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_第1頁
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_第2頁
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_第3頁
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_第4頁
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驥伏櫪——輝南鎮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馮樹義先進事跡—先進事跡永興村是輝南縣的一個偏僻山村,這里的村民絕大多數是解放前從外地逃荒來的。永興村山多溝深,土地貧瘠,以前是出了名的窮村子。而如今,這個村集體經濟凈資產達到200萬元,農業總產值實現24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500元,100%的農戶看上了有線電視,99%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95%的農戶安上了程控電話、吃上了自來水。永興村的蒼桑巨變,離不開馮樹義這位年逾六旬的老支書。任村黨支部書記30多年來,他在這個平凡崗位上創造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建設綠色銀行1974年,馮樹義上任的第一年,他就訪遍了全村828戶人家,踏遍了山里的溝溝岔岔。他在黨員大會上說:“永興村抬頭是山,低頭是山,一山連著一山,難道這山只能‘長’出個‘窮’字嗎?要改變落后面貌,讓咱村人過上好日子,咱們就要在‘山’上下功夫、做文章。”于是,馮樹義提出了“林業打頭”的發展思路。“在禿山上栽樹”。這在永興村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當時不少人對種樹能致富半信半疑。這年秋天,馮樹義帶領黨員干部背上背著煎餅,肩上扛著鎬頭,來到離村10里以外的南山,開始栽育林帶。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十幾天下來,馮樹義累腫的腿打不了彎,好多次都是被人從山上架下來的。看著馮樹義走路一瘸一拐的,鄉親們含著淚說:“馮書記,你坐陣指揮就行,活不用你干。”可馮樹義說:“我怎么能呆得住,別說腿腫了,就是頭發白了,也要染綠青山,把咱們村的窮根拔掉。”山里人雖然話不多,心里卻有數。馮樹義和黨員干部的行動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心,全村的男女老少扛著鎬頭跟著馮樹義上山了。這年的初冬特別冷,可是永興村人的心卻格外熱。他們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嚼幾口煎餅,全村上下奮戰了60多天,硬是在亂石滿坡的南山上挖出了10萬多個樹坑。第二年春天樹苗漲價,原先準備好的錢不夠了,這可怎么辦?看著滿山挖好的樹坑,馮樹義心里著了急,他把家里僅有的500元錢捐出來,并號召村支委每人拿100元,黨員拿50元。在他的帶動下,很快湊出了2000多元錢,買回了樹苗,永興村的山上開始有了第一片新綠。從那以后,村里的植樹造林一年接著一年,村民的干勁也越來越高。村北面有150多畝荒山,坡度比較大,栽樹成活率不高。那年春天正趕上大旱,馮樹義組織7個社300多人,到遠離北山一里地以外的河溝挑水栽樹,大家肩挑手提,硬是把24000棵樹給澆活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永興村人工林達到1.8萬畝,自然林達到6000多畝,經濟林達到1000多畝,宜林荒山植樹達到100%。辛勤的付出很快就得到了回報,幾年后村里從林木中開始有了第一筆收益,以后每年都可采伐木材2000多立方米,集體可獲利20多萬元。這個窮了幾輩子的小山村,破天荒地有了自己的綠色銀行。1996年,永興村被評為“全國綠化造林千佳村”。搬來聚寶盆永興村早些年就開始種黃煙。這里的煙品味好,就是種植面積小、產量低,形不成規模。馮樹義引導農民擴大黃煙種植面積,培植專業大戶,用大戶帶小戶,形成規模種植。村民龐旭龍帶頭種了6畝黃煙,要割煙葉時,煙葉突然得了斑病,眼看到手的錢就要泡湯,急的他直跺腳。在這關鍵時刻,馮樹義外出請來了技術員,及時為龐旭龍的煙葉打上了藥,斑病治好了,龐旭龍當年收入1.2萬元。這下,全村人心里可有底了,搶著種黃煙。現在全村的煙農有780多戶,占總戶數的95%;面積為3000多畝,占旱田面積的75%;全村產煙葉120多萬斤,純收入300多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810元,馮樹義被村民親昵的稱為“黃煙書記”。同時,他還鼓勵村民大搞特色經營,經過幾年的努力,村里涌現出了“煎餅屯”、“大蒜屯”、“果樹屯”,實現了一屯一業、一社一品的目標,村民的收入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馮樹義并沒有滿足。在他的帶領下,永興村又辦起了農機修配廠、糧食加工廠和衛生所、代銷店。2001年村里又上了礦泉水廠,村企業用工量大增。村里富了,公益事業也就有錢辦了,先后投入8萬元上了程控電話,投資10萬元安上了有線電視,每年還要出錢為過去當過村社干部的老人發“退休金”。昔日的窮山溝,今天變成了富裕村。建起連心橋在永興村,一提起馮樹義,人們都說:“他一顆心分八瓣,瓣瓣都是為了咱老百姓。”永興村五社有一條河,隔斷了通往外界的路。村民有一句順口溜:“隔岸能說話,握手得半天”。人們出行都得繞四五里路才能到對岸。馮樹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下決心建一座橋,解決村民行路難的問題。1997年6月,村里拿出4.8萬元來建橋。馮樹義自己畫圖設計,很快拿出了建橋圖紙。為了爭取在雨季到來之前建好這座橋,他住在工地上,沒白天沒黑夜地搶進度。一天,暴雨傾盆,河水猛漲,砌了一半的橋基眼看就要被水沖毀。馮樹義急壞了,他指揮村民一邊改挖河道,讓水繞行;一邊冒水施工。為堵住急流,他率先跳進水中,在場的十幾名干部和黨員在他的感染下也先后跳進水中,用石填、用土擋,苦戰了兩個多小時,終于及時疏通了河水,砌好了橋墩子,為趕在雨季前完工贏得了時間。為了記住馮書記帶領黨員干部建橋時的感人事跡,村民們給這座橋起名叫“連心橋”。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以前的永興村路不好走,影響了農產品外運,成了馮樹義的一塊心病。幾年來,村里先后投資350萬元,新修了13.3公里水泥路,在全鎮率先實現了水泥路屯屯通,便利的交通為農產品及時外運提供了保證,村民們說:“馮書記又為我們鋪就了致富路。”村上辦中學以前,永興村只有一所小學,村里的孩子要上中學得走幾十里的路,學生辛苦,家長操心,有些孩子因此輟學了。馮樹義想:孩子是我們的希望,不上中學以后能有啥出息。于是建一所村中學就成為馮樹義的心愿。他對村民說:“咱們窮,是吃了沒文化的虧,絕不能讓子孫后代再沒有文化!”為了解決上學難的問題,1981年村里投資5萬元,將原來人民公社的舊址買來,進行了維修,又購置了課桌和板凳,建起了村辦中學,輟學回家的孩子又回到學校上課了。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村里先后投資50萬元,沒有教師就高薪聘請,缺少教學設施就投資購買,使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村中學越辦越好。現在整個中學占地4200平方米,教室480平方米,全校有17名教師、在校學生102名。建校以來全村有400多名學生先后走進了大專院校。現在有在吉林農大攻讀博士的,有在西安交大、石家莊鐵路學院等高等院校就讀的,為國家輸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幾十年的辛苦圖個啥1994年,正是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之初,馮樹義想方設法為群眾找項目、跑市場,又張羅為村里建辦公樓。在施工中,人們發現馮書記走路一瘸一拐,嘴里口水直淌,村委會主任和鄉親們都勸他到醫院檢查一下,可他就是沒時間去。在建辦公樓的兩個月時間里,馮樹義沒睡過一次囫圇覺,為了節省村開支,他白天組織村民選項目、簽訂單,夜里自己守在工地上看料。餓了吃兩張家人送來的煎餅,累了在玉米秸搭的工棚子里打個盹。由于過度勞累,使病情加重了,他接連兩次摔倒在工地上,村民再也看不下去了,強行把他送到縣醫院檢查。后來又轉到了長春大醫院檢查,結果診斷為腦瘤,需要住院手術。交住院押金時,馮樹義家里連3000元押金都拿不出來。醫生說:“當了20多年的村書記,怎么還沒有個十萬八萬的。”的確,按照合同規定,馮樹義每年都可從村辦企業純利潤中提成兩三萬元,但十幾年來,他一分沒提,每年只拿4500元的工資。外出為村里辦事的差旅費,他沒報銷過一分錢。他現在的住房是70年代買人民公社舊址的三間平房,是村里最破舊的。村黨總支和家人又借了5000元錢,為馮樹義做了手術。手術前,一輩子沒在人前流過淚的硬漢子,禁不住淚水滾落下來,他環視著大家說:“我這次要是不行了,永興村還有這么幾件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