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_第1頁
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_第2頁
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_第3頁
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_第4頁
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2022年上半年四川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真題

問答題(共1題,共1分)

1.1.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2022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進行報道,有網友表示,“這是奧運會三大球中奪冠的唯一一支亞洲隊,而且是女子項目,真不錯”。各輿論平臺都發表了滿滿正能量的評論,網絡空間難得地呈現出一片歡欣鼓舞的氣象。女排奧運奪冠與女排精神成為網絡流行的話題,女排精神也成為鼓舞國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

有評論指出,國人感動于女排無畏無懼、自強不息精神力量的同時,一種“女排精神成就中國”的說法也隨之蔓延。殊不知,中國夢才是成就女排精神的根本。夢想是引導前進的目標。女排精神并非憑空產生,也不是無根發芽;而是源于一種力量、一種激情,那就是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個人的具體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我國近7億網民的海量規模充分說明,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公眾生活須臾不可分離的精神家園,廣大網民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需求更為迫切,也充分意識到凈化網絡空間、建設和規范網絡倫理的必要性。從網絡評論、新聞跟帖留言、論壇話題等方面可以看出,女排精神以及作為其源泉的中國夢必將成為潤化網絡空間的強大“正能量”,正確加以引導、運用,一定會在建設網絡倫理、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美國學者理查德?斯皮內洛說過:“技術往往比倫理學理論發展得快,而這方面的滯后效應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危害。”確實,網絡倫理的失范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關于網絡倫理,有學者指出這是20世紀中葉以來新興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規范。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我們遭遇的網絡虛假信息越來越多,花樣也變得層出不窮,時常難辨真偽,如轟動一時的朱自清《背影》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瀕臨滅絕、哈爾濱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東莞警方將拘留非法同居者、95后女網友“身體換旅行”等等。這樣的虛假新聞不僅混淆是非,給當事人造成了困擾,而且引發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危害不小。從技術層面講,謠言的產生是因為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從社會層面講,是由于權威信息的滯后以及危機預警能力差;從受眾層面講,是因為公眾具有獵奇、娛樂、恐慌、盲從及網上宣泄的心理。

2022年,北京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讓國人側目,網絡上充斥著不同的聲音和八卦的消息,遇難者身份、家庭等私密性信息皆遭人肉搜索。2022年,“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的當事人被人肉搜索,個人隱私被大肆轉發。一場因違章而引發的文明開車討論,異化成對當事人二次傷害的“網絡暴力”事件。當事人面對鏡頭泣不成聲,其家人表示抗議,要訴諸法律,卻引來網友更多批判。部分網民對個人信息無邊界侵害、對個人道德無限制審判,甚至為了一時情緒的發泄隨意謾罵、人肉騷擾,給當事人以及理性的評論者帶來了不可言說的傷害。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總數中,有70%的少年犯因受互聯網網絡色情、暴力內容影響而誘發盜竊、搶劫、強奸等幾類嚴重犯罪,對傳統倫理觀念和倫理規范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在此類事件中,青少年可以以低價輕松地聯接互聯網,同時利用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絡侵害者與受害者之間的關系復雜化,繼而將網絡影響現實化。

2022年7月12日,文化部公布了對一批網絡表演平臺的查處結果,26個網絡表演平臺被查處,16881名違規網絡表演者被處理。“現在手機幾乎成了學生的標配,直播平臺里防不勝防的色情信息實在讓人擔心”,北京一位家長說。“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網絡直播終端從PC端走向移動端,直播開始步入全民時代。與此同時,網絡直播中的色情、暴力、侵權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如果說2022是網紅年的話,2022就是直播年了。某直播平臺上,一團隊打著戶外主播的名義進山林捕殺野生動物,且手段殘忍,卻吸引了至少三萬多粉絲關注;有網友爆料稱,有滴滴司機深夜在機場附近接空姐訂單,在乘客不知情的情況下,誘導空姐暴露隱私,將雙方對話在某直播平臺上直播;某電影明星離婚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塵埃尚未落定,一部以該事件為背景的網絡電影已悄然開機。在這場娛樂的無極限狂歡中,什么道德、法律、文明都被拋掉,取而代之的是娛樂至死的瘋狂舉動。不可否認,這種無序性源于網絡的低門檻、開放性和相對虛擬等特質,但更是“眼球經濟”在背后推波助瀾。

3.網絡上文字內容的光怪陸離、圖片的鮮艷奪目、標志的新奇誘人,都會使網絡用戶目不暇接,難以自拔。作家王蒙將觸屏時代的到來稱為“心智災難”。在他看來,觸屏和電視一樣,提供了一些文化含量可疑的聲像信息,讓人們再度被科技征服。電腦與鼠標、觸屏和智能手機先后沖進生活、殺入頭腦,它們“提供了最全面的服務與引領,也許還有劫持”。如多倫多大學學者納爾遜?塔爾所說:“今天,電子技術將人腦加速到一個異乎尋常的速度,而人的肉體卻原地不動,這樣形成的鴻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強大的誘惑力面前,人們不知不覺地在網上投入了過多的時間,感知了一些不該感知或不宜過多感知的內容,忽視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在這樣的過程中,網絡用戶被誘發生理和心理疾病,導致異化傾向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2022年7月29日,一場EXO跟TFboys的粉絲在網上的罵戰引起了極高的關注。起因是由于一則TFboys小學生粉絲所錄制的視頻指責EXO,引發了EXO和TFboys雙方粉絲在網上互掐。僅僅幾分鐘的視頻,在24小時內微博瀏覽量飆升3300萬,瞬間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對此,心理專家說:“現在的孩子自降生下來就生活在網絡環境之中,網絡中各種各樣的訊息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孩子會為自己制定角色,作為某個明星的粉絲,就是一種角色意識。角色一旦不被認知,加上網絡的污穢之氣,孩子不自覺地就會模仿,特別是罵人用語,這其實就是網絡暴力的行為,它傷害孩子的心靈,激發憤怒,從而導致其做出過激行為。”網絡制造了源于但又遠于生活的虛擬情景空間,上網者被賦予了獨特的角色,能夠滿足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各種欲望,長而久之,就導致了現實倫理與網絡倫理的錯位。現實世界中的普通人張三在網絡游戲中可以是受萬人敬仰的大英雄,身邊美女環繞,眾將唯其馬首是瞻。更為夸張的是一位日本男性,在利用KONAMI發行的任天堂DS版戀愛模擬體驗游戲時,竟然真心地愛上了里邊的女主角,并與之喜結良緣,這在全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

2022年6月28日上午,某省公安廳召開“颶風10號”專案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近期成功打掉“傳銷式”網絡交友詐騙案的情況。該團伙的詐騙手段是利用、微信等網絡聊天工具,從網絡上下載面容姣好的女性圖片作為頭像,以交男朋友的形式,通過微信紅包和銀行轉賬等方式騙取受害人的金錢。“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絡的隱匿性使人們可以隨意申請身份注冊,添加個人所期望的身份資料,編造一個符號隱身登錄,使人們有機會體驗自由選擇的各種社會角色,達成各種交際目的,甚至包括經濟詐騙、感情欺騙等。這是網絡導致網民社會角色異化的典型案例,通過網絡,網民可以實現性別異化(男人可以用女人的思維、情感、表達方式在網上交友,反之亦然)、年齡異化(老人可以用年輕人的口氣、情調、交流方式在網上交友,反之亦然)、身份異化(上網者可以隨意編造自己的職業、學歷、經歷、婚姻狀況等等,以各種身份出現在網上交際場合,贏得對方的好感以至迷戀)。

4.澳洲某女留學生被害一事引發國內輿論關注,但在網上卻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部分網絡留言內容低俗甚至污穢。毋庸諱言,不管什么事,只要捅到網上了,部分“蓋樓”的網友從來不怕事大,也不怕措辭有多尖刻,說話有多臟,凡能讓網友覺得“痛快”的,只要能說出口的,一律不含糊,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都倒了出來。

仔細分析,網民在網上無論是對事實的關注度還是對黑子、粉絲或偶像的態度上,都要比現實生活中高,比現實生活中有更少的顧忌,所以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可控性更弱。這些特性對現有的輿論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為網民在網絡上顯示的往往是不同于生活的一面。這一面既有可能來源于偽裝,也可能是來自于對人性放縱一面的回歸。因此現有的道德體系在網絡世界中逐漸被瓦解。例如生活中,絕大部分場合我們對人身攻擊是持堅決抵觸的情緒,而在網民文化中卻可能成為一種最為熟悉且親切的問候方式。在這個人人都脫下假面的世界,因對虛擬的輕蔑與放松,原來一本正經的道德體系便不再適用。彼此互不認識的情況下,包袱一旦放下,侵犯與倫理的錯位就有可能發生。

“51%的受訪者每天會超過1個小時閱讀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過電子設備看新聞等)。”這是亞馬遜中國2022全民閱讀調查報告給出的數據。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碎片化閱讀的時長每年增長近10%,是紙質書籍的近4倍。碎片化閱讀,對傳統閱讀方式正產生著越來越大的沖擊。

著名學者許先生也在微博上表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對宇宙、自然、社會的一整套觀念、一整套理解,而今天由于知識的碎片化、資訊的零碎化,不少年輕人是通過各種破碎的知識和資訊,‘拼湊’起自己其實沒有世界觀的‘三觀’,他們的表達方式也是破碎的。”碎片化閱讀很輕松,有一度他自己也沉迷于刷微博,“我發現自己沒有了讀書的時間,微博、微信上的‘信息快餐’,90%的內容看完就忘,為了記住10%的東西,浪費了90%的時間,這讓我產生了恐懼感。”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麥家則以自己跟孩子的聊天為例說明自己的擔憂,“有時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的某些用詞、觀點簡單粗暴,絕對不是從我推薦的書中看來的,那只能是從網絡閱讀中來的。可他在網絡上到底讀了些什么,我無從知曉。”

毋庸置疑,碎片信息會影響我們的倫理取向。當我們吸收他人各式各樣的想法和步驟時,他們即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同樣的,我們也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充斥各種聲音的多元文化社會,使人們浸淫于不一致與風馬牛不相及的自我言語中。有學者指出:“年輕人不閱讀名著、不動筆、不進行思考性的閱讀,他的思維模式會漸漸淺表化,這很危險,長此以往我們會被技術手段綁架。”

5.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修復網絡生態、建設網絡倫理等方面的作用,首先需要正確的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良好的傳承、弘揚、發展、革新?如何通過恢復和創新“詩書禮樂”國學教育體系,使網民對中國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22年5月14日,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專家就相關話題展開了討論。

當下,國民的文化認同是國家安全的文化基礎,國民的文明修養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成功與否的瓶頸等話題已成為大眾意識到的問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人文是什么?以文化人的“文”指的是什么?圣人觀察人與社會的關系規律,選擇詩書禮樂為教法,來改變天下人的行為習慣,向大同文明前進。“文”,乃詩書禮樂也。詩是談吐的訓練,書是文筆的錘煉,禮是舉止的修煉,樂是性情的冶煉,健康完備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現代傳播過程中顯得尤其重要。

正因為傳統文化在陶冶人心方面的重要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積極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而為網絡倫理的建設與規范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應該在各層次教育體系中增加國學課程內容,加強國學教育研究基地建設。我們在日常中也應該提倡尊孔讀經,尊重圣人,尊重文化,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時時力戒,每日精進;改掉壞秉性,發掘善天性。只有持之以恒、精研細讀,大眾才能把國學作為一種生命價值和生活規約。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傳統文化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社會,新興的互聯網技術重構了社會空間,文化生態、文藝生態發生巨大變化,傳統文藝場域受到沖擊,新型社會空間需要新的文藝場域形成。中國文聯文藝資源中心副主任冉茂金認為,在這個信息社會大環境發展趨勢之下,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播要以傳承為生、以創新為命。傳統文化對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又能夠豐富網絡空間的內容建設和價值觀建設。故宮、國博等單位的數字化工程,都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每一代的文化都是包容開放的,有著很多的創新。傳統文化要融入今天的工作形態和生活形態,影響網民的網絡倫理,就需要文化單位利用大數據等數字化的技術手段,以互聯網思維構建數字工作平臺集群的文化信息化道路。

如何讓中國書畫藝術走遍世界的角落是中國畫院的執行總監侯茜始終關心并一直在做的事情。她說,文化是傳統的,但文化的傳播方式是可以不傳統的。她從四個方面來闡述自己的觀點:用不傳統的人推廣傳統的藝術;結合不傳統的行業去推廣傳統的藝術;用不傳統的語言去推廣傳統藝術,用互聯網的思維和互聯網的語言去傳播傳統藝術;在不傳統的地方推廣傳統的藝術。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播,侯茜不喜歡用刻板嚴肅的傳統傳播方式,而是希望通過活潑、開放的交流形式,把展示中國書畫藝術做成很酷的事情。

6.傳統文化對網絡倫理的滋養,還需要我們轉換思維,發掘內容,創新形式,注意教化的方式與態度。

2022年,一則關于“網絡端午”的新聞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眾所周知,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通過包粽子、戴香包、掛菖蒲、賽龍舟等一系列傳統習俗活動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通過這與每個個體緊密關聯的節日,可以激活歷史傳統、喚起文化記憶,塑造著一個民族共同的心靈認同。但是,傳統的節日不能只是變成商家促銷的噱頭,不能只是成為購物節、吃飯節、旅游節,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創新過節方式。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把中國的網絡文化融入傳統節日里,能讓傳統更為時尚,感悟節日意義,凸顯端午精神。比如,“網絡中國節”活動,就是希望在今天重新挖掘和弘揚傳統節日里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理解和傳承節日所承載的那些價值理念和傳統美德,讓我們成為具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當代中國人。

有評論認為,“互聯網+”時代,更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人心、滋養網絡的積極作用,運用“互聯網+”思維,切實打造網絡文化精品,探索中華傳統文化網絡傳播的方法和途徑,讓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得到創新和傳承,讓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熏陶網民,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與時代意義,讓端午節所承載的愛國精神與高尚情操,能更加現代化、人性化地與我們的生命發生緊密的聯系,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使傳統的端午節融入新時代的網絡文化要素,逐漸演變成為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瑰寶。

2022年9月,北大正式入選教育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單位”。2022年11月,教育部官網首頁“戰線聯播”欄目以《北京大學自育育人推動網絡思政教育》為題,對北大“網絡育人”工作的理念創新和成果進展進行了專題報道。其中,網教辦指導的學生社團“青年網絡發展協會”通過微信公共賬號“北大新青年”,對人物和故事進行生動挖掘,在青年學生中傳播正能量。比如,“從前慢”欄目通過邀請老教授講述他們在前網絡時代的讀書體驗、交流體會,觸發大家對網絡時代淺閱讀的反思。2022年選留青年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