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考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一、判斷句古漢語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所得出的一種句型,指用名詞做謂語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斷動詞“是”,但翻譯時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指示代詞,常用做判斷句的主語。1.是知也。
(《(論語)十則》)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做主語。知:通:智”,聰明智慧。名詞活用為動詞,做謂語。2.是進亦憂,退亦憂。
(《岳陽樓記》)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做主語。3.是可謂善學者矣。(《送東陽馬生序》)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這”,指代“馬生”,做主語。“謂”做主語。(二)“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三)“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吾聞二世少于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1.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五)“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1.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六)“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1.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3.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逢李龜年》)4.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
(《黃鶴樓》)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7.最是一年春好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9.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10.落紅不是無情物。
(《己亥雜詩》)(七)“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1.非人哉!(《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2.非天質(zhì)之卑。
(《送東陽馬生序》)(八)“……,……也”。1.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師表》)5.夫戰(zhàn),勇氣也。
(《曹劌論戰(zhàn)》)6.夫大國,難測也。
(《曹劌論戰(zhàn)》)7.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醉翁亭記》)2.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3.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4.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5.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6.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7.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8.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十一)“……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石。
(《馬說》)(十二)“……,……”。1.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鄒忌諷齊王納諫》)(十三)“……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二、被動句
(一)沒有標志詞語,意念上的被動。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二)有標志詞語。1.“為”表被動。2.“為……所……”。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游記》)“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里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3.“于”表被動。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舉于……”即“在……被舉薦”。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語。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為避免重復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⑴(《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⑵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⑶(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⑹(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⑺(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⑴(一個人的想法)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⑵過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⑶(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zhàn)})“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zhàn)》)“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豳風·七月》)“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3.對話省。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zhàn)》)“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劌”;“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二)省略謂語。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jīng)提到的“人、事、物”。(1)以。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劌論戰(zhàn)》)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曹劌論戰(zhàn)》)(2)為。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3)與。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游》)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省略動詞賓語。(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shù)詞后常省略量詞)。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記》)“一”后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五)省略介詞。1.省略“于”。(1)在。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坐(于)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質(zhì)理。(《送東陽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記》)。(2)從。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3)給。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輸》)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于)人。(《曹劌論戰(zhàn)》)(4)到。能謗議于市朝,聞(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5)表被動。帝感(于)其誠。
(《愚公移山》)(6)對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陳涉世家》)(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2.省略“自”,可譯為“從”。(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四、謂語前置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1.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3.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小石潭記》)“如鳴佩環(huán)”是“如佩環(huán)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huán)相碰時發(fā)出的清脆聲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五、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么”。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何以戰(zhàn)?
(《曹劌論戰(zhàn)》)“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么”。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長夜沾濕何由徹!(《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2.謂賓倒裝。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松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游記》)“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5.忌不自信。
(《鄒忌諷齊王納諫》)“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相信自己”。“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么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diào)。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五)其他,表強調(diào)。1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木蘭詩》)“關(guān)山度”是“度關(guān)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guān),越過一道道山”。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譯為“大雁離開衡陽”。六、定語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diào)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一)“中心詞+后置定語+者”。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3.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亭翼然臨于泉上”是“翼然臨于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后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zhì)的花”。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里馬”。(三)數(shù)量詞做定語后置。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傷仲永》)“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后置。七、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一)用介詞“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譯做補語外,大多數(shù)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1.何有于我哉?
(《(論語)十則》)全句為“于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jié)構(gòu)“于我”后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帝”后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泄出于兩峰之間”是“于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jié)構(gòu)“于兩峰之間”后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4.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試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昔日”后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全句為“于南陽躬耕,于亂世茍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南陽、于亂世”后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假借于藏書之家”是“于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藏書之家”后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7.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學于太學”是“于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于太學”后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后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1.屠懼,投以骨。
(《狼》)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骨”后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文”后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大事”后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以討賊興復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jié)構(gòu)“自揚州”后置。譯為“從揚州回來”。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二)“如……何”相當子“對……該怎么辦”“把……怎么樣”。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樣呢?”(三)“以……為……”相當于“把……(當作)……”。(四)“何……為”相當子“為什么要……呢?”“為什么會……呢?”(五)何以……。何以戰(zhàn)?
(《曹劌論戰(zhàn)》)(六)“何……之……”相當于“怎么……這么……”。(七)……孰與……。原本的格式是“……與……孰……”相當于“……與……相比,……”。1.“……孰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孰與城北徐公美”即“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與……孰……”。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吾與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二、初中文言文練習題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①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③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①名之者誰________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________③觥籌交錯________④樹林陰翳________(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①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②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3)文中的“環(huán)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為下面鏈接材料的內(nèi)容。請聯(lián)系第①段,分析作者這樣修改的原因。【鏈接材料】環(huán)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4)本文中歐陽修的“樂”和《岳陽樓記》中“后天下之樂”的“樂”,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答案】(1)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蓋(2)①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②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3)文中的“環(huán)滁皆山也”一句言簡意豐,已經(jīng)寫盡了滁州群山環(huán)抱的地理形勢;【鏈接材料】中所寫的另外幾座山與文中所寫的瑯琊山無關(guān),可以省去。(4)兩個“樂”,都體現(xiàn)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歐陽修的“樂”,還包含有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解析】【分析】(1)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的①名:取名、命名;(2)①句中“芳”(花),秀(枝葉茂盛),陰(綠蔭)是得分點;②句中的“從”(跟隨),樂(樂趣)后一個樂(以......快樂)是得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3)文中的“環(huán)滁皆山也”一句言簡意豐,已經(jīng)寫盡了滁州群山環(huán)抱的地理形勢;而鏈接材料中的內(nèi)容與本文所記“瑯琊山”無關(guān)。(4)本題考查對文章主題的比較理解。兩篇文章中的“樂”都體現(xiàn)作者心系天下,以民為樂。不同點在本文中“樂”還包含了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故答案為:⑴取名,命名;寄托;酒杯;遮蓋⑵①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②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⑶文中的“環(huán)滁皆山也”一句言簡意豐,已經(jīng)寫盡了滁州群山環(huán)抱的地理形勢;【鏈接材料】中所寫的另外幾座山與文中所寫的瑯琊山無關(guān),可以省去。⑷兩個“樂”,都體現(xiàn)了作者心系天下,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的思想。二者的不同在于歐陽修的“樂”,還包含有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jié)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jié)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nèi)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⑶本題考查文章的語言運用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對文章進行對比,注意從語言的簡練角度進行回答。⑷本題考查的是問題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3.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行縣①,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而還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殺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廢法縱罪,非忠也;臣罪當死。”王曰:“追而不及,不當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誅而死,臣職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過聽⑤殺人,自拘當死。文公曰:“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李離曰:“臣居⑥官為長,不與吏讓位⑦;受祿為多,不與下分利。今過聽殺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聞也。”辭不受令。文公曰:“子則自以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離曰:“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公以臣能聽微決疑⑨,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遂不受令,伏劍而死。(《史記·循吏列傳》【注】①行縣:出行屬縣。②以父立政:以懲治父親來樹立政績。③子其治事矣:你還是去治理國事吧,④惠:恩惠.⑤聽:偏聽,偏信。⑤居官:擔當?shù)墓俾殹"卟慌c吏讓位:不曾把官位讓給下屬。⑧傅:推諉。④聽微決疑:聽察細微隱情,決斷疑難案件。(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縱其父而還自系焉(縱:越過)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C.
過聽殺人,自拘當死(過:經(jīng)過)D.
辭不受令(辭:言辭)(2)下列選項中劃線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A.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B.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記》)C.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D.
咨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官有貴賤,罰有輕重。下吏有過,非子之罪也。(4)文段中石奢和李離兩個人物形象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這些共同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答案】(1)B(2)A(3)官職貴賤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4)共同特點是守法(或擔當責任)。具體表現(xiàn):石奢認為放走了犯罪的父親,應(yīng)該受到法律懲罰,于是以自殺的形式伏法。李離因為審判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于是伏劍自刎而死。【解析】【分析】(1)A.縱:放縱;B正確;C.過:犯過錯;D辭:推辭。(2)例句“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的“以”意思是因為。A因為;B用,把;C來;D拿、向,用。(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guān)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罰”,刑罰;“過”,過失;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官職貴賤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4)結(jié)合人物的動作、語言等分析,從“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誅而死,臣職也。”可以看出石奢認為放走了犯罪的父親,應(yīng)該受到法律懲罰,于是以自殺的形式伏法;從“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使為理。今過聽殺人,罪當死。”可知:李離因為審判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于是伏劍自刎而死。因而這兩個人的共同點:知理守法(或敢于擔當責任)。故答案為:⑴B;⑵A;⑶官職貴賤不一,刑罰也輕重有別。這是你手下官吏有過失,不是你的罪責。⑷共同特點是守法(或擔當責任)。具體表現(xiàn):石奢認為放走了犯罪的父親,應(yīng)該受到法律懲罰,于是以自殺的形式伏法。李離因為審判案情有誤而枉殺人命,于是伏劍自刎而死。【點評】⑴此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文言詞語的考查以實詞居多。考查的詞語,一般為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性活用詞等。學習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記硬背,并做到重點突破,對于易錯、易混詞要加以積累。⑵本題考查對文言詞“以”的積累。“以”字在初中語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其含義和用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①作動詞,譯為“認為、以為”;②作介詞,相當于“用”,“把、拿”,“因、因為”,“憑借”,“從、由”,“按照”;③作連詞,相當于“用來、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經(jīng)。總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頗為靈活。在學習中,要仔細閱讀認真體會,并注意結(jié)合上下文來辨析它的不同含義和用法。⑶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⑷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這樣的題,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4.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甲】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節(jié)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的詞。①環(huán)滁皆山也________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_______③掇幽芳而蔭喬木________
④遂書以名其亭焉________(2)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兩處)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②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4)【乙】段中作者為亭子取名“豐樂亭”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用原文語句回答)。甲乙兩段都表現(xiàn)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語回答)。【答案】(1)環(huán)繞;茂盛的樣子;花;取名,命名(2)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3)①遠望那樹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瑯玡山。(2分)②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4)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喜與予游也者;與民同樂【解析】【分析】(1)根據(jù)對文言詞語的積累及句意理解詞義,注意“環(huán)”這里是動詞,環(huán)繞;“芳”這里是花的意思;“名”這里屬于詞類活用,取名、命名。(2)這句話的大意是:宣傳皇上的恩德來和百姓共同歡樂,這是州官的事情。根據(jù)句意,可知這句話正確的斷句方法為: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3)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關(guān)鍵詞語翻譯準確,最后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這是一個者……也句式的判斷句,翻譯時應(yīng)注意。故此句可以翻譯為:遠望那樹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瑯玡山。②樂:喜歡;事簡:公務(wù)簡單;俗:風俗;之:助詞,的。故此句可以翻譯為: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
(4)第一和第二空應(yīng)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從文中找到答題區(qū)域,
從“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篩選出相關(guān)答案即可。兩段中都描寫了優(yōu)美的景色,記敘了與百姓同樂的事,因此甲乙兩段都表現(xiàn)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故答案為:⑴①環(huán)繞;②茂盛的樣子;③花;④取名,命名⑵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⑶①遠望那樹木繁茂,又幽深又秀美的地方,那就是瑯玡山。②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⑷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
喜與予游也者
與民同樂【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要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⑵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誦讀語句,通過誦讀,力求對語句的內(nèi)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⑶本題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時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diào)、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要按現(xiàn)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⑷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題時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chǔ)上對文言文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有個整體的理解,然后再根據(jù)題目要求從文中篩選出相關(guān)的語句即可。【參考譯文】
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且政事簡單,又喜愛它的風俗安寧閑適。在山谷之間找到這泉水以后,就經(jīng)常同滁州人在這里抬頭望豐山,低頭聽泉聲;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喬木下乘涼,妻了秋冬兩季,經(jīng)過風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顯露出明凈秀美,四季的景色沒有什么不可愛的。雙慶幸這里的百姓喜歡那年景的豐收,高興同我一起游玩,因此我根據(jù)這里的山水,稱道這里的風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夠安享這豐收年景的歡樂的原因,是幸運地生活在太平無事的時代啊。
宣傳皇上的恩德來和百姓共同歡樂,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寫下這篇文章,來給這座亭子命名。5.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甲】醉翁亭記(節(jié)選)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乙】《豐樂亭記》(節(jié)選)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①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
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③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豐年之樂者,幸⑤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注】①掇:采摘。②刻露:刻削裸露。③本:描繪。④安:安享。⑤幸:有幸。(1)解釋文中劃線詞語的意思。①宴酣之樂________②歲物之豐成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3)請從【甲】【乙】兩文中各找出一個表示官職的詞語,他們指代的是同一個人,請寫出該人名。(4)先從【甲】文中找出描寫春夏之景的語句,再從【乙】文中找出描寫秋冬之景的語句。由此可見,作者寫景的語言具有怎樣的特點?(5)【乙】文中寫到“歲物之豐成”,請結(jié)合【甲】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說是怎樣體現(xiàn)這一特點的?(6)作者在賞景之時,兩文中流露出怎樣一種共同的高尚情懷?這種情懷可分別用【甲】【乙】兩文中的哪一句話來概括?【答案】(1)盡興地喝酒;年(2)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觀青山,低頭聽流泉。(3)太守、刺史;歐陽修。(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冰雪,刻露清秀。語言凝練(或結(jié)構(gòu)整齊、音韻和諧、能抓住景物特征)。(5)滁人出游、太守設(shè)宴就地取材,都能體現(xiàn)出滁州物阜民豐的特點。(6)與民同樂。醉能同其樂;與民共樂。【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實詞,除了平時的積累識記,考試時可以用遷移法和語境法來推斷。我們知道“酣”在今天表示做什么事情做得很起勁,很盡興。這里就可以根據(jù)語境來推斷出,他們喝酒喝得很盡興。第二個“歲”,我們經(jīng)常在說“歲歲平安”,意思是年年平安,由此遷移,這里的“歲”也就是年。(2)句中難點詞有“日”,結(jié)合學過的“吾日三省吾身”可以知道,“日”是指每天。把整句話意思連貫起來即可。(3)從【甲】文“太守宴也”“太守醉也”“太守歸而賓客從也”“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等地方可以看出表示官職的詞語是“太守”;【乙】文從“刺史之事也”一句可以看出表示官職的詞語只有“刺史”。從【甲】文原文最后一句“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和【乙】文“修之來此”可以看出,這兩個官職指代的都是歐陽修。(4)第一問找寫景語句,只要抓住不同季節(jié)景物的特點應(yīng)該不難。如果【乙】文讀不懂,可以借鑒【甲】文寫秋冬的語句。第二問,分析寫景語句的語言特點,可以從修辭、結(jié)構(gòu)、音韻、煉字等角度考慮。比如【甲】文寫春寫景物的語句“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運用了對偶的修辭,句式工整,結(jié)構(gòu)對仗。(5)回答時先要了解題干中語句“歲物之豐成”的含義:當年谷物豐收成熟。再從【甲】文提煉相應(yīng)的語句:“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最后再用自己的話提煉概括:滁人成群結(jié)隊,高興出游;太守設(shè)宴就地取材,菜品豐富。(6)把握文章思想情感一定要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甲】文反復寫“樂”:“樂意無窮也”“宴酣之樂”“禽鳥樂”“人之樂”“太守樂”,其核心是“太守樂”“與民同樂”。【乙】文則是在“歲物之豐成”時,刺史“與民共樂”。因此兩篇文章最終表達的都是“與民同樂”的情懷。故答案為:⑴盡興地喝酒;年;⑵就天天同滁州百姓昂首觀青山,低頭聽流泉;⑶太守、刺史;歐陽修;⑷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冰雪,刻露清秀。語言凝練(或結(jié)構(gòu)整齊、音韻和諧、能抓住景物特征);⑸滁人出游、太守設(shè)宴就地取材,都能體現(xiàn)出滁州物阜民豐的特點;⑹與民同樂。醉能同其樂;與民共樂。【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⑵文言文翻譯首先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的重點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yōu)美;⑶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信息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熟悉文章內(nèi)容;⑷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nèi)容,結(jié)合相關(guān)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⑸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是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找出相關(guān)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yīng)注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⑹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比較閱讀,答題時應(yīng)注意,在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chǔ)上,熟習各句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依據(jù)題干要求概括主要點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附參考譯文】
【甲】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散去,云聚攏過來,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開了,散發(fā)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面低落下去,石頭裸露出來,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樂趣也是沒有窮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yīng)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luò)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釀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放在前面,這是太守在舉行酒宴。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人得勝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落到山頂,人的影子散亂一地。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隨著。樹林茂密陰蔽,鳥兒到處鳴叫,那是因為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們在快樂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賓客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
【乙】我來到這個地方,喜歡這里地方僻靜,而且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既然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下乘涼,刮風落霜結(jié)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新秀美,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
(那時)又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此根據(jù)這里的山脈河流,敘述這里風俗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的原因,是因為有幸生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nèi)的事。于是就寫下(這篇文章)來為這座亭子命名。6.閱讀《岳陽樓記》,回答下面問題。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①連月不開________②朝暉夕陰________③而或長煙一空________④日星隱曜________⑤檣傾楫摧________⑥把酒臨風________⑦予嘗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⑧去國懷鄉(xiāng)________(2)下列各項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上下一白/而或長煙一空
B.
覽物之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C.
臨溪而漁/而不知人之樂
D.
不以物喜/以君之力(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微斯人,吾誰與歸?【答案】(1)放晴;日光;有時;光芒;倒下;持、執(zhí);探求;國都(2)A(3)①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解析】【分析】(1)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翻譯。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lián)系和變化。課內(nèi)的文言實詞注意平時的背誦積累。開:今義多指關(guān)的反義詞,古義在這里翻譯為“放晴”;暉:翻譯為“日光”;或:該詞含義比較多,在這里翻譯為“有時”;曜:日、月、星都叫曜,在這里翻譯為“光芒”;傾:翻譯為“倒下”;把:翻譯為“持、執(zhí)”;求:今義多翻譯為“請求、尋求”,古義在這里翻譯為“探求”;國:今義多指國家,古義在這里翻譯為“國都”。(2)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A.一:均翻譯為“全、都”;B.之:助詞,的情/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而:表承接/卻;D.以:因為/憑借;故選A。(3)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注意關(guān)鍵詞語的翻譯:①以:因為;②微:如果沒有;斯人:這種人。故答案為:⑴放晴;日光;有時;光芒;倒下;持、執(zhí);探求;國都;⑵
A;⑶①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⑵本題考查辨析一詞多義,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含義是中考的常考題,一詞多義現(xiàn)象在文言文中相當常見,有些詞所包含的意義不只一個,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⑶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得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附參考譯文】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繁密,有時連著整個月沒有晴天,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批評指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監(jiān)理工程師職業(yè)素養(yǎng)與法律法規(guī)遵守考核試卷
- 入院護理宣教
- 食管癌護理查房
- 蘇州工藝美術(shù)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韓語語法三》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宿遷2024-2025學年初三全真模擬考試(一)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qū)2025年五下數(shù)學期末調(diào)研模擬試題含答案
- 江西省樟樹市2025年初三4月教學質(zhì)量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江西財經(jīng)大學現(xiàn)代經(jīng)濟管理學院《基礎(chǔ)俄語Ⅳ》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民辦四川天一學院《醫(yī)學文獻檢索》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縣2025年數(shù)學五下期末考試模擬試題含答案
- 腎臟移植課件
- 食品生產(chǎn)許可審查通則解讀課件
- 美麗的晉祠-完整版課件
- 醫(yī)院“雙培養(yǎng)”制度
- 時區(qū)與區(qū)時課件
- 許慎《說文解字》(全文)
- DB34∕T 1948-2013 建設(shè)工程造價咨詢檔案立卷標準
- 通用門座機安裝工藝2
- 企業(yè)集團財務(wù)管理綜合練習計算
- 養(yǎng)老機構(gòu)服務(wù)高質(zhì)量115項明細
- 圓管涵結(jié)構(gòu)計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