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大豆及豆粕的生產與消費
一、19大豆和豆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種植國。但是,在最近的10多年里,大豆產量由原來的世界第一,退居為繼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而且,自1996年開始,中國已經從傳統的大豆出口國轉變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進口的凈進口大國,中國在國際大豆貿易中的地位發生了戲劇性的下降。從表1可以看出,在近20年內,中國一直凈進口大豆油,1994~1996年,豆油的凈進口量較大,超過100萬噸,其余大部分年份的進口量低于50萬噸。但是,在1995年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和豆粕的凈出口國,1987年大豆的凈出口量最高,達到144萬噸,1990年豆粕的凈出口量最高,達到239萬噸。從1996年起,大豆和豆粕同時出現凈進口,而且凈進口的數量很大。1996年凈進口大豆92萬噸,到2000年進口量超過了1000萬噸,2001年進口創歷史記錄,達到1394萬噸,已接近國內大豆的生產量。中國從1996年首次凈進口豆粕,而且凈進口量一下子就達到181萬噸,1997年為345萬噸,1998年達到371萬噸。1999年后,豆粕的凈進口量開始大幅度減少,到2001年甚至還有少量的凈出口,這是因為中國調整了進口豆粕的政策,通過多進口大豆來緩解國內大豆榨油行業的困境,這樣就促使近些年大豆進口量的急劇增加。中國為什么會成為大豆的凈進口大國?表面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國內大豆的生產量滿足不了國內大豆及大豆產品(主要是豆粕產品)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大豆在食物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作為食物的消費量增長很快。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作為蛋白質飼料的豆粕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而國內大豆的生產量卻停滯不前,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靠大量進口來緩解。表2是1990~2000年中國大豆及豆粕的生產和消費變動情況。中國的大豆生產量在1994年創造了歷史最高記錄,達到1560萬噸,但是隨后開始下降,到2000年才又上升到1540萬噸,基本上是停滯不前的局面。但是,大豆和豆粕的消費量卻增長很快。10年來,大豆用于榨油的數量從不足500萬噸,增加到1000多萬噸,增加了1倍多;用于食物消費的大豆從400萬噸增加到1000萬噸,增加了1.5倍(人均大豆食物消費量從1990年的3.5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8公斤多,增加了1.3倍);再加上用種量和損耗,大豆的總消費量從1000萬噸增加到2500多萬噸,提高了1.5倍。10年來,中國的豆粕消費量增加更快,從1990年的不足200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1100多萬噸,增加了4.5倍。1995年前,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大于100%,1996年的大豆自給率為77%(含豆粕和豆油的進口),到2000年,大豆的自給率已經降到58%。今后,中國的大豆消費量仍將繼續增加,如果國內的大豆生產量沒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中國的大豆凈進口量還將繼續增加,大豆自給率還將繼續下降。二、大豆生產的突破這些年的實際情況是,中國的大豆生產能力不能滿足畜牧業發展對豆粕需求的增長,只有增加大豆和豆粕的進口才能滿足國內對豆粕的需求。中國的大豆生產量在1985年首次突破1000萬噸,達到1050萬噸,隨后一直在1000萬~1200萬噸之間徘徊。到1993年,大豆生產量提高到1530萬噸,在1994年創最高記錄,達1560萬噸,隨后又開始徘徊在1400萬~1500萬噸之間,2000年的大豆產量為1541萬噸,2001年的產量在1500萬噸左右。中國的大豆生產量長期徘徊,增長很慢,是因為有許多因素阻礙著大豆生產的發展。(一)大豆生產水平低,產糧食缺乏突破產品品質的限制,中國大豆的產出水平極長期以來,中國面臨著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農業生產的中心任務是增加糧食產量。在中國,盡管把大豆歸入糧食類產品,但大豆生產并未得到像小麥、水稻和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那樣的重視和優惠政策。因此,大豆生產的發展受到單產更高的小麥、水稻和玉米生產的沖擊。大豆生產受到沖擊的第一個表現是,大豆在中國糧食生產中地位的下降。20世紀50年代初,大豆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在6%左右,到1979年,這個比例降到最低水平,接近2%。進入80年代后,大豆在糧食總產量中的比重雖有一點回升,但始終在3%左右徘徊。大豆生產受到沖擊的第二個表現是,對大豆的研究投入嚴重不足,大豆技術的推廣不力。中國的農業科研投資是不足的,但就是這些不足的科研投資還主要投向了水稻、玉米和小麥等高產糧食作物。大豆作物的科研經費嚴重不足,使大豆單產的增長非常緩慢,單產水平低。加上各地在作物品種推廣中把重點放在對糧食增產明顯的玉米、水稻和小麥品種方面,大豆品種的推廣受到嚴重忽視。全國玉米、水稻和小麥的品種已經更新了幾十次,但大豆主產區的許多農民仍在沿用幾十年前的老品種。1949年中國的大豆單產每公頃只有611公斤。1980年大豆單產達到每公頃1.1噸,1989年達到每公頃1.275噸,1996年后大豆每公頃產量基本維持在1.7噸左右的水平上。1970年以前,所有糧食作物的單產增長幅度都不大,但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化肥和“綠色革命”所帶來的良種等現代投入的不斷增加,水稻、玉米和小麥的單產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8年,水稻、玉米和小麥的單產分別比1970年增長了87%、152%和221%,而同一時期大豆的單產僅增長了63%。中國大豆的單產水平低,是制約中國大豆業發展的關鍵因素。1998年世界大豆的每公頃產量平均為2.24噸,大豆主產國美國為2.60噸,巴西為2.37噸,阿根廷為2.52噸,而中國只有1.68噸,中國的大豆單產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5%、美國的65%、巴西的71%、阿根廷的67%;2000年世界大豆每公頃產量平均為2.20噸,美國為2.56噸,巴西為2.40噸,阿根廷為2.32噸,中國為1.71噸,中國的大豆單產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8%、美國的67%、巴西的71%、阿根廷的73%(見表3)。如果2000年中國的大豆單產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那么僅此一項就可使中國的大豆生產量達到2000萬噸,可基本滿足國內對大豆的消費需求。(二)玉米凈產值比,大豆播種與大豆種植價格不垂直在中國,玉米是與大豆爭地的主要競爭作物,大豆的種植面積高度依賴于大豆與玉米的國內價格比值。農產品生產者價格決定著凈產值的高低,而各種作物單位面積凈產值的高低,是影響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基本因素。農民種植大豆的凈產值實際上通常低于其競爭作物,特別是低于種植玉米的凈產值。從表4可以看出,農民種植大豆的每公頃凈產值低于玉米的凈產值,這不利于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在1995~2000年期間,1995年的每公頃大豆與玉米凈產值之比最低,只有0.64,這是因為1995年玉米的議購價格比上年提高了53.3%,集市貿易價格上升了56.4%,而大豆只分別上升了13.6%和18.6%。這就造成1996年大豆播種面積比1995年減少了8%。1996年的情況正好相反,大豆的議購價格和集市貿易價格比上年提高了21%,而玉米的議購價格沒有變化,集市貿易價格還下降了6%,使大豆與玉米的凈產值之比提高到0.90。這一信號引導農民在下一年擴大大豆種植面積,使1997年的大豆播種面積比1996年增長了12%。1998年大豆價格回落,大豆與玉米的凈產值比下降到0.78,使1999年的大豆播種面積又出現減少。表4的數據表明,大豆與玉米播種面積之比,與大豆和玉米凈產值之比的變化是一致的,而且剛好滯后一年。(三)中國大豆生產的成本低在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中,農產品必須具有競爭力。競爭力最終由單位產品的成本所決定,即必須以較低的成本提供同等質量的產品,或以同樣的成本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而中國的大豆生產成本高,在價格上處于劣勢。按完全的生產成本比較,中國1997~1998年大豆每公斤的生產成本為1.83元,而同期美國大豆的生產成本為每公斤1.21元(按官方匯率折算),中國的大豆生產成本比美國高出51%。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的生產成本低,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大豆的單產高,中國的大豆單產只是美國大豆單產的65%。二是種植規模大。美國在1982年有51萬戶農戶種植大豆,約占總農戶的20%,到1992年種植大豆的農戶下降到38萬戶,但平均每戶的大豆種植面積卻由1978年的114公頃上升到148公頃。而中國的大豆種植農戶卻只有0.1公頃的平均規模,就是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黑龍江省,農戶種植大豆的規模,最大的也只能達到10公頃左右(主要指承包國有農場耕地的農戶)。當然,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動也會影響到生產成本的比較。由于生產成本高,中國大豆的國內價格通常高出國際市場價格20%以上。1999年中國國內市場三等大豆的年平均價格為每公斤1.85元,而美國1號黃豆的離岸價格平均為每公斤1.52元,中國的價格比美國的高出22%。2000年國內市場每公斤大豆的價格為2.16元,美國為1.60元,中國的價格比美國的高出35%。按生產者價格比較,中國也比美國高。1996年和1998年中國大豆的生產者價格分別為每公斤2.61元和2.26元,而美國大豆的生產者價格分別為每公斤2.24元和1.50元,中國的價格比美國分別高出17%和51%。據報道,大連一家大豆加工廠從美國進口大豆的運費為每噸50~60元,而從黑龍江省佳木斯市購買大豆的運費卻達到每噸90元。可見,在沿海地區進口大豆是很合算的。(四)大豆含油率低與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生產的大豆相比較,中國大豆的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更適合加工成傳統的大豆食品,也有利于生產高質量的豆粕。但是,中國大豆的含油率相對較低,因而出油率低。美國大豆的出油率一般為19%,中國大豆的出油率一般為15%,相差4個百分點。由于豆油價格高于豆粕的價格,榨油廠加工進口大豆的利潤率明顯高于加工國產大豆。而且,國內的大豆收購單位通常從不同的農戶處收購大豆,品種混雜,難以保證質量。因此,許多大豆榨油企業,特別是沿海地區的新型榨油企業寧可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大豆而不愿意購買國產大豆。(五)玉米的進口區分保護作用中國從1996年起放開了大豆和豆粕的國際貿易,進口關稅僅限定在3%的水平,且沒有進口數量的限制。因此,從1996年開始大豆和豆粕進口量大增,對國內的大豆生產和榨油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中國加入WTO后,對與大豆爭地的競爭作物玉米的進口實施關稅配額制度,在配額內的進口給予低關稅,配額量外的進口實行高關稅,但是對大豆和豆粕的進口沒有關稅配額保護,大豆進口的關稅為3%,豆粕進口的關稅為5%。對大豆油的進口在2005年前有配額保護,2006年后就放開,只征收9%的關稅,而且在2005年前的配額量很大,保護作用卻不是很大。由于大豆的國內價格不斷下降,幾乎與進口價格相同,而玉米的進口配額保護使玉米的國內價格高于國際價格。大豆和玉米的這種價格比例將鼓勵玉米生產,而不利于大豆生產的發展。三、中國發展大豆產業的對策和策略(一)非轉基因大豆的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生產可以提高大豆的產量、質量,還可以減少農藥的投入,國家應該繼續支持和鼓勵科學家從事轉基因大豆的研究,加大對大豆生物技術研究的力度。但是,是否進行轉基因大豆的大田商品化生產,還要從貿易上、經濟上,從農民是否增收上,從是否有利于中國大豆生產的發展上去考慮。從每公斤大豆的生產成本看,中國的生產成本比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產國的高出不少。中國是土地稀缺的國家,生產規模很小,中國同樣種植轉基因大豆,其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肯定仍將高于美國等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優勢。但是,現在歐洲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對轉基因大豆等農產品的進口十分謹慎,采取了較為嚴厲的措施,這些國家的消費者也不太歡迎轉基因大豆等轉基因食品。因而,在這些國家中,非轉基因大豆的銷售價格要比轉基因大豆的銷售價格高出許多。在日本,非轉基因大豆食品的價格比轉基因大豆食品的價格高出60%以上,但消費者基本上不購買轉基因大豆食品。現在,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還沒有進行轉基因大豆的商品化生產,中國生產的大豆是非轉基因的,歐盟和日本、韓國等國家都以較高的價格從中國進口大豆(除了非轉基因的因素外,中國大豆品種更適合做豆腐等傳統大豆食品)。根據中國港口的大豆進出口量和進出口值計算出大豆的進出口價格,1998年進口大豆的到岸價格是每噸252美元,出口大豆的離岸價格則為每噸373美元,出口價格是進口價格的1.48倍;2000年進口大豆的到岸價格是每噸218美元,出口大豆的離岸價格為每噸305美元,出口價格是進口價格的1.40倍。可見,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價格比美國等國家的轉基因大豆價格高出很多。因此,從中國大豆生產發展考慮,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考慮,中國當前不進行轉基因大豆的商品化生產是有利的。這樣,可以以較高的價格出口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同時,像現在一樣可以以較低的價格進口美國等國家的轉基因大豆用于國內消費。當然,在非轉基因大豆的生產過程中,要保證大豆生產的質量,走綠色大豆之路;同時,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二)魚油營養和飼用等方面的發展長期以來,中國把大豆作為糧食作物,但并沒有充分認識到大豆作為糧食作物的真正特點。目前,中國的大豆在平均含油率上確實比國外低2~3個百分點,如果將其用于榨油則存在明顯的出油率低、經濟效益差的問題。但中國大豆并不是完全處于絕對不利的地位。從大豆最終使用來看,大豆與其當作油料作物用于榨油,還不如當作蛋白質作物消費更為恰當。這主要是因為從大豆本身的營養物質來看,它的含油量僅為20%左右,不及油菜籽和葵花籽含油量的一半,但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40%,高居各種糧食和飼料作物之首。從大豆作為蛋白質用途來講,只要有對大豆蛋白質的需求(包括人類直接食用和作為畜牧飼料),就會有對大豆的需求,從而也就會有大豆生產的巨大發展。但從大豆作為油料來講,有油類的需求,卻并不一定有對豆油的需求,因為菜籽油、葵花油和棕櫚油將是非常好的替代品。從大豆作為蛋白質用途的角度看,世界上存在著明顯不同的三種模式。一種是大豆直接食用,一種是直接食用與豆粕飼用并重,另一種是主要為豆粕飼用。直接使用豆粕生產畜產品的西方國家,在經過長期發展“三高”(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膳食模式的實踐之后,人民的食物和營養質量及身體素質獲得了顯著的改善,但是也增加了營養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營養性疾病。對此,營養學家提出了重新建立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膳食模式。現在,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國家都把增加大豆消費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擇。在經濟發達的日本和中國的臺灣、江蘇、上海等發達地區,人均食用大豆一直保持在每年10公斤的水平上,臺灣省每人每年的大豆直接消費量大于20公斤,印度、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的食物平均消費水平不高,但人均消費豆類卻達到20公斤。而中國全國平均的大豆食用量每人每年只有6公斤左右。如果能夠提高到人均10公斤以上,則每年可增加大豆消費500萬噸以上,這將極大地刺激中國國內大豆生產的發展。(三)增加大豆的研究經費大豆單產低,既是中國大豆生產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也是當前中國大豆業與國外大豆業差距最大的關鍵環節,因而也是中國大豆業最具增長潛力的因素。政府要加大對大豆科研的投資力度。大豆科研在農業科研中的地位與大豆生產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相似。今后,一定要重視大豆的科研,較多地增加大豆科研的研究經費。在大豆的育種上,要改變過去一直強調的高油與高蛋白兼容的育種方向,走高油和高蛋白品種單獨選育的路子。要健全和加強大豆的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抗病的大豆優良品種。要積極采用成熟的配套栽培技術,例如黑龍江省的“三壟”栽培技術、黃淮海夏大豆栽培模式等。要改變種大豆不用施肥,不必精細管理的傳統觀念。應在爭取全苗的基礎上增加投入,例如,用磷酸二銨作種肥,花莢期適當追氮肥,實行高標準集約化種植制度。(四)生產符合該地區所需的高油大豆加工部門,并逐步建立中國的大豆加工有兩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中考物理一模試卷(含解析)
- 租賃合同公證模板
- 經營貸款協議示范
- 版權登記法律顧問協議
- 鐵路班組管理班組設備管理課件
- 鐵路工程安全技術石家莊鐵路29課件
- 鐵路工程安全技術石家莊鐵路96課件
- 《GB 17621-1998大中型水電站水庫調度規范》(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書法英文教學課件
- 工程采購合同英語案例分析
- 2025-2030中國汽車金融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策略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2025年鐵路車輛鉗工(高級)職業技能鑒定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成人腦室外引流護理-中華護理學會團體 標準
- BS EN ISO 15848-1-2015 工業閥-逸散性排放的測量、試驗和鑒定程序(中文)
- 英阿馬島戰爭
- GB∕T 40262-2021 金屬鍍膜織物 金屬層結合力的測定 膠帶法
- 視頻監控vcn3000系列技術白皮書
- 小學三年級西師大版數學下冊計算題專題練習題
- 基于三菱plc的電力系統無功補償設計說明
- 五金沖壓車間質量管理規范(含表格)
- 病媒生物防制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