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知識精研提升】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1頁
第4課+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知識精研提升】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2頁
第4課+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知識精研提升】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3頁
第4課+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知識精研提升】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4頁
第4課+古代生產工具與勞作課件【知識精研提升】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

食物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課標】1.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2.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勞動工具的變化與主要勞作方式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及主要的勞作方式,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不同勞作方式的特點及概況,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并分析古代勞作方式對中國的貢獻,培養勤奮勞動、建設國家的家國情懷。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

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生產力的變革,終將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

時間軸石器、青銅器農具石、骨、木、蚌鐵制農具開始使用并逐步推廣出現灌鋼法制作的農具春秋戰國時期南北朝時期打制石器新石器時期磨制石器、金石并用石器時代鐵器時代(數量有限,仍以石、木制農具為主)刀耕火種、石器鋤耕、犁耕鐵犁牛耕自主學習一:閱讀教材并概括中國古代農業工具的發展歷程?一、農業工具的變化鐵犁牛耕取代石器鋤耕對社會的影響:糧食產量增加人口數量增加推動社會變革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推動百家爭鳴材質:工藝:趨勢:石、木、骨頭等--青銅--鐵--鋼生產效率逐步提高打制—磨制—冶煉,鑄造變化趨勢:原始社會末期東漢、三國時期唐代春秋時期宋代陶器翻車桔槔((jiégāo)—利用杠桿原理)筒車高轉筒車①灌溉裝置日益精密

②人力到自然力明清風力水車自主學習三:閱讀教材并概括中國古代灌溉工具的發展歷程?一、農業工具的變化課本p20:思考點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發展的?①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改變了傳統的勞作方式,促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③擴大了農耕區域,加速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變化趨勢:①灌溉裝置日益復雜

②從人力到自然力龍骨水車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工具中國原始社會

先秦

秦漢

明清

世界小結:農業工具的變化①新石器早期:石、木、骨器等②新石器晚期:金石并用----小件青銅器①有限的青銅農具②戰國鐵農具推廣陶器桔槔----杠桿原理①三國馬鈞改進翻車

②唐朝----筒車古埃及----杠桿原理圈廄馬槽南北朝----灌鋼法唐朝----曲轅犁①青銅農具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②小亞細亞赫梯人率先冶鐵農業生產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區的農業生產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時空觀念——梳理中國古代鐵犁牛耕的發展變化(1)春秋戰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并逐漸推廣。(2)漢朝: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3)唐朝:出現曲轅犁,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至此,耕犁已相當完善,后世沿用。◎二牛三人(漢代耦犁)◎一牛一人◎曲轅犁◎魏晉·二牛耕地畫像磚(2020·江蘇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農具,有犁、耜、斧、鏟、鐮等,種類較為齊全。某些類型的農具還是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不少農具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這反映出A.青銅農具最早出現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銅農具有利于精耕細作C.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D.全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考點】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冶金業【解析】“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跡”,“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表明這時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農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發揮禮器的作用,說明這時期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故選C項;材料內容說明江西新干出土青銅農具,沒有體現青銅農具最早出現的地區,無法得出青銅農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的結論,排除A項;“更無使用之痕跡”說明這時期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因此無法得出成套青銅農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細作的結論,排除B項;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隨堂鞏固壹老官山漢墓出土的提花機模型漢·畫像磚二、手工業工具的變化自主學習四:閱讀教材并概括中國古代紡織工具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已用骨針縫制獸皮新石器后期已用陶紡輪紡線漢代已用紡車紡紗、復雜精密的提花機來織出各種花紋圖案元代黃道婆改進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紡織機成為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時期工具/方式用途最初新石器晚期中國南朝唐宋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一)紡織工具的進步(二)陶瓷工具進步泥條盤筑坯[pī]車匣缽【xiábō】支釘防止粘連制造陶器制坯、控制厚薄防止污損坯件3.金屬冶煉業的進步冶金方式冶金工具作用鍛打(小型)鑄造(大型)東漢土爐熔化金屬原料錘打擊金屬原料銼磨平金屬坩鍋熔化金屬

范定型,商周時制作青銅器定型,戰國后制作鐵農具水排冶鐵鼓風工具◎磨平金屬的銼刀◎水排◎西漢五銖條形銅子范◎金代冶鐵坩堝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小結

紡織陶瓷冶煉中國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骨針新石器晚期----陶紡輪泥條盤筑新石器晚期----坯車新石器晚期----冶銅先秦鐵質農具逐步推廣——戰國秦漢-明清漢朝----紡車、提花機元朝----紡織機成為必備南朝----匣缽唐宋----支釘東漢----水排南北朝----灌鋼法世界紡車小亞細亞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典例研析】(2022·浙江·高三階段練習)如圖是不同時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們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業:()A.手工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B.陶瓷產品種類繁多C.手工業者社會地位提高 D.規模宏大分工精細【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圖示“工匠使用坯車制坯”、“匣缽”、“支釘”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是不同時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們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業手工生產技術不斷進步,A項正確;勞作方式特點代表集體勞作家庭式勞作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簡陋;春秋晚期前的勞作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古希臘羅馬的家庭式勞作結合課本P22思考: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三、勞作方式的發展①提供了小農家庭的生活必需品,保證了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有利于社會穩定,也為國家提供了穩定的稅源。②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基礎,它排斥商品經濟,排斥規模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停滯的主要原因。

③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動蕩,不斷反復的根本原因。壹勞作方式特點代表集體勞作家庭式勞作莊園式勞作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簡陋;春秋晚期前的勞作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①勞動者集中勞作,被束縛在土地上;

(存在人身依附關系,勞動具有強制性)②生產力低下;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古希臘羅馬的家庭式勞作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奴隸制莊園中古西歐的莊園中國魏晉南北朝的塢堡(田莊)試比較家庭式勞作與莊園式勞作的異同:相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民都受地租的盤剝;不同:勞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戶家庭式勞作;集中勞作。

農民積極性不同:

相對較高;

缺乏。三、勞作方式的發展1、任懷國認為塢堡經濟是一種因戰亂扭變的畸形地主經濟,帶有軍事防御性、豪族色彩的管理體系,是耕戰結合的組織。2、莊園經濟是指以傭佃為主要經濟基礎的經濟類型,自春秋戰國私有土地制發生后,農民難堪生活重負而被迫出賣田地,富者承買兼并,所謂大地主,即由此而生。

簡單來說,塢堡就是鄉間地主和豪強建的堡壘,可以讓本族或本村百姓躲避亂軍、強盜的攻擊。塢堡有城墻、城門、望樓,有的甚至還挖有護城河,儼然就是一座小的城市。內部一般會囤積有大量的糧食,被敵人包圍幾個月基本上不愁吃喝。古代政權只到了縣一級,鄉村采取的模式是由宗族自治管理,只要按時交納皇糧國稅,官府不會太多干涉鄉村的事務。因此,鄉間的豪強地主是實際上的管理者。一旦戰亂發生,這些豪強地主往往會組織鄉民建造塢堡,以保護本地的安全。近代學者陳寅格認為,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實就是一處閉塞的塢堡,老百姓為躲避秦朝苛政,再也沒有和外界來往過。南北朝當時北方城市因為戰亂而荒蕪,唯依靠堡塢務農以自給,所以堡塢在北方社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并且農業占據經濟生產的主要地位。南方則相反,商業與城市比較發達。因為堡塢是宗族鄉黨為單位,所以北朝重同姓,重宗法,大大加強了鄉村豪族的地位,中央政府也要任用大批強宗大族以鞏固政權,構成了南北朝時代門閥政治的基礎。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文明太后也就是馮太后,她主政的重點之一便是三長制及均田制。國家把大片荒蕪的土地分給農民,利誘蔭戶從塢主脫離塢堡。再用三長,即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三長查明戶口,國家得對蔭戶征收稅務、發兵務及徭役,進行新租調制。之后北方的府兵制度也是均田制下得以運行,大幅提升北方軍事和經濟實力。【典例研析】(2022·河北保定·高三期中)山東滕縣出土的一漢代耕糖畫像石顯示∶中間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面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工。該場景反映了漢代A.農民重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產關系革新后農民積極生產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體經營方式 D.農業領域的多種經營模式盛行【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間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前方有三人持鋤耘地,一人端著水罐似在澆水。畫面左側有一婦女挑著擔子,帶著兩個小孩朝田間走,似為送飯而來。畫像右側大樹下有一人持杖而坐,當為監工。”可見男女各有勞動分工,體現出勞動生產中的分工協作,C項正確;壹種類特點家庭式勞作(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

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作坊式勞作(擁有某種手工工藝)民營作坊官營作坊經營形態生產經營模式產品及流向流通方式地位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集中的大作坊生產民間私人經營家庭副業官府專用和皇帝私用民間消費的產品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不在市場流通主要在市場流通剩余部分出售明中葉前占據主導地位,代表手工業最高水平;阻礙民營手工業發展明中葉后,在一些部門,占據主導地位,并孕育出資本主義萌芽生產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鴉片戰爭之后逐漸瓦解三、勞作方式的發展家庭式勞作手工作坊手工工場機器大生產(工廠)手工勞動(零碎分散)機器大生產(專業集中)機器大生產帶來了勞作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三、勞作方式的發展根據圖片,試歸納勞作方式的發展趨勢?手工作坊與手工工場的區別:1、生產力不同。手工作坊主擁有私有的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主要的生活來源,一般不雇傭工人,只有做輔助性工作的幫工和學徒;手工工場在世界近代史中泛指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即使用機械化勞動代替手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工業。2、生產效率。手工作坊因為都是私人生產,產量降低;手工工場的規模較大,雇傭了很多工人,工人間實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3、社會性質不同。手工作坊是封建社會城市中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單位;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早期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二)手工業勞動方式河南安陽殷墟鐵三路制骨作坊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重達32噸,其中絕大多數為骨料,多數經過加工。①

為系統深入探討晚商時期制骨工藝和手工業提供重要考古材料。②

晚商都城制骨業具有驚人規模、高度的專業化水平和復雜的生產組織。③

骨制品數量巨大,遠超過商王室與貴族的消費需要,生產的主要目的很可能是銷售,以商品性生產為主。④

對于我們認識晚商社會的經濟性質或生產經濟的復雜性有重要意義。河北曲陽定窯作坊遺址定窯始建于唐,興盛于宋。定窯作坊使用約700年,代表了古代瓷器制造業的高超水平。(二)手工業勞動方式遼代定窯白瓷瓶定窯是中國宋代北方地區聲譽最高影響最大的窯場,以燒造白瓷為主。類別勞作方式特點典型代表農業手工業古代勞作方式發展歷程表集體勞作家庭式勞作莊園式勞作家庭式勞作民營作坊官營作坊①生產力水平低;②生產工具簡單;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勞動形式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①生產力不夠發達;②國家權力弱而割據權力強;③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和市場化程度低;④勞動者存在人身依附關系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分散生產以作坊為場所集中生產①商周時期,實行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