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1.闡明生態學定義。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環境互有關系的科學,環境涉及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生物環境分為種內的和種間的,或種內互相作用和種間互相作用。2.試舉例闡明生態學是研究什么問題的,采用什么樣的辦法。生態學的研究對象很廣,從個體的分子到生物圈,但重要研究4個層次: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在個體層次上,重要研究的問題是有機體對于環境的反映;在種群層次上,多度與其波動的決定因素是生態學家最感愛好的問題,例如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率、年紀構造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層次上,多數生態學家在現在最感愛好的是決定群落構成和構造的過程;生態系統是一定空間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的復合體,生態學家最感愛好的是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生態學研究辦法能夠分為野外的、實驗的和理論的三大類。3.比較三類生態學研究辦法的利弊。分類利弊野外的可獲得大量全方面、真實的資料。過程復雜,條件不能控制。實驗的條件控制嚴格,對成果分析較可靠,重復性強,過程簡樸。獲得的資料可靠性有別于現實。理論的直觀,過程易實施,可通過修改參數使研究逼近現實。預測成果需通過現實來檢查對的性。第二章有機體與環境1.概念與術語環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邊一切的總和,涉及空間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的多個因素。生態因子是指環境要素中對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溫度、水分等。生態福是指每一種生物對每一種生態因子,在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范疇。大環境指的是地區環境、地球環境和宇宙環境。小環境指的是對生物有直接影響的鄰接環境。大環境中的氣候稱為大氣候,是指離地面1.5m以上的氣候,由大范疇因素決定。小環境中的奇虎稱為小氣候,是指近地面大氣層中1.5m以內的氣候。全部生態因子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特定的生物體或群體的棲息地生態環境稱為生境。對動物種群數量影響的強度隨其種群密度而變化,從而調節種群數量的生態因子,稱為密度制約因子。可調節種群數量,但其影響強度不隨種群密度而變化的生態因子,稱為非密度制約因子。任何生態因子,當靠近或超出某種生物的耐受性極限而制止其生存、生長、繁殖或擴散時,這個因素稱為限制因子。廣溫性是指生物對環境中的溫度因子的適應范疇較寬,這種生物對溫度耐受程度較廣的特點。含有這種特點的動物叫做廣溫性動物。狹溫性是指生物對環境中的溫度因子的適應范疇較窄,這種生物對溫度耐受程度較窄的特點。含有這種特點的動物叫做狹溫性動物。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長取決于那些處在最少量狀態的營養元素”。其基本內容是:低于某種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決定該種生物生存與分布的根本因素,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種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的局限性或過多,即當其靠近或達成某種生物的耐受程度時會使該種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3.生態因子互相聯系體現在那些方面?生態因子互相聯系體現在以下方面:(1)綜合作用:環境中的每個生態因子不是孤立的、單獨的存在,總是與其它因子互相聯系和影響。任何一種因子的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引發其它因子的變化,造成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夠生長發育,是依賴于氣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個因素的綜合作用。(2)主導因子作用:對生物起作用的眾多因子并非等價的,其中有一種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它的變化會引發其它生態因子發生變化,使生物的生長發育發生變化。(3)階段性作用:由于生態因子規律性變化使生物生長發育出現階段性,在不同發育階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態因子或生態因子的不同強度。(4)不可替代性和賠償性作用:對生物起作用的諸多生態因子,一種都不能少,不能替代,但在一定條件下,當某一因子數量局限性,可依靠相近生態因子的加強得以賠償。(5)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生態因子對生物的行為、生長、生殖和分布的作用能夠是直接的,也能夠是間接的,有時需經歷幾個中間因子。第二章能量環境1.概念與術語外溫動物(ectotherm):指依賴外部熱源的動物,如魚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內溫動物(endotherm):指通過自己體內氧化代謝產熱來調節體溫的動物,如鳥類和哺乳類。異溫動物(heterotherm):指的是產生冬眠的內溫動物。內溫動物通過低溫的鍛煉后,其代謝產熱水平會比在溫暖環境中高,這些變化過程是由實驗誘導的,稱為馴化(acclimation),如果是在自然界中產生的則稱為氣候馴化(acclimatization)。內溫動物的受調節的低體溫現象稱為適應性低體溫。生長發育是在一定的溫度范疇上才開始,低于這個溫度,生物不發育,這個溫度稱為發育閾溫度(developmentalthresholdtemperature)或生物學零度(biologicalzero)。由低溫誘導的開花,稱為春化(vernalization)。暗中生長的植物幼苗,葉片小而呈黃白色的現象,稱為黃化現象。2.生物對光照會產生哪些適應?光照對生物的影響涉及光質、光照強度、光照周期的影響。不同光質對生物的作用不同,生物對光質也產生了選擇性適應,光質不同影響著植物的光合強度,在紅橙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藍紫光次之,綠光最差,不同植物的光合色素有一定差別,這些色素種類的差別,反映了不同植物對生境中光質的適應。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體現為陰地植物和陽地植物兩類,這種差別是由于葉子生理上的植物形態上的差別造成的;另外,單株植物葉冠內不同構造的“陽葉”和“陰葉”的產生,是植物對本身存在的光環境的一種回應。光照強度不僅使動物在視覺器官形態上產生了遺傳的適應性變化,并且與動物的活動行為親密有關,有些適應于白天強光下活動,成為晝行性動物,有些適應于黑夜或晨昏的弱光下活動,,成為夜行性動物或晨昏性動物。光照周期的變化對生物起了信號作用,造成生物出現日節律性的與年周期性的適應性變化,它使生物的生長發育與季節變化協調一致,對動植物適應所處環境含有重要意義。3.生物對極端的高溫和低溫會產生哪些適應?生物對極端高、低溫的適應體現在形態、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方面。低溫的形態適應:植物的芽和葉片常有油脂類物質保護,樹干粗短,樹皮堅厚;內溫動物出現貝格曼規律和阿倫規律的變化。在生理方面,植物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增加糖類、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以減少植物冰點,增強抗旱能力;內溫動物重要增加體內產熱,另外還采用逆流熱交換、局部異溫性和適應性低體溫等適應嚴寒環境。行為上的適應照顧要是遷徙和集群。生物對高溫的適應也體現在上述三個方面。生理上,植物重要減少細胞含水量,增加糖和鹽的濃度,以及增加蒸騰作用以散熱;動物則適宜放松恒溫性,將熱量儲存于體內,使體溫升高,等夜間再通過對流、傳導、輻射等方式將體內的熱量釋放出去,某些小的內溫動物以夜行加穴居的方式,避開沙漠炎熱干燥的氣候,夏眠或者夏季滯育、遷徙,也是動物度過敢惹季節的一種適應。4.物種的分布完全由溫度決定嗎?地球上重要生物群系的分布稱為重要溫度帶的反映,年均溫度、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都是影響生物分布的重要因子,但物種的分布并不完全由溫度決定,溫度可能與其它環境因素或資源緊密聯系,例如相對濕度和溫度間的關系,兩者共同作用決定了地球上生物群系分布的總格局。5.簡述火的生態作用。在生態系統中,火既是一種自然因素,又是人類增加的因素,火的燃燒破壞了生態平衡,同時也為土壤提供了新養分,增進了生物生長,因此火是一種重要的生態因子?;鸬纳鷳B作用分為有益和有害兩個方面,有益作用是促使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同時去除地面雜物,有助于植物吸取水分和養分;有害作用是破壞了生態平衡,減少了土壤吸水與保水的能力。6.簡述風的生態作用。風對生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強風常能減少植物生長高度,引發植物矮化,還影響動物的地理分布及體表形態特性。持續的單向風可形成旗形樹。風是風媒植物的傳粉工具,是某些無脊椎動物遷徙的運輸工具,大風含有破壞力,防護林能夠減輕風的危害。第三章物質環境1.概念與術語濕生植物(hygrophyte):普通是指一類生長于隱蔽潮濕環境中,抗旱能力弱的植物,這類植物不能長時間忍受缺水,通氣組織發達,以確保供氧。中生植物(mesad)指一類含有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構造與功效的植物,這類植物根系與疏導組織比濕生植物發達,葉面有角質層。旱生植物(siccocolous)是指一類生長在干熱草原和荒漠地帶,抗旱能力極強的植物,葉片極度退化為針刺狀,含有發達的儲水組織。腐殖質(humus)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時,重新合成的含有相對穩定性的多聚化合物,是植物營養的重要碳源和氮源。不同大小顆粒組合的比例,稱為土壤質地(texture)。土壤顆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團聚體大小和數量稱為土壤構造(soilstructure)。鹽堿土植物是指一類能夠生長在鹽土和堿土及多個鹽化、堿化土上的植物。2.簡述陸地上水的分布及其變化規律。陸地上的水分布不均勻,潮濕冷空氣遇冷形成降雨,降雨是陸地上重要的降水,占絕大部分,而在高緯度地區,降雪是重要的水分來源之一。陸地上的降雨量隨著緯度發生很大變化,在赤道南北兩側20°范疇內,降雨量最大,向南北擴展,緯度為20°~40°地帶降雨量豐富,南北半球40°~60°地帶為中緯度濕潤帶,極地地區成為干燥地帶。另外,陸地上降雨量多少還受到海陸位置、地形及季節的影響。3.水生植物任何適應于水環境?對于諸多水生植物來說,要適應水環境,必須含有自動調節滲入壓的能力,特別是要有一定的適應水環境鹽度的機制,有的植物的細胞質中有高濃度的適宜物質,從而增加了滲入壓,除此之外,還可通過鹽腺將鹽分泌到葉子外表面;另首先,水中氧濃度含量很低,水生植物為了適應缺氧環境,使根、莖、葉內形成一套互相連接的通氣系統;水生植物長久適應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葉片細而薄,多數葉片表皮沒有角質層和蠟質層,沒有氣孔和絨毛。4.水生動物如何適應于高鹽度或低鹽度的環境?在低鹽度(淡水)環境中,淡水硬骨魚血液滲入壓高于水的滲入壓,屬高滲入性,魚呼吸時,水通過鰓和口咽擴散到體內,同時體液中的鹽離子通過鰓和尿可排出體外,進入體內的多出水分,由腎排出大量低濃度尿,保持體內水平衡。在高濃度(海水)環境中,海洋硬骨魚滲入壓與環境滲入壓相比是低滲性的,它們的滲入調節需要排出多出的鹽及賠償失去的水,通過吞進海水補充水分,同時減少排尿,進入體內的鹽分則靠鰓排出。5.陸生動物如何適應干旱環境?在干旱環境中,水分是陸地動物面對的最嚴重的問題。陸生動物要維持生存,必須使失水與得水達成動態平衡,得水途徑可通過直接飲水,或從食物所含水分中得到水。動物減少失水的適應形式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是減少蒸發失水,然后大多數陸生動物呼吸水分的回收包含了逆流交換的機制;在減少排泄失水中,哺乳動物腎的保水能力代表了另一種陸地適應性,陸地動物在蛋白質代謝產物的排泄上體現出對干旱環境的適應;陸地動物還通過行為變化適應干旱,昆蟲的滯育也是對缺水環境的適應。6.簡述大氣中CO2與O2濃度同生物的關系。大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關系到生物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不同植物運用二氧化碳的效率不同。氧氣是動物生存的必需條件(厭氧動物除外),動物能量代謝要消耗氧。大氣壓氧分壓隨著海拔升高而下降,高海拔低氧是內溫動物生存的限制因子,內溫動物對高海拔低氧的適應體現在加大了呼吸深度,增加了肺泡氣體彌散能力,增加了組織肌紅蛋白數量,增加了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濃度,提高攜氧能力。7.土壤的物理性質對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是由于固體、空氣、水分構成的三相復合系統,它重要從下列4個方面影響生物:①質地與構造,這關系到通氣性、蓄水性合保肥性,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土壤動物生存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動含有重要意義;②水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取運用,同時影響土壤動物的生存和分布;③空氣呈現高二氧化碳低氧氣,影響土壤微生物種類、數量和活動,進而影響植物營養狀況;④溫度對植物生長發育親密有關,造成土壤動物產生行為適應變化。8.土壤的化學性質對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酸度影響礦質鹽分的溶解度,從而影響植物養分的有效性,另外土壤酸度還通過影響微生物的活動而影響養分有效性和植物生長,土壤酸度還影響了土壤動物區系及其分布;有機質是土壤肥力的一種重要標志,其中諸多成分可增進種子發芽、根系生長,增強植物代謝活動,土壤腐殖質還是異養微生物的重要養料和能源,可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機質對土壤團粒構造的形成、保水、供水、通氣、穩溫有重要作用,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9.土壤動物如何適應土壤中高二氧化碳與缺氧的環境?土壤中棲息著一類地下獸,它們終身在地下而不上到地面,對土壤中低O2和高CO2濃度產生較好的適應性。地下獸對低氧的適應體現在血紅蛋白的濃度增加,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增加,同時減少能量代謝,減少體溫,以減少對氧氣的需求。地下獸的腦中樞對CO2敏感性減少,隨著吸入二氧化碳氣體濃度升高,呼吸通氣量增加緩慢,大量CO2在體內會造成高碳酸癥,地下獸通過腎調節鹽離子排泄速度,以及提高血液緩沖能力,對高CO2環境產生代償性適應。10.土壤有哪些生物學特性?土壤的生物學特性是土壤中動植物和微生物獲得產生的一種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特性。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或還原者,在土壤形成過程中期重要作用,另外,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動中產生的某些物質能增進植物生長,增強植物抗病能力,總之,土壤微生物對土壤肥力含有重要作用。土壤動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費者和分解者,其生命活動影響了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長,總而言之,活動于土壤中的動物,扎根于土壤中的植物與眾多的微生物對土壤的作用,增進了成土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土壤中的營養成分。種群及其基本特性1.什么是種群,有哪些重要的群體特性?種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時期內占有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體的集合,該定義表達種群是由同種個體構成,占有一定領域,是同種個體通過種內關系構成的一種系統。自然種群有3個基本特性:①空間特性,即種群含有一定的分布區域;②數量特性,每單位面積上的個體數量是變動著得;③遺傳特性,種群含有一定的基因構成,即系一種基因庫,以區別于其它物種,但基因構成同樣處在變動之中。2.試闡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種群生態學基礎。我國人口現狀的年紀錐體屬于典型的金字塔錐體,基部寬頂部狹,表達人口數量中有大量幼體,而老年個體極少,種群出生率不不大于死亡率,代表增加型種群。在龐大的人口基數的基礎上,人的存活曲線為Ⅰ型,曲線凸型,幼兒存活率高,而老年個體死亡率低,在靠近生命壽限前只有少數個體死亡,因此人口增加呈上升趨勢;從r=lnR0/T來看,r隨R0增大而增大,隨T增大而變小,據此式,控制人口、計劃生育有兩條途徑:①減少R0值,即使世代凈增殖率減少,這規定限制每對夫婦的兒女數;②增大T值,可通過推遲初次生殖時間或者晚婚來達成。3.有關種群調節理論有哪些學派,各個學派所強調的種群調節機制是什么?外源性種群調節理論強調外因,認為種群數量變動重要是外部因素的作用,該理論又分為非密度制約的氣候學派和密度制約的生物學派。氣候學派多以昆蟲為研究對象,認為生物種群重要是受對種群增加有利的氣候的短暫所限制,因此,種群一向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增殖到環境容納量所允許的數量水平,不會產生食物競爭。作為對立面,生物學派主張捕食、寄生和競爭等生物過程對種群調節起決定作用,另外尚有某些學者強調食物因素對種群調節的作用,種群的調節取決于食物的量也取決于食物的質。內源性自動調節理論的研究者將研究焦點放在動物種群內部,強調種內組員的異質性,特別是各個體之間的互有關系在行為、生理和遺傳特性上的反映,他們認為種群本身的密度變化影響本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長、成熟、遷移等種群參數,種群調節是各物質所含有的適應性特性,能帶來進化上的利益。自動調節理論又分為行為調節學說、內分泌調節學說、遺傳調節學說。社群行為是一種調節種群密度的機制,限制了種群增加,隨著種群密度變化而變化調節其調節作用的強弱;種群增加由于某些生理反饋機制而得到停止或克制,使得社群壓力下降,這就是種群內分泌調節的重要機制;當種群密度增加,死亡率減少時,自然選擇壓力較松弛,成果種內變異性增加,許多遺傳性較差個體存活下來,當條件回歸正常時,這些低質個體因自然選擇壓力加大而被裁減,便減少了種內變異性,這就是遺傳調節的重要機制。4.什么是集合種群,集合種群與普通所說的種群有何區別?集合種群所描述的是斑塊生境中局域種群的集合,這些局域種群在空間上存在隔離,彼此間通過個體擴散而互相聯系。普通所說的種群是指在同一時期內占有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個體的集合。集合種群是種群的概念在一種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也就是說多個局域種群集合而構成的系統,因此有人將集合種群稱為一種種群的種群。第五章生物中極其變異與進化1.怎么理解生物種的概念?生物種概念認為種是一組含有相似形態和遺傳特性的能夠互相交配的自然種群,它們與其它種群之間含有繁殖隔離。生物種有以下特點:①生物種不是按任意給定的特性劃分的邏輯的類,而是由內聚因素聯系起來的個體的集合;②物種是一種能夠隨時間進化變化的個體的集合;③物種是生態系統中的功效單位。2.為什么說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生物學認為,變異位于生命科學研究的心臟地位,由于變異既是進化的產物,又是進化的根據,種群內的變異涉及遺傳物質的變異、基因體現的蛋白質的變異和表型的數量性狀的變異,遺傳物質的變異重要來自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突變。同一種群內個體共有一種基因庫,物種的進化過程體現為種群世代間基因頻率的變化,由于突變、遷入、選擇、漂變等因素,使大部分種群內存在相稱多的遺傳變異。總而言之,因此能夠認為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3.什么是多態現象?多態現象是指種群內出現二種以上不同體型的個體,有不同的構造和生理上的分工,完畢不同生理機能使群體成為一種完整整體的現象。4.經歷過遺傳瓶頸的種群有哪些特點?如果一種種群在某一時期由于環境災難或過捕等因素造成數量急劇下降,就稱其經歷過瓶頸。通過瓶頸后,若種群始終很小,則由于遺傳漂變作用,其遺傳變異會快速減少,最后可能致使種群滅絕,另首先,種群數量在通過瓶頸后也可能逐步恢復。第六章生活史對策1.什么是生活史?其包含哪些重要構成成分?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全部過程,生活史的核心組分涉及身體大小、生命率、繁殖和壽命。2.什么是生活史對策?K-對策和r-對策各有那些特點?生物在生存斗爭中獲得的生存對策,稱為生活史對策。r-選擇種類含有使種群增加率最大化的特性:快速發育,小型成體,數量多而個體小的后裔,高的繁殖能量分派和短的世代周期;K-選擇種類含有使種群競爭能力最大化的特性:慢速發育,大型成體,數量少而體型大的后裔,低繁殖能量分派和長世代周期。3.什么是兩面下注理論?兩面下注(bet-hedging)是根據對生活史不同分組,涉及出生率、幼體死亡率、成體死亡率等的影響來比較不同生境。如果成體死亡率與幼體死亡率相比相對穩定,可預期成體會“保衛其賭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產生后裔(即多次生殖),而幼體死亡率低于成體,則其它分派給繁殖的能量就應當高,后一代一次全部產出(單次生殖),即考慮生境對生物不同生產期死亡率和繁殖力有關變化的影響,來預測最佳生活史對策。第七章種內與種間關系1.種內與種間關系有哪些基本類型?重要的種內互相作用是競爭、自相殘殺、性別關系、領域性、社會等級等;重要的種間互有關系競爭、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2.密度效應有哪些普遍規律?植物種群內部個體間的競爭,重要體現為個體間的密度效應,反映在個體產量和死亡率上。已發現植物的密度效應有兩個規律:①最后產量法則:不管初始播種密度如何,在一定范疇內,當條件相似時,植物的最后產量差不多總是同樣的。表達為②-3/2自疏法則:隨著播種密度的提高,種內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育的速度,也影響到植株的存活率,競爭成果典型的是使較少量的較大個體存活下來,叫做自疏。自疏造成密度與生物個體大小之間的關系,該關系在雙對數圖上含有典型的-3/2斜率。3.什么是紅皇后效應?生物進行有性繁殖有什么好處?一種物種的性狀作為另一種物種性狀的反映而進化,而后一物種的這一性狀本身又是作為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映而進化的。進化生物學家VanVallen將捕食者與獵物之間這種協同進化關系描述為紅皇后效應。普通認為,有性繁殖是對生存在多變和易遭受不測環境下的一種適應性。有性繁殖混合或重組了雙親的基因組,造成產生遺傳上易變的配子,并轉而產生遺傳上易變的后裔,遺傳新物質的產生,使受自然選擇作用的種群的遺傳變異保持高水平,使種群在不良環境下最少能確保少數個體生存下來,并獲得生殖機會。4.領域行為和社會等級行為有何適應意義?動物的領域行為有助于減少同一社群內部組員之間或相鄰社群間的爭斗,維持社群穩定,并確保社群組員有一定的食物資源、隱蔽和繁殖場合,從而獲得配偶和養育后裔。社會等級穩定能減少種群間個體互相爭斗消耗的能量,而使種群生長快,并使優勢個體在食物、棲息場合、配偶選擇中都有優先權,這樣確保了種內強者首先獲得交配和產出后裔的機會,從物種種群而言,有助于種群的保存和延續。5.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態學意義?
他感作用(allelopathy)普通是指一種植物通過向體外分泌代謝過程中的化學物質,度其它植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態學意義:①對農林業生產和管理有重要意義;②他感作用對植物群落的種類構成含有重要影響,是造成種類成分對群落的選擇性以及某種植物的出現引發另一類消退的重要因素;③是引發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內在因素之一。6.什么是競爭排斥原理?舉例闡明兩物種共存或排斥的條件。競爭排斥原理:在一種穩定環境中,兩個以上受資源限制的,但含有相似資源運用方式的物種不能長久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競爭者不能共存。雙小核草履蟲與袋狀草履蟲一同培養時,雙小核草履蟲多生活于培養容器的中上部,重要以細菌為食,而另一種則生活在底部以酵母為食,闡明兩個物種間出現了食性和棲息環境的分化,出現競爭中的分化;而當雙小核草履蟲與大草履蟲一同培養時,由于食性、棲息環境等生態習性相似,雙小核草履蟲生長很快,并排斥大草履蟲,最后使其死亡消失。7.什么是競爭釋放和性狀替代?在缺少競爭者的時候,物種會擴張其實際生態位,即為競爭釋放(competitiverelease);競爭產生的生態位收縮會造成形態性狀發生變化,叫做性狀替代(characterdisplacement)。8.談談捕食者對獵物種群數量的影響。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獵物總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對獵物種僅有微弱的影響;捕食者只是運用了獵物種中超出環境所能支持的部分個體,因此對最后獵物種群大小沒有影響。②如果捕食者數量下降到某一閾值下列,獵物種數量上升,而相反增多,獵物種數量減少,捕食者數量就下降,獵物種群在沒有捕食者存在的狀況下,按指數增加,捕食者種群在沒有獵物的條件下按指數減少。9.如何管理好草原?植物-食草動物系統也稱為放牧系統,在放牧系統中,食草動物和植物之間含有復雜的互有關系,簡樸認為食草動物的牧食會減少草場生產力是錯誤的,Mc-Naughton曾提出一種用以闡明有蹄類放牧與植被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的模型,表明在放牧系統中,食草動物的采食活動在一定范疇內能夠刺激植物凈生產力的提高,超出此范疇凈生產力開始下降,隨著放牧強度增加,就會逐步出現嚴重多度放牧的情形。根據此原理,應當適度放牧,以提高植物凈生產力,又不造成破壞。10.談談寄生者與寄主的協同進化。寄主被寄生者感染后會發生強烈的反映,能物理性去除體外寄生者或提高免疫力靠細胞水平產生特異性抗體和局部細胞死亡等方法來抵抗寄生者,而寄生者為達成生存目的,也要適應寄主的這些變化而產生一系列機制來適應。寄生者與寄主的協同進化經常使有害“負作用”削弱,并且是平行關系,有的甚至演變為互利共生關系。11.共生有哪些類型?共生分為偏利共生(即兩個不同物種的個體間發生一種對一方有利的關系)和互利共生(不同種兩個體檢一種互惠關系)?;ダ采址譃閷P曰ダ采?、兼性互利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動物組織或細胞內的共生性互利共生。第八章種群的構成與構造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重要特性?生物群落是指在相似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多個物種種群的集合。在這個定義中,首先強調了時間概念,另首先是空間概念。生物群落的重要特性是①含有一定的種類構成;②群落中各物種之間是互相聯系的;③群落含有自己的內部環境;④含有一定的動態特性;⑥含有一定的分布范疇;⑦含有邊界特性;⑧群落中各物種不含有同等的群落學重要性。2.什么是群落交錯區,它的重要特性有哪些?群落交錯區(ecotone)又稱為生態交錯區或生態過渡帶,是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的國度區域。其重要特性有①它是多個要素的聯合作用和轉換區,各要素互相作用強烈,生物多樣性較高;②生態環境抗干擾能力弱,對外力阻抗相對較低,一旦遭到破壞,恢復原狀的可能性很?。虎凵鷳B環境變化速度快,空間遷移能力強。3.何謂生活型,如何編制一種地區的生活型譜?生活型是生物對外界環境適應的外部體現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僅體態相似,并且在適應特點上也相似。編制一種地區的生活型譜,需要遵照一定的規律,在同一類生活型中,經常涉及了再分類系統上地位不同的許多個,由于不管多個植物在系統分類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它們對某一類環境含有相似或相似的適應方式和途徑,并在外貌上含有相似的特性,它們就都屬于同一類生活型。4.影響群落構造的因素有哪些?影響群落構造的因素重要是生物因素。生物群落構造總體上是對環境條件的生態適應,但在其形成過程中,生物因素起著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競爭與捕食。物種之間的競爭,對群落的物種構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群落構造;捕食對第二年工程生物群落構造的作用,視捕食者是泛化種還是特異種而異。影響群落構造的因素中另首先是干擾,近代多數生態學家認為干擾是一種故意義的生態現象,它引發群落的非平衡特性,強調了干擾在形成群落構造和動態中的作用,中度的干擾能夠維持高水平的多樣性。另外,空間異質性和島嶼也能影響群落構造。群落的環境不是均勻一致的,空間異質性的程度越高,意味著有更加多樣的小生境,能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島嶼大小以及距離大陸的遠近,都會影響物種多樣性,進而影響群落的構造。5.Raunkiaer頻度定律闡明了什么問題?這個定律闡明:在一種種類分布比較均勻的群落中,屬于A級頻度的種類占大多數,B、C和D級頻度的種類較少,E級頻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優勢種和建群種,其數目也較多,因此占有的比例也較高。這個定律基本適合于任何穩定性較高而種類分布比較均勻的群落,群落的均勻性與A級和E級的大小成正比,E級越高,群路均勻性越大,如若B、C、D級的比例增高時,闡明群落中種的分布不均勻,普通狀況下,暗示著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趨勢。6.群落構造的時空格局及其生態意義是什么?植物種類構成在空間上的配備構成了群落的垂直構造,那么不同植物種類的生命活動在時間上的差別,就造成了構造部分在時間上的互相更替,形成了群落的時間構造。在某一時期,某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而在另一時期,則是另某些植物種類在群落生命活動中起作用。如在早春開花的植物,在早春來臨時開始萌發、開花、結實,到了夏季其生活周期已經結束,而另某些植物種類則達成生命活動高峰。可見,群落的時間格局與構成,會隨著時間發生規律性變化,在生境運用方面起著互相補充的作用,達成了對時間因素的充足運用。7.重要的群落多樣性指數有哪些,如何預計?多樣性指數是反映豐富度和均勻度的綜合指標,重要有辛普森多樣性指數和香農-威納指數。①辛普森多樣性指數是基于在一種無線大小的群落中,隨機抽取兩個個體,它們屬于同一物種的概率是多少這樣的假設而推導出來,用公式表達為:辛普森多樣性指數=隨機取樣的兩個個體屬于不同種的概率。假設種i的個體數占群落中總個體數的比例Pi,那么,隨機取種i兩個個體的聯合概率為。如果我們將群落中全部種的概率合起來,就能得到辛普森指數D,即。香農-威納指數是用來描述種的個體出現的紊亂和不擬定性,不擬定性越高,多樣性也就越高,計算公式為。香農-威納指數包含兩個因素:其一是種類數目,其二是種類中個體分派上的均勻性。第九章群落的動態1.什么是定居?定居就是植物繁殖體達成新地點后,開始發芽、生長和繁殖的過程。植物達成新地點后,有的不能發芽,有的能發芽但不能生長,或是生長了但不能繁殖,只有當一種種的個體在新地點上能夠繁殖,才干算是定居的過程完畢。2.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原生裸地是指一向沒有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亡了(涉及原有植被下的土壤)的地段,如冰川移動等造成的裸地;次生裸地是指緣由植被雖已不存在,但緣由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基本保存,甚至尚有曾經生長在此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段,這類狀況如森林砍伐、火燒等造成的裸地。3.闡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過程。(1)水生演替系列:a.自由漂浮植物階段,植物漂浮生長,其死亡殘體增加湖底有機質的聚積,雨水沖刷帶來的礦物質沉積也逐步提高了湖底;b.沉水植物階段,湖底裸地上最先出現的先鋒植物是輪藻屬的植物,使湖底抬升作用加緊,當水深至2~4m時,某些高等水生植物大量出現,墊高湖底的作用更強了;c.浮葉根生植物階段,首先浮葉根生植物殘體抬升了湖底,另首先使水下光照局限性,迫使沉水植物向較深湖底轉移;d.直立水生階段,根莖交錯使湖底抬升甚至形成浮島,生境開始出現陸生植物生境特點;e.濕生草本植物階段,喜濕生的沼澤植物開始定居于新從湖中抬升出來的地面;f.木本植物階段,灌木首先出現,之后逐步形成森林。水生演替系列就是湖泊填平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從湖泊周邊向中央次序發生的。(2)旱生演替系列:a.地衣植物群落階段,地衣分泌有機酸腐蝕了巖石表面,再加之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巖石表面出現小顆粒,在地衣殘體作用下,有了有機成分;b.苔蘚植物群落階段,苔蘚植物的生長積累了更多腐殖質,加強對巖石表面的改造,使巖石顆粒更細小,松軟層更厚;c.草本植物群落階段,種子植物對環境改造作用加強;d.灌木群落極端,與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e.喬木群落階段。旱生演替系列就是植物長滿裸地的過程,是群落中多個群之間互有關系的形成過程,也是群落環境的形成過程。4.比較個體論演替觀與典型的演替觀。典型的演替觀有;兩個基本觀點:(1)每一種演替階段的群落明顯不同于下一種階段的群落;(2)前一種階段群落中物種的活動增進了下一種階段物種的建立。個體論演替觀提出初始物種構成是決定群落演替后來優勢種的假說,強調個體生活史特性、物種對策、以種群為中心和多個干擾對演替的作用。5.什么是演替頂級?單元演替頂級理論與多元演替頂級理論有什么異同?演替頂級(climax)是指每一種演替系統都是由先鋒階段開始,通過不同演替階段,達成中生狀態的最后演替階段。單元頂級論認為:在同一氣候區內,無論演替早期的條件多么不同,植被總是趨向于減輕極端狀況而朝向頂級方向發展,從而使得生境適合更多植物生長,最后都趨向于中生型生境,并均會發展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氣候頂級。而多元頂級論認為:如果一種群落在某種生境中基本穩定,能自行繁殖并結束其演替過程,就能看做頂級群落,在一種氣候區域內,群落演替的最后成果,不一定都聚集于一種共同的氣候頂級終點,除了氣候頂級之外,還可能有土壤頂級、地形頂級、火燒頂級、動物頂級,同時還存在某些復合型頂級。單元演替頂級論和多元演替頂級論都由先鋒階段開始,且最后都達成中生狀態,但兩者又有不同,前者只強調氣候影響,后者強調的是除氣候影響外,尚有其它要素的影響。第十章群落的分類與排序1.試述中國群落分類的原則、單位與系統。我國生態學家在《中國植被》一書中,采用了“群落生態”原則,即以群落本身的綜合特性作為分類根據,群落的種類構成、外貌和構造、地理分布、動態演替等特性及其生態環境在不同等級中均作了對應反映。重要分類單位分為3級:植被型(高級單位)、群系(中級單位)和群叢(基本單位),每一等級之上和之下又各設一種輔助單位和補充單位。高級單位的分類根據側重于外貌、構造和生態地理特性,中級和中級下列的單位則側重于種類構成。其系統如:植被型、植被亞型、群系、亞群系、群叢、亞群叢。2.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國植被》中將中國植被分為哪幾個植被型組合哪幾個植被型?在植被型組中,把建群種生活型相似或相似,同時對水熱條件的生態關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聯合為植被型。但凡建群種或共建種相似的植物群落聯合為群系。植被型組分為針葉林、闊葉林、草地、荒漠等;植被型分為寒溫性針葉林、夏綠闊葉林、溫帶草原、熱帶荒漠等。3.植被型、群系和群叢是如何命名的?植被型不是以優勢種來命名,普通均以群落外貌-生態學的辦法來命名。群叢的命名辦法:但凡已經擬定的群叢應正式命名,我國習慣采用聯名法,即將各個層中的建群種或優勢種和生態批示種的學名按次序排列。群系的命名根據是只取建群種的名稱,如果該群系的優勢種是兩個以上,那么優勢種中間用“+”連接。4.什么是排序?排序辦法能夠分為哪兩類,各有什么特點?所謂排序,就是把一種地區內所調查的群落樣地,按相似度來排定各樣地的位序,從而分析各樣地之間及其與神經之間的互有關系。排序辦法分為直接排序和間接排序。直接排序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態因子的變化來排定樣地生境位序;間接排序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屬性(如種的出現與否,種的頻度、蓋度等等)排定群落樣地位序。第十一章生態系統的普通特性1.生態系統有哪些重要構成成分,它們如何構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重要構成成分有非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物群落與環境通過不停進行著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即為生態系統。2.什么是食物鏈、食物網和營養級?生態錐體是如何形成的?生產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質,通過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關系,而在生態系統中傳遞,多個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關系而排列的鏈狀次序稱為食物鏈。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一種網狀構造,即為食物網。一種營養級是指處在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全部生物種的總和。能量通過營養級逐步減少,如果通過各營養級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畫成圖,就成為一種金字塔形,稱為能量錐體;同樣如果以生物量或個體數目來表達,就能得到生物量錐體和數量錐體,3類錐體合稱為生態錐體。3.闡明同化效率、生產效率、消費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關系。同化效率是指植物吸取的日光能中被管和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耽擱攝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即Ae=An/In。生產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產能量占同化能量的比例。生產效率=n營養級的凈生產量/n營養級的同化能量,即Pe=Pn/An。消費效率指的是n+1營養級消費的能量占n營養級凈生產能量的比例,即Ce=In+1/Pn。林德曼效率是指n+1營養級所獲得的能量占n營養級獲得能量之比,它相稱于同化效率、生產效率和消費效率的乘積,即。4.什么是負反饋調節,它對維護生態平衡有什么指導意義?負反饋調節是指生態系統中某一成分發生變化,它必然引發其它成分出現一系列相反變化,這些變化又反過來影響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負反饋控制能夠使系統保持穩定,在普通狀況下,生態系統會保持本身的生態平衡,當生態系統達成動態平衡的最穩定狀態時,它能夠自我調節和維持自己的正常功效,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來干擾,保持本身穩定性。第十二章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1.測定初級生產量的辦法有哪些?(1)收獲量測定法:定時收割植被,干燥到質量不變,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質質量來表達。取樣測定干物質的熱當量,并將生物量換算為J/(m2·a)。為了使成果更精確,要在整個生長季中多次取樣,并測定各個物種所占的比重。(2)氧氣測定法:即黑白瓶法,根據初始瓶(IB)、黑瓶(DB)、白瓶(LB)溶氧量,即可求得:初級凈生產量=LB-IB;呼吸量=IB-DB;總初級生產量=LB-DB。(3)CO2測定法:用塑料帳將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測定進入和抽出的空氣中CO2含量。(4)放射性標記物測定法:將放射性14C以14CO32-的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體浮游植物的樣瓶中,沉入水中通過短時間培養,濾出浮游植物,干燥后測定放射活性,然后通過計算,擬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5)葉綠素測定法:提取葉綠素后,在分光光度計中測量光吸取,再通過計算,化為每平方米含葉綠素多少克。2.地球上多個生態系統的總初級生產量占總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級生產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試比較水域和陸地兩大類生態系統。初級生產量的限制因素有光、CO2、取食、H2O、營養、光合作用途徑。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光、CO2、水和營養物質是初級生產量的基本資源,溫度是影響光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而食草動物的捕食會減少光合作用生物量。在干旱地區,植物的凈初級生產量幾乎與降水量有線性關系;溫度與初級生產量的關系比較復雜:溫度上升,總光合速率升高,但超出最適溫度則又轉為下降;而呼吸率隨溫度上升而呈指數上升。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光是影響水體初級生產力的最重要的因子,萊賽爾提出預測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公式:,這個公式表明,海洋浮游植物的凈初級生產力,取決于太陽的日總輻射量,水中的葉綠素含量和光強度隨水深度而削弱的衰變系數;決定淡水生態系統初級生產量的限制因素,重要是營養物質、光和食草動物的捕食,營養物質中,最重要的是N和P。3.這樣預計次級生產量?(1)按同化量和呼吸量預計生產量,即P=A-R;按攝食量扣除糞尿量預計同化量,即A=C-FU。(2)測定次級生產力的另一途徑P=Pg+Pr(式中,Pr為生殖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車載信息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維生素糖果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稻谷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2030硝基苯甲酸鉀鹽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電暖氣市場前景分析及投資策略與風險管理研究報告
- 2025-2030特色小鎮產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火災及相關保險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2025-2030沐浴露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植物性飼料市場發展分析及行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柴機油市場發展分析及行業投資戰略研究報告
- 人工智能+智能運維平臺解決方案
- 工會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10項長效機制
- IATF16949-過程審核檢查表-(含審核記錄)-
- 10KV供配電系統設計答辯
-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解讀課件
- 陜西省二級以上醫院信息
- 實驗室安全檢查記錄表
- 環境信息系統的GIS基礎 01講 GIS導論
- DCS集散型控制系統安裝調試施工方案
- 教學設計 分數的基本性質 全國一等獎
- GB/T 38762.3-2020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尺寸公差第3部分:角度尺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