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時作業(選修中冊)基礎過關訓練 6_第1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選修中冊)基礎過關訓練 6_第2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選修中冊)基礎過關訓練 6_第3頁
高中語文課時作業(選修中冊)基礎過關訓練 6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礎過關訓練6憐憫是人的天性一、基礎鞏固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1)我們不應當在高深的理論中而應當在這種自然的感情中去尋找人即使沒有受過教育的也不愿意做惡事的原因。(2)因而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克制他的強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產生之前他的自愛心。(3)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而產生的需要了。(4)所謂曲學阿世即是嘩眾取寵,曲解經典的原義以討好于時尚,也就是背離了原則而,這就違反了追求真理的學術宗旨。A.熏陶克制混為一談順風轉舵B.熏染抑制相提并論順風吹火C.熏陶抑制混為一談順風吹火D.熏染克制相提并論順風轉舵2.下列語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A.文學不是表示客觀事實或客觀規律的,因而也必須對于事物現象的本質有所顯示,才能夠感動人心。B.的確,在旁邊觀看的動物愈是對受難的動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強烈。C.我們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認人不是一個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D.這個人如果強壯的時候也像他柔弱的時候那樣依賴他人,那么,什么過分的事他干不出來呢?3.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文學創作中,①,創作者的情懷也同樣重要。比如說時代與時代之間,文學風格的巨大差異②,這一點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復古詩云:“飄零憂國杜陵老,感遇傷時陳子昂。近日不聞秋鶴唳,亂蟬無數噪斜陽。”在這里,戴復古把自己所處的南宋時代與唐代對比,認為情懷決定著兩個時代的文學風格。杜甫、陳子昂之所以成為“秋鶴”,不僅在于他們的才華,更在于他們憂國傷時的情懷。而戴復古所處的南宋時期,有才華的人雖然很多,③,于是便只能成為斜陽中的“亂蟬”了。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4個字。答:二、能力提升(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曼德維爾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如果大自然不賦予人類以憐憫心來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類盡管有種種美德,也終歸會成為怪物。但是,曼德維爾沒有看到的是,人類的種種社會美德(曼德維爾否認人類有這種美德)全都是從這個品質中派生出來的。的確,人們所說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對弱者、罪人和整個人類懷抱的憐憫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實,從深層次的意義上看,人們所說的善意和友誼,無非就是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憐憫之心而已,因為我們希望某一個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說憐憫心真的只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這種感情在野蠻人心中不明顯,但甚強烈;而在文明人心中雖較明顯,但很微弱)。這種說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證明我的論點符合真理以外,還能說明什么呢?的確,在旁邊觀看的動物愈是對受難的動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強烈。很顯然,這種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狀態下比在理智狀態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產生自愛心;而加強自愛心的,是頭腦的思考。自愛心使人汲汲于關心自己,使他遠離一切使他感到為難和痛苦的事物。哲學使人孤獨,使他在看見一個受難的人時,竟暗自在心中說: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無事就行了。只有整個社會的危難才能驚醒哲學家的沉睡,把他從床上拉起來。即使有人明目張膽地在哲學家的窗前掐另一個人的脖子,他也能若無其事地用手捂著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讓他心中激動的天性使他對那個被殺害的人表示同情。野蠻人絕沒有這么高超的本領;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總是一往無前地發揮人類天然的感情。在社會動蕩不安時,在街頭發生爭吵時,奔赴現場的總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卻往往避而遠之;把打斗的雙方拉開,挺身出來阻止誠實的人們互相廝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場的婦女。4.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符合的一項是()A.曼德維爾和盧梭都認識到憐憫心的重要性,但曼德維爾對于社會美德和憐憫之心的關系認識存在不足。B.作者認為憐憫心只不過是使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受苦的人著想的一種感情,這種情感在野蠻人心中更為強烈。C.在街頭爭吵中,來阻止廝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場的婦女,因為他們理智介入較少,且有著更多的天然的同情心。D.作者連用三個反問句,語氣強烈,強調了憐憫的品性對人的美德的影響,更能夠引起人們的深入反思。5.作者認為“憐憫”的品性與社會美德有何關系?結合文本具體闡發。答:6.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人的同情心更為強烈?答:(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題。材料一中國古代儒家對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很多深刻的論述,孟子便對道德情感,尤其是惻隱之心做了細致的闡述。他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并以“孺子將入于井”為例,說明任何一個路遇此事的人都會對將要掉入井里的孩子產生同情,這種同情并非為了結交孩子父母,也不是為了邀譽于鄉黨朋友。由此看來,惻隱之心是純然的善,是無條件地具有道德價值的。這意味著,儒家學者不會同意盧梭認為的同情心源于自愛的觀點。根據儒家的觀點可以推知惻隱與自愛截然不同,兩者之間沒有因果或源流的關系。惻隱固然也需要對自身感受的關切,因為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但用自愛卻無法解釋一個人為什么一定要從自己推及他人,同情他人的痛苦,更無法解釋那種自我奉獻的意愿和行為。那么,惻隱是人類道德的源頭嗎?概括地講,可以這么說,但還需要做些具體分析。完整意義上的道德包括三種現象——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對道德心理而言,惻隱之心無疑是其原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并推動著其擴展和深化;對道德行為而言,惻隱只是一種最初的動力,且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動力;對道德知識來說,惻隱則是形成它們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動力,必須經過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惻隱之心是道德最初的涓涓細流,雖不洶涌澎湃,但卻源源不斷。人類歷史上雖不乏以所謂“原則”“主義”扼制甚至消滅惻隱之心的企圖,但最終都歸于失敗。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孟子的惻隱之心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惻隱之心還有必要發展,它不能滿足和停留于自身。它最主要的發展當然是和理性結合,使單純個人主觀的惻隱之心轉向普遍客觀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轉向法治。在當今的社會,理性規則、道德義務都是必要的,但規則和義務并不是道德的全部,道德并不僅僅是規則和義務的普遍履行,我們還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厚同情。它會讓規則與義務不至于硬化干枯,會提醒我們道德與生命的深刻聯系。道德也會與時俱進,只要人類還有惻隱之心,我們就可以對它的變化基本放心。(摘編自何懷宏《道德情感》,有刪改)材料二人為什么要有道德?利益或互利雖然可以普遍解釋人類一般道德行為和道德現象,卻并不能解釋人類道德現象和道德行為的全部。無論是在人類的道德生活史上,還是現實道德實踐中,都可以發現大量而非偶然的非功利道德行為,它們并不是出自某種求利、互利動機。人類對老弱病殘的天然同情感,個體對某種價值理念或信念的絕對忠誠和無條件的道德奉獻與道德犧牲,出自公益精神的無報酬社區服務,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動機理論所能解釋的道德現象。為什么人類會做出這類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人類的道德顯然還有非功利或超功利的根源,這一根源在于人性。中外倫理學史上有過各種不同的人性理論,但歸結起來無外乎性善、性惡、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說四種類型。總體上,西方倫理學家對人性大都采取了比較消極的理解。與之相比,中國傳統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總體上較為積極,以儒家主流為代表的傳統倫理學基本上是持性善論的,這其中尤以孟子為最。出于對人的美德倫理的高度關切,設定人天性善良,通過既定嚴格的人倫秩序,以積極擔負自身所承諾的人倫角色為基點,盡力實現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潛能。孟子云:“人皆有四端。”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四端”乃人性善之種子,若人盡心養性,既能秉持人倫物理,又能存心養氣,勵精磨煉,終究可以養成“浩然之氣”,成為頂天立地的仁義“大丈夫”。在孟子等性善論者的道德推理邏輯中,人性本善的預設是絕對必要的,人若無善性之“端”,將難以解釋人如何達至道德仁義和圣賢境界。(摘編自《人為什么要有道德》,有刪改)材料三“善”與神學中的德行、“仁愛”相符合,并且不會過度,只能有錯誤。過度的求權力的欲望使天神墮落,過度的求知識的欲望使人類墮落;但是在“仁愛”之中卻是沒有過度的情形的,無論是神或人,也都不會因它而受危險。在這種“善”與“仁愛”的德行中,錯誤有時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罵人的話:“他太老好,好得簡直成了廢物。”我們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們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隸;因為若是那樣,就是易欺或柔懦了,易欺或柔懦是拘囚誠實的人的。世間不僅有一種受正道指揮的為善的習慣,并且有些人在本性之中,也是有一種向善的心理趨向的,如同在另一方面是有一種天生的惡性一樣。因為也有些人天生不關心他人。惡性中較輕的一種趨向于暴躁、不遜、喜爭或頑強,等等;而較深的一種則趨向于嫉妒或純粹的毒害,這樣的人可以說是靠別人的災難而繁榮的,并且是落井下石的。這樣的心性正是人性的潰瘍,它們就如同曲木一樣,造船最好,船是天生要顛簸的,但是這種木材卻不適于造房屋,房屋是要站得牢的。性“善”的特質和特征是很多的。一個人對待異鄉人溫和而有禮,那就足見他是個“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不是一個與別的陸地隔絕的島嶼,而是一個與那些陸地接連的大洲。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災難是同情的,那就表明他的心有如那療他人之傷而自己受割的珍貴的樹木。一個人對于別人的過惡很容易寬宥不究,那就足見他的心智是種植在超越傷害的地方的,所以他是傷害所不能及的。一個人對于小惠很感謝,那就表明他重視人們的心而不重視他們的錢。(摘編自培根《論善與性善》,有刪改)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說儒家認為惻隱與自愛不同,兩者雖都關注自身感受,但它們之間并無因果聯系。B.材料一談到惻隱對道德心理、道德行為、道德知識的推動作用呈逐漸增強的趨勢。C.材料二談到利益或互利是人類道德行為和現象的客觀基礎。因而,人的道德行為源于人們追求利益或互利的動機。D.材料二談到,儒家學者的代表孟子認為,凡持有“四端”者,懂得擴大并充實它們,“四端”就會像火燃起和泉水涌出一樣不可遏止。8.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中談到只有保持惻隱之心,道德規范才會具有人性的溫度,道德的演化才不會違背人性。B.材料一談到惻隱是經由自身的痛苦感知他人的痛苦,因此它會推己及人,完全認同他人的痛苦。C.材料二首段列舉了非功利道德的諸多行為,意在引出論述重點:人的無私無利的道德行為源自人性。D.材料二認為中國傳統倫理學對人性的看法雖有不同,但總體上是積極的,基本持性善論的觀點,這與西方倫理學的認識有所區別。9.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中的觀點的一項是()A.母親哺育自己的孩子,無私地愛他們,無論他們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