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及物動詞后跟非核心論元結構的語法化
1.動詞行為的選擇關系根據傳統觀點,漢語動詞的賓語具有多樣性和任意性。孟琮等(1999:8-12)認為,漢語動詞后可出現14類名詞性賓語,如(1)所示:(1)a.受事類:釣魚b.結果類:蓋房子c.對象類:敬老師d.工具類:抽煙斗e.方式類:唱A調f.處所類:回南京g.時間類:起半夜h.目的類:考研究生i.原因類:逃荒j.致使類:開門k.施事類:出去了一個人l.同源類:吹氣m.等同類:擔任班長n.雜類:闖紅燈、吃父母、打官司、醒酒Lin(2001:201-251)認為,漢語動詞與其賓語之間不存在選擇關系,如(2)所示:(2)a.吃面條(受事)吃食堂(處所)吃大碗(工具)吃筷子(工具)吃工資(?)吃父母(?)b.睡地板(處所)睡半天(時間)睡女人(?)如果把(1)和(2)中的名詞短語都當成賓語,我們很自然地得出以下結論:它們應該在同一句法位置(即Spec-VP,見Larson1988;Hale&Keyser1993;Bowers1993等)進入句法推導,但這違反論旨等級結構(ThematicHierarchy,見Larson1988:382),因為這些名詞短語擔任不同的論旨角色;相關動詞應該是及物動詞,但把它們都當作及物動詞并不符合人們的語感;漢語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的界線不復存在,漢語動詞沒有內在的論元結構,這有悖常理。我們的觀點是:漢語動詞具有內在的論元結構,動詞與其賓語之間有著嚴格的選擇關系;動詞后的名詞短語并不一定就是動詞賓語,只有在及物動詞后擔任PROTO-PATIENT論旨角色的名詞短語才算得上動詞賓語;不及物動詞后的名詞短語不擔任PROTO-PATIENT論旨角色,屬非核心論元,算不上動詞賓語,這類論元通過一個虛介詞P與動詞建立聯系,構成動詞短語[VP[V′V[PP[P′PDP]]]];漢語不及物動詞后跟非核心論元的結構(以下簡稱IVO)可分析為Pylkk覿nen(2002)提出的H-APPL結構。動詞短語[VP[V′V[PP[P′PDP]]]]中的介詞P由于漢語音韻規則NSR的作用而虛化,導致PF部分的“文體操作”,即[VP[V′V[PP[P′PDP]]]]向APPL結構的轉化。而IVO結構的最終形成還受語義的制約。2.元受事論旨角色根據Dowty(1991)關于元論旨角色及論元選擇的理論,漢語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不擔任元受事(PROTO-PATIENT)論旨角色,因此不是動詞賓語。那么,這類成分屬于什么句法范疇呢?我們假設,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論元通過一個虛介詞P與動詞建立聯系,構成動詞短語[VP[V′V[PP[P′PDP]]]]。換言之,這類名詞短語實際上是一個由虛介詞P投射的PP。2.1根據《法國民法典》第5條,直接規定,在第4種狀態下,各有制詞法集中指向對第4位即狀的3.2根據Dowty(1991)關于元論旨角色及論元選擇的理論,論旨角色不是離散性的范疇,而是原型性的概念。在句法中處理論元選擇的問題只需兩個元論旨角色即可:PROTO-AGENT和PROTO-PATIENT。每個元論旨角色由一個動詞蘊涵的集合來定義,如(3)(Dowty1991:572)。一個動詞論元的句法功能取決于它擔任的元論旨角色,如(4)(Dowty1991:576)。(3)a.PROTO-AGENT的屬性i.主動參與事件或狀態;ii.有感知力;iii.引起涉及另一參與者的事件或狀態變化;iv.(相對另一參與者)處于運動狀態;b.PROTO-PATIENT的屬性i.經歷狀態變化;ii.為增量受事(incrementaltheme);iii.受另一參與者之影響;iv.(相對于另一運動的參與者)處于靜止狀態;(4)論元選擇原則對于帶有語法主語和賓語的謂詞,謂詞為其蘊涵最多PROTO-AGENT屬性的論元會成為謂詞的主語;謂詞為其蘊涵最多PROTO-PATIENT屬性的論元會成為謂詞的賓語。拿(3b)和(4)中的規定來考察(1)和(2)中的名詞短語,我們發現,只有(1a)、(1b)、(1j)、(1l)和(2a)中的名詞短語能被賦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并充當動詞的(直接)賓語,而其它名詞短語都不符合(3b)和(4)中對動詞賓語的要求??梢?漢語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實際上并不是動詞賓語。下面,我們討論IVO結構中這類不能被當成動詞賓語的名詞短語的句法歸屬。為方便起見,我們把這類名詞短語稱作“非賓論元”。2.2動詞的語義結構盡管IVO結構中的非賓論元不是動詞賓語,但它還是和動詞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這種非賓論元是如何與動詞建立關系的呢?目前,我們見到兩種對這一問題的回答。郭繼懋(1999)把“飛上海”之類的IVO結構概括為(5b),其中的非賓論元通過一個沒有語音形式卻有語義內容的成分PREDICATE與動詞相聯系,該成分可以解釋為一個動詞或介詞,如“往”、“因為”、“在…時”等,IVO結構和“介詞短語+不及物動詞”結構表達相同的意義。(5)a.飛上海忙搬家闖紅燈Lin(2001)認為,聯系一個動詞(不管是及物還是不及物)和其后論元的是一個輕動詞。以(2b)中的“睡地板”為例,其基礎生成和最終結構分別如(6b)和(6c)所示,這里的ON和DO為語義輕動詞,連續的中心語移位最終生成所期望的表層線性結構。選擇VP的輕動詞不受限制,因而在Spec-VP位置出現的論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所以表層線性結構中動詞后跟什么樣的論元也就不受限制。Lin依此得出結論,漢語動詞與其賓語之間缺少選擇關系。(6)a.睡地板2.3動詞的補語選擇Lin(2001)的觀點最終導致漢語動詞不存在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以及漢語動詞無內在論元結構的結論。我們傾向于支持郭繼懋(1999)的觀點,提出“虛介詞假設”(7a),如(7b)所示:(7)“虛介詞假設”a.IVO結構中的非賓論元通過一個虛介詞P與動詞相聯系;P選擇非賓論元作補語,投射PP;動詞選擇PP作補語,投射VP。b.[VP[V′V睡[PPPon[DP地板]]]]按照這一假設,IVO結構的名詞短語實為一個PP,作動詞的補語。這一假設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漢語動詞的常規認識,即漢語動詞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有內在的論元結構、與其賓語之間有強選擇關系等,另一方面反映出動詞賓語與補語之間的差別,即動詞與其賓語之間有強選擇關系,而與其補語之間的選擇關系較弱。對于(1)和(2)所反映的語言現象,我們也有了新的解釋:(1a)、(1b)、(1j)、(1l)和(2a)中的名詞短語被賦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并充當動詞的(直接)賓語;(1k)中的“一個人”具有元施事論旨角色PROTO-AGENT;其它名詞短語不能被賦予元受事角色PROTO-PATIENT,不充當動詞的(直接)賓語,而是通過虛介詞P與動詞相聯系,充當動詞的補語。3.動賓動詞前pp“虛介詞假設”為討論一系列漢語句法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些現象包括IVO結構、動賓短語后跟“賓語”現象、名詞性狀語、動詞前PP和動詞后PP在數量上的不對稱性等。3.1iiio結構是否符合語法郭繼懋(1999:341-2)認為,“飛上?!币活惖腎VO結構和與之對應的PP-VP結構(如(8b))在語義上是相同的,但在生成方面,前者是通過短語規則轉化而來的,而后者是基礎生成的。他的理由是,前者的使用頻率比后者低得多,外國學生產出前者時的表現要比后者差許多。他甚至認為,IVO結構實際上是不符合語法的,只是因為這類結構也能實現交際目的所以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然而,郭的論述中有一個明顯的悖論:既然IVO是不符合語法的結構,又怎能通過短語規則轉化而來呢?(8)a.飛上海b.往上海飛根據“虛介詞假設”,(8a)的結構為(9a),其中的虛介詞Pto選擇DP“上?!弊餮a語并投射PP,動詞“飛”選擇PP作補語并投射VP。而(8b)的結構為(9b),介詞“往”投射的PP左向附加于VP。兩類結構的推導不違反任何句法原則,因此都是符合語法的;兩類結構中的PP都沒有經過顯性移位,因此兩者都是基礎生成的。至于外國學生產出前者時的表現比產出后者時差,原因可能在于母語知識的負遷移,因為英語等語言中一般不允許IVO結構。(9)a.[VP[V′飛[PPPto上海]]]b.[VP[PP往上海][VP[V′飛]]]總之,“虛介詞假設”使我們看到,IVO結構是一種基礎生成的符合語法的結構。3.2動賓動詞voi的構式特點漢語中,不僅不及物動詞能帶所謂的賓語,而且已經帶有賓語的及物動詞也可再后跟一個名詞短語(簡稱VOO結構),如(10)所示?!疤摻樵~假設”也能對VOO結構提供一種解釋。(10)a.回首往事b.出兵海灣c.放歌原野d.跟蹤罪犯e.領先世界從理論上講,動賓短語中的及物動詞帶有PATIENT/THEME論元,已經滿足了論元結構的要求,不宜再帶一個賓語;另一方面,VOO結構中第二個名詞短語的論旨角色呈多樣性(胡國清2003:110-2),但很少有擔任元受事論旨角色PROTO-PATIENT的。此外,動賓短語的組合越固定,其再帶一個名詞短語的可能性就越大(劉大為1998)。所有這些特點都指向VOO結構與IVO結構之間的相似性:組合比較固定的動賓短語相當于一個不及物動詞;其后的名詞短語與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一樣,通過一個虛介詞與動賓短語相聯系。因此,我們給予VOO結構和IVO結構一樣的分析,以(10a)為例:(11)[VP[V′V回首[PPP[DP往事]]]]3.3光桿名詞動詞作動詞按傳統觀點,漢語中名詞短語也可以作狀語(劉月華等2001:49-50),如(11)所示:(11)a.下星期我離開廣州。b.咱們上海見。c.您屋里坐。這里下劃線的成分可以作動詞論元,一般不被當成副詞。既然是論元,就應該被指派格,但語句中沒有任何可以給它們指派格的顯性成分。在自然語言中,名詞短語作狀語通常有三種情況:帶專門的格標記,如俄語;用介詞,構成PP,大多數語言如此;光桿名詞短語,如漢語中表時間、地點、動量等的名詞短語。此外,(11)中下劃線的名詞短語前都可以加上一個介詞,如(12)所示:(12)a.在下星期我離開廣州。b.咱們在上海見。c.您在/到屋里坐。因此,我們沿著“虛介詞假設”的思路,假設漢語句法中作狀語的名詞短語實際是一個由虛介詞P投射的PP,名詞短語為PP的補語,如(13)所示:(13)a.[PPP[DP下星期]]我離開廣州。b.咱們[PPP[DP上海]]見。c.您[PPP[DP屋里]]坐。這種分析的優點在于短語句法功能的專門化:名詞短語DP作句子主語以及動詞和介詞的賓語,滿足謂詞性成分對論元結構的要求;介詞短語PP作狀語、定語和補語,對謂詞性和體詞性成分給予修飾補充。3.4動詞后的pp現代漢語中,無論從類型上還是從實例看,動詞前的PP明顯多于動詞后的PP,這一現象被歸因于漢語句法中PP的歷時轉移:魏、晉、南北朝以前大多數與動詞相關的PP都出現在動詞之后,而之后大多數與動詞相關的PP都轉移到動詞之前。而PP的歷時轉移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句法經歷的劇烈變化導致的動詞后結構的復雜化。這些變化包括動詞后的時體成分“著”、“了”、“過”的出現、動詞后的結果、程度、方向補語的出現等。動詞后結構的復雜化“迫使”PP從動詞后轉移到動詞之前。參見張赪(2002)及其引用的相關資料。從理論上講,PP既可作為附加語左向附加于VP,也可作為動詞補語合并于VP-Comp位置。誠然,如張赪(2002)所說,動詞只有一個補語位置,如該位置已被某成分占據,就不再能夠容納另一個PP,如(14)所示。但如果動詞補語位置空著,那么就應該能夠接納一個PP。事實上,動詞后的PP在漢語中也屢見不鮮,如(14c)和(15):(14)a.*跑得快向山下b.向山下跑得快c.跑向山下(15)a.相約在銀色的月光下b.走向世界除了像(14c)和(15)中這類由顯性介詞投射的動詞后PP,IVO和VOO結構中的虛介詞P也投射動詞后PP。而傳統觀點不認為IVO和VOO結構中包含PP。因此,如果考慮進IVO和VOO結構中由虛介詞P投射的動詞后PP,那么動詞前PP和動詞后PP在數量上的不對稱就可大大降低。可見,“虛介詞假設”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重新認識漢語中動詞前PP和動詞后PP數量不對稱性的可能。綜上所述,“虛介詞假設”為討論IVO、VOO、名詞性狀語以及動詞前PP和動詞后PP在數量上的不對稱性等漢語句法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顯示了相當的合理性和較強的解釋力。4.“虛媒介假設”傳統觀點認為,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是動詞的賓語(孟琮等1999;Lin2001);而根據“虛介詞假設”,其中的名詞短語是通過一個虛介詞與動詞建立聯系的?!疤摻樵~假設”對IVO結構的解釋具有理論上的優勢,但傳統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語使用者的語感:這類名詞短語處于動詞賓語的位置上。如何將這兩種觀點統一起來呢?我們認為,在基礎生成時,IVO結構中的名詞短語通過一個虛介詞與動詞建立聯系,但隨后的句法操作將其轉化成增元結構(applicativeconstruction),名詞短語最終移位到Spec-APPLP位置———一個動詞論元位置。4.1高位增元結構增元結構是指一個非核心論元升格為核心論元并進入動詞的論元結構而生成的結構,這樣的論元稱作新增論元(appliedargument)。Pylkk覿nen(2002:19)將人類語言中的增元結構分為兩類:高位增元結構(Highapplicatives)和低位增元結構(Lowapplicatives),如(16)所示。1(16)a.高位增元結構b.低位增元結構根據Pylkk覿nen(2002:19)的研究,高位增元結構和低位增元結構具有以下的差別:(i)句法上,高位增元結構中APPL投射高于動詞投射,APPL選擇VP作補語,低位增元結構中APPL投射低于動詞投射,APPL選擇DP作補語;(ii)語義上,高位增元結構中APPL成分聯系新增論元和VP所表達的事件,新增論元和VP內的THEME論元之間不存在直接關系,如(17a);低位增元結構中APPL成分聯系新增論元和動詞的THEME論元,新增論元與THEME論元之間存在領屬轉移關系,新增論元和動詞所表達的事件之間不存在直接關系,如(17b);(iii)只有高位增元結構中APPL成分能夠與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s)結合,因為低位增元結構中APPL成分表達間接賓語和直接賓語之間的關系,不能出現在缺少直接賓語的結構中。(17)a.高位增元結構λx.λe.APPL(e,x)(APPL表達BENEFICIARYINSTRUMENT,LOCATION,SOURCE等)b.低位增元結構λx.λy.APPL(y,x)(APPL僅表達RECIPIENT)4.2虛媒介使用s.p進行dp,生成p-睡眠Pylkk覿nen(2002:127)、Soh(2005:168-9)、王奇(2006:234)等人認為漢語中不存在高位增元結構。但根據以上區分高位增元結構和低位增元結構的標準,漢語IVO結構應屬高位增元結構。以“睡地板”為例,(18a)表示“虛介詞假設”下的IVO結構,(18b)表示高位增元結構分析模式下的IVO結構,(18c)表示兩種結構之間進行轉換并推導出表層詞序的過程:非核心論元“地板”從基礎生成的位置PP-Comp上移到Spec-VP,再移至Spec-APPL位置;虛介詞P進行中心語移位,先移到V形成動詞復合體[P-睡],[P-睡]再移到APPL,形成動詞復合體[P-睡-APPL],[P-睡-APPL]最后移至v。(18)a.虛介詞假設b.高位增元結構c.虛介詞PP的高位增元結構化(18c)表示的虛介詞PP向高位增元結構轉化的句法推導過程可以解釋以下現象。首先,IVO結構中的動詞一般為不及物動詞,因為只有不及物動詞的Spec-VP位置才空閑,PP-Comp位置的DP才能經過Spec-VP移到Spec-APPLP。再者,對于兼作及物和不及物兩種用法的動詞,如果作不及物動詞使用,則可進入IVO結構,如“吃食堂”,這是因為Spec-VP位置也空著,PP-Comp位置的DP能夠經過Spec-VP移到Spec-APPLP;但如果作及物動詞使用,后跟賓語,則不可后跟類似IVO結構中名詞短語的非核心論元,如“*吃餃子食堂”,這是因為Spec-VP位置被DP“餃子”占著,PP-Comp位置的DP無法經過Spec-VP移到Spec-APPLP。最后,在VOO結構中,動賓詞組的結合越固化,其后再跟一個名詞短語的可能性就越大(劉大為1998),因為固化的動賓詞組可以被重新分析為一個不及物動詞,在V位置基礎生成,投射VP,其Spec位置空著,為PP-Comp位置的DP移到Spec-APPLP創造了條件。綜上所述,虛介詞PP的增元結構化把“虛介詞假設”下的IVO結構與語言使用者對IVO結構的語感聯系了起來,也為與IVO結構相關的一些現象提供了解釋。5.核心重音規則虛介詞PP在向增元結構轉化的過程中,PP下的DP之所以進行移位,是因為PP的中心語P沒有語音形式,不能與PP-Comp位置的DP建立特征核查關系;當DP最終移到Spec-APPLP位置后,就可以與APPL位置的成分(如(18c)中的[P-睡-APPL])建立特征核查關系。如果PP的中心語P具有語音形式(如(15a-b)),則可以直接核查PP-Comp位置DP的格特征,DP無需移位,P也無需移位,也就不會生成IVO結構。現在的問題是,不及物動詞后PP中的介詞為什么會虛化以致生成IVO結構呢?我們注意到,漢語[V[PDP]]結構,如果其中的P為一個實介詞,則具有以下特點:對大多數不及物動詞來說這種結構是不可接受的,少量可以接受的結構(如(15a-b))其使用頻率很低且局限于特定文體(詩歌、歌詞、口號、標語等)或局限于單音節動詞(如(14c))2;實介詞P傾向于和動詞合并,如(19a-b)所示,在P和DP之間可以有“了”或語音停頓(用“ˇ”表示);在V和P之間增加語音停頓,也可使該結構變得可接受起來,如(19c)所示。(19)a.張三醉在了酒店,睡在了地板。b.張三醉在ˇ酒店,睡在ˇ地板。漢語[V[PDP]]結構這些特點與句法無關,因為在VP-Comp位置基礎生成一個PP并不違反任何句法原則。Feng(2003)認為,漢語動詞后的PP受漢語音韻規則的制約,上述特點是“核心重音規則”(NuclearStressRule,以下簡稱NSR)起作用的結果。根據NSR,對于句法結構樹上的兩個姊妹節點C1和C2,如果C1和C2按選擇關系排定詞序,則在該排序中處于較低位置的成分比較突顯,獲得核心重音(NS),如(20)所示(NS用粗體表示)。C1和C2之間的選擇關系即為管轄關系,只有在管轄成分(即C1)的轄域內的成分(即C2)才獲得NS,以(21)為例。(21)a.他不想跟我看電影。b.他總在家吃晚飯。名詞短語DP只有處在其動詞V的轄域內才能獲得NS,這種音韻要求可能導致句法結構的進一步調整。Chomsky(1995:324-6,2000:144)將這類句法結構的變化稱作“文體操作”(stylisticoperations)。就(19)而言,狹義句法生成如(22)的結構。如果NSR應用于VP,則動詞“醉/睡”不能管轄DP“酒店/地板”,后者因此不能獲得NS。(22)[VP[V′V醉/睡[PPP在[DP酒店/地板]]]]要解決DP的NS問題,選擇有三:其一、DP的管轄成分P移位至V并與動詞合并,這樣一來,V位置的復合成分V-P就可管轄DP,后者就可獲得NS,如(23a)所示,這就可以解釋(19a-b)所反映的事實;其二、為滿足“結構清除條件”(StructuralRemovalCondition,Feng2003)將PP移出動詞的轄域,DP也就被免除了NSR的要求,如(23b)所示,這就可以解釋(19c)所反映的事實;其三、為滿足“不可見性條件”(InvisibilityCondition,Feng2003),消除介詞P的語音形式,使動詞成為DP唯一的管轄成分,DP就可獲得NS,如(23c)所示,這就可以解釋IVO結構的成因??傊?漢語音韻規則NSR會導致不及物動詞后PP中的介詞虛化,介詞虛化又引起該結構的增元結構化,最終形成IVO結構。6.語義因素對iiio結構的形成決定了一個人句法允許生成動詞短語[VP[V′V[PP[P′PDP]]]],而漢語音韻規則NSR可能導致其中的介詞虛化,進而引起“文體操作”(即[VP[V′V[PP[P′PDP]]]])向增元結構的轉化,最終形成IVO結構。但是否所有的動詞短語[VP[V′V[PP[P′PDP]]]]都可經歷這些操作最終形成IVO結構呢?我們認為,IVO結構中的動詞V和名詞短語DP之間有常規性的語義搭配,這一語義要求制約著IVO結構的形成。一方面,動詞對名詞短語進行語義選擇,如(24)、(25)所示。(24)a.*張三醉酒店了。b.張三醉酒了。(25)a.張三睡地板了。b.*張三睡白天了。另一方面,名詞短語對動詞進行語義選擇,如(26)、(27)所示?!芭苡H戚”和“走指標”不常說,“走親戚”和“跑指標”則是完全可以說的。不過,在特定的語境下,“跑親戚”和“走指標”也有可能變得可接受起來。例如,某人需拜訪的親戚太多,一天馬不停蹄地去了十五家,于是,他說:“這哪里是‘走親戚’,這簡直是在‘跑親戚’嘛”。還有,某項指標現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競爭不再激烈,于是,有人說:“現在的指標不用你跑,該叫‘走指標’啦”。(26)a.走親戚b.*跑親戚(27)a.跑指標b.*走指標由此可見,語義因素對IVO結構的最終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句法規則和音韻規則生成的動詞短語[VP[V′V[PP[P′PDP]]]],必須經過語義的過濾,才有可能成為IVO結構。7.不及物動詞+動詞的雙賓結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語不及物動詞后跟的PP有兩種:(i)介詞虛化隱去,形成IVO結構;(ii)介詞實現,形成“不及物動詞+介詞+名詞短語”結構。上面第二節至第六節主要討論了IVO結構的生成機制,分析其所受的句法、音韻和語義等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廢舊混凝土回收合同范本
- 魄羅皮膚管理項目介紹
- 雕塑保護方案模板范本
- 防爆柜使用規范
- 塑膠場地施工方案及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國注射用氨芐西林舒巴坦鈉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西安工商學院《商務談判與銷售管理》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草原鷹巢安裝施工方案
- 《經理的職責》課件
- 蘭州鋼結構閣樓施工方案
- 農村兄弟林地協議書
-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2024年6月真題(第1套)翻譯
- 2024北京房山區高一(下)期中數學試題及答案
- 【幼兒園繪本故事】神筆馬良
-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
- 《裝配式生物安全實驗室技術標準-》
- 體育熱身活動課件
- 2025年光大銀行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帶答案)
- 湖南郵政2025春季校園招聘在線筆試預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 2025年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單招職業技能測試題庫新版
- 2025年營銷技能考試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