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_第1頁
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_第2頁
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_第3頁
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_第4頁
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代精忠廟戲曲考述

明清時期最流行的藝術形式是歌劇。歷代統治者都對它的熱愛和懷舊。故宮里若干大大小小的戲臺就是明證。尤其在晚清時期,雖有所謂的“同治中興”,但總體上說,當時的大清帝國內外交困,統治者為此焦頭爛額,對戲曲藝術的偏好幾乎成了他們除鴉片之外的唯一慰藉。由此,從咸豐帝大力提倡二黃戲,到之后的同治、光緒年間,戲曲藝術蓬勃發展,大批的戲曲藝術大師便在此期間誕生。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宮廷王族對于戲曲的偏好,使得戲曲藝術不僅在宮廷中得以大力發展,在民間,民眾對戲曲的愛好較之宮廷有過之而無不及。晚清時期,從百姓人家到王公貴族,看戲成為當時最時興的娛樂方式之一,北京南城現存的眾多戲園子大多建在該時期。戲曲藝術成為大清帝國在傷感敗落的年代里幾乎唯一的浪漫和生命力彰顯,猶如晚清官員頭頂的紅色“花翎”。事實上早在康熙年間,清宮里便建立了管理戲曲的機構——南府和景山(1),里面的人員為專屬承應戲曲演出的太監。此外還不時挑選南方伶人進宮教習。焦循的《劇說》中對此有所記載:“圣祖南巡,江蘇織造以寒香、妙觀諸部承應行宮,甚見嘉獎。”(2)騷人墨客的詩中也有提及,“江南營造轄百戲,搜春摘艷供天家。”(3)此種挑選民間伶人進宮唱戲的現象,只在道光一朝為減少內廷開支而沒有出現過。但也正是在道光一朝,宮廷內的戲曲管理機構發生了突變,先前的南府和景山在道光七年被合并,改名為“昇平署”。此新組成的機構依舊例,隸屬于內務府管轄,主要負責管理內廷演戲和內、外學伶工之事,一直存續至清帝國滅亡。而清代其余各朝或多或少都有過挑選民間伶人進宮演戲的活動,其中最為鼎盛的當屬乾隆、光緒兩個時期。既然要挑選名伶進宮唱戲,就必須要有行專門挑選演員之責的相關機構和負責人。伶人入宮唱戲,必須通過種種復雜的程序。精忠廟便是一個連接宮廷和民間的與內務府昇平署對口的民間中介機構,也是當時京城的一個具有戲曲表演行會性質的機構。它在為宮廷選送演員的同時,也把民間優秀的戲曲藝術帶入了宮廷,把皇室的戲劇偏好散播民間,促進了上層雅文化與下層俗文化的互動,對后來民國戲曲的繁榮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一、比園區廟會有關的精忠廟根據日本學者田井仁升對明崇禎三年(1630)九月梨園弟子進獻“精忠報國”匾額的載錄,精忠廟始設于明朝末年,為紀念精忠報國的民族大英雄岳飛而建,故得名“精忠廟”(4)。藝人們修建精忠廟之初,在祭祀岳飛的大殿左邊,又建筑了一座天喜宮,里面供奉著喜神廟祖師爺的圣像,也稱作喜神廟。每到歲時伏臘,都會舉行祭祀活動。至明末或清初,梨園行會(也叫梨園公會或梨園會館,是民間戲曲藝人的組織)成立,就設在了這座精忠廟旁邊的喜神廟內(5)。所以精忠廟便成為了梨園行會的別稱。但關于跟梨園行會有關的精忠廟的地址,卻始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常見的說法有如下幾種:其一,齊如山認為精忠廟位于“崇文門外東曉市”(6);其二,景孤血曾著文提及,說是在前門外珠市口迤東草市(7);其三,么書儀在其著作中說是在崇文門外東珠市口南邊(8);其四,王芷章在一文章中認為是北京珠市口的精忠廟(9);由上相較可以看出,一般認為的崇文門外東珠市口南邊的精忠廟街,并不是精忠廟所在位置,而實際是管理精忠廟事務的衙門所在地。但精忠廟的確切地址到底為何卻無解,因精忠廟在隨清帝退位而解散時,沒有留下任何相關檔案記載。加之偌大的北京城供奉岳飛的廟宇不止一座,而大多又名為精忠廟,由此二因,使得精忠廟的確切地址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一個難以考證的謎題。二、精忠廟廟首管理精忠廟作為梨園行會的一個組織,管理大小相關事宜。關于這個組織的首領和職能,不像其具體地址那樣無法考證,可以從許多檔案材料得以考見。其主要負責人被稱為廟首或會首。景孤血認為:“精忠廟首,實際是晚清北京戲曲藝人的同人組織梨園行會會首的別稱”。(10)精忠廟首由伶人們公選,多由德高望重、技藝精湛且有一定威望的人來擔任。廟首都從生行演員中誕生。這也許與當時一直重生行輕旦行的風氣有關。除了余玉琴和田際云(11)兩位旦角曾破例被提拔為廟首外,其余廟首均為生行演員。據景文記載,從同治年間開始,擔任過廟首的人員如下:程長庚(一八一一——一八八零年),擔任廟首時間最長;劉趕三(一八一七——一八九四年),和程長庚同時擔任;徐小香(一八三二——?年),由程長庚推薦擔任;樣月樓(一八四四——一八九零年),和徐小香同時擔任;王九齡(一八一八——一八八五年),此時程長庚去世,由王九齡、劉趕三、徐小香、樣月樓四人共同擔任;愈菊生(一八三八——一九一四年);譚鑫培(一八四七——一九一七年)。(12)從上面每位廟首的任職時間可以看出,精忠廟廟首每屆并非只有一位,而是由幾位伶人共同擔任。而這個成立于民間的精忠廟,其主要職能有下列幾種。先看如下材料:管理精忠廟事務衙門為嚴行曉諭事:現屆國服期滿,查梨園演戲,潤色太平,自應按照定章,于三月初五日后、初六日起,準其照常演唱。其應行禁止各腔及淫靡之詞,仍照常禁止,并不準私行立班演唱。如敢故違,即行究治。為此曉諭精忠廟廟首及各戲班并開設園館人等知悉,各宜凜遵勿違。特示。(13)這則諭示,未載明落款年月。據王芷章先生推斷,大致應是咸豐十年五月二十四日以后的事。從這則材料中可以看出精忠廟內的梨園公會和全北京城的戲班、戲園都歸精忠廟管理。其一,戲班的“成立”和“報散”。既然要管理全北京的戲班,這戲班的“成立”和“報散”便成為精忠廟的第一項職能。如在北京有新的戲班子成立,首先需向精忠廟呈交戲班子的基本情況,例如該班人員、所能演出的戲目,并寫明保證,如違反行規甘愿受罰等內容的字樣;然后再由廟首呈上一紙證明給內務府堂郎中(參看下文對內務府堂郎中的解釋說明),所述內容為收到了新戲班所呈上的保證等;之后由堂郎中上呈堂倌,批準后方可開始演戲。(14)其二,處理內部糾紛。這里所說的糾紛包括戲班與戲班之間的糾紛和每個戲班子內部的糾紛。當遇到糾紛并且無法化解時,就要由精忠廟出面解決。首先是承報廟首,由廟首判斷是非曲直,如何懲戒。如廟首無法解決,再上報堂郎中。精忠廟的發展史上曾出現過這樣一件重大的“事件”,可充分體現其這一職能。當時梨園行有這樣一個規定,每年的三月十八日為梨園行祭神的日子,這一天演出活動必須禁止,違者必究。可就在同治六年,身為廟首的劉趕三,應地安門內黃化門東口路北、內務府堂郎中馬子修(馬嵩林)宅無名班堂會的邀請,在三月十七、十八日兩日違規唱戲。因為在當時,在戲班演堂會戲的收入比在戲園子唱戲要高出許多,以至于多數演員都喜歡參演戲班的堂會戲。但劉趕三卻在有明文規定的禁戲的日子應邀演出,實為當時廟規所不容的。后被其余幾位廟首張子久、王蘭鳳、程長庚、徐小香等查知,遂將他革出梨園,并注銷保身堂名號,后經其徒弟張福官、王福順○15求情,改罰劉趕三銀子五百兩,重修大市街精忠廟旗桿二座,以此期望眾人引以為戒。由此看出,梨園廟首們辦事是公正無私、不徇私情的。其三,為皇室選拔入宮藝人。先看一則諭示:賞帶花翎二品頂戴管理精忠廟事物內務府坐辦堂郎中錫為出示曉諭事:現據精忠廟廟首程椿(即程長庚)等稟稱,該廟首程椿年近七旬,遇有傳辦事件,恐難兼顧承應,今選保三慶班徐炘(即徐小香)、楊久昌(即楊月樓),老成諳練,堪以幫辦廟首差務等因,稟請前來。除經本司批準外,合行示諭該廟首徐炘等知悉。嗣后遇有傳辦及講廟事件,即著會同程椿、劉寶山(即劉趕三)妥協辦理。光緒四年十二月(16)在這則諭示中,提到“傳辦”和“講廟”,很清晰地說明了廟首的職責和工作。“講廟”便是上文提到的處理日常一些瑣碎的梨園界內部的事物;而“傳辦”是指傳達上邊下來的差務。但凡遇到大事,就必須向管理精忠廟事務的堂郎中(17)呈請。精忠廟還負責對將要進宮的伶人進行審查,辦理戲班進宮的手續。光緒十九年起,內廷開始時常傳喚戲班子進宮唱戲,而傳入戲班進宮的手續也由精忠廟負責辦理。據王芷章考證,在咸豐十年六月文宗萬壽,傳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進宮演唱:堂郎中諭:著傳升平署狄達,傳精忠廟會首,并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掌班程椿、袁雙喜、張發祥,務于本月二十四日準卯刻到園,各堂有緊要交派事件,萬勿遲誤,此交。(18)精忠廟就這樣搭起了溝通民間與宮廷的橋梁。其大致程序在葉龍章的《清朝同、光名伶“十三絕”簡介》中曾有說明:至于外學,則是每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或上面想聽外面戲班那個人和那個戲,由升平署通知所屬精忠廟首,由精忠廟首點名傳喚。被點名傳喚的伶人,由精忠廟出具證件,持證件到內廷升平署報道。候旨傳喚按時演戲,不得稍有耽誤。(19)在齊如山的《戲界小掌故》中曾提道,晚清京城的戲園子,樓上包廂靠近下場門的一個廂,一般不賣座,叫做“官座”,這些官座是專門留給御史衙門、內務府、昇平署的人員,供他們挑選入宮人員所用,一旦挑中,便交由精忠廟事務衙門辦理入宮手續(20)。在當時,只要是“能叫座”的,當紅的或技藝超群的都會無一例外的被挑選進宮。三、促進了近代中國戲樂學家對會員們的共同參清帝國被推翻后,管理精忠廟的堂郎中也不復存在,精忠廟便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但它畢竟曾經是戲曲界的一個重要組織,此事由田際云呈報給了當時的北京民國政府。在俞振庭、余玉琴、譚鑫培等幾個人的聯合協助下,“正樂育化會”(21)在民國一九一二年正式成立,譚鑫培被推舉為會長,田際云為副會長。正樂育化會擬定了一系列的行會計劃,主要包括救濟梨園界的苦同行、興辦梨園小學使藝人的子女能讀書等。為了慶祝該會的成立,當時連演了兩天戲(22)。正樂育化會的成立,標志著精忠廟歷史的終結。據悉,在譚鑫培、田際云等會長的大力扶持下,后期的正樂育化會還經常邀請戲曲文藝屆的人士為會員們做講座。如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先生便曾受邀為會員們講述西洋戲劇的情況和有關的戲劇理論。這種不拘泥于只談京劇的演講,使得長期沉溺于京劇藝術中的會員們大開眼界。據了解,當時坐在下面聽演講的便有一代戲曲宗師梅蘭芳先生。精忠廟雖是一個民間組織,卻與宮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使得清代戲曲的發展在無形中得到了雅文化與俗文化的共同滋養。而精忠廟對戲曲藝人及戲班的管理方式,則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來促進我國當下私營的或政府的戲曲管理機構的完善與發展。附錄:重修天喜宮祖師像碑記溯自前明建立精忠廟,其左旁有天喜宮,奉祀祖師圣像,歷有年所。嘉慶、道光中,建有重修碑碣。迄今數十年,風雨摧殘,樓殿傾圮。咸豐間,先師張士元往來奠祀,有意重修,心愿未遂,遽爾仙逝。光緒初年,復有會首程君椿不忍坐視,起意修葺,商之同仁徐君炘,梅君芳等,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