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子《道德經》中的天與人
老子的《道德經》是儒家的書。《道德經》說的是宇宙中自然之道,乃中華上古流傳迄今之道。它“究天人之際,察萬物之情,通古今之變,應人生之事,證大道之真”。它所一以貫之于全書的核心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觀。老子深邃地回答了天與人源于何處、天與人為何會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等人類關心的永恒命題。這是老子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標志著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深入探討老子的天人合一觀,把握“合一”的精髓,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一人合一觀的含義老子“天人合一”觀中相關概念的含義。(一)“國家”14章老子的“天”是指宇宙自然之天。無限性是其顯著特征,是無限小和無限大的統(tǒng)一,“可名于小”、“可名于大”(《道德經》三十四章,以下只注明章次);又是無始無終的,“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它內在于時間和空間之中。這是老子的大道宇宙觀,它有別于現代物理學意義上的宇宙。現代物理學所理解的宇宙,是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天文學的不斷進步發(fā)展而逐步地擴展它的有限范圍,包括向內擴展和向外擴展。但是,它永遠沒有極點,永遠達不到無限。有限性是現代物理學所理解的宇宙的一個顯著特征,而老子的“天”是無限的,是無限大與無限小的統(tǒng)一。(二)“道法”上的“天”“神”老子所論述的“人”分為自覺的以道蒞天下的“真人”、“圣人”和修真證道的“上士”;世俗的“下士”,即“俗人”、“眾人”、“百姓”;以及介乎兩者之間聞道而“若存若亡”的“中士”;另外,是嚴重異化的如“強梁者”、“盜夸”。老子要求“上士”聞道而勤行,“中士”、“百姓”反俗而修煉,通過“滌除玄鑒”(十章),修持心靈之境,能夠逐步自覺地把握大道規(guī)律,掌握人生命運,從而修真證道,與“天”合一,達到“天人合一”的真人、圣人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這里老子所講的“四大”之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人類由自發(fā)自在進入自覺自由,達到高度覺醒的偉大標志。人要成為“四大”之一的人,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蕓蕓眾生,苦海無邊,而是自覺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認識宇宙,認識自我,唯道是從,無往不利。(三)古代“人之道”的含義及對前代的界定老子的“天之道”是指宇宙自然之道,即宇宙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老子的“人之道”是指世俗之道及其處理事情的觀點和方法。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四)“融合”的含義“合一”就是不二,就是渾然一體,就是與道合真,就是一切能“唯道是從”(二十章),一切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從心所欲而不逾道。二“五結論”思想中“同源性”、“同構性”和“同一性”思想老子“天人合一”觀,嘗試歸納為“五同性”即宇宙萬事萬物的“同源性”、“同構性”、“同歸性”、“同律性”和“同一性”思想。(一)“道生一,靈魂不高”,其實質即“無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這是老子的宇宙本體論和宇宙生化論。老子認為,宇宙有一個客觀自然、永恒不變的先于天地萬物的“道”。這個“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二十五章),這是老子偉大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宇宙大道本體論的建立:他認為存在一個先天地生的萬物母親———道。這個“道”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然的。這個高度抽象的用數學表達的宇宙生化公式,可以理解為由自然客觀永恒的“道”,即是“道”處于渾沌無序的原始狀態(tài),然后運動變化到了某個度(適度)而產生了一,即道生一(指未分陰陽的渾沌氣);然后,一生二(指陰陽兩氣);二生三(指陰陽沖和之氣);三生萬物,由隨機性的陰陽沖和之氣而生萬物。宇宙的化生過程,老子以簡明深刻的公式予以表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迄今“獨立而不改”(二十五章)。道生一,此處的道,是處于虛無狀態(tài),看來無聲無色無形,卻是似無而實存,不是一無所有的絕對真空;此外的道,雖然恍惚不可捉摸,但其中有“象”、“物”、“精”、“信”(二十一章),不是“本來無一物”的“空”,而是具此“四有”;此處的道,不是什么從天上掉下來的絕對精神,它只能是作為宇宙萬物之本體的始源的客觀存在,用老子的話講,就是“萬物之宗”、“象帝之先”(四章)、“先天地生”(二十五章),是萬物恃之以生的原始物質(借用現代的概念)。天人同源于“道”的這一原初物質。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一章)處于“無名”狀態(tài)的道,是萬物的原始;而有名狀態(tài)的道,是孕育萬物的母親。萬物源于“有名”狀態(tài)的道,而有名狀態(tài)的道是源于“無名”狀態(tài)的道。老子把“道”的原初本體稱之為“無”———虛無,是從其本體論來說的;稱之為“無名”,是從認識論來說的。其實質皆指渾沌無序狀態(tài)的道。“天”與“人”同源于“無”、“無名”,即同源于“道”。(二)道之“精”—天人“同構性”思想“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老子說:“道之為物”,明示處于本體階段的道,是“為物”,不是憑空的虛構與天才的猜想之類出于純意念的產物,而是“物”,姑且譯之為基本的物質存在。這個“物”,就是“有物混成”之物,老子將此“物”“強字之曰道”(二十五章)。由此可見,老子認為道是“物”,但不是具有特定形象的具體的“某物”,而是“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的“物”。此“物”恍恍惚惚,看來仿佛隱約,似有似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好似一無所有。然而,恍惚之中,卻似虛無而實含妙有,“恒無欲也,以觀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徼”(一章)之際,是可以窺見,可以感知,是含有“象、物、精、信”的。也就是道之本體———“物”中的“象、物、精、信”是產生萬物的基本物質存在。這個“象”,是道處于本體之象,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十四章),尚未形成具體的萬物時,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實物的形象。這個“物”是道處于本體之物,是無物之物,所以“無名”,但卻是生成萬物的基質(基本物質性存在)。這個“精”是道處于本體之“精”,它是生育萬物的精氣,是萬物內在的生命力。它非常純真,沒有絲毫的渣滓。所以說“無名,萬物之始也”,萬物之所以“始”,便是由于“其中有精”。這個“信”,是道處于本體之“信”。信者,一是周期,如潮信,為道周行不殆規(guī)律的顯現;二是信驗,有規(guī)律可尋,無差爽;三是信息,或嫌它過于“現代化”了,但道為萬物之母,自然含有萬物的生命信息,其理自明。“象、物、精、信”此四者,內在于“道之為物”之中,為其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微,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十四章)道之本體的“象、物、精、信”,其外現是“微”、“希”、“夷”。它雖然顏色“微”到看不見,聲音“希”到聽不到,形象“夷”到摸不著,是常人感官所無法感知的,卻是無形無色無聲之中的實際存在。老子認為,這“微、希、夷”三者,不可能追問它們的究竟,是“混而為一”,是渾然一體而不可分離的。也就是說老子認為:道之本體之“物”中的“象、物、精、信”以及它的外現“微、希、夷”,是萬物、天人同構的根本內容。(三)不求名狀,復歸于無物“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于其根。”(十六章)我用身體這部工具,在一種高度的虛極靜篤狀態(tài)中,無欲觀妙,有欲觀徼。觀察萬物的“并作”和“復歸”。“觀”者,不是觀之以目,而是觀之以心。以“觀”之一字,作用玄妙深遠,為老子認識論中精微所在。在用心靈的“玄鑒”來觀察宇宙萬物,于此著重觀察萬物的并作,使它復歸于其根,而不放任自流,更不流離失所。唯有歸根,才能“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才能復命。“根”者,道之本體也,萬物、天人同歸之于道之本體———“道根”。又說“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十四章)泯泯茫茫啊!不可以名狀,復歸于無物的狀態(tài)。這是叫做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形象,這是叫做惚恍。“道”在周行不殆中,無中生有,為宇宙萬物的母親,然后又“復歸于無物”。臺灣著名學者陳鼓應說:“‘無物’不是一無所有,它是指不具有任何形象的實存體”。道化生出萬物,萬物又復歸于無物。一種是順向運動,一種是逆向運動。順向是道化生萬物;逆向是萬物復歸于“無物”。“天”與“人”均將復歸于道的“無物”的“惚恍”狀態(tài)。又說:“……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六十八章)這是叫做不爭的品德,這是叫做用人的力量,這是叫做配合了天道,古代至高無上的準則啊!我國哲學中最深奧難知最廣博精深最內在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理論,其源頭處即是老子《道德經》,即是六十八章的“配天”,以人合天,而絕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諧,而絕非人定勝天,人類只能依照自然界(天)自身存在的規(guī)律,去適當地選擇與“改變”自然,去適應自然,而絕不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對大自然予取予奪,隨意改造。老子“配天”思想的深邃處,在于高度理性自覺地進而自然地以“人之道”配合于“天之道”,即以人合天。“配天”的結果,使人與天從相分、相抗流轉而與天合一,天人一體,天人和諧。“天”“人”同歸大道的至高境界。又說:“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二十八章)復歸到人生之初的赤子、嬰兒狀態(tài),復歸到萬物的本初———無極,復歸于大道的始初———純樸。善為道者,由于能把握大道的整體,從而實現自覺的人與天合一的理想效果,實現“人”“天”同歸之功效。“歸根”、“復歸于無物”、“配天”、“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等,論述的是同一種思想———同歸性思想。萬物、天人將同歸于道,不論出之于道,或入之于道,皆道體變化流轉,周行不殆。(四)第二,“人”與“道”“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宇宙的羅網恢恢然寬廣,稀疏而不會失漏。“天網”者,自然客觀規(guī)律也。“天”與“人”同受制約于“天網”———客觀規(guī)律。“天道無親,恒與善人。”(七十九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沒有親疏,永恒給予善為道的人。這是道的一體兩面,均將天下萬物視為一體,一視同仁,萬物只有唯道是從,只能輔其自然而不敢妄為。妄為了,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終將受到客觀規(guī)律的制裁。這是老子萬事萬物的同律性思想。(五)“道法自然”,即“天”“善為道者、善攝生者”,與天而同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三十九章)天得到了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了一,因而安寧;神得到了一,因而靈妙;谷得到了一,因而盈滿;侯王得到了一,因而天下走上正道。“天”與“人”都得到這個“一”,才能“以清”、“以寧”、“以靈”、“以盈”、“以為天下正”。“一”者,即樸,即太極,是道從無生有的開端。“道生一”(四十二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十章),“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二章)。抱一無離,就是“得一”。道的本體虛無,無不可見,一為有之始,序數之端,為樸,為太極,舉一以況道,是以得一,就是得道。“一”在道的化生全過程中,居于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具有無窮之妙用。因為“道恒無名。樸雖小,而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三十二章)守樸,即守一;返樸,便是歸一。老子歷舉自然界天地和人類歷史精神和侯王“得一”的典范,來明證天、地、神、谷、侯王之所以能夠清、寧、靈、盈、正,不但得以生存,而且有充沛之生命活力,欣欣向榮,皆由于“抱一”有成,而為“得一”的必然結果。此乃古之善為道者、善攝生者唯道是從,知和曰常,從而得道的體現。得一就是得道,然后同體而同質,因而同一。善為道者唯道是從,與天合一,與道合真,視為同一。這就是宇宙的同一性亦即“整體性”思想。“天”與“人”的同一性、整體性,當然不是指具體事物現象的階段性上的同一性,而是從宇宙、從大自然的究竟的終極的方面來說的。老子“認為人生不是孤立的,從根本上來說,它是屬于自然界的,但同時又是屬于整個人類社會的,而整個人類社會也是自然界的產物。他把人類的思考范圍,從人生擴展到整個宇宙,將個人與社會與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這樣一個整體的巨大系統(tǒng)中來;把有限的人生、社會、人類放到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中來;更將有形的萬有放到無形的妙無中來;并將此兩者有機地和諧統(tǒng)一起來。”這是老子“天人合一”觀所具有的宇宙視野和胸懷。它既否定了利己主義,否定了自我中心主義,又進而否定了人類中心主義。老子《道德經》中深邃而豐富、有機而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跨越時空的,卓越高超的,它將歷千古而常青,有待于我們不斷地深入探討和求索。三人類社會的本質屬性是“道法自然”的理想的結果當前,世界范圍的“老子熱”,似乎可以看作是人類復歸于自然,探索實現“天人合一”的一種歷史必然性的表現。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被污染和破壞,已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生態(tài)狀態(tài)已一再向人類敲響警鐘。新的世紀已經走進了第二個十年,人類需要一種真正的生存智慧。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極其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大自然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一生存智慧,許多有識之士,尤其是中國科學院董光璧教授所推崇的“當代新道家”:如李約瑟、卡普拉和湯川秀樹等著名的科學家也都于老子之“道”、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找到啟示與方向。“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們對自然界的全部統(tǒng)治力量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1989年9月“21世紀科學與文化:生存的計劃”國際研討會,發(fā)表了《關于21世紀生存的溫哥華宣言》。它嚴正指出:“地球的生存已成為人們所關心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它要求更新思想:“在當代科學中,機械的僵化的舊的宇宙模式已被一些新概念所取代。這些概念展示了一個不受任何機械規(guī)律硬性限制的、具有持續(xù)創(chuàng)造力的宇宙形象。人本身成為這種創(chuàng)造力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大連汽車維修協(xié)議合同
- 場地修建合同協(xié)議
- 國內全英文合同協(xié)議
- 大棚加裝暖氣合同協(xié)議
- 備案企業(yè)框架合同協(xié)議
- 多臺車床出售合同協(xié)議
- 大理石背景合同協(xié)議
- 大型停車場協(xié)議合同
- 國外黃金購銷合同協(xié)議
- 工地資料員合同協(xié)議
- 高中地理人文素養(yǎng)評估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鶴壁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考試題庫匯編
- 運輸考試試題及答案
- 學校食堂管理工作資料匯編
- 《基于Retinex算法的圖像去霧的MATLAB仿真研究》8800字(論文)
- 2025年交通事故經濟賠償協(xié)議書模板
- 瀝青路面施工中的質量控制與驗收標準(2025年版)
- 美妝護膚知識培訓課件
- 2024年腎內科工作總結
- 2025銀行協(xié)議存款合同
- DB32/T 3278-2017 油菜耐鹽性鑒定及評價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