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_第1頁
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_第2頁
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_第3頁
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_第4頁
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東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研究

自1987年以來,廣東省在全國改革開放中取得了第一步,充分利用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和靈活措施,保持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九九零年比一九七八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4.21倍,年平均增長12.74%,占全國的比重從5.1%提升到9.13%。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同志南巡,希望廣東用二十年的時間趕上亞州“四小龍”;黨的十四大根據鄧小平同志講話精神,在決議中要求廣東用二十年時間基本實現現代化。此后廣東省正式通過了二十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分兩個階段目標:2000年前第一段,總體上達到亞州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一九九零年水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176億元(90價),十年平均增長13.4%,人均生產總值達7200元(90價),三次產業比例為11∶51∶38;第二階段到2010年止,全省總體上達到相當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當年的經濟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地區生產總值達16700億元(90價),十年平均遞增12.4%,人均生產總值達20000元(90價),三次產業比例為5∶31∶64?,F在規劃期的二十年已經過去,以上目標是否達到,還有什么差距?與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趕上亞洲“四小龍”的希望,還有沒有差距?本文擬從發展的主要指標上分析對比,試圖探討這些問題。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單位面積比較大,社會在已過去的近二十年里,世界發展的總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世界銀行WDI數據庫資料,在2010年《國際統計年鑒》中收錄的數據顯示(見表一),2008年比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以當年現價和匯率美元計,以下同)全世界增長了2.79倍,人均水平從4137美元提高到9053美元;其中低收入國家和地區,從435美元提高到584美元;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從1470美元提高到3618.17美元;高收入國家和地區,從20570美元提高到40420美元。同期,我國發展更快,人均水平從低于低收入水平的341美元,提高到3263.48美元,已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只少了9.8%。廣東這一時期的發展特別顯著,人均水平從517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6027美元,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水平,相差世界平均水平已不太遠。按照世界銀行2008年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結果,世界總的人均水平是10415國際元,依此計算得出我國的人均生產總值是5962國際元,更相近于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6237國際元水平,只差4.4%;依此平價系數估算廣東人平均生產總值是11011.5國際元,超過了世界平均的人均總值10415國際元的水平。這在世界近二十年發展中,是地區發展中最為突出和驕人的成績。廣東擁有的國土面積資源是全國的1.87%,人口資源是5.66%,但生產總值從占全國的9.13%提升到了11.77%。結構的改變和發展階段的主要以兩種結構為從以上趨勢看,我國近二十年的三次產業變化,處于何種階段?第一產業比重1990年是27.1%,2000年是15.1%,2008年是11.35%,逐年不斷下降反映出農業為主的產業向城市和工業化轉移,處于中等收入的偏下水平結構;第二產業從41.3%向45.9%提升,直至48.6%;第三產業從31.6%向39%提升至40.1%,距離中等偏下大于50%的水平和結構還有一定差距。廣東的發展在階段上更像在中等偏上水平的結構,第一產業從1990年的29%降為2000年的9.2%,實現了從低水平向中等偏下水平的飛躍;2009年又降為5.1%,比中等偏上水平還低一個百分點,實現了第二次飛躍;第二產業從39.5%升為46.5%,再至49.2%,與第一產業兩次飛躍相對應,發生了明顯的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第三產業則從35.8%迅速提升至44.3%,再達到了45.7%,當然這與達到60%至70%的高度城市化和現代化水平還有差距,但開始向工業化后期轉變,已是廣東未來發展的方向。高新技術制造業發展現狀八十年代廣東輕工業發展快于重工業,輕重工業之比從57.6比42.4調整為68.1比31.9。重工業由于受廣東資源缺乏的約束,采掘和原材料工業發展緩慢,一般制造業迅速發展,使其在重工業中比重從49.4%提升為65.4%;輕工業由于受農付產品限制,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傳統輕工業比重降低而以加工金屬和化工材料的現代輕工業比重上升,從在輕工中比重41%增為52%。到了九十年代初,工業內部行業結構又發生變化,原來排序前六位的是機械制造(占18.8%)、食品飲料(占16.8%)、紡織縫紉(占15.4%)、化學工業(占11.7%)、冶金工業(占5.2%)、石油加工(占4.4%),轉變為機械制造(占23.4%)、紡織縫紉(占18.2%)、電子工業(占11.5%)、化學工業(占10.4%)、食品飲料(占10%)、建材及非金屬(占4.1%)的排序。這種變化反映出九十年代初期,廣東一些優勢工業正在形成,在機械制造中家用電器制造和金屬制品快速提升;紡織縫紉業中克服了單一棉紡的初級加工,向服裝制作和化纖紡織的深加工發展;適應國際產業轉移和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電子工業快速發展取代了原來冶金、化學和食品飲料的在前面的排序,位列第三位。到九十年代末,基本形成了三大新興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制造和專用設備制造、石油及化學原料加工);三大傳統優勢產業(紡織縫紉、食品飲料、建材和非金屬)的六大產業主體結構,1999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三大新興優勢產業占39.7%;三大傳統支柱產業占23.9%。六者共占有比重達63.6%(其中電子信息占18.5%,電氣機械和專用設備制造占12.3%,石油及化學原料占9%,紡織縫紉占10.9%,食品飲料占7.4%,建材及非金屬占5.6%)。進入二十一世紀廣東工業結構基本維持這一方向發展,即三大新興優勢產業進一步提升技術含量和降低能耗和污染,擴大產業比重,加速發展高科技含量的制造業;三大傳統產業除了加大技術改造和提升技術含量外,在比重上略有下降;大力培育和發展有潛在發展能力的高附加值產業,初步形成了三大潛在優勢產業,這就是森工和造紙業,醫葯制造,汽車制造業。從最近十年情況看,這些產業調整已初見成效,按2009年統計結果,與1999年比,三大新興優勢產業比重上升7個點,達46%,三大傳統優勢產業比重下降8.8個點,為15.1%,三大潛力優勢產業比重上升3個點,達8.35%。從2005年開始專門統計高技術含量制造業企業情況,以反映這方面的增長,從而可以分析產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結構變化。規模以上制造業中,含高技術的制造業企業,2009年比2000年增長了3.26倍,達到5661個,只占全部制造業企業數的11%,但產值占到27.4%,達1722.4.35億元,是2000年的6.28倍,有了快速增長。此外,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強了環境保護及對污染的治理,降低能耗及工業的技術改造。2009年與2005年相比,工業廢水治理設施從7273套增至9826套,廢氣治理設施從10901套增至13011套,環保投資保持在占GDP的2%至3%,工業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從16億元提高到51億元,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從68.5%提高到90.3%。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從1.08噸標煤/萬元,降至0.81噸標煤/萬元,萬元GDP的電耗從1185.2千瓦時,降為1067.5千瓦時。工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的調整,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優勢產業產品的提升和擴大生產,大大提高了在國家產品中的比重。如2008年占到國家產品產量47%的室用空調器,集成電路板占27.4%,彩電占45.2%,手機制造占23.3%,家用冰箱占16.9%,乘用轎車占16.1%,紙及紙板占13.75%,乙稀占20.2%,平板玻璃占11.6%,塑料占11.2%,微機生產占8.4%,其它產品占到百分之七至八的還有天然氣、原油、發電量、啤酒、水泥、洗衣機等。服務于廣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趕上“四小龍”不只是數量上,而且在質量和結構上也要相當;在數量上不只是對單個的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數量比較,而應按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四小龍”整體作比較。在表一中我們把“四小龍”的數據加總起來,即不僅有城市型的現代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和香港,還有綜合區域型經濟的國家和地區,如韓國和臺灣。加總起來的“四小龍”國土面積13.67萬平方公里與廣東面積17.98萬平方公里相當;人口1990年共7180萬人與廣東當時6310萬相當;但經濟總量國內生產總值上比廣東大得多,約相當5345億美元是廣東的16.4倍,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達7444.3美元,是廣東人均值的14.4倍,這時的廣東人均水平略大于世界低收入水平國家和地區的435美元,多了82美元。但經過近二十年的追趕,廣東大大縮小了與“四小龍”的差距,2009年廣東國內生產總值5780億美元,達到“四小龍”2008年加總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6027美元,是“四小龍”人均20851美元的28.9%(由于廣東人口總數超過了“四小龍”而人均數會低)。這一人均水平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3618美元,接近世界平均水平9053美元。各國和地區價格水平的變動及各國間價格相對水平的差異,使得衡量實際經濟實力增長和相互間進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時,由于統一換算成同一的美元而出現實際購買力的差異。為解決這一問題,普遍采取了國際比較項目法,也稱購買力平價法。每年世界銀行都作出評估,公布結果。本文列表數據根椐2001年和2002年國際統計年鑒的1990年數據和2010年國際統計年鑒的2008年數據及購買力平價結果匯總,有的地方作了相應的換算。購買力平價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應是現價匯率換算后的美元數,乘以購買力平價系數。經過這樣調整得出的貨幣單位叫做國際元,除美國本國沒有變化,一美元仍等于一個國際元外,其它國都會有變化。2008年按我國匯率換算成的一美元,相當于1.827國際元,即等同于1.827美元的購買力。按此廣東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應為11011.5國際元,超過了世界平均10415國際元的水平,與“四小龍”相比,換算后的“四小龍”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是29939國際元,是廣東的2.7倍,差距進一步縮小。從三次產業結構看(見表二),2008年香港、臺灣、韓國、新加坡的第一產業比重分別是0.06%,1.7%,2.6%,0.1%;而廣東是5.1%;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是7.98%,27.5%,37.1%,27.8%;而廣東是49.2%,比重比“四小龍”大得多,反映了廣東仍處于工業化中期;第三產業比重分別是91.96%,73.3%,60.3%和72.1%,而廣東只是45.7%,落后于它們比較大,反映出廣東在現代化的城市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以及農村城市化的滯后。與世界產業結構比,廣東總體應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重點是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比重落后七個百分點,而與中等偏下水平相當。在工業中,“四小龍”制造業的傳統產業如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的比重下降大,已只占7%和5%(韓國),新加坡只占4%和1%,接近百分之五十是機器和運輸設備制造,韓國占47%,新加坡占59%。特別是在優勢產業,有國際競爭力和自我創新能力的企業集團形成上,廣東差距明顯。在2009年統計的廣東最大的50家企業中,營業收入接近一百億美元及以上的只有八家,即廣東電網公司(323億美元)、華為公司(229億美元)、鴻富錦精密工業公司(155億美元)、美的公司(133億美元),其它還有四家接近百億美元。而“四小龍”占有世界最大500家企業中22家,其中營業額排序最大的韓國三星電子達1103億美元,排序最后的企業韓國三星C&T公司,營業收入也達186億美元。根據廣東2010年統計公報,2010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45472.83億元,第一產業為2286.86億元,第二產業為22918億元,第三產業為20267.9億元,三次產業比為5∶50.4∶44.6的結構。與2009年比,GDP增長12.2%。按此用同比價推算,2010年比1990年共增長了13.768倍,年平均遞增為14.01%。以90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990年1559.03億元的13.768倍,即合21464.8億元,超過了二十年發展規劃的16700億元。由于公報未公布2010年人口數,本文粗略估計會超過2009年9590萬人,以一億人口計算,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是21465元,也超過了規劃的20000元目標。上文分析廣東已進入工業化中期,正向后期轉化階段,人均水平超過中等水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正向高度現代化和城市化的產業結構發展。規劃的總體目標已實現,但三次產業結構的5∶31∶64目標還有差距,主要是第三產業不足。從“四小龍“指標分析看,廣東的差距已大大縮小,可以說是處于同一數量級上的差距,雖然還有數量上的60%之遠,但真正趕上己指日可待。除了數量差距外,主要還是結構和質量上的問題,為此決不可以松懈而掉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