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英雄傳》中的共生性預設_第1頁
《阿q英雄傳》中的共生性預設_第2頁
《阿q英雄傳》中的共生性預設_第3頁
《阿q英雄傳》中的共生性預設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阿q英雄傳》中的共生性預設

幽默是一代語言大師魯迅的標志。這一特點不僅反映在散文中,而且反映在小說中。他的小說《阿Q正傳》,就是用輕松的幽默,將深刻的主題融化在痛苦的笑聲中。為什么會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大量幽默的預設。邏輯學上的預設,是指一個命題預先設定的東西,是命題得以成立的先決條件。它可以斷定語句主詞所表示的對象存在,如:“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個命題預設了“我的兒子是存在的”。這類預設稱之為“存在預設”。也可以斷定語句中所涉及的事實的存在,如:“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這一命題預設了“他的老婆跳過三回井”、“沒有跳第四回井”這些事實的存在。“你怎么會姓趙!———你那里配姓趙!”這個命題預設了“配姓趙的人要有趙太爺認為的條件”、“阿Q是不具備這種條件的”等判斷所述事實的存在。這類預設稱之為“事實預設”。在《阿Q正傳》中,含有這類預設的命題比比皆是,讀了這些幽默的命題,無不令人感到啞然失笑,而后,便是在失笑之后的沉思和悲痛。這些帶有預設的命題,為什么會使人啞然失笑呢?第一、其中的許多預設,明顯地違反了邏輯規(guī)則。共知性是預設理論最基本的內容之一。所謂共知性是指預設必須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識或無可爭議的信息,在交際中表現為交際雙方共同接受的東西。如果違反了這一原則,包含這一預設的語句也就不會被他人所接受。《阿Q正傳》中的許多語句之所以令人捧腹不止,就因為其中隱含的預設是單向的,不是人所共知的信息,也不是交際雙方所共同認可的信息。例如當阿Q進了幾回城以后,他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的人,“譬如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莊叫‘長凳’,他也叫‘長凳’,城里人卻叫‘條凳’,他想:這是錯的,可笑!油煎大魚頭,未莊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城里卻加上切細的蔥絲,他想:這也是錯的,可笑!”以上語句包含了這樣的預設:“用三尺長三寸寬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應該叫“長凳”,也只能叫“長凳”;“油煎大魚頭”,應該也只能“加上半寸長的蔥葉”。這是不見世面的阿Q的單向預設,可笑的不是城里人,而正是孤陋寡聞的阿Q。預設的真實性是使語句有意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存在預設”中,預設的主詞必須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那么包含預設的語句在邏輯上就沒有意義。在前面所舉的“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一語句中,預設的主詞“我的兒子”并不存在,阿Q是單身一人,這一預設完全是阿Q憑空想象出來的,他卻煞有介事地將這不存在的事物當作存在的事物來進行思維,并以此當作精神上的滿足,其荒誕可笑,自然會令人捧腹不止。“事實預設”必須以客觀事實為根據,如果這個事實不存在,那么這個語句也就無意義。在《阿Q正傳》中,許多預設在事實上并不存在,如:阿Q調戲小尼姑時有兩句絕妙的話:“禿兒!快回去,和尚等著你……”、“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在第一句中,“快回去”的理由是預設的事實“和尚是和你相好的”、“和尚在等著你”,第二句中“我可以動得”的理由是預設的事實“和尚動得”、“我比和尚高貴”。而這些事實完全是阿Q憑空捏造的,含有這些虛假預設的語句是無意義的。阿Q津津樂道的是在邏輯上無意義的命題,用這樣的語句作為對小尼姑進行挑逗的理由、推理的前提,難免要引起“酒店里的人大笑了”。正由于在《阿Q正傳》中的許多預設是單向的、虛假的,而阿Q卻將這些掩耳盜鈴式的預設當作共知的、真實的東西來組成各種命題,進行荒謬的推理,人們當然要笑,笑其幼稚,笑其愚蠢了。第二、這些預設的語意“不隔”,謬誤明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以“隔”與“不隔”來談論詩詞,所謂“隔”,就是堆砌典故、用替代字,文字晦澀難懂;所謂“不隔”,就是直接明白,“語語都在目前”。王氏認為“隔”的沒有意境,“不隔”的才有意境。如果借用這一提法來談論預設,將謬誤偽裝隱藏、不易被人發(fā)覺的預設稱作“隔”,將謬誤十分明顯、一下就可被人發(fā)覺的預設稱作“不隔”,那么,能引起人們發(fā)笑的只是那些“不隔”的預設。如果要令人發(fā)笑,首先要令人讀懂,如果連意思都讀不懂,那也就談不上什么可笑和幽默了。這種讀懂,并不是經過一系列判斷推理等復雜的思維過程以后的讀懂,而是含義十分明了,只須憑借簡單的常理就可令人明白所講的意思,輕而易舉地發(fā)現謬誤。人們在日常交談中有時也會有違反邏輯規(guī)則的語言,在詭辯中,辯論雙方也常常有意設計一些虛假的預設,而它們卻往往并不幽默,也不能引起人們情不自禁的笑,因為它們的荒謬往往經過巧妙的偽裝,隱藏在貌似正確的言語中,人們一時不一定能識破其荒謬,甚至還會對之認同。例如,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香港有一起訴訟案子:英國商人威爾斯向中方茂隆皮箱行訂購3000只皮箱,到取貨時說這不是皮箱,因為箱內有木材。中方律師以倫敦名牌金表內部機件不都是金的為理由駁倒了對方的論點。英方的訴狀中有一個虛假的預設:“制作皮箱的所有材料都應是皮。”這一預設的虛假性不易被人發(fā)覺,所以它并不會一下引起人們的發(fā)笑,于是它也并不幽默。而在《阿Q正傳》中的邏輯謬誤卻是“不隔”的,它沒有巧妙的偽裝,并不需要他人的解析,也用不著進行深入的思考,它將謬誤一下子突然十分明顯地暴露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感到違背常理的意外,所以突然發(fā)笑,笑得輕松自然,笑得不由自主。前文所舉的預設均是如此。又如當阿Q偷了尼姑庵的羅卜被老尼姑發(fā)現以后,有一段絕妙的辯解詞:“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么?你……”這里隱含的預設是“蘿卜能開口講話”、“誰的蘿卜就能回答誰的呼喚”。連三歲的孩童也都知道,蘿卜是不能開口講話的,這樣的預設是如此之幼稚,錯誤是如此之明顯,難怪人們要捧腹而笑了。在《阿Q正傳》中,即使是一些較復雜的敘述,其中預設的謬誤也是十分明顯的。如阿Q死后,人們有什么反映呢?“至于輿論,在未莊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于被槍斃呢?而城里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并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未莊人“都說阿Q壞”、城里人“多半不滿足”的原因隱含在這樣的預設中:“凡是被槍斃的就是壞人”,“跟著看槍斃的原因是為了好看、為了聽唱戲”,當人們讀了這樣的語句,馬上就會發(fā)現這些明顯有悖于常情的預設,從而引起發(fā)笑,笑得情不自禁,笑得凄然,笑得悲涼。第三、這些預設中的謬誤,有著可笑的內容,進行了藝術的夸張。《阿Q正傳》的預設之所以令人發(fā)笑,還在于它那可笑的內容。如果我們將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不難發(fā)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違背邏輯規(guī)則的預設,也會有精神勝利法,例如當父母抱怨子女不孝順時,就指著兒子大罵:“他怎么會是我的兒子?他哪里配做我的兒子?”當媳婦受了婆婆或丈夫的氣時,就抱著孩子哭道:“兒子將來一定會待我好的,我今后享兒子的福。”當有人在經濟上吃了虧時,就想:“隨他去吧,我多活一年就有了。”雖然在這些命題中所隱含的預設是主觀想象的、虛假的,但這些預設的內容卻是十分嚴肅的,其中蘊含了憤怒、怨恨、期望和智慧,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并不會感到可笑,也不會認為是幽默,只覺得這是憤怒的發(fā)泄,或是無奈、豁達的自我安慰。《阿Q正傳》中有關精神勝利法之類的預設在形式上似乎與之相類似,但在所包含的內容上卻有著質的區(qū)別,在這些預設中沒有理智的憤怒、怨恨、期望,更談不上豁達和智慧,有的只是淺薄、愚昧和油滑。由于這些內容本身的可笑,才使人們捧腹不止。例如阿Q在受辱挨打以后,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里蘊含的預設是“我有兒子”、“打我的人是我的兒子”。當人們逼著他承認了“打蟲豸”以后,則以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來作自我安慰,這里隱含的預設是“凡是與‘第一個’沾上邊的就是光榮的”,并以狀元相類比,以證實他的預設的正確。人們讀了這些含有虛假想象預設的句子自然會笑,笑他那種自我欺騙的精神病態(tài)。臨死前叫阿Q在“口供上”畫押,阿Q所遺憾的只是畫得不圓,而賴以自慰的卻是他的臆想:“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這里隱含了“我不是孫子”的預設,想著這樣的預設,“于是他睡著了。”讀了含有這樣幽默預設的文字,誰能不為他的愚昧無知而凄然失笑呢?大家都看過漫畫,漫畫的幽默并不在所表現的對象本身,對所表現的對象本身也許大家早已司空見慣,并未覺得有什么可笑之處。而當漫畫家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了其中的謬誤,用夸張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才使人們發(fā)現了它的可笑,這才是幽默,這也正是夸張的效果。同樣,類似《阿Q正傳》中的那些荒謬的預設,在生活中不能說沒有,但人們一般不會注意,也不會認為它們幽默。魯迅先生用敏銳的目光,發(fā)現了這些謬誤,將其從生活中提取出來,進行了藝術的夸張,將原先不被人注意的謬誤赤裸裸地顯示出來,使人們一下發(fā)覺其十分可笑,并由可笑處悟出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幽默,這就是夸張的幽默、漫畫化的幽默。例如在生活中確也有一些將缺點視作優(yōu)點,將癰疽視為寶貝的情況,但我們并不感到可笑。如一些煙鬼、酒徒常以“不吸煙、不喝酒,不是白來陽間一趟了嗎”這樣的話為自己的不良嗜好辯護,這里隱含了“人來到陽間就是要吸煙、喝酒的”預設,一些以權謀私的人則以“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為自己的濫用職權行為的辯解,這里隱含了“權力是可以用來謀私利的”、“有權不用是可惜的”等預設,當我們聽了這類含有荒謬預設的話,并不會啞然失笑,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太寫實了,沒有經過藝術的提煉和夸張。而在《阿Q正傳》中的預設卻并不是這樣,魯迅先生通過夸張的手法,用一些謬誤十分明顯的預設入木三分地反映了阿Q的這一性格特點,形成了輕松的、諷刺的幽默。當別人挖苦阿Q頭上的癩頭瘡時,他就“想出報復的話來:‘你還不配……’”這里隱含了這樣的預設:“癩頭瘡是生理上的一個優(yōu)點,要有一定條件的人才配有這樣的東西。”當阿Q看到王胡在捉虱子時,忽然覺得身上也癢起來,于是也就并排坐下去捉虱子,但沒有王胡捉得多,“他很想尋一兩個大的,然而竟沒有,好容易才捉到一個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很命一咬,劈的一聲,又不及王胡響。”因此,阿Q感到很不平,于是挑釁打架了。這里隱含有這樣的預設“虱子多而大并且咬的聲音響是光榮的事”,這一預設之所以可笑、幽默,不僅在于它的荒謬,更在于它的夸張。美學上有一種距離說,認為離實際生活太近和太遠都不會引起美,這里的美應該也包括幽默的美。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中那些夸張的預設正符合了距離說的美學原理,它不完全照搬實際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大概誰也不會以癩頭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