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_第1頁
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_第2頁
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_第3頁
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_第4頁
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毛耳草的研究進展摘要:黃毛耳草中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木質素、生物堿、環烯醚萜類、三萜類等,其藥理臨床研究表明,黃毛耳草有著抗病毒抗炎、除風濕、抗濕疹、止瀉等作用。本文通過對黃毛耳草的植物來源、藥材鑒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進行綜述,為了正確認識近年來黃毛耳草的研究現狀,為今后的進一步研究和綜合利用提供參考。關鍵詞:黃毛耳草、植物來源、藥材鑒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Researchprogresson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Abstract:Themainchemicalcomponentsin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areflavonoids,coumarin,lignin,alkaloids,Iridoids,triterpenoidsetc,anditspharmacologicalclinicalresearchshowsthat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hasAntiviral,anti-inflammatory,Antidiarrheal,Anticancer,etceffect.Thisarticlereviewstheplantsources,identification,chemicalcompositionandpharmacologicaleffectsofthe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Inordertocorrectlyunderstandtheresearchstatus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inrecentyears,Providereferenceforfurtherresearchandcomprehensiveutilizationinthefuture.Keywords: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Plantsource,identificationofherbs,chemical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action黃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系雙子葉植物藥中的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為多年生披散草本,全草都可入藥。其性涼,味微苦,歸肝、膽、膀胱、大腸經。根據目前的研究表明,黃毛耳草的主要化學成分有黃酮類化合物、香豆素、木質素、生物堿、環烯醚萜類、三萜類等。根據其藥理研究表明,有著包括抗炎、抗病毒、抗癌、肝臟保護等作用。臨床多用于乙型肝炎、急性肝炎和腸炎等治療,其藥用價值較高。本文對黃毛耳草的植物來源、藥材鑒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等方面進行綜述,為了正確認識近年來黃毛耳草的研究現狀,為今后的深入研究及綜合利用提供了參考。1、植物來源黃毛耳草(Hedyotischrysotricha(Palib.)Merr.)是源自于雙子葉植物藥中的一昧茜草科耳草屬植物的全草。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其有別名為石打穿、拖地蓮、銅眼獅、地坎風、腹瀉草、對葉寸節草、蜈蚣草、地蜈蚣等,常在路邊、曠地、溪邊、山坡、山地林下、巖石上、溪邊及田野草叢中生長,在我國常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安徽、貴州、云南、臺灣等較南地區,極為常見。其性涼,味微苦,歸屬膽、肝、大腸、膀胱經。根據《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記載,黃毛耳草有著清熱除濕、解毒消腫、活血舒筋等功效,且常用于治療因蜈蚣咬傷、腸炎、痢疾腹瀉或疔瘡腫毒等引起的各種病癥REF_Ref16878696\r\h[1]。2、藥材鑒別2.1性狀鑒別本品全體被金黃色硬毛。其莖較細且扭曲,表面存在著明顯的縱溝紋裂,還呈有黃綠色或者綠褐色;其節質地極脆且易折,且還殘留有須根。葉子對生,葉柄短,且葉片大部分都向外卷曲,完整展開后,呈現的形狀有卵開、橢圓或闊披針形,薄紙質,長2到2.8厘米,寬1到1.2厘米,頂端呈現短尖或者凸尖狀,基部則呈現出楔形或者闊楔形;全緣且上面有著綠褐色,且帶有疏短硬毛;下面有著黃綠色,帶有濃密黃色絨毛,葉脈上被毛非常密;托葉較短且合生,邊緣還具有疏齒,帶有疏柔毛;葉柄極短,長為1到3毫米。果實為蒴果,形狀扁球,還帶有擴展硬毛,直徑約2毫米,室背開裂。氣微,味苦;當黃毛耳草為干貨且帶有黃綠色、葉片者為最好REF_Ref17467950\r\h[2]。2.2顯微鑒別REF_Ref17467950\r\h[2]莖橫切面:表皮細胞為1列,呈近方或者長方形,延長切向,外層則帶有角質層。并不是腺毛多細胞,且多呈破碎,其表面形狀則為縱向的角質紋理。皮層則大約帶有10列的薄壁細胞,且存在著草酸鈣針晶束,偶而呈現簇晶,在內皮層中,也存在著明顯的凱氏點。韌皮部則較為狹窄,細胸懷菜小,并且皺縮。木質部由導管與木纖維組成。髓部寬廣,中空。葉粉末特征:黃綠色。①腺毛較少,由2到10細胞構成,細胞壁增加厚度,長為270到1565微米,直徑則為17到30微米,表面還存在著角質紋理。②氣孔平軸式。③葉肉細胞中存在著草酸鈣針晶束,長度為50到266微米;草酸鈣簇晶的直徑為10到20微米,且棱角較為尖銳。2.3TLC鑒別準確稱取黃毛耳草的粉末1g,加入30mL的甲醇,進行超聲30min,過濾,至濾液蒸干后,在殘渣中加入10mL的石油醚浸泡,隨后石油醚把棄去,當殘渣中的石油醚揮干后,立即加1mL的甲醇進行溶解,即可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外準確稱取黃毛耳草的對照藥品1g,依法制得對照品溶液。再另外準確稱取適量的東莨菪內酯對照品,加入甲醇,制得每1mL中含有0.5mg標準品的對照品溶液。按照《中國藥典》中的薄層色譜法進行試驗,分別吸取上述3種溶液各5μL,分別在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進行點樣,展開劑則為氯仿-乙酸乙酯-甲酸(5∶3∶1),展開,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燈(365nm)條件下進行檢視。在供試品色譜中,當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相對應時,且顯示的熒光斑點的顏色相同,即可REF_Ref16638275\r\h[3]。鄒盛勤等REF_Ref17444919\r\h[4]在三十種天然植物中烏索酸含量的測定,其中,黃毛耳草中烏索酸的含量達到0.521%,在于同一批植物進行相比較,黃毛耳草中的烏索酸含量都高于大部分植物。3、化學成分3.1環烯醚萜類化合物環烯醚萜作為臭蟻二醛的縮醛衍生物,其在雙子葉植物藥中,特別是在茜草科、唇形科、玄參科、龍膽科等植物藥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含量。彭江南等REF_Ref16638287\r\h[5]在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了10個環烯醚萜類的化合物,其中,包括已經鑒定出來的2個新的化合物并被命名為耳草甙(1)、6′-乙酰車葉草甙(2),而6β-羥基京尼平(3)在鑒定后,已經被確定為在自然界中首次得到,其余的7個化合物,則在鑒定后被確定為雞矢藤甙甲酯(4)、乙酰雞矢藤甙甲酯(5)、車葉草甙(6)、去乙酰車葉草甙(7)、馬錢子素(8)、車葉草酸(9)、去乙酰車葉草酸(10)。并且還分離出了在經鑒定后確定為的異鼠李素-3-蕓香糖苷REF_Ref14082453\r\h[6](11)。3.2黃酮類化合物黃酮化合物(flavonoids)的一系列化合物是以C6-C3-C6為基本碳架的。并且在植物界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分布極為廣泛,在植物體內,基本上都是以與糖結合而成的苷類或者碳糖基的形式存在的,但是也有著一些以游離的形式存在。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在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的2個黃酮類化合物,在鑒定后分別是咖啡酸(12),蘆丁(13)。而李萍REF_Ref14082494\r\h[9]則分離出槲皮素(14)。3.3三萜類化合物陳武等REF_Ref14082533\r\h[7]從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經鑒定為烏索酸(15),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提取分離出的三種化合物經鑒定后,其分別是白樺脂酸(16)、熊果酸(15)、齊墩果酸(17)。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從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1種單帖化合物經鑒定為棕櫚酸十六醇酯(18)。3.4木酯素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從黃毛耳草提取分離出的化合物經鑒定為異落葉松樹脂醇(19)。3.5甾類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從黃毛耳草提取分離出的2個甾類化合物經鑒定后,分別是β一谷甾醇(20)、胡蘿卜貳(21)。3.6香豆素類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從黃毛耳草提取分離出的2個內酯類化合物經鑒定后,分別是東莨菪內醋(22)、七葉內醋(23),而林隆澤等REF_Ref14082584\r\h[10]則分離出了6-甲氧基-7-羧基香豆素(24)。3.7醌類彭江南等REF_Ref14082453\r\h[6]在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的醌類化合物則為2,6-二甲氧基對苯醌(25)。3.8其他類化合物方乍浦等REF_Ref14082539\r\h[8]在黃毛耳草中提取分離出的其他化合物經鑒定后確定為三十二羧酸(26)。表1黃毛耳草化學成分結構化合物結構式英文名稱化合物結構4C19H26O12Sscandosidemethylester6C18H22O11Asperuloside7C16H22O11Deacetylasperulosidicacid8C17H26O10loganin9C18H24O12asperulosidicacid11C28H32O16isorhamnetin-3-rutinoside12C9H8O4caffeicacid13C42H51NaO25Srutin14C15H10O7quercetin15C30H48O3ursolicacid16C30H48O3betulinicacid17C30H48O3oleanolieacid18C32H64O2hexadecylpalmitate19C20H24O6isolariciresinol20C29H50Oβ-sitosterol21C35H60O6dausteroldaucosterol22C10H8O4Scopoletin23C9H6O4aesculetin246-Methoxycoumarin-7-carboxylicacidN-succinimidylester25C8H8O4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26C32H64O2dotriacontanoicacid4、藥理作用4.1抗氧化作用尹智軍REF_Ref14781813\r\h[11]在通過對黃毛耳草三萜類化合物中的提取,并進行了抗氧化等相關研究,其結果表明,當黃毛耳草中三萜類化合物濃度的增加時,黃毛耳草中的熊果酸、齊墩果酸對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將隨之增加。這表明了黃毛耳草確實存在著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4.2止瀉作用王咢REF_Ref14781954\r\h[12]通過黃毛耳草的煎煮,喂至母豬臨產,可有效防治白痢病,仔豬發生白痢病后,煎煮鮮黃毛耳草,喂食2~3次即可治愈。研究資料表明,新鮮的黃毛耳草的水提物經濃縮對有著痢疾良好療效REF_Ref17447600\r\h[21]。4.3抗腫瘤作用在黃毛耳草中含有較高含量的熊果酸,研究顯示,熊果酸對體內人食管癌細胞具有抗腫瘤作用,而這就可能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和抑制COX-2和PGE2介導的,這應該是VA的抗腫瘤機制之一REF_Ref14781984\r\h[13]。4.4抗肝損傷研究表明,黃毛耳草中含有較高熊果酸,熊果酸可以明顯地改善小鼠肝組織的損傷程度REF_Ref14782007\r\h[15],當肝臟受損之后,其可以有效地修復它,并且這種療效與劑量的大小有著一定程度的關系,呈現著依賴性。適量的黃毛耳草可在一定程度內起到這種作用REF_Ref14804906\r\h[14]。彭江南通過黃毛耳草進行了相關的藥理實驗,其試驗結果表明,黃毛耳草的乙醇提取物在對CCl4和D-Gal誘發的大鼠急性肝損傷時,口服300mg/kg的劑量,具有著良好的保肝作用REF_Ref16881129\r\h[16]。4.5抗癌作用彭江南REF_Ref14805043\r\h[16]通過對黃毛耳草進行了藥理活性測定,結果顯示,黃毛耳草中的黃毛耳草堿具有抗癌活性,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在近年來,抗癌中藥在各地經過大量的篩選,并且在不斷地被臨床證明,王泳REF_Ref17445784\r\h[17]在抗癌中藥的臨床應用中報道,石打穿(黃毛耳草)為抗癌類中藥的清熱解毒類藥物。4.6抗炎作用資料顯示,用鮮黃毛耳草進行水煎煮,水提物與紅糖服用,對小兒急性腎炎有著良好的治療作用REF_Ref17447426\r\h[18]。使用新鮮的黃毛耳草,進行水煎煮提取,取其水提取物,對治療黃疸型的傳染性肝炎有著良好的療效REF_Ref17447443\r\h[19]。采用黃毛耳草,進行水煎煮,服用水提取物,即可治療乳腺炎,有著良好的效果REF_Ref17447589\r\h[20]。采用鮮腹瀉草(黃毛耳草),進行水提,對其水提物濃縮,濃縮液對治療腸炎有著明顯的療效REF_Ref17447600\r\h[21]。5、結論和展望本文在對黃毛耳草的植物來源、藥材鑒別、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總結。雖然黃毛耳草有著極其復雜的化學成分,且都具備著很多的生物活性。但是不管是在化學成分還是在藥理作用的研究,都不夠充分且不成系統。黃毛耳草在我國各地得分布極為廣泛,且產量巨大,資源極為豐富。且其在治療各種炎癥、除濕等有很強的作用。因此,對黃毛耳草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并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可有效的利用藥用資源,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參考文獻: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87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30-431.應萍,李晶,文萍,李才堂.黃毛耳草藥材的薄層色譜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12):2522-2524.鄒盛勤,陳武,李開泉,熊筱娟,鄧庭亭.30種省產天然植物中烏索酸含量的HPLC測定[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5(01):22-24+51.彭江南,馮孝章,李光玉,梁曉天.耳草屬植物的化學研究I.黃毛耳草中環烯醚萜甙的分離和鑒定[J].藥學學報,1997(12):29-34.彭江南,馮孝章,梁曉天.黃毛耳草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1999(11):741-743.陳武,鄒盛勤,李開泉.黃毛耳草中烏索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