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_第1頁
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_第2頁
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_第3頁
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_第4頁
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總結計數器使用特點篇一:計數器及其應用試驗七計數器及其應用一、試驗目的1、學習用集成觸發器構成計數器的方法2、把握中規模集成計數器的使用及功能測試方法3、運用集成計數器構成1/n分頻器二、試驗原理計數器是一個用以實現計數功能的時序部件,它不僅可用來及脈沖數,還常用作數子系統的定時、分頻和執行數字運算以及其它特定的規律功能。計數器種類好多。按構成計數器中的各觸發器是否使用一個時鐘脈沖源來分,有同步計數器和異步計數器。根據計數制的不同,分為二進制計數器、十進制計數器和任意進制計數器。根據計數器的增減趨勢,又分為加法、減法和可逆計數器。還有可預制數和可變程序功能計數器等等。目前,無論是ttl還是cmos集成電路,都有品種較齊全的中規模集成計數器。使用者只要借助于器件手冊提供的功能和工作波形圖以及引出端的排列,就能正確運用這些器件。1、用d觸發器構成異步二進制加/減計數器圖7—1是用四只d觸發器構成的四位二進制異步加法計數器,它的連接特點是將每只d觸發器接成t觸發器,在由低位觸發器的q端和高一位的cp端相連接。若將圖7—1稍加改動,即將低位觸發器的q端與高一位的cp端相連接,即構成了一個4位二進制減法計數器。2、中規模同步集成計數器同步集成計數器基本類型見表7-1。表7-1同步計數器芯片型號和功能⑴同步4位二進制計數器74ls161的功能見表7-2,74ls163的功能見表7-3,引腳圖見圖7-2。ld為置數控制端,clr為置0控制端,d0~d3為并行數據輸入端,q0~q3為輸出端,co為進位輸出端。⑵4位十進制同步計數器74ls160的功能見表7-4,引腳圖見圖7-2。74ls162的功能見表7-5,引腳圖見圖7-2。表7-274ls161的功能表表7-374ls163功能表表表

⑶4cc40192(74ls192)是同步十進制可逆計數器,具有雙時鐘輸入,并具有清除和置數等功能,其引腳排列如圖7-3所示。圖中ld-置數端,cpup-加計數端,cpdown-減計數端,co-非同步進位輸出端,bo-非同步借位輸出端,q0、q1、q2、q3-數據輸出端d0、d1、d2、d3-計數器輸入端,clr-清除端cc40192(74ls192)的功能表如表7-6,說明如下:⑷實現任意進制計數例1、用74ls161構成七進制加法計數器。解1:采用反饋歸零法:利用74ls161的異步清零端rd,強行中止其計數趨勢,返回到初始零態。如設初態為0,則在前6個計數脈沖作用下,計數器qdqcqbqa按4位二進制規律從0000~0110正常計數。當第7個計數脈沖到來后,計數器狀態qdqcqbqa=0111,這時,通過與非門強行將qcqbqa的1引回到rd端,借助異步清零功能,使計數器回到0000狀態,從而實現七進制計數。電路圖如圖7-4所示。解2:采用反饋置數法:利用74ls161的同步置數端ld,強行中止其計數趨勢,返回到并行輸入數dcba狀態,如圖7-5所示。⑸擴展成大規模n進制的計數器假使所需要的計數器的進制數大于現有成品計數器,則可通過多片集成計數器擴展實現。三、試驗設備與器件1、+5伏直流電源2、雙蹤示波器3、連續脈沖源4、單次脈沖源5、規律電平開關6、規律電平顯示器7、譯碼顯示器8、cc4013×2(74ls74)cc40192×3(74ls192)cc4011(74ls00)cc4012(74ls20)四、試驗內容1、用cc4013或74ls74d觸發器構成位二進制異步加法計數器。2、測試74ls160/1/2/3同步計數器的規律功能,自制表格記錄結果。3、測試cc40192或74ls192同步十進制可逆計數器的規律功能4、用兩片cc40192或74ls192組成大規模n進制計數器,輸入1hz連續計數脈沖,進行由00-99累計計數,記錄之。5、用兩片cc40192或74ls192組成大規模100進制減法計數器,輸入1hz連續計數脈沖,實現由99-00遞減計數,記錄之。6、用兩片74ls160/2組成大規模n進制計數器,輸入1hz連續計數脈沖,進行由00-99累計計數,記錄之。五、試驗預習要求1、復習有關計數器部分內容2、繪出各試驗內容的詳細線路圖3、擬出各試驗內容所需的測試記錄表格4、查手冊、給出并熟悉試驗所用各集成塊的引腳排列圖六、試驗報告1、畫出試驗線路圖,記錄、整理試驗現象及試驗所得的有關波形。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2、總結使用集成計數器的體會。篇二:數電試驗報告試驗2組合規律電路(半加器全加器及規律運算)一、試驗目的1.把握組合規律電路的功能測試。2.驗證半加器和全加器的規律功能。3.學會二進制數的運算規律。二、試驗儀器及材料1.dais或xk試驗儀2.萬用表3.器件:74ls00三輸入端四與非門74ls86三輸入端四與或門74ls55四輸入端雙與或門一臺一臺3片1片1片三、預習要求1.預習組合規律電路的分析方法。2.預習用與非門和異或門構成的半加器、全加器的工作原理。3.學習二進制數的運算。四、試驗內容1.組合規律電路功能測試。圖2-1⑴用2片74ls00組成圖2-1所示規律電路。為便于接線和檢查,在圖中要注明芯片編號及各引腳對應的編號。⑵圖中a、b、c接電平開關,y1、y2接發光管顯示。⑶按表2-1要求,改變a、b、c的狀態填表并寫出y1、y2規律表達式。⑷將運算結果與試驗比較。(5)試驗過程及試驗圖:1)連線圖:2)試驗圖:(6)試驗總結:用兩片74ls00芯片可實現如圖電路功能2.測試用異或門(74ls86)和與非門組成的半加器的規律功能。根據半加器的規律表達式可知,半加器y是a、b的異或,而進位z是a、b相與,故半加器可用一個集成異或門和二個與非門組成如圖2-2。圖2-2⑴在試驗儀上用異或門和與門接成以上電路。a、b接電平開關s,y、z接電平顯示。⑵按表2-2要求改變a、b狀態,填表。(3)試驗過程及試驗圖:1)管腳圖:2)試驗圖(4)試驗總結:用異或門(74ls86)和與非門可組成半加器3.測試全加器的規律功能。⑴寫出圖2-3電路的規律表達式。⑵根據規律表達式列真值表。⑶根據真值表畫規律函數sici的卡諾圖。si=⑷填寫表2-3各點狀態。圖2-3ci=⑸按原理圖選擇與非門并接線進行測試,將測試結果記入表2-4,并與上表進行比較看規律功能是否一致。表2-4(6)試驗過程及試驗圖:1)引腳圖:

篇三:c51單片機定時計數器應用編程歸納總結c51tandc?80c51單片機內部有兩個定時/計數器t0和t1,其核心是計數器,基本功能是加1。?對外部事件脈沖(下降沿)計數,是計數器;對片內機周脈沖計數,是定時器。?計數器由二個8位計數器組成。?定時時間和計數值可以編程設定,其方法是在計數器內設置一個初值,然后加1計滿后溢出。調整計數器初值,可調整從初值到計滿溢出的數值,即調整了定時時間和計數值。?定時/計數器作為計數器時,外部事件脈沖必需從規定的引腳tx(p3.4、p3.5)輸入。且外部脈沖的最高頻率不能超過時鐘頻率的1/24一、定時/計數器的結構定時/計數器的實質是加1計數器(16位),由高8位和低8位兩個寄放器組成。tmod是定時/計數器的工作方式寄放器,確定工作方式和功能;tcon是控制寄放器,控制t0、t1的啟動和中止及設置溢出標志。二、定時/計數器的工作原理加1計數器輸入的計數脈沖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由系統的時鐘振蕩器輸出脈沖經12分頻后送來;一個是t0或t1引腳輸入的外部脈沖源。每來一個脈沖計數器加1,當加到計數器為全1時,再輸入一個脈沖就使計數器回零,且計數器的溢出訪tcon中tf0或tf1置1,向cpu發出中斷請求(定時/計數器中斷允許時)。假使定時/計數器工作于定時模式,則表示定時時間已到;假使工作于計數模式,則表示計數值已滿。可見,由溢出時計數器的值減去計數初值才是加1計數器的計數值。設置為定時器模式時,加1計數器是對內部機器周期計數(1個機器周期等于12個振蕩周期,即計數頻率為晶振頻率的1/12)。計數值n乘以機器周期tcy就是定時時間t。設置為計數器模式時,外部事件計數脈沖由t0或t1引腳輸入到計數器。在每個機器周期的s5p2期間采樣t0、t1引腳電平。當某周期采樣到一高電平輸入,而下一周期又采樣到一低電平日,則計數器加1,更新的計數值在下一個機器周期的s3p1期間裝入計數器。由于檢測一個從1到0的下降沿需要2個機器周期,因此要求被采樣的電平至少要維持一個機器周期。當晶振頻率為12mhz時,最高計數頻率不超過1/2mhz,即計數脈沖的周期要大于2?s。3.3.2定時/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