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魏晉南北朝詩歌_第1頁
三、魏晉南北朝詩歌_第2頁
三、魏晉南北朝詩歌_第3頁
三、魏晉南北朝詩歌_第4頁
三、魏晉南北朝詩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3第五章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內容提要、本章小結: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著重掌握:曹操的生平、思想和他的樂府詩創作;曹丕的生平和七言詩;曹植的生平和他的詩歌創作,他是建安時期最有成就的文學家;“建安七子”和蔡琰的詩歌創作情況及代表作品;“建安風骨”;阮籍的生平、思想和《詠懷詩》;嵇康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阮、嵇二人是“竹林七賢”的代表。教學要求1、掌握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生平、思想和創作情況。了解他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熟悉他們的代表作品。2、掌握“建安七子”中主要作家(孔融、王粲、陳琳、阮瑀、徐干)和蔡琰的生平大概和他們各自的代表作品。了解“建安七子”之名是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提出來的。3、掌握“建安風骨”的意義。4、掌握“正始”時期的政治背景。了解“竹林七賢”的大概情況,掌握阮籍的生平、思想和他的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掌握嵇康的生平、思想和他的《幽憤詩》。學習方法1、閱讀《中國文學史》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學》。2、閱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中曹操、曹丕、曹植、“七子”、蔡琰、阮籍、嵇康的代表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神龜雖壽);曹丕《燕歌行》;曹植《送應氏》、《贈白馬王彪》、《白馬篇》;王粲《七哀詩》;陳琳《飲馬長城窟行》;劉楨《贈從弟》;徐干《室思》;蔡琰《悲憤詩》;阮籍《詠懷詩》;嵇康《幽憤詩》。內容提要第五章建安和正始詩歌第一節曹操曹丕一、曹操生平、思想和創作二、曹丕生平、思想和創作第二節建安七子與蔡琰一、建安七子、“七子”名稱的由來二、王粲和他的《七哀詩》三、陳琳和他的《飲馬長城窟行》四、阮瑀和他的《駕出北郭門行》五、劉楨和他的《贈從弟》六、徐干和他的《室思》七、蔡琰生平和她的五言《悲憤詩》第三節曹植一、曹植生平二、曹植的詩歌創作第四節阮籍嵇康一、正始詩歌特點二、阮籍三、嵇康本章小結本章重點:建安詩歌與正始詩歌,包括兩個時期文學的背景、特點、主要作家、主要作品;建安時期的“三曹”、“七子”和蔡琰;正始時期的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賢。要點:“建安風骨”的形成和特點;曹操的四言樂府;曹丕的七言詩;曹植的五言詩,曹植前后期詩歌創作比較及其代表作。阮籍的五言《詠懷詩》和嵇康的《幽憤詩》。難點:阮籍的《詠懷詩》和嵇康的《幽憤詩》。文本材料第一節曹操曹丕一、曹操的生平、思想和創作1、曹操的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曹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他是漢末杰出的詩人和建安詩歌新局面的開創者。2、曹操的詩歌創作曹操的詩歌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雖然沿用漢樂府古題,但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如《薤露行》描寫了漢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召四方軍閥為助、以致董卓作亂京師的事。與此相關的還有《蒿里行》。《苦寒行》、《卻東西門行》也是反映動亂中的軍旅征戍生活。曹操的另一部分樂府詩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短歌行》是其中的代表。該詩既抒發了他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也表現了他思念賢才的心情以及他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懷抱。全詩在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此外,他的《龜雖壽》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队^滄海》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可說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操的詩極為本色,形式樸質,其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二、曹丕的生平和創作1、曹丕的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2、曹丕的詩歌創作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另一是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秋風蕭瑟天氣涼”一首寫得尤其出色。詩人將思婦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下來描寫,委婉細膩地寫出了思婦的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語言清麗淺顯,很能代表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七言詩,在曹丕之前,只有東漢的張衡的《四愁詩》是七言詩,但第一句夾有“兮”字,曹丕的《燕歌行》要算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是漢樂府舊題,舊古辭已經不存,但從曹丕以后凡寫這個題目的全都是七言詩。從這個角度來看,很可能這個曲調原來就是配七言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七言詩的形成和樂府的關系。曹丕這首詩逐句押韻,是新起的形式,音節不免單調。第五章第二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二節建安七子和蔡琰一、“建安七子”、“七子”之名的由來“七子”這一名稱出于曹丕的《典論·論文》,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七人。二、王粲《七哀詩》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能詩善賦。詩以《七哀詩》最有名,其中第一首是詩人由長安避亂赴荊州時寫途中所見。詩中描寫了“白骨蔽平原”和饑婦棄子的悲慘情景,深刻地揭示了當時軍閥混戰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這首詩和曹操的樂府詩一樣,體現了以舊題寫時事的精神。三、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假借秦代筑長城的事,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百姓帶來的苦難,藝術地概括了徭役制度下的無數家庭的悲劇。全詩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借此表達人物的內心的情緒,這種手法也是樂府民歌中慣用的藝術手法。四、阮瑀《駕出北郭門行》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寫后母虐待孤兒,揭露了封建社會家庭關系的冷酷無情。此詩與漢樂府民歌的《孤兒行》表現的主題類似。五、劉楨《贈從弟》劉楨擅長寫詩,在當時名氣很大?,F僅有《贈從弟》三首流傳下來。其中第二首歌頌了在寒風冰霜中傲然挺立的松柏的“本性”,通過比興手法寫出了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剛正品德,表現了詩人“真骨凌霜,高風跨俗”的節操。六、徐干《室思》徐干是學者,曾著《中論》抨擊儒者之弊。但他的情詩《室思》也寫得很好,如詩中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語言明白如話,卻寫得一往情深,其情境常為后來詩人所化用。七、蔡琰生平與她的五言《悲憤詩》與“七子”地位相等并以才華著稱的是女作家蔡埮。琰字文姬,具體生平請參見文學史,此處從略。蔡琰的作品現流傳下來的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杰作。它長達五百四十字,像這樣的長篇敘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這首詩雖然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第五章第三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三節曹植一、曹植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二、曹植的詩歌創作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的生活,但卻具有建立功業的偉大抱負。他一生追求的是“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馬篇》,這首詩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曹植后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他的后期詩歌也主要是反映這種處境和心情。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返回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全詩共七章,表現了豐富的復雜的感情。詩中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表達了對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在藝術上,詩人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P254)體的形式,一步步地將復雜的感情抒發出來,極有層次。此外,詩人往往通過敘事、寫景來抒寫內心悲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達顯得沉著濃厚,而不是一味地宣泄。鐘嶸《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詩人中,曹植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但描寫的細致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峰漠惼淙?,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講究對偶、煉字和聲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第五章第四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四節阮籍嵇康一、正始詩歌的特點正始時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馬氏,在逐漸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之后,與曹魏統治者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政權的斗爭,政治異常黑暗。阮籍、嵇康都有較進步的政治思想,不滿現實的腐朽。他們看到司馬氏假“名教”以達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莊的“自然”與之對抗。他們的創作雖然貫串著老莊思想,與建安詩歌有明顯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二、阮籍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早年“好書詩”,有“濟世志”,但處于魏晉易代之際,在統治階級內部的殘酷斗爭中,不僅抱負無法實現,自身的安全也沒有保障。于是轉而崇尚老莊思想,對黑暗的現實采取了一種消極反抗的態度。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世事”,做官只是“祿仕”而已,言談交際更是“發言玄遠,口不藏否人物”。阮籍盡管在行動上佯狂放誕,內心卻十分痛苦。他把這種深藏內心的、無法宣泄的痛苦與憤懣,用隱約曲折的形式在詩歌中表達出來,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对亼言姟凡皇且粫r之作,它們真實地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復雜思想感情。詩中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現實中的詩人的內心苦悶,以及看不見任何希望和出路的憂思。詩中還表現出盡管詩人有懼禍的思想,但對暴虐的現實政治仍表現出一種守正不阿的品格。詩歌從進步的思想出發,對曹魏統治者的日趨荒淫腐朽也進行了揭露。以上這些都是《詠懷詩》思想上的積極表現。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現了詩人意志消沉、畏禍避世的消極思想。阮籍處于政治高壓之下,雖然滿腹憤懣不平卻不能直接說出,因此,在表現上多用比興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話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隱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詩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響,創造獨特的風格,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嵇康嵇康(223-263),字叔夜,譙國铚(今安徽宿縣西)人。他的性格明顯地表現為兩面:一面崇尚老莊,恬靜寡欲,好服食,求長生;一面卻尚奇任俠,剛腸嫉惡,在現實生活中鋒芒畢露,因此為司馬氏所不容,而遭殺身之禍。嵇康反對司馬氏,固然與他為魏室絪親有關,但根本原因卻在他不滿意司馬氏的黑暗、殘暴的統治。嵇康在反抗現實的表現上比阮籍激烈。嵇康的《幽憤詩》是嵇康因呂安事被系獄中時所作。先是嵇康與鐘會有隙,后來嵇康的朋友呂安為其兄呂?(大將軍司馬昭的長史)枉訴系獄,供詞牽引及康,康遂被收系。后竟被殺。詩中抒寫了被囚以后的憂郁與憤慨。疑難解析三曹詩歌藝術風格方面的差異。1、曹操的詩歌藝術風格是慷慨悲涼,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曹操的詩歌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雖然沿用漢樂府古題,但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如《薤露行》描寫了漢末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召四方軍閥為助、以致董卓作亂京師的事。與此相關的還有《蒿里行》?!犊嗪小?、《卻東西門行》也是反映動亂中的軍旅征戍生活。曹操的另一部分樂府詩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抖谈栊小肥瞧渲械拇怼T撛娂仁惆l了他對時光流逝、功業未成的深沉感慨,也表現了他思念賢才的心情以及他搜攬人才以完成統一事業的宏偉懷抱。全詩在深沉的憂郁之中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緒,我們可以感覺到在混亂的現實中建立功業的艱難和詩人堅定的信心。此外,他的《龜雖壽》表現了老當益壯的志士胸懷?!队^滄?!吠ㄟ^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可說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操的詩極為本色,形式樸質,其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2、曹丕詩歌的風格是情思細膩,清麗委婉。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另一是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他的七言詩《燕歌行》兩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秋風蕭瑟天氣涼”一首寫得尤其出色。詩人將思婦安放在秋夜的背景下來描寫,委婉細膩地寫出了思婦的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語言清麗淺顯,很能代表曹丕詩歌的一般風格。3、鐘嶸《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詩人中,曹植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罚鑼懙募氈潞驮~藻的華麗,與《陌上?!峰漠惼淙?,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講究對偶、煉字和聲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第五章關鍵詞匯總題型1題目名詞解釋:1、建安風骨2、竹林七賢答案1、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的風格。南朝梁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都反復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也盛贊“漢魏風骨”,李白并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贊賞詩句。2、竹林七賢魏晉間七個文人名士的總稱。《魏氏春秋》:“[嵇康]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邪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于竹林,號為七賢?!保ā度龂尽の褐尽わ祩鳌放崴芍⒁╊}型2題目簡述題:1、簡述蔡琰五言《悲憤詩》的成就。2、簡述阮籍《詠懷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答案1、答: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杰作。它長達五百四十字,像這樣的長篇敘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這首詩雖然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是它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侗瘧嵲姟吩谒囆g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于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使人有如身臨其境,目睹其人。漢樂府中開始大量出現敘事詩,像《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以詩中人物自敘身世遭遇。《悲憤詩》正是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受到這一傳統的影響。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2、答: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早年“好書詩”,有“濟世志”,但處于魏晉易代之際,在統治階級內部的殘酷斗爭中,不僅抱負無法實現,自身的安全也沒有保障。于是轉而崇尚老莊思想,對黑暗的現實采取了一種消極反抗的態度。他終日“飲酒昏酣,遺落世事”,做官只是“祿仕”而已,言談交際更是“發言玄遠,口不藏否人物”。阮籍盡管在行動上佯狂放誕,內心卻十分痛苦。他把這種深藏內心的、無法宣泄的痛苦與憤懣,用隱約曲折的形式在詩歌中表達出來,這就是他的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詠懷詩》不是一時之作,它們真實地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復雜思想感情。詩中表現了生活在黑暗現實中的詩人的內心苦悶,以及看不見任何希望和出路的憂思。詩中還表現出盡管詩人有懼禍的思想,但對暴虐的現實政治仍表現出一種守正不阿的品格。詩歌從進步的思想出發,對曹魏統治者的日趨荒淫腐朽也進行了揭露。以上這些都是《詠懷詩》思想上的積極表現。此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現了詩人意志消沉、畏禍避世的消極思想。阮籍處于政治高壓之下,雖然滿腹憤懣不平卻不能直接說出,因此,在表現上多用比興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話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隱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阮籍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詩人,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響,創造獨特的風格,在五言詩的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題型3題目論述題:1、為什么說建安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建安詩歌對漢代詩歌的發展有何積極意義(提高題)?答案1、答:漢末建安時期,我國文壇有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標志著文學發展的新時期的到來。這一時期,文壇上涌現了大量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們都曾被卷入極度動亂的時代漩渦,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的變化。他們繼漢樂府之后,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直接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并且形成了“建安風骨”這一優良傳統。同時他們普遍采用新興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詩在文壇上的堅固地位。在這一時期,賦與散文也表現出了新的面貌。曹操的詩歌全部都是樂府歌辭,雖然沿用漢樂府古題,但并不因襲古辭古意,而是繼承了樂府民歌“緣事而發”的精神,“用樂府題目自作詩”(清方東樹語),反映了新的現實,表現出新的面貌。曹丕的詩歌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個是描寫男女愛情和游子思婦題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寫得比較好;另一是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成就較高的是五言詩和七言詩。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馬篇》,這首詩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曹植的后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他的后期詩歌也主要是反映這種處境和心情。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此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建安七子和女詩人蔡琰都有詩作表現了他們身處亂世的憂憤和對現實的關注。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鐘嶸在反對晉以后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嘆“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后世的詩歌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題型3題目論述題:2、略論曹植的詩歌的前后期的變化,他的詩歌在藝術上有何成就?答案2、答: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后兩期。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的生活,但卻具有建立功業的偉大抱負。他一生追求的是“勠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前期的代表作是《白馬篇》,這首詩塑造了一位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曹植后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他的后期詩歌也主要是反映這種處境和心情。作于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返回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全詩共七章,表現了豐富的復雜的感情。詩中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表達了對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此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在藝術上,詩人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P254)體的形式,一步步地將復雜的感情抒發出來,極有層次。此外,詩人往往通過敘事、寫景來抒寫內心悲憤的感情,使得感情的表達顯得沉著濃厚,而不是一味地宣泄。鐘嶸《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衷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詩人中,曹植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脫胎于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并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但描寫的細致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講究對偶、煉字和聲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第六章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內容提要、本章小結: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著重掌握:西晉時期形式主義詩風盛行;西晉文壇作者眾多,著名的有傅玄、張華、陸機、潘岳、張協、左思、劉琨、郭璞等;其中陸機是太康文壇的著名作家,而左思則是當時形式主義詩風盛行時能發揚“建安風骨”傳統的杰出詩人;東晉時期士族清談玄理的風氣很盛,玄言文學占了文壇的統治地位。東晉末年的陶淵明給文壇帶來了富于現實內容、具有獨特風格的創作,他的田園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以及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教學要求1、了解西晉時期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的情況。2、了解西晉初年的代表作家傅玄、張華;太康、元康年間的代表作家是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掌握其中陸機是“太康之英”,左思是這個時期能發揚“建安風骨”傳統的杰出詩人;稍后有名的作家有劉琨、郭璞。3、了解東晉時玄風盛行文壇的情況,玄言詩占據文壇的統治地位。4、掌握東晉末年著名隱逸詩人陶淵明及其田園詩的創作情況,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以及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這是重點中的重點,必須掌握。學習方法1、閱讀《中國文學史》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中第二章《西晉文學》和第三章《陶淵明》。2、閱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中所選以上作家的有關作品。3、著重閱讀左思的《詠史》八首和《嬌女詩》;陶淵明《歸園田居》、《讀山海經》、《詠荊軻》、《桃花源詩并記》,并分析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內容提要第六章兩晉詩歌第一節西晉詩歌一、傅玄張華二、陸機潘岳張協三、左思劉琨郭璞第二節陶淵明一、陶淵明的時代與生平二、陶淵明作品的思想內容三、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四、陶淵明的地位和影響本章小結本章重點:1、西晉時期文壇的情況。晉初著名的詩人傅玄、張華;太康、元康年間著名的詩人是陸機、潘岳、張協;以后是左思、劉琨、郭璞。西晉文壇上形式主義詩風占據了統治地位;陸機是“太康之英”;左思是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時發揚“建安風骨”傳統的杰出詩人。2、東晉時玄風盛行,玄言詩統治文壇。玄言詩人較著名的是孫綽、許詢。東晉末年的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要點:1、西晉時陸機是“太康之英”,左思是西晉時期發揚“建安風骨”傳統的杰出詩人。左思的《詠史》詩、《嬌女詩》。2、東晉玄言詩風盛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給文壇帶來了富于現實內容、具有獨特風格的創作。他的作品的思想內容、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難點:如何理解陶淵明詠懷詩、詠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與田園詩不同風格這個問題。第六章第一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一節西晉詩歌一、晉初著名詩人傅玄、張華傅玄、張華是晉初著名的詩人,他們的詩風表現了由魏到晉的過渡。傅玄以樂府詩見長。他雖然在晉武帝制禮作樂時,寫了不少歌功頌德的宗廟樂章,但一部分樂府卻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反映了社會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其中尤以反映婦女問題的作品為最突出。如《豫章行·苦相篇》描寫了女子從出生、成長到嫁人以至婚后生活的整個過程,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婦女地位的低下?!对フ滦小肥菨h樂府舊題,傅玄卻用它來寫當時事情,接受了曹操樂府詩的影響。此外,傅玄故事性很強的樂府《秋胡行》表現了秋胡妻忠于愛情的貞烈行為;《秦女休行》描寫了龐烈婦的正義復仇舉動,都從正面歌頌了婦女的高貴品質。張華,出身寒微而官至顯位,是一位較正直的官僚。西晉繼正始之后,名士多崇尚玄虛,張華在《壯士篇》中表達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队潍C篇》通過對游獵生活的描寫,暴露了士族生活的放蕩。《輕薄篇》用鋪張的筆法揭露了士族生活的驕奢淫逸。以上這些詩在內容上都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精神。但他的不少詩往往內容單薄,而在形式上喜用鋪排對偶、堆砌典故和詞藻,顯得繁縟乏味。二、太康、元康詩人陸機、潘岳、張協西晉太康、元康時期,文壇上出現了更多的作家,有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之稱。陸機,是太康文壇著名的作家,其文風對當時有深刻的影響。陸機詩的特點是追求詞藻和對偶,機械地模擬前人。比如樂府,曹氏父子是“用樂府題目自作詩”,而陸機卻是因襲舊題,敷衍成篇。他的《擬古詩》十二首,是模仿《古詩十九首》的,曾名重一時。陸機詩的這些特點使他成為當時詩風的代表作家。陸機的《赴洛道中作》,能比較形象地寫出詩人去國遠行途中的一些親身感受。他的詩,往往有些名句,如孫綽所說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保ā妒勒f新語·文學》)潘岳與陸機齊名,也是當時形式主義詩風的代表人物。他的詩藝術表現特點之一是詞采華艷,所以孫綽說“潘文爛若披錦”;其次是鋪敘過多,往往平緩繁冗而缺乏含蓄。不過他的詩間有真摯的感情,比陸機的詩要高一籌,特別是他的名作《悼亡詩》三首,寫得很感人,后人寫哀念亡妻的詩也都用“悼亡”為題,是受了他的影響。張協詩的藝術成就較高,能“文體省凈,少病累”,又能“朽構形似之言”,寫景狀物都很形象。第六章第一節第二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三、左思、劉琨、郭璞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的太康時期,能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的傳統,寫出了有充實內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詩人左思。左思現存詩十四首,《詠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并非一時寫的,它反映了詩人由積極而消極的過程。左思出身寒門,在門閥社會里得不到重視,一生不得志。正是這種感受,詩人對門閥制度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如《詠史》第二首,全詩前半以貼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門閥社會的不合理:“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這種現象的歷史原因:“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边@樣就擴大了詩歌的內容,加強了詩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懷曠邁,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詠史詩筆力矯健,情調高亢,氣勢充沛,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对娖贰贩Q之為“左思風力”,這顯然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與發揚。此外,他的《嬌女詩》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手法,使用俚語,生動地描繪了兩個小女孩的天真情態,對后來詩人同類題材的創作也有影響。劉琨是略后于左思的有成就的作家。現存詩歌只有三首,但都是后期保衛中原的戰斗生活的產物,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濃厚的愛國情感,《扶風歌》是他的代表作。劉琨的詩清剛悲壯,《詩品》說他“善為凄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文心雕龍》說他“雅壯而多風”,都很能說明劉琨詩的風格。郭璞的代表作是《游仙詩》十四首。游仙詩的來源很早,秦博士有《仙真人詩》,漢樂府中也有這類作品,建安、正始時期更不斷有人繼作。游仙詩中明顯地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真正描寫游仙的詩;一種是借游仙來表示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如曹植、阮籍的一些作品就是如此。郭璞的《游仙詩》顯然是繼承后一種傳統,借游仙來詠懷,有一定的現實內容。第六章第二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二節陶淵明一、陶淵明的時代與生平東晉時期,士族清談玄理的風氣更盛,對文學的影響也更大,出現了孫綽、許詢等一系列作家,他們“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玄言文學占了文壇的統治地位。這種文學在內容上嚴重地脫離了現實,在藝術上失去了形象性和生動性。直到東晉陶淵明的出現,才給文壇帶來了富于現實內容、具有獨特風格的創作。陶淵明少年時代由于家庭和儒經的影響,對統治階級抱有幻想,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當時門閥制度發展到了頂點,門閥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出身于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的壓抑。陶淵明時家世已沒落,自然得不到社會的重視。這時政治又極端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也是不可能的。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時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幾次做官,都不過是祭酒、參軍等職,不僅濟世的抱負無法實現,而且必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又作過鎮軍、建威參軍,又一度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陶淵明的歸田,是在對污濁的現實完全絕望后,采取的一條潔身守志的道路。歸隱后的陶淵明參加了勞動,這在當時文人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二、陶淵明作品的思想內容陶詩的內容大都是表現隱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田園詩,一類是詠懷、詠史詩。陶淵明的田園詩多方面地描寫了農村的景色和農村的生活,按它的內容又可分成三個方面。第一,是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的第一首。這首詩是詩人從彭澤歸隱后第二年寫的,主要寫辭官歸田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的樂趣?!讹嬀啤吩姷牡谖迨住敖Y廬在人境”,寫他的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陶淵明的田園詩沒有充分揭示農村的矛盾,所歌詠的是陶淵明自己個人悠閑的生活,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淵明從官場回到田園,他是帶著對官場的憎惡,以及不和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決心來觀察來體驗田園生活的,在詩中他往往把田園和官場對立起來,以田園的美好對比官場的丑惡,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田園詩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第二,陶淵明的田園詩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農業勞動中和農民建立的友誼,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的第三首(種豆南山下),這首詩真切地抒寫了自己參加勞動的感受和自己希望莊稼順時生長的意愿?!陡鐨q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詩,寫庚戌歲秋收時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長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淵明還有一小部分田園詩反映了農村的凋敝和自己窮困的生活。這方面的代表作是《歸園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澤游),此詩反映了經過戰亂,或是饑荒、瘟疫,農村殘破荒涼的情形,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真實情形?!对乖姵{示龐主薄鄧治中》在漢樂府的楚調曲里有《怨詩行》,這首《怨詩楚調》就是模仿漢樂府的體裁。龐主薄,名遵,是陶淵明的老朋友?!爸鞅 焙汀爸沃小倍际枪倜?。鄧治中名字不詳。這首詩寫在陶淵明的晚年,寫詩人生平的艱難處境?!短一ㄔ丛姟泛汀短一ㄔ从洝肥翘諟Y明田園詩的一個新的發展。這是他晚年的作品。從仕途到田園,再從田園到桃源,是詩人對理想的進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濟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滅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園,隱居躬耕,獨善其身。在田園經歷了長期的勞動,生活日益貧困,生活越來越難以維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農民的思想和愿望。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會理想就逐漸形成。桃花源的社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人勞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在《桃花源記》里,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面貌,對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繪。(第六章第二節第二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陶淵明的詠懷詩、詠史詩,繼承阮籍和左思的傳統,圍繞著出仕和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會政治的黑暗。像《雜詩》、《讀山海經》等組詩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屬于這一類。《雜詩》第二首(白日淪西河),寫他有志難酬的悲憤,說明詩人在隱居中內心仍然苦悶。又如《讀山海經》的第十首(精衛銜微木),歌頌精衛和刑天的復仇精神,正是詩人自己疾惡抗暴的感情的表現。三、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其一,陶詩的風格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的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的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象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如《讀山海經》第一首(孟夏草木長),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使人讀來毫不吃力,只覺得接觸到一片生活情景,而這些情景、生活,以及詩人的志趣和心情,無一不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所以寫來十分親切。其二,陶詩的風格是平淡而淳厚。陶詩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在十分精粹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社會生活,都有著極深厚的生活基礎。其三,陶詩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不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客觀的山水畫面,而陶詩卻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其四,陶詩由于內容不同,風格也不一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多半平淡自然,意味淳厚,但是象《詠荊軻》等詩卻顯得豪放有力。但雖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和他的田園詩的風格仍有相通之處。四、陶淵明的地位和影響其一,陶淵明活著的時候并不受人重視,即使是他的朋友顏延之作《陶征士誄》也只稱贊他清高的人格,對其詩歌未予充分肯定。劉勰《文心雕龍》也未提到他。在鐘嶸的《詩品》中亦只列為中品。其二,蕭統編《陶淵明集》,為之作序,給以很高評價。從此以后,陶淵明才受到重視。第六章疑難解析、關鍵詞匯總疑難解析陶淵明田園詩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平淡自然的風格,然而他的詠懷詩、詠史詩卻表現出另一種風格,如何理解這個問題?陶詩的內容大都是表現隱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田園詩,一類是詠懷、詠史詩。陶淵明的田園詩多方面地描寫了農村的景色和農村的生活,表現出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這是和他的詩歌的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的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如《讀山海經》第一首(孟夏草木長),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使人讀來毫不吃力,只覺得接觸到一片生活情景,而這些情景、生活,以及詩人的志趣和心情,無一不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所以寫來十分親切。陶淵明的詠懷詩、詠史詩,繼承阮籍和左思的傳統,圍繞著出仕和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會政治的黑暗。像《雜詩》、《讀山海經》等組詩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屬于這一類?!峨s詩》第二首(白日淪西河),寫他有志難酬的悲憤,說明詩人在隱居中內心仍然苦悶。又如《讀山海經》的第十首(精衛銜微木),歌頌精衛和刑天的復仇精神,正是詩人自己疾惡抗暴的感情的表現。這類詩風格顯得豪放有力,但雖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和他的田園詩的風格仍有相通之處。魯迅先生把他的這類詩稱作“金剛怒目式”,他在《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這篇文章里說:“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他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可見,陶詩中這兩種風格看似矛盾其實卻是統一而并無矛盾的。第六章作業自測題型1題目名詞解釋:田園詩答案田園詩詩歌的一種,歌詠農村景物或農民、牧人、漁父的生活,格調恬靜悠然。東晉陶淵明的一些詩歌,被稱作“田園詩”的代表作。其形成主要是詩人不滿現實而又無力抗爭,從而退居鄉野,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歌詠,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隱逸避世的思想情緒。題型2題目簡述題:為什么說左思的詩歌創作繼承了建安詩歌的傳統?答案答:在形式主義詩風盛行的太康時期,能繼承和發揚“建安風骨”的傳統,寫出了有充實內容的作品的作家,是杰出的詩人左思。左思現存詩十四首,《詠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并非一時寫的,它反映了詩人由積極而消極的過程。左思出身寒門,在門閥社會里得不到重視,一生不得志。正是這種感受,詩人對門閥制度進行了揭露和抨擊,如《詠史》第二首,全詩前半以貼切而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門閥社會的不合理:“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后半更指出了這種現象的歷史原因:“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边@樣就擴大了詩歌的內容,加強了詩歌的思想感染力。左思志高才雄,胸懷曠邁,富有反抗精神,所以他的詠史詩筆力矯健,情調高亢,氣勢充沛,具有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对娖贰贩Q之為“左思風力”,這顯然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與發揚。鐘嶸《詩品》說他“文典以怨”,是指其詠史詩而言。這些詩里多引史事,所以“典”;他用史事抒發對現實的不滿,所以“怨”。從他的詩里還可以看到建安以來詩歌技巧的發展。詩中使用對偶,也用詞藻,但由于剪裁得當,嚴格地為表現內容服務,使得風力內充,一點沒有冗沓平弱的毛病。所以左思的詩歌,不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是對“建安風骨”的繼承和發揚。題型3題目論述題:1、陶淵明詩歌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分類舉出代表作品。答案1、答:陶詩的內容大都是表現隱逸的思想和生活。他的詩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田園詩,一類是詠懷、詠史詩。陶淵明的田園詩多方面地描寫了農村的景色和農村的生活,按它的內容又可分成三個方面。第一,是表現農村的恬美靜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的第一首。這首詩是詩人從彭澤歸隱后第二年寫的,主要寫辭官歸田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的樂趣。《飲酒》詩的第五首“結廬在人境”,寫他的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陶淵明的田園詩沒有充分揭示農村的矛盾,所歌詠的是陶淵明自己個人悠閑的生活,這似是他的不足。但是陶淵明從官場回到田園,他是帶著對官場的憎惡,以及不和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決心來觀察來體驗田園生活的,在詩中他往往把田園和官場對立起來,以田園的美好對比官場的丑惡,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田園詩是有著積極意義的。第二,陶淵明的田園詩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農業勞動中和農民建立的友誼,這方面的代表作有《歸園田居》的第三首(種豆南山下),這首詩真切地抒寫了自己參加勞動的感受和自己希望莊稼順時生長的意愿。《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一詩,寫庚戌歲秋收時的愉快心情和表示愿意長期躬耕的志趣。第三,陶淵明還有一小部分田園詩反映了農村的凋敝和自己窮困的生活。這方面的代表作是《歸園田居》第四首(久去山澤游),此詩反映了經過戰亂,或是饑荒、瘟疫,農村殘破荒涼的情形,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真實情形。《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在漢樂府的楚調曲里有《怨詩行》,這首《怨詩楚調》就是模仿漢樂府的體裁。龐主薄,名遵,是陶淵明的老朋友。“主薄”和“治中”都是官名。鄧治中名字不詳。這首詩寫在陶淵明的晚年,寫詩人生平的艱難處境。《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一個新的發展。這是他晚年的作品。從仕途到田園,再從田園到桃源,是詩人對理想的進一步的追求。早年“大濟生”的理想,在仕途上破滅了,他就把理想寄托在田園,隱居躬耕,獨善其身。在田園經歷了長期的勞動,生活日益貧困,生活越來越難以維持,他也更多地了解了農民的思想和愿望。這樣,一個烏托邦式的桃花源的社會理想就逐漸形成。桃花源的社會,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人勞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也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寧的社會。在《桃花源記》里,詩人以極大的熱情,從生產到生活,從自然環境到人們的面貌,對桃花源做了十分全面的描繪。陶淵明的詠懷詩、詠史詩,繼承阮籍和左思的傳統,圍繞著出仕和歸隱的矛盾,表現理想不能實現的苦悶,以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會政治的黑暗。象《雜詩》、《讀山海經》等組詩中的大部分作品都屬于這一類?!峨s詩》第二首(白日淪西河),寫他有志難酬的悲憤,說明詩人在隱居中內心仍然苦悶。又如《讀山海經》的第十首(精衛銜微木),歌頌精衛和刑天的復仇精神,正是詩人自己疾惡抗暴的感情的表現。題型3題目論述題:2、試舉例說明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答案2、答:其一,陶詩的風格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的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主要內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于這種生活中的恬靜的心境;而又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象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如《讀山海經》第一首(孟夏草木長),完全是用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使人讀來毫不吃力,只覺得接觸到一片生活情景,而這些情景、生活,以及詩人的志趣和心情,無一不是詩人真實的感受,所以寫來十分親切。其二,陶詩的風格是平淡而淳厚。陶詩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在十分精粹的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社會生活,都有著極深厚的生活基礎。其三,陶詩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不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客觀的山水畫面,而陶詩卻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其四,陶詩由于內容不同,風格也不一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多半平淡自然,意味淳厚,但是象《詠荊軻》等詩卻顯得豪放有力。但雖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和他的田園詩的風格仍有相通之處。

第七章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內容提要、本章小結: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著重掌握:劉宋時期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化,山水詩與玄言詩的因革關系;謝靈運的生平,他在扭轉詩風中的作用,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就和局限;鮑照的生平,鮑照樂府詩的主要成就;謝朓山水詩的風格,謝朓和沈約在“永明體”詩歌的實踐上的成就;梁陳詩人和宮體詩;教學要求1、了解劉宋時期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化。2、掌握謝靈運是劉宋扭轉詩風、大力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謝靈運的生平,他的山水詩的成就和局限。3、掌握鮑照的生平,了解鮑照詩歌的主要成就是樂府詩,他的《擬行路難》十八首是其代表作。他的樂府詩詞采清麗,情感深沉。在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4、掌握謝朓的生平,他的山水詩的風格。了解謝朓與沈約在“永明體”詩歌的產生上所作出的卓越成就。5、了解梁陳詩人和宮體詩的情況。學習方法1、閱讀《中國文學史》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第五章《南北朝詩人》。2、閱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中所選的謝靈運、顏延之、鮑照、沈約、謝朓、的詩歌。重點閱讀以下篇目:謝靈運《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鮑照《擬行路難》中的《瀉水置平地》、《對案不能食》;沈約《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內容提要第七章宋齊梁陳詩歌第一節謝靈運和山水詩一、山水詩產生的原因二、謝靈運的生平三、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就和局限第二節鮑照和七言詩一、鮑照的生平二、鮑照詩歌的主要成就是樂府詩三、鮑照在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節謝朓和新體詩一、周颙、沈約發現聲律論二、謝朓的生平和山水詩的創作三、“永明體”即新體詩的特點第四節梁陳詩人和宮體詩一、宮體詩二、江淹和吳均、何遜本章小結本章重點:1、謝靈運和山水詩2、鮑照和樂府詩、七言詩3、謝朓、沈約和“永明體”新詩要點:1、謝靈運和山水詩2、鮑照和樂府詩、七言詩3、謝朓、沈約和“永明體”新詩難點:如何理解沈約“聲律論”和“永明體”的產生?第七章第一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一節謝靈運和山水詩山水詩產生的原因,謝靈運在扭轉詩風中的作用在中國士大夫的觀念里,山林是和仕途官場相對立的。山林作為隱士避世的場所,很早就被士大夫向往著,描寫著。到了魏晉,由于社會動亂,政治黑暗,隱逸的風氣更加盛行。士大夫階層,不論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隱逸為清高,以山林為樂土。他們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結合起來。這樣,山水描寫在詩里就逐漸多了起來。南渡以后,江南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世族地主到處建筑園林別墅,過著游山玩水的悠閑生活,他們的玄言詩里也出現了山水詩句,借助自然山水來表現老莊的哲理。沿著這條道路發展下去,山水的成分逐漸增加,東晉后期謝混的《游西池》等少數詩篇,就已經集中地刻畫山水景物了。宋代初年,謝混的侄子謝靈運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就去游山水,并寫作大量山水詩來發泄他的憤懣。這些詩雖然還拖著一條玄言的尾巴,但山水的描寫終于從玄言詩里獨立出來,從而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此外,詩人對自然美的認識的加深,五言詩的成熟,以及民歌里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經驗,也為山水詩的出現做好了文學上的準備。再加上南渡以后,詩人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江南秀麗的山水,這樣山水詩就很自然地產生出來。二、謝靈運的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三、謝靈運山水詩的成就和局限謝靈運的山水詩,絕大部分是在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寫的,詩里描繪了永嘉、會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他的山水詩大都帶著孤清、閑適的情調。但也有不少詩句生動地刻畫了自然界的優美景色,情調比較開朗,給人以清新之感。一些詩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能給人以藝術的享受。謝靈運的詩很少佳篇。他的詩往往是前半寫景,后半談玄,總是拖著一條玄言的尾巴。寫景部分又往往是先寫出游,再寫見聞,像是一篇旅行日記。談玄的部分時時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思想,令人生厭。他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樓》和《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謝靈運的山水詩的特點,是以細致的刻畫來達到巧似。雕琢多,對仗多,形容多,不免流于繁冗堆砌。謝靈運的山水詩里情和景是割裂的。劉勰《文心雕龍》中說:“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文心雕龍·明詩篇》)沈德潛說:“詩至于宋,性情漸隱,聲色大開?!敝x靈運就是這種詩風的代表。四、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和《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是寫詩人久病初起時登樓所見,同時表現了不得志的情緒?!妒诰徇€湖中作》寫自石壁精舍至湖中一天游玩的樂趣和從中體會到的理想。第七章第二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二節鮑照和七言詩一、鮑照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二、鮑照詩歌的主要成就是樂府詩最能顯示鮑照反抗現實的精神和藝術上的獨創性的,是他的七言和雜言的樂府詩?!稊M行路難》十八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這一組詩,并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非常豐富。首先,他在這里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如“瀉水置平地”及“對案不能食”兩首。在這一組詩里,對愛情不自由的婦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如“璇閨玉墀上椒閣”一首。此外,還寫到了邊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婦寡居的悲嘆,如“君不見少壯從軍去”一首,唱出了稽留邊塞的士卒還鄉絕望的哀音?!爸型ノ逯晏摇?、“今年陽春花滿林”等篇,則深刻細膩地描寫了思婦寡居的悲嘆。這些篇章顯然又是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現實主義的傳統精神。當然,這組詩中也有少數篇章,流露了聽天由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總的說來,《擬行路難》是一組成就非常杰出的樂府詩。思想內容既豐富深刻,感情也強烈奔放。所用的七言、雜言詩體,章節激昂頓挫,富于變化,南朝文人讀他的詩感到“發唱驚挺”、“傾炫心魂”。三、鮑照在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比五言更為漫長。鮑照所擬的《行路難》,本來也是北方牧豎的歌曲。但是,鮑照不僅大膽地采用了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這種形式,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且可以自由轉韻。這就為七言詩的進一步發展樹立了榜樣,開拓了寬廣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體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日益繁榮起來了。第七章第三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謝朓和新體詩周顒、沈約發現聲律論齊永明年間,周顒發現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始著《四聲切韻》(今佚),同時的著名詩人沈約,又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句中聲、韻、調的配合,指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等八種聲病必須避免。力求作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這樣自覺地運用聲律來寫詩,的確是詩歌史上的空前創舉。二、謝朓的生平和山水詩的創作謝朓的生平,見文學史,此處從略。謝朓現存的優秀詩篇大部分是山水詩。有的作品頗有摹仿謝靈運的痕跡。但總的說來,詩風清新流麗,較少繁蕪詞句和玄言成分,和謝靈運的富艷精工、典麗厚重頗有不同。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中刻畫春江日暮景色,詞語頗為精警工麗。謝朓的詩很像一幅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平淡而又富有思致。不僅和謝靈運的富艷精工的詩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業、荊州寫的詩篇相比,也頗有變化,藻繪流麗的色彩沖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謝朓的山水詩也和謝靈運一樣,存在“有句無篇”的缺點。上面所舉的他在宣城所寫的佳句,多半是從玉石雜陳的篇章中挑揀出來的。此外,他的《觀朝雨》、《答王世子》等篇,還明顯地存在著鐘嶸所說的“善自發端,而末篇多躓”,“意銳而才弱”的缺點。三、“永明體”即新體詩的特點“永明”是南朝齊武帝蕭賾的年號,從公元483年始,至公元493止,共十一年?!坝烂黧w”就是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新詩體?!坝烂黧w”的形式特點是利用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將四聲音調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規則組織排列起來,使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永明體”主要指五言詩,要求講格律對偶,“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具體運用時應避免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等聲病?!坝烂黧w”的聲律特點同樣適用于駢文及其他各類文章。第七章第四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四節梁陳詩人和宮體詩宮體詩梁簡文帝蕭綱提倡寫色情的詩。他自言:“余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睍r人評他“然傷于輕靡,時號‘宮體’?!保ā读簳ず單牡奂o》)“宮體”的名稱,就由此而來。二、江淹和吳均、何遜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具體參見文學史,此處從略)第七章疑難解析、關鍵詞匯總疑難解析如何理解沈約“聲律論”和“永明體”產生?“永明體”名稱源出《南史·陸厥傳》:“永明時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文皆用宮商,將平上去入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备鶕@段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其一,“永明體”的代表作家是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沈約、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謝朓、瑯琊臨沂(今屬山東)王融等詩人。其二,“永明體”的形式特點是利用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將四聲音調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規則組織排列起來,使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其三,“永明體”主要指五言詩,要求講格律對偶,“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具體運用時應避免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等聲病?!坝烂黧w”的聲律特點同樣適用于駢文及其他各類文章。由于“永明體”是第一次將四聲原則運用到詩歌領域的五言新詩體,不僅與參差錯落、句式長短不一的古詩歌謠不同,也與漢魏平衡整齊的五言古詩也不同,所以又稱“新體詩”。永明新體詩是由漢魏古詩發展到唐代近體詩的一種過渡形式,對唐代格律詩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永明時代,將聲調四聲不同的漢字按一定規則組織排列,使詩歌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的方法和理論叫“永明聲律論”。永明聲律論是司馬相如“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據《西京雜記》所載)、陸機“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賦》),范曄“性別宮商,識清濁”(《獄中與諸甥侄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主要倡導者是沈約。沈約歷仕宋、齊、梁三代,身為名公巨卿兼文壇領袖,又著《四聲譜》,倡導聲律論。第七章作業自測題型1題目名詞解釋:1、山水詩2、永明體答案1、山水詩描寫山水風景的詩歌。開創于南朝宋謝靈運,經過謝朓的發展,何遜、陰鏗等人的創作實踐,成為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詩派。唐代王維、孟浩然都是山水詩杰出的代表作家。2、永明體“永明”是南朝齊武帝蕭賾的年號,從公元483年始,至公元493止,共十一年。“永明體”就是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形成的新詩體?!坝烂黧w”的形式特點是利用漢字的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將四聲音調不同的文字按一定規則組織排列起來,使文章產生抑揚頓挫的聲韻美?!坝烂黧w”主要指五言詩,要求講格律對偶,“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具體運用時應避免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等聲病?!坝烂黧w”的聲律特點同樣適用于駢文及其他各類文章。題型2題目簡述題:試述鮑照詩歌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七言詩發展上的貢獻。答案答:最能顯示鮑照反抗現實的精神和藝術上的獨創性的,是他的七言和雜言的樂府詩?!稊M行路難》十八首,尤其是他杰出的代表作。這一組詩,并非一時一地之作,內容非常豐富。首先,他在這里對士族門閥的壓迫表現了強烈的不滿和反抗,如“瀉水置平地”及“對案不能食”兩首。在這一組詩里,對愛情不自由的婦女也表示了深刻的同情,如“璇閨玉墀上椒閣”一首。此外,還寫到了邊塞戍卒的生活以及思婦寡居的悲嘆,如“君不見少壯從軍去”一首,唱出了稽留邊塞的士卒還鄉絕望的哀音?!爸型ノ逯晏摇?、“今年陽春花滿林”等篇,則深刻細膩地描寫了思婦寡居的悲嘆。這些篇章顯然又是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現實主義的傳統精神。當然,這組詩中也有少數篇章,流露了聽天由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偟恼f來,《擬行路難》是一組成就非常杰出的樂府詩。思想內容既豐富深刻,感情也強烈奔放。所用的七言、雜言詩體,章節激昂頓挫,富于變化,南朝文人讀他的詩感到“發唱驚挺”、“傾炫心魂”。七言詩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比五言更為漫長。鮑照所擬的《行路難》,本來也是北方牧豎的歌曲。但是,鮑照不僅大膽地采用了這種一般文人視為鄙俗的形式,而且以豐富的內容充實了這種形式,以革新的精神改造了這種形式,變逐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并且可以自由轉韻。這就為七言詩的進一步發展樹立了榜樣,開拓了寬廣的道路。自他以后,七言體在南北朝文人詩歌中日益繁榮起來了。題型3題目論述題:“二謝”的山水詩在藝術表現上各有什么特點(選做題)?答案答:謝靈運曾任永嘉太守、臨川內史等職,其詩多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以精麗之語刻畫自然景物,開文學史山水詩一派。但有句無篇,并帶“玄言”尾巴,又“頗以繁蕪為累”(鐘嶸《詩品》)。謝朓曾仕宦宣城太守,其詩句多描寫自然景色,善于熔裁,時出警句,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以上是答案要點,另再參考文本資料有關章節,請舉例說明。)第八章教學目的、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內容提要、本章小結: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著重掌握:南北朝樂府民歌是繼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之后以比較集中的方式出現的又一批人民口頭創作,是我國詩歌史上又一新的發展。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的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南朝民歌主要是表現愛情的情歌和反映婚姻問題,詩歌以巧用雙關、諧聲、隱語見稱,工于抒情。北朝民歌主要是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戀愛、婚姻的詩篇,風格粗獷。教學要求1、掌握南北朝樂府民歌風格不同的原因在于南北朝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風氣、自然環境的不同。2、掌握南朝樂府民歌以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和“西曲歌”為主。這些詩歌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幾乎全是反映男女之間愛情的情歌和反映婚姻倫理的詩歌,以巧用雙聲、諧聲、隱語見稱,工于抒情。3、掌握北朝樂府民歌以《樂府詩集》中所載的“梁鼓角橫吹曲”為主,內容以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戀愛、婚姻的詩歌為主,風格粗獷。4、掌握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如《四時歌》、《西洲曲》等;掌握北朝樂府民歌代表作如《木蘭詩》、《敕勒川》等。學習方法1、閱讀《中國文學史》第三編《魏晉南北朝文學》第四章《南北朝樂府民歌》。2、閱讀《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二冊所選“樂府民歌”二十九首。以《子夜四時歌》、《西洲曲》、《木蘭詩》、《敕勒川》為精讀篇目,分析其時代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其余為泛讀作品。內容提要第八章南北朝樂府民歌第一節南北朝樂府民歌之概況第二節南朝樂府民歌一、南朝樂府民歌見于《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和《西曲歌》二、南朝樂府民歌多為情歌的原因三、南朝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四、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五、抒情長詩《西洲曲》第三節北朝樂府民歌一、北朝樂府民歌保存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二、北朝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三、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四、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品《木蘭詩》第四節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本章小結本章重點:1、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南北朝樂府民歌,南朝樂府民歌保存在《清商曲辭》中,北朝樂府民歌保存在《梁鼓角橫吹曲》中。2、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以及各自主要的代表作。要點:1、南朝樂府民歌中表現男女愛情和反映婚姻問題的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北朝樂府民歌中反映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戀愛婚姻的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難點:南北朝樂府民歌的主要差異。第八章第一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一節南北朝樂府民歌之概況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的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南朝民歌主要是表現愛情的情歌和反映婚姻問題,詩歌以巧用雙關、諧聲、隱語見稱,工于抒情。北朝民歌主要是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戀愛、婚姻的詩篇,風格粗獷。第八章第二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二節南朝樂府民歌一、南朝樂府民歌見于《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的《吳聲歌》和《西曲歌》二、南朝樂府民歌為何均是情歌原因有二:一是由于這些民歌并不是來自廣大的農村,而是以城市都邑為其策源地;二是由于統治階級有意識的采集。南朝統治階級是腐朽透頂的士族地主,他們采集民歌,絲毫也沒有“觀風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們的階級趣味、享樂要求,來加以選擇和集中。三、南朝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其一,強烈地反映了戀愛與婚姻的不自由。如《華山畿》、《懊儂歌》、《子夜四時歌》、《讀曲歌》等。其二,反映了戀愛過程中的男女不平等,這種現象在中上層社會、在大都市里更加顯著,因此在這些情歌中雖有少女們青春的歡笑,但更多的卻是對男子負心背約的猜疑和哀怨。如《子夜冬歌》、《子夜歌》、《懊儂歌》等,從這些詩作中,不僅可以看出女子的堅貞愛情,而且可以看出她們的悲慘命運。其三,反映了不少被屈辱的妓女們的悲訴。南朝民歌多來自商業發達的大都市,如《尋陽樂》一些詩歌反映了妓女的悲怨?!兑苟饶铩?、《長樂佳》也都直接或間接地訴說了她們的酸辛。其四,也有少數詩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愛情生活。有的作品是結合勞動來描寫愛情,有的是女子的獨唱,如《拔蒲》、《那呵灘》等。其五,南朝民歌除吳歌、西曲外,尚有“神弦曲”十八首,也屬于“清商曲辭”,這是江南(建業附近)民間弦歌以娛神的祭歌。和《楚辭·九歌》相似,神弦曲也具有人神戀愛的特點。四、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其一,體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漢民歌不同。其二,語言清新自然。其三,廣泛運用雙關諧語,雙關語是一種諧聲的隱語,有一底一面。一類是同音同字的,一類是同音異字的。五、抒情長詩《西洲曲》本篇收入《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中,全篇通過季節變換的描寫,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長思念。歌辭音節和諧流暢,語言宛轉動人,呈現出成熟的藝術技巧。第八章第三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三節北朝樂府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所謂橫吹曲,是當時北方民族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做“鼓角橫吹曲”。這些歌詞的作者也主要是鮮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北朝的鼓角橫吹曲曾先后輸入齊、梁,并由梁樂府保存,陳釋智匠著《古今樂錄》因冠以“梁”字,后人遂沿用不改。二、北朝樂府民歌的思想內容其一,反映戰爭的。戰爭是北朝社會一個最突出的現象,整個北朝的歷史幾乎與戰爭相終始。如《企喻歌》,便是當時各族人民大量死于戰爭的真實寫照。北歌中的《木蘭詩》,也正是這種戰爭頻繁的時代環境中的產物。其二,反映人民疾苦的。北朝社會的另一個特殊現象,是和野蠻戰爭相輔而行的人口擄掠。人民被迫離開本土,因而北朝民歌中出現了不少反映流亡生活的懷土思鄉之作,而且流露出一種絕望的悲哀和憤激,不同于一般的游子詩?!峨]頭歌》三首寫得最為悲壯動人。有些詩歌還反映了人民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如《雀勞利歌》還接觸到社會貧富對立的根本問題。其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諸民族向以能騎善射、好勇尚武著稱,這種民族特性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很突出的表現。如《企喻歌》、《瑯琊王歌》、《折楊柳歌》等。其四,反映愛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諸民族的性格和習俗的差異,同時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禮教的約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直,有啥說啥,毫不遮掩。除以上四個方面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國風光的,還有《雜歌謠辭》中的《敕勒歌》,此詩描繪了遼闊蒼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無比的魅力,的確是“千古絕唱”。北朝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北朝民歌語言質樸無華,表情爽直坦率,風格豪放剛健。沒有巧妙的雙關語,也沒有一唱三嘆的裊裊余音,而是名副其實的悲壯激越的軍樂、戰歌。體裁方面,北歌雖亦以五言四句為主,但同時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并發展了七言古體和雜言體,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木蘭詩》本篇收入《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內容敘述女英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詩篇刻劃了木蘭剛強勇敢的性格和不愛功名富貴的品德。風格明朗,語言樸素生動,章節和諧,是北方民歌的杰作。第八章第四節第一頁教學內容文本材料第四節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南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是巨大的,表現在:一、南北朝樂府民歌繼承了周民歌和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形式主義文風泛濫的南北朝時期,這種“剛健清新”的民歌的出現,就顯得特別可貴。給文壇帶來了一種新的力量和新的血液。二、在詩的體裁方面,南北朝民歌開辟了一條抒情小詩的新道路,這就是五、七言絕句體。像《木蘭詩》這樣長達三百多字的長詩,對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也起了示范性的推動作用。三、在表現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對唐代詩人也有許多啟發。如排句、口語、雙關語。尤其是雙關語,唐以后,詩人們由于處境的險惡,往往利用雙關語寫作政治諷刺詩,來曲折地表達他們那種難以明言的愛國深衷,這一發展也是基于南朝民歌的。四、南朝民歌對唐五代以后的許多男女艷情的小詞,在意境、語言等方面,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第八章疑難解析、關鍵詞匯總疑難解析北朝樂府民歌與南朝樂府民歌有何不同?其一,從題材上看,南朝樂府民歌主要寫男女愛情;北朝樂府民歌則充滿批判精神,視野開闊,凡戰爭慘景、貧富對立、民風土俗、英雄人物等皆有所涉及,老人、孤兒、窮漢、戰虜、騎射稱雄的健兒、背井離鄉的游子,種種人物都在詩中出現,歌辭描寫的也正是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其二,從風格上看,南北樂府民歌的風格同樣顯著不同。南歌專寫纏綿婉約的情愛,風格委婉細膩;北歌則抒發了一種慷慨悲涼的情緒,風格直率粗獷。其三,從語言上看,南歌清麗,多用雙關、諧音隱語;北歌質樸中帶有粗野的氣息。其四,從聲調上看,“梁陳盡吳楚之音,周齊皆胡虜之曲”,吳聲西曲是侑酒佐飲的女樂,聲調軟;而鼓角橫吹曲則是軍中馬上的武樂,聲調以雄渾悲忼為特色。其五,從藝術形式上看,南北樂府民歌的形式體制相對說比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詩,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語言寫成,曾經過漢譯;一部分則直接用漢語寫,南北朝同是五言詩的昌盛時期,民間歌辭也多五言本是不難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在由北入南時經過南方作家的翻譯潤色,在體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受。不過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六句者,為北歌所無;而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體也不見于吳聲西曲。至于敘事詩,更是北歌獨擅。第八章作業自測題型1題目名詞解釋:《樂府詩集》答案《樂府詩集》總集名。宋郭茂倩編。書凡一百卷,分十二類:(1)郊廟歌辭,(2)燕射歌辭,(3)鼓吹歌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