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篇一:《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在這個亂世中,除了他,沒人會被這樣銘記。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為一個失敗者,他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獲得了比成功者劉邦更多的敬仰和追憶呢僅僅是因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么還是因為他不肯過江東的悲壯和豪氣我就帶著這個疑問拿起了厚重而詰屈聱牙的史記,翻到《項羽本紀第七》。
和其他本紀不同,項羽本紀第七記錄的是一個"在權不在位"的人,可見太史公也是給了這位亂世梟雄很大面子的,沒把他降到世家當中去。
一個尋常的開頭,記載的是他的出身,戰國舊貴族。然后是他不學無術的少年時代。但是金麟豈是池中物啊,項羽見到了那個比他早幾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說:"彼可取而代也。"不過,當西楚霸王火燒咸陽城的時候,嬴政已經成為歷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點,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個縣,這是難以想象的。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戰,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勝多戰役。
但他的殺伐之氣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讓他身邊的人都感到了那種威壓。就連他的亞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敗垓下之事。是因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優柔寡斷,在鴻門宴上沒有下定決心,全然不是那個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軍的果斷指揮官。這無疑是一個人性的悖論。
太史公說,項羽的失敗,是因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他以為自己的武力可以縱橫天下,卻不知道打敗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對這個悲劇人物更多的卻是反思。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領袖,但是他卻走上了這樣的道路。他的對手劉邦只是個有些無賴的人,他們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最后,我在他們對同一件事的反應上找到了。
劉邦少年時也曾經看到秦始皇的車駕,但是他卻說:"嗟乎!大丈夫應如此也!"
也許這就是他們的不同吧。項羽的鋒芒讓他自負,找不到正確的路。劉邦的理想卻指引他匯聚四方謀臣武士,建立了那個延續四百年的漢王朝。
【篇二:《史記·項羽本紀》讀后感】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為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巨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于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云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于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為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著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注定成為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眾突圍,也只有項羽才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沖去了夕陽下的最后的殘戈……
舍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動,總認為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著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為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為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化為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為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篇三:讀《史記·項羽本紀》有感作文】
說到項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當年推翻秦王朝,火燒阿房宮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圣人,他也是有缺點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段:“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段文字敘述的是項羽志大材疏,淺嘗輒止。在推進歷史進程時他是英雄;但由于項羽性格上的某些缺點,注定了他的最終下場是悲劇。
有人覺得項羽是個白癡。鴻門宴上,優柔寡斷,放走劉邦。目光短淺,放棄關中這塊肥肉。殺義帝,授人口之舌。有眼無珠,趕走范增。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但是我喜歡項羽,因為他是個英雄。項羽小時侯見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說了句:“彼可取而代也。”,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巨鹿之戰中,他率領楚軍破釜沉舟,以一擋十,可以說是遇神殺神,遇鬼殺鬼。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后來楚漢長久相持,勝負未決,項羽跟劉邦單挑,劉邦閉門不出,叫手下在城樓上放冷箭,射死了項羽好多兄弟,項羽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大叫一聲:“拿命來!”嚇的弓箭手屁滾尿流,此等雄風,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啊。
后來在垓下被圍,多喝了幾杯,美人彈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氣概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著唱著,眼淚不自覺就下來了。真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做人應該善于聽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虛榮心。記得項羽率楚軍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鄉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績時,手下的一名文官進諫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擾,可都以霸。”可項羽卻認為此乃衣繡夜行,無人知曉,拒絕納諫。當被文官辱罵后,項羽竟將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將其煮死。其虛榮、殘酷可見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于聽取良言忠告,還應該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劉邦的部下韓信原為項羽的手下,但由于項羽的剛腹自用,武斷專行,韓信一直沒有得到重用,致使韓信背離項羽投靠劉邦,來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率漢軍橫掃中原,將楚軍打的落花流水,最終敗項羽于垓下,為劉邦一統天下建立奇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英明的統帥才是打勝仗的最關鍵的因素。
讀完《項羽本紀》,我從中悟出了些許做人的真諦。項羽只能說是一位熱血青年,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樣。做人除了要善于聽取良言忠告,還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運籌帷幄的能力,并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點,這樣才能使自己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項羽的覆轍,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篇四:《項羽本紀》的讀后感】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于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為九五之尊也是眾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后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于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為。韓信的“背水一戰”,那才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余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余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后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于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篇五:《項羽本紀》讀后感】
項羽,一代英雄豪杰,曾指揮千軍萬馬,卻與在劉邦的戰斗中失利而未能取得天下,最終在烏江含淚自刎。項羽為貴族之后,依仗叔父的栽培發家,直到使得天下諸侯歸順,證明了他非凡的一面。那么,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樣在后來的戰斗中,又出于什么原因使得他眾叛親離,走向失敗的呢?這真是一個很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
首先,項羽作為楚國貴族的后代,具有先天性優勢,在項羽本紀中范增對項梁說道:“當初楚懷王受騙入秦國,楚人無不同情楚懷王。秦滅了六國,只有楚國最為無辜,項君世代為楚將,所以大家都來投靠項君,以興復楚國。”由此可以看到,項羽和項梁利用人們的心理而順利起家,又因為項梁善于用人,年長有謀略而得到了眾人的推崇與信服,項羽通過自己的家室和叔父,取得了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項羽天生氣度不凡。有人說他剛愎自用也好,暴虐也罷,但是它具有的勇敢與開創精神,是眾人無法比擬的。巨鹿一戰中,項羽能夠殺掉上將軍宋義,勸說眾人和他一起破釜沉舟,就已經充分證明了他的膽識與謀略。宋義也非等閑之輩,在項梁和章邯對戰之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項梁必敗,并勸說使者高陵君做好了防范的準備,深得楚懷王的賞識,盡管在指揮戰爭的過程中失掉民心犯了錯誤,但如此輕易被推翻,也能看出項羽的才華。破釜沉舟,本是正常人不敢做之事,但確實符合孫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絕地而后存”的說法,“破釜沉舟”使得兵士的士氣高漲,取得了大捷。項羽本紀中提到過項羽年少時叔父教他學習,最初是寫文章,項羽不學,使用兵器,項羽依然對此表示蔑視,他說:“我要學的是敵萬人的學問。”但后來又沒有認真學習兵法。但通過這一次對兵法的使用來看,項羽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與軍事家。他的氣度與開創精神也是的諸侯對他頂禮膜拜,成為了首領。
項籍身長八尺有余,力大能舉鐵鼎,力氣超過常人。有著顯赫的家世和叔父的栽培,而劉邦只是一介草民,自身武功實際中沒有相應提及,但據本人推測應該頂多是一般水平,反正肯定是遠遠不及項羽。從自身的各方面條件來看項羽顯然占據了很大優勢,但是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為什么劉邦會將項羽逼入絕境而取得最后的勝利呢?這也得從項羽自身分析。
首先,項羽對于天下局面的判斷出現了問題,也就是說有些盲目自大,低估了劉邦的實力。而劉邦恰巧又是裝孫子的能手。估計項羽開始真正注意重視是在楚懷王指令“先入關者先為王”,劉邦占了便宜去攻擊秦軍然后入關這件事情發生之后,脾氣暴躁的項羽哪能容得劉邦稱王這種事發生,所以立誓除掉劉邦。而劉邦又是老奸巨猾之人,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又向項羽認錯又說好話,最終使項羽放松了戒心,趁著項羽搖擺不定之時溜之大吉。多年的明爭暗斗中,項羽始終是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劉邦卻低調的不斷積蓄實力,贏得民心直到實力相當才與項羽叫板,一叫板便把項羽拍在了沙灘上。項羽對于對手實力的認識存在缺陷,使得他沒有把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最終釀成了苦果。
項羽自身性格的缺陷也是失利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什么樣的事情都有其兩面性,項羽霸氣,勇猛,自信,敢作敢當,具有領導者的風范,但同時性格也存在著易意氣用事,缺乏深度思考,殘暴的弊病。歷史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證明了一件事“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破襄城將守城軍民活埋,擅自廢掉義帝自立為王等事情也一步步使他失掉民心。當初周厲王時,用各種嚴苛刑法堵住國人的嘴,以為這樣天下就得到了大治。但實際上就像進諫的臣子所說:“百姓就像那洪水,一味的堵塞只能使積怨更深;而只有疏通才能治理根本。”同樣的道理,項羽的種種作為只能讓諸侯畏懼,而并不能像劉邦那樣通過寬厚仁義而使得諸侯從內心歸順。這也可以說是項羽的淺陋之處吧。看完項羽本紀又聯想到秦始皇,因為這兩者在性格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為什么兩者的結果截然相反呢?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講,秦始皇之前有穆公、孝公打下的堅實的基礎,秦國政權當時傳到嬴政時已經非常強盛,統一的時機已經成熟,天下沒有能與秦國相抗衡的,秦始皇雖然為人也暴虐陰險,但是他能很好的認清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能隱忍,“我即使對這個人的某些做法很不滿,對這件事情很反感,但只要有助于我取得天下的,就會去采納。“這不得不說是秦始皇的高明之處了。至于項羽,天下有劉邦這個強勁的對手,又缺乏對于自身的修養與反省,最后只得發出類似“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無顏見江東父老了。
褒也罷,貶也罷,一點毋庸置疑的是,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項羽必定是最澎湃的那一朵浪花。世人不會遺忘,那個曾經叱咤風云,指揮千軍萬馬的英雄豪杰。
【篇六:《項羽本紀》讀后感】
《史記項羽本紀》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歷史場面,生動又深刻地描述了項羽一生。他既是一個力拔山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
項羽是楚國貴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將王翦所殺,他的家族與秦國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復仇的心態參加了反秦起義,并且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頑固地站在舊的貴族立場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順應歷史潮流,實現天下的統一,反而重新分封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戰亂之中,他自己也在戰亂中走向滅亡。無論是他的反秦還是最后的失敗,都能使人看到他作為一個舊貴族的特點。
項羽早年就胸懷大志,他學書不成,學劍也不肯學到底,表示要學萬人敵,他見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極為藐視地說:“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在這時就已初露端倪。在陳涉起義之后,他和項伯果斷地殺死秦朝的會稽太守,發動了起義。當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首領宋義畏敵如虎,不顧反秦起義的大局,一味按兵觀望時,又是他當機立斷,殺死宋義,率領渡河救趙,和秦軍展開殊死決戰,終于大破秦軍,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為諸侯軍的領袖。即使在失敗的時候,項羽這種英雄氣概和過人才氣也顯示得淋漓盡致。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騎沖入漢軍重圍,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拔劍自刎,把自己的名馬和頭顱也送給故人作了人情,顯得那么坦然、從容,表現出他性格中剛直厚道,寧折不彎的一面。相比之下,項羽的對手則顯得那么怯懦、委瑣。項羽性格中這些英雄氣質使他成為一個受后人喜愛的藝術形象。
項羽的缺點和弱點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于把握歷史的動向和機遇,他只是為復仇、為奪回失去的天堂而參加反秦斗爭,在推翻秦朝之后卻失去了明確的行動目標,拿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方針與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時也粗疏寡謀;在關鍵時刻,他一方面優柔寡斷,輕信別人;另一方面又剛愎自用,不聽忠臣范增的勸告;他自恃強大,低估了對手,同時又高傲自負,爭面子,圖虛名,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鑄成大錯。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錯誤的舉措,終于導致了垓下的失敗。在失敗之際,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強調這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這些缺點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
總之,項羽是一個少有大志,要學萬人敵,而且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的人;他有軍事上的組織能力,帶著一支戰斗力很強的武裝,但因眼光短淺,剛愎自用,不能提拔人,不能信任人,而終至于失敗,鑄成了終生的悲劇。
【篇七:《項羽本紀》讀后感】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或豪義滿天,或威風凜凜,或禮賢下士,或仁義賢能……在這些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歡的,還是項羽。也許是受了李清照的影響,她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讓我像她一樣,欣賞著項羽。從此便對項羽有了不可磨滅的崇拜之情。
在他看到秦始皇游于會稽,渡浙江時,他那句“彼可取而代也”充滿著豪氣。雖然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局,可是我還是被他的霸氣所折服,不禁想要為他拍手加油。
鉅鹿之戰前,由于宋義的貪財好色,貪生怕死,讓楚國軍隊按兵不動。項羽沒有絲毫猶豫,“即其帳中斬宋義頭”。那種知道把握時機的果斷,讓他終于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之后,他指揮軍隊,破釜沉舟,英勇奮戰。好似讓我看到了他的雄姿英發,不費吹灰之力就斬敵人于馬下的場景。這時的他勃發,這時的他英勇,這時的他英明,這時的他讓人崇拜。
本以為,這樣的他會成為一代君王。但,似乎他缺少了些什么。
他下令讓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于新安城南。二十萬,一筆不小的數字,一個規模不小的軍隊。只是因為這些人擔心跟隨楚軍,如果兵敗,自己妻兒被擄而心有忐忑,他就下令將這些人全部坑殺。這樣的項羽有些殘忍,有些缺少仁義之心,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這樣的項羽還有些“傻”。缺少政治家的那種縝密的心思。我想,如果是劉邦,他絕對不會將這些人都殺掉,而是讓他們為己所用。二十萬人,能夠大大的加強他的軍隊力量。他卻下令直接殺掉。他的目光短淺這讓人為他著急。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聲望越來越大,戰功也更加顯赫。他的自信心也開始膨脹。鴻門宴上,再次因為他的目光短淺,給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因為他的目光短淺和自負,沒有意識到劉邦對他的威脅,讓他對殺劉邦沒有太大的感觸。最終因為他的搖擺不定和婦人之仁錯失了殺劉邦的良機,最終讓劉邦逃脫。劉邦讓出咸陽城之后,項羽屠了咸陽,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他把劉邦那個“下三濫”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稱王,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他沒有想到,如果自己稱王,誰還不知到他呢。可以說沒有遠見是他沒有成為一代君王的一個最大原因。
垓下之戰時,他不檢討自己,口中仍大喊“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我在想,這時的他為什么不去多多思考?為什么不鎮定的想一些作戰計劃?他在矩鹿之戰時的英明神武哪去了?
從項羽的性格特征、行為做法上來看,其實,他不適合成為一個君主。他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縱觀歷史,哪個皇帝沒有一些縝密的心思,尤其是從亂世中開國的皇帝。他們都是有一定的政治手腕的人,否則,他們不可能從許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像劉邦,一個“下九流”的人,就是因為他能隱忍,會籠絡人心,會算計讓他成為了皇帝;隋文帝,他也是從后周的幼帝手中搶到的皇位;趙匡胤,一朝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皇帝;朱元璋,和劉邦相似,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