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家隧道勘察報告_第1頁
陶家隧道勘察報告_第2頁
陶家隧道勘察報告_第3頁
陶家隧道勘察報告_第4頁
陶家隧道勘察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工程勘察資質證書★證書等級:綜合類甲級★證書編號:B150002934★發證單位:城鄉建設部陶家隧道工程(K6+500工程勘察資質證書★證書等級:綜合類甲級★證書編號:B150002934★發證單位:城鄉建設部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共四冊第三冊:K15+460~K18+500)工號:2017Y95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二零一九年十月陶家隧道工程(K6+500~K19+990.538)工程地質詳細勘察報告(共四冊第三冊:K15+460~K18+500)項目編號:KC(2019)-99-0000901C(驗證碼:815C)勘察等級:甲級院長:楊弘(教授級高工)總工程師:陳德玖(教授級高工)審定:張照秀(教授級高工)審核:朱永珠(注冊巖土師)項目負責:陳志平(注冊巖土師)主要參與:汪義淵鄧楊勇李雙智施工圖審查機構:重慶市都安工程勘察技術咨詢有限公司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二零一九年十月自審意見受重慶市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委托,我院于2019年9月~2019年10月對陶家隧道工程(K15+460~K18+500段)開展了詳細勘察工作,2019年10月完成了本項目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制,具體意見如下:一、本次勘察嚴格按照國家及地方現行規范進行,勘察工作布置合理,勘察手段及方法可行。二、通過工程地質測繪、水文地質測繪、工程物探、工程鉆探、室內巖土試驗等多種手段進行綜合勘察,勘察技術和手段滿足規范和設計要求。三、充分收集和利用臨近項目的相關資料,經分析整理后,合理的運用于本勘察成果中。四、通過現場勘察、資料收集等手段,詳細查明了隧址區的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所得結論基本可靠。五、根據鉆探成果、室內試驗并結合既有隧道資料,綜合劃分隧道圍巖級別,依據較充分、合理。六、隧道進出洞口評價正確,建議合理;洞身重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正確。七、隧道涌水量計算參數及計算公式選擇合理,計算結果可信。八、對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論述清楚,分析合理,得出的結論可信??傊敬慰辈爝_到了預期目的,結論正確,建議可行,在進一步送交有關部門審查后,可供施工圖設計使用。審查人: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二O一九年十月

目錄1 勘察工作概況 11.1 任務由來 11.2 工程概況 11.3 勘察目的與任務 41.3.1 目的 41.3.2 任務 51.4 勘察工作依據、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 51.4.1 勘察工作依據 51.4.2 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 51.4.3 前期工作資料 51.5 工程勘察等級、階段及范圍的確定 61.6 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質量評述 71.6.1 勘察工作布置 71.6.2 勘察工作完成實物工作量 81.6.3 勘察工作質量評述 82 場地環境與工程地質條件 102.1 自然地理 102.1.1 地理位置 102.1.2 氣象與水文 102.2 工程地質條件 112.2.1 地形地貌 112.2.2 地質構造與地震 112.2.3 地層巖性 122.2.4 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 142.2.5 水文地質條件 142.2.6 場地和地基地震效應、地震穩定性 152.2.7 不良地質現象 172.2.8 特殊性巖土 182.2.9 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 183 巖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193.1 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 203.1.1 土體力學指標 203.1.2 巖石力學指標 203.2 巖土參數建議 213.3 物探測試成果 233.3.1 波速測試 233.4 巖體基本質量等級 243.5 土、石工程分級 254 工程地質評價 254.1 場地穩定性及建設適宜性評價 254.2 主線工程地質評價 254.2.1 IK15+500~IK15+625段 254.2.2 IK15+625~IK16+095橋梁段 264.2.3 IK16+095~IK16+195段 344.2.4 IK16+195~IK16+807(右線K16+192~K16+796)橋梁段 344.2.5 IK16+807~IK16+860(YK16+796~YK16+845)段 394.2.6 IK16+860~IK17+580(YK16+845~YK17+580)段 404.2.7 IK17+580~IK17+701(YK17+580~YK17+701)段 404.2.8 IK17+701~IK18+039(YK17+701~YK18+055)橋梁段 404.2.9 IK18+039~IK18+166(YK18+055~YK18+150)段 434.2.10 IK18+166~IK18+344(YK18+150~YK18+352)橋梁段 434.2.11 IK18+344~IK18+500(YK18+352~YK18+500)段 454.3 建橋立交工程地質評價 474.3.1 設計概況 474.3.2 建設適宜性及場地穩定性評價 484.3.3 工程地質評價 484.4 小海南立交工程地質評價 654.4.1 設計概況 654.4.2 建設適宜性及場地穩定性評價 654.4.3 工程地質評價 664.5 譚家灣立交工程地質評價 784.5.1 設計概況 784.5.2 建設適宜性及場地穩定性評價 794.5.3 工程地質評價 794.6 輔道工程地質評價 794.6.1 左線輔道工程地質評價 794.6.2 右線輔道工程地質評價 914.7 南海大道工程地質條件評價 1034.8 二縱線工程地質評價 1044.8.1 K2+700~K2+725段 1044.8.2 K2+725~K2+990橋梁段 1054.8.3 K2+990~K3+271(右線K2+990~K3+254)段 1084.8.4 K3+271~K3+361(右線K3+254~K3+374)橋梁段 1094.8.5 K3+361~K3+757.955(右線K3+374~K3+757.955)段 1114.9 華福大道工程地質評價 1124.10 管涵及天橋工程地質評價 1144.10.1 管涵工程地質評價 1144.10.2 人行天橋工程地質評價 1164.11 還建道路工程地質評價 1164.11.1 25#還建道路 1164.11.2 26#還建道路 1174.11.3 31#還建道路 1184.11.4 32#還建道路 1184.11.5 34#還建道路 1194.11.6 35#還建道路 1194.12 場平工程地質評價 1204.12.1 場平1號地塊工程地質評價 1204.12.2 場平2號地塊工程地質評價 1214.12.3 場平3號地塊工程地質評價 1215 環境影響評價 1225.1 對環境的影響 1225.2 軌道及鐵路 1225.3 現狀管線及高壓鐵塔 1225.4 線路沿線居民房、工礦企業用房 1236 地質條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風險分析 1236.1 地表地下水作用 1236.2 巖石風化 1236.3 地層變化 1236.4 順向坡及超限邊坡 1236.5 陡峭地形填筑路堤邊坡 1246.6 施工中臨時邊坡的風險 1247 筑路材料 1248 結論與建議 1258.1 結論 1258.2 建議 1258.3 遺留問題 126附圖附圖1圖例附圖2工程地質平面圖附圖3工程地質橫剖面圖附圖4工程地質縱斷面圖附圖5鉆孔柱狀圖附表附表1、室內試驗成果統計表附表2、渝長生成勘探點一覽表附件附件1測量說明附件2巖、土、水試驗成果報告附件3物探測試成果報告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陶家隧道工程(K15+460~K18+500段)

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

勘察工作概況任務由來陶家隧道工程是連接中梁山東西兩側的一條重要通道。根據《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2007-2020年)2014年深化》、《重慶市主城區綜合交通規劃》(2011-2020),根據最新交通規劃成果,本項目是城市快速路五橫線的一部分,屬于重慶市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項目起于繞城高速西側九龍坡與江津交界處,途經陶家鎮、中梁山、跳蹬、小南海等片區,終點接快速路二縱線李家灣立交。陶家隧道是本項目穿中梁山段設置隧道,位于華福隧道南側約2.0km,西側為九龍坡陶家片區,東側是大渡口小南海、跳蹬片區。圖1.1-1項目區位圖受重慶市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的委托,重慶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承擔了該工程的勘察設計任務。本次勘察階段為詳細勘察階段。工程概況該工程起于九龍坡、江津交界處,途徑九龍坡陶家、中梁山、大渡口跳蹬小南海片區,終點接快速路五橫線李家灣立交,全長約19.9km,全線含3座全互通式立交(不含一縱線相交的陶家立交),5座簡易立交及6座上跨橋,含特長隧道(陶家隧道)1座,長約3.6km。本項目主線設計標準為城市快速道,設計車速80km/h,主線雙向6~10車道,全線均為新建,標準路幅寬度36m,設計里程樁號K0+000~K19+990。圖1.2-1K15+460~K18+500段線路示意圖本工程勘察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主線K0+000~K11+780,第二部分為主線K11+780~K15+460,第三部分為主線K15+460~K18+500,第四部分為主線K18+500~K19+990。本報告勘察范圍為第三部分,包含建橋立交、小南海立交、譚家灣立交,主線、輔道道路及橋梁、南海大道、華福大道、還建道路(24#、25#、26#、31#、32#、34#、35#)、3個場平地塊以及沿線相關附屬設施。道路高邊坡:類型范圍位置最大高度(m)安全等級邊坡類型高填方K15+607.74~K15+615.43主線左線左側14.67一級永久性擋墻K2+343.83~K2+327.69左側輔道右側16.06一級永久性擋墻K0+178.81~K0+200.14右側輔道右側16.16一級永久性擋墻BK0+200~K0+243.39B匝道右側17一級永久性擋墻K17+090.5~K17+126.2主線左線右側15一級永久性擋墻K16+807.93~K16+842.69主線左線左側12一級永久性擋墻K0+510~K0+586華福大道左側12一級永久性土質K0+015.486~K0+186.83華福大道左側23一級永久性土質K0+072.23~K0+155.00華福大道右側13一級永久性土質K2+180~K2+292右側輔道右側13一級永久性土質K18+420~K18+550主線左側18一級永久性土質K18+460~K18+540主線左側13一級永久性土質K18+660~K18+880主線左側20一級永久性土質K0+060~K0+160還建道路左側16一級永久性土質K0+040~K0+160還建道路右側19一級永久性土質K0+375~K0+500還建道路左側16一級永久性土質高挖方K3+385~K3+540二縱線右側49一級永久性巖質GK0+000~GK0+100G匝道右側37.8一級永久性巖質K1+115~K1+260右側輔道右側54一級永久性巖質K15+560-K15+640主線右側13.0一級永久性巖土質建橋立交A匝道K0+340-K0+390場平1號地塊北側22.0一級永久性巖質K0+000-K0+120南海大道右側15一級永久性巖質K0+86-K0+989右線輔道左側34.0一級永久性巖質右線輔道K1+120-K1+320場平2號地塊南側22.0一級永久性巖質K0+520~K0+596華福大道道路的右側以及斷頭的位置20.0m一級永久性巖質K0+000~K0+05華福大道道路的右側以及斷頭的位置19.60一級永久性巖質K0+060~K0+420輔道左線段16.70一級永久性巖質其中各工點概況如下:表1.2-3主要工點概況工點名稱里程樁號設計高程長度(m)備注起點終點起點終點主線道路左線K15+500K18+500245.207237.0823000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3座橋梁,挖方最大高度14.5m,填方最大高度15.5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右線K15+500K18+500316.983237.1833000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3座橋梁,挖方最大高度14.0m,填方最大高度14.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主線輔道左線K0+127.237K2+444.101231.447239.7222317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3座橋梁,挖方最大高度16.5m,填方最大高度19.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右線K0+166.502K2+401.221234.777228.7552235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3座橋梁,挖方最大高度36.5m,填方最大高度18.5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南海大道K0+013.105K1+005.592217.342210.977992為既有道路改造擴寬,挖方最大高度16.0m,填方最大高度6.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二縱線K2+600K3+757.955220.570219.9811158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2座橋梁,挖方最大高度35.0m,填方最大高度9.0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華福大道K0+015.486K0+596.345212.077214.982581為新建道路,沿線設置一下穿道,挖方最大高度4.0m,填方最大高度21.5m,邊坡安全等級為一級還建鄉道25#還建道路K0+000K0+303.337233.10209.85303.337為既有道路還建,挖方最大高度20.7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26#還建道路K0+000K0+670.483207.80221.660670.483為新建還建道路,挖方最大高度8.40m,最大填方高度7.4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31#還建道路K0+000K0+311.160209.508203.300311.16為既有道路還建,填方最大高度2.7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32#還建道路K0+000K0+080.338209.70209.91980.338為新建還建道路,挖方最大高度11.2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34#還建道路K0+000K0+086.991204.07211.42886.991為新建還建道路,填方最大高度8.3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35#還建道路K0+000K0+039.207207.685209.66239.207為新建還建道路,挖方最大高度4.20m,邊坡安全等級為二級建橋立交建橋立交設計采用喇叭型互通立交,分布于道路樁號K16+100~K16+560范圍段,為線路上跨南海大道設置一座喇叭立交,共設計了A、B、C、D、E、F匝道,匝道均由上跨橋梁匝道和一般道路匝道組成,為單向2車道,寬8m。小南海立交小南海立交分布于道路樁號K16+860~K17+580范圍段,為線路上跨二縱線及連接遠期規劃五橫線設置一對Y型立交,本次勘察不含連接遠期規劃五橫線相關內容,僅包括B、E、G、H4條匝道,匝道均由上跨橋梁匝道和一般道路匝道組成,為單向2-3車道,寬8-12m。譚家灣立交譚家灣立交分布于道路樁號K17+790~K18+090范圍段,為線路上跨華福大道設置一座三層菱形立交,主線為正一層,平交層為地面層解決華福大道與本項目的交通轉換,華福大道下穿道為負一層解決華福大道的直行交通。道路沿線橋梁工程基本情況統計如下表:表1.2-4主線橋梁工程概況表橋梁名跨徑橋梁總長結構形式上部下部K15+615.710

主線橋左幅一號橋2*36+35117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左幅二號橋30+3*35+2*40+3*35333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幅橋4*35+2*30+2*32.5+3*40+2*35463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K16+195.517

主線橋左幅橋3*30+(33+2*34.5)+(28.20+2*30)+3*30+3*30+2*40+2*30612.24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幅橋4*30+(2*34.50+34.09)+3*30+3*30+2*30+(30+40+30+29)602.09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K17+701.579

主線橋左幅橋3*31+2*31+(45+80+45)338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幅橋5*28.2+(45+80+45)+30354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K18+166.585

主線橋左幅橋(35+50+2*37.5)178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幅橋(31+45+34)+2*37202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建橋立交LA匝道橋4*30+3*30220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LB匝道橋4*30+4*30+3*22+2*22+(20.232+20)395.232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LC匝道橋2*34+2*22+(2*37+31.5)+(28+2*33)+2*30381.5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LD匝道橋3*30+(24+3*30)209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LE匝道橋(31+30)+2*35+2*30196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LF匝道橋(2*30+25)+2*30150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建橋立交天橋29.833.3鋼箱梁花瓶墩+樁基礎輔道橋左線輔道1號橋2*52.209122.418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左線輔道2號橋3*35+2*48214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左線輔道3號橋4*30+(2*31+24)+2*22.6+3*30+(30+40+30)+2*24+(30+29)+4*30

+2*28.4+2*33+(30+36+2*30)925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線輔道1號橋2*30+2*30+(35+36+35.866)+2*30+3*29+2*27+(42+52+42)573.866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線輔道2號橋2*30+2*45+(30+2*36+35)+48+54+40+2*33+4*30623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右線輔道3號橋30+40+2*26.914131.828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小南海立交NE匝道橋1號橋3*30+3*30190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NE匝道橋2號橋2*48+(30+35+40+35)246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NH匝道橋2*30+(52+59+52)+2*34+2*48+(34+37+34)+4*30620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NB匝道橋(2*40+37.22)+(35+26)+(31+30)+2*37318.22現澆箱梁+鋼箱梁柱式墩+樁基礎二縱線主線1號橋2*33+3*33+2*45265現澆+預制箱梁柱式墩+樁基礎二縱線主線2號橋左幅2*4090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二縱線主線2號橋右幅40+40+30120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跨線橋跳蹬橫三路跨線橋2*3070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福隆路跨線橋2*3586現澆箱梁柱式墩+樁基礎表1.2-5擋墻工程概況表擋墻編號長度高度結構形式擋墻編號長度高度結構形式1#擋墻8.030.5-0.7衡重式34#擋墻37.829.4-13.9扶壁式2#擋墻8.037.2衡重式35#擋墻14.212.6-13.5衡重式3#擋墻101.0-1.5衡重式36#擋墻5.813.5衡重式4#擋墻123.7-6.2衡重式37#擋墻9.851.3-3.6衡重式5#擋墻30.151.2-6.0衡重式38#擋墻9.850-6.8衡重式6#擋墻303.4-7.8衡重式39#擋墻150-2.5衡重式7#擋墻16.881.3-2.0衡重式40#擋墻1386.7-18.8衡重式8#擋墻89.50.5-2.5K2+238.00~K2+248.00折背式41#擋墻150.2-6.0衡重式K2+248.00~K2+278.00懸臂式42#擋墻82.40-3.5K17+134.00~K0+205.40折背式K2+278.00~K2+327.50護肩墻K0+205.40~K17+216.40重力式9#擋墻8.50.7-3.4懸臂式43#擋墻1516.3-22.7衡重式10#擋墻21.337.7-10.6衡重式44#擋墻157.5-14.5衡重式11#擋墻10.750-1.8衡重式45#擋墻161.9-10.2衡重式12#擋墻8.73.0-8.4衡重式46#擋墻150-5.3衡重式13#擋墻158.80-6.5AK0+000~AK0+082.78護肩墻47#擋墻101.0-4.0衡重式AK0+082.78~AK0+112.78重力式48#擋墻100.2-2.8衡重式AK0+112.78~AK0+142.78折背式49#擋墻229.21.3-7.9K17+454.00~K17+538.00護肩墻AK0+142.78~AK0+160衡重式K17+538.00~K17+658.00折背式14#擋墻155.450-7.4BK0+000~BK0+079.84護肩墻K17+658.00~K17+685.60衡重式BK0+079.84~BK0+104.84重力式50#擋墻100.30-3.9K17+454.00~K17+524.90折背式BK0+104.84~BK0+128.45折背式K17+524.90~K17+557.70護肩墻BK0+128.45~BK0+143.45衡重式51#擋墻100.30-1.3K17+520.32~K17+557.70折背式15#擋墻219.661.8-14.4CK0+505.00~CK0+615.00懸臂式K17+557.70~K17+577.70護肩墻CK0+615.00~CK0+724.666護肩墻52#擋墻230.221.5-5.0K1+614.20~K1+660.00折背式16#擋墻1950.9-12.9DK0+205.00~DK0+285.00重力式K1+660.00~K1+757.60護肩墻DK0+285.00~CK0+724.666護肩墻K1+757.60~K1+837.60折背式17#擋墻205.8-10.7重力式53#擋墻150-7.0扶壁式18#擋墻1000.3-10.0EK0+224.73~EK0+274.73懸臂式54#擋墻139.220-6.6K0+062.898~K0+072.12護肩墻EK0+274.73~EK0+324.496護肩墻K0+072.12~K0+092.12重力式19#擋墻1000.2-3.5EK0+224.73~EK0+274.73懸臂式K0+092.12~K0+142.12懸臂式EK0+274.73~EK0+324.496護肩墻K0+142.12~K0+202.12扶壁式20#擋墻920.8-5.7K0+747.23~K0+766.57護肩墻55#擋墻139.220-6.5K0+062.898~K0+072.12護肩墻K0+766.57~K0+790.57折背式K0+072.12~K0+092.12重力式K0+790.57~K0+824.00衡重式K0+092.12~K0+142.12懸臂式21#擋墻1930.6-4.0EK0+000~EK0+105.00護肩墻K0+142.12~K0+202.12扶壁式EK0+105.00~EK0+195.00重力式56#擋墻159.720-6.7K0+351.05~K0+426.05扶壁式22#擋墻35.70.3-11.3K16+807.757~K16+830.00衡重式K0+426.05~K0+496.05懸臂式K16+830.00~K16+843.70折背式K0+496.05~K0+510.765重力式23#擋墻100.5-4.3衡重式57#擋墻159.720-8.4K0+351.05~K0+426.05扶壁式24#擋墻150.5-7.3衡重式K0+426.05~K0+496.05懸臂式25#擋墻150-4.0折背式K0+496.05~K0+510.765重力式26#擋墻1032.0-2.3折背式58#擋墻15.84.3-8.2衡重式27#擋墻150-4.0衡重式59#擋墻134.50-7.3K18+029.50~K18+044.50扶壁式28#擋墻150.4-8.6衡重式K18+044.50~K18+144.50衡重式29#擋墻153.0-14.0折背式K18+144.50~K18+164.18扶壁式30#擋墻1250.3-13.0衡重式60#擋墻842.5-6.5K18+053.13~K18+115.36扶壁式31#擋墻1980.2-8.3折背式K18+115.36~K18+139.36懸臂式32#擋墻401.67.0-14.3護肩墻、懸臂式及扶壁式61#擋墻1512-12.5扶壁式33#擋墻108.50.2-6.3BK0+136.28~BK0+148.32護肩墻62#擋墻610.8-11.4衡重式BK0+148.32~BK0+198.82懸臂式63#擋墻432.8-4.2衡重式BK0+198.82~BK0+243.39扶壁式64#擋墻19.550.5-3.8護肩墻勘察目的與任務目的根據業主提供的《工程地質勘察任務委托書》(附件2)及勘察工作階段劃分,本次勘察為詳細勘察,其目的是查明擬建項目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施工圖設計提供地質依據。任務本次勘察的主要任務是:在收集區域資料基礎上,緊密結合工程特點,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及水文地質條件;查明線路區巖土的類別、結構構造、厚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計算和評價地基的穩定性、均勻性及承載力;查明線路區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性質、規模、機制、穩定性及對擬建項目的危害、并提出治理方案及建議;查明線路區特殊性巖土(如場地中的軟弱土層、巖層)的分布范圍和物理力學性質,提出處理措施建議;查明道路工程建筑場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并對工程建筑場地按設計需要進行地震效應評價;詳細查明沿線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的類型、埋深、地層的滲透性及評價地表水和地下水對擬建道路及構筑物的沖刷侵蝕性;詳細查明橋梁墩臺位置的地層巖性、巖土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特征,判斷有無軟弱夾層,對橋梁各墩臺的持力層及承載力以及施工方法等提出建議;詳細查明及評價道路沿線與已建建(構)筑物的相互關系,查明其地質環境、邊坡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特征,對其工程地質條件作出評價并提供有關的設計參數,對支護形式、施工方法及不良地質現象的處理提出措施及建議,以滿足施工圖設計使用;查明線路整體穩定性、場地建設適宜性進行評價;勘察工作依據、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勘察工作依據建設工程勘察合同;勘察任務委托書;工程地質勘察綱要;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加強城市隧道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的意見》渝建〔2013〕373號。業主提供方案設計文件,帶1:500(隧道進出口)、1:2000(隧道洞身)地形圖;本項目可研報告及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執行的主要技術標準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50-047-2016;行業標準及國家標準:《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公路隧道設計規范》JTGD70/2-2014;《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D63-2007;《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GB50330-2013;《公路工程抗震規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建筑工程地質勘察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技術規定》(2017年版);《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施工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規定》(2010年版)前期工作資料1、1977年由原四川省地質局南江水文地質大隊完成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重慶幅)、《綜合水文地質圖》(重慶幅H-48-23);2、1990年由原四川省地礦局二○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完成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沙坪壩幅H-48-93-B、白市驛幅H-48-93-D)。3、2017年9月由我院完成了《陶家隧道工程地質初步勘察報告》。該報告經重慶市都安工程勘察技術咨詢公司的評審,審查合格(編號:渝勘質審2017-0597號)。主要結論為:(1)立交段及橋梁段:區內無斷層分布,未見滑坡、危巖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象;場地現狀穩定,適宜擬建物建設。(2)場地周邊環境復雜,道路穿越(上跨或下穿)小梨線(鐵路)、渝黔鐵路、渝黔客專,南海大道、華福大道(規劃)、鄉村道路等交通道路,應進行專項施工安全論證。(3)場地內存在多處超限邊坡,應做超限邊坡的支護設計方案專項論證。建議:由于種種因素,小南海立交及二縱線(樁號K3+300~K3+757段)、輔道橋部分鉆孔未能實施;部分橋梁墩臺因設計方案調整位置發生較大變化,本次勘察無鉆孔控制,建議后期補充鉆探工作量,對橋梁各墩臺的地質條件做進一步評價。本次詳細勘察階段利用出初勘鉆孔242個,總進尺5893.19m,剖面77條,樣品45組。工程勘察等級、階段及范圍的確定擬建道路為城市快速道,疏港復線隧道為深埋長隧道,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一級;場地的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判定見表1.5-1,經判定為復雜場地;按《市政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174-2014)判定第3.2.2條規定,工程重要等級為一級的工程,場地復雜程度為復雜時,勘察等級為甲級。表1.5-1場地地質環境復雜程度判定判定因素場地狀況判定結果1地形、地貌有兩種以上地貌單元、地形坡角5-30°較復雜2巖層傾角12°-62°復雜3巖土特征種類較多,分布較不均勻,性質變化大復雜4巖體完整程度整體較完整簡單5土層厚度(m)0.0-16.10較復雜6地表水、地下水影響程度中等較復雜7不良地質現象不發育簡單8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強烈程度不強烈簡單根據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下發的渝建[2013]345號、渝建[2013]346號文件,對本工程的勘察范圍與勘察階段進行判定,本工程需要分階段進行可研、初步、詳細勘察三個階段,本階段為詳細勘察階段。根據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渝建〔2013〕345號《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暫行規定》,本工程勘察范圍應包括環境挖填方邊坡及其影響的區域。本工程勘察工作布置,嚴格執行渝建〔2013〕345號《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暫行規定》,勘察范圍符合渝建〔2013〕345號文《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暫行規定》和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工程地質勘察規范》(DBJ50-047-2014)的規定。表1.5-2重慶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勘察范圍判定判定款項判定條件對應判定條件的場地、邊坡判定結果環境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對于無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倍邊坡高度??辈炜刂品秶笥?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2對于有外傾結構面控制的巖土邊坡,勘察范圍線應根據組成邊坡的巖土性質及可能破壞模式確定,且勘察范圍不應小于外傾結構面影響范圍??辈炜刂品秶笥谕鈨A結構面影響范圍滿足勘察范圍3對于可能出現土體內部滑動破壞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坡頂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倍邊坡高度。勘察控制范圍大于1.5倍邊坡高度滿足勘察范圍4對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勘察范圍線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后緣邊界,且還應大于可能沿巖土界面滑動的土質邊坡前緣邊界(即剪出口位置)??辈炜刂品秶笥诖嬖跐撛诨泼娴耐临|邊坡后緣及前緣滿足勘察范圍基坑邊坡及其影響區域1巖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無基坑邊坡滿足勘察范圍2土質基坑邊坡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基坑邊坡滿足勘察范圍3當需要采用錨桿(索)支護時,勘察范圍線到基坑邊線外側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無該類基坑滿足勘察范圍勘察工作布置、完成及質量評述在參考區域及相鄰場地地質資料、項目前期工作資料的基礎上,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測量、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鉆探、水文地質觀測、室內試驗、工程物探等多種勘察手段??辈旃ぷ鞑贾勉@孔編號本次主線段勘察鉆孔編號為“XK+里程+序號”,初勘鉆孔均以“C”開頭。工程地質測繪與水文地質測繪對道路沿線進行1:500工程地質測繪,測繪范圍為線路外側100-200m。對重點路段加寬測繪范圍。工程測量工程測量采用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服務的GPS-CORS系統,用RTK實時動態法放樣,該系統與重慶獨立坐標系統轉換參數由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提供,實時定位坐標直接為重慶獨立坐標系和1956年黃海高程系。信號強度不足的溝谷、樹林等位置,采用全站儀現場定位。測量精度符合相關規范要求。布孔原則根據勘察綱要,本階段為詳細勘察,主要針對擬建橋梁、道路、邊坡、下穿道等進行,主要目的是查明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為施工圖設計提供地質資料??辈焓侄我怨こ痰刭|鉆探為主,并輔以地面地質調查測繪、基巖露頭點觀測、鉆孔波速測試以及室內巖土物理力學試驗。路基、邊坡、擋墻、管涵及明渠:工作量布置原則:一般路基段按30~50m左右布置勘探線,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地段按60m左右布置勘探線;高路堤、路塹和支擋結構為更加準確的查明工地地質條件,支擋結構一般取20~30m左右布置勘探線,鉆孔間距10~30m,挖填方邊坡一般按30~40m。左右布置勘探線,局部加密;挖填方段鉆孔應布置在潛在滑移面后緣;管涵及明渠按30~50m左右布置勘探點,鉆孔間距30~50m。孔深控制原則:路基段鉆孔進入設計標高下2~3m,邊坡上鉆孔深度鉆至潛在滑移面下3~5m,深度應滿足地基穩定性計算分析、變形計算的要求。擋墻段鉆孔:重力式擋墻、衡重式擋墻一般性鉆孔進入設計標高以下且穩定中風化巖層5~8m左右;樁板擋墻一般性鉆孔進入設計標高以下且穩定中風化巖層8~10m左右,且滿足抗滑樁設計要求。橋梁工程:工作量布置原則:每1墩、臺設置鉆孔,根據墩臺樁的布置情況以及墩臺所在位置穩定性情況,每條勘探線布置2~4個鉆孔,滿足墩臺穩定性及持力層承載力評價的要求??咨羁刂圃瓌t為:勘探鉆孔孔深要求進入預計樁底以下不小于8~10m,按進入中等風化巖層12~15m,預計一般孔孔深25m,控制性孔深30m。本次詳細勘察工作布置588個,其中控制性鉆孔178個,約占總孔數的30%。采樣及室內試驗本次勘察根據規范要求、設計要求及評價需要,巖、土樣品采集的數量(組數),主要結合持力層特點和預計埋置深度布置樣品采集。本次詳細勘察工作布置588個,其中取樣鉆孔177個,占總孔數的30%。巖樣中100%樣品要求測試巖塊的天然單軸抗壓強度和飽和單軸抗壓強度,隧道及邊坡巖樣要求測試巖塊的抗剪強度,隧道、橋梁及邊坡樣品要求作物性指標和彈模等其他指標。樣品每組(巖芯)有效長度不小于2.00m。土樣每組要求都作物性指標、抗剪性和壓縮系數及模量。水樣每組原水500ml、另采集家大理石粉水樣500ml。水文地質觀測與試驗所有鉆孔在終孔24h后,均進行鉆孔穩定水位測量;在進行鉆孔綜合測井的同時,進行水文測井。為查明含水層的滲透系數及導水系數,鉆孔內有穩定地下水存在時,應進行抽水試驗;無穩定地下水發育時,應進行注水試驗和壓水試驗。原位測試根據擬建隧道場地條件,在隧道、橋梁及高挖方路段選取一定數量鉆孔進行聲波測試,在填土層厚度較大路段選取一定鉆孔進行重力觸探試驗??辈旃ぷ魍瓿蓪嵨锕ぷ髁课以河?019年9月26日組織隊伍進場施工,使用8臺XY-100型巖芯鉆機,2019年10月10日完成外業工作,隨即轉入室內資料綜合分析整理及報告編制工作。完成的主要實物工作量見下表。表1.6.2-1工作量統計表序號工作項目單位初勘工作量詳勘工作量1工程測量定點測量鉆孔、地質點組日5020斷面測量1:500Km19.126.881:200Km9.024.12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平面測繪1:500Km21.51.703工程勘探陸上鉆探(淺孔)m/孔5893.19/24211982.30/470取樣巖樣組45126土樣件1324水樣件5/4原位測試水位動態觀測次242470抽(注)水試驗孔/1標準貫入試驗次/85工程物探剪切波速m/孔35.4/1019.20/16聲波波速m/孔255.70/10395.10/166室內試驗土樣常規試驗組1324巖樣天然飽和單軸抗壓強度組40109三軸剪切試驗組1017變形試驗組1017抗拉試驗組1017物性試驗組105水樣簡分析件5/勘察工作質量評述工程測量:本次勘察鉆孔定位采用RTK定位放孔并測量孔口高程,工程測量嚴格執行測量技術規程,其精度達到0.001m,能滿足本次勘察需要。鉆探施工時,現場技術人員根據相鄰位置的地形地貌和地面高程對所有鉆孔實際位置和高程進行校核。通過校核,本次勘察鉆孔和高程誤差均滿足規范要求,斷面測量采用點測法。工程地質測繪:查明了線路區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以及基巖裂隙發育情況等。1:500進行1:500區域工程地質調繪,調繪范圍道路軸線及兩側不小于200m的帶狀區域。主要進行地質界線勾繪,不良地質現象調查、產狀測量、裂隙調查等,以查明地表反映的工程地質條件。鉆探:使用全取芯鉆進,鉆孔開孔直徑為110mm,終孔直徑為91mm。鉆探方法采用回旋鉆進全取芯方法。回次進尺不大于2m,對土層采用了干鉆或小水鉆進?;卮尾扇÷剩恒@孔巖心回次采取率:人工填土采取率65%~80%,粉質粘土采取率90%~96%;強風化基巖采取率70%~85%,中風化巖基巖采取率80%~95%。地質人員跟班編錄,終孔現場驗收,巖芯拍照、水位測量、測試完畢后,用水泥砂漿封孔,巖芯就地按序掩埋。鉆探質量良好。鉆進過程中嚴格按鉆探操作規程進行,未發生質量、安全事故。本次勘察共布置鉆孔588個,實際完成鉆孔470個,則118個鉆孔因征地、管線或地形陡峻等因素而未能施鉆,其中:蘭成渝輸油管道兩側20m范圍禁止施工,且其與線路交叉3次,分別位于道路樁號K15+600~K15+750(斜交)、K16+300~K16+780(斜交及平行)、K17+700~K17+900(斜交),兩側大量鉆孔均未能施工;二縱線K3+300~K3+757.955段大量鉆孔位于魚塘及其周邊范圍,由于征地問題,現場未能施鉆;其他一些鉆孔由于地形陡峻或位于建筑密集區內,也無法施鉆。建議施工階段進一步加強對以上地段的勘察工作。取樣及室內試驗:巖、土樣品采集的數量(組數),主要結合持力層特點和預計埋置深度布置樣品采集。巖樣標簽及記錄應一致注明樣品編號、采樣鉆孔孔號,采樣孔段、樣品長度、塊數,采集樣品組內序號(第幾塊/總塊數)采集日期,采樣照片,采樣人署名。原狀土樣(Ⅰ、Ⅱ級)利用薄壁取土器在鉆孔中采?。汇@孔鉆至取樣位之前必須減速鉆進,以防孔內土層受到擾動;取樣時應緩慢下放取土器,嚴禁沖擊孔底;當有地下水時,應始終保持孔內水位低于于或稍高于地下水位;取土器提出地面以后,應小心將土樣從取土器中取出,并及時填寫標簽、包裝好,輕拿輕放,于12小時內送達試驗室。人工取土樣時,應由外向內逐步切削,不要時,可安排試驗室人員到現場采用環刀取樣。巖樣等室內試驗應通過計量認證的試驗檢測甲級單位出具試驗報告。室內試驗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執行,試驗數據可靠。水文觀測及試驗:鉆孔按要求進行了孔內水位的觀測工作,鉆探結束后抽排循環水并觀測水位變化和流量的變化情況,抽干24h后再觀測孔內水位。選取一個鉆孔進行簡易提水試驗,試驗嚴格按相關規程規范進行,設備性能滿足要求,測試操作方法恰當。工程物探:物探工作嚴格相關規范要求進行,主要完成剪切波及聲波測試,判別巖體完整性程度。數據真實、客觀反映本工程場地的實際情況。本次波速測試采用WSD-2A數字聲波儀(配40kHz一發雙收換能器,100kHz夾心換能器)。剪切波波速測試采用RSM—24FD浮點工程儀(配井中三分量傳感器)。聲波采取單孔聲波測井法;剪切波測試是研究剪切波(橫波)在介質中傳播,用儀器接收剪切波通過介質后之走時等參數,以此來了解介質動力學特征,從而為建筑抗震設計提供動力學參數的測試方法。原位測試:在覆蓋層厚度較大路段,選取一定數量鉆孔進行重力觸探試驗以及標準灌入試驗,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沿線覆蓋層的力學性能。外業工作:甘肅工程地質勘察院承擔本項目外業見證任務,見證單位委派見證員江天昊進行外業見證工作,編號為YKJZ-2320062-0003。在外業見證單位的全程監督及見證下,對鉆探操作人員、安全管理人員的的身份和資格進行確認,對勘探點定位、地質點測量、鉆探施工、樣品采集、原位測試、地面物探、波速測試等進行現場見證,對鉆探原始資料以及地質編錄報表等進行檢查核實,并形成相關記錄。見證過程符合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外業見證的相關規定、要求。通過本次勘察工作,查明了場區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特征,很好的完成了勘察任務??辈斐晒_到《重慶市建設工程勘察文件編制深度》,滿足相關規范要求。室內資料整理:工程地質平面圖、勘探點平面布置圖、工程地質剖面圖、鉆孔柱狀圖等采用理正工程地質勘察軟件(8.5重慶版)結合AutoCAD繪制完成;勘察報告采用WORD軟件編輯。總之,本次勘察的資料收集、地面測繪、鉆探作業、物探測試、巖土室內檢測以及資料整理全部按照國家現行規范、規程進行,取得的成果數據真實可靠,提交的勘察資料能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達到了預期的勘察目的。場地環境與工程地質條件自然地理地理位置陶家隧道起點位于九龍坡、江津交界處,自西向東依次與繞城高速、金曾路、南北大道、白彭路和銅陶路相交,以隧道形式穿越中梁山后,隧道東側與沿山貨運路、華福大道相交,終點接快速路二縱線李家灣立交(在建),路線全長約20.182km。本報告位于隧道東側,位于大渡口小南海、跳蹬片區。區內分布有南海大道、西小路以及多條公路或鄉村簡易道路與線路交叉通達,整體交通較為便利。氣象與水文1、氣象根據重慶市氣象局氣象觀測資料,勘察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總時數1000~1200h,氣象特征具有空氣濕潤,春早夏長、冬暖多霧、秋雨連綿的特點,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氣溫的垂直分帶明顯,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區,年平均氣溫為18.0~18.8℃。年無霜期349天左右。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8.3℃,月平均最高氣溫是8月為28.1℃,月平均最低氣溫在1月為5.7℃,日最高氣溫43.0℃(2006年8月15日),日最低氣溫-1.8℃(1955年1月11日),最大平均日溫差11.9℃(1953.7)。降水量、蒸發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強度較大,暴雨時有發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雨日數占全年降雨日數的62%左右,小時最大降雨量可達65mm;多年平均蒸發量1138.6mm。表2.2.1:1951~2007年累計年月各月及年平均總降水量(0.1mm)月份123456789101112年1932043809141583165015301369132996546124810828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左右,絕對濕度17.7hPa左右,最熱月份相對濕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風:全年主導風向以北風為主,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西,頻率10%左右,年平均風速為1.3m/s左右,最大風速為26.7m/s。霧日:全年平均霧天日數30~40天,最大年霧天日數148天。2、水文擬建線路區范圍內發育的地表水體主要為跳蹬河。跳蹬河系長江左岸一級支流,在九龍坡境內稱為磨灘河,在大渡口境內稱為跳蹬河。跳蹬河發源于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獅子巖,流經覃家崗鎮進入九龍坡區華巖鎮,于跳磴鎮小南海注入長江,全長25.75km,全流域面積68.28km2,平均坡降2.4‰,總落差421m。區境內長14.15km,區境內面積44.48km2,多年平均流量0.89m3/s,麻柳溝、樓房溝、門塘溝為跳蹬河上游三條主要支流,其主要接受周邊大氣降雨的補給,枯季時流量較小,一般在0.5~0.8m3/s。跳蹬河在主線K17+270處穿越本工程,呈南北走向,寬一般8~15m,水深0.5~1.50m,水質較差,周邊有生活廢水流入。跳蹬河在該段常水位約185m,最高洪水水位195.95m。跳蹬河現場照片工程地質條件地形地貌線路屬于侵蝕剝蝕型丘陵地貌,微地貌為平地、斜坡、溝谷等,差異風化剝蝕較嚴重,地形起伏較大。東麓丘陵區屬構造剝蝕淺~深丘地貌,其組成地層主要為沙溪廟組、新田溝組、自流井組,巖性為泥巖、粉砂質泥巖夾深灰色、灰綠色頁巖、泥灰巖。地面高程220~270m,地形坡角5°~25°,相對高差10~30m。線路區最高點位于隧道西側槽谷張家院子西側山頂一帶,高程506.4m,最低點位于東側跳蹬河一帶,高程185.4m,隧道中部槽谷區域最低點位于硝洞坎(料場開挖)一帶,高程294.4m。線路地面相對最大高差達321.0m。地質構造與地震1地質構造根據區域資料,本工程位于觀音峽背斜東翼。根據地面測繪,巖層傾向80°~115°∠13°~62°。層間斜層理較發育,層面結合很差,泥質膠結,層面軟,為軟弱結構面。圖2.2-1構造綱要圖根據地面調查,道路沿線裂隙發育情況如下:表2.2-1沿線裂隙調查一覽表位置巖層產狀裂隙產狀裂隙特征IK15+400~IK15+96092°∠62°裂隙1:240°~275°∠23°~36°,裂隙2:347°~18°∠80°~88°裂隙1:張開度2~7mm,有少量粘土充填,間距3~8m,延伸3~7m,局部貫穿出露巖體,無水,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0~2mm,局部緊閉,間距2~5m,延伸1~5m,無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5+400~IK16+60090°∠56°裂隙1:310°~340°∠30°~35°,裂隙2:180°~200°∠60°~74°裂隙1:張開度2~5mm,間距1.3~3.0m,延伸2~10m,局部充填泥質或鐵質氧化膜,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1~3mm,局部閉合,間距1.0~5.0m,延伸2~5m,局部充填泥質,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6+600~IK16+980裂隙1:210°~240°∠30°~40°,裂隙2:350°~10°∠60°~70°裂隙1:張開度2~5mm,間距1.3~3.0m,延伸2~10m,局部充填泥質或鐵質氧化膜,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1~3mm,局部閉合,間距1.0~5.0m,延伸2~5m,局部充填泥質,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6+980~IK17+75090°∠44°裂隙1:250°~275°∠40°~50°,裂隙2:350°~10°∠60°~74°裂隙1:張開度0~5mm,局部閉合,間距1.5~2.5m,延伸1.50~3.0m,局部充填泥質或鐵質氧化膜,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1~2mm,局部閉合,間距1.8~4.0m,延伸1.0~4m,局部充填泥質,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7+750~IK17+94090°∠30°裂隙1:250°~265°∠60°~70°,裂隙2:350°~10°∠75°~84°裂隙1:張開度1~3mm,局部閉合,間距2.0~4.0m,延伸1.50~4.0m,局部充填泥質或鐵質氧化膜,結合程度很差,為軟弱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1~2mm,局部閉合,間距1.5~4.0m,延伸1.5~5m,局部充填泥質,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17+940~IK18+140100°∠20°裂隙1:270°~290°∠75°~85°,裂隙2:0°~20°∠60°~70°裂隙1:張開度2~7mm,有少量粘土充填,間距3~8m,延伸3~7m,局部貫穿出露巖體,無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0~2mm,間距2~5m,延伸1~5m,局部貫穿出露巖體,無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IK18+140~IK18+500114°∠13°裂隙1:280°~310°∠75°~80°,裂隙2:340°~0°∠77°~85°裂隙1:張開度2~5mm,有少量粘土充填,間距2~10m,延伸5~10m,局部貫穿出露巖體,無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裂隙2:張開度0~2mm,間距2~5m,延伸1~5m,局部貫穿出露巖體,無水,結合程度差,為硬性結構面2地震1)、新構造運動據區域地質資料,喜山期的挽近構造活動,在區域上主要表現為間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進行,部分斷裂重新活動,引起輕微地震現象。區域歷史上地震活動較弱,地震震級低,強震活動弱,屬地殼相對穩定區塊。2)、地震據自1011年以來的近千年間,重慶地區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區內有記錄的3級(3~3.9級地震)以上的弱震有七次,1989年11月20日距重慶40多公里的渝北區統景鎮(北緯29°51′,東經106°57′)發生的5.2~5.4級地震,震中裂度6度,是重慶地區有地震記載以來震中距重慶最近,震級最強的首次破壞性地震,以前重慶及鄰區的地震震級皆小,地震烈度小于6,屬地震頻率高,震級小的弱震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發生8.0級地震,該地震為距隧址區500公里內震級大于7級的震級最高、影響最大的地震,該地震距隧址區約300公里,隧址區有明顯震感,地震影響烈度為Ⅴ度。根據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A1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劃圖(1/400萬)GB18306-2015之圖B1,隧址區所屬區域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地層巖性線路區地層主要為碎屑巖和內陸相碎屑巖沉積;出露的地層主要為侏羅系地層,其地層為上沙溪廟組(J2s)、下沙溪廟組(J2xs)、新田溝組(J2x)、自流井組(J1-2z),主要巖性為泥灰巖、泥巖、砂巖、頁巖等;第四系零星分布,厚度變化較大,主要為崩坡積(Q4col+dl)、殘坡積物(Q4el+dl)、沖洪積物(Q4al+pl)及人工填土(Q4ml)。各地層巖性特征現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4)①、人工填土層(Q4ml):由于擬建道路填土分布范圍小,主要分布于南海大道兩側的建成區范圍內。雜色、灰色,褐色,成分以粘性土夾砂、泥巖塊石為主,局部含建筑垃圾,結構稍密-中密,局部密實,干燥-稍濕,厚度差別大,均勻性差。根據鉆探揭露,該層厚0.30(XK16-31)~16.10m(XK16-70)。②、殘坡積(Q4el+dll)粉質粘土:擬建道路全線均有分布,主要位于斜坡區域及溝谷地區,紅褐色、褐色,軟塑~可塑狀,該層厚度變化較大:地形較陡的斜坡地帶土層較薄,呈可塑狀;低洼的溝谷地帶則厚度較大,呈軟塑狀~可塑狀。根據鉆探揭露,該層厚0.20(XK17-1137)~11.80m(XK17-107)。③、崩坡積層(Q4col+dl)主要為塊石土夾粉質粘土:灰褐、黃褐色,密實,塊徑0.02~0.80m,塊石含量約占10-50%,其余為碎石及粉質粘土。改成主要分布于K15+500~K15+800段的兩側山坡范圍內,鉆探揭露該層厚0.30(XK17-33)~10.70m(XK15-22)。④、沖洪積(Q4al+pl):主要為塊石土夾粉質粘土以及粉質粘土夾粉砂:灰褐、雜色,稍密,塊徑0.5~2m,塊石含量約占60%,其余為細沙及粘性土。改成主要位于跳蹬河范圍內以及K15+500~K15+800段的中間槽谷范圍內。2、土質路基干濕類型的劃分由于擬建場地地形因素所致,山地斜坡地帶的粉質粘土厚度較薄,且含有雖是植物根系等,含少量砂泥巖碎石及角礫,含量約5-20%,,稍濕,無搖振反應,干強度、韌性中等.該部分一般都是做為道路挖方段,故本次詳勘階段未對該部分土層取樣,并且均為巖質地基,不在此次評價范圍內。溝谷地帶的粉質粘土層土層較厚,褐色、黃褐色,呈軟可塑狀,分布不均勻,細砂含量約16%,厚薄差異大,干強度較高,韌性中等,無搖震反應。溝谷地帶地下水埋深較淺,但路基在此均屬于填方路段,填方高度最大可達24.80m,因此路基的相對高度較高,參照《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37-2012)2016年版相關條款,擬建道路路基干濕類型為干燥狀態。3、侏羅系(J)①、中統上沙溪廟組(J2s):為一套強氧化環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巖建造,自下面上可分成五個巖性段。主要分布于背斜兩翼,地表有出露。線路區范圍內有5個巖性段分布。第一段:青灰色、褐黃色厚層塊狀中粗粒砂巖,與紫紅色厚層泥巖、砂質鈣質泥巖不等厚互層。底部為巨厚層砂巖。第二段:巖性主要為一套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夾灰色紫灰色中-厚層塊狀中粒砂巖3~4層,單層厚15~30m,或呈厚大的砂巖透鏡體,極不穩定,常有分叉、合并、尖滅、再現的現象。第三段:以灰色、褐黃色中-厚層狀砂巖為主,夾紫紅色泥巖、粉砂巖薄層。第四段:以紫紅色、棕紅色泥巖為主,夾紫灰紅色、灰色、黃褐色砂巖、粉砂巖。第五段:以灰色、褐黃色中-厚層狀砂巖為主,夾紫紅色砂質泥巖薄層。②、中統下沙溪廟組(J2xs):呈帶狀展布,為一套強氧化環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巖建造。以紫紅色夾黃灰色砂巖,頂部為灰綠、灰黃色泥巖,底為“關口砂巖”。主要分布于背斜兩翼,地表有出露。③、中統新田溝組(J2x):為一套還原-次氧化環境下的淡水湖相雜色碎屑巖建造,主要分布在背斜的兩翼,呈條帶狀展布。其巖性特征為:一段(下雜色段),為紫紅色夾黃綠色泥巖;二段(黑色段),為深灰色頁巖夾石英粗砂巖、細砂巖;三段(綠色段),為黃綠色砂質泥巖夾粉砂巖、石英細砂巖;四段(上雜色段),以黃綠色為主,夾紫紅色砂質泥巖、粉砂巖、細砂巖。④、中下統自流井組(J1-2z):呈帶狀展布,為淺湖泊相泥巖及半深水湖相炭酸鹽建造。主要分布于背斜的兩翼的斜坡地帶,與新田溝組接觸,地表有出露。根據巖性組合特征,對該組地層進行三分法:第一段:即“東岳廟段”,下、上部為灰綠色、黃灰色、褐灰色泥巖,中部為生物碎屑灰巖與黑灰色頁巖互層。第二段:即“馬鞍山段”,巖性主要為紫紅色泥巖、粉砂質泥巖、鈣質泥巖,夾黃灰色、淺灰色薄-中厚層狀砂巖、粉砂巖。第三段:即“大安寨段”,巖性主要為紫紅色鈣質泥巖、粉砂質泥巖,黃灰色灰巖及生物灰巖。基巖面及基巖風化帶特征1基巖面特征根據野外調查及鉆探成果,場地基巖面與現狀地形起伏相近,自隧道由西向東,基巖面坡度逐步減小,最大約50°,最小約15°。2基巖風化帶特征A強風化帶風化裂隙發育,巖體破碎,巖芯呈土狀,碎塊狀、短柱狀,風化后易崩解,手捏巖芯易碎散,質極軟。泥巖風化帶厚度總體較均勻,厚度變化不大,局部較厚。砂巖風化帶厚度受地形影響變化較大,在既有邊坡段,風化層較厚,在未經開挖的地段,厚度一般較小。砂巖泥巖交界面附近,砂巖局部存在夾層風化現象。B中等風化帶裂隙較發育至不發育,泥巖具有揭露后易風化崩解、遇水軟化的特點。泥巖巖芯呈短柱~柱狀,巖質較軟,錘擊易碎;砂巖巖芯呈短柱~長柱狀,巖質總體較軟,局部軟。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類型及富水性1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層滲透性線路沿線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淺丘地貌,大部分處于人類活動整體較頻繁的生活區,第四系土層含水較小,基巖為砂巖、泥巖互層的河湖相碎屑巖,地下水富水性受巖性及裂隙發育程度的控制,一般情況砂巖含孔隙裂隙水(主要為裂隙水)、泥巖為相對隔水層。根據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給水力特征,路線范圍有松散土層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a松散土層孔隙水松散層孔隙水具有就近補給、就近排泄的特點,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周邊地表水補給,且受季節影響顯著,屬季節性潛水,水量較小。該類地下水主要賦存于素填土空隙中,水流徑流方式為大氣降雨后向地勢低洼地帶匯聚儲存,水位及水量受氣候影響波動大,主要為上層滯水。b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基巖強風化帶中,為局部性上層滯水或潛水,水量小,受季節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徑流、排泄系統。構造裂隙水分布于厚層塊狀砂巖層中,以層間裂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泥巖相對隔水。2地下水的補給、徑流與排泄勘察區地下水的補給源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自高向地勢低洼處排泄,具有排泄路徑、周期短的特點。大氣降雨后沿地面或下滲后徑流,多進入市政管網,部分進入地勢低洼一帶,形成潛水或向更低點排泄;地下水徑流方向主要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的排泄主要為向地勢低洼處徑流,其次為大氣蒸發。3地下水的動態特征區內地下水僅地勢低洼段分布潛水,埋深小,其余地段基巖裂隙水埋藏較深。潛水水位具有季節性變化明顯,受降水影響大等特點。基巖裂隙水水量不豐,沒有統一的水力聯系。區內基巖的風化裂隙水總體含水量甚微,但不排除局部地段有富水條件,儲藏有一定裂隙水。暴雨季節可能形成較高的臨時地下水位。4地下水的分布及埋藏特征丘陵斜坡地帶:根據鉆探水文觀測及調查,本線路區地下水總體較貧乏,大部分鉆孔為干孔,地下水不發育。河流溝谷地帶:根據鉆探水文觀測及調查,鉆孔中有靜止的地下水位,如主線K15+500-K15+960段、K16+470-K16+760段以及K17+780-K17+840段的溝谷范圍內,K17+260-K17+280段跳蹬河范圍,以及華福大道全線所在的溝谷一帶,二縱線K3+325-K3+768段的魚塘范圍,上述地段地下水類型主要為上層滯水、潛水,地段有穩定潛水位,水位深0.20~5.0m,大多埋深小于2.0m,水面接近地表賦存于松散層孔隙和基巖裂隙中,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周邊地表水補給,旱季時地下水一般就近向低洼處排泄,具有分布范圍小的特點。水土腐蝕性評價根據初步勘察的實驗數據以及周邊地區的工程經驗,按照《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規范第12章第2節評價標準判斷:按Ⅱ類環境SO42-、Mg2+、OH-、總礦化度對混凝土結構均有微腐蝕;在A類條件下對混凝土結構有微腐蝕(微pH值腐蝕,微侵蝕性CO2腐蝕);Cl-在干濕交替條件下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有微腐蝕。本工程土體對混凝土結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及鋼結構均為微腐蝕性。水文地質參數為了確定鉆孔的實際涌水量,評價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滲透能力,預測和估算鉆孔最大涌水量和單位涌水量,為預測隧道排水量提供依據,初詳勘階段各選取了1個鉆孔中進行綜合抽水試驗,抽水試驗成果見圖-1、2。計算采用公式:式中:Q-穩定涌水量(m3/d);R-抽水影響半徑(m);r-抽水段鉆孔半徑(m);S-水位降深(m);H-含水層厚度(m);h-含水層厚度。圖-1鉆孔抽水試驗成果圖根據試驗成果,場內砂巖滲透系數為0.084m/d,屬于弱透水層。根據地區經驗:素填土孔隙性較大,為中等透水層,滲透性隨填土組成變化而變化。場地粉質粘土孔隙較小,為弱透水層;強風化基巖風化裂隙發育,為弱-中等透水層。中等風化泥巖體較完整至完整,裂隙不發育,為隔水層。中等風化砂巖裂隙較發育,構造裂隙貫通性好,具有一定導水性,弱透水層。表2.2.5-1巖土層滲透系數經驗值序號巖土名稱滲透系數(m/d)備注1人工填土1.8利經驗值2粉質粘土0.06經驗值3強風化基巖0.90-1.50經驗值4中等風化砂巖0.05-0.09經驗值場地和地基地震效應、地震穩定性(1)、場地土類型本次勘察共選取16個鉆孔進行土層剪切波速測試,并結合初勘數據統計如下:表2.2.6-1鉆孔剪切波速測試成果表孔號測試范圍巖性Vs平均速度(m/s)Vse等效剪切波速(m/s)XK15-120.0-2塊石土158158XK15-310.0-0.2塊石土155155XK15-540.0-0.8粉質粘土153153XK16-410.0-0.8粉質粘土153153XK17-500.0-5.6粉質粘土159159XK17-610.0-0.5粉質粘土155155XK17-1000.0-0.5粉質粘土155155XK18-170.0-0.5粉質粘土155155XK16-2120.0-1.2粉質粘土154154XK16-2250.0-0.6粉質粘土152152XK17-1300.0-0.2粉質粘土152152XK16-2340.0-1.2粉質粘土156156XK17-1470.0-4.5粉質粘土161161XK17-910.0-0.6粉質粘土155155CK15-50.0-4.2粉質粘土170170CK15-150.0-6.8粉質粘土161161CK16-210.0-2.1粉質粘土174174CK16-700.0-1.8素填土165165CK17-310.0-1.3素填土166166CK17-540.0-8.3素填土168168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相關規定和實測剪切波速結果:人工素填土等效剪切波速為166~168m/s,為中軟土;粉質粘土的等效剪切波速為153~174m/s,為中軟土;塊石土的等效剪切波速為155~158m/s,為中軟土,中等風化巖石剪切波速取800m/s;強風化巖石剪切波速取500~800m/s。(2)、建筑場地類別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相關規定并結合鉆探揭示,場地內各路段建筑場地類別如下:表2.2.6-2各路段場地類別一覽表位置中線樁號最大覆蓋層厚度覆蓋層類別土層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特征周期建筑地段主線路基K15+500-K15+6156.0粉質粘土夾碎塊石、粉質粘土、素填土168Ⅱ類0.35s一般地段主線橋梁段1K15+615-K16+09510.3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主線路基K16+095-K16+1955.2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主線橋梁段2K16+195-K16+79612.6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主線路基K17+580-K17+7010基巖>800Ⅰ類0.25有利地段主線橋梁段3K17+701-K18+3508.3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主線路基K18+350-K18+5007.80粉質粘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左側輔道橋1K0+125~K0+2471.80粉質粘土169Ⅰ類0.25一般地段左側輔道路基K0+247~K1+0128.3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左側輔道橋2K1+012~K1+2232.50粉質粘土169Ⅰ類0.25一般地段左側輔道路基K1+223~K1+3091.0粉質粘土169Ⅰ類0.25一般地段左側輔道橋3K1+309~K2+2364.5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左側輔道路基K2+236~K2+3383.8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右側輔道路基K0+180~K0+2803.8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右側輔道橋1K0+280~K0+8547.50粉質粘土、素填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右側輔道路基K0+854~K0+9891.20粉質粘土169Ⅰ類0.25一般地段右側輔道橋2K0+989~K1+6145.70粉質粘土169Ⅱ類0.35s一般地段右側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