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A組]1.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1)~(2)題。南海旅次曹松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作品譯文】抒發內心的懷鄉之情最好不要登上越王臺,因為登高望遠只會使內心的思鄉情結更加無法排解。我正在南海這個鴻雁無法飛到的地方客居,故園的音訊又有誰可以傳達呢?城頭的角聲吹去了霜華,天已經亮了,護城河里尚未退盡的潮汐還蕩漾著殘月的投影。長年郁結在心中的歸思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年年春天一到便被催發開來。(1)這首詩以什么為結構線索?是怎樣表達作者感情的?(2)最后一聯哪個字用得好?說說理由。【解析】(1)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以濃重起伏的思鄉情緒作為全詩的結構線索,在廣州的獨特地理背景的襯托下,著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異鄉的萬縷歸思。解答本題,要結合全詩描寫的景物及其滲透的思想情感的順序、目的來分析。(2)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的能力。煉字題,就是通過關鍵字把握意境。煉字,一般是詞類活用,或者運用了修辭手法,做題時首先應該指出這點,再從景與情兩方面說明其效果,比如動靜結合,化靜為動,化意為象,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變簡單為多樣等。【答案】(1)作者以翻騰起伏的思緒(歸思)作為全詩的線索。著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鄉思)。(2)“催”字用得好。“催”為催促,這里是春風催促花兒開放的意思。詩人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的歸心,進而表現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那就像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比喻生動貼切,表現歸思的紛亂、強烈、生生不已、難以遏止。(意思對,分析合理即可)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淇上送趙仙舟王維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寫兩人才相逢又相別了,剛高興了一會,現在又悲傷起來。】祖帳已傷離,荒城復愁入。【餞別時我已悲傷不已,哪堪別你之后獨自進城呢。“】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這兩句寫到環境,仿佛一路絮談,周圍環境都未顧及,此時友人解纜離去,才注意到佇望中的這些景象。表現出友人離去造成自己的空虛感、落寞感,】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寫船快,實則怨船快;“望君猶佇立”,一個“猶”可見他是何等執著,】(1)本詩在表達離別之情時使用了哪些手法?試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凈山、暮日、長河等凄清景象,表達了作者的感傷之情;②直抒胸臆,頷聯直接點出“傷離”、“愁”的情感;③細節描寫(動作描寫),以佇立河邊的細節,表現作者對友人的不舍。(2)本詩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佇立”,你認為是“猶”字好,還是“空”字好?為什么?【答案】示例一:“猶”字好。“猶”是“還”的意思,這一句是說孤舟遠逝,作者仍然佇立原地,目送遠去的朋友。“猶”字側重表現佇立時間之長,以及作者主觀上的不愿離去,寫出了不舍的深情。示例二:“空”字好。“空”是“白白的”意思,“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視野中已經消失,作者空對無際的江水。“空”字側重表現出作者失神落魄的神情,更強烈傳達出作者對友人離去的惆悵、失落之情。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送魏十六還蘇州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陰蟲②切切不堪聞。【在秋夜沉沉的晚上,聽著蟋蟀切切的鳴叫聲,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歸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蘇是白云。【這兩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作者想:今夜,雖然有離別的愁苦,但畢竟還沒有分手,還可以在一起傾心敘談。而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到明天,當我再在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蘇州時,那就見不到你了,唯見到滿天的白云。到那時,凄然孤獨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濃。】注:①皇甫冉:唐代詩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從蘇州(即“姑蘇”)到常州(即“毗陵”,唐時常州為毗陵郡)來拜訪他,魏十六返回蘇州時,作者乘船相送。②陰蟲:指蟋蟀。【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這首送別短章,寫得感情真摯而又筆調輕快靈活,相當別致。第一二句寫送別時那種令人黯然神傷的環境,表現了詩人想到自己明天就要與友人分別,心情異常沉重。三四兩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全詩結構巧妙,語雖平淡而意味深長。前兩句實寫景,烘托情。后兩句想象明天,與此時的秋夜作對比,進一步表達了離情別緒,又是虛寫。考生答題時,一定要結合詩歌思想情感來分析。(1)請簡要概括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答案】(1)表達了送別友人時內心的沉重與感傷,也表達了設想別后而流露出的留戀、孤獨和惆悵。(2)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請作簡要賞析。【答案】(2)詩人的“實”是詩人送別友人時秋夜的環境,“虛”是詩人想象別后的明天,自己在歸舟中回望蘇州只見悠悠白云而不見友人;詩人借助想象,運用以虛寫實的手法拓展了詩歌意境,深化了送別友人的感情(留戀、孤寂和感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春寒①梅堯臣春晝自陰陰,云容薄更深。【春日陰云籠罩,雖然云層不厚,但整天濃陰密布,云天霧海,一片迷茫。】蝶寒方斂翅,花冷不開心。【蝴蝶因氣候寒冷而緊縮了翅膀,不能飛舞;花朵因空氣濕冷而遲遲不開】壓樹青簾②動,依山片雨臨。【春風凜冽,吹動著掛在樹枝上的酒旗;春雨陣陣,靠近山的地方,春風突然夾裹著春雨而來,叫人感到一陣寒冷】未嘗事景物,多痛不能尋。【不曾做對不住景物的事,只是苦于身體條件和心情低落而不能去接近】注:①這首詩寫于慶歷六年初春。當時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動(慶歷新政)正處于低潮,個人生活中,梅堯臣妻子謝世后次子病逝。②“青簾”指酒旗。(1)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1)詩歌表達了作者內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涼。詩人借景抒情,首聯點明春陰的季節特征,薄云密布,是詩人心境的流露,頷聯“不開心”三字一語雙關,寫景寫人,移情手法,別有意味;尾聯“病”字既寫了身體狀況,也流露出詩人此時的心情。(2)梅堯臣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請結合頷聯和頸聯,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現抽象的“春寒”的。【答案】中間兩聯,通過具體物象,來表現春寒,三四句寫因寒氣襲來,蝴蝶收斂雙翅,花蕾無力舒展,這是選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寫天氣之寒。五六句寫壓掛在樹枝上的酒旗翻動,足見風很猛;依傍山丘的陰云挾帶著陣雨壓來,表明雨勢之急。這四句從不同視角形容春寒,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著凄冷寥落的氣氛,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畫出來。【解析】(1)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春寒》為五言律詩,主要是寫在春寒料峭環境下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本題,要聯系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當時革新失敗的歷史背景,以及詩人當時所處的狀況,綜合分析。(2)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梅堯臣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把抽象的“春寒”表現得生動、形象,這首詩中間兩聯的情景關系處理就體現得自然和清晰。鑒賞時一定要注意結合詩句和思想感情。5.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舟中二首(其中)陳師道①惡風橫江江卷浪,黃流湍猛風用壯②。【狂風吹過江面,波濤洶涌,因風力過猛,江流湍急。】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波浪迅速得象千軍萬馬席卷而來,氣勢壓在三江五湖之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殘更。【岸上荒涼,舟中漁火夜中明,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將過去的殘夜。】少年行路今頭白,不盡還家去國情。【少年時走上仕途,現在頭發花白,內心無限的離開官場歸家的凄涼郁憤之情。】注:①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作者因黨爭之禍受牽連被罷職。這首詩作于離任途中。②風用壯:表示風力壯猛。【解析】(1)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第三、四句“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使用了比喻、夸張修辭手法。解答這個題目,要能結合詩句說出使用的手法,再具體分析。(2)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讀本詩,要抓住詩歌中的意象,更要結合注解和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1)第三、四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作簡要賞析。【答案】(1)比喻和夸張。將迅猛的風浪夸張地比做瞬息千里的萬馬,將風浪的氣勢夸張地形容為能橫壓三江五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風浪的威勢。(2)這首詩表現出作者哪些方面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①“惡風”“黃流”寓示作者生活環境的險惡,借此表達出作者被罷職后的憤懣之情;②“空荒”“待殘更”則表達出歸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頭白”、情“不盡”表達出韶光已逝、壯志未酬的悲辛。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春日秦國懷古周樸荒郊一望欲消魂①,涇水縈紆傍遠村②。【春日里遙望荒郊,看著涇水曲折地流去,環繞著遠處的村落,無限愁緒從胸中升起。】牛馬放多春草盡,原田耕破古碑存。【眾多的牛馬放牧,導致原上春草殆盡。耕破了田地,發現了古碑,證實了這里就是秦國故地。】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積雪茫茫的山巒,在黃昏中變得更加蒼茫;夕陽伴著云煙,讓樹林變得更加昏暗。】數里黃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行走好幾里路,還都是茫茫黃沙。太荒涼了,想想這秦地當年的繁盛,的確讓人不堪回首。】注:(1)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2)消魂:這里形容極度哀愁。(3)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4)縈紆:繚繞曲折。(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詩人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請簡要分析。【答案】這首詩采用了觸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寫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借涇水、春草、古碑、蒼山、殘陽、綠樹、黃沙等凄涼敗落的景物,表達了自己的懷古傷今之情。7.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1)~(2)題。浣溪沙[北宋]晏幾道唱得紅梅①字字香,柳枝桃葉②盡深藏。遏云③聲里送離觴。才聽便拚④衣袖濕,欲歌先倚黛眉長。曲終敲損燕釵梁。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類,多述離情。②“柳枝”,指樂府《楊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葉”,晉朝王獻之愛妾之名,臨江相別時王獻之作《桃葉歌》。③《列子·湯問》載,秦青唱歌送薛譚,“聲振林木,響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顧惜。【譯文】
“紅梅”曲兒紅唇唱,聲聲悠美字字香。
桃葉柳枝唱桃柳,遇到“紅梅”皆深藏。
歌聲優美遏行云,相伴離別頻舉杯。
初聽便使淚盈目,淚流雙頰濕衣袖。
欲歌眉目含深情,遠山眉樣現傷情。
陶醉曲中和節拍,情致敲斷燕釵梁。【注釋】遏;阻止,阻攔。【賞析】此為送別詞。作者詞中運用新巧的藝術構思和奇特的藝術手法,著力描寫歌女唱曲的優美動人,從側面烘托出悲離傷別的命意,虛實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達意。【解析】(1)此題考查鑒賞詩歌作品的表達技巧。首先要理解上片的內涵,抓好關鍵詞——唱得、藏、送離觴;其次要重視題下注解,理解典故內涵,尤其是②句本身的闡釋語就表明了雙關。答題格式:修辭+對象+效果。(2)此題考查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首先要結合詞題注釋,為送別詞,卻很新巧。其次要分別結合上下片詞句分析——上片:唱得紅梅字字香,送離觴;下片:衣袖濕,黛眉長,曲終敲損燕釵梁。答出寫法的獨到之處——虛實相生,細節描寫;要答出表達效果。(1)詞的上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選擇其中兩種修辭手法,結合詞句簡要賞析。【答案】(1)修辭手法有:通感、對比、夸張、雙關。①通感。“紅”添色彩,讓讀者由樂曲之名聯想到紅梅熱烈綻放、鮮麗詩意的畫面;“香”添味道,以紅梅之香寫其樂聲,生動別致地表現出其歌聲甜美動人。聽覺與視覺、嗅覺交織起來,使描繪的樂曲更富藝術魅力。②對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葉歌》《楊柳枝》與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進行對比,更顯出這位歌女歌聲不同凡響,情感真摯美麗,與后面的“遏云聲里”相呼應,銜接緊密自然。③夸張。描繪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顯出這位歌女歌聲高亢動人,離別之情熱烈深沉。④雙關。“柳枝”、“桃葉”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語意雙關,表達離情、歌聲更加含蓄有味,同時,也巧妙地進行了對比,使表意變得豐富起來。(2)一般的送別詩詞,常借離別之景,抒離別之情。而同為送別詞,此詞的寫法卻很新巧,請就這一點,分別結合上下片的內容作簡要賞析。【答案】①上片,著力描寫歌女唱曲的優美動人,從側面烘托出悲離傷別的感傷,虛實相生,別有韻味。②下片,用獨特的細節來表現離情別緒。如歌女欲歌之時,作者沒有描述傷感之語,而是描繪修長眉黛,間接顯現出歌女離別時的脈脈深情;結尾句行人聽歌以玉釵按拍擊節,曲終釵斷,“分釵”暗示“分離”,表達出離人凄絕之情,其味更是有余不盡了。8.閱讀下面這首元散曲,完成(1)~(2)題。[雙調]蟾宮曲嘆世馬致遠東籬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①。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后漁歌。嚴子陵②他應笑我,孟光臺③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④江湖,也避風波。注:①小宇:小屋子。婆娑:優美。②嚴子陵:漢代隱士。少有高名,與光武帝同學。光武帝即位后思慕他,召至宮中,他卻執意歸隱。③孟光臺:指孟光舉案齊眉之事。臺,指食案。孟光,東漢文學家梁鴻之妻。梁鴻與妻隱居霸陵山中,不仕。④倒大:非常大。【譯文】自己半世蹉跎在那通幽的竹徑中,隱映著一座小巧的游亭,而走到竹徑的盡頭,就是小巧的庭院,在庭院后面另有一池清水,在那小小池面上更漂浮著扁舟一葉。主人公在扁舟之上,醒的時候輕聲吹起漁笛,醉酒之后又放聲唱起漁歌,嚴子陵若在世,一定會嘲笑他的假正經,而非真隱士了,只能效仿孟光臺輩,我又有什么可以嘲笑的呢,不只湖畔港灣,即或白浪滔天的偌大湖面上,也自有躲避風波的辦法【解析】(1)結合詩句賞析作者的感情,一定要立足詩句中重點詞語的感情表達傾向,有時還需聯系詩詞的題目,作者的身世,景物的描繪以及詩詞后的注釋等。(2)反襯手法表現在許多方面,一般來講,在詩詞歌賦中往往是通過景物、人物等表現人物(或作者)的情感。(1)這首元散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答案】(1)開篇“蹉跎”一詞慨嘆一事無成。“醒時”“醉后”表現出作者痛苦的內心。結尾一句,對不得用世的感慨進行自我奚落。全曲以“嘆世”為題,抒寫了曲折的心態和情感變化歷程,透露出作者對于人生深深的失望和無奈。(2)請簡要分析本曲中反襯手法的運用。【答案】以“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池塘”等事物表明景物的優美、恬靜,以此反襯出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嚴子陵”“孟光”兩個典故,令作者孤獨的心靈在歷史深處找到知音,但又有一定的自我奚落、調侃之意,運用古代賢者的形象反襯出作者失意落魄的處境。9.閱讀下面這首南朝詩,完成題目。行舟值早霧伏挺水霧雜山煙,冥冥不見天。水面上彌漫著霧氣,山中的云霧之氣也向著江上滾滾而來,形成一片晦暗,仰看不能見天。聽猿方忖岫,聞瀨始知川。迷蒙中一無所見,只是聽到猿猴啼叫,方才揣度兩岸是山巒;聽到湍急的水聲,方知身邊就是急馳的江流漁人惑澳浦①,行舟迷溯沿②。漁人本該對這兒的山水形勢了如指掌,現在卻也迷惑了,弄不清哪兒是水邊;而船夫也迷失了方向。日中氛靄盡,空水共澄鮮。大霧至中午時分方才散盡,于是天空和江水又是一片清澄。(正因為是大霧之后的晴天,所以叫人特別感到豁然開朗、眼明心亮。
注:①澳浦:水邊可泊船處。②溯沿:逆流或順流。【賞析】伏挺沒有因行程受阻而焦躁不安,而是在一片白色的混沌中細細地觀察著、傾聽著,因此而得到了愉悅;又因為他是詩人,能將所感受到的用文字表達出來,所以又獲得了創作的快感。于此,他得到了雙重的快樂。(1)這首詩三至六句對“早霧”的描寫,表現了霧中人怎樣的心理感受?請簡要分析。【答案】(1)用“聽”、“忖”和“聞”、“知”,細膩地表現了霧中人憑借濃霧里的聲音,進行揣度、判斷的心理;寫霧中“漁人”和“行舟”的無所依傍,不知所之,表現了霧中人的惶惑和迷茫。(2)詩的結尾兩句和開頭兩句之間有怎樣的關系?請簡要分析。【答案】照應,對比。“氛靄”對應“霧”、“煙”,“空水”對應“水”、“天”,“澄鮮”對照著“冥冥”,首尾呼應,形成鮮明對比;以此表現出舟中人脫身濃霧,精神為之一振,豁然開朗的心情。1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題元十八①溪居白居易溪嵐漠漠樹重重,水檻山窗次第逢。遠望明凈的小溪上霧氣茫茫,兩岸樹木密密層層。一路山水目不暇接,欄桿小窗依次迎面而來。晚葉尚開紅躑躅②,秋芳初結白芙蓉。秋葉間依然有紅紅的杜鵑綻放,初秋的花朵只看到潔白的芙蓉。聲來枕上千年鶴,影落杯中五老峰。倚枕而眠,耳邊似乎傳來千年仙鶴的聲音;舉杯共飲,杯中竟然映出五老峰的影子。更愧殷勤留客意,魚香飯細酒香濃。更令人感動慚愧的是主人殷勤熱情的留客心意:魚肉鮮美,飯食精細,酒味醇香濃郁。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貶江州時結識的朋友,隱于廬山五老峰下。②躑躅:杜鵑花的別稱。(1)詩的前兩聯描寫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答案】(1)景物:潺潺的溪水,彌漫的嵐氣,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柵,面山而鑿的小窗,綻放的紅杜鵑,初開的白芙蓉,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景象。景物描寫的特點:①詩人將宏觀遠視與近景特寫相結合,寫景富有層次感;②選取紅白兩色入詩,色彩對比強烈;③詩人用疊詞描寫“溪嵐”的迷蒙和樹木的茂盛,用擬人的手法寫“水檻山窗”一個接一個地撲面而來,展現了友人溪居的幽美。(2)賞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答案】①“落”字尤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個物體,會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嘆為觀止。②“影落”寫出處于這個淡雅絕俗的居室中,可以遠眺山川景物,遠處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凈不可待言。③這也顯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個超凡脫俗的世外高人。1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野水孤舟梁棟①前村雨過溪流亂,行路迷漫都間斷。孤洲盡日少人來,小舟系在垂楊岸。主人空有濟川心,坐見門前水日深。袖手歸來茅屋下,任他鷗鳥②自浮沉。注:①梁棟:宋末詩人。這首詩大約作于南宋滅亡之前。②典出《列子·黃帝》,后世常以鷗鳥不驚喻與世無爭的隱士。【譯文】雨過之后,小溪水因為雨水的補充而彌漫在前村的地面,到處都是溢出的流水,連行人走的路都被水淹沒了,路上的行人更少了,這個小地方,人寂蕭條,無人的小船孤獨的栓在岸邊。雨后的心情讓人壓抑,少人行走的小城更現出了寂寥--景象的重點,在于“孤”從景物的孤寂映射到人心的寂寞。(1)這首詩前兩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答案】(1)前兩聯描繪了一幅秋雨過后、蕭瑟凄涼的秋景圖,驟雨初歇,秋水茫茫,四溢的溪澗淹沒了平日的行路。楊柳拂岸,一葉小舟孤零零地系在岸邊,身處孤洲,人跡罕至。(2)前人評價這首詩,說“比興深婉,含蘊深刻”,請結合詩作頸聯、尾聯簡要分析。【答案】頸聯,以水深而濟川不果比喻抱負無法施展;尾聯,引用典故,表面上恬淡閑適,似與塵世絕緣,其實表達了作者目睹國家殘破而又無力回天的憤激之情。全詩只字不提國勢,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題目。移居東村作①王庭珪避地東村深幾許?青山窟里起炊煙。敢嫌茅屋絕低小,凈掃土床堪醉眠。鳥不住啼天更靜,花多晚發地應偏。遙看翠竹娟娟好,猶隔西泉數畝田。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東村山景的愛賞,對遠離塵世的移居生活的喜愛。1)首聯寫避地東村,“避”字點明了作者對塵世生活的遠離,對田園生活的主動回歸。2)頷聯表現作者不汲汲于物質追求,雖然生活條件簡陋,但仍感滿足。3)頸聯表現対幽靜僻遠的自然環境的喜愛。4)尾聯寫遠望所見,表現作者安于農耕、怡然自得的心情。(1)本詩“鳥不住啼天更靜”一句與王籍的“鳥鳴山更幽”在寫法上有何相同之處?你更喜歡哪一句?請說明理由。【答案】都是反襯(以聲襯靜),以鳥的鳴叫反襯環境的幽靜。觀點一:更喜歡“鳥不住啼天更靜”。①語言更平易,明白如話。②以天為背景,比王籍的詩意更為開闊。觀點二:更喜歡“鳥鳴山更幽”。①語言更加凝練。②幽雅含蓄,意蘊更深。(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如有其他理由,言之成理即可)(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進行分析。【答案】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東村山景的愛賞,對遠離塵世的移居生活的喜愛。①首聯寫避地東村,“避”字點明了作者對世俗生活的遠離,對田園的主動回歸。②頷聯表現作者不汲汲于物質追求,雖然生活條件簡陋,但仍感滿足。③頸聯表現對幽靜僻遠的自然環境的喜愛。④尾聯寫遠望所見,表現作者安于農耕、怡然自得的心情。(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要有簡要分析)13.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尋春王陽明十里湖光放小舟,謾尋春事及西疇。江鷗意到①忽飛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氣,九峰晴色散溪流。吾儕是處皆行樂,何必蘭亭說舊游?注:①意到:估計(我)到近旁。【譯文】詩人乘小船行走在瀲滟的十里湖波,在浩渺的湖面漫無目的的尋找春天的蹤跡,他看到了春天就在人們辛勤的勞作和農事里,就在人們忙碌的身影和汗水里。江歐估計(我)到近旁了,嘩啦啦翩飛而去,農夫深情地將詩人挽留。日暮時分,小草含香,微微帶些水氣,遠處的數峰靜立在暮色里,美麗的倒影浸潤在緩緩流淌的溪水里。我們只要融入自然之中,到處都可以找到歡樂,我們為什么要學蘭亭詩人要游舊時圣地呢?(1)頷聯中“江鷗”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答案】(1)形象特征:活潑可愛與頑皮,充滿情趣。(答“對人有疑慮”也可)作用:寫出了景物(環境)的生動特征,襯托出詩人想親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現了詩人對眼前春景的迷戀,對鄉村生活的陶醉。(2)王陽明的詩歌常將景、情、理三者融為一體,請結合本詩說明。【答案】本詩前三聯依次描寫了湖水、田野、江鷗、野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對春景的迷戀,對鄉野的熱愛。尾聯在尋春快樂之際點出對生活的感悟:只要融于自然,快樂到處都有。[B組]1.(2012·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鷓鴣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機②,沙鷗相對不驚飛③。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磯。注:①亭皋:水邊的平地。②忘機:消除機心。機心,巧詐之心。③沙鷗相對不驚飛:白居易詩云“有喜鵲頻語,無機鷗不驚”。【譯文】秋天深了落葉已要飄盡,在霜前關塞看見了大雁南歸。早上的云散去山半腰顯得稍細,雨滂沱時水漲很多。我已經老了,早沒有機巧之心了,哪怕與沙鷗相對沙鷗也不會被驚飛的。柳溪的人們或許會憐惜我,已經很久不去南溪釣魚臺了。【解析】(1)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及其作用,要明確辯識和判斷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種手法的特點,分析和評價它們對于塑造形象、表現情感和體現主旨的作用。就本題來講,應特別關注“瘦”“肥”兩個字,并從此入手回答。(2)詞的上片的景物描寫烘托出作者對恬美、寧靜的大自然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下片通過寫與沙鷗為伴、與柳溪父老為友,均表達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理解了詞的主旨,此題就容易回答了。(1)“曉云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答案】(1)運用比擬寫出了山水的變化。“曉云散去山腰瘦”寫出了曉云散去后山蜂的清秀,暗含著想象中的曉云彌漫時山峰的壯闊;“宿雨來時水面肥”,既表現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寬闊,又暗含著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狹。(2)作者為何說“荒卻溪南舊釣磯”?【答案】因為釣魚是有機心之事,作者已忘機而不再釣魚所以說荒棄了舊釣磯。2.(2012·天津卷)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野菊[宋]楊萬里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不給文人騷客做干糧(指不追求被文人賞識),更不肯隨流俗在重陽節被俗人賞識。】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正因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為無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已是傍晚時分,在綠色的半山腰中與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黃的野菊。。】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野菊應該嘲笑東籬下被人賞識的家菊。因為它還媚求陶淵明的賞識。】注:①糗糧: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解析】(1)針對詩句“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有兩個答題點要注意:一是標點符號“?”不能忽視,反問之意,贊美之情;二是野菊的形象,要提煉概括,中心語是“高潔”。(2)針對詩句“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從修辭、煉字等角度易于展開賞析。注意“碧”與“黃”既是色彩描寫,又是用顏色代指野菊色。(3)詩句中“陶翁”即陶淵明,“東籬”化用了“采菊東籬下”的詩句。(1)頷聯描繪了怎樣的野菊形象?【答案】(1)野菊生長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氣清馨。不因無人欣賞而自減其香,不為外部環境而改變內心的高潔。(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答案】修辭:對偶、借代。煉字:“逢”“忙”等。色彩:“碧”與“黃”映襯。情感:喜愛之情。(3)尾聯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答案】采菊東籬下。率性自然、超凡脫俗。3.(2011·湖北卷)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登城劉敞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閑上倚城隅。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賞析
首句寫秋日“微雨”,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從“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無”加以細致描寫,就細致真切地傳達了秋日微雨之神。次句寫“登城”。重樓閑上的這個“閑”字既表明詩人并非第一次登臨此處——那樣會心情迫切,不會著一“閑”字;又暗示他亦非勞人遷客那樣無聊,不可能“閑上”。而主要的,還是點出詩人時有余暇,心自安閑,盡可慢慢欣賞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第三句詩人縱目野望,詩人用一句詩進行了概括:“淺深山色高低樹。“淺深”、“高低”,寫出了秋山的淡遠之境。這景色是詩人從未發現過的,他顯得更加興致勃勃。詩人對于“舊相識”的新感受比乍見之時更具魅力。雖然這景色詩人已經見過,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縱目野望,也沒有如此恬適的情緒,他后來的賞玩之興才特別高。總之,詩人留連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他在反復的玩味之后,終于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這“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只有水墨畫才有這種意境。以前他從未欣賞到的美,此刻卻悠然心會,于是感到十分愜意。所以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個精致貼切的比喻,而是飽含了極度愉悅之情。但“淺深山色高低樹”和“一片江南水墨圖”之間的比喻關系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實景,為了用水墨圖比擬,詩人有意避開色彩,僅用“淺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則是虛擬的意象,雖是虛擬,卻又極為細致,“水墨圖”前著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瀟灑之致,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這樣由實入虛,虛實相生,雖無細膩的景物刻畫,卻更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更能引發讀者悠遠的聯想。本詩通過寫雨映寒空,山深樹幽,倚樓眺望的一幅水墨畫,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一幅江南水墨圖。望湖樓晚景蘇軾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夸。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簡析】這首詩開頭時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闌云散,海闊天青,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實不只自然界是這樣,人世間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本詩通過寫橫風斜雨,江潮涌動,運用比喻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雨前雨后的壯觀美景,使人有雄壯之感【譯文】他看到一陣風雨,直撲進望湖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使他陡然產生要拿出好句來夸一夸這種“壯觀”的想法,不料這場大雨,來得既急,去得也塊,一眨眼間,風已靜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戲拉開帷幕之時,大鑼大鼓,敲得震天價響,大家以為下面定有一場好戲,誰知演員還沒登場,帷幕便又落下,毫無聲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蘇軾這開頭兩句,正是寫出人們(包括詩人在內)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樣一幅望湖樓的晚景。開頭時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收云散,海闊天肯,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雨過以后,向樓外一望,天色暗下來了,潮水穩定地慢慢向上漲,錢塘江浩闊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顏色。遠處還有幾朵雨云未散,不時閃出電光,在天空里劃著,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樣一幅望湖樓的晚景。開頭時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收云散,海闊天空,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實不止自然界是這祥,人世間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上了年紀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會不止一次地遇到過類似的現象。(1)兩詩均寫江南雨景,但景色有異。《登城》寫的是□□□□,《望湖樓晚景》寫的是疾風驟雨。(2)兩詩第三句都描寫相對靜止的畫面,請分別說說它們在原詩結構中的作用。(3)以上兩首詩,劉詩優美,蘇詩壯美,請結合詩句賞析。【答案】(1)濛濛細雨(2)劉詩第三句承接前兩句,并與濛濛細雨疊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圖”意境。蘇詩第三句從“橫風吹雨”轉入“雨過潮平”,為描寫雷電蓄勢。(3)劉詩用“雨映寒江半有無”作為背景,用“淺深山色高低樹”作為主景,虛實結合,濃淡配置,相互映襯,描繪出“一片江南水墨圖”的優美畫面。蘇詩描繪的是由疾風、驟雨、雷電所構成的壯美景觀,“橫風吹雨”“電光時掣”先后出現,中間插入“雨過潮平”的短暫平靜,跌宕起伏,更凸顯其壯觀。閱讀下面一首清詩,然后回答問題。遣興袁枚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由詩的前兩句看,這是一首論詩詩,是說詩要經過千百次的修改才能完成,那么,你認為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答案】比喻。從表面上看,詩人寫老阿婆就像初笄的少女一樣,一定要把頭發梳好,打扮漂亮才允許別人觀看。從內里看,作者在運用比喻,說自己雖是功力純熟的老詩人,也要像初學作詩者一樣,認真嚴肅,對詩稿要反復改正,以去掉“瑕疵”,才能供人欣賞。這兩句的比喻不僅使前兩句的感受更形象化,而且增添了詩的情趣,避免了議論的枯燥,使讀者易于接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氣機械在物理學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雜糧加工新技術推廣應用考核試卷
- 南昌大學共青學院《食品安全案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城市職業學院《綜合英語V》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通市港閘區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質量跟蹤監視模擬試題含解析
-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倫理學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海門市德勝初中2025年初三中考最后一卷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中國當代文學I》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抽樣調查》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實驗學校2025年三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山東名校考試聯盟2025年高三4月高考模擬考試英語試卷+答案
- 序段外包合同協議
- 話劇導演合同協議
- 軟件設計說明書
- 2023年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天津市南開區中考一模語文試題(含答案)
- 工信委選調試題及答案
- GB/T 17591-2025阻燃織物
- 2025中國汽車出海潛在市場研究:澳大利亞篇-2025-03-市場解讀
- 合同歸檔培訓課件
- 2025年OTC市場分析現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