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歷史復習指導_第1頁
必修一歷史復習指導_第2頁
必修一歷史復習指導_第3頁
必修一歷史復習指導_第4頁
必修一歷史復習指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復習指導

撰稿教師:張愛華責編:陳敏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本單元總結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早在遠古時代活躍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就已初具國家規模。隨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我國開始出現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隨著夏朝——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的建立而開始出現;商周時期,經過了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歷經漢魏、隋唐至宋元,皇帝與宰相之間的權勢此消彼長,中央與地方爭權斗爭接連不斷,最終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逐漸得到鞏固。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中央集權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2、要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二是秦的統一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

三是漢朝“七國之亂”和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朝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宋元時期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清朝達到了頂峰。

高考趨勢預測

1.對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及其影響的考查。如古代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等。

2.秦始皇統一全國并開創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趨勢及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利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對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影響的正確評價等;中國古代中樞決策機構的變化和影響等。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本單元總結

古希臘羅馬文明被奉為西方文明之源。

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兩條線索,一是希臘、羅馬的政治體制演變;二是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

2、要注重兩個重點知識:一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二是羅馬法的發展。

高考趨勢預測

1.著眼于自然地理環境對東西方文明的不同影響,考查希臘的自然地理條件對其民主政治產生的重大影響,聯系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探究分析古代東西方文明的差異。

2.雅典民主制是古代民主制的典范,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特點和影響,并進而分析雅典民主制對我國當前民主政治建設的借鑒意義。

3.近代民主政治以法制為基礎,而古羅馬是近代法律制度的發祥地。考查羅馬法的內容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大影響。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本單元總結

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資產階級日益壯大。他們要求沖破封建統治的束縛,建立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制度,并為此展開了一系列的斗爭。

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一條線索:從新航路開辟到工業革命,從英國到德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議會的設立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統治。

2、要把握四個重點:

一是17世紀中后期,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

二是18世紀中后期,美國獲得獨立,并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通過了1787年憲法,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三是在封建勢力比較強大的歐洲大陸,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共和政體;

四是19世紀中后期,德國完成了統一,并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這樣,近代西方主要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得以最終確立并逐步發展和完善。

3、要理解一個重要觀點:盡管英、法、美、德各國民主政治發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議會為核心的代議制度,并且議會的權力在不斷發展。

高考趨勢預測

1.從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完善及美國、法國出現的民主共和制角度考查資本主義國家兩種不同的政權組織形式。

2.從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民主制確立過程中的法律文件,如: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法國1875年憲法等,考查民主政體和民主思想發展的過程及趨勢及各自不同的特點。

3.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與法制對我國政治民主化建設的啟示、對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借鑒意義。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本單元總結

17世紀40年代,有兩件大事在世界的東方和西方幾乎同時發生。在東方,清王朝建立,雖然開創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暉,很快地就暗淡下去。在西方,英王與國會矛盾激化,爆發內戰,宣告世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到來,西方各國,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實力迅速增強。它們對內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對外推行擴張政策。

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從鴉片戰爭開始,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然而,面對強敵,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屈服過。他們不屈不撓,前仆后繼,英勇反抗外來侵略,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積極探索復興道路,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浪高過一浪,歷經抗爭、失敗、再抗爭的多次反復,中國人民終于贏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2、要突出八個重點:

一是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

二是太平天國運動;

三是中日甲午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

四是辛亥革命;

五是五四愛國運動。

六是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

七是抗日戰爭;

八是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3、要理解兩個觀點: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民堅貞不屈,最終勝利一定屬于中國。

4、是掌握一個方法:本單元內容涉及很多世界史知識,學習時一定注意聯系世界歷史大背景。

高考趨勢預測

1.通過對近代列強侵華戰爭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考查學生運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系,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中共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史實的分析,考查學生對近代中國應走什么樣的革命道路的認識和近代中國政治文明歷程與中華民族振興的歷程。

3.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實分析如何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如何發揚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本單元總結

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歐美經濟迅速發展,但資本主義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大部分財富被資本家占有,工人的政治權利得不到保障,生活待遇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趨尖銳,工人運動興起。同時,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設想。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變為科學,開始指引工人運動沿著正確的道路迅速發展。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一條基本線索: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論是巴黎公社、俄國十月革命都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息息相關,它們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2、要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空想社會主義;

二是1848年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三是1871年,法國巴黎工人建立巴黎公社,開始了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偉大嘗試。

四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終于從理論變為現實。

高考趨勢預測

1.通過《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史實,以及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的聯系,考查學生對社會主義產生、發展的脈絡的掌握。

2.結合十月革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來理解如何立足國情,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由于各國歷史條件和國情的差異,決定了各國無產階級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途徑并不一致。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本單元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也開啟了新中國嶄新而漫長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歷程。

學習本單元,

1、要把握兩條基本線索:

(1)新中國成立后,五十多年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然而,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歷經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撥亂反正,依法治國,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2)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按照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問題一定能解決,祖國一定會統一。

2、要突出兩個重點:

一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民主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基層民主制度。

二是“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決臺灣問題的意義。

3、要理解一個重要觀點: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祖國的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高考趨勢預測

1.考查學生對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內容的掌握。即:第一部憲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比較中國政治制度同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不同。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與西方多黨制的不同。

2.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主和法制建設取得的成就與當前的依法治國相結合進行考查。

3.香港、澳門的回歸、“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實行意義和臺灣問題的來龍去脈與祖國統一相聯系。

現代中國的外交

本單元總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個完全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屹立在世界東方。從此,中國徹底結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開了對外關系的新篇章。

學習本單元,

1、要掌握一個線索: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發展,經歷了新中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走向世界舞臺,取得一些重要成果;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中國外交從中美關系正常化開始,有了重大突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關系正常化,國際上掀起廣泛同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積極參加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取得輝煌成就,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2、是掌握四個重點:

一是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三是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等以及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四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以及中國為維護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高考趨勢預測

1.通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發展史實,考查中國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的重大影響。

2.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的考查。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本單元總結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過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組合而形成的一種結構。這種結構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又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二戰結束后,美蘇從戰時的盟友變成了對手。它們采用了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手段,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形成“冷戰”格局,取代了長期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瓦解。在美蘇“冷戰”過程中,西歐、日本、第三世界國家力量發展壯大,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的局面,并出現了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世界局部地區動蕩不安,恐怖主義仍威脅著世界和平。

學習本單元,

1、要理清一條基本線索:二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瓦解,六七十年代以來世界格局的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