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_第1頁
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_第2頁
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_第3頁
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_第4頁
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簡述學堂樂歌產生的背景【摘要】學堂樂歌是中國清代末期、民國初年在新式學堂所設樂歌課中教唱的歌曲。它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種新音樂形式,可看作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最初階段的重要標志,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有著積極深遠的影響。【關鍵詞】學堂樂歌;新式學堂;西方音樂文化;形成;意義一、學堂樂歌的形成戊戌變法失敗后,一些愛國知識分子仍在積極提倡將唱歌課開設于學校課程中,梁啟超、楊度等人開始著手寫作新歌的歌詞,配以曲譜以供傳唱。此外,留學于日本的沈心工,曾志忞等,由于在日本切身\t"/lunwenfanwen/2022/0513/_blank"感受了到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活動在政治宣傳中的重要作用,他們便著手推進學校歌唱活動,倡導學校音樂教育,希望借此激勵起學子愛國救國的志向。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迫于當時形勢,在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確定新式學堂開設“樂歌”一科。于是,回國的留學生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辛漢等人紛紛在上海,無錫等地開始編寫學校歌曲,編印各種歌集和音樂教材,以應新興學堂教唱樂歌的需要。通過舉辦“音樂會”、“音樂講習會”等社會活動,在國內外一些報刊刊登有關提倡發展新制學校音樂教育的文章,以此來將他們自己所掌握的西洋音樂知識進行傳播。二、學堂樂歌的內容當時,開設學堂樂歌的主要目的為喚起學子及新軍士兵的愛國熱情,激起他們愛國救國的志向,從而實現“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愿望。學堂樂歌的大量產生是在20世紀初期,可根據其內容分為:宣揚“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的愛國主義精神。代表作品:辛漢作詞的《中國男兒》、夏頌萊作詞的《何日醒》、楊度作詞與沈心工作曲的《黃河》、沈心工作詞的《體操——兵操》等。歌頌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的勝利。代表作品:沈心工作詞的《革命軍》、華航琛作詞的《光復紀念》、沈心工作詞與朱云望作曲的《美哉中華》等。配合向中小學生進行“軍國民教育”的“軍歌”。代表作品:《出軍》、《從軍歌》、《行軍》、《學生軍》等。呼吁婦女解放,號召婦女自立自強、倡導男女平等。代表作品:秋瑾作詞的《勉女權》、沈心工作詞的《纏足苦》和《女子體操》、冰蘭作詞的《天足樂》等。倡導反對封建迷信,除去舊習俗、樹立新風氣,學習新文化。代表作品:講《地球》、《格致》、《閱報》等關于青少年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代表作品:吳懷疚作詞的《勉學》、李叔同作詞作曲的《春游》和作詞的《送別》、沈心工作詞的《賽船》等。還有部分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傳統倫理道德題材的學堂樂歌。代表作品:康有為作詞的《演孔歌》、胡君復作詞的《忠君》、《五倫》等。三、學堂樂歌的藝術形式早期樂歌的作者在創作時,以選曲填詞為主。因為大部分樂歌的作者都是日本留學歸來,如沈心工,李叔同等,故他們大多采用日本學校歌曲的曲調來填詞。如辛漢所作《中國男兒》是根據日本學校歌曲《宿舍里的舊吊桶》的曲調填詞;沈心工所作的《革命軍》是根據日本軍歌《勇敢的水兵》的曲調填詞等。辛亥革命后,學堂樂歌采用的曲調逐漸改選為歐美的歌曲。如沈心工所作的《勉學》是根據美國藝人歌曲《羅薩·李》的曲調填詞。當時,熱衷創作樂歌的作者多為留學歸來或是新派知識分子,他們多數對我國傳統音樂尤其是民族民間音樂不熟悉,所以在當時,以我國民歌為曲調所作的學堂樂歌數量較少。代表作品:用小調《孟姜女》的變體曲調填詞的《纏足苦》;用《老六板》曲調填詞的《祖國歌》和《勉學歌》;用《茉莉花》的不同變體曲調填詞的許多樂歌。當時學堂樂歌基本以簡譜或五線譜記譜,以學生集體詠唱的齊唱曲為主,所以樂歌的曲式結構都較簡單,多為單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和單三部曲式。學堂樂歌還確立了最早的群眾歌詠形式,成為我國音樂的構成因素,為群眾歌詠的創作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四、學堂樂歌時期代表性音樂家及其作曲樂歌沈心工,創作學堂樂歌的先驅者,有“學堂樂歌之父”之稱。他創作了大量不同題材,語言生動的樂歌歌詞,之后開始自己作曲,譜寫了《黃河》、《采蓮曲》等。其中《黃河》是最早由國人作曲的學堂樂歌之一。李叔同,作為早期學堂樂歌的作者,不僅創作了許多具有愛國精神的,抒情和富有哲理的樂歌,還自己作曲創作了《春游》、《早秋》等。其中《春游》是我國最早的三聲部聲樂曲。與此同時,朱云望、許淑彬等人運用西方作曲技巧創作的新樂歌,成為我國音樂家作曲的最早一批歌曲。五、學堂樂歌的影響及意義1.學堂樂歌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學堂樂歌將大量西方文化傳入中國,是中國對西方音樂文化的一次深入的學習。西方樂譜的傳播。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方音樂是宗教歌詠,樂譜作為保存音樂信息的方式和傳播音樂的載體,五線譜和簡譜記譜法逐漸被廣泛使用。隨著樂歌在新式學堂中的開展,西方音樂理論、技巧,記譜法及各種歌曲體裁逐漸被國人所認識和接受。樂器演奏的傳播。由于學堂樂歌的廣泛傳播,各種西方樂器如風琴、鋼琴、提琴等逐漸被國人熟知,并且西方音樂的演奏形式如軍樂、管弦樂等逐漸被接受。集體歌唱形式的傳播。學堂樂歌中“集體歌唱”這一新表演形式的出現,受到社會民眾的歡迎,推動了我國群眾歌詠活動的開展,并為后來許多革命歌曲提供了素材。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青少年對西方音樂基本樂理和技能有了系統的學習,這為之后整理中國傳統音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我國近現代音樂文化具有啟蒙意義。2.學堂樂歌促進了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在學堂樂歌的影響下,我國最早一批接受西方音樂思想熏陶的音樂家,留學回國后發起學習西方音樂文化的熱潮,并傳授西方先進的音樂知識與教育理念。為我國專業音樂教育培養了部分師資人才,推動了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