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陽江出海口綜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_第1頁
漠陽江出??诰C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_第2頁
漠陽江出??诰C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_第3頁
漠陽江出??诰C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_第4頁
漠陽江出海口綜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漠陽江出??诰C合整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目錄TOC\o"1-2"\h\u60941概述 土料場、棄渣場選址及環境合理性分析1、土料場根據土石方平衡情況,本項目需外借土方量351.31萬m3,采用外購土料方式解決。根據調查,本項目擬向位于江城區的2個土料場外購土料,2個土料場分別為大禾岔土料場、大藍鴨土料場。大禾岔土料場距離中心州聯圍上游運距約15km處,大藍鴨土料場距離四朗聯圍約20km處。大禾岔土料場土質巖性主要為第四紀殘坡積土和全風化黑云母花崗巖,大藍鴨土料場土質巖性主要為第四紀殘坡積砂質粘性土,質量滿足回填要求,土料場運距約15~20km。根據現場咨詢了解,大禾岔土料場儲量約300萬m3、開采量227.71萬m3,大藍鴨土料場儲量約200萬m3、開采量161.95萬m3,滿足回填數量要求。土料場旁有現狀縣道,交通便利,不存在交通運輸問題,可取土量能夠滿足本項目使用量,具有可行性。2、棄渣場根據土石方平衡分析,本工程棄方總量為214.54萬m3,主要為開挖的廢棄土方、河涌清淤污泥以及拆除的砼和建筑垃圾等,將全部棄渣堆放于指定棄渣場。本項目共選取1個棄渣場,位于江城區雁村山采石場,有現狀道路X593可以到達,棄土距離約2.5km~30km,遠離市區(最近的敏感點位于石場東北面600m處的雁村),四周無基礎設施、水源保護區及其他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該采石場因常年采石形成10m~20m深的石坑,坑壁為弱風化片麻狀花崗巖,地質結構穩定,適宜作為工程的棄渣場地。目前該棄渣場容積約為300萬m3,足夠容納本項目棄渣。棄渣場選址與水土保持絕對和嚴格限制性規定要求分析詳見下表。表3.1-29本工程棄渣場選址分析表限值行為性質要求內容分析意見絕對限制行為于要求(1)不得影響周邊公共設施、工業企業、居民點等的安全。為填平礦坑洼地棄渣,周邊無居民點和學校等敏感點,符合要求。(2)禁止在對重要基礎設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響的區域布設棄渣場。為填平礦坑洼地棄渣,周邊無重要基礎設施,符合要求。嚴格限制與要求行為(1)涉及河道的,應符合治導規劃及防洪行洪規定,不得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圍內設置棄土場。不涉及河道,符合要求。(2)不宜布設在流量較大的溝道,否則應進行防洪論證。不在流量較大的溝道,符合要求。普遍要求行為在山丘區宜選擇荒溝、凹地、支毛溝,平原區宜選擇凹地、荒地,風沙區應避開風口和易產生風蝕的地方。選擇在礦坑坑洼地布設棄渣場,符合要求。從上表可知,本工程渣場選址符合水土保持絕對和嚴格限制性規定要求,選址合理。棄渣前,先在土方運輸出入口設置洗車池措施,減少運輸量運輸過程中揚塵產生。棄渣場為填凹堆平棄土,棄渣過程中,不會造成棄渣外泄,如遇暴雨,應對裸露渣體采用防水彩條布覆蓋,防止沖刷破壞。棄渣場為填凹堆平棄土,棄渣結束后不涉及棄渣邊坡。棄渣結束后,在棄渣場四周修建一圈磚砌排水溝,棄渣平臺內部修建梯形斷面簡易排水溝,棄渣場內部雨水匯集后排入沉砂池,通過沉淀后排入周邊道路排水系統,棄渣結束后,對棄渣場進行全面整地并撒播草籽綠化。根據環境影響分析,惡臭運輸路線影響范圍約20m,但是,只要做好運輸淤泥過程中的各項措施,運輸淤泥車輛散發的惡臭可得到有效控制。因此,運輸淤泥必須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采用密閉槽車進行運輸,運輸過程中防止漏水、漏泥以及氣味飄散。同時,淤泥運輸時間應嚴格控制,選擇好運輸路線,盡量避開交通繁忙時間,避免運輸車輛在路上停留時間太長,將運輸過程惡臭影響降低到最小。根據環境影響分析,棄渣場惡臭影響范圍在30m左右,本項目棄渣場周圍500m內無環境敏感點,最近的敏感點位于東北面600m處的雁村,對居民等環境敏感點影響較小。棄渣結束后,用土壤覆蓋,表面恢復綠化。綜上所示,棄渣場容量能夠滿足本項目需要,交通便利,且在棄渣過程及結束后將采取水土保持、環境保護相關措施。故棄渣場滿足位置選址合理且對周圍環境影響較小,根據《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污染控制標準》(GB18599-2001)及其2013年修改單,建設單位應進一步落實辦理相關手續。施工布置合理性分析1、施工工區布置合理性分析本工程共設置24個施工區(其中中心洲聯圍8個施工工區、四朗聯圍4個施工工區、埠場聯圍2個施工工區、臺平三丫圍4個施工工區、調蓄湖6個施工工區)。施工工區占地面積共2105.93畝,占地類型主要為耕地、林地。施工工區盡可能遠離居民點等敏感保護目標,要求施工臨時用地場界盡量保持與最近居民點等敏感目標50m以上。施工臨時用地內有施工設備停放場(主要有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等)、施工倉庫(主要存放水泥、木材等)、生活區、臨時堆存場(開挖土方的堆放)和小型混凝土攪拌機。挖掘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等機械車輛僅在早、晚期間進出施工設備停放場,產生的揚塵、噪聲影響時段較短;生活區主要為生活污水的產生;臨時堆存場在開挖土方堆放過程中會有揚塵的產生;小型混凝土攪拌機在現場攪拌,有揚塵、和噪聲的產生。機械、車輛和混凝土攪拌機等設備在運行期間可能對附近的居民點等產生影響,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配備灑水車定期灑水(每天灑水4~5次),對易產生揚塵污染的水泥等物料,須采取遮蓋等措施,堆土場需保持一定的濕度;選用低噪聲的機械設備和工藝,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禁止夜間施工,設置臨時隔聲屏障。施工期生活污水經自建污水處理設施處理達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排入漠陽江III類水體,對漠陽江造成影響較小。本工程施工工區占地不涉及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且在選址時盡可能避開居民點、河道。在距離居民點較近處各施工工區擬設置臨時圍擋措施,以減少施工噪聲和揚塵影響,減小水土流失對水環境的影響;工程臨時占地基本為耕地、林地,不涉及基本農田,在施工結束后將及時復耕,對生態環境影響不大。因此,本工程施工區布置基本合理。2、料場、棄渣場布置合理性分析本工程共2個料場、1個棄渣場,均不在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陸域+水域)范圍內。本項目土料場原為林草地和荒地,占地類型合適,料場運距合適,布置合理。本工程雁村山采石場棄渣場現狀為花崗巖地質,占地類型合適,未占用農田等生產力較高的土地,棄渣場布置合理。施工定員及總進度結合本工程施工場地、條件和特性,制定具體施工方案,工程分為4段堤圍、4個澇區、4條河道清淤和6個調蓄湖實施,高峰期施工人數200人。工程建設全過程包括工程籌建期、工程準備期、主體工程施工期和工程完建期,本工程施工總工期不包括工程籌建期。(1)施工工期要求根據本工程的特點,本工程施工總工期計劃為26個月。初步計劃2020年的10月份開工,至2022年的12月份結束。(2)施工準備期第一年10月~11月,工期1個月。主要項目為施工場地三通一平、圍堰施工及施工營區臨時房屋搭建。(3)施工分期安排為保證安全度汛,河道整治的水下部分主體工程、河道清淤工程及穿堤建筑物工程、泵站工程主要安排在枯水期(10月至次年3月)進行,其余防浪墻、草皮護坡及路面工程可在汛期施工。環境影響源識別分析與源強核算施工期廢水本工程主體施工期26個月,施工期間的主要水污染源為施工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等,生產廢水主要來源于混凝土攪拌系統廢水、機械沖洗廢水、基坑、泥漿廢水等,具體水污染源與污染負荷分析如下:1、生活污水參照《廣東省用水定額》(DB44/T1461-2014),工程施工人員生活用水量按“機關事業單位-有食堂和浴室”80L/(人·d)計,污水產生量按90%計。工程分為4段堤圍、4個澇區、4條河道清淤和6個調蓄湖實施,高峰期施工人數200人,則高峰期生活污水產生量為14.4m3/d??紤]到項目所在漠陽江東、西干流起點涉及陽江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段,該段施工營地不設生活區,無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產生。施工人員臨時辦公、食宿依托周邊街道居民建筑基本設施解決?,F場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依托各個施工營地的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達標排放。污水排放執行《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時段一級標準。項目生活污水屬于典型的城市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為COD、BOD5、氨氮、SS等,各污染物產生濃度為400mg/L、150mg/L、25mg/L、220mg/L,具體產排情況見表3.2-1。表3.2-1本工程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產排情況污染物污水量CODBOD5SSNH3-N產生濃度(mg/L)14.4m3/d40015022025產生量(t/d)0.00580.00220.00320.0004排放濃度(mg/L)90206010排放量(t/d)0.00130.00030.00090.00012、生產廢水本工程施工期主要采用商品混凝土,基本不產生混凝土廢水。施工場地混凝土養護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大部分揮發掉,少量混凝土養護廢水匯集至基坑形成基坑排水。本工程施工生產廢水主要為基坑開挖過程中,雨水、滲水等匯集的基坑水、泥漿水、施工機械設備沖洗廢水。(1)圍堰修筑與拆除懸浮物本工程采用填筑土包圍堰,圍堰修筑時主要涉水施工活動為堰基清淤、鋼板樁、松木樁施工、吹填砂土袋及圍堰拆除等涉水作業,其中對水環境影響最大的涉水作業為堰基清淤作業和水下部分土方拆除作業。圍堰施工和拆除圍堰過程中水下挖泥造成局部區域懸浮物濃度增高。本次評價水下挖泥懸浮泥砂發生量參考港口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中提出的公式進行估算。式中:Q——挖泥作業懸浮物發生量(t/h);W0——懸浮物發生系數(t/m3);R——發生系數W0時的懸浮物粒徑累計百分比(%);R0——現場流速懸浮物臨界粒子累計百分比(%);T——挖泥船疏浚效率(m3/h)。本工程水下挖泥采用1.5m3抓斗式挖泥船進行堰基清淤作業和水下部分土方拆除作業,參考《廣東省水利水電建筑工程概算定額》(粵水建管[2017]37號),1.5m3進行挖掘機水下挖泥效率約19~55m3/h,本工程堰基清淤主要為細粉沙,本評價按50m3/h進行估算,同時類比有關水利工程實際作業情況,估算W0不大于0.02。本評價從保守角度考慮,按R:R0=l:1計算懸浮泥沙產生量,算得懸浮泥沙產生量為1t/h,相當于0.277kg/s、8t/d(按每天施工作業時間8小時進行估算)。(2)基坑排水基坑排水指基坑開挖過程中,雨水、滲水等匯集的基坑水?;优潘譃槌跗谂潘徒洺P耘潘?。①初期排水即指排除圍堰內的原有河水、滲水等基坑存水的排出,初期排水與河道水質相差不大,經沉淀處理后采用水泵直接抽排至所在河道。②經常性排水主要來自施工導流工程基坑內積聚的雨水和地下滲水,主要污染物為SS,參考《水電水利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技術規程》(DL5260-2010-T),基坑排水SS排放濃度一般在1500-2500mg/L。參照已審批的《獵德涌分洪道及水閘工程新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報批稿)》(江西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編制)中資料,兩項目均采取土袋圍堰,基坑排水產生原理相似,基坑滲水與其挖方量有關,滲水系數取挖方量的0.5%。根據本工程可研結果,本工程圍堰施工工期約30d,其工程開挖土方17.21萬m3,則項目基坑滲水量約860.5m3,合計28.68m3/d,對應的SS產生量約1.72t(0.06t/d,本次評價SS濃度按2000mg/L計)。本工程擬基坑內設置排(截)水溝,并與集水井相連,基坑排水在集水井內經加絮凝劑沉淀中和處理后上清液SS的濃度可降到60mg/L左右,達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02)標準后回用于場地灑水抑塵、綠化澆灑,廢水不外排。(3)機械沖洗廢水本工程不設有車輛維修站等,廢水主要來自機械設備簡單沖洗水,沖洗水中SS最大濃度約為2000mg/L,石油類濃度約為100mg/L。根據初步設計方案本工程擬在施工機械停放場周圍布置集水溝,沖洗廢水經集水溝收集進入沉沙濾油池處理后回用。根據同類水利項目施工作業經驗,每臺水電施工機械平均約產生沖洗廢水0.3m3/d,本工程使用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自卸汽車等各類施工機械約222臺,平均每天產生含油廢水66.6m3/d,施工期間(主體施工期按26個月計)產生含SS生產廢水的總量為51948m3。機械沖洗廢水經施工工場的隔油沉淀處理后全部回用于車輛沖洗及道路清掃,采用隔油沉淀池處理后,廢水SS的濃度降到100mg/L左右,石油類濃度可降至5mg/L。(4)船舶含油污水本工程施工期采用土袋圍堰,圍堰堰基清淤業和水下部分土方拆除作業均采用挖泥船進行施工作業,挖泥船施工作業時間10d~15d,根據《內河船舶防污染結構與設備規范》中有關規定,船舶主機總功率不小于220千瓦的,需配備油水分離器,小于220kW的,應在機艙配備污油桶或污油柜等。本工程施工期采用的挖泥船主機總功率較小220kW,按規范要求應在施工船泊機艙應配備污油桶或污油柜對船舶含油污水進行收集后,委托從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業的單位清運處理,本工程施工場地不設船舶含油污水處理設施。本工程涉及的施工船舶噸位較小,艙底油污水參照《水運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范》(JTS149-1-2018)中的<500t來估算,即艙底油污水<0.14t/d?艘,本工程取0.14t/d?艘;同時根據該規范石油類濃度無實測資料,艙底油污水可取2000~20000mg/L,本工程取20000mg/L,則石油類的產生量為2.8kg/d。綜合以上分析,本工程施工期生產廢水產生及排放情況見下表。表3.2-2本工程施工期廢水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m3/d主要污染物排放去向污染物名稱處理前處理后排放量t/d濃度mg/L產生量t/d濃度mg/L產生量t/d圍堰施工與拆除/SS/8/88回用于施工作業基坑排水28.68SS20000.06600.0020.002機械沖洗廢水66.6SS20000.133600.0040.004石油類1000.00750.00030.0003船舶含油污水/石油類200002.8///施工船舶委托從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業的單位處理廢氣施工期環境空氣污染主要來源于施工作業面揚塵、施工道路揚塵、機動車排放的燃油尾氣等。根據施工組織設計,大氣污染源具有流動性和間歇性,且源強不大,施工結束后隨即消失。1、施工揚塵施工過程中的揚塵主要產生于:土方挖掘和現場堆放揚塵;建筑材料的搬運及堆放揚塵;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揚塵;物料運輸車輛造成的道路揚塵。施工揚塵產生量與施工管理情況密切相關,若能加強管理,采取如道路硬化管理、邊界圍擋、裸露地面覆蓋、異揚塵物料覆蓋、定期噴灑水抑塵,運輸車輛采用機械沖洗避免二次揚塵等措施,則施工揚塵量將得到有效降低。本評價參照《廣東省環境保護廳關于發布部分行業環境保護稅應稅污染物排放量抽樣測算特征值系數的公告》(粵環發〔2018〕2號)施工揚塵排污特征值系數法估算本工程施工揚塵量,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揚塵量計算方法見表3.2-3。揚塵排放量=(揚塵產生量系數-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kg/m2·月)×月建筑面積或施工面積(m2)表3.2-3施工揚塵產生、削減系數表工地類型揚塵產生量系數(kg/m2·月)建筑施工1.01市政(拆遷)施工1.64工地類型揚塵類型揚塵污染控制措施揚塵排放量削減系數(kg/m2·月)措施達標是否建筑工地一次揚塵道路硬化措施0.0710邊界圍擋0.047裸露地面覆蓋0.047易揚塵物料覆蓋0.025定期噴灑抑制劑0.03二次揚塵運輸車輛機械沖洗裝置0.31運輸車輛簡易沖洗裝置0.155市政(拆遷)工地一次揚塵道路硬化措施0.102邊界圍擋0.102易揚塵物料覆蓋0.066定期噴灑抑制劑0.03二次揚塵運輸車輛機械沖洗裝置0.68運輸車輛簡易沖洗裝置0.034本工程施工占地總面積為745.03hm2,其中永久占地528.24hm2,臨時占地216.79hm2。據上表施工揚塵產生、削減系數,在揚塵污染控制措施落實到位的情況下,本工程施工揚塵產生量為2421.35t/月,本工程主體工程施工期26個月(按780d計),施工期總揚塵量約62955.1t,平均揚塵產生量為80.71t/d。2、施工機械燃油廢氣項目施工期間,各種施工機械(打樁機、推土機、裝載機、運輸車輛、備用發電機等)將消耗輕質柴油,使用過程中會產生NOx、CO等廢氣。機械燃油廢氣屬于連續、無組織排放源,污染物呈面源分布。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初步設計資料,本工程施工期燃油總量約為655t,主要為燃料為柴油,參考《水電水利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技術規程》(DL5260-2010-T),每燃燒1t柴油釋放的有害物為NOX為48.26kg、CO為29.35kg、SO2為3.52kg,則本工程施工期施工機械燃油廢氣排放量分別為NOx為31.61t、CO為19.22t、SO2為2.31t。3、惡臭本工程河道清淤施工作業、灌注樁施工作業將清除圍堰內部分河底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多種營養鹽、腐殖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質腐爛變質,產生的硫化氫、氨等惡臭氣體呈無組織狀態釋放,在河道岸邊將會有較明顯的臭味。為減少基礎開挖施工作業過程中惡臭對項目周圍敏感點的影響,施工單位在基礎開挖后產生的淤泥應采取即清即運的方式處理,基礎開挖產生的淤泥經向陽江市余泥渣土排放管理處提出申請,按規定辦理好余泥渣土排放手續后委托有資質單位將余泥渣土、建筑垃圾等運至指定的棄土堆放場棄置消納處理,不在施工場地設置長時間的淤泥臨時堆放場。類比同類工程,基坑、河道開挖過程惡臭強度約為2-3級,項目清淤作業時影響范圍一般50m左右,有風時下風向影響范圍略大一些,有輕微臭味,一般能夠達到《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4554-93)二級標準(2.5-3.5級),80m之外基本無氣味。本工程基礎水泥土攪拌樁施工前,基礎清淤量并不大而且不涉及長時間的基礎開挖施工作業,同時項目所在區域大氣擴散條件相對較好,因此施工期惡臭影響相對有限。噪聲施工期噪聲污染源主要由施工作業機械產生,施工機械包括推土機、挖掘機、打夯機等,運輸車輛包括自卸汽車等。噪聲大致可分為固定、連續的施工機械設備噪聲,流動式的交通噪聲。土石方開挖,具有聲源強、聲級大、連續等特點,對現場工作人員產生較大影響。主體工程基礎開挖具有定時、瞬時、受控性強等特點。交通噪聲主要是車輛運輸時的引擎聲和喇叭聲,具有源強較大、流動性等特點。本工程所用的機械設備種類繁多,本工程施工期使用的施工機械有土石方機械、運輸機械、其他施工機械等,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手冊水利水電工程》(鄒家祥主編)、《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技術導則》(HJ2034-2013)及《水電水利工程施工環境保護技術規程》(DL5260-2010-T),本工程主要施工設備噪聲源強見表3.2-4。表3.2-4主要施工噪聲源源強(單位:Leq[dB(A)])序號機械名稱測點與聲源距離(m)噪聲源強dB(A)數量(臺)1挖掘機590372推土機90743裝載機90374振動碾85375蛙式夯實機85376挖泥船8067抓斗船8038自卸汽車92749石駁80810絞吸船80211砂漿攪拌機90412插入式震搗器921013平板震搗器852014水泵803715變壓器85816柴油發電機908工程施工一般全部安排在白天進行,一個施工單元一般是幾臺或十幾臺機械同時操作。根據噪聲疊加原理,施工機械綜合噪聲源強約為95~98dB(A)。固體廢物本工程施工過程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為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和棄渣、廢水處理產生的廢油泥等。1、生活垃圾施工高峰期人員200人,主體工程施工時間按780d計,在餐飲和日常生活當中將會產生一定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產生量按0.5kg/d·人計,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00kg/d,施工期生活垃圾共產生量78t。生活垃圾依托當地環衛部門定期集中收集處理。2、棄土棄渣根據土石方平衡情況,本項目需外借土方量351.31萬m3,采用外購土料方式解決。根據調查,本項目擬向位于江城區的2個土料場外購土料,2個土料場分別為大禾岔土料場、大藍鴨土料場。根據現場咨詢了解,大禾岔土料場儲量約300萬m3、開采量227.71萬m3,大藍鴨土料場儲量約200萬m3、開采量161.95萬m3,滿足回填數量要求。本工程棄方總量為214.54萬m3,主要為開挖的廢棄土方、河涌清淤污泥以及拆除的砼和建筑垃圾等,將全部棄渣堆放于指定棄渣場。本項目共選取1個棄渣場,位于江城區雁村山采石場,有現狀道路X593可以到達,棄土距離約2.5km~30km,遠離市區(最近的敏感點位于石場東北面600m處的雁村),四周無基礎設施、水源保護區及其他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目前該棄渣場容積約為300萬m3,足夠容納本項目棄渣。圍堰內基坑開挖產生的淤泥及清淤污泥主要為淤泥質軟土和粉質性粘土,同時根據本次評價河流底泥監測結果,各點位底泥均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36600-2018),河流底泥環境現狀質量滿足農用地污染風險管控要求。為了明確淤泥的屬性,建設單位應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對各個基坑開挖點及清淤涌采取淤泥樣品送檢浸出數據,若淤泥構成危險廢物,則應另委托有相應處理資質單位清運處置。施工單位在產生建筑垃圾后,應確保其得到妥善處置,將建筑垃圾送達至具有相應資質的處置單位或以其他法律允許的方式進行處置,并在其運輸、處置等各環節實現全程管理。3、廢水處理產生的廢油泥本工程擬在施工機械停放場附近設小型隔油池處理施工機械車輛沖洗廢水,經處理后可全部回用于機械車輛沖洗系統,處理后的廢油泥應委托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理。生態影響因素分析在本工程施工過程中,需進行土石方的開挖、回填和棄渣及其他施工活動,從而形成對地表和水體的擾動和破壞,本工程施工區生態及社會影響因素主要有:①基礎開挖對水生生態的破壞;②施工區臨時設施等對土地的占用。1、土石方開挖工程總土石方開挖量402.94萬m3,回填量409.55萬m3,棄方370.16萬m3。本工程施工結束,將對項目周圍開挖土方區域進行土方回填綠化,將減少由于項目建設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堰基清淤開挖量小,不會對項目所在區域內河涌的水生生態系統構成威脅,且隨著時間推移,底棲動物等水生生物也將逐漸恢復,減少由于淤泥開挖帶來的不利影響。故施工期土石方開挖對項目周圍陸生、水生生態環境影響是暫時的。2、工程占地本工程陸地永久占地528.24hm2,臨時占地216.79hm2。本工程實施將破壞原有生態環境,但工程施工結束后恢復臨時用地植被并對永久占地空地進行綠化,進而形成新的生態環境。因此本工程施工期對陸生生態環境影響是暫時的。本工程施工生活生產設施建筑和臨時堆土場等臨時用地對景觀有一定影響,施工建設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及景觀;施工結束后需要對其進行生態修復,盡可能恢復原狀,避免由于植被破壞產生水土流失。臨時堆土、施工營造區在施工結束后全區域進行土地整治。通過對臨時用地施工后生態修復措施,減少由于工程施工對其景觀、生態、水土保持等方面影響。3、施工人員活動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圍堰、土方開挖、樁基、施工營地等的人員活動,擾動了局部原生地貌、破壞植被將對泵站水閘周圍及臨時堆土場范圍內的的陸生植被產生破壞影響,使局部生態環境遭受一定的影響。施工結束后,漠陽江周圍陸生、水生生態環境的重新建設將會使其周圍陸生、水生生態環境完整性產生一定影響,并形成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本工程施工期污染源強匯總見表3.2-5。表3.2-5本工程施工期污染源強匯總表污染類型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產生量削減量/處置量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廢水生活污水污水量14.4m3/d014.4m3/d經自建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達標排放附近河涌COD0.0058t/d0.0045t/d0.0013t/dBOD50.0022t/d0.0019t/d0.0003t/dSS0.0032t/d0.0023t/d0.0009t/dNH3-N0.0004t/d0.0003t/d0.0001t/d圍堰施工廢水SS8t/d8t/d0設置排(截)水溝,并與集水井相連,在集水井內經加絮凝劑沉淀中和處理后回用于場地灑水抑塵、綠化澆灑回用于施工作業基坑排水廢水量28.68m3/d28.68m3/d0SS0.06t/d0.06t/d0機械沖洗廢水廢水量66.6m3/d66.6m3/d0隔油沉淀處理后全部回用于車輛沖洗及道路清掃SS0.133t/d0.133t/d0石油類0.007t/d0.007t/d0船舶含油廢水石油類2.8t/d2.8t/d0委托從事船舶污染物接收作業的單位處理外委處置廢氣施工揚塵顆粒物80.71t/d080.71t/d間歇無組織排放環境空氣施工機械燃油廢氣SO22.31t/施工期02.31t/施工期間歇無組織排放環境空氣NOx31.61t/施工期031.61t/施工期CO19.22t/施工期019.22t/施工期清淤惡臭臭氣濃度<20(無量綱)0<20(無量綱)間歇無組織排放環境空氣固體廢物生活垃圾/0.1t/d0.1t/d0間歇排放交環衛部門處理棄土棄渣/370.16萬m3/施工期370.16萬m3/施工期0間歇排放運至指定棄渣場噪聲施工機械噪聲95~98dB(A)095~98dB(A)間歇排放周圍環境運營期1、廢水本工程運營期間不產生廢水。本工程實施將拓寬河道、輸排澇水、蓄滯洪水,有利于改善河網排水,增加水環境容量,提高防洪排澇能力。2、廢氣工程運行期間不產生大氣污染物,不會對工程所在區周圍環境空氣產生不利影響。3、噪聲工程運行期間不產生噪聲污染。4、固體廢物工程運行期間不產生固體廢物。5、生態工程區土地利用現狀以耕地、園地為主,占用的耕地和園地主要變成了堤岸、閘站等建筑物及綠化用地等。工程建成后,通過對河道兩岸的景觀綠化和植被恢復工作,可改善工程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有利于改善所涉河網的水質狀況,對水生生態環境也將帶來較大的有利影響。與產業政策及相關規劃的相符性分析與《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相符性分析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29號),本工程屬于鼓勵類“二、水利”中的“1、江河湖海堤防建設及河道治理工程”、“6、江河湖庫清淤疏浚工程”和“9、城市積澇預警和防洪工程”中的“江河海堤防建設”、“河清淤疏浚工程”和“防洪工程”類別,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叭€一單”相符性分析本工程與“三線一單”的相符性分析見表3.3-1。表3.3-1本工程與“三線一單”相符性分析序號“三線一單”要求相符性分析相符性1生態保護紅線工程在已劃定的河道整治用地紅線內,項目建設不涉及新占陽江市生態保護紅線區。相符2環境質量底線工程為生態影響類項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為施工活動對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擾動,工程完工后,由于擋潮、防洪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區域環境的改善。相符3資源利用上線本工程為水利工程,不涉及資源利用問題,運營期對環境影響較小,工程施工過程中對生產廢水、生活污水、施工噪聲、揚塵等均采取了有效的處理措施,項目建設基本上符合清潔生產要求,項目實施未觸及資源利用上線。相符4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工程為水利整治工程,不屬于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相符本工程建設符合“三線一單”的要求。與《水利建設項目(河湖整治與防洪除澇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試行)》的相符性分析本工程與《水利建設項目(河湖整治與防洪除澇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原則(試行)》符合性詳見表3.3-2。表3.3-2本工程與審批原則相符性分析序號審批原則要求相符性分析相符性1第一條本原則適用于河湖整治與防洪除澇工程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審批,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疏浚、堤防建設、閘壩閘站建設、岸線治理、水系連通、蓄(滯)洪區建設、排澇治理等(引調水、防洪水庫等水利樞紐工程除外)。其他類似工程可參照執行。本工程建設內容包括疏浚、堤防建設、閘壩閘站建設、岸線治理、水系連通等相符2第二條項目符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水環境功能區劃、水功能區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等相協調,滿足相關規劃環評要求。工程涉及岸線調整(治導線變化)、裁彎取直、圍墾水面和占用河湖灘地等建設內容的,充分論證了方案環境可行性,最大程度保持了河湖自然形態,最大限度維護了河湖健康、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工程為水利工程,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功能區劃、水環境功能區劃、水功能區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本工程不涉及岸線調整(治導線變化)、裁彎取直、圍墾水面和占用河湖灘地等建設內容。相符3第三條工程選址選線、施工布置原則上不占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以及其他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中法律法規禁止占用的區域,并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保護要求相協調。法律法規、政策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本工程選址、施工布置不占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地以及其他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中法律法規禁止占用的區域,不向飲用水源保護區排放污染物,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保護要求相協調。相符4第四條項目實施改變水動力條件或水文過程且對水質產生不利影響的,提出了工程優化調整、科學調度、實施區域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措施。對地下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或次生環境影響的,提出了優化工程設計、導排、防護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對水環境的不利影響能夠得到緩解和控制,居民用水安全能夠得到保障,相關區域不會出現顯著的土壤潛育化、沼澤化、鹽堿化等次生環境問題。本工程為防洪治澇工程且屬于重建工程,在正常時期對漠陽江的水動力條件或水文過程、水質不產生大的改變,對漠陽江影響較小,本工程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很小。相符5第五條項目對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及“三場”等重要生境、物種多樣性及資源量等產生不利影響的,提出了下泄生態流量、恢復魚類洄游通道、采用生態友好型護岸(坡、底)、生態修復、增殖放流等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對水生生物的不利影響能夠得到緩解和控制,不會造成原有珍稀瀕危保護、區域特有或重要經濟水生生物在相關河段消失,不會對相關河段水生生態系統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工程不涉及魚類等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等重要生境,本次評價范圍內未發現較大規模產卵場,僅在出海口河段發現零散產卵場及適宜產卵生境,未發現較大規模的索餌場和越冬場。本工程為防洪治澇工程,對物種多樣性及資源量等產生的影響極其輕微。相符6第六條項目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河湖生態緩沖帶造成不利影響的,提出了優化工程設計及調度運行方案、生態修復等措施。對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造成不利影響的,提出了避讓、原位防護、移栽等措施。對陸生珍稀瀕危保護動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提出了避讓、救護、遷徙廊道構建、生境再造等措施。對景觀產生不利影響的,提出了避讓、優化設計、景觀塑造等措施。在采取上述措施后,對濕地以及陸生動植物的不利影響能夠得到緩解和控制,與區域景觀相協調,不會造成原有珍稀瀕危保護動植物在相關區域消失,不會對陸生生態系統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工程為防洪治澇工程,對河湖生態緩沖帶不會造成不利影響,本工程不涉及濕地生態系統、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陸生珍稀瀕危保護動物。相符7第七條項目施工組織方案具有環境合理性,對料場、棄土(渣)場等施工場地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修復等措施。根據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和要求,對施工期各類廢(污)水、揚塵、廢氣、噪聲、固體廢物等提出了防治或處置措施。其中,涉水施工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取水口并可能對水質造成不利影響的,提出了避讓、施工方案優化、污染物控制等措施;涉水施工對魚類等水生生物及其重要生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提出了避讓、施工方案優化、控制施工噪聲等措施;針對清淤、疏浚等產生的淤泥,提出了符合相關規定的處置或綜合利用方案。在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的不利環境影響能夠得到緩解和控制,不會對周圍環境和敏感保護目標造成重大不利影響。本工程對施工組織方案具有環境合理性,對臨時堆場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態修復等措施。根據環境保護相關標準和要求,對施工期各類廢(污)水、揚塵、廢氣、噪聲、固體廢物等提出了防治或處置措施。涉水施工不涉及不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或取水口,飲用水源保護區施工營地不設生活區。針對堰基清淤產生的淤泥,提出了符合相關規定的處置措施。相符8第八條項目移民安置的選址和建設方式具有環境合理性,提出了生態保護、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置等措施。針對蓄滯洪區的環境污染、新增占地涉及污染場地等,提出了環境管理對策建議。本工程不涉及移民安置和蓄滯洪區。相符9第九條項目存在河湖水質污染、富營養化或外來物種入侵等環境風險的,提出了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以及環境應急預案編制、建立必要的應急聯動機制等要求。本工程為防洪治澇工程,不存在河湖水質污染、富營養化或外來物種入侵等環境風險。相符10第十條改、擴建項目在全面梳理了與項目有關的現有工程環境問題基礎上,提出了與項目相適應的“以新帶老”措施。本工程為新建工程。相符11第十一條按相關導則及規定要求,制定了水環境、生態等環境監測計劃,明確了監測網點、因子、頻次等有關要求,提出了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及根據監測評估結果優化環境保護措施的要求。根據需要和相關規定,提出了環境保護設計、開展相關科學研究、環境管理等要求。本評價按相關導則及規定要求,制定了水環境、生態等環境監測計劃,明確了監測網點、因子、頻次等有關要求。相符12第十二條對環境保護措施進行了深入論證,建設單位主體責任、投資估算、時間節點、預期效果明確,確??茖W有效、安全可行、綠色協調。對環境保護措施進行了深入論證,明確了建設單位主體責任、投資估算和時間節點。相符13第十三條按相關規定開展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按相關規定開展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相符14第十四條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規范,符合相關管理規定和環評技術標準要求。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按規范、相關管理規定和環評技術標準要求進行編制。相符與飲用水源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相符性分析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年修訂)中第五章-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的相關規定:第六十四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第六十六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第六十六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

者關閉。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第六十七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排污量。第六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在準保護區內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建造濕地、水源涵養林等生態保護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飲用水水體,確保飲用水安全。本項目位于陽江市飲用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為河道整治工程,運行期不排放污染物,不屬于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建設項目施工期在飲用水源保護區不設排污口。因此本項目建設符合水污染防治法中相關規定。2、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2010年修訂)中相關規定::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并經有關部門批準、登記并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藥、毒品捕殺魚類。第十二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必須分別遵守下列規定: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關閉;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本工程永久占地及臨時占地會造成區域內現有植被的破壞,根據工程占地類型可知不涉及水源林、護岸森等用地,工程實施后永久占地內將進行生態景觀修復,臨時占地在工程結束后進行復化,區域植被覆蓋率不會因本項目實施而降低;本項目景觀綠化工程不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施工期及運營期均不向水體傾倒廢水及廢棄物,因此本項目建設符合管理規定。3、根據《廣東省飲用水源水質保護條例》(2018.11.29修訂)中第十五條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設置排污口;設置油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儲存罐、倉庫、堆棧、油氣管道和廢棄物回收場、加工場;設置占用河面、湖面等飲用水源水體或者直接向河面、湖面等水體排放污染物的餐飲、娛樂設施;設置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排放、傾倒、堆放、填埋、焚燒劇毒物品、放射性物質以及油類、酸堿類物質、工業廢渣、生活垃圾、醫療廢物、糞便及其他廢棄物;從事船舶制造、修理、拆解作業;利用碼頭等設施裝卸油類、垃圾、糞便、煤、有毒有害物品;利用船舶運輸劇毒物品、危險廢物以及國家規定禁止運輸的其他危險化學品;運輸劇毒物品的車輛通行;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藥;使用含磷洗滌劑;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水源涵養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的植被的活動;使用炸藥、有毒物品捕殺水生動物;開山采石和非疏浚性采砂;其他污染水源的項目。本項目不屬于條例中第十五條禁止建設項目;根據條例第十五條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排放、傾倒、堆放、填埋、焚燒劇毒物品、放射性物質以及油類、酸堿類物質、工業廢渣、生活垃圾、醫療廢物、糞便及其他廢棄物”,本項目施工場地、臨時堆土場均位于水源保護區外,同時加強施工管理,確保一、二級水源保護區各工程棄土通過及時拉運,不得在水源保護區暫存堆放。因此,本項目符合條例相關要求。與《陽江市水利“十三五”規劃》的相符性分析根據《陽江市水利“十三五”規劃》(未進行規劃環評),“防洪減災體系建設:繼續推進防洪減災重點工程建設,完善防洪減災體系、健全洪水管理、山洪災害防治應急管理等制度,完善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水旱災害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到2020年,縣(市)級城區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市本級城區的防洪能力基本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重點城鎮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徑流量1天排干。全面完成我市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建設,完成大中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設,完成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建設。主要河流重點段堤防建設達標,城市防洪工程達標率95%。城鄉防洪體系基本形成,山洪災害易發生重點治理區得到加強治理,防洪應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北竟こ讨行闹蘼搰⑺睦事搰?、埠場聯圍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經過綜合整治后,符合《陽江市水利“十三五”規劃》要求。與《漠陽江流域綜合整治規劃》的相符性分析根據《漠陽江流域綜合整治規劃》(未進行規劃環評),規劃的陽江市城市防洪(潮)標準為100一遇,本次整治的漠陽江出??诜秶鷥鹊母鲊套鳛殛柦谐鞘蟹篮楣こ痰囊徊糠?,各圍堤防洪標準按100年一遇設防,經綜合整治后,符合要求。與《陽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的相符性分析本工程主要內容包括堤防整治、泵閘站工程、河涌清淤及調蓄湖的建設,其中堤防整治、泵閘站及河涌清淤均在現有的工程范圍內重建或改建,調蓄湖為新選址工程。根據《陽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中中心城區用地布局規劃,本工程調蓄湖選址主要規劃為水域、公園綠地及防護綠地(具體見附圖24),不涉及居住用地等。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自然環境概況地理位置陽江市為地級市建制,轄陽西、陽東兩縣和江城區,代管陽春市(縣級市),設海陵島經濟試驗區和高新區。2016年全市共有10個街道辦事處,38個鎮,117個居民委員會和710個村民委員會,戶籍總人口296.06萬人。陽江市地處廣東西南沿海,緊鄰珠江三角洲,東與江門市的恩平、臺山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與茂名市的高州市、電白縣為鄰,南臨南海。地理位置處于E111°16′35″—112°21′51″,N21°28′45″—22°41′02″之間,東西長112.5km,南北距132.75km,距離湛江230km,距珠海160km。本工程地理范圍包括漠陽江西支流起點、東支流起點和那龍河支流石侖村位置至漠陽江出???,位于陽江市江城區及陽東區,地理位置坐標范圍處于N21°46′36.75″至N21°54′54.93″,E111°53′57.99″至E112°03′55.89″,地理位置見圖1.1-1。工程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本區域位于西南沿海陽江沖積平原,地貌多為沖積平原和殘丘,區域內地形簡單,地勢總體上平坦開闊,地表一般被第四系土層所覆蓋,西北部分布有低矮的剝蝕殘丘,地勢稍高。地層巖性除沿河、海灣有5m~20m厚第四系分布外,出露的巖石主要是寒武系變質巖和印支、燕山期的花崗巖。寒武系變質巖是由淺海相砂泥質及少量碳酸鹽類沉積物組成,屬地槽類型復理石建造,經變質而為千枚巖、云母片巖、云英片巖及大理巖,經多期巖漿侵入而遭受強烈的混合巖化。其下多為花崗巖,在本區已侵入到變質巖之內,有的直接出露地表。主要巖石類型有:黑云母花崗巖、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和閃長巖。第四紀地層:區內第四系地層發育,在河流兩岸和沿海地帶有填土層,河流沖積層分布。填土層主要為素填土和雜填土,河流沖積層主要為粉質黏土、淤泥質黏土,泥質粉細砂、中細砂、中粗砂、含泥礫中粗砂等,包括河漫灘沉積、一級階地沖積層。侵入巖分布廣泛,燕山期侵入巖分布最廣,面積大,規模大,巖性為燕山期黑云母花崗巖(γ51)和燕山晚期花崗巖(γ52);本工程區域構造上屬于陽江地區大地構造性質屬新活動區——地洼區,位于東南地洼區浙粵地穹系中的紹廣列之西南端。在構造體系上,它處于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二個巨型隆起帶的西緣南端與南嶺緯向構造帶之海南東西向復式構造帶之間。本區構造主要由三組斷裂構成。規模最大、活動最強的是北東向斷裂,屬壓性構造;而北西向斷裂規模小、斷續分布,且控制了本區河流(如漠陽江)和海灣(如洋邊海),顯張性,成生較晚,活動較新,往往把北東向斷裂切割。北東東向斷裂,東區雖有分布,但往北則變成北東向。地質構造從本區宏觀構造骨架看,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構成正交斷裂網絡。與發震構造密切相關的是平岡斷裂,它由埠場經平岡往南西一直伸人洋邊海,呈北東東向,埠場往北則逐漸轉成北東向,斷裂傾向南東、傾角60°~70°,往南西延伸傾角變陡,甚至直立,其長度約l0km。斷裂兩側的第四系厚度差異反映了新構造運動期有著明顯活動,中、晚全新世以來斷裂北西盤抬升到高10m~25m侵蝕臺地,南東盤接受沉積,在平岡農場一帶厚度超過l0m。區域20km范圍內有兩條區域性斷裂:平崗斷裂和蒼城-海陵斷裂通過,在工程區西部大約20km~30km處有四會-吳川斷裂和洋邊海斷裂,構造方向為北東、北東東和北西向。平崗斷裂以北東東向橫穿漠陽河下游,斷裂埋藏在深15m~30m的堆積地層下,斷裂帶內巖石由于硅化作用,巖石相對堅硬致密,不易風化,在工程區以外延伸,對工程影響不大。蒼城-海陵斷裂靠南海海域以北東向通過,對堤防工程影響不大。四會-吳川斷裂及洋邊海斷裂在工程區域20km以外,對工程區沒有影響。地震地震是構造活動的一種表現,斷裂帶的活動是發生地震的原因。根據廣東省地震局資料,1969年7月26日06時49分,在廣東省陽江縣西南約20km,北緯21°45′、東經111°45′,在陽江洋邊海、騎鰲島的平崗附近,發生了一次里氏6.4級地震,根據記載,該次地震在陽江其他堤防區引發了噴砂冒水、堤岸坍塌等不良地質問題。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江城區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陽東區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參照地震動峰加速分區與地震基本烈度對照表,相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1℃,1月平均氣溫13.4℃,7月平均氣溫28.2℃,年平均降雨量1800mm,夏、秋常有臺風侵襲。而且工程區處于珠江三角洲河網區,河網密布,地表水十分豐富,東江自北東向西南流過。根據1:5萬綜合水文地質圖,工程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潛水及基巖裂隙水。工程區基巖裂隙水屬于塊狀巖裂隙水,含水體裂隙和風化裂隙發育,風化帶厚度較大,植被良好,有利于地下水存儲和運移,部分地下水通過斷層、裂隙帶向平原區運移補給平原區地下水。本次勘察在各鉆孔中均見地下水,屬潛水類型,賦存于第四系地層中,主要接受地表水流和大氣降水補給。第四系②2淤泥質粉砂、②3粉細砂、②6中粗砂、②7砂卵石為主要含水層,處于飽和狀態,為相對透水層,其余淤泥性土、粘性土層為相對隔水層??辈斓叹€區地下水位變化明顯受大氣降水和海水的漲退潮變化的影響,一般旱季下降,雨季上升,年變化幅度一般在0.50m~2.0m間??辈炱跍y得鉆孔中地下水水位埋深1.80m~4.50m,高程為-0.55m~0.05m(珠江高程基準)。本次勘察在堤線區現場采取了地下水(鉆孔水樣)2組和地表水(漠陽江漲落潮河水樣)2組,并進行了室內水質分析試驗,根據水質分析試驗成果,按《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范》(GB50487-2008)判定,場地內地表水和地下水對混凝土均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在干濕交替作用的環境條件下均具中等腐蝕性,對鋼結構均具中等腐蝕性。氣象條件氣候特征本區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常受海洋性季風及熱帶、副熱帶高壓氣候影響,氣溫變化小,根據陽江市氣象局統計,區域多年平均氣溫22.2℃,極端最高氣溫38.4℃(1990年8月23日),極端最低-1.8℃(1963年1月16日)。全年無霜期約350天,偶有低溫霜凍。多年平均相對濕度86%。本區域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江城站年平均日照時數2011.9小時,無霜期達356天以上,多年平均蒸發量1912mm,年平均日照時數2012h。雙捷站多年水面蒸發量1370mm。降雨漠陽江流域暴雨中心在八甲大山、雙捷和春灣一帶,年均最大降雨的仙家洞站,實測多年平均雨量2919mm,年雨量最大為八甲站5278mm(1978年),年雨量最小為馬崗站781mm(1991年)。雨量地區分布不均,變幅梯度以高區向南部沿海和北部地區遞減,年際變化也大,陽江站最大年降雨與最小年降雨變化幅度在2.4~3.2。根據雙捷站多年降雨資料統計,雙捷多年平均降雨量2329mm,最大年降雨量3609mm(1970年),最小降雨量1347.4mm(1999年)。雨量年內分配也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汛期雨量(4月~9月)占全年雨量的70%~85%,10月~次年3月僅占年雨量的15%~30%。汛期雨量集中、降雨強度大,容易形成較大的洪水和內澇。風向、風速漠陽江位于粵西沿海,臺風活動極為頻繁。臺風一般出現在每年的7~9月,最遲11月,歷史最大風力11級,陣風12級以上。影響全流域風力6級以上臺風,平均每年2.5次;登陸陽江市的臺風,平均每年0.62次。風向一般為春冬季吹東北風,夏秋季吹東南風,最大風速為28m/s,多年平均最大風速值18.0m/s。根據《廣東省海堤工程設計導則(試行)》(DB44/T182-2004,簡稱《海堤導則》),陽江氣象臺站各風向組年最大10min平均風速設計風速成果見表4.1-1。表4.1-1年最大10分鐘平均風速計算成果表站名方向重現期(年)2510203050100200陽江站N~NNE11.116.820.624.226.328.932.436.0NE~ENE12.417.621.024.326.228.631.834.9E~ESE11.016.720.424.026.128.732.235.7SE~SSE11.316.519.930.633.8S~SSW8.9013.115.918.627.3SW~WSW7.9012.215.017.819.321.324.026.6W~WNW7.7012.716.019.221.023.326.429.5NW~NNW9.6014.618.028.531.6水文條件流域概況陽江市市內河流密布,集雨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河流28條。1、河流市域集雨面積大于100km2的河流28條。源于陽春境的有黃村河、那座河、西山河、圭崗河、罌煲河、潭水河、喬連河、三甲河、龍門河;源于陽東區境內的有蟠龍河、壽長河、大八河、周亨河;源于陽西縣境的有儒洞河、織篢河、上洋河、豐頭河;源于恩平主要流經陽東的有那龍河。本工程所在區域內主要河流特征如下:(1)漠陽江漠陽江水系主流漠陽江,發源于陽春市境西北河鎮云霧山脈之大風凹與五點梅峰山間峽谷的灑面處,自西南流向東北,經三窿后入云浮交界處折向南流,經春灣轉向西南流,至合水會西山河,至崗美鎮的潭梅村附近會潭水河,然后經雙捷至新塘附近分流成東西兩支,后于北津港流入南海。漠陽江逕流長,比降小,河道較寬闊,地勢較平坦,河道以沉積作用為主。受地形、氣候和大氣降水的影響,本區地表水均由山地區向河谷盆地中匯聚,分別流入漠陽江各段,最終流入大海。漠陽江徑流豐富,河口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8.2億m3,平均比降0.494‰,水能理論蘊藏量為60.814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24.04萬千瓦。漠陽江干流從陽東區麻汕鎮的新塘斷面以下為感潮河段,受南海潮汐的影響,為混合型不規則半日潮,最高潮位3.13m(北津站,1988.5.14)。陽春水文站以上漠陽江河段長116km,控制流域面積2288km2,1922年7月14日洪峰流量Q=3610m3/sec。雙捷水文站以上漠陽江河段長158km,控制流域面積4345km2,1981年10月9日洪峰流量Q=4300m3/sec。漠陽江水系除漠陽江干流外,集水面積超過100km2的一級支流有11條,包括云霖河、那烏河、平中河、西山河、蟠龍河、罌煲河、潭水河、輪水河、那龍河、大八河,車田河;二級支流6條;三級支流1條。(2)那龍河那龍河發源于恩平鴨仔嶺,經那龍、合山、北慣、東城,在雅韶鎮的尖山橋下與漠陽江干流匯合,注入北津港,流域面積945km2,位于漠陽江流域的最下游,屬平原河流,河流長67km。河道平均比降小,僅為0.43‰,彎曲多,河道狹窄變化懸殊,且下游河段受漠陽江洪水及潮水頂托,因此造成洪水渲泄困難。那龍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1.43億m3,多年平均流量為1130m3/s,90%時間保證率流量為50m3/s。枯水期那龍河北慣段多年平均河寬100m,平均水深1.5m,平均落潮流速0.35m/s,平均漲潮流速0.23m/s。在一個潮周內,落潮歷時約7-8小時,漲潮歷時約4-5小時。落潮歷時長于漲潮歷時。2、水庫陽江市擁有連環水庫、石河水庫、艮田水庫、北河水庫、合水水庫、崗美水庫、仙家垌水庫、張公龍水庫、東湖水庫、江河水庫、陂底水庫、新湖水庫、茅垌水庫、上水水庫、漠地洞水庫、馬崗水庫、長角水庫、夏水水庫、沙灣水庫等眾多水庫,水庫集雨面積達696.73km2,庫容達4.67億m3。水文站本工程范圍內有雙捷國家級水文站、北津港潮位站、黑灣雨量站和陽江雨量站。北津港站于1954年5月設立,主要測量項目為潮位、降雨。測站附近河道順直,上游4km處有那龍河匯入,下游右岸150m有漠陽江西支流會合。測站作為粵西主要潮位站,刊布資料質量較好,可作為本次潮位計算設計依據。雙捷水文站于1952年4月設立,為漠陽江主要水文控制站,測站河段順直,沙質河床,沖刷不大。測量項目主要有水位、流量、降雨。雙捷站歷年測量資料均有刊布,可靠性高,可作為本次洪水計算依據。黑灣站于1959年設立,位于那龍河下游陽江市合山鎮黑灣圩,測站有1960年~2016年降雨資料,可靠性高,可作為區間洪水計算依據。陽江站于1952年設立,位于漠陽江下游陽江市江城鎮新寨崗背,測站有1952年~2016年的降雨資料,可靠性高,可作為區間洪水計算依據。各測站基本情況見表4.1-2。表4.1-2各測站基本情況表站名觀測項目觀測時間降雨流量水位潮位泥沙黑灣√1959.6-至今陽江√1952.1-至今雙捷√●★--1952.4-至今北津港√--△-1954.5-至今荊山-●★-√1958.6-至今徑流漠陽江徑流主要來源于大氣降雨,徑流地域分布與降雨一致。陽江市徑流深變幅在800mm~1800mm之間,根據實測資料分析計算,雙捷站徑流量為58.24億m3,徑流流量為184.7m3/s,北津港站徑流量為88.2億m3,徑流流量為279.7m3/s,那龍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45億m3,徑流流量30.0m3/s。年徑流成果見表4.1-3。表4.1-3各區域年徑流成果表區域多年平均徑流量(億m3)平均徑流流量(m3/s)Cv徑流量設計值(億m3)10%50%90%雙捷站58.24184.70.381.5455.3339.02北津港站88.20279.7123.4883.7959.09那龍河9.4530.013.238.986.33泥沙荊山站是漠陽江流域泥沙控制站,該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59kg/m3。最大月平均含沙量出現于汛期4月~9月,汛期輸沙量占全年輸沙量的91.9%,與降水和徑流同步,輸沙年過程線呈以8月為高峰、次峰在6月的雙峰型。含沙量年際變化較大,實測年最大含沙量為1973年的0.438kg/m3,年最小含沙量為1999年的0.088kg/m3,兩者相差4倍。雙捷攔河閘閘址處集雨面積為4200km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87.58m3/s,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53.21萬t,多年平均年輸沙模數為364.8t/km2。從全省河流來看是比較高的,僅小于鑒江和韓江等流域。潮汐從北津港潮位資料分析,漠陽江口的潮汐屬不規則半日潮,日潮不等現象顯著。即在一個太陰日內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而且兩個相鄰的高潮或低潮的潮位和潮流歷時均不相等,月內有朔、望大潮和上、下弦小潮,約十五天為一周期,一年中夏潮高于冬潮,由于受徑流量和臺風潮的影響,所以最高潮位一般出現于汛期,年最低潮位則多出現在枯季。漠陽江出??谟斜苯蚋鄢蔽徽?,資料系列較為完整,直接采用北津港潮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包括年最高、年最低、平均高、平均低潮位等特征值,北津港潮位站實測歷史次高潮位為1965年7月15日3.13m,2008年“黑格比”熱帶氣旋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全市沿海地區潮位普遍超100年一遇,9月24日北津港潮位站測得歷史最高潮位3.50m,北津港潮位站統計主要成果如下。(1)特征值統計北津港潮位站潮位特征值見表4.1-4。表4.1-4北津港潮位站潮位特征值統計表(單位:m)項目多年平均高高潮位多年平均低潮位多年平均高潮位多年平均低低潮位日平均潮位歷年最高潮位數值1.95-0.800.55-1.491.13.50將本次計算成果與《廣東省海堤工程設計導則(試行)》(簡稱《海堤導則》)、2018年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的《漠陽江流域綜合整治規劃》(簡稱《規劃》)、《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可研報告》(以下簡稱《可研》)和《陽江市海堤達標加固工程初步設計報告(陽東縣三丫聯圍二期段)》(以下簡稱《三丫聯圍二期》)對應值對比,見表4.1-5。表4.1-5北津港潮位站潮位特征值對比表(單位:m)多年平均高高潮位多年平均低潮多年平均高潮多年平均低低潮日平均潮位本次規劃(采用)本次(采用)海堤導則本次海堤導則(采用)本次(采用)可研本次三丫聯圍二期(采用)1.951.96-0.80-0.800.550.57-1.49-1.491.11.2多年平均高高潮位、多年平均高潮位與日平均潮位其他報告比本次計算成果偏大,偏安全考慮,本次多年平均高高潮位、多年平均高潮位與日平均潮位采用相應偏大值。(2)設計年高潮水位選取北津港各水位系列,按照經驗頻率統一處理法進行頻率計算。將各項水位經驗頻率點繪于頻率格紙上,采用P-Ⅲ型曲線目估適線法適線,由于北津港站為漠陽江河口附近潮位站,根據實際情況,年最高水位Cs/Cv值取為8,見圖4.1-1。設計潮位成果的分析與比較:《海堤導則》表B.0.2中北津港站不同頻率設計高潮位及《規劃》分析的結果進行了對比,相關成果與本次計算成果比較見表4.1-6。圖4.1-1北津港站年最高水位頻率曲線圖表4.1-6北津港站本次設計高潮位與海堤導則成果比較表測站名稱歷次成果設計潮位(m)P=1%P=2%P=5%P=10%P=20%北津港站本次3.853.462.952.602.23《可研》3.803.442.962.612.25《海堤導則》3.283.022.672.40—《規劃》(采用)3.903.513.002.632.26珠江水利委員會以珠水規計函[2011]312號發布了《關于發送珠汪三角洲主要測站設計潮位復核成果協調會會議紀要的函》,表明大部分潮位均較2003年頒布的成果提高,而距離本站較近的黃金站、西炮臺,50年一遇潮水2.65m和2.70m和比《海堤導則》成果2.23m和2.37m增加約0.42m和0.33m,本次北津港50年一遇的潮水較《海堤導則》成果增加0.44m,潮水的變化基本可信。此外,本次計算成果與《可研》一致,與《規劃》較為相近,比《規劃》偏小,偏安全考慮,本次設計高潮位計算成果最終與《規劃》保持一致。(3)設計年低潮水位由于北津港站年最低水位和枯水期最低水位均為負值,為方便軟件適線,將負數系列資料絕對值,并以此絕對值后的系列資料通過用最高潮位頻率計算的方法求得此系列資料的設計值,而此設計值加上負號即為最低潮位的設計值。應用北津港潮位站1954~2016年最低實測潮位資料,采用P-Ⅲ型理論曲線進行頻率適線。北津港站設計年最低潮位成果與《海堤導則》、《漠陽江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可研報告》(以下簡稱《可研》)、《陽江市城市防洪工程(二期)中心洲及埠場聯圍達標加固工程初步設計報告》(簡稱《城防二期》)對比見表4.1-7。表4.1-7北津港站設計年最低潮(水)位成果表測站名稱歷次成果設計低潮位(m)P=0.5%P=1%P=2%P=5%P=10%P=20%北津港站本次(采用)-1.66-1.65-1.64-1.63-1.62—《海堤導則》-1.75-1.74-1.72-1.70-1.67-1.65《城防二期》-1.76-1.74-1.71-1.68-1.65—《可研》-1.66-1.65-1.64-1.63-1.62—從上表可知,本次設計成果與《海堤導則》、《城防二期》相應成果非常接近,與《可研》相同,故本次成果是比較合理可靠的。土壤陽江濱海新區的地質以寒武系和第四紀地層為主,土壤風化土層深厚。境內土壤主要有八大類,分別為半固定沙土,咸酸水稻土、濱海潮間鹽土、漂洗水稻土、頁赤紅壤和麻赤紅壤。平原地區多以水稻土為主,沖積平原則以潮沙土泥土為主,丘陵地區以紅壤為主。水稻土占耕地面積的78%,分布很廣。分潴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滲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沼澤型水稻土和鹽漬水稻土。又以潴育型水稻土為多,占水稻土的70%。旱地土是自然土經人工旱耕和種植旱作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于山地和丘陵赤紅壤坡上,或河流沖積和潮砂土地段,或濱海沖積砂土地區,又分花崗巖赤紅土、砂葉巖赤紅地土、片板巖赤紅砂泥土和潮砂泥土。花崗巖赤紅地土主要分布于花崗巖丘陵地區,成土母質是花崗巖赤紅壤坡積物。土壤熟化程度差,底土仍保持花崗石赤紅壤母性態;砂葉巖赤紅砂泥土成土母質為砂葉巖、石英巖赤紅壤的殘坡積物,主要分布于陽東縣;片板巖赤紅砂泥地土成土母質為云母片巖、千枚巖發育的赤紅壤的殘坡積物,主要分布于陽東縣;潮砂泥地土成土母質為河流沖積物,主要分布于漠陽江兩岸的陽春、陽東、江城的近河地區和市內其它河流沿岸較高地帶。自然土在陽江市的自然土壤分布廣,遍及各縣(市、區),分黃壤、赤紅壤、潮砂泥土、濱海鹽漬沼澤土、濱海砂土、沼澤土、石質土、石灰土等土類,其中以赤紅壤面積最大。黃壤分布于境內海拔600m以上的山地,如云霧山、鵝凰嶂、望夫山、紫羅山、龍高山和珠環山等山地。成土母質為花崗巖和片麻巖。由于日照較短,氣溫低,且多霧露,多雨,濕度大,植被生長茂盛,有以黃色為主的土心層,土壤酸性,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暗灰黃棕色;赤紅壤是在高溫多雨和強烈的地質風化條件下形成的,因成土母質不同,又分花崗巖赤紅壤、片麻巖赤紅壤、片、板巖赤紅壤、砂葉巖赤紅壤幾個土屬:花崗石赤紅壤由花崗巖風化母質發育而成,分布于境內有花崗巖的丘陵和山地;片板巖赤紅壤成土母質是云母片巖,多分布于陽東縣和陽春市;潮砂泥土是由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漠陽江中下游兩岸較高地段;濱海鹽漬沼澤土主要分布于海陵區、陽西縣的溪頭、上洋、儒洞、織篢鎮,江城區的平岡、崗列鎮和陽東縣的大溝、雅韶等沿海地區。成土母質為河流出口的濱海沉積物,經含鹽分的海水浸漬發育而成;海濱砂土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尤以陽東縣的大溝、雅韶,陽西縣的溪頭、上洋、儒洞等鎮為多;沼澤土分布于寬谷碟形洼地內澇地區,長期積水,生長水生沼澤植物。成土母質為附近山洪積物;石質土分布于花崗巖、砂葉巖露頭地區,土層極溥,沒有明顯土層、主要為半風化巖石碎屑或純石頭;石灰土主要分布于陽春市的石灰巖地帶,以東北起春灣鎮,西南至潭水鎮一帶居多。成土母質為石灰巖。地下水特征1、地下水的賦存條件與地下水類型根據地下水的賦存特征,項目區沿線場區地下水類型可分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碎屑巖裂隙水兩類:①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分布于沿線的大部分地段,含水層較為穩定,以第四系海相沉積的砂、礫層、淤泥質土層為主,分布范圍廣,含水量較豐富,水位埋藏淺且較穩定;以大氣降水、地表水的入滲補給為主;孔隙潛水往往使地基潮濕軟弱,對路基穩定不利。②碎屑巖裂隙水碎屑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下部寒武系八村群變質巖的強-中風化巖帶中,其巖石的裂隙較為發育,透水性、富水性較好,由大氣降水和第四系孔隙潛水滲濾補給,含水量較大。2、地下水位工程區地下水位埋藏較淺,水位較為穩定,地下水的穩定水位埋深多在1.2m~2.6m之間,動態變化性不大。3、地下水性質根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相關資料,沿線選取2組地下水樣品和1組地表水樣品,經室內分析其水質情況和對混凝土的腐蝕性判定,結果表明本次勘察所采集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強透水層中對混凝土有中等程度的腐蝕性,在弱透水層中對混凝土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有微腐蝕性,但不能代表全線的地表、地下水對混凝土的腐蝕性情況。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環境空氣1、基本污染物本工程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為三級,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18)》,環境質量現狀調查僅調查項目所在區域環境質量達標情況即可。為了解項目所在區域的空氣環境質量現狀,本報告引用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國家環境保護環境影響評價數值模擬重點實驗室環境空氣質量模型技術支持服務系統數據,2018年陽江市空氣環境質量現狀如下表4.2-1。表4.2-12018年陽江市空氣環境質量統計表污染物年評價指標現狀濃度(ug/m3)標準值(ug/m3)占標率/%達標情況SO2年平均96015達標NO2年平均204050達標CO24小時平均1.2430達標O3日最大8小時平均14916093達標PM10年平均447063達標PM2.5年平均313589達標根據上表數據分析可知,項目周邊空氣環境能滿足《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及其2018年修改單的二級標準要求,項目所在區域為環境空氣達標區。2、特征污染物為進一步評價環境空氣質量,本次評價委托陽江市康榮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29日-5月5日連續7天對本工程所在區域NH3、H2S、TSP、臭氣濃度進行了檢測,具體見表4.2-2及圖4.2-1。表4.2-2特征污染物補充監測點位基本信息監測點名稱監測點坐標/度監測因子監測時段相對廠址方位相對廠界最近距離/mXYA1麻山111.91959121.903612NH31小時平均工程范圍內100H2S1小時平均TSP日均值臭氣濃度瞬時濃度A2林福地111.92450521.833138NH31小時平均50H2S1小時平均TSP日均值臭氣濃度瞬時濃度A3新朗村111.96991021.807082NH31小時平均150H2S1小時平均TSP日均值臭氣濃度瞬時濃度A4對岸村112.00825521.800208NH31小時平均400H2S1小時平均TSP日均值臭氣濃度瞬時濃度監測結果見表4.2-3。表4.2-3特征污染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