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蘭亭集序》2_第1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蘭亭集序》2_第2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蘭亭集序》2_第3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蘭亭集序》2_第4頁
2023學年完整公開課版《蘭亭集序》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集序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本)唐人馮承素摹本,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其人其書其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邪臨沂人(今屬山東)。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后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后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像

2、羲之其書

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書法圓轉凝重,全然突破了隸書的筆意,被后代尊為“書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跡已難得見,我們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飛白等體皆能,如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等。行楷《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蘭亭集序》(局部)王羲之《黃庭經》墨跡(唐臨本)姨母帖《喪亂·二謝·得示帖》均為唐摹王羲之尺牘,行書。紙本。現藏日本帝室。2、羲之其事(1)袒腹東床

晉代的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回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袒腹東床

因為這個典故,后來人們就把“東床”作為女婿的美稱,或稱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問題思考郗鑒何以選中王羲之?

因為其率真自然的氣度,行為舉止看似未經修飾,卻是毫無心機的真性情,而“真誠”就是人最難能可貴的。

《晉書·王羲之傳》記下了這樣一件事:“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

王羲之為之感動,邊派人去集市買來幾把扇子,取出隨身帶的筆墨在扇上揮毫,一一題款落印。然后對老婆婆說:“老人家,你為我斬殺了心愛的大白鵝,我很是過意不去,請把這幾把扇子拿到市上,賣上幾串錢,算是我對你的補償吧。”(2)鵝池

紹興的蘭亭,現在是書法圣地。蘭亭布局,以曲水流觴為中心,四周環繞著鵝池、鵝池亭、流觴亭、小蘭亭、玉碑亭、墨華亭、右軍祠等。

傳說“鵝池”兩字出自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兩人的手筆。當年,王羲之在池邊剛寫完“鵝”字,忽然聽到“圣旨到”,便擱筆迎旨。一旁正在練字的兒子王獻之,趁父親離開之際,提筆補上了“池”字,一碑兩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話。

鵝池的左旁,是一座式樣別致的三角形石質碑亭。碑上鐫刻“鵝池”兩字,氣勢磅震蕩礡。

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一位道士養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后來道士說:“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鵝送給你。”王羲之聽了,非常高興,說:“這有什么困難,你為何不早說?”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后才歡歡喜喜地趕著這群鵝回家。(3)以書換鵝王羲之以書換鵝圖‖背景介紹

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東晉時期,清談老莊玄理的風氣很盛,是玄言文學泛濫之時。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體知識

《蘭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文體知識“序”是一種文體,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前言、引言之類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細分為三種類型:書序、贈序、宴集序。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如:《<寬容>序》、《<吶喊>自序》《〈指南錄〉后序》等。贈序——是指親友間,表達惜別、祝愿、勸勉之意時相贈的文章,如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唐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說明情況,并借此來表達一些人生之感,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騰王閣序》等等。

《蘭亭集序》是一篇詩集序言,作者以情感飽含的筆觸,記敘了蘭亭的山水佳勝和宴會盛況,進而抒發了對世事變幻、死生無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觀;但作者沒有徹底走向消極無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時盛行的死生等同的虛無哲學觀,于悲慨中透露出對現實生活的流連與珍惜。這在崇尚老莊、沉迷玄學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全文僅320余字,先記蘭亭盛會,再論人間死生。情景互見,淋漓滿紙,也啟人思考。整體感知‖生詞注音癸丑()會稽山()修禊事()激湍()流觴()騁懷()放浪形骸()趣舍萬殊()一契()嗟悼()彭殤()ɡuǐkuàijīxìtuān

shānɡchěnɡháiqūqìjiēdàoshānɡ‖課文研讀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第1自然段ɡuǐ介詞結構“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后置春季的末一個月一種祭禮高高的竹子都縣名映襯、圍繞酒杯排列旁邊樂器繁盛作詩省略動詞賓語舉行的都參考譯文

永和九年,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為的是到水邊進行消災求福的活動。許多有聲望有才氣的人都來了,有年輕的,也有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里有高大的山和險峻的嶺,有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繞,把水引到(亭中)環形水渠里來,讓酒杯漂流水上(供人們取飲),人們在曲水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以痛快地表達各自幽雅的情懷。暮春之初群賢畢至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觴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曲水暢敘幽情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活動: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為文動機:當時與會者共有42人,飲酒賦詩一共寫下了37首詩,后來王羲之將這些詩匯集成冊,并寫了一篇序文,這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修禊:古人于陰歷三月上旬巳日,到水邊洗滌以拔除妖邪。(禊:潔也。)明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吳道子《蕭翼賺蘭亭圖卷》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第2自然段之:定語后置的標志和風用來放開、敞開窮盡實在自然萬物值得這參考譯文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吹來心情舒暢。向上看,天空廣大無邊,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這樣)來縱展眼力,開闊胸懷,盡視和聽的樂趣,實在快樂啊!集會盛況時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事由修禊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人物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信可

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第3自然段助詞,引起下文取消句子獨立性一俯一仰之間之于通“晤”有的人通“趨”趨向不一樣一時高興的樣子滿足對…事情到達等到到、及過去附著因指“向之”句自然參考譯文

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喜歡講自己的抱負志趣,(與朋友)在一室之內面對面交談;有的人隨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情懷,不受任何約束放縱地生活。盡管各人的愛好千差萬別,或好靜或好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一時很自得,快樂而滿足,竟不覺得衰老將要到來;等到他對自己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就隨著產生了。從前感興趣的事,轉眼之間,已成為陳跡了,還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終歸于盡。古人說:“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這怎么不叫人悲痛萬分呢?第4自然段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符契。兩半,可合在一起面對悲傷明白本來一、齊,作動詞。把…看做一樣(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無根據情趣一個個縱使這次(集會)的詩文參考譯文

每當我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樣相合,總是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我)本來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參加這次聚會的人,抄錄了他們的詩作,盡管時代不同情況不同,但人們的思想情致卻是一樣的。后代的讀者讀這本詩集也將有感于生命這件大事吧。‖整體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敘事、寫景,敘述集會盛況。第二部分(3自然段):抒情、議論,抒人生慨嘆。第三部分(4自然段)談作序的緣由。時空脈絡崇山峻嶺天朗氣清臨文嗟悼清流激湍流觴曲水景語情語情隨事牽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一觴一詠惠風和暢敘事語茂林修竹詩文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趣,趣中有理生死哲理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內“悟”通“晤”,面對面古今異義1、列坐其次今義:第二,次要的地位古義:2、俯察品類之盛今義:物品的種類古義:3、或取諸懷抱今義:懷里抱著或懷里古義:4、俯仰一世今義:低頭抬頭古義:5、亦將有感于斯文今義:文雅

古義:曲水的旁邊自然界的萬物胸懷抱負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短暫這次集會的詩文詞類活用1、群賢畢至2、少長咸集3、一觴一詠4、引以為流觴曲水5、足以極視聽之娛6、固知一死生為虛誕7、齊彭殤為妄作8、無絲竹管弦之盛9、所以游目騁懷形容詞作名詞,賢士形容詞作名詞,年輕的人,年長的人名詞作動詞,喝酒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流副詞作動詞,窮盡數詞的意動用法,把看作一樣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把……看作相等

形容詞作名詞,熱鬧的場面。動詞使動,使……遠眺,使……敞開一詞多義:1、辨析下列加點的詞的不同意思:修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3、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期1、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2、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3、若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高長(生命)長修建至、及周。期年,一周年約定致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2、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信1、信可樂也2、言而無信3、愿陛下親之信之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情趣得到,取得實在信用相信真實之結構助詞的動詞往、到達代詞它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本課中“之”的用法和意義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夫人之相與及其所之既倦不能喻之于懷句式:①介詞結構后置: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不能喻之于懷(于懷不能喻之)亦將有感于斯文(于斯文有感)②定語后置:仰觀宇宙之大(廣大的宇宙)俯察品類之盛(豐富的萬物)

1、第一段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蘭亭盛會的?明確:先總敘時間、地點及集會,再敘人、地、事、樂。‖初讀探知

2、這段話語言有什么特點?

記敘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敘,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3、第一、二自然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寫景抒情,敘議結合。如敘說“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著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敘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敘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作者為何說“信可樂也”?(課后練習一第1小題。)

快樂主要表現

在以下幾個方面

群賢……集

崇山……右一觴……情天朗……暢仰觀……娛

信可樂也!(詩意地棲居)——人和——美景——賞心——良辰——樂事

5、第三自然段所議論的問題是什么?死生亦大矣。

6、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議論跟前一段是怎樣聯系的?(或者作者的情感怎樣由“樂”轉而為“痛”?)用“人之相與(人的交往),俯仰一世(過得很快)”句承上啟下,由此引發對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極。接著作者指出兩種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時光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事過境遷,又留戀于過去的美好時光,即留戀于生之樂。再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終期于盡),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豈不痛哉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或因寄所托當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憂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理清第三段思路:

7、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千古同心,千古同慨,作者的思緒從有限轉入無限,又歸結到《蘭亭集》的撰集上,既點出了作序的緣起,又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隨著時光的流逝,人的生命也終有盡期。作者在感時之余,轉為傷逝。把莊子之言斥為“虛誕”和“妄作。”不能學太上之忘情,忘掉生和死的界限。朗誦全文,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詞樂痛悲四、理清思路:1、找出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思想情感的動詞。

動詞:俯仰2、作者俯仰什么?俯仰的心情是怎樣的?

(學生在文中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字、詞或句子)信可樂也。(第2段)豈不痛哉。(第3段)悲夫(第4段)思路:俯仰天地人生古今樂痛悲1、2

段3

段4

地勝: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環境優美之樂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相聚詩酒之樂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氣候宜人之樂人杰: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名士相聚之樂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生活美好之樂樂“信可樂也”樂在何處?人賢辰良事趣賞心作者依據什么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景美信可樂也情真豈不痛哉!痛什么?痛俯仰人生,為何而痛?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人生短暫之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世事無常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生死難測之痛死生亦大矣豈不思考:樂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哉理清第三段思路:

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痛:對快樂人生的貪戀不滿足、對樂境易逝的眷戀、對生命的短促無奈與傷感喜愛某物時厭倦該物時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將至\"。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回顧由喜到厭的過程時面臨死亡時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好花不常開”,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這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作者從不同處世形態的共性——“情”“懷”出發,抒發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悲"什么?悲夫!悲夫興感之由若合一契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以今及古以今推來滄桑感、厚重感理清思路:(今之視昔)今(我)(后之視今)俯仰古今,悲在何處?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悲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時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思考:樂之因,痛之由,悲之源兩晉政治恐怖,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現象時有發生。士大夫不滿,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學盛行,對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復雜的影響。文學創作內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

王所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人……"。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千古同悲人生苦短命運難測良辰美景賞心悅事樂痛悲寫作特點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句式整齊,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1、思考:作者抒寫宴集后的感觸,他的抒情基調由樂轉痛轉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以“悲”為抒情基調,上文蘭亭聚飲,賦詩,是樂事,但有聚就有散,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使人情緒低落,由此,進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終籠罩文學家的心,故作者有樂轉悲。一、探究閱讀2、作者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你還讀過哪些抒人生無常之感、發時不我待之嘆的詩文?(學生舉例,互相交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徐干《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

(阮籍《詠懷》)“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

(王勃《滕王閣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

(蘇軾《前赤壁賦》)“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

(毛澤東《采桑子·重陽》)生命不長,人生不可不努力。3、為什么說這是一篇書序?作詩的理由作詩的情形成書的經過成書的意義借題發揮(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后之覽者,亦有感于斯文)(修禊事也,群賢畢至)(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詩人的生死觀)悲4、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悲哀之情是否消極悲觀呢?(見學海導航42頁)1、這是悲觀的。理由。2、文中所表現的這種悲哀,這種隊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不必然導向消極悲觀。理由。

2、下列句子中,有的寫景,有的敘事,有的抒情,請分別指出。A、崇山峻嶺,茂林修竹()B、引以為流山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殤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C、清流激湍,映帶左右()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E、臨文嗟悼()

寫景敘議寫景抒情抒情3.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1)歲在癸(

)丑

(2)會稽(

)山(3)清流激湍(

(4)放浪形骸(

)(5)臨文嗟(

)悼

(6)游目騁(

)懷(7)修禊(

)事也

(8)流觴(

)曲水(9)趣(

)舍萬殊

(10)晤(

)言一室之內4.下列句子中與“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句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頂是:[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B.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C.我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借代D6.下列各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譯:面對著歡樂的事,頃刻之間就成為過去的事。B.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譯: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看作一樣也是虛妄的。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譯:人與人相交往,很快就度過一生。D.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譯:后人看待我們今天的人,也要根據我們今天的人看待前人的情況。5.與“信可樂也”中的“信”相同的一句是:[

]A.信言不美,美言不信B.言必信,行必果C.文信美矣D.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C言語真實講信用實在,的確相信B

本文三個特點:1、立意高遠,蘊藉深長

作者善于借題發揮,從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動談到了他的生死觀,并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2、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本文僅325字,文中先記蘭亭之會的概況,而后就死生問題發表議論;雖是書序,卻以抒情筆調出之,淋漓滿紙,美不勝收;加以文筆洗練,自然有致,更足以發人深思。1.寫景。如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寫山,以“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寫水,短短的16個字就將蘭亭四周的景色寫盡,渲染了清幽的氣氛,使人心曠神怡。2.敘事。如“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記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詞匯,極少形容語,卻將宴會進行中所有重要的細節都寫了出來,也表現了與會人士的高雅情致。3.抒情。如“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又如“臨文嗟悼”,也寫出了許多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