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以及思想觀念在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進行了一場引人注目的大轉換。便稱之為“哥倫布大交換”。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對人類歷史的影響《經濟與社會生活》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一、新航路開辟前物種交流及特點?早期農業傳播示意圖特點:彼此臨近地區和各大洲內部;也有跨洲際交流;主要集中在亞洲、非洲、歐洲之間;交流內容豐富。二、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1、原因(推動因素)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促進了新舊大陸之間的聯系歐洲早期殖民擴張;世界市場的出現及逐漸擴展。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優勢。(一)獨特奇異的新世界——新世界的新物種材料:不見綿羊,也不見山羊,更不見其它任何野獸,不過我(哥倫布)才登岸不久,半天而已;可是如果真有任何這類動物,不該一只也沒遇上才是……這里有狗,可是一聲都不吠。這里的樹木,和我們那里完全不同,就像白晝、黑夜之別,水果、草木、石頭,所有東西,通通不一樣。——《哥倫布大交換》P2問題:哥倫布等在新大陸發現了哪些新物種?玉米、馬鈴薯、甘薯、辣椒等下圖是來自美洲食物物種,把下圖中的作物進行分類,說說它們在歐洲和中國是怎樣傳播的?
請結合教材P8第二段內容,繪制玉米、馬鈴薯、甘薯在歐洲傳播的時空路線圖。2、美洲物種外傳概況玉米:16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傳入——16世紀中葉起在南歐廣泛種植——17世紀傳遍歐洲各國。馬鈴薯:16世紀作為觀賞植物傳入——16世紀末作為食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在歐洲傳播緩慢。(1)糧食作物在歐洲傳播(2)糧食作物傳入中國①明朝時,玉米傳入中國,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種植已遍布全國。②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材料二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摘編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摘編自[清]《漢中府志)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摘編自[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教材P8第三段內容,比較從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國的種植情況有什么變化并分析原因。由很少種植到遍布全國。原因:產量豐富,經濟價值較高,有利于解決食品供給問題,人民自發種植與政府重視推廣,對氣候環境較強的適應性。材料三中國有利于水稻和小麥種植的土地相對太缺乏了,從這個角度看,哥倫布大交換是很大的恩惠,中國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來不能種植水稻和小麥的土地,可以種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煙草、辣椒、菠蘿、腰果、樹薯(木薯),所有這些都流入福建、廣東,并逐漸傳播至中國各地。這一切都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誰能想象,若沒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會是什么樣子?——據《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依據材料三分析這種食物交換在中國起了什么作用?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使中國物種急劇增多;使中國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3)蔬菜傳入歐洲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食用栽培②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傳回美洲(3)蔬菜的對外傳播——“狼桃變美味”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諾赫蒂蘭(今新墨西哥城)殘忍殺害了25萬阿茲特克人,徹底滅亡了這個曾經輝煌的帝國,他們將黃金與財富搬運至歐洲的同時,也將番茄、辣椒等作物帶回了歐洲。因為番茄顏色艷美,人們將它作為庭院中的珍異觀賞植物,較少食用;又因其極易腐爛,加之其葉片和莖部具有濃烈的特殊氣味,早期番茄被人們認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稱為“狼桃”。到了18世紀,法國有一位畫家禁不住誘惑,決心冒死嘗一嘗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們的警告,仍不免心驚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時間在焦慮、恐懼中慢慢過去,12小時后,這位冒險的畫家仍好好地活著,而且食欲大增,從此他忍不住經常吃起“狼桃”來,而這位畫家不畏犧牲、勇敢嘗試西紅柿的趣話也在各地傳播開來。——據劉小方《可怖狼桃與洋柿子》等整理
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4)蔬菜傳入中國
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清朝光緒年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思考辣椒傳入中國在西南和中南地區流行的原因,又是如何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中國西南和中南地區多為山地丘陵,氣候潮濕,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寒冷干燥,濕氣侵人。辣椒有驅風寒、祛風濕的功效,吃辣椒可祛濕抗潮。且當地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適宜種植。辣椒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取向;辣椒融入了中華飲食文化的主流;辣椒象征中國革命與文學藝術的巧妙聯系。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2、禽畜在美洲的傳播歐洲移民把雞、牛、羊、馬、豬、驢等禽畜傳入了美洲,極大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小麥水稻在美洲的傳播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種繁多,風格迥異,小麥產業也隨之興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2、禽畜在美洲的傳播歐洲移民把雞、牛、羊、馬、豬、驢等禽畜傳入了美洲,極大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
美國不僅是工業大國,還是畜牧業生產的超級大國,各種畜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2003年肉類總產量為3910噸,占世界肉類總產量的%。肉牛存欄9610萬頭,居世界首位,牛肉產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禽肉產量超過整個歐洲產量,雞蛋產量列世界第二位。人均占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結合材料和教材第三子目,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材料一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歸功于全球糧食作物和動物交換所帶來的飲食營養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據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統計四、一體”的世界: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材料:以日本為例,雖然地理位置過北不利于樹薯生長,日本人民也從未喜歡上玉米,可是美洲馬鈴薯,不論甘薯,白薯卻都已多年成為該國重要營養內容。17世紀晚期甘薯經琉球群島,從中國傳到日本……甘薯也向眾人證明,有了它鐵定不會斷糧:四個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發現,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來。
——摘自《哥倫布大交換》第165頁
1.物種交流提高全球糧食產量,促進世界人口激增。豐富人們食物種類,改變飲食習慣和食物結構。材料三
新航路的開辟,歐洲的飲食生活發生變化。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馬魯古的香料、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貿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現在歐洲的餐桌上。——摘編自朱基福《新航路開辟:歐洲飲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四推動世界不同地區之間以及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材料五
大宗煙草、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大米、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進出口量驟增……
許多昔日的奢侈品成為大眾日用品。
——李吟楓《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歷史作用》材料六包谷:歲共出萬余石,苗鄉自食并縮酒賣甚眾,貧民做耙賣,村市熬糖做粉賣,每石十大官斗,現價易制錢一十二文,較米每石十大官斗現價少易制錢四千六百文。
——宣統元年湖南《永綏直隸廳志》(2018年3月22日)美國大豆協會會長約翰(JohnHeisdorffer)說:“我是來自愛荷華州的一個農民,有人妨礙了我最大的市場,那真是令人沮喪。我們每年需要向中國出口1460億美元的大豆,中國是我們最大的客戶。……我們當地的谷倉(運營商)一下午都在接電話,農民都希望今天就出售他們的糧食。”大豆太難了!
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材料七通過將玉蜀黍和甘薯擠塞進每一個角落和每一處縫隙,在1700年至1800年間,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讓這個國家的種植面積幾乎增加了兩倍。為了開辟必須的農田,他們砍伐了許多已有樹百年歷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養分從山丘上被沖刷下來。最終,養分耗盡的土地甚至連玉蜀黍和甘薯都無法滋養了。于是農民會砍伐更多的森林,這個周期又再一次開始。——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
材料八
圖片來源: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物種多樣性減少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的重要原因。外來物種入侵是一場生態災難,現已成為全球問題。“生物入侵和氣候變化、棲息地減少、環境污染防治一樣,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學習聚焦外來物種的交流傳播給豐富了人類生活的同時,但也出現了生物入侵現象,參看圖片,閱讀材料,談談我們應如何對待外來物種的傳播?材料(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特點:范圍具有全球性;交流就有雙向互補性;歐洲具有主導性;內容具有豐富性;結果具有兩重性(積極和消極);時間具有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美洲物種外傳糧食作物:玉米、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傳入歐洲
傳入亞洲
傳入歐洲
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推廣糧食作物:小麥、大麥、水稻水果: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黃瓜、豌豆禽畜:雞、牛、驢、馬、豬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糧食產量增加;世界人口激增飲食習慣、日常生活改變;經濟貿易發展生態環境遭破壞課堂小結1.有學者統計,中國1685年人口約為1億,1767年約為2億,1790年約為3億,此間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來自新的作物從新大陸直接或間接傳入中國。“新作物”最有可能是(
)A.玉米和馬鈴薯 B.小麥和水稻C.馬鈴薯和小麥 D.水稻和玉米【答案】選A。【解析】1790年已是新航路開辟近300年,有利人口猛增的食物物種主要是來自美洲的玉米等。A課堂鞏固訓練2.下表是我國部分地區最早種植甘薯時間表,這說明當時我國(
)地區四川云南廣西湖北陜西山東河北時間(年)1733173517361740174917521758A.甘薯種植已經比較廣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C.與美洲的經濟交往頻繁D.已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答案】A。【解析】
[從最早種植甘薯的地區看出,甘薯種植已經比較廣泛,故選A項;B、C、D三項均與材料無關,排除。]A3.16世紀初,歐洲的馬和牛被引進到美洲;1555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18世紀初,原產自美洲的咖啡風靡歐洲。據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種交換中居主導地位B.新航路開辟催生出歐洲新的生產方式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進了文明進步D.人類社會的橫向交流取得了重大進展【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新航路開辟后使得各大洲之間的物種實現了多向交流,并沒有哪個洲的物種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故A項錯誤;題干敘述的是物種交流,并未催生出歐洲新的生產方式,故B項錯誤;新航路開辟實現的是物種交流,并未出現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故C項錯誤;歐洲、美洲、中國的橫向物種交流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故D項正確D4.明清時期平均每年發生水旱等自然災害超過18次,農業發展形勢嚴峻。但是從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全國耕地面積約增加了3億畝,不到50%,而人口卻增加了近3倍。出現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摩托車的騎躍技巧與體驗活動考核試卷
- 廚房電器生產環境與職業健康安全考核試卷
- 木材加工過程中的物料管理優化考核試卷
- 皮革制品修補行業國際標準與認證考核試卷
- 模擬音響電路設計考核試卷
- 紗線疵點分析與防治考核試卷
- 水果種植茬口農業產業國際合作考核試卷
- 紡織品在智能家居環境監測的應用考核試卷
- 洗浴行業服務個性化發展模式探索與應用考核試卷
- 中國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2024版)解讀 4
- 《煤礦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解讀培訓課件2024(中國煤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
- 水污染防治項目商業計劃書
- 化工和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單位二十條重大隱患判定標準釋義(中化協)
- 監控運維服務方案
- 2023《住院患者身體約束的護理》團體標準解讀PPT
- 《水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規范》(NB-T 10347-2019)
- 問題解決過程PSP-完整版
- 立式注塑機操作指導書
- 系統撥測方案
- 輸配電線路防火應急預案
- 基樁高應變動力檢測作業指導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