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教版高中歷史第16課兩次鴉片戰爭1.國際背景(1)工業革命后半個多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2)當時,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各國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3)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必備知識清單破1|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知識點2.國內背景(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頑固。(2)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3)科技:落后。(4)軍事: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5)社會矛盾:社會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鴉片戰爭(1)導火線: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收繳的走私鴉片。(2)過程:1840年6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海口,發動侵略戰爭。清政府組織了抵抗。這場戰爭以1842年8月29

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而結束。(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2|兩次鴉片戰爭知識點條約主要內容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中英《虎門條約》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

爭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①歷史遺留:英國等侵略者從鴉片戰爭中獲得了種種特權,但是未能達到鴉片貿易合法化的

目的。②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③直接原因:列強要求修約,被清政府拒絕。(2)進程:1856年,英、法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

美、俄四國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天津→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

劫、焚毀圓明園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3)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主要內容中英、中法《天津條約》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4)影響:從《南京條約》到《北京條約》,外國侵略者把不平等條約體系強加在中國身上,

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會。1.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及《南京條約》的簽訂,充分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

昧與腐朽。2.表現(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

等書稿。(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該書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

全書”。魏源在書中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3|開眼看世界知識點(3)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一書,該書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

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

著作。3.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材料19世紀上半葉英國已有“世界工廠”之稱,182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

產量的一半。新興的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為擴大全球貿易,憑著武力優勢,到處發動侵略戰

爭,侵占別國領土。1840年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就是這種“商業戰爭”的繼續。因此

可以說,發動鴉片戰爭是英國資本帝國主義發展史的必然一頁。看不到當時英國基于貪婪

欲望而形成的侵略成性的主要特征,而責怪中國當時統治者的閉關政策為落后、愚昧,林則

徐禁煙“操之過急”,那就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關鍵能力定點破1|鴉片戰爭爆發原因及影響定點1.原因(1)經濟視角:鴉片貿易改變了中英貿易中英國逆差的地位,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并對中國

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2)政治視角:英國為維護鴉片貿易,不惜訴諸戰爭。清政府希望能夠避戰,但在“天朝”尊嚴受損的情況下,也不惜一戰。(3)外交視角:英國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團來華,均未達到打開中國市場大門的目的;相反,外交

禮儀上的沖突為英國發動戰爭制造了借口。(4)文化視角:中國的“夷夏觀”延續了古代的民族優越感,清政府自視為“天朝上國”,與

英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對立。(5)根本原因:英國在工業革命后為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急需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6)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2.影響(1)政治上: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經濟上: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促進了中國民

族資本主義的產生。(3)思想上: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

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4)對外關系上: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狀態,中國的大門被打開;促進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5)社會生活上:引起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認為“關于鴉片問題,我方力圖禁絕,英方則希望維持原

狀:我攻彼守。關于通商問題,英方力圖獲得更大的機會和自由,我方則硬要維持原狀:彼攻

我守”。該言論揭示了

(

)A.中英間矛盾源于雙方外交對峙B.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C.中國未妥善處理中英貿易問題D.中國禁煙立場引發鴉片戰爭典例B思路點撥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鴉片問題與通商問題上,中英之間產生嚴重分歧,雙方矛盾尖銳對立,說明鴉片戰爭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B項正確。中英間矛盾源于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廣闊的市場和原料產地,A項錯誤;C項只是材料表象,不是材料揭示的本質問題,C項錯誤;中國禁煙立場只是鴉片戰爭爆發的誘因,材料主要是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必然性,D項錯誤。材料深刻的社會危機和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中國思想界出現了一股面向世界的潮流,了

解西方和學習西方科技成為經世思潮的重要內容;反侵略的思想和文學應時興起;為了知己

知彼,一些士大夫以滿腔熱情去研究世界及中國邊疆的史地之學。一個古老的民族終于開

始覺醒。——摘編自蕭致治主編《鴉片戰爭史——中國歷史發展中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研究(下)》2|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定點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主觀主義和理想主義而轉向現實主義。2.在夷夏觀方面,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