hm2,占旱地土壤46.5%,土層厚度小于20cm,面積為5933hm2,占旱地土壤55.9%。質地偏砂的土壤,重點分布在低山區和高丘區等地的旱地和水田,耕層淺薄,土壤有機質少,養分缺乏,團聚性差,結構不良,漏水跑肥。全縣水田土壤中,黏質土壤5400hm2,占16.27%;旱地土壤中,黏質土壤866.7hm2,占8.12%。土壤質地黏重,通氣差,宜耕期短,作物遲發,不耐旱,又不耐澇,土壤容易板結,作物出苗和扎根困難,抗逆能力差,缺水怕旱,下雨怕澇,作物生長差[1-2]。

2.2漬澇潛育型

冷、爛、澇、漬是浠水縣水稻土突出障礙因素。全縣冷浸田、深腳田、爛泥田、低湖田、落河田、中層青泥田面積共7133.7hm2,占水田面積21.5%。其中冷浸田2133hm2,深腳田2067hm2,中層青泥田866.7hm2,其他2067hm2,這類田土壤長期積水,排水不良,土壤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質分解緩慢,釋放有效養分少,水土溫度低,有效養分缺乏,土爛泥深,還原性有毒物質多,土壤結構差。

2.3土壤弱酸偏堿型

弱酸偏堿也是浠水土壤中障礙因素之一,全縣弱酸土壤面積有1.45萬hm2,占33.23%;土壤偏堿面積746.7hm2,占1.7%。土壤酸堿性不適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力,降低土壤養分有效性,對農作物生長不利。

2.4土壤缺素失調型

該次土壤測試表明,浠水縣土壤中大面積缺素,土壤中堿解氮中等偏上,磷鉀不足,氮磷鉀比例失調。堿解氮大于150mg/kg占12%,100~150mg/kg占36%,50~100mg/kg占39%,小于50mg/kg占14%;速效磷小于7.5mg/kg占38%,小于15mg/kg占76%;速效鉀小于50mg/kg占69%,小于100mg/kg占89%;有效鋅小于1mg/kg占33.3%,其中嚴重缺鋅占10%;土壤中有效硼含量小于0.6mg/kg面積占78.8%。

3耕地質量改良對策

浠水縣耕地質量及變化態勢令人堪憂,耕地生產潛力大,既是農業生產發展的瓶頸,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提高耕地質量要用現代農業的觀點,進行全面規劃,因地制宜地采取農業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用地、養地、保地相結合,山、水、田、林、路、草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

3.1農業措施

經過多年的實踐,增施有機肥料、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覆蓋等農藝措施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有效措施,具有投入少、效果好、見效快的特點。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從根本上扭轉土壤質量變化態勢,培肥土壤,提高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3.1.1大力推進適應性種植。注重提高生產力和改善生態環境技術同步發展,采取適應自然資源優勢的作物區域化種植,進行技術的選擇和配置,以較低的技術和資金投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這不僅使生產領域的農業技術得以進步,而且生態環境和資源管理技術也得到長足發展,從而保證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浠水縣境內低山、高丘、低丘、平原等地貌類型明顯集中又交叉;成土母質絕大部分為片麻巖,易風化,有很高可蝕性;歷年5—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1/2左右,常有暴雨發生,每年2~5次,降雨強度大,降水時段集中。這就要因地制宜,適應自然資源,確定發展模式。宜林則林,宜特則特,宜糧則糧。在旱作農業區發展適應性特色優質種植業區域,形成浠水縣不同區域優質油菜、水果、大豆、花生、棉花板塊,同時還要大力推廣應用耐旱、耐瘠優良品種[3-4]。

3.1.2大力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是土壤和水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內容:一是秸稈覆蓋,必須保證有30%以上的秸稈還田覆蓋;二是免耕或少耕,以松代翻保持土壤良好結構;三是實行耕地休閑和輪作,主要通過交替種植使土壤休養生息,合理利用地力,使土壤養分、土壤蓄水滿足作物生長;四是配套作物品種、機械、施肥等技術措施。例如,在果園里果樹樹盤及大樹行覆蓋秸稈及其他覆蓋物,保墑保土,減少侵蝕。覆蓋物可以是農作物秸稈,也可以是種植的作物(綠肥等)。小稻、小麥、高梁等作物秸稈用量15.0~22.5t/hm2,另潑灑人畜糞尿或添施腐熟劑加速腐爛。在坡度較緩旱地,大力實行休閑輪作間作套作。用地、養地、保地相結合,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

3.1.3大力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有機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土壤肥力作用很大,不僅含有作物所需各種元素,而且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的能源,對改良土壤結構和土壤物理性具有重要作用。浠水縣現有農用耕地有機質含量在25g/kg以上的僅占農用地面積的29.4%,有機質含量15~25g/kg占49%,15g/kg以下占21.6%。1977—1999年浠水土肥站對浠水縣典型土壤38個土樣進行長期監測,結果表明,土壤有機質下降樣點占68.4%。這是長期重用地、輕養地,重化肥、輕有機肥,重產出、輕投入的結果。增施有機肥是提升土壤有機質、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有效途徑。浠水縣有機肥資源種類多、數量大、途徑廣。要重點發展綠肥、農家肥、秸稈還田和泥肥,力爭“十二五”期末土壤有機質平均值達到25.5g/kg以上。①大力恢復和發展綠肥。綠肥作物根系發達,入土深度1.0~3.2m,能吸收土壤深層養分,根系與根系相互穿插,除可疏松土壤、腐爛后膠結團聚土粒作用、增強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外,在綠肥生長期間,綠肥枝葉繁茂、覆蓋度大、蒸發量小,還能保水、保肥、養土。豆科綠肥既是優質的家畜飼料,用地上部分養畜,過腹還田,又是優質有機肥料。新形勢下要因地制宜采取多品種、多形式、多用途發展綠肥。多形式,即可以套種、純種、間種、陸地種、水面種等;多用途,就是多種用途兼用,既可作肥料、飼料,又可美化環境;多種類就是不僅要發展春夏綠肥,還要發展旱地和水生綠肥。力爭用5年的時間把浠水縣綠肥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水平。②大力積造農家肥。農家肥不僅有機質含量高,養分全面,肥效長穩,而且是改良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三保能力”,提高化肥肥效,改善農產品品質的根本途徑。浠水縣農家肥資源量大、成本低、效果好,其利用的主要模式:一是采用糞坑積造人畜糞尿農家肥,經充分腐熟發酵后直接用于作物;二是大力推廣應用沼氣肥,將人畜糞便等發酵后施用。通過發展沼氣,既可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又可解決農村燃料與肥料的矛盾,節約能源,是一條積造農家肥的好途徑。③大力發展秸稈還田。浠水縣秸稈資源豐富,主要是水稻、小麥、油菜秸稈。其利用方式:一是直接還田,如水稻等機械收割后,加入腐熟劑直接還田;二是覆蓋,農作物秸稈覆蓋可保墑、保溫、保肥,還可抑制雜草、節水、增加土壤有機質,防止土壤板結;三是過腹還田,主要是通過稻草喂養牛以及甘薯等莖葉養豬,走作物秸稈—牲畜飼料—糞肥—沼氣—肥料的良性循環路子。④大力應用泥肥。塘、湖、溝中的淤泥統稱為泥肥。此項肥源具有來源廣、數量大、就地積、就地用的優點。肥分主要來源是雨水和風帶來的肥沃地表細土、無機鹽、樹枝落葉及水生動物排泄物與遺體、水生植物的殘體等,匯集于塘、湖的底部,在長期的嫌氣條件下緩慢分解,從而形成肥沃泥肥。其不僅含有較多的有機質,而且養分全面,肥效長而穩,還可以增厚耕作層,改良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調節土壤營養元素的供應。尤其在旱地、沙田肥效更明顯。在施用上一般泥肥挖出來后,經過一段時間存放和晾干,還可以與綠肥、廄肥、稻草等混合漚制成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