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_第1頁
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_第2頁
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_第3頁
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_第4頁
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樹內分泌器官組織學圖譜的初步建立

內科醫(yī)生系統(tǒng)由獨立的內外器官(大腦垂、甲狀腺、甲狀腺、松果體和腎上腺)組成,以及其他器官(胰腺內的胰島、卵內的黃帝、睪丸內的間質等)和分散的內科醫(yī)生組成。內分泌腺體分泌高效能的有機化學物質(稱為激素),激素直接進入周圍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將激素輸送到全身的靶細胞、靶組織或靶器官,發(fā)揮興奮或抑制作用。樹鼩(treeshrew,Tupaiabelangeri),又稱北方樹鼩(northerntreeshrew),是外形酷似松鼠的小型哺乳動物,動物學分類地位屬于介于食蟲目與靈長目之間攀鼩目(Scandentia),其新陳代謝、生理機能、大體解剖和基因組與人類具有相似性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醫(yī)學和生物學研究領域,可能成為替代靈長類動物的值得選擇的小型實驗動物。以往學者側重于樹鼩的養(yǎng)殖學研究,而形態(tài)學研究甚少,有關樹鼩內分泌器官的組織學研究至今未見報道。本文以樹鼩內分泌器官為對象,對其組織形態(tài)結構特征進行了初步觀察研究,旨在為樹鼩在生理學、病理學、比較解剖學、人類相關疾病模型制作及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等領域中的應用提供形態(tài)學依據(jù)資料。1材料和方法1.1[scxk]與“syxk”10只人工馴養(yǎng)經篩選健康合格的成年仔一代樹鼩(中緬樹鼩滇西亞種),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醫(yī)學生物學研究所提供[SCXK(滇)K2013-0001,SYXK(滇)K2013-0001]。體重(120~140)g,年齡為8~10月齡,雌雄各半,在普通環(huán)境中用全價營養(yǎng)飼料飼養(yǎng),自由飲水,動物健康狀況良好。1.2tlitel2-ic戊巴比妥、4%多聚甲醛、戊巴比妥、蘇木素染液、伊紅染液、鹽酸乙醇分化液、二甲苯、梯度濃度乙醇等。電子天平:(MettlerToledoPL2002-IC,d=0.01g和AcculabALC-210,d=0.1mg),光學顯微鏡(Nikon-Eclipse50I),全自動脫水機(ShandonExcelsiorES),全自動染色機(Leica,AutostainerXL),Leica組織切片機(ASP300)等。1.3實驗方法1.3.1樹、股動脈放血解剖前樹鼩禁食禁水12~14h,腹腔注射戊巴比妥(50mg/kg)麻醉樹鼩,股動脈放血處死。立即解剖取內分泌器官(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和腎上腺)各組織標本,進行照相測量。1.3.2固定時間及固定時間將標本置放于廣口玻璃容器中,加入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液量約為標本體積的5倍,固定時間72h以上。取材時組織塊長度不超過2cm,厚度(0.2~0.3)cm,因組織內分泌器官為小器官組織,盡量保存器官的完整性,避免將其切為碎塊。1.3.3動脫水機切片ShandonExcelsiorES全自動脫水機脫水透明,常規(guī)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厚度為3μm;Leica,AutostainerXL全自動染色機HE染色、封片。1.3.4圖像讀取與標注在組織學光學顯微鏡(NikonEclipse50I)下進行觀察讀片,圖像采集使用的物鏡倍數(shù)依次為10倍、20倍及40倍,表示為10×、20×、40×,用計算機對圖像進行標注并拍照。2結果2.1主體第134.0樹鼩甲狀腺淡黃色,位于氣管兩側,在第2~4氣管軟骨環(huán)之間,呈板狀,長約5mm,寬約為2mm,兩腺體之間無峽相連。重量為(17.45±1.80)mg。樹鼩甲狀腺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表面包有纖維結締的被膜,被膜伸人甲狀腺實質內分成若干小葉。小葉內有濾泡和濾泡旁細胞,腺泡之間為網狀結締組織和微血管所填充。2.1.1濾泡膠狀物質樹鼩甲狀腺每個小葉內含20~40個大小不同的濾泡,濾泡有單層的矮立方上皮細胞組成,慮泡腔充滿濾泡上皮細胞分泌的膠狀物質,在HE染色片中呈淡紅色。但由于各濾泡膠狀物質的濃度、組分不一,其著色也不完全一致。(圖1-A)。2.2分布的形、卵圓形樹鼩甲狀旁腺每側一個,位于甲狀腺顱側或中部外表面,稍被甲狀腺覆蓋,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約為1mm,在固定標本中顏色較甲狀腺深,而在新鮮標本中則較淺淡。甲狀旁腺實質由主細胞(暗主細胞和淡主細胞)、嗜酸性細胞(暗嗜酸性細胞和淡嗜酸性細胞)組成,并可見腺泡樣結構和脂肪細胞。(圖2-A)。2.2.1胞核型染色法主細胞數(shù)量較多,構成腺體的主體,細胞呈圓形或多邊形,體積較小,胞核圓形或卵圓形,位于中央,異染色質多,故染色較深,胞質弱嗜酸性,呈淡紅色。(圖2-B)。2.2.2嗜酸性細胞he染色嗜酸性細胞數(shù)量較少,分布于腺小葉之間的結締組織內。在HE染色標本中,嗜酸性細胞體積較大,呈多邊形,胞核小而圓,染色較深,胞質內充滿嗜酸性顆粒,故呈強嗜酸性。(圖2-B)。2.3神經部分組成樹鼩腦垂體位于蝶鞍內,沒有垂體隱窩,重量為(8.58±1.18)mg,類似于靈長類,垂體有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兩部組成,表面包有結締組織被膜。腺垂體分為遠側部、中間部和結節(jié)部,神經垂體由神經部和漏洞部組成。遠側部又垂體前葉,神經部和中間部合稱后葉。前葉較大,略呈卵圓形,后葉較小,中間部和結節(jié)部更小,肉眼不易分辨。(圖3-A)。2.3.1嗜視頻細胞he染色遠側部:占垂體的大部分,約占垂體面積的80%。腺細胞排列成團狀或索狀,其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和豐富的毛細血管,HE染色呈深紅色,根據(jù)細胞大小、胞質比例、核的顏色,遠側部含有3種細胞,即嗜酸性細胞、嗜堿性細胞和嫌色細胞。其中數(shù)量較多、輪廓清晰是嗜酸性細胞,該細胞圓形或卵圓形,體積大,胞質多,核圓形,位于細胞中央,HE染色后呈深紅色;數(shù)量較少的是嗜堿性細胞,呈卵圓形或多邊形,大小不一,界限清晰,胞質較少,核為淡紫色;嫌色細胞數(shù)量最多,呈零星分布,其細胞最小,為圓形或多邊形,無胞質或者胞質很少,細胞膜模糊,核呈紅色,核膜清晰,核仁明顯。遠側部與中間部相接觸的細胞多數(shù)為嗜酸性細胞,此處垂體門脈毛細血管。(圖3-B)。中間部:較小,HE染色呈深紫色,位于神經垂體和腺垂體遠側部之間的狹長區(qū)域。由嗜堿性細胞和嫌色細胞組成,還有少量由立方形細胞圍成的大小不等的濾泡,泡腔內含膠質。細胞的形態(tài)與遠側部相似。結節(jié)部:呈套狀包圍著神經垂體的漏斗,內含豐富的血竇。腺細胞主要是嗜堿性細胞和嫌色細胞,也有少量嗜酸性細胞,它們沿血管縱向呈團狀或索狀排列于其間,細胞的形態(tài)與遠側部相似。2.3.2神經密度和形態(tài)神經垂體主要由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軸突構成的無髓神經纖維束、竇狀毛細血管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構成。無髓神經纖維束遍布神經垂體各處,發(fā)出許多分枝伸入腺垂體各部與腺垂體中的細胞或血管發(fā)生聯(lián)系。竇狀毛細血管周圍鑲嵌許多形態(tài)各異(多為梭形)、深紅色的赫令氏體,尼氏染色顯示赫令氏體呈致密的斑塊狀。神經膠質細胞又叫垂體細胞,其形態(tài)多樣,常有數(shù)個突起,分為扁平的型和圓的O型細胞。(圖3-C)(圖1~3見封三)。2.4腎外包變質巖樹鼩腎上腺呈卵圓形,赭黃色,長約5mm,寬約2mm,位于腎門顱側,與腎相連。重量為(36.87±10.13)mg。樹鼩腎上腺外包被膜,實質明顯區(qū)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被膜組織深入皮質形成縱隔。(圖4-A)。2.4.1細胞束狀帶和形貌皮質部從外到內可分為球狀帶、束狀帶和網狀帶。球狀帶最薄,束狀帶最厚,網狀帶介于中間。球狀帶(又稱弓狀帶):位于被膜下方,較薄,染色較深,細胞緊密排列,呈弓狀,細胞之間有少量結締組織和豐富的血竇,球狀帶可見2種細胞:一種為暗細胞,數(shù)量較多,呈立方形或多邊形,胞核圓形,較大,位于中央,核仁清晰,胞質較少,含有脂滴。另一種為明細胞,數(shù)量較少,呈圓形或卵圓形,胞核圓形,較小,偏于一側,染色較深,不見核仁,胞質幾乎不著色,不見脂滴。(圖4-B)。束狀帶:位于球狀帶深面,最厚,染色較淺,細胞整齊排列呈條索狀,細胞索之間有豐富的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的結締組織。束狀帶可見明、暗2種細胞,但以暗細胞較多。細胞較大,呈多邊形,細胞核大而圓,染色較淡,核仁明顯。胞質較多,嗜酸性,細胞含大量脂滴,經制片處理呈空網狀。(圖4-C)。網狀帶:位于束狀帶深部,接近髓質,不同的個體或不同的部位,厚薄不同,有的網狀帶可深入束狀帶,甚至接近球狀帶,網狀帶可見明、暗2種細胞,但以暗細胞為主,細胞呈多邊形,比束狀帶細胞小,細胞核小而圓,染色較深,位于中央,核仁清晰。胞質較多,嗜酸性,細胞含大量脂滴和脂褐素顆粒,細胞相互交織呈網狀,細胞索間有大量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存在。(圖4-D)。2.4.2細胞型髓質細胞髓質部位于網狀帶的深部,腺體中央,主要由髓質細胞組成,細胞排列成團塊或索狀,并互相連成網,其間含有大小不等的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髓質細胞分為明、暗2種細胞,明細胞占大多數(shù),暗細胞較少。髓質中可見到中央靜脈。(圖4-E)(圖4見封底)。3討論3.1組織病理學理論體系he染色胞漿的變化以往研究表明,從兩棲類到陸生哺乳類,甲狀腺的一般形態(tài)結構基本相同。本研究的觀察結果與之相符,即甲狀腺的實質由濾泡和濾泡旁細胞組成。濾泡旁細胞又稱C細胞,是合成、貯存、釋放降鈣素的內分泌細胞,對機體代謝具有重要作用。哺乳類的濾泡旁細胞還含有生長抑素、去甲腎上腺素、P物質和血管活性腸肽等。在魚類、兩棲類、爬蟲類和鳥類的C細胞形成單獨的細胞團塊,而哺乳類在腮后體并入甲狀腺,構成的另一重要部分。樹鼩C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圓形,HE染色胞漿呈淡紅色,其胞體明顯大于濾泡細胞,與其它哺乳動物甲狀腺C細胞的形態(tài)是相似的。在人和獼猴C細胞主要聚集存在為主,特別是在狗和豚鼠,但在樹鼩C細胞主要是單個存在,與金絲猴相似。樹鼩濾泡腔內通常充滿膠質,濾泡上皮細胞多呈扁平形,這與恒河猴、果子貍相似。樹鼩甲狀腺組織結構觀察未發(fā)現(xiàn)和其它實驗動物之間有明顯的比較組織學意義,且無明顯的性別差異。3.2甲狀旁腺細胞的細胞數(shù)量和組成樹鼩甲狀旁腺的組織結構與靈長類動物基本相似。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和狗等的甲狀旁腺只含有主細胞;人甲狀旁腺的組分通常分為主細胞和嗜酸性細胞2種;臺灣猴、恒河猴、白頰長臂猿和金絲猴等含有2種細胞,且進一步分為暗主細胞、淡主細胞、暗嗜酸性細胞和淡嗜酸性細胞。本研究觀察到,樹鼩的甲狀旁腺細胞也可分為4種類型,并且從細胞數(shù)量關系來看,由多到少依次為暗主細胞、淡主細胞、暗嗜酸性細胞和淡嗜酸性細胞;從細胞大小關系來看,從大到小依次為淡嗜酸性細胞、暗嗜酸性細胞、淡主細胞和暗主細胞。此外,還觀察到樹鼩的甲狀旁腺可形成腺泡樣結構,并且存在單個和成群的脂肪細胞。在金絲猴中觀察到一種透明細胞,有學者在人也觀察到類似的細胞,但本研究在樹鼩中未見到這類細胞。3.3落實必須發(fā)現(xiàn)并形成具有組織形態(tài)結構的動物或電子密度本試驗結果表明,樹鼩腦垂體位于蝶鞍內,沒有垂體隱窩,樹鼩腦垂體組織學形態(tài)結構與其它動物及人類垂體相似,垂體的各種細胞各有其超微結構特征,根據(jù)其胞體和胞核的形態(tài),分泌顆粒的有無、形態(tài)、大小、數(shù)量、電子密度和分布等,分類并不困難。據(jù)報道,在兔和嚙齒類動物之間并無明顯差異,和其他實驗動物相比,畢格犬的垂體分葉十分明顯,且垂體中間部較寬,中間部內有許多獨特的與人類垂體相似類似濾泡的腺腔結構,此種腺腔結構在其他實驗動物均未發(fā)現(xiàn),它主要位于垂體中間部的邊緣,大小不等,腔內有均質狀膠體分泌物。常用實驗動物之間在腦垂體組織學結構方面有一定差異,這種組織形態(tài)結構的差異對于相關人類疾病的動物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比較組織學意義,且無明顯的性別差異。樹鼩神經垂體中各神經內分泌顆粒的類型和特征,以及神經纖維類型和腺垂體中各類激素分泌細胞的分類和分布還有待于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及電鏡技術進一步研究。3.4臟器組織結構觀察樹鼩腎上腺組織結構犬、兔、嚙齒類等多種哺乳動物及人類相似,由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組成,皮質部有明顯的球狀帶、束狀帶及網狀帶結構。據(jù)報導,犬的腎上腺球狀帶十分發(fā)達,其內有明顯的結締組織將球狀帶內的細胞群分隔開來。嚙齒類動物腎上腺皮質的球狀帶極薄,結構不明顯。牛類的腎上腺球狀帶細胞內含有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體,但其意義未明,有待進一步進行超微結構的研究。樹鼩腎上腺的球狀帶細胞排列成弓形,因此又稱之為弓形帶。樹鼩腎上腺組織結構觀察和其它實驗動物腎上腺組織學結構有一定差異,這種組織形態(tài)結構的差異對于相關人類疾病的動物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比較組織學意義,且無明顯的性別差異。樹鼩是作為新型的靈長類實驗動物,與人類親緣關系密切,其內分泌器官總體結構特點是:腺細胞排列成索狀、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