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師范大學_第1頁
閩南師范大學_第2頁
閩南師范大學_第3頁
閩南師范大學_第4頁
閩南師范大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11月16日目錄TOC\h\z\t"樣式1,1,樣式2,2"HYPERLINK(一)學校概況 1(二)人才培養目標及服務面向 1(三)本科專業設置 1(四)在校生情況 2(五)生源質量 2二、師資隊伍與教學條件 2(一)師資隊伍結構 2(二)生師比 3(三)專任教師年齡結構 3(四)本科課程主講教師情況 3(五)教學經費投入 3(六)教學設施 3(七)儀器設備與圖書資料3三、教學建設與改革 4(一)專業建設 4(二)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 4(三)校內外實踐基地 5(四)教學改革 5四、質量保障體系 6(一)強化制度保障,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 6(二)強化日常監控,定期開展教學質量檢查 6(三)強化教學評價,多種渠道保障質量提升 7(四)強化教學競賽,激勵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7(五)強化技能訓練,打造學生課外鍛煉平臺 7五、學習效果與學生成長 7(一)學生發展情況及學習滿意度7(二)舉辦學生科技競賽 8(三)推進校園特色文化建設 8(四)開展學生獎助工作 8(五)應屆本科生畢業情況 8(六)畢業生就業工作 9六、特色發展 9(一)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彰顯教師教育特色 9(二)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系列工程,突顯閩南區域文化特色13七、需要解決的問題 15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支撐數據 166附件 18PAGE37一、本科教育基本情況(一)學校概況閩南師范大學是福建省重點建設的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1958年春,我校由原龍溪師范學校設立師范大專班發展而來。1958年9月在師范大專班的基礎上成立漳州大學師范學院,1959年定名為漳州師范專科學校,1963年更名為福建第二師范學院,當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學校經教育部批準,由漳州師范專科學校、廈門師范學院、泉州師范學院、南平師范學院合并組建而成,與當時的福建師范學院(現為福建師范大學)形成福建省本科師范教育一南一北的格局。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0年停辦。1977年以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選校址,重建校園,先后經歷了龍溪地區中學師資培訓班、龍溪師范大專班、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辦學歷程。198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復辦福建第二師范學院,并更名為漳州師范學院。201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我校更名為閩南師范大學。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校緊緊抓住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機遇,不斷創新,銳意進取,辦學水平實現了三次重大跨越。1987年恢復本科專業招生,199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通過教育部首批師范院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實現第一次跨越;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第二次跨越;2007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2008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09年獲教育碩士授予權,2012年被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單位,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實現了第三次跨越。(二)人才培養目標及服務面向學校校訓:博學、明理、礪志、篤行。學校定位與發展目標: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重點實施“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非均衡與整體性協調發展”兩大發展戰略,堅持實行“育人為本、提升內涵、改革創新、強化特色、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著力推進“質量立校、學術興校、人才強校、特色辦校”四大重點工程,根植閩南,立足福建,面向全國,著力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基礎教育師資和各類應用型專門人才,把學校建設成一所培養福建省基礎教育高素質師資和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專門人才,以教師教育和閩南區域文化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師范大學。(三)本科專業設置我校現有本科專業62個,其中師范專業20個,非師范類專業42個(含20個師范專業兼非師范專業),專業類別涵蓋文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農學、藝術學、法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十大學科門類,覆蓋25個一級學科(參見附件1-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專業一覽表)。(四)在校生情況截止2014學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數為20811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973人,碩士研究生787人,博士研究生10人,普通預科生40人,留學生1人;折合在校生數21948人。普通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為95.97%。(五)生源質量2014年,我校共面向25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普通本科生及專升本學生5177人,第一志愿錄取4859人,第一志愿錄取率為93.86%。省外招生總數1686人,占普通本科招生總數的32.57%。省內第一志愿招生3457人,第一志愿錄取率為66.78%(參見附件1-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生錄取情況表)。二、師資隊伍與教學條件(一)師資隊伍結構我校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推進,教師隊伍在職稱、學歷、年齡等方面結構逐漸優化,現有在崗教職工總數1269人。其中專任教師961人,正高級職稱人員134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96人,高級職稱教師合計43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4.75%;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總數556人,占專任教師的57.86%;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223人,占專任教師的23.20%。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堅持“培、引、聘”并舉,不斷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質良好、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五年來,以創新平臺為依托,培養高層次人才隊伍;以創新團隊為抓手,培育優秀中青年教師隊伍;以人事制度改革為導向,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引進和培養教學科研領軍人物,實施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優秀青年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青年博士培養計劃、青年教師國內外進修深造計劃,五年來共計引進博士學位教師135人,高端人才51人,在讀博士79人,長期聘任兼職教師近107人。教師隊伍中,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者9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閩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人才項目”2人,獲得全國高師院校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全國高校優秀骨干教師稱號1人,入選“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7人,入選“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2人,入選“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計劃”7人。1人獲省級優秀專家稱號,10人獲省教學名師獎,11人獲省優秀教師稱號,3人獲省師德之星、師德標兵、師德先進個人稱號,2人獲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10人獲省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稱號。(二)生師比我校現有折合在校生數21948人,其中本科生人數19973人,全日制在校生數20811人。專任教師數961人,生師比20.10:1。(參見附件2-1閩南師范大學教師人數核算表、2-2閩南師范大學學生人數核算表)(三)專任教師年齡結構我校專任教師年齡結構較為合理,中青年教師比例占據主導地位。其中,35歲以下教師453人,占專任教師的47.14%;36-45歲教師327人,占專任教師的34.03%;45-55歲教師158人,占專任教師的16.44%;56歲及以上23人,占專任教師的2.39%。教師隊伍年富力強,后續發展潛力較大。(四)本科課程主講教師情況2014年度,本科課程授課教師1170人,累計主講課程6518門次,其中教授授本科課程累計571門次,占總課程數的比例為10.71%,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為92.3%。(五)教學經費投入近五年來,我校辦學經費持續增長,2014年總收入24083.77萬元。我校重視本科教學經費的投入,保障財務預算向本科教學一線傾斜,2014年教學經費合計投入4243多萬元。其中,本科教學日常運行經費588.62萬元,本科專項教學經費2579.43萬元,本科實習經費307.52萬元。(參見附件2-3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經費預算安排表)。(六)教學設施我校現有學校現有1校區,總占地面積1223266.12平方米,學校總建筑面積610948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96944平方米,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199887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97057平方米,實驗室面積57537平方米。生均教學行政用房14.27平方米,生均實驗室面積0.72平方米。(七)儀器設備與圖書資料學校現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539.74萬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71479.94元。其中,2014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1463.33萬元,增長10.40%,其中新增5萬元以上實驗儀器設備1065.328萬元。(參見附件2-4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新增5萬元以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一覽表)。我校現有館藏紙質圖書215.771萬冊,生均圖書98.04冊;擁有各類電子圖書2484034種。其中2014年圖書文獻購置經費投入804.28萬元,新購置紙質圖書119394冊、電子圖書279386種、共有43個數據庫。校園網主干帶寬40.96G,出口總帶寬1.1G,網絡接入信息點數量3萬個網絡信息設備齊全,覆蓋全校。三、教學建設與改革(一)專業建設我校專業發展規劃目標明確,專業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在穩定發展傳統優勢專業的同時,加快推進特色專業建設,重點扶持新增專業、緊缺專業的建設和發展。截止2014年末,我校共有本科專業62個,其中,2014年招生本科專業52個,2014年新增本科專業2個。我校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8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實驗區7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參見附件3-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質量工程項目一覽表)。本學年按照我校質量工程建設目標及要求,學校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總結,召開了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經驗交流會,這些項目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教學條件、教學改革、教學管理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對學校人才培養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2013-2014學年,我校繼續推進專業綜合改革試點,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二)培養方案與課程建設根據“拓寬口徑,加強基礎,增強適應性”的原則,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的修訂,新的培養方案開設大類平臺課程102門,同時建立教授承擔大類平臺課程的激勵機制,鼓勵教授承擔本科專業基礎課教學任務,保證和提升了課程質量。不斷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嘗試引入校外優質課程資源,計劃新增網絡視頻課程,現有省級精品課程23門。2014學年,全校開設課程2061門,總學分13161;其中選修課156門,占7.57%,累計開設6518門次,其中選修課393門次,占6.03%;實際開課333458人次,開課班級數平均規模51人。加快通識課程建設,修訂并完善專業培養方案。修訂后的本科生專業培養方案減少了必修課學分比例,增加選修課比例,設置了藝術世界、科技世界、人文社會、閩南文化4個類別的通識教育課程。截止2013-2014學年末,共計開設通識教育課程255門,39門擬建核心課程及9門核心課程。增加實踐教學學分數,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15.95%以上,理工類和師范類專業達到17.04%(含實踐課程)以上。近三學年以來,學校的實驗項目開出率分別為98.55%、99.31%、99.79%。(三)校內外實踐基地學校高度重視實踐基地建設,并根據學科專業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需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加快各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目前已建有工程實踐中心、數控機床實驗室、植物標本園、模擬法庭、社會工作訓練中心、旅游管理服務訓練中心、琴房、計算中心、網絡電視臺、廣播電臺、電子政務實驗室、心理學實訓室等75個校內實踐(實訓)基地;學校還分別與永安市教育局、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分公司、福建南控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廈門商報社、漳州市九鼎律師事務所等單位簽訂共建校外實踐(實習)基地384個(教育類174個、非師類210個),其中以下6個共建實踐(實習)單位獲得國家及省級立項資助(參見附件3-2閩南師范大學獲省級立項資助共建實踐(實習)單位)。(四)教學改革在積極做好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的同時,學校以項目帶動,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試點項目,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明顯成效。1、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試點(具體內容見本報告第六部分)2、建設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具體內容見本報告第六部分)3、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具體內容見本報告第六部分)4、“大類招生、分流培養”改革試點根據學科特點,對現有專業進行分類,按專業大類進行統一招生。設置較為靈活的培養模式,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重個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促進學生學習、專業辦學、院系培養人才以及教師專業發展之間的相互競爭,調整本科專業結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增加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針對性和靈活性。2011我校開始實施該項改革,當年全校共有11個院系進行改革試點,設立了中國語言文學類、英語語言文學類、歷史學類、法學類、經濟學類、工商管理類、新聞傳播學類、數學類、化學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類、電氣信息類、環境科學類等12個學科大類,2013年,文學院、外語學院等10個學院共2673名學生根據計劃順利完成專業分流。5、“校校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改革試點2011年9月我校開始與臺灣明道大學合作舉辦的“校校企”閩臺高校聯合培養本科人才項目首次成功招收了園藝、食品科學與工程、人力資源管理、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廣播電視新聞學等5個專業的閩臺生共計147人,2012、2013學年、2014年,分別招收閩臺生176人、197人和194人。閩臺合作項目采取“3+1”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我校學習三年,在臺灣院校學習一年,期間由臺灣明道大學安排到臺灣相關企業見習。該項目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加強與臺灣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四、質量保障體系(一)強化制度保障,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目前本科教學是我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學校高度重視本科課堂教學工作,牢固樹立本科教學在學校各項工作的中心地位。通過強化和完善規章制度,構建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確立學校黨政領導是本科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制度,本科教學質量由校領導親自負責,校領導班子定期召開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研究部署本科教學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制訂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本科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制定校領導聯系學院制度,定期深入本科教學一線,通過聽課、座談、研討等形式了解基層情況,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協調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制定本科課堂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將教學質量作為教師系列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學校制定了《漳州師范學院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課堂教學考核細則》,從教學準備、日常教學規范、教學評價等三個方面考核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凡是本科課堂教學不過關的教師不能晉升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從制度保障角度約束和促進教師重視本科教學,努力強化自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鼓勵優秀教師承擔本科教學工作,規定教授每學年必須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并出臺政策鼓勵教授承擔本科專業基礎課。(二)強化日常監控,定期開展教學質量檢查重視本科課堂監控,確保各項教學工作順利推進。采用定期監控與不定期監控兩種形式,形成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課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定期監控主要包括:開學初檢查各項教學工作準備情況,重點在于學生、教師、教材、教室四到位;每學期期中有組織地進行全面系統的期中教學檢查,重點包括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檢查、教學計劃執行情況、各教學環節的實施情況等;期末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監控和考核。不定時監控主要包括:1.建立聽課制度。校院領導、教研室主任、教師同行每學期定期不定期深入課堂聽課,了解課堂教學情況,加強教學質量的監督檢查;2.建立教學督導委員聽課與班級學生信息員反饋制度。及時了解和反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3.開辟校級學生教學信息員網上信息反饋通道,建立全校各部門、教師、學生溝通的重要信息平臺。4.安排執勤周學生,對日常課堂教學秩序進行常規檢查。5.青年教師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為青年教師的教學和本科生的學習提供指導。6.各學院、各部門開通微博、微信作為教師、學生溝通的重要信息平臺,建立以教務處牽頭的教學質量管理QQ群,將教學管理、教學狀態等情況及時向各學院師生進行反饋。確保教學秩序正常運行。專項監控:專業滿意度調查,對新辦專業的課程、教學、實驗、實踐等方面根據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整。對于實驗室建設與利用、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見習)、專業實踐等教學環節的質量情況每年定期另行組織學院自查,學校組織專家進行重點檢查和測評。(三)強化教學評價,多種渠道保障質量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準確評價既是促進教師投身教學、重視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也是確保學生認同教師、專心學習的重要保證。我校將教學督導委員會、兩級學生信息員制度、同行評教制度等方法相結合,通過學生、任課教師、退休教師多渠道參與,逐步完善本科教學評價機制。校教學督導委員會成員深入課堂隨機聽課,指導青年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向學校職能部門提出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學生教學信息員(包括班級信息員和校級信息員)負責了解和監督班級日常教學情況,并及時通過各種形式加以反饋。在完善學生網上評教的同時,開展教師教學質量(同行評價)網上評價,任課教師可通過教務管理系統查看學生網上評教與同行評價的數據,以利于教師更準確地掌握授課效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授課質量。同行評價與學生評課相結合,網絡評課與信息員評課相結合,多形式評教,多渠道參與,進一步完善了教學評價機制,對本科教學質量起到了促進作用。(四)強化教學競賽,激勵教師提升教學水平近年來,我校每年舉行一次全校性本科課堂教學競賽,激勵全體教師投身教學改革,發現優秀教師,培養教學名師,促進中青年教師優化教學過程,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課堂教學水平。2013至2014學年課堂教學競賽活動,全校各院系共有148名專任教師報名參賽。經過院系比賽與校級比賽兩個階段的競賽,最終有31人獲一等獎,46人獲二等獎。這一全校性教學競賽活動,對于提升教師課堂教學技能,樹立本科教學中心地位、提升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附件4-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課堂教學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表)。(五)強化技能訓練,打造學生課外鍛煉平臺學校注重學生技能訓練,建立了“兩賽”(即教師職業技能競賽與非師范職業技能競賽)這一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的訓練平臺。從1996年的首屆教師職業技能競賽至2014年,學生參賽人數累計達26057人次,獲獎人數達4981人次,其中2014年參賽學生數2707人次,獲獎人數362人次。2014屆師范生PSC通過率統計95.54%。五、學習效果與學生成長(一)學生發展情況及學習滿意度從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看,滿意以上比例達到99.95%,從新生報到情況看,學生報到率為100.00%。因此,學生對學校的整體滿意度高。2014年,全校參與各類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3688人次參與,約占學生人數的17.72%;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業競賽243項。2014屆本科畢業生畢業綜合訓練課題(含畢業設計、論文等)總數為5586,在實踐(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中完成數3598,占64.41%;本屆本科畢業生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通過率56.27%;六級考試通過率10.46%。本年度本科生發表論文1篇,獲準專利2項。本科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體質合格率比例為96.56%,學生發展狀況良好。(二)舉辦學生科技競賽我校通過舉辦一年一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科研項目課題申報等措施,積極推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近五年來,我校學生在“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屢獲佳績,僅2014年,即獲得文藝、體育競賽國際級獎項1項、其它各類國家級獎勵48項、省部級獎勵194項(參見附件5-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各類學科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表)。(三)推進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積極引進地方特色文化進校園,為校園文化注入新元素,相繼開展校第三屆大學生閩南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競賽決賽、“牽手山歌客家情”專場晚會、南音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等特色活動;2014年7月學校繼續組織近百名臺灣青少年學生到漳州開展“海峽兩岸青少年閩南文化研習營”活動,進一步推動兩岸青少年之間的文化交流互動。(四)開展學生獎助工作2013-2014學年,學校共資助學生80713人次,總計發放資助金額為3899.84萬元。其中政府獎、助學金發放4774人次,發放金額1538.65萬元;社會獎助學金發放194人次,發放金額56.3萬元;學校獎學金發放66771人次,發放金額956.35萬元;國家助學金發放2074人次,發放金額1106.75萬元;勤工助學金發放5764人次,發放金額88.54萬元;本年度減免學費973人次,減免金額119.75萬元;臨時困難補助163人次,補助總金額33.5萬元。(五)應屆本科生畢業情況2014年,我校應畢業應屆本科生總數5155人,實際畢業學生數5086人,結業學生數69人,應屆本科生畢業率98.66%。應獲學士學位應屆本科生5086人,實際授予學士學位學生5070人,未獲學士學位學生16人,應屆本科生學位授予率98.35%。(六)畢業生就業工作我校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畢業生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了“校黨政統一領導,職能部門統籌協調,院系組織實施,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的全員化就業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了就業工作制度,完善了立體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加大就業崗位拓展力度,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積極邀請用人單位進校招聘;加強對畢業生的教育和引導,鼓勵和扶持畢業生到民辦學校、中小企業就業;采取分類援助措施,促進家庭經濟困難且就業困難畢業生充分就業。高度重視畢業生創業教育工作,實施創業教育工作的“四個三”工程,即構建導師、資金、表彰三項工作機制,搭建網絡、社團、基地三個創業平臺,創建課堂、競賽、論壇三個創業教育載體,立足個性、專業、實踐三點進行創業引導,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2014年,我校本科畢業生(含就業)5086名,初次就業率為82.60%(參見附件5-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統計表),總體就業情況基本穩定,就業率穩中有升,畢業生就業去向日益多元。六、特色發展(一)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彰顯教師教育特色近年來,我校依托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試點和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1、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試點在地方政府統籌下,通過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中小學校三方合作,共建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構建師范生實習支教與在職教師校際交流、置換培訓同步進行的改革方案。以培養農村骨干教師和提高師范生實踐能力為共同責任,達到提高農村骨干教師整體水平和增強師范生指導力量的雙贏目的,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均衡發展,提高師范生的實踐能力。一是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目前,我校在福建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等三個地區建立了永安、平和、漳浦、洛江、云霄五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實習支教學生參加支教的學校涉及120個。改革實施以來,我校共有10個院系14個專業的5676名師范生,先后奔赴5個實驗區的82個鄉鎮130所中小學、幼兒園,不同程度承擔了頂崗教學工作任務,受益的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共2萬多名。其中2013-2014學年,我校共組織文學院等10個院系14個不同專業的1147名師范類學生赴永安、平和、漳浦、洛江等12個縣(市)中小學、幼兒園參加實習支教工作(參見附件6-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實習支教工作匯總表)。學校與5個縣級教育主管部門簽訂共建培養義務教育師資協議。學校對地方置換培訓考取教育碩士的在職鄉村教師減免學費;建設鄉村教師發展研究專題數據和資料庫,為地方政府提供數據支撐和政策咨詢依據。地方財政劃出專項資金,用于改善學校實習基地中鄉村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條件,補助校際交流教師、實習支教師范生生活交通費用。二是實施縣域師資均衡發展“四個計劃”。實施“骨干教師培養計劃”,與政府部門共建培養鄉村骨干教師責任共同體,2010年以來,地方教育部門先后安排20批骨干教師到我校接受“院本培訓”和“國培計劃”示范性集中培訓。我校共對全漳州市217名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進行了專業培訓,對全市1773名中小學教師進行了省級繼續教育培訓,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實施鄉村教師“置換培訓計劃”,解決教師培訓工學矛盾,并為師范生騰出實踐崗位。通過實習支教,由師范生頂崗置換培訓的骨干教師1402名,置換出來的骨干教師中有117名考上我校教育碩士,共為各實驗區培訓骨干教師12批,培訓置換教師726人。實施教師“校際交流計劃”,推進縣域優質學校與鄉村、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共完成幫扶計劃2407對,2407名縣域優質校教師到農村薄弱校交流任教。實施師范生“實習支教計劃”,選派優秀教師到鄉村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展基礎教育課題研究,指導實習支教學生。實驗區共有1360名骨干教師承擔“實習支教”指導任務,為師范生舉辦165次專業技能培訓,開設148場專題講座,舉行135場教學比武;我校先后安排126名學科專家到實驗區開展骨干教師“校本培訓”,與在職教師聯合開展教改科研項目30項。實踐證明,改革有效增強了師范生教師教育職業技能,提升了師范生的實踐能力與就業實力。2013年,在全省中小學教師統一招考中,參加教師招考的實習支教學生79%通過面試,面試通過率居全省之首;參加實習支教師范生就業率達96.5%以上。這項改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教育廳等部門有關領導給予充分肯定和支持。校領導先后在貴州、河北召開的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地方院校協作論壇上作專題演講。2012年3月,學校主辦了高師院校教師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17所高師院校的專家學者齊聚我校,就教師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進行了深入研討。由我校牽頭,與贛南師院、長春師院、肇慶學院組成“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四校聯盟,在各自省區開展實驗,共同推進這項工作。本項改革引起了社會媒體的廣泛關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日報(內參)》、《教育部簡報》、《福建教育工作簡報》、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環球網、中國日報網、中國臺灣網、大洋網、中國教師人才網等數十家新聞媒體先后對我校的改革創新與實踐成果進行宣傳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此項改革現已列為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福建省“十二五”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并榮獲福建省第七屆教學成果特等獎。2、建設區域鄉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依托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2012年,我校成立2011“協同創新”工作領導小組。2013年9月20日,我校“區域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由閩南師范大學牽頭,協同單位包括:三明市永安市教育局、泉州市洛江區教育局、漳州市薌城區教育局、龍文區教育局、云霄縣教育局。參與單位共同簽署了《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協議書》,明確了各自的分工。2013年“區域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成為福建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單位,2015年“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第二批省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經費由省財政資助。總體實施路線:區域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以“研究農村教師,服務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發展”為宗旨,通過“校地共建、院校聯合、機制創新、協同育人”推動區域農村教師發展的機制和體制創新,聚焦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重大的區域農村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問題、注重大規模實證調查和介入式行動研究,實現為區域農村教師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咨詢報告與實踐指導的研究目標。中心運行狀態:閩南師范大學和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協同,以縣域教師進修學校為基地,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輻射全縣中小學和幼兒園,實施師范生實習支教與在職教師“置換培訓”和“校際交流”同步改革,構建教師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職后培訓“一體化”體系。以創新機制、引領服務、協同育人、彰顯特色的教師教育新理念引領,實現高校、政府和中小學互動合作的教師教育管理一體化。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有機銜接的教育過程一體化,建立政府、社會與學校共同培育高素質師資的長效機制。協同單位實行人員互聘、聯合成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聯合申請項目、聯合發表成果。實施鄉村教師發展“四個計劃”同步改革,構建鄉村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銜接的學習共同體。中心在國內影響力及社會貢獻和認可度:2013年7月,李順興副校長應邀參加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地方院校協作會第七屆地方院校校長論壇。《協同創建地方院校教師教育聯盟,引領服務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的前期培育與建設》專題報告,引起與會領導、專家和代表的強烈反響。2013年12月,閩南師范大學召開第三屆閩粵贛地方高校教學工作聯席會,來自粵閩贛三省主要協同高校的副校長、教務處長等20余人與會,共同探討“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師范生的培養問題。2014年7月,李進金校長帶隊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師范大學聯席會議和第八屆地方院校校長論壇,提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拓展高師實習支教功能一一閩南師范大學推進“U-G-S”教師教育機制創新的實踐》專題論文。著名教育學家潘懋元先生、福建省教育廳專家組、全國教師教育學會地方校長協作會等認為,該項目對全國地方高師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在國內教師教育改革實踐中處于領先水平。實踐證明,“區域農村教師教育協同創新中心”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協同單位中泉州市洛江區、漳州市龍文區和常山經濟開發區被認定為“2013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在2014年福建省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督導檢查反饋會上,永安市得到專家組的表揚和肯定,以高分通過評估驗收。3、關愛鄉村留守兒童,助力鄉村留守兒童成長我校在深化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實踐中和推進“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過程中,以教師教育改革試驗區為基地,開展“實習支教生教育關愛留守兒童”試點項目。2014年3月,我校李進金校長帶領相關單位負責人,深入云霄、永安、洛江等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的十幾所實習支教學校,就如何以我校實習支教工作為平臺,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并與同年4月開始我校在各創新實驗區陸續開展“我與留守兒童共成長”、“大手拉小手”、“結對子”等關愛鄉村留守兒童系列活動。一是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和聯系手冊。在實驗區的實習支教學校中,選擇家庭情況較為典型的留守兒童,作為與我校實習支教學生“結對子”的對象,通過實習支教學校留守兒童情況調查,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和聯系手冊(含學生的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家長務工單位詳細地址、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其委托監護人等詳細信息)。為關愛留守兒童和建設留守兒童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實施“一對一”幫扶、愛心接力工作機制。根據前期留守兒童檔案,確定重點幫扶對象,實施實習支教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在留守兒童中確立重點幫扶對象并配備實習支教學生與他們結對子。配對幫扶實習支教學生要經常與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我校實習支教學生要不時與留守學生互相交流、溝通,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生活情況;非寄宿的兒童,實習支教學生與當地指導教師要定期走訪與臨時監護人交流,及時反饋兒童的情況,幫助做好兒童的思想工作。讓留守學生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對已缺失的家庭教育進行補償,使他們走出孤獨和憂郁。三是共建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利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資金,與永安羅坊學校、永安槐南小學、青水民族中學、洛江羅溪中心小學、洛江馬甲三新小學、洛江河市中學、云霄三中、云霄火田中學、云霄列嶼中學等9所學校共建農村留守兒童之家,投入資金20多萬元。與此同時,我校通過校友捐款、向社會募捐等方式,籌措資金,建立助學基金,除了對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給予特別的照顧外,對一些貧困留守兒童進行資助,確保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四是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服務活動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教育實習實訓中心與校團委聯合到農村學校共建愛心圖書館,并舉辦一些學習輔導、文藝、體育、科技和素質拓展等志愿服務活動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五是開展“我與留守兒童共成長”征文活動。第一期共收到征文近200篇,目前已評出一、二、三等獎共30名。開展幫扶留守兒童活動,關愛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建設新的內涵,將進一步推動實驗區工作的開展。近年來,我校依托地方政府統籌下“三位一體”教師教育改革試點和區域農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實驗區、實施縣域師資均衡發展“四個計劃”、建設區域鄉村教師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和開展關愛鄉村留守兒童項目等方式,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在國內教師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產生了積極的反響,使我校教師教育辦學特色得以彰顯,社會聲譽得到認可。2015年8月31日福建省教育廳教育簡報(第8期)刊發《閩南師范大學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10月10日,教育部網站新聞欄目刊登我校多舉措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做法。(二)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系列工程,突顯閩南區域文化特色我校根植于閩南這片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沃土,始終把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作為自身的使命和責任,不斷汲取閩南文化精神,充分發掘和利用閩南優秀文化資源以促進人才培養,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第一,深化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2011年起學校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現該計劃已由“試點”轉為“示范”,在學校文科人才培養方面起引領和示范作用。本學年,該計劃繼續從文學院、歷史學院、藝術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的漢語言文學、歷史學、美術、音樂、編輯、新聞傳播、旅游管理等七個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中,通過考試選拔出30名優秀學生,組成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示范班進行個性化專門培養,致力于鍛造掌握漢語言文學、歷史學、閩南文化以及基礎教育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從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閩臺文化交流以及閩南文化與文學的教學、科學研究、管理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力求在培養本科層次的閩南文化應用型人才方面探索出一條特色創新人才培養之路。學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該項培養計劃:以閩南文化研究院為平臺,整合校內外師資力量,建設一支跨學科跨專業的高素質教學團隊;構建科學合理的閩南文化特色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基本涵蓋了閩南文化的主體部分,有利于夯實學生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拓展寬廣的學術視野;編寫出版系列閩南文化特色教材;大力建設專業實踐基地,開辦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強化實踐環節,提升學生田野工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注重協同創新,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優勢,構建政府、高校、科研機構、民間社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密切合作,海峽兩岸高校教師互聘交流,實施兩岸高校“雙導師”制,共同培養閩南文化特色人才的創新培養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以上創新舉措全方位推進改革試點工作,試點班人才培養取得顯著成效,受到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歡迎與肯定。福建省教育電視臺根據省教育廳及省教改辦的安排和要求,對“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專題采訪,并拍制成電視專題片在教育電視臺播放,其他多家媒體也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報道和宣傳。第二,深化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完整的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是學校傳承、創新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本學年,學校在繼續實施“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海峽兩岸豐富的閩南文化資源及自身辦學優勢,深化從本科到碩士、博士完整的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在本科教育上,學校繼續實施省級教改項目“優秀閩南文化人才培養計劃”改革項目,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教學和實踐體系,將“試點”改為“示范”,全面提升特色人才培養質量;在研究生教育上,學校自主設置的閩南民俗文化與民間文藝、閩南文化與家族社會兩個碩士點及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經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辦批準,正式面向臺港澳招生,從而拓展了生源,改善了生源結構,提高了學校特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更好地滿足國家的特殊需求。由于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該培養體系獲得2014年福建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學校在特色人才培養上的上述經驗和做法,在莆田學院媽祖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韓山師范學院潮汕文化特色人才培養、嘉應學院客家文化特色人才培養中得到一定的推廣和應用。第三,構建閩南文化教學、研究的高端平臺。2014年7月,經學校申請和專家組現場答辯、實地考察,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在閩南師范大學建立福建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閩南師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這是我校唯一的一個省級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該基地著眼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致力于閩南文化傳承與創新,集學術研究、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既是大陸培養閩南文化高層次人才的綜合性教學科研機構,也是開展兩岸閩南文化交流的高端平臺。截止2014年12月底,基地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規劃項目3項,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5項,出版大型文獻叢書《臺海文獻匯刊》(60冊)、《閩南涉臺族譜匯編》(100冊)及《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綜論》、《閩臺文化的多元詮釋》、《讖占與中國社會文化》等學術著作,在學界產生了重大反響。該平臺的建立及其成果,為閩南文化傳承、創新及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繼續組織閩南文化系列講座,推進兩岸學生社團交流互訪。學校不斷探索閩南文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積極拓展第一、第二課堂,提升學生人文素質,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本學年,學校積極開展校內人文社科系列講座活動,其中僅閩臺文化系列就邀請了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海洋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在內的13名海內外知名學者到校作專題學術演講(參見附件6-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閩南文化學術講座一覽表)。成功舉辦第三屆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海峽兩岸青年聯歡節夏令營等多項交流活動,推進兩岸學生社團交流互訪,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閩南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其中,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被國務院臺辦列為年度重點交流項目,并給予全額經費支持。七、需要解決的問題2013-2014學年,學校取得了辦學發展的一系列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需進一步增加;師資隊伍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需要加大領軍人才的引進;教學條件建設還需進一步改善,需要推動數字化校園建設;專業結構與布局需進一步優化,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生創業創新教育有待進一步深化;對外交流合作的層次有待提升等。今后,我們將在工作中認真總結分析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以更好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將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凝心聚力,開拓創新,堅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開創學校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的新局面。

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支撐數據序號數據名稱數值1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比例(%)95.972教師數量及結構專任教師96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人員134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96人,高級職稱教師合計43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4.75%。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總數556人,占專任教師的57.86%;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223人,占專任教師的23.20%。3本科專業總數、當年本科招生專業總數、當年新增專業專業總數62個、當年招生專業總數52、新增專業2個停招專業名單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動物科學、農村經濟管理、人文教育、統計學4生師比20.10:15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元/生)7079.966當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萬元)1463.337生均紙質圖書(冊/生)98.048電子圖書種數(種)2484034電子期刊種數(種)1648639生均教學行政用房(平方米/生)14.27生均實驗室面積(平方米/生)0.7210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萬元/生)0.2111本科專項教學經費(萬元)404412生均本科實驗經費(元/生)18.2013生均本科實習經費(元/生)52.6314全校開設課程總門數(門)206115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文學14.72理學17.83工學24.40教育學17.12管理學18.64法學21.84經濟學19.39農學30.62歷史學15.63藝術學14.8716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文學12.18理學17.22工學13.95教育學20.38管理學13.52法學14.64經濟學14.83農學17.56歷史學12.5817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不含講座)92.3018教授授本科課程占課程總門次數的比例(%)10.7119應屆本科生畢業率(%)98.6020應屆本科生學位授予率(%)99.7021應屆本科生初次就業率(%)82.6022體質測試達標率(%)96.5623學生學習滿意度(%)99.9524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98.8說明:23、是指學生評教優良率,通過教學管理系統由學生給教師評課得分統計而成(80分以上為優良)24、是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態度、業務水平、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的總體滿意度,問卷調研結果

附件:附件1-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專業一覽表(2014年)附件1-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生錄取情況表附件2-1閩南師范大學教師人數核算表附件2-2閩南師范大學學生人數核算表附件2-3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經費預算安排表附件2-4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一覽表附件3-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質量工程項目一覽表附件3-2閩南師范大學獲省級立項資助共建實踐(實習)單位附件4-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課堂教學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表附件5-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各類學科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表附件5-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統計表附件6-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實習支教工作匯總表附件6-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閩南文化學術講座一覽表

附件1-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專業一覽表(2014年)序號所屬學院專業代碼專業名稱修業年限學科門類學位授予門類師范標識備注1文學院050101漢語言文學四年文學文學J2050103漢語國際教育四年文學文學3外國語學院050201英語四年文學文學J4050207日語四年文學文學5050261翻譯四年文學預計2016年獲得文學學士授予權6050262商務英語四年文學2015新增7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030101K法學四年法學法學8030201政治學與行政學四年法學法學9030302社會工作四年法學法學10120403勞動與社會保障四年管理學管理學11數學與統計學院070101數學與應用數學四年理學理學J12070102信息與計算科學四年理學理學13071201統計學四年理學理學14071202應用統計學四年理學理學15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070201物理學四年理學理學J16080601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年工學工學17080701電子信息工程四年工學工學18080714T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四年工學工學19080716T應用電子技術教育四年工學預計年獲得工學學士授予權S20080705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四年工學2015新增21化學與環境學院040102科學教育四年教育學教育學S22070301化學四年理學理學S23070302應用化學四年理學工學24082502環境工程四年工學工學25082503環境科學四年工學理學序號所屬學院專業代碼專業名稱修業年限學科門類學位授予門類師范標識備注26歷史系040103人文教育四年教育學教育學S27060101歷史學四年歷史學歷史學J28計算機學院080901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四年工學工學J29080903網絡工程四年工學工學30120102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四年管理學預計2018年獲得工學學士授予權2018年前授予管理學學士31080902軟件工程四年工學預計2017年獲得工學學士授予權32教育科學學院040104教育技術學四年教育學理學S33040106學前教育四年教育學教育學S34040107小學教育四年教育學教育學S35071101心理學四年理學教育學J36體育學院040201體育教育四年教育學教育學S3704020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四年教育學教育學38商學院020101經濟學四年經濟學經濟學39020102經濟統計學四年經濟學經濟學40020401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年經濟學經濟學41120301農林經濟管理四年管理學預計年獲得管理學學士授予權42120202市場營銷四年管理學管理學43120204財務管理四年管理學管理學44120206人力資源管理四年管理學管理學45120901K旅游管理四年管理學管理學46120904T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四年管理學預計2017年獲得管理學學士授予權S47120210文化產業管理四年管理學預計2016年獲得管理學學士授予權48020307T經濟與金融四年經濟學預計2018年獲得經濟學學士授予權新增專業序號所屬學院專業代碼專業名稱修業年限學科門類學位授予門類師范標識備注49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071001生物科學四年理學理學J50082701食品科學與工程四年工學工學54082702食品質量與安全四年工學預計2016年獲得工學學士授予權52090102園藝四年農學農學53090301動物科學四年農學預計年獲得農學學士授予權54090502園林四年農學農學55藝術學院130202音樂學四年藝術學預計2017年獲得藝術學學士授予權J2017年前授予文學學士56130401美術學四年藝術學預計2017年獲得藝術學學士授予權J2017年前授予文學學士57130506公共藝術四年藝術學預計2018年獲得藝術學學士授予權新增專業58新聞傳播學院050302廣播電視學四年文學文學59050303廣告學四年文學文學60050305編輯出版學四年文學文學61130305廣播電視編導四年藝術學預計2017年獲得藝術學學士授予權2017年前授予文學學士62馬克思主義學院030503思想政治教育四年法學預計2017年獲得法學學士授予權S2017年前授予教育學學士

附件1-2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生錄取情況表專業招生科類師范錄取人數省外錄取人數第一志愿錄取人數省內第一志愿錄取人數編輯出版學文理108129996財務管理理工100129988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理工1002010080電子信息工程理工100209980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理工100206980法學文理16018158142翻譯文理60126048公共藝術藝術60155945廣播電視編導藝術54105444廣播電視學文理54185436廣播電視學(影視多媒體技術)文理4003640廣播電視學(專升本)專升本5305353廣告學文理108239285國際經濟與貿易文理1052010585國際經濟與貿易(閩臺)文理4004040漢語言文學(師范)文史學類(師范)(化學、科學教育)理工境工程理工50304520環境科學理工5042448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理工50204830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升本)專升本1240124124教育技術學(師范)理工師4040340經濟統計學(投資決策方向)理工1101210498經濟學文理5535552經濟學(財務金融方向,閩臺)理工4004040經濟與金融文理100209780勞動與社會保障文理52205032歷史學(師范)文史師90408850旅游管理文理1101711093美術學(教師教育)藝術師6006060人力資源管理文理5455449人力資源管理文理4004040日語文理60115249軟件工程理工100106590社會工作文理56385218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40113729生物科學(師范)理工師80527128食品科學與工程理工90607730食品科學與工程(閩臺)理工4003840食品質量與安全理工90306560市場營銷文理1101510895數學與應用數學(財經數學方向)理工50103740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理工師1505215098思想政治教育(師范)文史師1126510947體育教育(師范)體育師1202511795網絡工程理工100308770文化產業管理文理80367844物理學(光電方向)理工50304518物理學(師范)理工師50225020小學教育(師范)文理師90408850心理學(師范)文理師60225938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理工50304520信息與計算科學理工50134837學前教育(師范)文史師80517629音樂學藝術30142816音樂學(教師教育)藝術師5005050應用化學理工100299871應用統計學理工52105242英語文語(師范)文理師12016118104園林理工90706720園藝理工4040300政治學與行政學文史7062678中國語言文學類(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文史師225120223105備注:因我校采用平行專業投檔原則,考生所填報專業均為第一志愿專業。因此表格中的“第一志愿錄取人數”采用“院校第一志愿錄取人數”進行統計。附件2-1閩南師范大學教師人數核算表序號教師類別數量折合比例折合數1專任教師9611.09612外聘教師2590.51303任課教師折合數1091附件2-2閩南師范大學學生人數核算表項目數量備注普通本科生19973普通高職(專科)生0碩士研究生787博士研究生10留學生1普通預科生40進修學生0成人脫產學生0夜大(業余)學生數1836函授生數1816自考學生8408其他

全日制在校生數20811

折合在校生數21948.9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數比(%)95.97

附件2-3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經費預算安排表(一)部門教學行政經費教學實踐經費教學專項經費合計

(單位:萬元)辦公

經費教學差旅費及培訓費資料講義費及考試費實習費實踐

教學

經費實驗

材料費新專業

建設費實踐教學專項其他教學專項文學院7.926.67.399.034.93006041.87外語學院11.49.58.039.815.35036053.09法學院4.23.53.784.612.522.100020.71數計學院6.725.65.466.673.640.35361249.44物信學院8.286.97.489.156.928.48381068.21化學學院6.965.86.517.954.885.78310050.88歷史學院5.164.35.366.553.571.5237036.46計算機學院7.267.138.727.033.38616061.46教育學院7.686.45.286.463.521.4308038.77體育學院6.125.12.813.441.881.4032548.75經濟學院5.884.97.328.955.832.7805040.66管理學院5.764.86.598.065.30.6136040.12生物學院6.725.67.148.726.446.34310053.96藝術學院4.23.53.344.098.171.8013038.1新聞學院4.443.75.867.175.982.0637039.21海教院0.720.600000809.32馬克思主義學院5.044.21.682.061.120004054.1大學英語

教學部6.845.7000000517.54網絡與計算機教學部1.080.90000.50002.48教師教育

學院1.81.500000047.3閩南文化

研究院2.041.70.140000003.88軍事理論

教研室0000000033實習支教

專項00000000110110合計116.1696.891.3111.4477.0838.5330119209889.31附件2-3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本科教學經費預算安排表(二)單位:萬元部門序號專項經費金額

(萬元)備注教

處1行政辦公經費162電子注冊、證書購置專項83公共試卷制作、考試費專項164教材出版資助專項85職業技能競賽專項126教學督導專項167資料講義費5.698實踐教學公共專項(畢業論文)69教學改革研究專項1310機動經費10合計110.69附件2-4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一覽表(5萬元以上)系別儀器名稱規格型號申購數單價(萬元)總金額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飲料實訓生產線SY-20160.00060.000全自動氨基酸分析儀A300153.90053.900快速粘度糊化儀MICROVISCO-AMYLO-GRAPH130.60030.600差示掃描量熱儀7890B127.70027.700氣相色譜儀7890B127.55827.558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127.50027.500質構儀CT3113.80013.800激光粒度分布儀BT-9300ST19.9809.980植物圖像分析儀系統LA-S19.9709.970冷凍干燥機ALPHA1-2LD-PLUS19.4809.48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T918.7008.700微波真空干燥機KL-2D-4ZK16.8006.800熱循環儀TPROFESSIONALSTANDARGRADIEM15.3405.340超聲波高效提取濃縮設備TS-NS-2015.2005.200菌物中心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DMi81126.000126.000全波長多功能酶標儀InfiniteM200Pro123.70023.700梯度PCR儀MastercyclernexusGSX116.4006.400全自動雙道原子熒光光度計AFS-8220113.20013.200水生動物養殖系統Z-A-S5113.00013.000厭氧培養箱Bugboxsm113.87013.870示差折光檢測器Agilent1200Infinity17.9807.980化學與環境學院電子顯微鏡JSM-6010LA199.46099.460氣相色譜G515.8005.800電化學工作站CHI660E15.3005.300紅外光譜儀NICOLETIS10131.80031.800元素分析儀EA3000139.26039.260單模微波反應器MONOWAVE300122.98022.980液相色譜儀LC-6A118.50018.500電化學工作站CHI660E25.41010.820浮游植物熒光儀PHYTO-PAM139.00039.000正向滲透實驗設備KYM-FS-FO-3A17.0007.000全自動氣體吸附儀GEMINIVII2390121.50021.500熒光分光光度計CARYECLIPSE124.75024.75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PECORD210PLUS17.7007.7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SPECORD200PLUS17.0007.000熒光檢測器配套1260液相使用19.8009.800物信學院半導體泵浦固體激光器綜合實驗GCS-DPSL47.65030.600光譜儀AQ6370D-10-H-/FC/RFC123.80023.800光纖熔接機FUJIKURA80S15.0005.000可調激光源AQ2200-132-CC-T2-PA113.20013.200粒計算重點實驗室服務器DELL45.20020.800教科院眼動跟蹤儀EYELINK1000130.98030.980監控系統118.60018.600新聞傳播學院集群渲染服務器(16+1虛擬應用系統)強氧RI1900156.00056.000存儲陣列(渲染高速資源池庫)德拓SmartorI2400115.00015.000合計521065.328附件3-1閩南師范大學本科質量工程項目一覽表(省級及以上)序號項目類型項目名稱負責人所在學院級別項目批準時間項目批準文號1特色專業化學翁文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國家級2010年教高函[2010]15號2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數學與應用數學李克典數學與統計學院國家級2013年教高司函[2013]56號3國家級創新教師培養模式示范項目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校“三位一體”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黃曉農閩南師范大學國家級2013年教師司[2013]13號4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劉新文文學院省級2003年閩教高[2003]70號5精品課程文學理論沈金耀文學院省級2006年閩教高[2006]67號6精品課程數學分析李克典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6年閩教高[2006]67號7精品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張桂興文學院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45號8精品課程點集拓撲學李進金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45號9精品課程高等代數林衛強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45號10精品課程高等數學陳躍輝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7]45號11精品課程離散數學林宣治計算機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8]48號12精品課程化學教學論及實驗林珩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8]48號13精品課程政治經濟學陳麗麗經濟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8]50號14精品課程中國通史張欣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8]50號15精品課程環境化學鄭鳳英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16精品課程數學物理方法周小方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17精品課程人力資源管理江歷明管理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18精品課程教育學蔡勇強教育科學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19精品課程世界通史劉晶輝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20精品課程傳播學靳青萬新聞傳播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73號21精品課程無機化學及實驗高飛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36號22精品課程電動力學李子軍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36號23精品課程心理學曾天德教育科學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36號24精品課程鋼琴郭立紅藝術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25精品課程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王希華教育科學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26精品課程高級英語吳玉玲外國語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27教學團隊數學專業基礎課教學團隊李克典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118號28教學團隊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教學團隊翁文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8]68號29教學團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張桂興文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84號30教學團隊文藝理論教學團隊祖國頌文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35號31教學團隊食品科學與工程教學團隊鄭藝梅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32特色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陳躍輝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8]19號33特色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陳煜瀾文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82號34特色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吳鳳嬌經濟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09]82號35特色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彭金發馬克思主義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34號36特色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黃茹芬計算機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37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師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李進金閩南師范大學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122號38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地方高師院校文科生實踐環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肖慶偉閩南師范大學省級2007年閩教高[2007]122號39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人文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鄧文金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省級2008年閩教高[2009]57號40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化學與環境科學類本科生實踐技能綜合培養創新實驗區林德娟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10]7號41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漢語言文學與閩臺區域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張則桐文學院省級2009年閩教高[2010]7號42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林夢雷數學與統計學院省級2010年閩教高[2010]95號43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陳寶興計算機學院省級2011年閩教高[2011]69號44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食品科學與工程李輝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45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化學高飛化學與環境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46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心理學張靈聰教育科學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47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莊榕榕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48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黃茹芬計算機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49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英語吳玉玲外國語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50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歷史學張欣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51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人力資源管理曾明華管理學院省級2012年閩教高[2012]41號附件3-2閩南師范大學獲省級立項資助共建實踐(實習)單位序號建設單位名稱共建高校名稱實踐基地類別級別1永安市教育局閩南師范大學教育學實踐教育基地國家級2立達信綠色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閩南師范大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3福建省閩南花卉有限公司閩南師范大學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省級4福建海山食品有限公司閩南師范大學管理學教育實踐基地省級5漳州市教育局漳州市第一中學云霄第一中學龍海市程溪中學漳州市長泰縣第二中學閩南師范大學文學實踐教育基地省級6福建片仔癀化妝品有限公司龍翔實業有限公司漳州市產品質量檢驗所漳州市東區污水處理廠漳州市西區污水處理廠漳州市環境監測站科輝環保有限公司閩南師范大學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附件4-1閩南師范大學2014年度課堂教學競賽獲獎情況統計表序號獲獎類別獲獎教師獲獎所在學院1一等獎陳紹戀外國語學院2一等獎邱緒萍外國語學院3一等獎陳煌書外國語學院4一等獎楊鵬外國語學院5一等獎王凌娜大外部6一等獎宋惠麗大外部7一等獎黃耀明法管院8一等獎劉永法管院9一等獎林志芳馬院10一等獎滕松艷馬院11一等獎謝雅璐商學院12一等獎張敏鋒商學院13一等獎陳斯胄商學院14一等獎蔡穎婕商學院15一等獎方靜新聞學院16一等獎康國晶藝術學院17一等獎郭群教科院18一等獎李曉霞教科院19一等獎李國平化學與環境學院20一等獎黃明強化學與環境學院21一等獎陳群山計算機學院22一等獎閻鉦體育學院23一等獎鄭素蘭生物學院24一等獎王海光物信學院25一等獎陳育群物信學院26一等獎馬米花數統學院27一等獎王艷數統學院28二等獎司延安外國語學院29二等獎雷艷紅外國語學院30二等獎郭小艷外國語學院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