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心靈的碰撞象外之象朱德群以色彩寫詩_第1頁
自然與心靈的碰撞象外之象朱德群以色彩寫詩_第2頁
自然與心靈的碰撞象外之象朱德群以色彩寫詩_第3頁
自然與心靈的碰撞象外之象朱德群以色彩寫詩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自然與心靈的碰撞象外之象朱德群以色彩寫詩

朱德群是一位在法國生活的現代中國抽象藝術家。他的繪畫色彩絢麗、氣韻生動,將中國古典藝術追求的“象外之象”境界演繹至極致,為西方繪畫注入了新的生命。特別是他對抽象繪畫中的西方油畫色彩語言的運用,結合了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創造出了一種詩意空靈的意境之美。朱德群1920年12月3日出生于中國安徽省蕭縣白土鎮(時屬江蘇),他在那里度過了快樂無拘的童年時光。那個時候,蕭縣雖然算不上富裕之鄉,但是卻出了很多書法家、畫家。他的父親算得上書法愛好者,與許多文人雅士一樣熱衷摹松寫竹、畫蘭染梅,雖說不上有多深的造詣,卻總是樂此不疲。朱父為了培養他,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將其送進私塾讀書。其間,他不僅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而且還背唐詩、臨摹字帖、寫毛筆字。朱德群似乎與筆墨有緣,對寫毛筆字他很感興趣,但是他更喜歡隨意涂鴉。突然有一天,朱德群偶然間翻到了王羲之的《草字訣》,發現寫草書不用中規中矩,可以隨意用筆,很適合個性自由的人。平時他還跟著父親學畫水墨畫,得知兒子對水墨畫的興趣,父親便開始引導他從《芥子園畫傳》入手習畫,該畫傳主要分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樹譜、山石譜、人物屋宇譜、梅蘭竹菊譜、花卉草蟲翎毛譜之精華內容。1935年,他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朱德群在時任校長的林風眠及吳大羽等老師們的指導下藝術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風眠在水墨畫方面的創新不僅影響了朱德群,而且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把自然、心靈視為藝術生命的源泉,表現出對大自然所具有的獨特的視覺感受和領悟力。朱德群回憶:“吳大羽先生對我素描、水彩和油畫的批評和指導是和印象派、后印象派做比較,例如:梵高、塞尚、畢沙羅和莫奈等等。他說‘不要太注意透視,更多的要注意光線顏色的對比,主要領悟對自然中最有個性的表現力’。”國畫系主任潘天壽對西方藝術從未研究,而其作品中卻體現西方繪畫的現代造型元素,因而被譽為“中國的塞尚”。朱德群稱自己抽象畫中的陽剛,應該追溯到潘天壽這個源頭。潘天壽的書法自成一格,字體好而又別致。文人的字畫比較纖巧,而潘天壽則反其道而行,追求力量。朱德群一直銘記教導,“須有高尚之品德,超越之見識,廣闊深入之生活,然后才能有所成就。”1949年,朱德群到了臺灣,在臺大藝術系教授素描課程。1954年,朱德群在臺北舉辦平生第一個大型個人展,50多幅展品全部售完。被稱為“臺灣藝術界的龍頭”和“臺灣美術理論先驅”的虞君質教授寫道:“……以朱德群先生的作品而論,在那些富有天才靈感的創作中,展開了一片富有東方色彩的造型世界。”直到1953年去八仙山寫生,朱德群在深谷叢林中領悟到了虛實相生的中國水墨畫,具有中國傳統的詩意精神。煙霧彌漫,枝葉縱橫交錯,使朱德群聯想到書法用筆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繪畫觀念發生了轉變。想到文人畫的始祖——唐朝的“詩佛”王維所寫的一首詩《送友人歸山歌》:“……山萬重兮一云,混天地兮不分。樹曖兮氛氳,猿不見兮空聞。”這是一首含著云霧畫意的詩。想著詩,看著云,那萬變不居的姿態,那充盈宇宙的博大,那無窮無盡的色階,讓他產生了強烈的審美愉悅。在烏云彌漫時,朱德群真正體會到張彥遠所論水墨畫“墨分五色”的玄妙。中國畫應用宣紙的洇墨效果和毛筆特別的表現能力,成功地畫出了云霧千姿萬態的美,是世界畫史上獨秀一枝的奇葩。云霧在中國畫中形成的靈性空間,使畫面獲得虛實對比、活潑生動、富有詩意、難以捉摸的效果。從那一刻起,朱德群就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日后畫水墨畫、抽象風景畫甚至油畫都播下了種子。朱德群開始對塞尚的繪畫理念取長補短,塞尚的繪畫作品注重輪廓,而筆觸的運用卻忽視了焦點透視。這些特點與國畫是相通的,它們所描繪的大自然都經過了畫家想象、修養與個性的融合,其不同的是中國畫講究意境和筆墨,而西方繪畫色彩的構成是畫家精神的投射。于是,塞尚的以色彩代替體積,顏色關系代替明暗變化被他吸收下來。1955年3月29日,朱德群前往法國。1956年,也是他來巴黎的第二年,看到一位著名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的回顧展后異常亢奮。“我第一次看斯塔埃爾的作品非常感動,給了我很大刺激,然而也頓時開悟。”在接受廖瓊芳采訪時,朱德群說:“我以前是畫具象的東西,從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種可貴的感情和思想的大解放。他那自由奔放的作畫態度,給了我深厚的啟迪,扭轉了我的藝術取向,對我在巴黎幾十年的藝術壯游,起了決定性轉折作用。我以后在畫抽象畫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莊子的‘逍遙’和孔子的‘游于藝’的自由感。他讓我盡情發泄,畫完感到非常痛快。”從朱德群1956年《街景B》、《都市遠眺》和《城市黃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筆觸的自由奔放,畫面都是一些垂直色塊的組合,已經接近大象無形了。在法國,朱德群一方面感悟西方繪畫之真諦,另一方面又體會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他的畫色彩絢麗,光影動人,以忘我的情懷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呈現出一種對世界詩意的默認和跨國際的空間范疇。在法國的幾十年中,他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將自我的藝術潛能發揮到極致。法國藝術界給了這個用色彩寫詩的中國人最高榮譽——法蘭西學院藝術院士。1969年,他看到荷蘭藝術大師倫勃朗的回顧展后,他的藝術這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在倫勃朗誕辰三百周年之際,集結了世界各地的倫勃朗重要作品。他坦誠地說:“這是我看畫展最感動的一次。”它不僅影響朱德群作品的表現形式,而且對他畫面光影的運用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倫勃朗對光的運用是他藝術風格中最獨特的技法,在倫勃朗看來,光是一切色彩的依據,而色彩是隨著光線變化而產生運動的,手法千變萬化,使畫面產生了奇異的效果。朱德群受到啟示,他把倫勃朗畫面中的光線與中國傳統繪畫的白描相結合,創造了一種新的畫面表現形式。在創作思想上,由于朱德群從小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對繪畫基本內涵的認識源于對傳統畫與中國古典詩詞的記憶。一位美國大學的美術系教授在《朱德群抽象世界》一文中寫道:“朱德群一直都對中國詩的傳統極為尊重,而且常常用油畫來表達詩意。”而法國評論家郎貝直接稱朱德群繪畫為“詩意的默想”,他那“充滿動感、變化莫測的筆觸運用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其中就包括詩意和繪畫元素的契合。”在中國畫中,詩、畫一體的意境已有悠久的歷史,成為中國水墨語境之靈魂。朱德群一直非常鐘情、嗜讀古典詩詞,它們一直伴隨著他的繪畫與人生,讓詩意的靈感影響其作品的韻味。隨著畫家的縱橫揮灑,大自然的每種元素、每種品性都郁郁勃發。比如柳永的“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范仲淹的“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蘇軾的“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等絕妙好詞都進入了朱德群作品的詩意幻覺空間。他想融合繪畫中傳統的色彩和抽象畫派中的自由形態來表現宇宙的無限空間。當我們細細品讀他的作品時,會發現在他的抽象畫上有意無意之間流露著中國傳統詩詞的意境之美。正是因為非常喜歡李后主《憶江南》中“閑夢遠,南國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的古典詩意,讓朱德群在唐宋的秋意中留存了20余年,涌向筆端的不是記憶中的秋天風景,而是秋的詩、秋的歌和秋的燃燒。朱德群的油畫作品《思鄉》、《秋意》、《開闊之景》、《夕》、《喜》、《秋》等等,都是神游于王維、李白的思鄉詩情境之中。多年來,朱德群神游于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之中,追求審美的愉悅情境。朱德群以中國詩畫的視覺為出發點,彌補了西方色彩理論的生硬觀念。西方評論家認為他的繪畫是詩意的抽象畫絕非偶然,因為他的作品中充分地體現了兩種文化的互相交融、相互借鑒,一切源于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以生命對宇宙的理解達到了“大象無形”之境界。他說:中國的文人畫主張詩、書、畫為一體,我如果要走出自己的抽象繪畫道路,只有把我們文化中的抽象表達基因,融入康丁斯基的抽象之中,這樣才能達到一種更高的要求。他給自己的每一幅抽象作品都賦予了一個充滿中國詩意的畫題名稱,更可深知其真正的內涵與意義。從宋元山水畫和漢唐繪畫的宏闊氣勢上,他感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他的抽象作品中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互為主體的關系和人的精神、自然秩序內在的和諧,在現代文化上實現了東方哲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朱德群的藝術中,以張揚于天地間的生命以及內在力量為主,營造出崇高的陽剛之美,這是一種超越生命的瞬間永恒,是縈繞天地間、宇宙間渾然一體的情懷。這種對審美藝術的追求與渴望,使他的繪畫藝術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美。在藝術手法上,他利用中國畫所特有的明澈淋漓感和油畫語言相交映襯,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力。他靈活運用中國書法的智慧,揮毫潑彩,扁而平的方塊筆觸、圓融點狀的筆觸、纖細鋒利的筆觸、層層疊壓的筆跡效果構成連綿不絕的質地感。浩瀚的宇宙空間在淺藍、深藍、靛藍的色域中相互撞擊,在五光十彩中奔瀉、分割、變形,千變萬化。細細塵埃在宇宙中擴散飛舞,跳躍在火花燃燒之中。隨著畫家激情、借鑒書法的韻律,線條在無限的運動中瞬間多變,籠罩著天地精神的生命韻味。這種雄渾的境界和自強不息的意志體現,不斷激勵他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