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_第1頁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_第2頁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_第3頁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_第4頁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昨天發了《“青山處處埋忠骨……”到底是誰說的》,一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也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告訴我,真實的這句話是毛主席引用日本詩人的。這篇課文原來是中學課文,我在網上一查,得到這樣的資訊:讀《毛澤東傳》,里面講到: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主席寫了很多詩,查閱《毛澤東詩詞全集》,發現了“改寫”的詩《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原來夾在父親每天必看賬簿上的詩是毛主席改自西鄉隆盛的,說得清清楚楚。西鄉隆盛(1828-1877),他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并稱為“維新三杰”。那西鄉隆盛的原作: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其實關于這兩句的出處,版本太多了,正確與錯誤,真有些分不清楚了!版本1“埋骨何須墳墓地,人間處處是青山。”(作者是誰,查不到)版本2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之一被誤傳為:“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昨天文章中談到的《名師教語文:深度解讀與學習設計》上的,肯定是誤讀了)版本3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徐錫麟《出塞》)版本4人間處處有青山,何須馬革裹尸還版本5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岳王墓上的對聯)版本6:“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毛澤東)……西鄉隆盛所寫是一首俳句,他創作這首俳句是不是借用了《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所說的“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及岳王墓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幸鑄佞臣”,不得而知。不過,許多人知曉中國文化,可是事實。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里的這一認知比西鄉隆盛要早,但可以肯定他不會借用徐錫麟的《出塞》——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因為徐錫麟這首詩寫于1905年,那徐錫麟的這兩句詩是否引自西鄉隆盛的俳句?徐錫麟兩次去日本,一次是1903年,一次是1905年冬。從這個時間點來看,先生創作《出塞》,也許讀過西鄉隆盛的俳句。大量讀古今中外的詩文、書籍,肯定利于創作。弄明白了這一切,我與很多老師一樣,仍然不明白教材上最后一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到底是作者曉年引用的,還是毛主席引用寫在電報記錄稿上的?有人會說,這個重要嗎?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句詩,肯定要帶著學生理解透。因為教材的最后一題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無數英雄兒女為了保家衛國浴血奮戰,他們被稱為‘最可愛的人’。查找資料,結合這些人物的故事,說說你對‘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理解。”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1950年秋。咱們的鄰國朝鮮戰爭正在峰煙正起。中南海毛澤東臥室寫字臺上,放著一封從朝鮮前線志愿軍司令部發來的、由司令員彭德懷親自擬定的電報:“主席勛鑒:今晨,我‘志司’指揮部遭敵機狂轟濫炸,洪學智和毛岸英將我送入安全地域。而后,岸英又返回指揮所取作戰圖。慌中未能勸住他,致使被敵機的汽油彈擊中。主席的愛子、我們‘志司’的好參謀,岸英同志為了人民的事業光榮殉職......”自從收到這封前線傳過來的電報起,毛澤東整整一天都沒有說一句話,有的只是默默地一支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被身邊的警衛員已經不知熱了幾遍,依然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摁著緊鎖的眉頭,情不自禁地喃喃著。秘書進來小聲地說:“主席。彭老總來電,說岸英是主席的長子,要求破格將他的遺體運回國。”秘書又說:“朝鮮金日成首相來電,向主席表示慰問,他說岸英同志是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而酒牲的,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他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良久,毛澤東自言自語地說道:“岸英,我的兒子死了,我當然很悲痛,可是,戰爭嘛,總是要死人的。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上一面兒子的遺容嗎……岸英是我的兒子,也是朝鮮人民的兒子,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見吧。”接著,毛澤東緩緩地念出兩句詩“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在中國古時候,那些隨軍出征的將士陣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馬皮包裹著運回營地或者家鄉埋葬。這句詩的意思大致是:英勇陣亡在外,青山連綿,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運回家鄉安葬呢?詩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對聯。“何須馬革裹尸還”卻是出自清?徐錫麟《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典故出自《后漢書?馬援列傳》。共和國領袖的兒子毛岸英喋血朝鮮戰場,是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打響第二次戰役的第二天,即1950年11月25日。這是毛澤東又一次面對自己親人死亡的最痛苦的時刻。老年喪子從來是中國人心中的大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