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_第1頁
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_第2頁
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_第3頁
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_第4頁
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歷史紀年(BC21世紀——1840年)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春秋戰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秦漢:封建大一統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隋唐:封建社會繁榮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社會日趨衰落先秦第一頁第二頁,共34頁。吳魏蜀西晉十六國東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宋齊梁陳隋朝代發展線索第二頁第三頁,共34頁。五胡亂中原(羌、氐、羯、匈奴、鮮卑)十六國名稱簡稱國名一夏成漢、夏(匈奴)二趙前趙、后趙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四燕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五涼前涼、后涼、西涼、北涼、南涼劉宋北魏第三頁第四頁,共34頁。時代特征1)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分裂割據的時期。2)北方的割據勢力之間,民族之間,戰爭頻繁。3)江南相對穩定,得到較好的開發,社會經濟發展較快。4)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依次向南遷徙、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第四頁第五頁,共34頁。

文明沖突是文明發展演進的動力。歷史上每一次文明沖突的結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與進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種文明不同的特質,揚棄不合時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體系。——肖川第五頁第六頁,共34頁。

“畜牧迂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魏書·序記》“秦長城長度超過萬里,標志著萬里長城的開始;同時也代表著中華大地上兩種不同文化形態共存的開始。”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李鴻賓

文明沖突第六頁第七頁,共34頁。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

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第七頁第八頁,共34頁。從經濟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由游牧經濟轉向農耕經濟的過程;從文化風俗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從整體社會發展角度講,民族融合就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第八頁第九頁,共34頁。背景一:北魏崛起與統一黃河流域提供前提1北魏的崛起背景:過程:386年拓拔珪建北魏,后遷都平城影響:前秦瓦解為北方統一提供條件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時間:影響:A初步結束西晉以來北方分裂割據局面;B創造了北方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C為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創造條件439年第九頁第十頁,共34頁。背景二:早期北魏統治者漢化改革奠定基礎(拓跋珪)1、采取漢化措施2、影響加速北魏封建化,促進民族融合,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礎。3、特點:胡漢雜糅4、存在問題: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第十頁第十一頁,共34頁。背景三:社會矛盾的尖銳,威脅北魏統治,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1、階級矛盾尖銳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34頁。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實行宗主督護制。各地豪強地主聚族而居,紛紛以宗族鄉黨的形式,占據有利地勢筑塢立堡,割據一方,武裝自衛,從事生產,維持生存。這些豪強地主稱為宗主,塢堡里的農民實際上是塢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農民,向塢堡主交納地租,承擔勞役和兵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權時,為了取得各地宗主支持,被迫承認宗主在地方上的勢力和他們政治經濟權利,并任命他們為政府收納地方租稅,征發兵役、徭役。這種宗主督護制有許多弊端,宗主往往隱瞞戶籍借此逃避賦役。北魏前期賦稅制度堪稱混亂。北魏前期征稅分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資產多少而規定賦稅高低的品級;三等是按等第將稅收送到不同地區,但實際上卻無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隱瞞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貧富不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與地主勾結,把負擔壓在廣大人民身上。

——《中國歷史●魏晉南北朝卷》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34頁。背景三:社會矛盾的尖銳,威脅北魏統治,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1、階級矛盾尖銳2、民族矛盾激化影響:社會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嚴重威脅著北魏統治,社會改革迫在眉睫原因: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34頁。背景四:馮太后掌權,孝文帝學習漢族文化,認識到民族政權的落后性,成為改革的推動者背景三: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必要性)背景二:早期北魏統治者漢化改革奠定基礎

背景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為變法提供前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34頁。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教學要求1.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分為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親政后的改革。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方面的主要內容。3.體會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決心和對先進文化的追慕之情。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34頁。前期:后期:馮太后主持——重點創建新制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漢化)改革措施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34頁。第一階段:馮太后主持,創建新制改變了賦稅征收混亂的現象,減輕農民負擔;農民轉向政府,成編戶齊民,增加稅收向政府交納一定數量的租調推行租調制健全基層政權完善行政體制;保證國家對人民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保證稅收鄰長—里長—黨長設立三長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北方經濟恢復與發展,政權封建化,民族融合社會穩定、增加政府稅收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實質:土地國有制)推行均田制吏治有所好轉減輕人民負擔俸祿國家籌集,制定懲治貪污辦法制定官俸制,整頓吏治作用內容措施目的整頓吏治,鞏固統治緩和社會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國家收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強化對地方的控制與均田制相適應,保證稅收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34頁。第二階段:孝文帝階段——保證了改革的深入(一)遷都洛陽,1.原因:⑴政治:⑵經濟:⑶軍事:⑷地理: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舊都保守勢力強大,阻撓改革舊都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舊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騷擾和威脅舊都偏居塞上,經略中原困難遷都目的:學習漢族先進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進改革,鞏固統治。2過程:493-495年由平城遷到洛陽3、影響:孝文帝遷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洛陽再次成為北方政治、經濟的中心。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34頁。革除舊俗(移風易俗)(漢化)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尊儒崇孔,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以洛陽為原籍改籍貫政治聯姻把兩族利益聯在一起通婚姻改漢姓,定門第等級改漢姓,定門第等級斷諸北語,一從正音講漢話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支持;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易服裝移風易俗措施內容作用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34頁。

探究: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促進鮮卑族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得到了漢族地主的支持◆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第二十頁第二十一頁,共34頁。易服裝第二十一頁第二十二頁,共34頁。云岡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主要洞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征。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三頁,共34頁。龍門石窟開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據統計,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余座。由于孝文帝遷都后,大力推行漢化,此時的雕像一改云岡時期的風格,服飾、裝飾,甚至人物體形面貌等處,都帶有明顯的漢族文化的特征。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共34頁。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唐朝大一統和文化繁榮(為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民族融合:漢化與封建化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問題: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說明什么問題?第二十四頁第二十五頁,共34頁。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第二十五頁第二十六頁,共34頁。孝文帝改革的評價性質:目的:少數民族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緩和社會矛盾,學習中原先進文化,鞏固統治作用:促進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緩和了社會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統一奠定基礎

(最重要)由少數民族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前期主要是建立新制度,后期主要是推行漢化。特點:第二十六頁第二十七頁,共34頁。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1、孝文帝改革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趨勢——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3、改革符合統治者鞏固政權的需要。4、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第二十七頁第二十八頁,共34頁。思考:有人認為:“以往對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評價有不妥之處,孝文帝的漢化不值得肯定,拋棄了他們民族原來的特長,他的文化路線是一條加速北魏國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線。”試評述這種史學觀點。這種觀點是根本錯誤的。評價孝文帝改革應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歷史前進,是否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為標準,而不能以某一少數民族的“衰亡”論道。從改革的背景、內容及其作用來看,改革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吸取了漢族先進的政治制度和先進文化,加速了…促進了…加強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進步。在改革中孝文帝表現出了膽略和卓識。因此,對孝文帝的改革應該…孝文帝是杰出的…第二十八頁第二十九頁,共34頁。材料:北魏統治者為掠奪土地、人口、牲畜和財富,熱衷于發動戰爭。他們強迫其他各族人民充當步兵,在打仗時沖鋒在前,稍有遲緩,就會被后面督陣的鮮卑族騎兵踐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時,曾寫信給守城主將。信中大意是說:我今所遣戰士,盡非鮮卑人。你殺了他們等于替我清除內部隱患,對我們有利無害。請思考:你認為太武帝的言論反映了北魏統治者的什么問題?答:不能較好處理民族關系,對其他各族人民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第二十九頁第三十頁,共34頁。北魏政權封建化含義:就是鮮卑族奴隸制統治模式向漢族封建制統治模式轉化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采納漢族封建統治模式措施政權封建化的決定因素:均田制的推行模仿漢族官制修訂律令第三十頁第三十一頁,共34頁。問題: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有何具體表現?表現鮮卑勞動者成為農民,鮮卑貴族成為封建地主;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鮮卑族優秀文化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特別是鮮卑畜牧生產的經驗和技能、文化、服飾、食物等受鮮卑文化影響第三十一頁第三十二頁,共34頁。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詔)“富強者并兼山澤……而欲天下太平,百姓豐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與牧守(地方行政長官)均給天下之田,還、受以生死為斷,課農桑,興富民之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