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_第1頁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_第2頁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_第3頁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_第4頁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科委軟科學重大課題“科技資源權重模型構建研究”

(編號:Z171100003217089)階段性成果

科技資源及其

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田?帆?范憲偉◎著

KEJIZIYUANJIQI

DUIJINGJISHEHUIFAZHAN

YINGXIANGDEPINGJIA

新華出版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田帆,范憲偉著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9

ISBN978-7-5166-4315-0

Ⅰ.①科…Ⅱ.①田…②范…Ⅲ.①科學技術-資源配置-評價-

研究-中國Ⅳ.①G32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21787號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作者:田?帆?范憲偉

責任編輯:唐波勇封面設計:臻美書裝

責任印制:廖成華

出版發行:新華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區京原路8號郵編:100040

網址:

經銷:新華書店、新華出版社天貓旗艦店、京東旗艦店及各大網店

購書熱線:010-63077122中國新聞書店購書熱線:010-63072012

照排:臻美書裝

印刷:北京九州迅馳傳媒文化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50mm×230mm

印張:8字數:180千字

版次:2018年9月第一版印次:2018年9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978-7-5166-4315-0

定價:39.80元

版權專有,侵權必究。如有質量問題,請與出版社聯系調換/p>

前言

前言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技的飛速發展為人類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

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科技資源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我

國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科技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性,黨中央近

期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我國科技事業

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

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

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未來5到10年是我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

引領新常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勝期,而優化科技資源是這

一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本書主要研究科技資源評價問題,其中包括科技資源自身的

評價及科技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作者主要運用經濟

學、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多維

度構建了區域科技資源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方

法對科技資源對信息化、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研究;對科技資源

的輻射效應進行了測算;對國際科技資本溢出對我國的影響進行

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書對我國今后創新科技資源管理體制提

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1-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本書的基本思路和結構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介紹了研究背景及意義,綜述和分析了相關

問題的研究現狀,制定了本書的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目標,并提出

了預期的創新點。

第二章分析了我國科技資源發展的現狀,對我國各省市科技

資源發展的現狀進行了比較,總結分析了科技資源的特征和發展

趨勢。

第三章在前人基礎之上,按照人、財、物構建了科技資源評

價指標體系,同時按照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成果和創新環

境四大板塊構建了科技資源綜合指標體系,并且從“數量”和“質

量”的角度分別對各省市科技資源進行了評價。

第四章分析了科技資源的影響力,首先通過單位根檢驗和協

整檢驗驗證了科技資源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的相互作用,之

后通過截面數據分析了科技資源、信息化、產業結構及經濟增長

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

第五章分析了區域科技資源對區域外的輻射效應,首先通過

威爾遜熵模型判定了科技資源輻射地區,之后又進一步測算了各

個區域的科技資源輻射半徑。

第六章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又分析了國外科技資本外溢對我國

經濟發展的影響,首先以現有理論為基礎推導了實證模型,之后

分析了國際科技資本外溢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且比較了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外溢效應的差異。

第七章在回顧結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政策建議。

本書的發現和結論主要包括以下五點。第一,從省域層面看,

我國科技資源呈現四大特征:一是我國科技資源區域差異較大,

-2-

前言

東部地區科技資源綜合指標最高;二是與科技資源數量水平相比,

我國科技資源質量水平區域差距更大;三是大部分省份科技資源

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但部分省份科技資源與經濟發展水平間呈

現負相關關系;四是國家級人才和科研機構是影響科技資源質量

差距的主要因素。第二,科技資源對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

其中包括直接影響及通過影響產業結構、信息化等因素產生的間

接影響。第三,科技資源存在輻射效應,北京、江蘇、上海、廣東、

浙江、遼寧、安徽、四川、山東、福建的科技資源集聚度為正數,

而其他各省市科技資源向外省的輻射能力較弱。第四,進口貿易

造成的科技資本外溢對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盡管這

一作用不像國內科技資本那樣明顯,科技資本儲備越高的國家生

產力也越高,但其創新也會推動其他地區的增長。

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從“數

量”和“質量”兩個維度構建了科技資源指標體系;第二,對科

技資源的影響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其中包括科技資源對其他因

素的影響,還包括科技資源對其他地區的影響;第三,綜合運用

模糊層次分析法、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結構方

程模型、威爾遜熵模型等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

-3-

目錄

目錄

CONTENTS

前言………………1

第一章?導論……………………1

一、研究背景……………1

二、政策回顧……………3

三、文獻綜述……………6

四、思路及創新之處……………………16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18

一、科技資源的概念與分類……………18

二、我國科技資源配置現狀分析………21

三、我國科技資源發展的影響因素……39

四、北京市科技資源發展現狀分析……43

五、我國科技資源發展的總體特點……47

-1-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第三章?我國科技資源數量和質量評價………57

一、引言…………………57

二、指標體系設計思路…………………59

三、科技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權重設定…………65

四、科技資源數量和質量評價結果……68

五、北京市科技資源數量和質量評價結果……………73

六、全國及北京市科技資源數字地圖

??——基于廣層面的科技資源分析…………………76

第四章?科技資源對經濟增長影響研究………89

一、研究設計……………89

二、研究方法……………92

三、實證研究…………100

第五章?科技資源輻射效應研究……………110

一、引言………………110

二、研究設計…………111

三、實證研究…………117

四、主要結論…………121

第六章?國際科技資本外溢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

????影響研究……………12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123

二、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126

-2-

目錄

三、實證分析…………128

四、結論討論…………134

第七章?政策建議……………136

一、總體改革與區域突破相結合,促進創新要素提質增效和

??布局優化…………137

二、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加強科技資源的流動與共享………………138

三、優化科技人力資源配置結構,吸引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139

四、重視企業科技活動,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140

五、繼續完善科研活動基礎設施建設………………142

六、完善產學研結合機制,促進科技產出高效轉化…143

參考文獻………145

-3-

第一章?導論

第一章?導論

一、研究背景

從全球范圍看,科技創新活動并不是均衡分布的,在那些越

是知識密集型的部門或區域內,創新集群的趨勢就越顯著(Fagerberg

etal.,2005)。

從國際競爭層面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急劇調整和變化,

在當前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

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各主要發達國家包括新興工

業化國家均加強了在相關領域的部署和爭奪,打造全球科技創新

高地能夠大為增強我國在全球國家競爭體系中的優勢地位。從國

內改革層面看,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能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載體支撐。激發和利用知識創造和創新

成為經濟增長及發展的引擎,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

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關口跨越的必然要求。

再從歷史層面看,打造一批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正處于第四次

科技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期。倫敦、波士頓、硅谷等科技創新高

-1-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地的形成均與科技革命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21世紀以來,在以

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清潔能源、無人控制技術、量子信

息技術等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與產業革命風起云涌之際,中國與

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全球創新

網絡正不斷被解構與重構,新的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正在崛起。需

要清醒地看到,當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正加速向亞太

板塊轉移,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正呈現由西向東的演替趨勢。

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科技在國家發展中

的重要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我國科技事

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

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

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笆濉逼陂g,各部門通力協作,

穩步提升我國科技競爭力??梢钥隙ǖ呐袛啵鳛閬喼薜谝淮髧?/p>

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已經具備孕育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所

需的資源保障和市場深度。

多年來我國形成了多個科技創新高地,科技水平飛速發展,

集聚了大量科技資源,為我國的科技強國戰略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時期,有必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引領

下一輪科技革命。在這一過程中,對現有科技資源進行優化是其

中的關鍵環節。因此,提出合理的地區科技資源權重模型,并對

科技資源的綜合價值進行評估,定量測算出科技資源對經濟社會

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意義。理論方面,開發更為合理的

評價方法可為該領域的研究起到一定拓展作用;現實方面,對科

技資源的綜合價值進行評估,并對我國各省市進行比較分析,可

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一定參考。

-2-

第一章?導論

二、政策回顧

建國伊始,百廢待舉,科技亦然。穩定國家政權,提升科技實

力是中國的重要任務。在《建國綱領》中,中國政府把“努力發展

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獎勵科學的發明和發

現,普及科學知識”作為國家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礎上成立了

組織來保證任務落實,如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1956年中國國

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掛牌,1964年中國國務院科學技術干部局建制。

為響應周恩來“向科學進軍”號召,1956年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1956

至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確定“重點發展,迎頭

趕上”的基本方針。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要求中國必須

獨立自主的解決國防科技攻關課題,中國隨之制定《1963年—1972

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要求“全面安排,充實基礎,重抓兩頭”,

其中基礎是指基礎工業和基礎理論,兩頭是指農業及有關吃穿用的

科技問題。毛澤東在聽取聶榮臻匯報《十年科學規劃》時強調指出

“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要打好”。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各項事業逐步進入正軌,1978年在全國

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中國的科技發展必須堅持獨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針”,必須“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

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等重要論斷。大會通過了《1978-1985

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對“文革”后中國科學技術的

發展進行了系統的布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堅持以經濟

建設為中心,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的戰略決策,為新時期中國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1983年

編制《1996至2000年中國科學技術長遠規劃》。規劃特征鮮明:

-3-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編制技術政策;強調科技發展同技術改造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相

結合;突出重點;開發技術體系重視經濟效益和國情;重視人才。

1984年制定了“七五期間科技發展計劃”,把“科技進步”放在

重要的戰略地位。

1993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肯定了

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明晰了“科

學技術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高技術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基

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研究開發機構”“科學技術工作者”“科

學技術進步的保障措施”“科學技術獎勵”“法律責任”等內容,

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全面的科技法典。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

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明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

產力”思想,重視“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國

家全面發展中的作用,要求各領域要根據“決定精神”,完善具

體舉措,“努力推進全社會的科技進步”。為了更好地促進科技

成果轉化,全面啟動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項目,連續下發

《關于批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有關政策規定的通知》(

1991)、《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暫行辦法》(1996)、

《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認定暫行辦法》(

1999)、《關于加速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若干意見》(

1999)、《關于進一步支持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決定》

(2002)、《關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

的若干意見》(2002)等若干文件,使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的發展呈現了較為良好的態勢。

2002年11月“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被寫入黨的十六大

報告,國家科技創新工程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成為科技發展的主旋

-4-

第一章?導論

律,科技創新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2005年12月

31日國務院下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發展綱要(2006—

2020)》,對“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重點領域及優先主題”“重

大專項”“前沿技術”“基礎研究”“科技體制改革與國家創新

體制建設”等內容進行了明確規范。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

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中,提出了

把我國“努力建設成創新型國家”的設想。結合以上部署我國的

科技政策示范工程正式啟動,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東湖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

新綜合試驗區等紛紛投入使用。2011年7月《國家十二五科學和

技術發展規劃》明確了“十二五”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成

功能明確、結構合理、良性互動、運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國

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的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

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55%,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2012年十八大報告強調,科技創新對國家全局具有“戰略支撐”

作用,“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

定》就科技體制改革問題強調,“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推

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全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破除體制機制和政策阻滯機制

障礙,“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

大潛能”[1],切實把科技發展融入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建設之中,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1

-5-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把科技發展融入民生福祉的精細微小之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

的支撐引領作用”[1],“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創

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整個過程中”[2],努力實現國防

尖端科技、軍事科技的民用化、民生化轉型,切實讓科技成果惠

及億萬民眾福祉,讓科技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三、文獻綜述

知識經濟時代,各國家和地區都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

力爭在全球科技創新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方遠平等,2012)???/p>

技資源是進行一切科技活動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從根本上決

定著國家和地區的創新水平,但是科技資源投入知識經濟社會發

展的必要條件,增加科技資源投入并不意味著科學技術創新和經

濟社會快速發展(周寄中,1999)。只有對科技資源進行有效利用,

才能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進而更好的拉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本

課題相關的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科技資源配置

效率評價研究;二是科技資源與其他因素相互影響研究;三是政

府和市場對科技資源作用研究。

(一)科技資源配置研究

科技資源配置是經濟活動中各種類型的科技資源在不同主體、

行業、空間和時間上的分配和使用(2015)。目前科技資源配置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

出版社2016:14.

[2]金光磊.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6,(10):4.

-6-

第一章?導論

以及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進行研巧,

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科技資源配置規模、配置結構、配

置模式和配置效率等方面。在科技資源配置效果方面,國內外學

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

在定性分析方面,馮永田(2005)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

博弈論的視角,對科技資源配置及其作用機理進行了分析。從分

析我國區域科技資源配置現狀出發,從宏觀層面對區域科技資源

配置理論原理進行了探索。同時,運用系統論分析了區域科技資

源使用的機理。王雪原(2008)、羅珊(2008)、崔棟(2007)

也在不同程度上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科技資源配置的基本原理,但

目前還沒有形成較為權威的理論框架和理論體系。李瑤(2014)

提出市場和政府在科技資源配置中,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并對

政府和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幾種組合模式,如“強市場、弱

政府”、“強政府、弱市場”、“強政府、強市場”進行了分析,

提出應重視人才,增強對人才的吸引能力。劉劍(2014)認為在

技術創新能力提升過程中,科技資源配畳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

出應在人才、肌肉農、創新基礎資源和產業資源方面加強資源優

化配置,加強創新活力的機制建設等。王天驕(2014)從創新效

率和資源配置的角度,對我國國科技體制改革進程進行了分析,

認為雖然目前的改革提高了科研機構的創新效率,但應該無法與

企業創新效率相比,政府應在確保國家關鍵技術創新的獨立自主

的同時,在轉制方式上,均衡創新效率和國家戰略。姚王信(2015)

根據2000-2012區域的科技統計數據,研究了企業專利數和企業

新產品價值等相關變量的關系。提出在產學研模式下,企業配置

科技創新資源強于政府配置科技資源的效果,政府應該轉變科技

-7-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資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導方式轉變為由市場主導方式。

在定量分析方面,Brenner,MerrillS(1994)采用層次分析法,

通過對企業研發資源配置中的效率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結

果表明研發活動的市場需求調研對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影響很大。

Schmidt,RobertL.A(1996)運用馬爾可夫隨機理論,針對生物制

藥研發活動過程中的研發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建立了一套改進

模型。KentF.Hansen,MalcolmA.Weiss(1999)運用系統動力學

建模法,對企業R&D活動中的資源投入和產出效果進行了實證分

析,提出“市場調研一產品功能定位一研發投入”的路徑關系是

積極有效的,也就是說加強R&D研發資源投入是優化研發資源投

入效率的最好選擇。我國更多的學者采用了因子分析(或主成分

分析)以及數據包絡(DEA)分析法。李冬梅等(2003)、魏守華(2005)

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科技資源配置效果進行分析,并運

用聚類分析將各地區科技資源配置效果進行劃分,研究結果表明,

組成科技資源系統的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而其中的

科技物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組織資源的作用效果都反映在科技

人力資源和科技財力資源上。通過數據包絡分析法的研究結果表

明,對于規模收益遞減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現有投入資源的效用,

但對于規模收入遞增且技術有效的地區,則應加大投入的力度(吳

和成等,2003),同時國家和地方應在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有效性

的基礎上,加強投入與產出的結構調整,變“過分強調短期的科

技直接產出”為“關注科技成果的原始創新和成果的后期轉換”(孫

寶鳳等,2004)。進而還有研究指出,當前我國科技投入整體上

是相對有效的,應進一步提高規模效率以促進總效率的提高(賀

德方,2016)。

-8-

第一章?導論

(二)科技資源影響力研究

有研究將樣本國家按收入高低進行分組,然后采用對比分

析法,對這些國家的特定指標數據—包括研發活動的配置、研發

經費來源、重要的產業部門及企業的特征、大學的作用、支持和

影響技術創新的政府政策等—進行了分析比較,在此基礎上實現

對各國科技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適用性的有效評估(R.R.Nelson,

1993)。通過對40個國家40年(1960年一2000年)的科技資源

面板數據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知識產權保護程度、人均GDP、

政府補貼、科研機構的研究能力以及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程度

等,都與研發強度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其中人均GDP最具顯著

性(Lederman,Maloney,2003)。在對影響區域科技資源配置效

率的結構性要素、社會環境要素進行量化,確定科技資源配置效

率的主要影響因素的過程中,線性回歸方程是一種可行的研究方

法,通過這種方法的研究結果指出不同配置主體、不同產業均會

對各地區的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產生影響,而不同配置階段和不同

社會環境對科技資源配置效率影響不大(李石柱等,2013)。關

于科技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方面,以我國東三省34個地級

市為樣本,通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結合

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科技資源投入對經濟增長而言有顯著的拉

動作用(盛彥文等,2016)。

國外學者對于科技資源對于技術創新的直接影響進行了很多

探索,大部分國外學者的研究對象為企業。部分學者研巧結合系

統理論與經濟增長理論,在一個統一的“STIG”系統框架內對科

技資源、技術增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影響關系進行全面的理論分

析,得出了比較有說服力的結論。國外學者認為技術創新過程一

-9-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般包括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因素對技術創新的創新過程。內部資

源包括在公司內部資源和技術能力。ValerianoSanchez-Famosoa等

(2014)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對172個西班牙企業樣本探索社會資

本(socialcapital)對組織創新的影響,驗證結果表明企業內部資

源對創新有直接和持續穩定的積極作用。企業外部的社會資本對

于技術創新也同樣奏效。當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企業技術創新節

奏。在一個日益變化的外部環境中,企業必須努力尋求技術創新,

才能克服惰性保持競爭力(Floyd等(1999))。企業必須迅速在

復雜的環境中,更好地適應外部變化,持續的技術創新是一種競

爭優勢和能力的體現。一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往往與企業內部資

源和利用逐些資源的能力有關,必須認識到利用如何利用內部資

源(也稱內部社會資本internalsocialcapital)來創造競爭優勢的重

要性(Barney等(2001)),以及如何利用內部資源實現了后發

優勢。對于內部資源對技術創新的影響,Hult等(2004)也得出

了相同的結論,認為內部資源是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Subramaniam

等(2005))。ValerianoSanchez-Famosoa等(2014)認為內部資

源能夠彰顯創新功能,送是根據它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合作、共

享信息所形成的重要資產的重要性,并提出更好的協調和配置資

源的重要性(Adler等(2002))。一個企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依

賴于它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利用內部資源的能力。基于

內部資源本身的創新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能夠使企業產生新

的知識和思想,產生出更多的創新想法。在這個過程中,組織間

的企業員工及他們的合作伙伴需要更多地參與進來(Carrasco等

(2013))。Tsai(2001)同樣驗證了這個結論,同時認為在科技

資源管理過程中加強科技資源的共享,有利于學習和進行進一步

-10-

第一章?導論

的創新,科技資源及其承載的知識能夠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Chen等(2010),Darroch(2005))??萍假Y源和知識的獲取

有直接和間接兩種獲取途徑,外部資源對于企業的成長和提高研

發效率更為重要,企業應該高度重視從外部便捷地獲取科技資源

(Cassiman和Veugelers(2006)),在此基礎上,Aragon-Correa

和Cordon-Pozo(2007),Lyles和Salk(1996)提出獲取科技資源

的能力是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評價指標,當然獲取資源的能

力取決于特定組織間利益相關者的平衡程度和緊密程度。在創新

網絡中合作良好的創新主體更容易獲得有關新產品、新技術方面

的更多信息,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縮短新產品開發時間(Rindfleisch

和Moorman(2001)),從而幫助創新主體產生更多的新產品(Helena

等(2001))。

我國學者鄭緒濤(2009)針對國家創新體系和國家創新能力

做出重點研究,其實證結果表明,人、物力、財力、科技成果、

技術創新都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文章最后提出政策性建議,

強調國家應加大科技資源各因素的投入。黎峰(2006)通過中國

1990-2004年的數據分析,指出科技、教育、專利均能促進中國技

術實力、能力的提高,從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的持續

穩定發展。

(三)政府和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的作用

世界各國(地區)根據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和國家(地區)

技術競爭環境,分別確立了不同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和配套政策。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的資源內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

同。美國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是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市場是促進

-11-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科技發展的決定因素,政府重點進行基礎研究和國防研究開發。

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主要依靠法律法規和財稅優惠政策來調節,

刺激社會資金投向R&D。日本科技資源配置模式為社團市場經

濟模式,政府積極投資公用事業,并為私人投資創造條件,通過

各種優惠政策引導民間企業科技資源配置。德國科技資源配置模

式是化會市場經濟模式。政府通過法律和經濟、科技計劃不同程

度地干預國家科技資源配置,既重視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也一

定程度加強國家對科技資源配置的干預和引導。韓國采取集中協

調型科技資源皮遏制模式。國家在科技管理中起主導作用,同時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指導科技資源配置,協調各部口科

技政策。我國科技資源配置政策和模式隨著政治制度、經濟制度

以及國際競爭形勢在不斷發生轉變。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資源配

置是在政府計劃體系中完成的,資源配置相關過程體現了較多的

行政色彩。在資源投入建設方面,資源分配渠道和資源本身的類

型相對單一;在分配方式和分配重點上,根據政府部口的統籌安

排進行分配,受政治環境的影響因素大;在評價和收益處置方面,

通常通過行政管理部口進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資源的類

型更加豐富。除了政府,企業和市場資本成為新的創新投入主體。

企業是進行創新的主體,通過市場機制參與整個創新過程。社會

資本是對創新支持的另外一種新形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資源分配重點和收益處置上,企業和市場資本通常將資源投入

在效益明顯、風險較小的產業技術研發、產品化及商品化階段;

政府資源通常投入在創新之初,將資源投入在基礎條件、優化環境、

培養人才、提高能力等方面。在收益分配上,不同獨立法人的創

新主體,通過科技創新合同、協議或市場價格機制,根據投入和

-12-

第一章?導論

貢獻,分配所獲收益。

對于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國內外學者做出了很多具

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例如IsabelBusom和Andrea

Fernandez-Ribas(2008)。Georghiou等(2014)的觀點中提到,

一個創新項目通常在資源或提供承接潛在創新任務的能力方面有

所不足。這些不足帶來的挑戰,必須在適當的政府干預下解決,

例如組織機構不可能解決參與機構之間的協調問題(Salmenkaita

和Salo(2010))。不足和挑戰存在于創新的各個方面,但技術

和組織通常對于創新十分重要(Howlett和Rayner(2007)),對

于某一個具體創新項目來說,某一階段的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可

能比其他階段更富有挑戰性(Montealegre(1999))。一個任務實

現帶來的挑戰必須加以解決,政府就可以發揮其作用了。Ratchford

和Blanpied(2008)對比中國和印度,概述了科學和高等教育的發

展,詳細闡述了兩國政府科技政策結構變化。從1995年開始,直

至2004,詳細的研發投資和人力資源數據都說明兩國在不斷加大

在科技創新研發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的投入,最后指出

這些科技政策可能是兩個超級大國經濟發展和軍事力量提升的根

本原因。E.Amiri等(2013)提出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首先需要將

分散的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對科技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這兩個階

段都離不開政府的指導、監督。C.H.K.Lee等(2014)指出政府是

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最終決策人,信息資源配置的及時性和有效

性需要依靠政府力量進行有效控制。還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管理

制度和政策體系對技術演進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導致科技資

源配置的不同路徑選擇(Leoncini,Riccardo,2011)。隨著技術

復雜性的不斷增加,科技政策應越來越強調實效性,政府在制定

-13-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科技政策時應注重加強不同機構間的合作,制定合理標準嚴把研

發質量關,給予研究人員充分的空間和資源制定研究計劃,同時

擴大公共研究的范圍,提高公共研發資金管理制度的有效性(Javier

MEkboir,2015)。

我國學者李瑤(2014)提出市場和政府在科技資源配置中,

具有不同地位和作用,并分析了政府和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

幾種組合模式,提出應重視人才,增強對人才的吸引能力。王天

驕(2014)從創新效率和資源配置的角度,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

進程進行了分析,認為雖然目前的改革提高了科研機構的創新效

率,但應該無法與企業創新效率相比,政府應在確保國家關鍵技

術創新的獨立自主的同時,在轉制方式上,均衡創新效率和國家

戰略。張禮國等(2015)學者根據2000-2012區域的科技統計數據,

研究了企業專利數和企業新產品價值等相關變量的關系。提出在

產學研模式下,企業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強于政府配畳科技資源的

效果,政府應該轉變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導方式轉變為

由市場主導方式。

市場對科技資源配置也有著重要影響。Hsu(2009)研究從

全球市場經濟運行入手,通過大量歷史經驗數據樣本分析發現,

在全球市場的經濟運行下,公司的內部資源配置會受到公司業務

全球市場的經濟運行的影響,并指出會存在一個最優解,最后,

以臺灣本土的公司作為樣本進行了上述理論分析的實證檢驗得出,

臺灣公司在當前一定國際化市場的背景下,可將研發自出適當的

轉移到營銷活動中,因為送樣可有效地提高公司獲得收益。Riffith

和Harriso(2004)研究從市場的角度出發,發現市場如果存在過

度競爭,企業的科技研發活動就會減少,同樣,如果市場中存在

-14-

第一章?導論

不完全競爭,企業的研發活動同樣會降低,結論指出,過度或者

是過低的市場競爭,都會影響到企業科技資源配置。ZoharLaslo

和AlbertI.Goldberg(2008)通過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即在公司外部

的市場不確定性的前提下,公司的項目研發會是否會受到資源配

置的影響。研究通過采用資源配置系統的動態模擬矩陣模型,采

用實證方式,對企業的研發投入的預期收益進行了復雜而精準的

計算,結果發現公司研發項目的投入情況不會受到外部市場不確

定性的影響。我國有研究指出,技術市場中存在很多無效率現象,

如機制悖論、專利悖論、契約悖論、市場悖論和產權悖論等,這

些都必然導致一個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單純的配置機制基本

不可能達到最優(宋宇,1999)。葉儒霏等(2004)、彭華濤等(2006)

運用了制度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他們認為是信息不對稱和政府固

有的弱性膨脹導致了政府科技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并在此基礎上

提出了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途徑。

(四)文獻評述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相互補充、相互啟發,把研究不斷引向深入。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從以下方面出發:

第一,在對科技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很多研究對科技資

源在行業、地區間的配置效率進行了比較分析,但現有的很多研

究是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出發,對科技資源的各個指標維度分別進

行效率評價,缺乏對地區科技資源配置水平的整體性評價。也有

一些研究利用因子分析或主成分分析以截面數據或面板數據為樣

本計算了各個指標的權重,但單純的數據分析方法過于依賴數據

本身的數據關系,對于變量間的現實邏輯考慮不足,結論的合理

-15-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性有待提高。第二,在現有的關于科技資源綜合價值的定量研究中,

一些研究以科技為因變量分析了科技資源的影響因素,但并未討

論科技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而以科技資源為自變量的研

究中,往往只考慮了科技資源對另一單一變量(比如經濟增長)

的影響,鮮有關于科技資源對多因素同時產生影響的討論,視角

的綜合性有待加強。

四、思路及創新之處

(一)主要思路

本研究以宏觀經濟學、公共管理學、計量經濟學、地理經濟

學等理論及前人實證研究為基礎,利用模糊德爾斐、DEA、多元

回歸、威爾遜熵等方法,對科技資源權重模型進行構建,對科技

資源綜合價值及經濟社會影響力進行評估,并對科技資源的輻射

效應進行測算。整個研究突出可量化、可對比、可視化特色,立

足理論、著眼現實,希圖為北京市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及我國科技

強國發展提供一定政策啟示。余文主要分為四個主要部分:第一

部分對科技資源現狀進行評價;第二部分初步構建科技資源指標

體系及權重模型;第三部分分析科技資源經濟社會影響力;第四

部分提出政策建議。

(二)創新之處

在整個課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本項目的整體研究設計在國

內是一種新穎的嘗試,整體不失前沿性、科學性、可靠性。

(1)理論挖掘的創新:本研究將對宏觀經濟學、公共管理學、

-16-

第一章?導論

計量經濟學、地理經濟學等相關領域中涉及科技資源評價的理論

進行深入挖掘,構建出科技資源權重模型及評價科技資源對經濟

社會發展影響的作用機理模型,開創性的理論模型保證了結論的

前沿性。

(2)方法應用的創新:本研究擬將模糊德爾斐法或模糊層次

分析法應用于指標體系構建與權重確定過程之中,將結構方程應

用于多變量分析,利用威爾遜熵模型分析科技資源的輻射效應,

專家打分過程中融入模糊數學理論能更準確地吸收專家意見,而

結構方程是國際上非常前沿的多變量相互影響數據分析方法,威

爾遜熵模型可有效測算出區域科技資源的輻射半徑,先進的方法

保證了分析的科學性。

(3)數據資料的創新:在以理論模型為基礎的實證研究過程

中,本研究將以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全國各省市數據作為樣本展開

實證研究,同時會構建豐富的指標體系,豐富的樣本組合保證了

基礎的可靠性。

-17-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

一、科技資源的概念與分類

(一)科技資源的概念

科技資源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組織、管

理、信息等軟、硬件要素的總稱,或是強調其中某些要素的集合。

它為科技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科技管理、決策和科學研究

提供了基本性條件保障,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科技資源作為

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在“知識經濟”時代必將受到各地區越

來越多的重視,科技資源可分為廣義的科技資源和狹義的科技資

源。一切可能用于科技活動的設備、資金、人為、信息等都可看

作是廣義的科技資源,如總人口數、國內生產總值、政府財政總

收入等。而狹義的科技資源是指與科技活動聯系密切,可以直接

或者很容易地參與到科技活動當中的科技資源類型,如在校大中

專院校學生、R&D經費支出、國家重點實驗室、論文及專利產

出等,這些資源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礎,為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

提供了直接支撐。而按其屬性和形態,不同的學者有著不同的分

-18-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

法。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元說”、“四元說”和“五元說”。

“三元說”認為,科技資源可以分為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四

元說”在“三元說”的基礎上,強調增加一類信息資源,而“五

元說”則又增加了“政策資源”。在國內的研究成果中,“四元

說”目前占據了主導地位。

周寄中(1999)最早對科技資源的概念進行了完整闡述。他

認為科技資源是一切科技活動的物質基礎,包括科技人力資源、

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信息資源四個方面。周寄中主要是從科技

資源內容的組成角度進行要素劃分的,之后國內很多學者對科技

資源的研究基本都是在這一內容框架的基礎上展開的。孫寶鳳等

(2006)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科技資源的概念進行重新

界定。他們認為,科技資源是能間接或直接推動科技進步,并促

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切資源。其中包括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

員、相關資金、信息,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力等。劉玲利(2007)

從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出發,對科技資源要素的內涵、分類及特征

進行了深入分析。她將科技資源視為一個整體,并指出其對科技

活動的支撐作用的實現有賴于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科

技物力資源、科技信息資源等各類資源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共

同作用。根據科技資源各要素的內容特征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她

認為科技資源是一個完整的動態系統,包括基礎性核心科技資源

要素子系統和整體功能性科技資源要素子系統,前者包括科技人

力、科技財力、科技物力和科技信息,后者包括科技市場、科技

制度和科技文化等三類資源要素。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前者是后

者發揮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起支撐作用,后者對前者起保障、完

善和配置的作用。

-19-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二)科技資源的分類

科技人力資源指的是從事科技活動的人員,包括直接從事科

研活動的人員以及為科研活動提供相關支持活動的人員,是最具

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科技資源,也是唯一一種具有自我學習和

自我完善能力的資源。在科研活動中,科技人力資源可通過不斷

學習來提高自身素質,從而使得科技資源質量得到不斷改善???/p>

技人力資源除了直接從事科技研發活動的研究人員外,還包括科

技管理人員、科技輔助人員以及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人員,一般

具有高智力性、高流動性、高創新性等特點。R&D人員是科技

活動人員的核心部分。我國R&D人員定義源自OECD發布的《研

究與發展調查手冊》,指直接從事R&D活動的人員以及為R&D

活動提供直接服務的管理人員、行政人員和辦事人員。在知識

經濟時代,科技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他們可創造出

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為我國推進創新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做

出巨大貢獻。

科技財力資源是指在科學研巧與試驗發展活動中政府所提供

的財政撥款和科研主體的經費投入。主要有各級政府的政府財政

科技支出、科研經費、單位自籌資金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我國政府在科學技術發展方面不斷加大財政撥款力度,科研單位

為了增強自身競爭力也持續增加科研經費的支出。經濟體制改革

使得科研經費的來源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一些依賴科技發展的企

業和風險投資機構也逐漸成為經費來源方,使得科技財力資源種

類繁多,總量更加豐富。

科技物力資源指的是用于科技活動的一切有形物資資源,主

要包括進行科研活動的原材料、儀器、設備以及基礎設施等,主

-20-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

要分布于研究機構、大學、企業中的技術開發機構、科技服務機

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院中,是進行科研活動的物質基

礎。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物力資源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科研

儀器設備也變得更加精密,大量新的儀器設備投放到科研活動中,

有效地提高了科技資源的研發效率。

科技信息資源指的是科技成果等知識形態的資源,它是科技

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一??萍汲晒ㄈ祟惪萍蓟顒赢a生的科技

信息,是知識信息形態表現的各種科技研發與創新成果。是促使

科技工作者之間交流與互動的重要橋梁,有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

具體包括各種科技著作、論文、專利、數據庫等。此外還存在一

種特殊的科技成果即技術交易,技術交易市場是連接科研和生產

的橋梁和紐帶,是指進行技術商品交易的場所,包含了從技術商

品的開發到技術商品應用的全部過程,涉及與技術開發、技術轉讓、

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相關的技術交易活動及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

二、我國科技資源配置現狀分析

(一)我國科技人力資源配置現狀

從全國整體的角度來看,自2007年起,全國R&D人員全

時當量一直呈增長趨勢,2016年達到387.81萬人年,相對于2007

年的173.62萬人年增長了2倍多,按人員類型分,基礎研究人員

為27.47萬人年,應用研究人員為43.89萬人年,試驗發展人員為

316.44萬人年,占總R&D人員全時當量的比重為81.59%。

-21-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圖2.1全國2007-2016年R&D人員全時當量(人年)

從各地區來看,2015年東部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山東、

北京、上海六省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總和為1556184

人年,占全國的58.98%,超過全國R&D人員全時當量總和的一半,

江蘇、廣東、浙江三省的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排在全

國前三位,其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總和為1169035人

年,占全國的44.31%。另一方面,西部地區的廣西等十個省市的

R&D人員全時當量排在最后,十省總和為103388人年,占全

國的3.92%,西藏、青海、海南地區的R&D人員全時當量都低

于10000人年,排在最后三位,三省R&D人員全時當量總和為

4653人年,占全國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一。

-22-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

表2.1

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全時當量(人年)

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

北京市5077357761580365351049829

天津市8429179014681756068147828

河北省7945275142650495597951498

山西省2892735775340243154232476

內蒙古自治區2919027068269902150917645

遼寧省4909763374590905206447513

吉林省2320224395237092436517884

黑龍江省3176237509372963625639661

上海市9498193868921368235579147

江蘇省441304422865393942342262287447

浙江省316672290339263507228618203904

安徽省9679195287860007335656275

福建省991801108921002009028075503

江西省3132128803295192387723969

山東省241395230800227403204398180832

河南省13105113425612509110284693833

湖北省8681391456858267708771281

湖南省8382177428735586978457478

廣東省411059424872426330424563346260

廣西壯族自治區1900022793207002084520155

海南省33253484288227671587

重慶市4512943797366053157727652

-23-

科技資源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評價

四川省5684162145581485053336839

貴州省149161565916049121359564

云南省1638112980118111232110335

西藏自治區43130817822

陜西省4505250753458093672830829

甘肅省125781438012472114459307

青海省12852068203920201833

寧夏回族自治區54705799481741963967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71886688666862026723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持續增長,普通本科、碩士、博士畢

業生人數逐年增長,隨著2017年新一輪碩士、博士授權單位的增加,

研究生招生人數仍將提升,高素質人才數量不斷提升。

(二)我國科技財力資源配置現狀

全國整體來看,從2007年至2016年,我國科技財力資源投

入不斷增長。2016年R&D經費支出為15676.75億元,比2007

年增長了4倍多,其中基礎研究經費支出822.89億元,應用研究

經費支出1610.49億元,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3243.36億元;按來

源分政府資金3140.81億元,企業資金11923.54億元,說明我國R

&D經費支出主要用于試驗發展,而經費來源主要以企業為主。

從各地區來看,2015年廣東、江蘇、山東三省的科技財力資

源排在全國前三,其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之和為43188280萬元,

占全國的43.12%。海南、青海。西藏3省的科技財力資源排在全

國最末,其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之和為179472萬元,占全國

-24-

第二章?我國科技資源的發展現狀

2010

316.37

4.8987

33.4613

68.2986

42.2543

80.3915

116.8958

259.0535

2011

328.53

5.0289

37.9705

75.5402

83.9104

46.0149

115.123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