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名老中醫經驗集---干祖望中醫耳鼻咽喉口腔醫理醫論醫方醫案當代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開拓者干祖望編者按:干祖望,上海金山人,是當今我國著名的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專家,現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1972年奉命籌建江蘇省中醫院中醫耳鼻咽喉科,經干氏20多年的辛勤勞作,終于將其建設成“全國中醫重點學科”。在此期間干氏還親自帶徒70多名,現均已成為各地的中醫耳鼻咽喉科的骨干力量,由于干氏在教學、醫療工作中的杰出貢獻,曾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本文重點介紹干氏在創建中醫耳鼻咽喉科學七個方面的貢獻,以及在發揚中醫學中,善于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四個問題的發揮。臨證特色則重點反映干氏重視醫案,強調查診、問診,尤其對于處理疑難雜癥的四個要點闡述精彩。名案評析精選干氏14個案例,分別應證他診治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辨證思路和用方特點。醫論醫話則記錄干氏的振興中醫學術的戰略觀點,以及他臨證、學習、教學過程中的想法和看法,本文最后收錄其經驗方五首是他畢生臨證經驗結晶。
總之,細讀全文,對于當今著名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專家干祖望的學術經驗會有深刻認識。這對中醫藥工作者,尤其是中醫耳鼻咽喉科學工作者,定會大有收益。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始海勢聯短述》
干祖望,男,漢族。1912年出生于上海市金山縣(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5歲進南社四子(邵力子、柳亞子、姚石子、姚蓬子)之一姚石子家塾讀書直至18歲,在此14年中干氏熟讀了從《三字經》至《四書》、《五經》的古典文學著作,為以后深鉆中醫醫籍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干氏18歲至22歲從浙江嘉善縣西塘大名醫鐘道生習岐黃術。鐘氏擅長喉、外科,干氏盡得其傳。22歲至40歲干氏在金山、松江兩縣開業行醫,40歲至45歲在松江縣城廂第四聯合診所工作。1956年,干氏45歲之際調入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擔任整理中醫古典文獻的工作。兩年后調入南京中醫學院擔任教學、醫療工作,至今仍未離崗,堅持正常上班。
1972年,干氏奉命籌建江蘇省中醫院中醫耳鼻咽喉科,在籌建、成立、加強建設、擴充隊伍、提高醫學教學、臨床質量工作中,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有在1980年第二卷177至1986年主辦五期“中醫耳鼻咽喉科師資培訓班”,培養出不少醫療、教學方面的骨干人才。
更難能可貴的是從1972年至1994年干氏親自用中醫傳統形式帶徒70余人,當今不少已成為醫療戰線高級人才,多數人已獲正、副主任醫師職務。干氏畢生著述豐盛,醫著有《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孫思邈評傳》、《繭齋醫話》等,學術論文約80余篇。
干氏現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全國中醫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江蘇省中醫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干氏主持的江蘇省中醫院耳鼻喉科被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中醫重點學科建設單位”。
因干祖望教授在工作中的杰出貢獻,1985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并授予獎狀及獎章,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學術精華一、創建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的七大貢獻干祖望身為中醫而第一次知道有耳鼻咽喉這個專科,是從1934年的張崇熙《東亞西醫函授學院講義》得知的。從此干氏即立志要創建中醫耳鼻咽喉專科,經他一生不懈努力,理想終成現實。他對中醫耳鼻咽喉科的貢獻,最突出的有以下七個方面。
(一)把零星、蕪雜、遺缺的資料綴補成一套完整的專科學著作任何古今中外醫學各個專科,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論來作指導,諸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不過這些專科書,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千年的歷代從業者的積累而成。但獨獨沒有中醫耳鼻喉科專業書籍,所以在知道西醫有這個專科之后,干氏即立志入手完成這個艱巨的工作。
中醫無此專科,故而所有病種,俱都散在于各科中,如耳鳴、耳聾、眩暈、鼻衄、過敏性鼻炎、失音……隸于內科;鼻癤、鼻竇炎、鼻息肉、化膿性中耳炎、乳竇炎……列入外科;代償性鼻衄、梅核氣……屬于婦科;鵝口瘡、扁桃體炎……歸屬兒科。至于喉科書,則多于雨后春筍,但具有理論水平者十不得一。尤其是清代的喉科書,作者素質不高,文拙字笨,非特無助于臨床,而且多有誤導。加之更有許多疾病,古人限于條件,失載缺述者更多。即使散見于高水平的各種文獻中,也因時代關系而論點未必符合于臨床。因而可知這樣一個雜亂、殘缺的東西,要整理出一部有系統、有實用價值的文獻,難度不言而喻。但干氏竟然完成了在三四十年前可謂初具規模的《中醫耳鼻喉科學》(長期連載在《新中醫藥雜志》),是難能可貴的了。之后,又寫了: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醫學概論·喉科概要》1980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師資培訓班講義》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中醫兒科學·五官科病》1985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師資提高班講義》第二卷1781985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實用中醫外科學·耳鼻咽喉口腔病》198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3版)中醫學概論·耳鼻咽喉口齒科概要》198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光明中醫函授大學講義《中醫喉科學》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廈門國際中醫培訓交流中心排印《中醫耳鼻喉科國際班講義》從1991年開始,把以上所有著作刪蕪添精,更將60年臨床經驗心得,總結統一于100多萬字的《中醫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幾年中又三易其稿,濃縮成50萬字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
(二)善于挖掘寶庫毛澤東同志曾謂:“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誠是明智之言,但我們必須知道,寶庫里的寶貝,不是鋪在地上,誰都可以俯拾即是。它是深深埋在里面,愈寶貴的埋得愈深,只有用有心人的毅力和智慧來挖掘,才能到手。干氏60年的苦心孤詣,總算挖到了一些。如:
1.《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因·火類》第十七節:“耳鳴有聲,非妄聞也。”干氏就劉河間這八個字中發掘出中醫對震動性耳鳴的認識,從而深入探討,臨床實踐,總結出一套合乎現代水平的中醫學說。
2.陳言《三因方·耳病證論》:“耳為聽會之主,納五音。外則宮商角征羽,內則唏噓呵吹噫。”這里的“外則”是指氣導,“內則”指骨導,從而知12世紀的氣導、骨導學說,因之兩耳的聽力,中醫有中醫的見解。
3.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頭論·耳論附》:“鼻塞治心。”從而干氏首訂破瘀法處理肥大性鼻炎的新途徑,因為破瘀藥都入心經。
4.《素問·陰陽類論》:“上下無常,出入不和,咽喉干燥,病在土脾。”干氏根據這一論點,就進一步探討李東垣《脾胃論》,終于扭轉了傳統常規一味滋陰的偏見,代之以培土生金手法,使“不治之癥”的慢性咽炎,成為易治之癥。
5.《溫熱經緯·疫證條辨·二十四》:“肺經之結穴,在耳中,名曰籠蔥,專主乎聽。”干氏根據此說,探索到由咽鼓管導致的耳聾,絕對不能依樣畫葫蘆的用一般治療耳聾的手段來處理。故而干氏對突發性耳聾(排除美尼爾氏病)取用宣肺;航空性中耳炎取用益氣或理氣手段。
6.《瘍醫大全·奇病·五十四》:“咽喉生肉,層層相疊,漸漸腫起,不痛,多日乃有竅,臭氣自出。”干氏根據它的論點與治法,即擬定了治療干酪性鼻炎的極好手段,并在中醫這個空白點上,增補了一個新病種。
(三)孫思邈式的中西醫結合
干氏曾言:“中西醫結合工作干了多年,的確出了不少成果。唯可惜的是'西盛中衰’,主角都由西醫來挑大梁。中西結合等于植物無性繁殖的嫁接一樣,不論父本或母本都需選擇其優秀精良者,否則決不能培養出良好的第二代。現在這個父本(或母本)里把最精髓所在的'天人合一’、'辨證論治’兩個法寶,已淡到似有若無的地步,試問能結合出50%的中醫嗎?這樣下去中醫只能安樂地、光榮地、體面地消失。”照這樣說,干氏是反對中西醫結合的,但干氏又稱:“這段學習(指本人1953~1954年,在中央直屬機關第二醫院門診部進修西醫的耳鼻喉科),使第二卷179我掌握了現代化檢查、診斷以及其他不少過去所'未知’的知識,但并沒有使我變成西醫,卻大大豐富了我的業務資本。”如此看來干氏并非反對中西醫結合,而是反對這種“用夷變夏”的結合。那末干氏怎樣來搞他的中西醫結合?乃完全私淑1300年前的孫思邈。那末孫思邈是如何結合的呢?是“你的,變一變,就是我的。我的絕對不允許你來擾亂甚至影響我的陣腳”。這種方法,干氏花了不少的精力去探討,一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30萬字的《孫思邈評傳》中,就重點討論了這個問題。舉例如下:
1.鼻甲肥大導致的鼻塞,干氏認為“微循失暢,鼻甲留瘀”。取用化瘀法治療,豈非與劉氏的“鼻塞治心”中西醫結合得很好嗎?
2.卡他性中耳炎,中醫一向不知道這個疾病,通過西醫的檢查等抽液手段,我們認為是“痰潴聽宮”,正和“驚痰堵塞竅隧”論點相符。
3.聲帶閉合不密,不肥厚,不充血者,屬沒有外邪的失音。誠如張景岳所謂非“竅閉而喑也”,而是“內奪而喑也”。假如沒有現代化檢查,則張氏之言無從體驗。
(四)發掘經方豐富耳鼻喉科去疾之彈藥
30多首經方
所謂經方,是指《傷寒》、《金匱》方而言。它取藥精簡扼要,療效顯著,故而也最能體現出辨證論治的精神。可惜近來多尚“時方”而疏“經方”。干氏整理出30多首經方,大大豐富了耳鼻喉科去疾的彈藥。更有價值的是予不尚經方的學者一個啟發。茲簡要介紹于下:
1.桂枝湯:凡過敏性鼻炎,狂嚏連綿,嚏后清涕滂沱,日必數作,遇寒更甚。局部粘膜蒼白水腫,大量清水樣分泌物,鏡檢可見嗜酸性白細胞增多,舌薄苔,脈浮者,用此方。
2.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用于嚴重的肺寒導致的多涕癥、過敏性鼻炎、鼻塞不通。蓋其雖曰肺寒,實則元陽首先無火,使鼻竅無溫煦之氣以養。所以用此方一面調和肺氣,一面重振元陽。
3.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清涕長流不斂的慢性鼻炎、多涕癥和過敏性鼻炎屬于虛寒型者,其病因大多是衛氣不固,中氣不足,陽氣不振。被《醫宗金鑒·名醫方論》譽為“建立中氣”的小建中湯正是一首特效方劑。我們為了加強它的療效,可用黃芪建中湯。
4.葛根芩連湯:慢性鼻前庭炎,雖似小恙,但因循幾月,發作不休,也十分頑固。本方解毒清里,用于本病,療效十分滿意。
5.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我們常用于急性咽炎外無表證而有熱者,大多癥見咽部疼痛,口中有臭氣,口干喜飲,伴以灼熱、煙熏、異物感,大便偏干。局檢:咽粘膜彌漫性充血,色澤紅艷。也可能出現扁桃體炎……大多為隱窩型或實質型。脈大、實、數有力,苔黃或灰而干。
此外某類型的大衄。局檢鼻粘膜充血,大多數立特爾氏區粗糙,出血甚至潰瘍。頭部受震時都能導誘其再度出血。脈、舌及全身癥狀具陽明經熱的見證。
其次白虎加人參湯,用于慢性咽炎的干燥津枯、充血紅艷和鼻衄出血過多者兩種病。其功效誠如《成方切用》之所謂:“白虎解熱,人參生津。”
6.甘草干姜湯:寒閉失音、寒閉喉風在北方或冬天較為多見。它是重寒直中肺經,于是言出無聲。這兩病,都起于俄傾之間,除全身性呈有虛寒癥狀,白苔、脈象沉細外,局檢無所發現。所以治當以溫中去寒之甘草干姜湯。
7.麻杏石甘湯:本方對喉風,即急性喉炎,療效顯著。此外,亦適用于咽白喉等,用量必須增大。
8.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我們使用幾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性咽峽炎,療效尚佳。因其病狀和本方的作用相符。
9.五苓散:凡急慢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之炎熱癥狀已消失而膿性分泌物很多者,常用此方。頭不痛,鼻涕多而色白,鼻塞不嚴重,嗅覺稍遲鈍的鼻竇炎也常用之。此外,口腔病由濕濁內蒸,上熏清道者亦適用。
10.真武湯:凡陽氣衰弱,在五官科中以鼻病為多見,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斷,鼻粘膜蒼白如紙,取用此方有立竿見影之效。復發性口腔炎,日久不愈者,大多“中州虛冷”。通過《丹溪心法》口瘡嚼化官桂和《謝映廬醫案》下唇生瘡案用椒梅附桂連理湯的啟發,采用此方,效果也頗滿意。鼻衄大量失血,出現亡陽。采用此方溫陽必須加用大量人參。
11.梔子柏皮湯:急性咽喉炎縱然病程日久的病例,也多為無虛有實者。對此凡主訴為有嚴重的疼痛、燒灼感,干燥求飲,或作癢,大便秘結,脈正常、苔薄黃。局檢:彌漫性充血,但不一定嚴重。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小血管暴露,呈網狀散布均屬本方的適應癥。
12.旋復代赭湯:本方具補氣平肝,化痰降逆作用。癔性咽喉異感癥,多因情懷不暢,肝氣郁結,胃失和降,聚濕釀痰,痰氣搏結而致,雖臨床上還有半夏厚樸湯,但治此病降逆之功,遠遠不及此方。
13.甘草湯,桔梗湯:二方為最有名的喉科常用方,惟后人總要加幾味其他藥配方使用。
14.四逆湯:鼻衄大量失血,突然休克,面色蒼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脈芤而沉細,終至伏而捫之不得,這是氣隨血脫,陽氣告盡之象。此時唯一的拯危救急,就是四逆湯。但大多還須加以人參大補元氣,使氣旺而血自生。
15.竹葉石膏湯:復發性口腔炎一般以中土虛弱,脾氣不振,同時還兼有心、肺、胃炎等五志之火的存在,致虛實互見者為最多,此種的口腔炎,是有竹葉石膏湯最為合適。
16.理中湯:復發性口腔炎中,很多是中宮虛冷所致。本方正以“分理陰陽,安和胃氣”(引用《成方切用》語)的作用來治療此病。因為中宮虛怯,非腐即爛了。理中湯正是幫助失去主宰的中氣,重掌大權。
17.防己黃芪湯: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積物,中醫視為敗津腐液的痰。但一入慢性途中,必然伴以虛證。不論痰的潴積或氣機虛滯,空清之竅的阻塞壅滯,勢所必然。本方的作用也正是本病之必需者。
考本方四味藥,關鍵在防己。“散留痰”、“散結氣壅腫”、“利九竅”,而且“折莖吹之,氣從中貫,故專以通,疏導為用”。故甚適合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所求。
18.桂枝附子湯:寒性顳下頜關節炎、陰證頜骨骨髓炎,本方對這兩病的初期很有作用。
19.百合知母湯,百合地黃湯:二方均用治一切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的干燥嚴重者。微有不同者,挾有虛火者,宜百合知母湯。挾有胃火者,宜百合地黃湯。
20.甘草瀉心湯:本方《金匱要略》主治“狐惑”,近人認為狐惑相當于白塞氏綜合征,所以現在已廣泛取用于白塞氏綜合征及復發性口腔炎。
21.酸棗仁湯:對慢性咽炎、干燥性咽炎、鼻炎、萎縮性咽炎,還有某些耳聾、耳鳴、美尼爾氏病,尤其是伴有盜汗、失眠等,最喜用本方,或予以加減。
22.射干麻黃湯:治療由咽喉炎引起的咳嗽,其特點是咽喉先作奇癢,然后咳即隨之。方取射干、麻黃、紫菀、半夏、款冬花共五味,大棗可有可無。不用五味子和細辛,但經常根據病情與證型而有所加減。
23.葶藶大棗丸:本方專用治鼻塞為主的慢性鼻炎,方僅兩藥,但力峻性猛,用于實證見效甚捷,考主藥葶藶,所謂“獨用葶藶之苦寒,入肺經以泄肺閉。輔以大棗之甘溫,補脾土以和藥”。符合《本草圖解》的“入肺瀉氣,主肺壅上氣”。但葶藶畢竟是峻藥,方中盡管有大棗緩和,虛人仍應忌用。
24.麥門冬湯:本方對慢性咽炎,咽部反射敏感,由于局部分泌物的長期刺激,常引起惡心、作嘔的病者,是十分恰當的。喻嘉言稱此方為:“治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其中人參與麥冬兩味是主藥,起到“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火,麥冬甘寒,補益水源而潤金”。慢性咽炎泛惡不明顯者,去半夏。
25.澤瀉湯:《金匱要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如其改為“耳中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也未始不可。“心下”當然可以歸納于手少陰,“心寄竅于耳”,則與手少陰也有聯系。“支飲”是臟腑病理變化過程中的滲出液,那么卡他性中耳炎的潴留積液,也不折不扣的是“支飲”。所以經常用以治療初期的卡他性中耳炎,尤其是眩暈者,不過藥味太少,只有澤瀉、白術二藥,故務必以加味用之。
26.黃土湯:長期、反復發作不休的衄血,血量不多,立特爾氏區完好無損,粘膜蒼白。全身癥狀有身涼少溫,腰酸,小便頻數,精神倦怠,甚至黎明泄瀉或浮腫。脈沉遲微弱。舌薄苔,質瘦而淡者,以黃土湯為最合適。近來伏龍肝缺貨,可改用赤石脂,雖然它的補中不足,但收澀有余,尚能代用。
27.瀉心湯:此方在耳鼻喉科領域里用處十分廣泛,可治一切化膿性的急性炎癥,方中黃芩瀉上焦火,黃連瀉中焦火,黃柏瀉下焦火。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
28.桂枝茯苓丸:本方作用活血化瘀,緩解癥狀。我們利用此種功能,作為聲帶息肉的消散劑,療效較為滿意。但是,取用時還得有所加減,凡血性息肉,加減無多。白色的加消痰藥如昆布、海藻、瓦楞子、毛茨菇等,而甘草、桔梗則是必用藥物,此方效用誠如高學山評語“蓋取其漸磨”。
29.半夏厚樸湯:《和劑局方》加入大棗,稱四七湯。取意于四味藥,治七情病,故名四七。我們專用于梅核氣,但療效不太穩定。
30.甘麥大棗湯:本方除常用于癔性咽喉異癥之外,還用于幻聽癥、幻覺癥、癔性失音和癔性失聽,療效都較理想。現在安徽省蚌埠中藥廠的“腦力靜”,就是用70%的本方,再加入30%的維生素、甘油磷酸鈉而成。湖北省武漢東山制藥廠的“腦樂靜”也是以本方作為主要成分。所以以上兩藥對神經性頭痛,很有療效。
《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確是經典著作,故成無己認為是:“仲景之方,最為眾方之祖。”李東垣也謂:“仲景藥,為萬世法,號群方之祖,治雜病若神。后之醫者,宗《內經》法,學仲景心,可以為師。”故仲景方,廣泛地應用于耳鼻喉科病,并取得一定成績,是毫不足怪的。
(五)填空補白中醫耳鼻喉科
祖遺資料,既疏散而又零星,尤其是喉科除了失音之外,幾乎全是空白。即使失音學說,也是朦朧而不著實際。原因所在,是缺乏局部檢查。干氏挾其深淵的理論、豐富的經驗、西醫全套的檢查手段,加之一心為耳鼻喉科事業的獻身精神,故在對這專科的補白工作也做了不少。如:
1.把急慢性咽炎病因,概括成十個字:“急癥風熱痰,慢性脾腎衰。”既概括,更完整,臨床上的確脫不出這個規律。
2.干氏提出聲門發聲的機理的觀點是:無形之氣者,心為聲音之主,肺為聲音之門,脾為聲音之本,腎為聲音之根。有形之質者,聲帶屬肝,得肺氣而能震顫,室帶屬脾,得氣血之養而成活躍,會厭披裂屬陽明,環杓關節隸于肝腎。
又提出聲音特性與臟腑的關系是:音調屬足厥陰,憑高低以衡肝之剛怯;音量屬手太陰,別大小以權肺之強弱;音色屬足少陰,察潤枯以測腎之盛衰;音域屬足太陰,析寬窄以蠡脾之盈虧,肝剛、肺強、腎盛、脾盈,則丹田之氣沛然而金鳴高亢矣。
3.中醫傳統以“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九個字作為治療所有嘶啞之病的指導規則,是遠遠不能滿足臨床上的要求的。故而干氏晚年完成的《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的第三章咽喉部、第二十節嘶啞與失音中羅列了:急性嘶啞或失音、女子臨經失音、妊娠期失音、癔性失音、聲帶充血、聲帶水腫或肥厚、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血性息肉、聲帶粘膜下出血、聲帶血管瘤、聲帶閉合不密、聲帶麻痹、喉厚皮癥、聲帶淀粉樣病變、喉結核、喉麻風、喉關節炎及喉癌等十九個導致嘶啞的疾病。而且在每個病癥,都有病因、癥狀、檢查、辨證、論治的敘述。(六)首次報道兩個新病種
此所謂“新病種”,并非真正在現在才出現的新病,乃早已有之的疾病,但未被人重視及加以深入研究,往往與類似疾病糊里糊涂地未予分析出來而已。干氏發現及第一個人作出報道的一為多涕癥,一為喉源性咳嗽。
1.多涕癥:即鼻涕奇多,好發于兒童,以及衰弱的老人,久病元虛的病人也偶或患之。涕量奇多,擰之難盡,小兒更甚于冬令,老人及久病者,多于進餐之際。其唯一有別于鼻竇炎者,本病之涕為白而不黃。不過小兒涕潴鼻中時久,也能轉成黃綠色。首次報道在1980年南京中醫學院排印的《中醫耳鼻喉科師資班講義》中。
2.喉源性咳嗽:首次報道在1989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光明中醫函授大學講義《中醫喉科學》中。謂此病特點,是咽喉作癢之后即作咳。咳時很不爽快,而且連續地咳,除非飲水,否則咳無休止,無痰。病程漫長,從幾個月至幾年。咳時自己也感到,咳的起點在聲門之上。這種咳嗽為陣發性,每天常有好幾次,嚴重的可以在一小時內咳多次。
(七)大量的論文
干氏健筆,在60年中寫了不少論文,內中當然以耳鼻喉科的占大半,已發表于國內(包括臺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志上約有80篇左右。自1981年至1993年中,全國(包括臺灣)弟子們及崇拜他的青年醫師在全國(包括臺灣)公開發行的期刊雜志上發表對干氏的治學手段、思想方法、學術觀點、教學經驗、臨床經驗的繼承、探討、研究、闡明、總結甚至批判的文章已有百篇左右。這些學術論文,對中醫耳鼻咽喉科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二、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對中醫學四個問題的發揮
(一)調整三因學說
三因學說,奠基者是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千般災難,不越三條,……”,已描繪出三因學說的輪廓。陳言上承張氏三條,并結合病證,重點討論,認為“醫事主要,無出三因”。乃撰寫《三因極一病源論粹》,從而把它完整起來而具體化了。沿用了8個世紀的三因學說,很多已不適應于今天,確有重新安排的必要。
現在應該是這樣:三因:外因:六淫、二害、癘疫、污染;內因:七情、衰退不;內外因:先天性、后天性、外來傷害、物理性、生物性、化學性、放射性、內傷、勞逸過度、飲食不節、過敏,這里必須加以說明。
六淫:(略)。
二害:六淫乃六氣過甚。如無六氣則一切生物即無以生存。而二害則只有危害,毫無一利于生物。故而與六淫的為害相同而本質上完全各異。
七情:(略)。
衰退:衰退一款,古人在三因中尚未列入。現在而尚付闕如,則老年醫學這門學科如何得能談起。
外來傷害:(略)。
勞逸過度:古人只有勞役所傷。勞逸過度則現在以物質的文明豐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趨嚴重。如其沒有這項,那末退休綜合征、肥胖病……等,將用什么理論去解釋。
飲食不節:近來人民生活大大提高,在飲食方面也日益豐裕,恣飲濫食,無處不然,因之更應重視“不節”。
(二)補充四診八綱為五診十綱
一向譽為中醫特色的體表診斷學作為準繩的四診,在20世紀90年代的今天早已有不足之感,理應調整添翼。
今天的五診是:望、問、聞、切、查。今天的十綱是:表里、寒熱、虛實、標本和體用。
陰陽:陰陽古以解釋萬物生化之源,是統帥著一切事物的偶像。它是“綱目”中的綱而不是目。四診中的表里、寒熱、虛實三者,是目,是歸于陰陽來統帥的。把這綱與目等量齊觀的置于同一位置上,是相當不妥的,因之調整后的十綱中,把它排除在外。
表里、寒熱、虛實:(略)。
標本:肯定為古人所遺漏。《素問·至真要大論》“六氣標本,以不同”,《靈樞·師傳篇》“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靈樞·本病篇》“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病而后中滿者,治其標”。這標本一綱在《內經》里一再強調它的重要性。張仲深(元代人)在《子淵詩集》中所謂:“欲探六脈致調和,曷審三因正標本。”李東垣在《試效方》展卷第一句話就是:“夫治病者,當知標本。”根據張、李氏的語氣,標本還是諸綱之首哩。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古人制訂八綱時所遺漏。何夢瑤雖然也在《醫碥》中把寒熱、虛實、標本、表里和陰陽并列而歸了隊,但影響不大。我們今天應該歡迎它歸隊。
“體”,《易經》“故神無方而易無體”,其疏謂:“體,謂形質之稱。”所以器質性病變屬“體”。
“用”,《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它的含義可以理解為作用、功用。所以在這里凡功能性病變稱“用”。
范縝在《神滅論》中解釋得很清楚,謂:“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佛家也有“體滅”與“用滅”之分。
在醫學上第一人提到“體”、“用”者,李東垣。《脾胃論·五臟之氣交變論》:“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體用在十綱中的實用價值,主要是:“用”者,千方百計要在中藥里求其去疾。“體”則可考慮手術,不過少數采用藥治,也有一定的療效。
(三)“中介癥”
人和病,是客觀存在的物質。既然是物質,當然要永恒運動,無限發展了。且看傷寒的傳經,溫病營衛氣血的轉移,還有什么熱盛生風、血虛致燥、大汗亡陽、氣隨血脫……等等,都證明疾病是在運動而非靜止的。可是中醫在病機這個環節上,大多用硬梆梆一個“病因”來說明,一經認定,很少變化。對這個不足之處,我們應該替古人補上一筆。
在20多年前,干氏就有這樣一個想法:邪加人而致病,中間必然有其聯系、變化、造成的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即先產生了“證”,繼而出現“病”。這個演變過程,應該稱為“中介癥”。
這個中介癥,隸屬于“證”。中介癥中又分為一級中介癥、二級中介癥與三級中介癥三個層次。
凡邪中人而病,并不明顯地必須包括: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等復雜的機制者,為一級中介癥。如風、寒、暑、濕、燥、火、致敏原、瘟疫、急性意外創傷……等屬此。
凡邪與人結合之后,經過復雜的正邪相搏、病理變化、病理產物之后而形成的癥,或由一級中介癥轉化而來的病變,為二級中介癥。其中如氣滯、血瘀、痰飲、水氣、郁結、臟躁、衰老……,以及由一級中介癥轉化而來的風證、寒證、暑證、濕證、燥證、火證……等等。
至于第三級中介癥,它可以由二級發展而來,也可由一級直接而致(最典型的為嚴重的急性創傷)。其中如大汗亡陽、毒入心包、氣隨血脫、痙厥肝風……等等。
至于其中如何轉變、機制等等的充實與完整,只能有待于大家的努力。
(四)辨證公式
一談到辨證,中醫哪一個不知道,但真正能運用它來治病,究竟有百分之幾?因為自古以來,沒有過一部書、一篇文章來介紹運用它的方法手段。書上寫的、教師教的僅僅是它的作用、好處和重要性,獨獨未見介紹將它的公式應用于同類事物的方式方法。《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也僅僅是:“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于病人復雜的癥狀,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試問你讀了之后能運用得起來嗎?又謂:“例如患者初起頭痛、身熱、自汗、微惡寒、口渴、咳嗽、苔薄白、脈浮數等癥狀,經過分析、綜合,判斷為風溫。”試問教初學者怎樣來分析、綜合與判斷?直到自己臨床了一段較長時間后,才面壁九年的自己摸索出一點,到晚年即可運用如意,但可是老至將死矣。幾百年來就是這樣。怪也難怪,辨證這玩意兒既無示教的模型,更無有形有色的操作方法。干氏為之深想苦思,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以下是:臨床“辨證”之初的思維時,最好的手段,是“逐項分析,綜合取舍”法。此方法準確,易學易會,誤差度小。具體是這樣:
1、首先在腦子里擬訂這樣一份表格(表1)。
2、把五診得來的信息,逐項填入“癥狀”一格里(如表2~7)。
3、選擇(特別強調“選擇”兩字)適合的各種理論根據來解釋癥狀的產生原因。這種理論根據的來源,包括《內經》、各家學說、常規定律及個人心得見解。也逐癥逐項填入表內“理論根據”一格里。為什么強調“選擇”?因為同一個證候,可以由不同性質的“證”來造成。例如同樣一個腹痛,《素問·舉痛論篇》中謂:“寒氣客于小腸,故后瀉腹痛矣。”而《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則稱:“火郁之發,民病腹中暴痛。”再舉一個膿腫的例子,《靈樞·癰疽篇》既謂:“寒氣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故癰腫。”但又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你看,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寒和熱,同樣可以適用于一個病種或同一個癥,不選擇怎行。就拿上面膿腫感染來說,凡是冷性膿腫———當然有它冷性的證,那末應該選擇前一句。一般感染如癤癰———當然也有它熱性的證,就選擇后一句了。這就是選擇。
4、對每一個癥狀,憑“理論根據”來分析,作出單獨的(只管本項,不管其他各項)、片面的初步印象,就填寫在“印象”項中。
5、然后把全部的“印象”匯集起來,用去蕪存菁、去偽存真的方法來突出主證。
6、許多印象,不可能清一色的趨于一致,甚至有自相矛盾者。應該用“取本舍末”的手段來取其本質而去其表面現象。古人的“舍脈從證”、“舍證從脈”就是這個方法。且看表5“脾不統血”的鼻衄中舌苔,我們就不睬他了。
7、最后,作出總結性的判斷,是什么“證”。
在這里有兩點說明:
其一,這里的“表格”、羅列、“填寫”……并不是真正地采用實物,乃是在腦子里想的,古人稱為腹稿。
其二,理論根據,不一定真正去找出典,可以取用常規的、常用的及自己的心得就夠了。當然,是一定要合乎中醫的理論,不能摻假、摻歪曲的,這是原則。臨證特色一、保持書寫醫案60年醫案是古代的病歷,病歷則絕對不是醫案。自1927年《丁甘仁醫案》之后,到今天還沒有一部真正的《醫案》出版過。醫案中可以包括病歷需要寫的內容,但須用最精煉的文筆來完成,如《張聿青醫案》、《金子久醫案》、《丁甘仁醫案》等最是典型之作。干氏因精通古文,所以寫來頗具明清風格,輿論對他的評價極高。如:干氏每看一病,必書醫案。理法方藥一應俱全,即使是極簡單、極輕微的疾病,他也毫不含糊。也許是久練得道之故,如今他信手所書之醫案,竟揉醫、文、哲于一體,詩、聯、駢于一章。讀來不僅僅是精辟嚴謹的醫學論文,還是情趣橫生的藝術佳作(節錄于1987年第3期《光明中醫雜志》馬東黎“干祖望印象記”)。診病精細過人,確診之后,書寫病案,字斟句酌,不但一筆一劃,字跡清晰,而且講究修辭,連標點也不錯漏一個。他給我寫的病案最后一段說“浮邪失表,獸困肺經。雖歷一月之久,但仍宜宣之泄之。雖有亡羊補牢之嘆,畢竟有桑榆之收。三拗湯主之”。真是確切得當,把病說絕了(照錄1989年7月22日《健康報》吳崇厚“干大夫的字”)。1988年,受衛生部舉薦,干祖望赴京為某高層首長診病。望、聞、問、切、查后,已沒有以往尋常百姓診病時那樣的滔滔言辭,而是揮筆寫下一則醫案:“坤德不充,中州失健,故而便多稀薄;冬令難溫,舌布齒痕。中氣一衰,衛氣即失藩籬之職;細芥風邪,輕輕一叩,即有弱不經風之感。一勞即淫汗,既為衛氣之弱,又為心火過旺之故,蓋汗為五液之心液是也。因此,每月必有高潮,如尾生之守信。同時案牘勞形,離火必旺,責是口瘡復發而獨多于舌體。咽干求飲,飲水喜涼,所以一臨朔望必劇發一次,事亦在情理之中。……總之,脾土內怯、屬虛,證之本也。心火暗爍、屬實,證之標也。治此證須標本兼顧。但刻下以治標為主……”洋洋灑灑數百言,讀來瑯瑯上口,妙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中看也中吃,干老的一紙處方,亦治好了首長之貴恙[照錄香港,1993年3月號《紫荊雜志》總30期,吳新化“恩科狀元干祖望(下)”]。至于療效如何?也有報導。1993年5月《中國大廣角》吳晶:《某某復出之后》文章中謂:“當這位記者關切地詢問到他的身體時,回答'我現在身體很好。按西醫的說法是咽喉炎。后來經中醫看了,只吃了三個月的中藥就好了。’”日本醫者稱“讀書家、詩人”的干氏(見日本株式會社日中醫學社隔月刊1986年第四期《新中醫研究》1~3頁),他善于巧妙利用他的古文根基,盡量揚其所長而致力于書寫醫案。如對一位航空性中耳炎寫的“九霄奮迅,腎竅乏適應之能;萬里扶遙,籠蔥失聽聆之職。考六腑以通為用、七竅持空以求。取通氣開竅一法,方從流氣飲一型中化裁。”(節錄1994年第5期《遼寧中醫雜志》徐軒“我師干祖望與醫案”)第二卷194總之,干氏醫案誠如他的一位弟子所言:“騰蛟起鳳,學士遺風。在臨證中一病一案,案案無雷同,數十年如一日。恃其華麗的詞藻、暢達的筆調、廣闊的思路、巧妙的構思、精辟的論述,使醫案百讀不厭,表現出其特有的風格。在臨證中急就成章,可謂倚馬七步,寫來確實非易。”(照錄1990年第2期《北京中醫》陳小寧“干祖望教授的醫案特色”)二、善于查診中醫向少檢查,但干氏特別重視檢查,所以他的診察臺上除絕不談西醫理論及不用半味西藥之外,所有現場完全是一個西醫場面。他的診斷“辨證”,也參用檢查獲得的數據來做重要參考。用他的話說,是“你的(指西醫),變一變,就是我的”一套來利用西醫的檢查,但始終嚴格保持其中醫特色。
例一,檢查鼻子通氣好不好,大多取用藥棉拉出“絲”來放在鼻孔口,觀察其顫動與否。干氏稱之為“纊測”。在病歷上也是寫“纊測良好”、“纊測不佳”及“纊測不通”。這纊測一詞,我們不懂,問西醫更莫明其妙。但干氏卻大有道理。原來《禮記·喪大紀》有“疾病,……屬纊以俟絕氣”一言,就是用新的絲綿,拉成細條,放在人的鼻孔上,以探測通氣情況。例二,我們日常檢查鼻腔、鼻甲肥大者常用1%~2%麻黃素溶液來收縮鼻甲。干氏則不喜歡西藥,常令病人在第一次檢查記錄后,疾趨幾百步或攀登樓梯幾次,如為兒童令他跑上幾個大圈,然后作第二次檢查,可以觀測到收縮良好與否。若為鼻甲留瘀者,其效果大大超過麻黃素。三、重視問診干氏對問診,十分重視,所以他每一病號所費的時間,光是問病就可占去其1/3。除了一般常問之外,更有為人所不加注意的提問。問病口干。必問干的程度,要不要喝水求潤,一般脾虛的慢性咽炎,就是不太需要喝水的,腎虛則喜飲了。進一步再問飲量多少?以及喜涼的、溫的、熱的?甚至要喝冰涼的或沸熱的?因為這點卻是寒熱、溫涼、虛實的辨證良好而可靠的根據。問大便稀溏,一般至多問及稠度、次數、腹中有無痛感,甚至有無臭氣。但干氏則追問用幾張手紙可以擦凈肛門?因為擦用的手紙多少直接聯系到脾虛的程度。問耳鳴,必問其是“——型還是?……型?”前者為持續性,后者為有節奏的哄鳴。這是辨別非震動性與震動性兩種絕對不同的耳鳴最初級的鑒別。
問失眠必問“在上半夜還是在下半夜”?或“通宵迷迷糊糊,似醒非醒”。蓋上半夜實證多于虛證,下半夜虛證多于實證,通宵者屬虛無實。
問耳鳴,必問對外來的噪音能否接受?如聽到外來噪音耳鳴聲即小而低;或白天不鳴黑夜即鳴者為能夠接受。凡一聽到噪音,鳴聲相應加大,甚至心中煩躁者為不能接受。這又是實證、虛證有力的辨證根據。干氏更把張介賓的“暴鳴而聲大者多實,漸鳴而聲細者多虛”(見《景岳全書·耳證》)一言,加以補充與闡明。干氏認為張氏所稱的“聲”,是指音調而非音量。如其誤作音量則大錯而特錯了。干氏這種發明,普遍用于臨床,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怪病思痰”、“治風先治血”……等經典以外的定律格言可同日而語矣。四、處理十分復雜的疑難雜癥干氏處理復雜迷離的疑難雜癥,頗得心應手,十愈八九。從他的兩篇文章來說明,可以得窺全豹了:應付疑難雜癥,主要的是掌握以下四點:第一點,首先不要重視現象,如咳嗽的不必泥于咳嗽、失眠的不可泥于失眠、頭痛的不必泥于頭痛……。“見痰休治痰”、“出血不止血”,正是處理疑難雜癥的鑰匙。理由很簡單,中醫是治“證”而不治“病”。例如《王旭高醫案·吐血門》,治吐血基本上都非止血藥,即使人們必用的炭,在39首處方中僅有13首出現,而且許多方中僅有一味,占全部方劑中的1/3。尤其是尤姓的七診處方,沒有什么直接止血的藥味,真名符其實的“出血不止血”。它的形式固然如此,而其精神確是真正掌握了辨證論治。第二點,務在多讀書。因為從歷代中醫古籍中都可以得到靈感。僅憑你幾尺枯腸,是搜索不出靈感的。治療疑難雜癥,全部領先特殊的靈感。例如我也遇到過這樣一個病號,鼻粘膜蒼白,滂沱清涕一如自來水,見風寒即倍形嚴重。脈細,舌苔薄白,人亦喜曖惡寒。從脫敏湯到桂枝湯甚至附桂八味,治來一無效果。正困厄于江郎才盡無能之際,憶及《續名醫類案·中寒》第三例病案,得到了啟發靈感,取用葶藶大棗湯合人參瀉肺湯去人參,藥僅五劑,霍然而愈。第三點,必須深入明察、分析以前的治療經過,包括西醫的在內。這樣既可明了用過而乏效的方藥,不使走重復之路。但更須要分析當時的病情背景。又可窺得藥后反應而將得到反射出許多足供刻下辨證的極好根據。還可分析出由于錯誤的治療所造成的“?”,而且錯誤的治療導致疑難癥者很多很多。所以古人常有“不死于病而死于藥”的感嘆。第四點,一般疑難雜癥中的“戲藥”病,占有相當比例。“戲藥”見清代趙廉《醫門補要》上卷,謂:“有病日久,初服此醫之方一二劑,頗效,再服則不效。又延彼醫,不問藥對癥與不對癥,初服一二劑亦效,再服又不效。及屢更數十醫,皆如此。為戲藥,終不治。”趙氏雖然準確地認識了、提出了這個病,可惜對病因、機制及治療,只字未提,僅僅留下了一個懸案。筆者的對付,是實證,學游擊戰戰術,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就是每一次復診換一套方藥。虛證,當要大補元氣,可以視為輕癥的“離魂癥”。但在這時虛實之辨必須明確,否則出入太大,為害也大(節錄1994年9月《江蘇中醫》干祖望“應付疑難雜癥”)。
對一個疑難雜癥,就是靠你善于捕捉特點。可惜的是這種特點在粗心眼兒的人是視而不見的。關于捕捉疑難雜癥的特點,自古以來,談者不乏其人,可惜的都未能好好關心而已。即使你也予以關心,但決不可能比親身體會的印象特深。余雖專業耳鼻咽喉,但對所有疑難雜癥,卻有特殊興趣。
一稅務局青年職員,奇寒七載,冬天重裘難溫,坐在暖氣室內不能出門一步,夏天不能吃西瓜,尚須于無風無冷處度過盛暑。今年初診在新春之際。一翻七年來病歷,都是細辛、肉桂、炮姜、附子、鹿角膠、鹿茸……之類,但總難生溫,不過一周而不進此藥,卻寒冷難以度日。望診則面白無華,較為消瘦,脈細,舌苔質俱白。惟一特征,兩掌心燒灼如焚,十分難受,試握體溫計,為36.7度。因之即回憶起《續名醫類案》卷六的“惡寒門”中戴思恭用大承氣湯、李士材用銀花湯治愈了兩例冷得出奇的奇寒怪病。現在捕捉到掌心燒灼一個特點,肯定為真熱在內而假寒在外之證。但為了審慎起見囑他明天再來。藉此一個宵夜,將《續名醫類案》吃透精神。翌日裁方取用葶藶大棗湯。兩劑入腹,重蓋的大棉被揭去了兩條。五劑藥后,病者自謂“全身舒服而溫暖”了。復診取白虎湯,一無成效。再三思維,葶藶大棗湯是大泄肺經,肺主皮毛,久困之熱,通過玄府而逐出體外,白虎主清陽明,所宣泄者,不落門徑。此后取用宣肺清熱,終以玉屏風散調理而愈。
一位八旬的水利部離休高干,口腔糜爛多年,近年口水如涌,疼痛并不明顯,但燒灼感十分嚴重。片片白腐假膜軟而厚,間隙間粘膜輕度充血。用了不少清熱解毒劑,一無成效,而且日趨厲害。曾用過犀角地黃湯,開始一兩劑明顯改善,三四劑后又嚴重如初。其惟一特點,口中臭味嚴重,但無一般的臭氣,呈濃厚的腥味,就捕捉住這個腥臭,即可證明是虛寒證,斗膽改用附桂八味湯,藥僅三劑,病去其大半。之后以金匱腎氣丸調理而愈。以上兩例嚴重的疑難雜癥得以輕取告捷者,完全得力于捕捉。前者捕捉住掌心燒灼,后者捕捉住臭呈腥味。《宋史·張燾列傳》有“自古未有人不知敵人之情而能勝者”,這掌心燒灼與臭呈腥味,正是忠實反射出來的“敵人之情”。而且這種敵性也好、病性也好,它總有或明或暗甚至不太見到的特點暴露出來,誠如《文選·晉紀總論》所謂“潛謀雖密,而在機必兆”,主要就是要看你有沒有本領去捕捉(節錄干祖望《繭齋醫話·捕捉》)。
名案評析
一、兩例卡他性中耳炎不同處理例1:錢某某,女,44歲。初診:1985年3月4日。主訴:感冒引起左耳失聰閉塞,聽力下降,自聲增強,伴以耳鳴。西醫診斷為卡他性中耳炎。檢查:左鼓膜完整,稍有下陷感。偉氏偏左。舌薄苔,脈細。醫案:邪侵籠蔥,始失一表,暫取宣泄與升清。麻黃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升麻3克、葛根6克、陳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菖蒲3克。5劑。
二診:3月9日。
主訴:進藥4劑,聽力即有所提高,已能聽到手表聲。鳴也輕些。
檢查:左鼓膜稍有潮紅。舌薄苔,脈細。
醫案:久困之殘邪一除,清升而陰霾必散,故聽力回升,聊啾趨息。不過腐津敗液,滯潴聽宮,亟須一肅。踵進王氏二陳湯。
白芥子6克、陳皮6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升麻3克、葛根6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甘草3克。5劑。
例2:高某某,男,48歲。初診:1985年1月31日。
主訴:西醫確診為卡他性中耳炎。粘液屢抽屢積。吃過中藥后,頭痛緩解,聽力回升,耳鳴也逐漸式微。
檢查:右鼓膜渾濁,光錐存在縮短,有穿刺的疤痕。左鼓膜輕度潮紅。舌薄苔,脈大。
醫案:卡他潴液,乃敗津腐液之停留,抽而復積,當然炎癥使然。但長期循環不已,則顯然土不制水所致。
黨參10克、白術6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白芥子6克、蘇子10克、車前子10克、甘草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
二診:2月7日。主訴:兩周來病耳(右)未抽積液,有些脹感。健耳(左)也有一些閉氣及脹。聽力下降。檢查:同上診。
舌薄苔染灰,脈平。
醫案:敗津腐液,雖不若囊者之無限釀積,但亦未有明顯吸收。再步原方。
黨參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半夏6克、白芥子6克、蘇子10克、天竺黃6克、膽星3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
三診:2月16日主訴:三天前,耳中作癢,很不舒服。之后聽力即逐漸恢復,憋脹全消。
檢查:鼓膜(雙側)正常。舌薄苔,脈平。
醫案:《內經》無“痰”癥,中醫無卡他一詞,以理推揆,黑箱結論,取消痰藥,顯效已來,為鞏固計,用六君子湯合參苓白術散以掃尾。黨參10克、白術6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陳皮6克、半夏6克、米仁10克、山藥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評析]卡他性中耳炎,是由于耳咽管堵塞所致。中醫認為“肺經之結穴籠蔥在耳中,名曰籠蔥,與主乎聽”(《溫熱經緯》卷四)。一旦肺經受邪,蒙蔽籠蔥,就會出現各種耳病。所以本病初起,不論屬寒屬熱,均應宗劉河間“耳聾治肺”之法,先從宣肺邪為治。若進一步引起積液,《馮氏錦囊秘錄》謂其“濁陰遮閉其竅,外聲不能入內”。屬于痰飲范圍,治療當然從痰入手。
例一患者由感冒引起,邪困籠蔥而病,治療用三拗湯加以疏風宣肺、升清回聰。例二患者發病已久,無明顯外邪,而且積液為主,故用六君子湯加味健脾化痰,開竅回聰。兩者同為一病,由于病機不同,治法亦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同病異治的特點。二、理氣化瘀法治耳聾案張某某,男,38歲。初診:1985年4月18日。主訴:右耳以爆竹震聾,時歷兩月。從此即鳴響不息,耳邊有外來噪聲,則耳內倍覺不舒。西醫診斷為“燥炸性耳聾”,經治無愈意。檢查:右鼓膜完好,標志清楚、音叉測驗正常。舌薄苔,脈有弦意。醫案:巨響驚魂駭魄,肝藏魂,肺藏魄,肺膽之經繞環耳外,肺穴之籠蔥寓耳中,從此而鳴聾俱作,亦合乎情理之中。責是理氣化瘀,正是對策手法。擬《竇太師瘡瘍經驗全書》諸流氣飲化裁數味以應。黃芪10克、枳殼6克、木香3克、烏藥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大腹皮10克、蘇梗10克、葛根6克、菖蒲3克。5劑。二診:4月25日。主訴:進藥后,鳴響大減,耳內也很舒服。原方原量又進5劑而痊。[評析]本例是由爆炸聲引起的耳聾。中醫認為肝經循環于耳外,肺經籠蔥結穴于耳中,且肝藏血藏魂,肺主氣主魄。所以本案的發生是因驚魂駭魄,肝肺俱傷,氣滯血瘀所致。
所選方藥,則古為今用,師古而不泥古,宗“流氣飲”而出“流氣法”。靈活變通,達到活血化瘀,理氣宣通之意。理法方藥似成法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三、“沖擊”法治耳聾案李某,男,50歲。初診:1985年8月30日。主訴:在旅途中左耳陡然失聰,嗡嗡鳴響,聽力下降。兩個月之后,耳鳴由微轉亢。血壓正常,大便偏稀。檢查:音叉試驗:任內氏:左耳氣導大于骨導;施瓦伯氏:左耳縮短;韋伯氏:偏向右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平。醫案:征途勞頓,起居失常,致氣血違和,陰陽失濟,濁陰蒙蔽清道。治用升清開竅法。意在“揮戈一擊”。升麻3克、柴胡3克、馬兜鈴6克、丹參10克、茺蔚子10克、菖蒲3克、路路通10克。5劑藥后,耳鳴大減,聽力上升。后以原旨調理40劑,鳴息而痊。[評析]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若因飲食勞倦,寒溫不適,七情內傷而致脾胃受損,則升清降濁功能紊亂。清陽不升,濁陰必然不降而上潛,于是五官諸家被濁陰之氣彌漫籠罩,使清竅致病。所以一旦耳竅被蒙,易耳鳴耳閉。本案病因旅途中陡然耳聾耳鳴,時歷兩個月,耳鳴由微轉亢,說明陰霾蔽阻日愈加劇,所以用重劑升清升陽之品以“沖”散陰霾,“擊”發陽氣。方中升麻、柴胡升清化瘀。菖蒲、路路通開竅通絡。馬兜鈴宣通肺經之耳中結穴籠蔥。
丹參、茺蔚子養血活血。全方共奏升清化濁,養血通竅之功,使陰霾消散、氣血調和、鳴聾自愈。每觀一般庸工俗手,一見耳鳴耳聾,一概六味地黃或耳聾左慈丸進投,真是害人不淺!四、苦寒直折法治鼻竇炎案鮑某某,女,12歲。初診:1985年2月28日。主訴:(由母代訴)從4~5歲開始,即鼻涕奇多,夏輕冬甚。平時易感冒。檢查:雙鼻甲不腫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膿性分泌物潴積。舌質淡胖有齒痕,苔薄第二卷199白。脈小弦。醫案:滂沱膿涕,起自童年。雖寒暑八度迎送,并不以年歲之齒增而得減。常規處理,不外蒼耳子散,如此治療合度,效果難言。今擬大攻大補,可獲費長房縮地之效。龍膽草3克、山梔10克、辛夷6克、白芷6克、薄荷6克、蒼耳子10克、黃芩30克、蘆根30克。7劑。此方進后,黃涕很快即少,量也減到正常。之后又投以玉屏風散合參苓白術散十多劑而告痊。[評析]干氏此法,在理論上說不是正規的,正規的處理,當然為蒼耳子散。但如此則誠如所謂“治療合度,效果難言”。五、補氣溫腎治療多涕癥案張某某,女,4歲。初診:1985年2月14日。主訴:從小即有氣管炎,容易感冒,甚至每月必發,多則一日數次。嚴重時哮喘、氣促面青。平時多咳多痰,夜間盜汗及尿床。涕量奇多。檢查:左立特爾氏區粘膜粗糙。舌薄白苔,質淡紅。脈小。醫案:童年稟賦不充,脾肺雙雙內怯,治取峻補。紫河車粉3克(吞服)、黃芪10克、白術6克、防風6克、烏藥6克、益智仁10克、川貝粉2克(吞服)。
上方連進22劑,哮喘、咳嗽、清涕、盜汗得止,痰量減少,唯多飲多溺。仍取原方加升麻3克、黨參10克,又連進10劑而痊。
[評析]本例患兒哮喘、遺尿、盜汗、涕多、渴飲、容易感冒,為脾腎功能失調,氣虛不固,津液代謝障礙所致。治宜溫補肺、脾、腎三臟。方選玉屏風散合縮泉丸加減,中有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補精養血,益氣補陽,為峻補之品,黃芪、白術健脾益氣固表,配防風以升陽達表。烏藥、益智仁,溫下焦之寒,川貝粉以加強止咳化痰之功。
一個涕多如涌的疾病,既未用常規方蒼耳子散,又不用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中國洗衣干衣設備市場經營創新策略及供需趨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氫燃料電池行業需求規模及投資效益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氣體膜市場供需規模與應用發展趨勢前景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雜志廣告行業消費態勢及營銷趨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無線點餐行業競爭動態及投資效益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嬰兒洗衣液行業競爭格局與營銷趨勢研究報告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與2025年應對措施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圍巾行業銷售狀況及競爭格局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吸音噴涂市場發展趨勢與投資規劃建議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六面頂液壓機行業經營狀況與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 河北省石家莊市2025屆普通高中高三教學質量檢測(三)英語試卷及答案
- 江西省豐城市第九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無聽力原文及音頻)
- 康復技術考試試題及答案
- 安全生產月活動查找身邊安全隱患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課件
- 2025年新工人入場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完整答案(奪冠)
- 河北名校2025屆高考生物全真模擬密押卷含解析
- 血站考試試題及答案
- (三模)南通市2025屆高三第三次調研測試英語試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考化學三輪沖刺:實驗綜合大題 刷題練習題(含答案解析)
- 寧夏銀川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 數學試卷(含解析)
- 浙江浙達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年收集、貯存及轉運危險廢物5000噸的搬遷項目環評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