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_第1頁
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_第2頁
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_第3頁
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_第4頁
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災難中的自私行為不應該受到譴責+四辯結辯2.0篇一:正方立論:謝謝主席,各位下午好。我方認為災難中的自私應該譴責。自私指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拋棄自我責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自保混淆為自私。比如說一個人在生命危在旦夕時選擇拯救自己,我們往往不會說他是自私的。災難則是自然或人為的嚴重損害,災難中時間緊,任務重,給我們生命帶來極大威脅,放任它持續會造成巨大破壞。而譴責是通過對事物作出責備,達到制止不良事件,預防,阻止不良價值觀傳播的效果。其形式包括自責和他責,接下來陳述我方理由。首先災難發生時,原有的社會監督體系受到巨大沖擊,執法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力量難以及時介入,本身難以應對。而自私往往是為了一己私利,在災難中不顧秩序,更加不利于災難的解決。比如撤退時不顧隊伍秩序只為自己快點逃命,或是趁災區物資匱乏時以次充好哄抬物價。而情節更為嚴重者,甚至可能會升級為犯罪行為,進一步破壞社會秩序。因而我們需要比平時引入譴責機制,加強社會控制,抑制人們的自私行為。當遭遇災難時自私并不是以單一的個體的形式呈現出來,事實上災難中的自私具有傳遞與示范效應。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發展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個體在遭遇他人自私對待后,會傾向于用同樣自私的方式對待其他無辜者,自私的示范性會加劇個體的自私行為。每一次自私對個體的傷害其實質都是在削弱著一個人遵守社會期待,追求公平公正的可能。使災難下原本脆弱的社會秩序遭受更大沖擊,社會陷入愈發可怕的混亂與動蕩。2014年余姚水災,一男子為最先獲得救災物資,掀翻了政府救援的皮劃艇,結果皮劃艇上30箱餅干散落水中,周圍群眾一哄而散將物資全部搶走,使救災變得更為困難。自私使得災難中的社會秩序,更加難以維護。

其次,自私甚至會使災難進一步升級。需要通過譴責加以制止,并形成正確的社會引導,避免造成惡劣的影響,形成惡性循環。2011年日本東北部發生大地震,東京電力公司因擔心直接冷卻反應堆會破壞自己昂貴的電力設備,選擇隱瞞福島核電站電力系統失靈的消。12日福島1號機組廠房發生爆炸,但公司高層基于私利,一小時后仍未向政府匯報實情,這兩個節點本是以最小代價解決核電事故的關鍵,但均被延誤。之后,舉世震驚的福島核電站就此爆發,日本媒體了解真相后對此發動一輪又一輪譴責,終于讓東京電力公司高層3月19日集體謝罪,并融資2萬億日元用于解決核危機。面對這些加劇災難的自私行為,我們需要輿論譴責遏制,讓肇事者承擔起相應責任,防止同類事情再次發生。綜上,災難的自私行為應該譴責,謝謝。

反方立論:謝謝主席大家好,開宗明義,自私是指一個人只顧利己不顧及他,譴責是指從價值上否定,是一種強烈的批判。通常當我們譴責某事時,意味著我們不希望他再發生。當災難降臨時,社會秩序受損甚至崩塌,人們面臨巨大的生存威脅。我方立場是,災難中的自私不應該受到譴責。我方的第一點理由是,對災難中的自私沒有充分的理由進行譴責。通常情況下我們譴責一件事,一般是因為它觸犯了道德底線,或帶來了社會危害。比如恐怖主義,種族屠殺這種反人類的純粹的惡行。而災難中的自私是人們為了生存做出的趨利避害的選擇,并不具備惡的天然屬性。另外自我利益的保全并不一定以犧牲他人利益為前提,一樣可以采用利他策略來實現。甚至這種自私有時還會成為災難中社會秩序維系的基礎。有些人覺得在災難中自私就會不守序,但有沒有人在火災中排隊逃生,不是出于大公無私只是為了避免自己遭受擁擠踩踏,保證自己能安全逃生?有沒有人在救災物資來臨時排隊領取,不是出于禮貌謙讓,只是擔心自己無法在哄搶中得到應有的那一份?因此災難中的自私不是本惡的,也不必然帶來危害社會的結果,我沒有理由對其進行譴責。很多人認為只有譴責自私才能在災難中帶來更多生的希望,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也就引出了我方的第二點理由。我方的第二點理由是對災難中的自私不譴責,會比譴責帶來更好的效果。譴責未必會讓人不自私,有時還會適得其反。不譴責同樣可以在災難中建立秩序,保障生存。譴責自私是在疏離人性,壓抑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這樣的手段只會讓人心生抗拒難以服從,不譴責自私則是順應人性,認可人們對生存的渴望,教人如何做一個聰明的利己主義者,讓人更容易接受。所以火災逃生宣傳片從來不是在向人強調謙讓是一種美德,而是告訴大家有序撤離才能增加你生還的概率。譴責自私更會使人們的目光僅限縮于道德之上,不譴責才能跳脫出人性的層面,用制度和規則來更好的應對災難。救災物資來臨時往往會出現哄搶的局面,譴責的一方只會大談素質問題,試圖通過道德這種泛泛的手段來消除人們自私的念頭。可生死面前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做到無私忘我。不譴責的一方則明白,災難面前這樣的自私是不可避免是情有可原的。所以軍隊救災時都會攜帶武器裝備來維持秩序,防止哄搶等事件的發生,卻也不會對違抗的災民有過多的責備。事實上自私就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是我們無法割舍的人性的柔軟,平日里或許大家都是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可在災難面前卻往往只能屈服于求生的本能,忍受內心的自責做出見死不救的選擇。譴責只會激化命與名的矛盾,讓他們感覺自己被社會拋棄,我們又何必一味地譴責,不給他們一條回頭之路呢?放下譴責會讓我們正視人性,理解人們在災難中的自私,唯有正視才能理解,唯有寬恕才能超越。謝謝大家。

篇二:辯論賽災難中的自私應不應該受到譴責大家可能已經發現,我們最近的辯題已經從最初的跟學生生活相關的辯題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開始涉及倫理學、法律、道德和哲學這些范疇。我們開始設置這類辯題,其實也說明大家的思考深度已經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地拿出這些辯題進行討論。今天的辯題,就是一個很有深度的辯題。規定發言階段正方一辯:璽霖。一上來就給出長生不老的定義,科學家們如果長壽,他們的科研工作就不會中斷,此外人類也會有足夠的時間探索遙遠的外太空,未來也會出現相應的法律來管理長生不老的人類社會。正方一辯:炫彤。一上來就給出災難、自私和譴責的定義。自私的表現就是對其他人能救也不救以及損人利己,是要被譴責的。反方一辯:芷西。提出災難中首先是要先保護好自己,要先讓自己活下來,不能站在上帝視角評判他人。自私并不是貶義詞,如果自己都活不好,就更沒有能力救別人。此外,譴責別人本身就是自私的行為,并且沒什么用,法律沒有規定災難中的自私不可以。正方二辯:正修。強調災難中損人利己的自私行為需要被譴責。為了自己活命而讓別人處于危險,這是不可以的。我們是文明社會的人,是可以做到不自私的。反方二辯:稼耕。提出遇到戰爭這樣的災難,活下來本身就很艱難,這種情況下,自保這樣的自私是可以的。此外,人人都自私,世界反而會更有秩序。還提到,自私本身就是人類的基因,人會因為恐懼害怕而不救別人,這是本能。正方三辯:行健。提出災難中即使我們沒有強壯的身體和專業能力,也是可以盡自己一份力去幫助別人。并舉了疫情的例子,平凡的社區老百姓也可以發揮自身的力量救助別人,同樣可以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反方三辯:小美。提出自私是源于人的本能,災難中的本能就是逃跑,這不應該被譴責。并且,災難中的自私并不是常態中的自私,不能以常態來衡量。還提出如果災難中的無私者犧牲自己,對自己的家人也是不負責任的。自由辯論階段雙方的戰線很長,戰場主要集中在:自私是不是必須以損害別人利益為前提?災難中的自私必然傷害到他人嗎?如果沒有傷害到別人的自私,比如災難中的見死不救,算不算自私,要不要被譴責?自保算不算自私?我們如果遇到災難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總結陳詞階段反方結辯:璽霖。指出自私并不是要以剝奪他人的生命為前提,自己都保護不好,也無法保護別人。我們的本能就是要先自保。

正方結辯:錦文。指出災難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生命,能救一定要救。此外,譴責的是行為而不是這個人,要給社會正向的引導。還提到,集體利益要高于個人利益,比如革命先烈為了內心的崇高理想選擇無私地犧牲。總的來說,這次的辯論整體感覺比以前有了很大進步,有一種不斷深入遞進的層次感,非常不錯。此外,辯論剛結束的時候,錦文說,這個辯題選哪邊都感覺不太舒服。這就說明辯手們已經可以站在雙方的立場上深入地思考,說明辯手們真的進步了。主持人致燊,表現越來越穩健,對時間把控準確,對規則嚴格要求,這種責任心非常令人欣賞。此外,致燊對辯論節奏掌控得非常好,已經對主持人的角色有種駕輕就熟的感覺,還有一種專業主持人的氣場。此外還能感受到一種力量感,非常值得稱贊。02辯題剖析這個辯題的核心詞就是自私,這個詞的定義其實很模糊。百度上的定義是,自私指只為自己打算,只考慮個人利益,不考慮社會公共利益。以下幾種情況,大家判斷一下算不算自私:第一種情況:發災難財,比如疫情爆發期間,高價倒賣口罩和醫療用品。這種肯定算,利用災難謀取私利,需要被譴責。

第二種情況:比如船只遇難沉沒的時候,如果船長沒管其他乘客自己先跑了。這種情況肯定算,不但要被譴責,可能還要負法律責任。作為船長即便知道很危險也必須先救乘客,這是他的天職所在。

讓我們再想一下,如果是老師呢?災難來臨的時候,是否必須犧牲自己保護學生?

我想起我父親的一個故事。我父親是大學老師,在評師網上,在全國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排名中位列前十。評師網是當時的一個網站,學生可以對全國范圍內的大學老師進行評價。那個網站我看過,記得有個學生在我父親頁面下留言說“劉老師上課時說過,如果發生地震,我一定是最后一個從教室出來的人。這讓我們學生特別感動。”我相信我父親確實會這樣做。同樣,我們再思考一下,如果真的發生地震,老師先跑出來,就一定是錯的么,就一定要被譴責么?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有個老師感受到地震,第一時間跑出了教室,后來被大量的輿論譴責。其實他是出于自保的本能,況且也沒有法律規定,遇到災難的時候,教師必須舍己救人。他肯定算自私,但不需要被譴責。

第三種情況:比如發洪水,看到有人落水,想救但自己不會游泳,這種要不要救?不救算不算自私?這個不算自私,我們要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科學施救。

這有一個例子,我上小學的時候,社會提倡學雷鋒學賴寧。賴寧是四川省一個縣城的初中生,當時縣城附近的森林突發山火,賴寧就很有責任感地跑去救火,結果很不幸遇難。他的事跡還寫進了小學課本,后來又從課本中被取消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提倡的是,災難中要科學理性地救災,而不是僅憑著一股責任感就可以。所以災難中一定要先做好自保,然后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