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J_第1頁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J_第2頁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J_第3頁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J_第4頁
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DBJ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PAGE福建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DBJ/T13-156-202*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備案號:J12158-202*福建省地源熱泵系統應用技術規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ofFujian202*—**—**發布202*—**—**實施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前言根據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公布全省工程建設地方標準復審修編項目計劃的通知》(閩建科〔2020〕13號)的要求,標準編制組根據我省水文地質特點,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相關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了本標準。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1.總則;2.術語;3.工程勘察和可行性評估;4.地表水換熱系統;5.地下水換熱系統;6.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7.建筑物內系統;8.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9.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監測;10.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附錄A~附錄F。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1、增加了部分術語;2、完善工程勘察和方案評估章節技術內容;3、對地表水換熱系統設計進行修訂,補充滯留水體取排水,海水源熱泵系統等相關規定;4、完善地下水換熱系統章節技術內容,增加換熱井設計、布置、數量及回灌方式等相關規定;5、將“地埋管換熱系統”章節名稱修訂為“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并對地埋管管材及管件、水力平衡等內容進行調整和增加;6、完善建筑物內系統章節技術內容;7、完善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章節技術內容,增加水泵和水源熱泵機組運轉與調試規定;8、增加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控制規定;9、增加地源熱泵系統性能分級評價。本標準由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請各單位在執行過程中,結合工程實踐,認真總結經驗,提出意見和建議,并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筑節能與科技處(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號,郵編:350001)和福建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地址:福州市高新區創業路8號萬福中心3號樓,郵編:350108)。本標準主編單位:本標準參編單位: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本標準主要審査人:目次TOC\o"1-2"\h\z\u252871總則 1317352術語 2120783工程勘察和方案評估 5326763.1一般規定 5237123.2地表水換熱系統勘察 5298283.3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 647373.4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 7289203.5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評估 8122864地表水換熱系統 1063064.1一般規定 1037774.2地表水換熱系統設計 10308954.3地表水換熱系統施工 121804.4地表水換熱系統檢驗與驗收 12223135地下水換熱系統 1421625.1一般規定 1456445.2地下水換熱系統設計 1427025.3地下水換熱系統施工 1541005.4地下水換熱系統檢驗與驗收 15260856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 17173886.1一般規定 1750006.2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 1734736.3地埋管管材與傳熱介質 19130686.4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 19238806.5地埋管換熱系統的檢驗與驗收 20200307建筑物內系統 22115947.1建筑物內系統設計 22142207.2建筑物內系統施工、檢驗與驗收 23110098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 24165489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監測 26316549.1一般規定 26130769.2地表水換熱系統運行監測 26324779.3地下水換熱系統運行監測 277599.4地埋管換熱系統運行監測 271823410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 281329310.1一般規定 283271610.2測試條件 282737910.3測試方法 282845210.4系統性能評價 2915315附錄A福建省地表水資源分布情況 302929附錄B福建省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 3730535附錄C福建省地埋管資源分布情況 3928841附錄D福建省地源熱泵適宜性分析 429988附錄E熱泵機組試運轉記錄表 4420701附錄F熱泵機組性能系數和系統能效比的計算方法 453910本標準用詞說明 4730749引用標準名錄 482454條文說明 49PAGEPAGE391總則為規范我省地源熱泵系統的技術應用,使地源熱泵系統符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性能安全可靠、節能環保與減排的要求,制定本規程。本規程適用于我省行政轄區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監測及性能測試。地源熱泵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監測及性能測試,除符合本規程外,尚應符合國家和我省現行有關標準和法律法規的規定。

2術語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熱泵機組water-sourceheatpumpunit以水或添加防凍劑的水溶液為低位熱源的熱泵。通常有水/水熱泵、水/空氣熱泵等形式。地熱能交換系統geothermalexchangesystem將淺層地熱能資源加以利用的熱交換系統。淺層地熱能資源shallowgeothermalresources蘊藏在淺層(一般為恒溫帶至地下200m范圍)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熱能資源。傳熱介質heat-transferfluid地源熱泵系統中,通過換熱管與巖土體、地表水或地下水進行熱交換的一種液體。一般為水或添加防凍劑的水溶液。地表水換熱系統surfacewatersystem與地表水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分為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和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open-loopsurfacewatersystem地表水在循環泵的驅動下,經處理直接流經水源熱泵機組或通過中間換熱器進行熱交換的系統。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closed-loopsurfacewatersystem將封閉的換熱盤管按照特定的排列方法放入具有一定深度的地表水體中,傳熱介質通過換熱管管壁與地表水進行熱交換的系統。地下水換熱系統groundwatersystem與地下水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分為直接地下水換熱系統和間接地下水換熱系統。直接式地下水換熱系統directgroundwatersystem抽取的地下水經處理后直接進入水源熱泵機組進行熱交換并返回到地下同一含水層的地下水換熱系統。間接式地下水換熱系統indirectgroundwatersystem抽取的地下水進入中間換熱器熱交換后返回到地下同一含水層的地下水換熱系統。地埋管換熱系統groundheatexchangersystem傳熱介質通過垂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巖土體進行熱交換的地熱能交換系統,又稱土壤熱交換系統。分為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和中深層地埋管換熱系統。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shallowgroundheatexchangesystem采用豎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淺層巖土體進行熱交換,可通過熱泵供冷、供熱的換熱系統。地埋管換熱器groundheatexchanger供傳熱介質與巖土體換熱用的,由埋于地下的密閉循環管組構成的換熱器,又稱土壤熱交換器。根據管路埋置方式不同,分為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和豎直地埋管換熱器。水平地埋管換熱器horizontalgroundheatexchanger換熱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溝內的地埋管換熱器,又稱水平土壤熱交換器。豎直地埋管換熱器verticalgroundheatexchanger換熱管路埋置在垂直鉆孔內的地埋管換熱器,又稱垂直土壤熱交換器。環路集管circuitheader連接各并聯環路的集合管,通常用來保證各并聯環路流量相等。含水層aquifer導水的飽和巖土層。巖土體rock-soilbody巖石和松散沉積物的集合體,如砂巖、砂礫石、土壤等。井身結構wellstructure構成鉆孔柱狀剖面技術要素的總稱,包括鉆孔結構、井壁管、過濾管、沉淀管、管外濾料及止水封井段的位置等。抽水井productionwell用于從地下含水層中取水的井。回灌井injectionwell用于向地下含水層灌注回水的井。換熱井heatsourcewell用于從地下含水層中取水或向含水層灌注回水的井,是抽水井和回灌井的統稱。抽水試驗pumpingtest一種在井中進行計時計量抽取地下水,并測量水位變化的過程,目的是了解含水層富水性,并獲取水文地質參數。回灌試驗injectiontest一種向井中連續注水,使井內保持一定水位,或計量注水、記錄水位變化來測定含水層滲透性、注水量和水文地質參數的試驗。巖土熱響應試驗rock-soilthermalresponsetest通過測試儀器,對項目所在場區的測試孔進行一定時間的連續加熱,獲得巖土綜合熱物性參數及巖土初始平均溫度的測試。巖土綜合熱物性參數parameteroftherock-soilthermalproperties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內的,地埋管換熱器深度范圍內,巖土的綜合導熱系數、綜合比熱容。巖土初始平均溫度initialaveragetemperatureoftherock-soil從自然地表下10~20m至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埋設深度范圍內,巖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溫度。監測井monitoringwell用鉆孔法完成的監測地下土壤溫度,或者地下水水溫、水位、水質變化情況的專用井。回揚returnpumpwater回灌管井堵塞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回灌,而改為抽水,將堵塞物抽出,并將渾水排放的過程。熱泵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heating(refrigeration)coefficientofperformanceofheatpumpunits熱泵機組的制熱/制冷量與輸入功率之比。系統能效比energyefficiencyratioofpumpsystem地源熱泵系統的制熱/制冷量與輸入功率之比。

3工程勘察和方案評估3.1一般規定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之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并對淺層地熱能資源進行勘察。對已具備水文地質資料的地區,應通過調查獲取初步的水文地質資料。我省淺層地熱能資源分布情況及地源熱泵適宜性分析見附錄A~附錄D。工程勘察應由具有勘察資質的專業隊伍承擔。工程勘察完成后,應編寫工程勘察報告,并對資源可利用情況提出建議。工程場地狀況調查應包括下列內容:場地規劃面積、形狀及坡度;場地內及場地周邊已有建筑物和規劃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及其分布;場地內已有樹木植被、池塘、排水溝及架空輸電線、電信電纜的分布;場地內已有的、計劃修建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場地內已有水井的位置、結構、井深、出水量、水溫、水質、動靜水位等;場地的氣溫氣象資料調查。在完成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和勘察后,應進行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與評估。方案評估通過后,方可進行地源熱泵系統設計。3.2地表水換熱系統勘察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對工程場區地表水資源的水文狀況進行勘察。地表水換熱系統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地表水水源性質、水面用途、面積、深度、庫容量及其分布,水體與建筑物的距離;不同深度的地表水水溫、水位動態變化;地表水流速和流量動態變化;地表水水質及其動態變化;地表水利用現狀與規劃,特別是上游熱利用現狀、規劃與影響;航運情況、附近取排水構筑物情況;地表水取水和排水的適宜地點及路線,或地表水換熱器布置適宜區域。河床或湖底的巖性、淤塞和淤墊情況,以及河岸的穩定性。蓄水電站等地表水體應以蓄水后的水溫、水質和水文勘探部門所提供的水位變化數據作為方案設計基礎數據。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項目概況;勘察工作概況;擬建工程場地條件;地表水資源條件;水工構筑物地基基礎分析與評價;結論與建議。3.3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根據地源熱泵系統對水量、水溫和水質的要求,對工程場區的水文地質條件進行勘察。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地下水保護條件與情況;地下水類型;含水層巖性、分布、埋深及厚度以及含水層相互之間的水力聯系;含水層的富水性和滲透性;地下水徑流方向、速度和水力坡度,地下水補給條件;地下水水溫及其分布;地下水水質;地下水水位動態變化。地下水換熱系統勘察應進行水文地質試驗。試驗應包括下列內容:抽水試驗;回灌試驗;測量出水水溫;取分層水樣并化驗分析分層水質;水流方向試驗;滲透系數計算。當地下水換熱系統的勘察結果符合地源熱泵系統要求時,應采用成井技術將水文地質勘探孔完善成熱源井加以利用,成井過程應由專業人員進行監理。勘查工作應符合下列規定:抽水試驗及回灌試驗可利用已建井,不具備合適水井的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的要求設置勘探孔;應根據淺層地熱能工程應用的建筑面積,按表3.3.5設置勘探孔的數量;勘探孔的深度,應根據含水層或含水構造帶埋藏條件確定,宜小于200m;抽水試驗及回灌試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的要求;巖溶發育地區應對可能引起的地面塌陷等情況進行重點評述。表3.3.5勘探孔設置數量系統應用建筑面積A(m2)勘探孔數量(個)A<100001~210000≤A≥2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項目概況;勘察工作概況;擬建工程場地條件;目標含水層分析評價;換熱井抽、灌能力分析評價;地質環境影響與評價;結論與建議。3.4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對工程場區內巖土體地質條件進行勘察。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應包括下列內容:巖土層的巖性、結構及分布;巖土體熱物性(各巖土處的比熱容、導熱系數、密度、含水率、孔隙率);巖土體溫度分布;地下水靜水位、水溫、水質及分布;地下水徑流方向、速度;場地內及周邊地下空間構筑物。淺層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勘察工作應按下列規定進行:水平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場地勘察應采用槽探、坑探或釬探,槽探位置和長度應根據場地形狀確定,槽探的深度宜超過埋管深度1m以上,釬探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202的規定執行;豎直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場地勘察應采用鉆探,勘探孔的深度宜超過鉆孔深度2m以上,勘探孔施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的規定;工程場地內地層巖性差異較小時,應根據淺層地熱能工程應用的建筑面積,按表3.4.3確定勘察工作量。工程場地地層巖性差異較大時,宜根據場地內地質條件增加勘探孔數量;勘探孔布設應充分考慮工程場地內地質條件差異和換熱孔分布情況,宜分散布設于換熱孔區域;豎直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勘探孔宜進行巖心編錄、地球物理測井,劃分地層結構,巖土層單層厚度大于1m的,每層宜取代表性的原狀樣品(砂、礫石層除外),細砂粒徑以上應取擾動樣;勘探孔的地埋管換熱器設置方式和回填方式應與擬建設的工程換熱孔一致。表3.4.3槽探和勘探孔數量埋管方式系統應用建筑面積A(m2)槽探、勘探孔數量(個)水平A<5001(探槽)500≤A≥2(探槽)豎直A<100001~2(孔)10000≤A<50000≥2(孔)50000≤A≥4(孔)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勘察報告應包括下列內容:1項目概況;2勘察工作概況;3擬建工程場區場地條件;4巖土熱物性特征;5地埋管換熱器換熱能力分析評價;6結論與建議。當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應用建筑面積在3000m2~5000m2范圍時,宜進行巖土熱響應試驗;當應用建筑面積大于等于5000m2時,應進行巖土熱響應試驗。熱響應試驗測試方法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的相關規定。3.5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評估應根據地源熱泵系統的水文地質勘察資料,進行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和評估。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評估內容包括:1工程概況;2擬利用水體的水文資料概況;3室外換熱系統方案,宜包括取排水設計方案(開式系統)、室外換熱盤管設計方案(閉式系統)、水處理技術集成方案等;4室外換熱系統對水體環境的影響;5熱泵系統節省的運行費用及增量投資回收周期。6應綜合分析取水溫度和取水能耗,保證系統的節能率,應根據地表水的流動狀態,水面用途,地表水深度、面積,地表水水質、全年動態水位、水溫、水體與建筑之間的地質情況等,綜合確定地表水換熱系統方案以及取水方案。7對于采用干式取水泵房的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應考慮50年一遇的洪水位標高對水泵房的影響。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評估內容包括:1工程概況;2工程場區的水文地質概況;3室外換熱系統方案,包括熱源井設計方案、井群設計方案、回灌技術方案、水處理技術集成方案等;4室外換熱系統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5抽取地下水對建筑的安全性影響分析;6熱泵系統節省的運行費用及增量投資回收周期。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評估內容包括:1工程概況;2工程場區的水文地質概況;3室外換熱系統方案,包括地埋管設計方案、土壤熱平衡分析及不平衡解決方案等;4室外換熱系統對土壤環境的影響;5熱泵系統節省的運行費用及增量投資回收周期。建筑物內系統方案應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條件、建筑空調與供熱技術要求與負荷特點,通過技術、節能與經濟比較后合理確定。

4地表水換熱系統4.1一般規定地表水換熱系統設計前,應進行水資源論證,并對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運行對水環境的影響進行評估。取用地表水應向當地水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獲得許可后進行設計和施工。當江河湖為航運通道時,取水口和排水口的設置位置應取得航運主管部門的批準。應根據工程勘察資料,結合地表水體條件、水質與水環境保護要求、系統節能效果、投入與維護的經濟性等因素,確定地表水換熱系統實施方案。地表水換熱系統的換熱量應滿足地源熱泵系統最大釋熱量或取熱量的要求,同時應滿足水體的熱承載能力,計算周期宜為1年。4.2地表水換熱系統設計夏季工況地表水換熱系統最大釋熱量應按下式計算。(4.2.1)式中:——地表水換熱系統最大釋熱量(kW);——由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建筑設計冷負荷(kW);——地表水輸送過程得熱量(kW);——水泵釋放熱量(kW);——熱泵機組制冷性能系數。冬季工況地表水換熱系統最大取熱量應按下式計算。(4.2.2)式中:——地表水換熱系統最大取熱量(kW);——由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承擔的建筑設計熱負荷(kW);——地表水輸送過程失熱量(kW);——水泵釋放熱量(kW);——熱泵機組制熱性能系數。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取排水口位置宜按照深取淺排,近取遠排的原則布置。取水口應遠離排水口,并宜位于排水口上游。取水口應設置污物過濾裝置。污水源熱泵系統中的原生污水取水口應設置反沖洗防堵裝置。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應根據水質條件設置物理方式除泥、除砂、除藻等水處理措施,使水質符合熱泵機組使用要求,且熱泵機組宜設有自動清潔防垢措施。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中間換熱器或熱泵機組地表水側宜設反沖洗裝置。閉式地表水換熱器的單元形式應根據設計換熱量、河道、水庫、湖泊的形狀深度,可利用的地表水面積等比較確定。水體面積較大時,可選用U形等舒展性好的換熱器單元形式。當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有低于0℃運行的可能性時,應采用防凍措施。地表水換熱盤管應牢固地安裝在水體底部,地表水的最低設計水位與換熱器盤管距離不小于1.5m。換熱器單元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宜為同程系統。每個環路集管內的換熱環路宜相同,且并聯連接。供、回水管應分開布置,水中間距不小于1.5米,土壤中間距不小于1.0米。水系統宜采用變流量設計,變流量范圍應與水源熱泵機組相適應。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設計時應考慮換熱器的承壓能力。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應有排氣、定壓、膨脹、自動補水、泄水及清潔裝置,補水管宜設計量水表與漏水報警裝置。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在滯留水體中宜采用同溫層排水。在地表水體表層排水時,應在滿足當地環保部門對排水溫升要求前提下,以大溫差設計確定排水溫度。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在滯留水體中取水宜采用多點取水的方式。取水構筑物的型式,應根據取水量和水質要求,結合河床地形及地質、河床沖淤、水深及水位變幅、泥沙及漂浮物和航運等因素以及施工條件,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設計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取排水量應充分考慮地表水體的熱容量,排水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中有關規定;2取水宜采用重力流或虹吸的取水方式,當能源站與取水泵房的高差大于40m時,應設置間接換熱器或勢能回收裝置;3排水宜與城市綠化、景觀等相結合,實現一水多用;4取水泵房距離能源站宜在1km內,地表水夏季換熱量與水泵輸送功率之比宜控制在40以上,冬季換熱量與水泵輸送功率之比宜控制在30以上。海水源地源熱泵系統設計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海水換熱系統應根據海水水文狀況、溫度變化規律等進行設計;2海水設計溫度宜根據近30年取水點區域的海水溫度確定;3開式系統中的取水口深度應根據海水水深溫度特性進行優化后確定,取水口不應低于最低潮位水面以下2m,且距海底的高度不宜小于2.5m;取水口應能抵抗大風和海水的潮汐引起的水流應力;取水口處應設置過濾器、殺菌及防生物附著裝置;排水口應與取水口保持一定的距離;4與海水接觸的設備及管道,應具有耐海水腐蝕性能,應采取防止海洋生物附著的措施;中間換熱器應具備可拆卸功能;5取水格柵設計流速宜小于0.2m/s。4.3地表水換熱系統施工地表水換熱系統施工前應具備地表水換熱系統勘察資料、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換熱盤管管材及管件應符合設計要求,且具有質量檢驗報告和生產廠家的合格證。換熱盤管宜按照標準長度由廠家做成所需的預制件,且不應有扭曲。換熱盤管固定在水體底部時,換熱盤管下應安裝襯墊物。供、回水管進入地表水源處應設明顯標志。地表水換熱系統安裝過程中應按設計要求進行水壓試驗。無設計要求時,水壓試驗應符合本規程第4.4.2條的規定。地表水換熱系統安裝前后應對管道進行沖洗。4.4地表水換熱系統檢驗與驗收地表水換熱系統安裝過程中,應進行現場檢驗,并提供檢驗報告,檢驗內容應符合以下規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應具有產品合格證和性能檢驗報告;2閉式地表水換熱器換熱盤管的長度、布置方式及管溝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3水壓試驗應合格;4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5防凍劑和防腐劑的特性及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6循環水流量及進出水溫差應符合設計要求。水壓試驗應符合以下規定:1閉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以下規定:1)試驗壓力:當工作壓力小于等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的1.5倍,且不應小于0.6MPa;當工作壓力大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加0.5MPa。2)水壓試驗步驟:換熱盤管組裝完成后,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5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換熱盤管與環路集管裝配完成后,應進行第二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30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環路集管與機房分集水器連接完成后,應進行第三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2h,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2開式地表水換熱系統水壓試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相關規定。5地下水換熱系統5.1一般規定地下水換熱系統應根據水文地質勘察資料進行設計。應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確保置換冷量或熱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層,并不得對地下水資源造成浪費及污染。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取用地下水,應根據當地地下水開采區劃和地下水管理辦法向水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獲得取水許可后進行熱源井的設計和施工。地下水的持續出水量應滿足地源熱泵系統最大吸熱量或釋熱量的要求。地下水供水管、回灌管不可與市政管道直接連接。5.2地下水換熱系統設計換熱井的設計單位應具有水文地質勘察資質。換熱井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的相關規定,并應包括下列內容:1換熱井抽水量和回灌量、水溫和水質;2換熱井數量、井位分布及取水層位;3井管配置及管材選用,抽灌設備選擇;4井身結構和過濾器設計;5抽水試驗和回灌試驗要求及措施;6井口裝置及附屬設施。換熱井布置應符合以下規定:1換熱井位置與建(構)筑物、市政管網設施的距離不得小于10m;2應根據專項勘察結果合理布置換熱井,避免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間發生熱貫通效應,并降低換熱井出水量和回灌量的減少系數;3換熱井井位應避開有污染的地面或地層。換熱井設計時應采取減少空氣侵入的措施。抽水井與回灌井宜能相互轉換,其間應設排氣裝置。抽水管和回灌管上均應設置水樣采集口及監測口,且供水管道宜采用保溫措施。為預防和處理回灌井堵塞,設計中應考慮回揚措施。換熱井數量應滿足持續出水量和完全回灌的需求。換熱井井口應嚴格封閉,井內裝置應使用對地下水無污染的材料。地下水系統宜采用變流量設計,根據空調負荷的變化,動態調節地下水抽水量。換熱井井口處應設置檢查井。井口上若有構筑物,應留有檢修空間或在構筑物上留有檢修口。地下水換熱系統應根據地下水水質條件采用直接或間接系統。當采用直接系統時,進入熱泵機組的地下水水質應符合《工業建筑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的要求:含砂量小于1/200000,PH值為6.5~8.5,CaO小于200mg/L,礦化物小于3g/L,Cl-小于100mg/L,小于200g/L,小于1mg/L,小于0.5mg/L;當水質條件不滿上述要求時,應采用間接系統。地下水供回水管網的布置應考慮換熱井之間的水力平衡。地下水回灌方式宜采用自然回灌。特殊情況,在不改變含水層滲透率的前提下,可采用加壓回灌方式。回灌水管出水孔段應布置在主要含水層厚度的1/2處。泵井管的連接部位、泵管與井管之間應做好密封。5.3地下水換熱系統施工換熱井的施工隊伍應具有相應的施工資質。地下水換熱系統施工前應具備換熱井及其周圍區域的工程勘察資科、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換熱井施工過程中應同時繪制水文地質鉆孔柱狀圖與管井結構圖。換熱井施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的規定。換熱井在成井后應及時洗井。洗井結束后應進行抽水和回灌試驗,管網安裝完成后應進行群井抽水和回灌試驗。抽水試驗應穩定延續12h,出水量不應小于設計出水量,降深不應大于5m;回灌試驗應穩定延續36h以上,回灌量應大于設計回灌量。換熱井設置的檢查井應設專門標志,地下水供回水管應在地面做出標明管線的定位帶。地下水供回水管宜采用無縫鋼管或聚乙烯管,連接方式可采用法蘭連接或焊接,換熱井中的供回水管應采用法蘭連接。5.4地下水換熱系統檢驗與驗收換熱井應單獨進行驗收,且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及《供水水文地質鉆探與管井施工操作規程》CJJ13的規定。換熱井持續出水量和回灌量應穩定,并應滿足設計要求。持續出水量和回灌量應符合本規范5.3.6的規定。抽水試驗結束前應采集水樣,進行水質測定和含砂量測定。經處理后的水質應滿足系統設備的使用要求。地下水換熱系統驗收后,施工單位應提交換熱井成井報告。報告應包括管井綜合柱狀圖,洗井、抽水和回灌試驗、水質檢驗及驗收資料。輸水管網設計、施工及驗收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設計規范》GB50013及《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68的規定。6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6.1一般規定進行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前,應根據工程勘察結果評估地埋管換熱系統實施的可行性及經濟性。地埋管換熱器宜結合系統末端需求和冷熱源機組的設計方案進行分區設置。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時,應進行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嚴禁損壞既有地下管線及構建物,并宜靠近機房或以機房為中心設置。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應在埋管區域做出標志或標明管線的定位帶,并應采用兩個現場的永久目標進行定位,并建立地埋管換熱器的數據檔案。應通過熱平衡計算分析、優化設計、運行監測與控制等手段,實現地下巖土熱平衡,滿足地埋管換熱系統長期安全、節能運行的要求。當利用樁基埋管或在建筑物的底板基礎下埋管時,應與有關專業協調銜接,考慮基礎沉降、安全及施工工藝等因素。當埋管穿越建筑底板時,應采取嚴格的防水措施。地埋管換熱系統應設自動充液及泄漏報警系統,需要防凍的地區,應設防凍保護裝置。地埋管換熱系統應設置反沖洗系統,沖洗流量不應低于工作流量的2倍。6.2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前應明確待埋管區域內各種地下管線的種類、位置及深度,預留未來地下管線所需的埋管空間及埋管區域進出重型設備的車道位置。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釋熱量與設計取熱量可按4.2.1式與4.2.2式計算。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應進行全年動態負荷計算,最小計算周期宜為1年。計算周期內,地埋管換熱系統總釋熱量宜與其總取熱量相平衡。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宜進行10年以上地源側熱平衡計算。地埋換熱器換熱量應滿足熱泵系統最大取熱量或最大釋熱量的要求。地埋管換熱器應根據可使用面積、工程勘察結果及挖掘成本等因素確定埋管方式。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宜根據現場實測巖土體、回填料及管材熱物性參數,采用專業軟件進行。實施了巖土熱響應試驗的項目,應利用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進行地埋管換熱器的設計,且宜符合下列要求:1夏季運行期間,地埋管換熱器出口最高溫度宜低于33℃;2冬季運行期間,不添加防凍劑的地埋管換熱器進口最低溫度宜高于4℃。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時,環路集管不應包括在地埋管換熱器長度內。6.2.10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可不設坡度,最上層埋管頂部距地面不宜小于0.8m。6.2.11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宜進行分組連接,并應在各環路的總接口處設置檢查井,井內設置相應的閥門和儀表。6.2.12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埋管深度宜大于20m,鉆孔孔徑不宜小于0.11m,鉆孔間距應滿足換熱需要,間距宜為3~6m。水平環路集管距地面不宜小于1.5m。6.2.13地埋管換熱器管內流體應保持紊流流態,水平環路集管的坡度為0.002。6.2.14豎直地埋管環路兩端應分別與供、回水環路集管(或分集水器)相連接,且宜同程布置。每對供、回水環路集管(或分集水器)連接的地埋管環路數宜相等。供、回水環路集管的間距不應小于0.6m,否則管道應進行保溫。6.2.15每組供回、水集管連接的豎直地埋管孔數不宜超過8個,集管與分、集水器之間應設置關斷閥。6.2.16采用樁基埋管和豎直埋管的復合地下換熱系統時,應保證樁基埋管換熱器與豎直地埋管換熱器間的水力平衡。6.2.17地埋管系統宜分區設置分、集水器,各區所有回路連接地埋管換熱器數量、埋管深度宜保持一致。6.2.18地埋管換熱系統應根據地質特征確定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導熱系數不宜低于鉆孔外或溝槽外巖土體的導熱系數。6.2.19地埋管換熱系統應根據實際選用的傳熱介質的水力特性進行水力計算。6.2.20地埋管換熱系統宜采用變流量運行方式。6.2.21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時應考慮地埋管換熱器的承壓能力,若建筑物內系統壓力超過地埋管換熱器的承壓能力時,應設中間換熱器將地埋管換熱器與建筑物內系統分開。6.2.22地埋管換熱器的管路最大壓力可按下式計算確定:(6.2.22)式中:——管路最大壓力(Pa);——當地大氣壓力(Pa);——地埋管中流體密度(kg/m3);——重力加速度(m/s2);——地埋管承壓最不利點與閉式循環系統最高點的高度差(m);——水泵揚程(m)。6.2.23地埋管換熱器的環路平均比摩阻宜控制在10kPa/100m~30kPa/100m,最大不應超過50kPa/100m。6.2.24地埋管換熱系統應有排氣、定壓、膨脹、自動補水裝置,補水管宜設計量水表與漏水報警裝置。進入地埋管換熱系統的工質應經可靠的過濾處理。6.3地埋管管材與傳熱介質地埋管及管件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應具有質量檢驗報告和出廠合格證。地埋管管材及管件應符合以下規定:1地埋管應采用化學穩定性好、耐腐蝕、導熱系數大、流動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聚乙烯管(PE80或PE100),不宜采用聚氯乙烯(PVC)管。管件與管材應為相同材料。2地埋管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中的各項規定,管材的公稱壓力及使用溫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管材的公稱壓力不應小于1.0MPa。傳熱介質應以水為首選,也可選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它介質:1安全,腐蝕性弱,與地埋管管材無化學反應,泄露不會污染環境;2較低的冰點;3良好的傳熱特性,較低的摩擦阻力;4易于購買、運輸和儲藏。在有可能凍結的地區,傳熱介質應添加防凍劑。防凍劑的類型、濃度及有效期應在充注閥處注明。添加防凍劑后的傳熱介質的冰點宜比設計最低運行水溫低3~5℃。選擇防凍劑時,應同時考慮防凍劑對管道、管件的腐蝕性,防凍劑的安全性、經濟性及其對換熱的影響。6.4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前應具備埋管區域的工程勘察資料、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前應了解埋管場地內已有地下管線、其它地下構筑物的功能及其準確位置,并應進行地面清理,鏟除地面雜草、雜物和浮土,平整地面。施工過程中,應嚴格檢查并做好管材保護工作。管道連接應符合以下規定:1埋地管道應采用熱熔或電熔連接。聚乙烯管道連接應符合《埋地聚乙烯給水管道工程技術規程》CJJ101的有關規定;2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U形彎管接頭,宜選用定形的U形彎頭成品件,不宜采用直管道煨制彎頭;3豎直地埋管換熱器U形管的組對長度應能滿足插入鉆孔后與環路集管連接的要求,組對好的U形管的兩開口端部,應及時密封;4豎直地埋管換熱器使用的管道,應組對整根放入,不得拼接。水平地埋管換熱器鋪設前,溝槽底部應先鋪設相當于管徑厚度的細砂。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安裝時,應防止石塊等重物撞擊管身。管道不應有折斷、扭結等問題,轉彎處應光滑,且應采取固定措施。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回填料應細小、松散、均勻,且不應含石塊及土塊。回填壓實過程應均勻,回填料應與管道接觸緊密,且不得損傷管道。水平地埋管換熱器鋪設及回填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埋地聚乙烯給水管道工程技術規范》CJJ101的要求。豎直地埋管換熱器U形管安裝應在鉆孔鉆好且清孔后立即進行。當鉆孔孔壁不牢固或者存在孔洞、洞穴等導致成孔困難時,應設護壁套管。下管過程中,U形管內宜充滿水,并宜采取措施使U形管支管處于分開狀態,應用專用工具將U形管送至設計深度。U形管安裝完畢后,應立即灌漿回填封孔。當埋管深度超過40m時,灌漿回填宜在周圍臨近鉆孔均鉆鑿完畢后進行。6.4.10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灌漿回填料宜采用膨潤土和細砂(或水泥)的混合漿或專用灌漿材料。當地埋管換熱器設在密實或堅硬的巖土體中時,宜采用水泥基料灌漿回填。回填材料應與周圍巖土相適應,宜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和密封低滲透性能。6.4.11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前、地埋管換熱器與環路集管裝配完成后及地埋管換熱系統全部安裝完成后都應對管道進行沖洗。6.4.12當室外環境溫度低于0℃時,不宜進行地埋管換熱器的施工。6.4.13警示帶宜鋪設于管道上方,溝槽深度的1/2處。6.5地埋管換熱系統的檢驗與驗收6.5.1地埋管換熱系統安裝過程中,應進行現場檢驗,并提供檢驗報告。檢驗內容應符合以下規定:1管材、管件等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2鉆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徑、壁厚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3回填料及其配比應符合設計要求;4水壓試驗應合格;5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6防凍劑和防腐劑的特性及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7循環水流量及進出水溫差均應符合設計要求。6.5.2水壓試驗應符合以下規定:1試驗壓力:當工作壓力小于等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的1.5倍,且不應小于0.6MPa;當工作壓力大于1.0MPa時,應為工作壓力加0.5MPa。2水壓試驗步驟:1)豎直地埋管換熱器插入鉆孔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5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將其密封后,在有壓狀態下插入鉆孔,完成灌漿之后保壓1h。水平地埋管換熱器放入溝槽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5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2)垂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環路集管裝配完成后,回填前應進行第二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30min,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且無泄漏現象。3)環路集管與機房分集水器連接完成后,回填前應進行第三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2h,且無泄漏現象。4)地埋管換熱系統全部安裝完畢,且沖洗、排氣及回填完成后,應進行第四次水壓試驗。在試驗壓力下,穩壓至少12h,穩壓后壓力降不應大于3%。3水壓試驗宜采用手動泵緩慢升壓,升壓過程中應隨時觀察與檢查,不得有滲漏;不得以氣壓試驗代替水壓試驗。6.5.3回填過程的檢驗應與安裝地埋管換熱器同步進行。7建筑物內系統7.1建筑物內系統設計根據建筑類型不同,建筑物內系統的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工業建筑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的要求。其中涉及到生活熱水或其他熱水供應部分,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的要求。應通過協調優化地熱能交換系統與建筑物內系統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使得地源熱泵系統全年能效比高于傳統空調供熱系統。水源熱泵機組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水源熱泵機組》GB/T19409的相關規定,且應滿足地源熱泵系統運行參數要求。當水源熱泵機組設計運行工況與名義工況不一致時,應根據性能曲線對其實際出力進行修正。水源熱泵機組應具備能量調節功能,且其蒸發器出口應防凍保護裝置。水源熱泵機組及末端設備應按實際運行參數選型。建筑物內系統應根據地熱能交換系統特性、建筑的特點及使用功能確定水源熱泵機組的設置方式及末端空調系統形式,宜優先選用高溫供冷、低溫供熱末端裝置。終端用戶冷熱負荷需求時空差異大,物權劃分及計量要求高,或存在內外分區需要同時供冷、供熱時,宜采用分散式水源熱泵系統或水環熱泵形式。在水源熱泵機組外進行冷、熱轉換的地源熱泵系統應在水系統設冬、夏季節的功能轉換閥門,并在轉換閥門上作出明顯標識。地下水或地表水直接流經水源熱泵機組時,宜采用滿液式水源熱泵機組,并應在水系統上預留機組清洗用旁通管。地源熱泵系統在具備供熱、供冷功能的同時,宜優先采用地源熱泵系統提供(或預熱)生活熱水,不足部分由其他方式解決。水源熱泵系統提供生活熱水時,應采用換熱設備間接供給。熱(冷)回收型水源熱泵機組應具有參數自動監控與工況自動轉換功能。7.1.10建筑物內系統設計時,應根據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負荷分布情況,通過技術經濟比較后,增設輔助熱源、蓄熱(冷)裝置或其他節能設施。7.1.11集中布置的大型水源熱泵機組應能適應空調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及部分負荷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臺。7.1.12地源側循環系統與空調冷熱水系統補水、定壓系統應獨立,并分別計量,應有異常補水報警措施。間接地下水或地表水換熱系統循環回路上應設置排氣、定壓、膨脹、自動補水及水過濾裝置。換熱器應預留清洗、維修空間。7.1.13供冷季地熱能交換系統的供水溫度低于18℃時,宜直接利用換熱系統的循環水對室內空氣進行冷卻處理或預冷。7.1.14地源熱泵系統與其他冷熱源系統復合供冷供熱時,應采用基于巖土體熱平衡的系統全年能效最優方案。7.2建筑物內系統施工、檢驗與驗收水源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管道、管件及閥門的型號、規格、性能及技術參數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并具備產品合格證書、產品性能檢驗報告及產品說明書等文件。水源熱泵機組及建筑物內系統安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制冷設備、空氣分離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74及《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的規定。空調水系統安裝完畢后,應進行系統試壓和沖洗,系統沖洗時應設置臨時旁通系統,關閉主要設備的閥門。檢驗閥門嚴密性的排水短管及閥門應接至方便操作與觀察處。施工與檢驗、沖洗、調試過程中,應避免建筑屋內水系統與“源”側水系統相混。地源側與建筑物內系統循環水補水水表、系統安裝的溫度表、壓力表量程、精度、工作壓力應符合計量標準與設計要求,應設于便于觀測與維護的位置。

8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地源熱泵系統交付使用前,應進行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地源熱泵系統調試前應檢查以下內容,確認滿足調試要求:1現場安全防護措施可靠、供電、供水、排水等配套條件滿足要求;2相關設備及管路沖洗、嚴密性試驗已完成且符合要求;3相關電氣系統和設備安全性、供電穩定性符合試運轉要求;4放氣閥應能正常工作,時排出管道內的氣體;5系統安全閥安裝前應經過校驗,并按有關要求調整其壓力,鉛封;6管道上的閥門、過濾器、軟連接等附件正確安裝、功能正常;7水系統壓力表、溫度計、流量計等儀表正確安裝、讀數正常。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與調試應符合下列規定:1整體運轉與調試前應制定具體運轉與調試方案,并報送專業監理工程師審核批準;2水源熱泵機組試運轉前應進行水系統及風系統平衡調試,確定系統循環總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設備流量均達到設計要求;3水力平衡調試完成后,應進行水源熱泵機組的試運轉,并填寫運轉記錄(見附錄E),運行數據應達到設備技術要求;4水源熱泵機組試運轉正常后,應進行連續24h的系統試運轉,并填寫運轉記錄;5地源熱泵系統調試應分冬、夏兩季進行,且調試結果應達到設計要求。調試完成后應編寫調試報告及運行操作規程,并提交甲方確認后存檔。水泵調試運轉與調試步驟及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1檢查水泵的地腳螺栓及減震裝置,確保其運行的穩定性,水泵接地裝置應良好;2對水泵進行通電點試,確定葉輪旋轉方向正確;3停泵時檢查葉輪不應出現反轉,檢查水泵出口止回閥應完好;4水泵電機溫升正常,確保運轉時不得出現過熱現象;5調試過程中應對水泵的進口過濾網進行多次清洗,保證泵進口水流通暢;6對空調側及地源側補水泵,在運行時應進行觀察,若無法補水,則停泵后,對水泵進行放氣,確保其葉輪內充滿水后,再開啟水泵;7水泵運行穩定后,應對水泵性能進行測試,包括水泵流量、揚程、轉速、三相電壓、電流、功率因數、輸入功率、噪聲等參數。測試結果應符合要求。水源熱泵機組運轉與調試步驟及內容:1調試時通過地源側和空調側旁通管沖洗管道,應避免沖洗管道的水進入水源熱泵機組而損壞設備;2應對熱泵機組地源側、空調側進水口過濾器進行多次清洗,確保設備的安全。3管道清洗打壓后,關閉地源側、空調側旁通閥,使系統水進入機組內,機組地源側、空調側水系統進出口壓力應正常,壓力損失應小于100kPa;4水源熱泵機組制冷劑系統進出口壓力應正常,溫差、流量、壓縮機吸排氣溫度、電流、電壓、噪聲等控制指標應符合有關要求。5應在典型工況下對水源熱泵機組制熱(冷)性能進行測試,測試機組負荷不宜小于其額定負荷80%。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驗收前,應進行冬、夏兩季運行測試,并對地源熱泵系統的實測性能做出評價。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除應符合本規程的規定外,還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3和《制冷設備、空氣分離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74的相關規定。對操作人員進行交底,一旦出現情況應按有關要求進行。

9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監測9.1一般規定地源熱泵監測與控制系統的設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工業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3的相關規定。地源熱泵監測與控制系統應根據建筑物規模、使用功能、系統形式、相關標準等綜合確定,應包括下列功能:1運行參數監測、顯示和記錄;2各設備工作狀態顯示、啟停連鎖控制、報警及保護功能;3熱泵機組臺數、加減載控制功能;4水系統溫度或壓力控制功能;5用能分項計量;6系統調節與工況轉換。項目設有集中樓宇監控系統時,地源熱泵系統應納入集中監控系統。水源熱泵機組應采取機組群控策略,優先采用由冷(熱)量優化控制運行臺數的方式。地源熱泵系統各相關設備及附件應根據設計的運行順序進行連鎖啟停控制。9.2地表水換熱系統運行監測9.2.1地表水換熱系統應對水溫、水質、水位變化、水流速、水體環境、過濾器堵塞情況等進行監測。9.2.2應實時監測取水、排水溫度以及熱泵機組用戶側進出水溫度,監測頻率宜取5~30分鐘。9.2.3靜止水體,應監測取水口上部1~2m處水溫;流動水體,應監測排水口下游30m處水溫。9.2.4水體出現熱污染時,應停止機組運行。1靜止水體,應設置水體允許最高與最低溫度,當水體溫度超過允許值時,應停機;2流動水體,當下游水溫比取水口溫度周升高1℃或周降低2℃時,應停機。9.2.5應監測地表水過濾設備、消毒設備進出口水壓力,當進出口水壓差超限時應報警。9.3地下水換熱系統運行監測9.3.1地下水換熱系統應對抽水量、回灌量、水溫、水質、水位變化等進行監測。必要時,應對周邊建構筑物、地面等進行沉降觀測。9.3.2應實時監測熱源井取水溫度、回灌溫度以及熱泵機組用戶側的進出水溫度,監測頻率宜取5~30分鐘。9.3.3應監測熱源井的取水量、回灌量。9.3.4熱源井應設置水質取樣口,定期監測取水水質與回灌水水質。當回灌水質受到污染時,應停止抽水,并查明污染原因。9.3.5熱源井應設置水位監測裝置。當抽水井水位低于設定值,應停止抽水;當回灌井水位高于設定值,宜及時進行回揚或洗井。9.4地埋管換熱系統運行監測9.4.1應實時監測熱泵機組熱源側進出水溫度,以及熱泵機組用戶側的進出水溫度,監測頻率宜取5~30分鐘。9.4.2地埋管換熱系統應根據埋管分區選擇典型位置設置測溫裝置。宜設置測溫井,使用過程中應監測土壤溫度的變化和地下水環境變化,對應用建筑面積超過5000m2的項目,溫度監測井不少于2個;對應用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時,溫度監測井不少于3個,且每增加20000m2,溫度監測井數量應增加1個。溫度監測井宜布置在換熱井對角線的交叉點上,每孔井內在不同深度布置2組溫度傳感器。9.4.3應監測地埋管換熱器總分集水器各支路上的供回水溫度。9.4.4應根據設置的地埋管系統分區通過電動閥進行分組控制,實現地埋管換熱器的分區運行。

10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10.1一般規定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應在工程竣工驗收后進行,應分別對制熱、制冷性能進行測試。地源熱泵系統測試參數應為系統及機組地源側的供回水溫度、流量;系統及機組用戶側的供回水溫度、流量;熱泵機組及系統相關水泵的耗電量和輸入功率;室內溫濕度。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檢數量應符合以下規定:1對于集中式熱泵系統,不同機房均需抽樣,且每種型號機組抽樣不少于1臺;2對于單體建筑或單戶為單位的熱泵系統,系統總樣本大于30個時,抽樣數量不少于2個,抽檢系統的機組抽樣不少于1臺。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所使用的全部儀器設備應在標定有效期內使用,儀器設備精度、測量范圍應滿足測試要求。地源熱泵系統性能測試完成后,應編制性能測試報告,測試報告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工程概況;2測試依據;3測試儀器和設備;4測試方法和數據處理;5測試結果和結論。10.2測試條件地源熱泵系統制熱性能檢測應在典型制熱季進行,制冷性能檢測應在典型制冷季進行。對于冬夏均使用的地源熱泵系統,應分別對其制冷、制熱性能進行檢測。熱泵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的測定工況應盡量接近機組的額定工況,機組的負荷率宜達到機組額定值的80%以上;系統能效比的測定工況應盡量接近系統的設計工況,系統的負荷率宜達到設計值的60%以上。室內熱舒適參數檢測(室內溫度和相對濕度)應達到設計要求。10.3測試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的水流量測試對象應為系統及機組的用戶側水流量、地源側水流量。水流量的檢測應符合以下要求:1測點應布置在流速相對較穩定的直管段上,測點上游直管長度不少于10倍管徑、下游直管長度不少于5倍管徑;2利用系統已有的流量計時應進行校驗。地源熱泵系統的水溫度測試對象主要為系統及機組的用戶側供/回水、地源側供/回水的溫度。水溫度的檢測應符合以下要求:1利用系統已有的測溫儀表時應進行校驗;2當被檢測系統不能提供安放溫度計位置時,可利用熱電偶測量方法測量水溫。輸入功率可用功率表直接測得,或用電流電壓檢測值計算得到;耗電量可用電能表直接測得,或用功率表時間累計計算得到。熱泵系統的檢測應在系統運行正常后進行,測試周期為2天~3天。10.4系統性能評價地源熱泵系統性能評價參數為熱泵機組制熱/制冷性能系數、系統能效比。熱泵機組性能系數和系統能效比的計算方法見附錄F。地源熱泵系統性能分級應按表10.4.3進行劃分,1級最高級。表10.4.3地源熱泵系統性能級別劃分工況1級2級3級制熱性能系數≥3.53.5>≥3.03.0>≥2.6制冷能效比≥3.93.9>≥3.43.4>≥3.010.4.4地源熱泵系統的測試與評價完成后,應由測試評價機構出具評價報告,評價報告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內容:1形式檢查結果;2系統性能指標的測試報告;3性能合格判定結果;4性能分級評價結果;5采用的儀器設備清單;6測試與評價方案。附錄A福建省地表水資源分布情況A.0.1主要流域分布情況據2010年數據統計,我省地表水資源量1651億m3。地表水主要流域有:閩江流域(建溪段)、富屯溪流域、金溪流域、沙溪流域、尤溪流域、梅溪流域、大樟溪流域、鰲江流域、霍童溪流域、交溪流域、九龍溪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東溪段、晉江流域西溪段、永豐西溪流域、詔安東溪流域,流域分布圖見圖A-1、圖A-2。A.0.2主要流域1月、7月的月平均水溫和月平均徑流量數據詳見表A-1、A-2。A.0.3主要流域逐月徑流量和逐月平均水溫數據詳見表A-3。圖A-1閩江流域及閩東沿海諸流域分布圖圖A-2閩南沿海諸小河流域分布圖表A-17月份平均水溫和平均徑流量序號河流名稱水文站名水溫(℃)徑流量(億m3)序號河流名稱水文站名水溫(℃)徑流量(億m3)1閩江流域武夷山26.51.679霍童溪流域洋中坂27.52.31七里街29.118.5竹岐29.763.510交溪流域白塔28.13.762富屯溪流域邵武28.13.75洋口29.116.411九龍江流域麥園25.90.533金溪流域建寧271.45漳平27.45.12將樂28.16.26浦南28.69.864沙溪流域漁潭270.6412永豐西溪流域鄭店285.21興平28.57.40沙縣28.69.2713晉江流域東溪段洪瀨25.82.375尤溪流域大田27.30.32石壟29.37.21西洋28.34.7714晉江流域西溪段安溪28.43.66梅溪流域潭口32.10.847大樟溪流域鳳洋26.40.4415木蘭溪流域瀨溪29.21.65永泰28.75.108鰲江流域塘坂281.8116詔安東溪流域詔安301.84表A-21月份平均水溫和平均徑流量序號河流名稱水文站名水溫(℃)徑流量(億m3)序號河流名稱測溫站名水溫(℃)徑流量(億m3)1閩江流域武夷山10.50.329霍童溪流域洋中坂11.50.67七里街12.54.30竹岐13.016.210交溪流域白塔11.40.872富屯溪流域邵武11.30.79洋口12.04.0211九龍江流域麥園12.00.163金溪流域建寧9.90.43漳平13.61.27將樂11.41.83浦南14.42.224沙溪流域漁潭10.70.1712永豐西溪流域鄭店14.71.10興平12.42.15沙縣12.72.8913晉江流域東溪段洪瀨17.10.465尤溪流域大田13.50.11石壟15.11.22西洋12.11.5014晉江流域西溪段安溪13.80.716梅溪流域潭口13.10.257大樟溪流域鳳洋11.60.0915木蘭溪流域瀨溪14.20.16永泰12.90.898鰲江流域塘坂12.00.5516詔安東溪流域詔安15.30.21表A-3福建省主要流域月徑流量和逐月平均水溫數據水系站名項目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閩江竹歧徑流量(億m3)16.223.241.960.097.012863.542.733.524.817.615.9月平均水溫(℃)13.013.415.419.421.325.529.728.929.024.718.611.6沙溪漁潭徑流量(億m3)0.1720.2310.4260.7511.211.690.6360.3970.2930.2610.1790.158月平均水溫(℃)10.711.814.618.220.424.327.027.025.921.814.88.5沙溪興平徑流量(億m3)2.152.835.518.7412.916.87.405.564.423.102.262.21月平均水溫(℃)12.413.515.619.421.024.328.528.127.626.020.214.2沙溪沙縣徑流量(億m3)2.893.846.9911.117.222.69.277.055.574.152.952.80月平均水溫(℃)12.713.715.919.921.324.728.628.027.924.117.912.0沙溪洪田徑流量(億m3)0.3370.3910.7541.011.712.270.9310.8890.8210.5720.3760.328月平均水溫(℃)12.213.415.319.120.323.327.126.525.822.016.210.2富屯溪邵武徑流量(億m3)0.7971.322.514.446.848.093.751.831.271.020.7100.669月平均水溫(℃)11.311.414.117.420.024.428.126.926.521.814.87.8富屯溪洋口徑流量(億m3)4.025.7810.216.325.831.416.49.377.475.934.384.07月平均水溫(℃)12.012.414.818.420.525.029.128.328.723.416.410.0富屯溪建寧徑流量(億m3)0.4260.5980.9661.642.813.241.450.8690.7120.6770.4650.406月平均水溫(℃)9.910.813.417.619.923.827.026.826.221.114.47.4富屯溪將樂徑流量(億m3)1.832.564.207.0311.614.26.263.903.062.671.921.74月平均水溫(℃)11.412.114.618.320.224.328.127.627.422.715.79.4建溪七里街徑流量(億m3)4.307.2012.718.629.835.518.59.778.475.894.424.35月平均水溫(℃)12.513.115.318.420.625.329.128.526.723.717.110.1建溪武夷山徑流量(億m3)0.3230.5580.9331.652.793.331.670.9210.6870.4760.3070.271月平均水溫(℃)10.511.313.416.418.923.426.526.625.621.214.67.9建溪洪尾徑流量(億m3)1.542.554.547.1311.413.57.144.032.862.251.521.48月平均水溫(℃)11.912.514.817.920.124.628.327.727.823.116.39.4閩江大田徑流量(億m3)0.1140.1340.2360.2810.5280.6980.3220.3300.3030.1790.1070.0969月平均水溫(℃)13.514.716.020.321.624.427.326.025.722.517.311.5閩江西洋徑流量(億m3)1.501.893.254.478.2210.14.774.083.792.331.541.49月平均水溫(℃)12.113.315.119.920.824.528.327.627.122.917.210.6閩江潭口徑流量(億m3)0.2450.2690.4600.7451.311.880.8391.000.7590.4590.2550.226月平均水溫(℃)13.115.817.523.223.628.532.130.730.226.520.614.3大樟溪鳳洋徑流量(億m3)0.09330.1050.1610.2240.4430.6800.4440.4880.3840.2190.1190.0929月平均水溫(℃)11.613.214.720.120.723.326.424.924.721.216.19.3大樟溪永泰徑流量(億m3)0.8891.322.333.286.428.425.104.954.571.980.9540.787月平均水溫(℃)12.913.614.620.320.925.028.726.827.023.217.911.8水北溪高灘徑流量(億m3)0.0970.1600.2290.3780.5020.6730.4440.6100.5760.3230.0960.080月平均水溫(℃)11.311.613.018.019.124.528.726.427.522.015.28.7交溪白塔徑流量(億m3)0.8691.642.814.226.477.243.764.335.301.860.8170.785月平均水溫(℃)11.411.713.618.719.924.828.126.826.422.016.08.9霍童溪洋中坂徑流量(億m3)0.6681.081.732.534.125.062.312.832.681.140.5960.551月平均水溫(℃)11.512.013.318.119.523.927.525.725.422.115.99.5鰲江塘坂徑流量(億m3)0.5480.7551.131.662.553.671.812.472.281.040.5530.500月平均水溫(℃)12.012.713.519.420.325.128.026.325.922.816.710.3木蘭溪瀨溪徑流量(億m3)0.1580.2410.4110.6351.262.231.651.531.250.5260.2300.148月平均水溫(℃)14.215.015.921.322.326.329.227.627.624.119.913.5晉江石壟徑流量(億m3)1.221.562.183.295.909.787.217.096.062.851.691.26月平均水溫(℃)15.115.516.321.522.726.429.328.027.924.719.714.3晉江安溪徑流量(億m3)0.7080.8771.261.763.285.083.603.583.221.620.9400.715月平均水溫(℃)13.814.515.620.722.125.328.426.927.023.618.412.7晉江洪瀨徑流量(億m3)0.4570.5210.6350.8221.632.912.372.281.890.9540.5790.507月平均水溫(℃)17.116.616.819.620.923.925.827.326.924.820.915.7九龍江漳平徑流量(億m3)1.271.602.984.528.0910.85.124.473.852.331.451.25月平均水溫(℃)13.614.716.220.020.823.827.426.525.822.817.411.6九龍江浦南徑流量(億m3)2.222.814.857.4412.418.19.868.787.834.552.742.30月平均水溫(℃)14.415.416.821.022.025.128.627.627.023.818.812.5九龍江麥園徑流量(億m3)0.1570.1750.3500.4850.9201.290.5300.4560.3860.2670.1660.153月平均水溫(℃)12.013.115.118.820.023.025.925.425.021.416.110.1九龍江鄭店徑流量(億m3)1.101.211.602.483.786.795.215.174.942.641.631.21月平均水溫(℃)14.715.116.321.423.025.428.027.326.623.618.412.8詔安東溪詔安徑流量(億m3)0.2050.1510.2440.5150.8842.251.841.591.070.7010.3860.244月平均水溫(℃)15.316.117.422.925.327.930.029.328.725.720.214.5PAGEPAGE7附錄B福建省地下水資源分布情況B.0.1地形地貌特征福建省位于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境內峰嶺聳崎,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下降,西部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主峰黃崗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