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_第1頁
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_第2頁
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_第3頁
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_第4頁
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旅游對京劇藝術的影響

京劇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它是形成于北京的、亟待解決傳承和發展問題的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一種可開發的旅游文化資源。它需要新的市場發展空間,以實現其經濟價值;也需要適合其生存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以實現其文化價值。旅游,是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現代人生活中的一種休閑娛樂活動,是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和載體。如今,全球各國的旅游產品越來越多地向著文化旅游的大方向發展,京劇藝術也隨著其傳承和發展中在市場空間拓展方面的需求,與旅游實現了交融,并擦出了火花。音樂元素與旅游產品存在著耦合關系。(1)這個逐漸為人們所接受的觀點,對京劇與旅游的關系同樣適用。所謂耦合,是指具有不同性質、功能和表現技巧的兩個事物,通過一定的切入點,融合成一個兼具二者性質和功能的有機整體。(2)京劇藝術與旅游彼此起到的傳播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京劇藝術可以起到很好的宣傳旅游目的地、搭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牌形象等作用,是傳遞旅游信息的良好載體,國內已有許多旅游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對這一點進行了充分的論述。目前,我國旅游生態中主要存在著兩種京劇與旅游耦合的產物:一是京劇旅游演藝產品及其衍生物,主要內容是京劇演出和周邊商品銷售,例如北京的老舍茶館的京劇演出;二是京劇旅游產品,主要內容是深度接觸和學習京劇藝術,例如京俗文化旅游中以京劇為主題的參觀和體驗活動。這兩種產物的誕生與發展涉及演藝業、旅游業等文化產業,并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京劇旅游市場,具有一定的產業上升空間。而這種跨產業合作的方式,也決定了京劇與旅游二者間正在逐步形成文化傳播、制造經濟贏利點、打造權威品牌形象等諸多方面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關系。對于京劇藝術來說,旅游也是有效的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這是本文將主要論述的話題。一、文化交流的促進趙建國、王大鐘兩位學者在其合著的《旅游傳播論》一書中,分章節闡述了“旅游是一種文化交流活動”、“旅游是一種經濟活動”以及“旅游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活動”的觀點。其中,“旅游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活動”的觀點,尤其得到很多學者的支持和認同。這兩位學者指出,文化的本性、本能就是要傳播,文化與傳播本為一體,不可分割。同時,旅游的本性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活動。因此,旅游是一種獨特的傳播活動,是一種不同于大眾媒體傳播的、實體性的大眾性的傳播活動。在旅游活動中,往往存在著大量的信息傳遞、文化交流和碰撞。(1)根據旅游學的相關研究,旅游有“三體”,即旅游主體、旅游客體與旅游介體,這三體也可稱為“3T”,即tourists、tourismresources與tourismindustry。(2)其中,旅游主體即為旅游者,旅游客體就是旅游景區或旅游產品,而旅游介體就是像旅行社這樣的旅游企業或是功能類似于旅行社的旅游組織。根據這兩位學者的研究,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皆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三體”皆為京劇藝術的傳播媒介。(一)異文化的影響在大眾慣常的認知中,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通常處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比如在旅游景點聽導游講解、通過景區地圖獲取游覽信息、通過體驗活動認知異域文化等等,這些都是旅游者接受信息的現象。但與之同時,“自古以來,旅游就與文化的傳播相生相伴。每一個旅游者,實際上是文化的傳播者,是促進溝通交流的文化使者”。(3)比如,當旅游者在旅游地被當地人或其他異文化的旅游者觀察、審視的時候,他就在向旅游目的地大眾或其他旅游者傳遞著自己的母文化,此時他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再比如,當旅游者從旅游地返回居住地、并向居住地大眾傳遞其曾經的旅途經歷的時候,也同樣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旅游主體是信息的傳播者,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兩個旅游主體成為信息傳播者的例子,都是由于旅游主體在時間、空間上產生位移而實現的。也就是說,由于旅游主體的移動,旅游者可以對其所承載的文化在時間、空間中實現散發式宣傳效果。而旅游者之所以具有傳播的作用,是因為作為旅游主體的旅游者可以感知、感受在旅游途中經歷的非母文化的文化特征,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與其他人分享,所以旅游者是文化的移動載體。對于京劇藝術來說,旅游者無論是觀看京劇演出、演員上妝,還是參觀主題博物館、購買關于京劇藝術的旅游紀念品,甚至觀摩京劇演出所用的樂器、服飾的制作流程,都會產生出獵奇心理,尤其是外國旅游者,對于非母文化的京劇藝術本體,其獵奇心理往往尤為強烈。同時,作為異文化的京劇藝術對其母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也是驅動旅游者與他人分享異文化感受和經歷的動力。旅游主體對京劇藝術傳播的態度遇到任何文化現象,觀察者總是與自己的母文化相比較,觀察者自己的母文化是審視、放置和接受所遇文化表現的背景和底色——這是在旅游活動中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跨文化旅游中表現得更加突出的一種現象,即“底色文化回應”。(4)而在旅游者將所遇文化與自己的母文化進行對比之后,兩種不同文化的沖擊很多時候會引發旅游者的深層思考,即“底色文化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底色文化回應、比較和反思這一系列的過程后,文化中強勢的一方往往對弱勢的一方采取審視、貶斥的態度,而弱勢的一方常常對強勢的一方表現出羨慕、學習的態度。也就是說,無論文化強勢與否,都會讓旅游者產生思考和反思,但是,究竟是學習還是審視,最終決定了旅游者對于異域文化的傳播態度和影響。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在北京梨園劇場、湖廣會館、老舍茶館、正乙祠等演出場所,游客的紛至沓來就是游客認同并積極傳播京劇藝術的有力印證。而當旅游者的母文化并不認同京劇藝術,甚至會對其產生貶斥、鄙夷的態度時,其回到旅游出發地后,針對京劇藝術傳遞的往往就是相對負面的主觀情緒和認識,不利于京劇藝術的傳播。1981年8月14日的美國《紐約時報》曾刊登了為該報撰稿長達35年的美國戲劇評論家加索(MelvynH.Gussow)的文章《天真的京劇》(SimplicityOfPekingOpera),文章中負面、否定的詞語高頻出現,作者尖刻地說,京劇對于美國人來說不是具有異國情調的偉大戲劇,而是難以理解的晦澀之作。(5)另外,還有一些外國人對京劇的偏見也很多見:很多外國游客對于京劇里的音樂、身段、舞美、情節表示不解和困惑,對我們認為是韻味十足的唱腔,他們覺得是摧殘他們的耳朵;認為京劇的布景太過簡單和抽象,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而對于被我們珍視并引以為傲的劇情,他們則認為冗長復雜、摸不到重點等等??上攵?這樣的評論和觀點的傳播,是非常不利于京劇藝術走向世界的。旅游主體所屬職業對京劇藝術傳播效果的影響參與旅游活動的旅游者,有著不同的職業和文化水平,所以,雖然每位旅游者都是文化的載體和傳播者,但是他們對自身所承載的旅游文化的傳播能力也是不同的。對于京劇藝術和我國戲曲文化的旅游傳播來說,音樂家、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記者以及人文社會學者等職業的旅游者,通常對京劇藝術傳播有著更大的作用。1979年中美建交互派留學生時,魏莉莎(原名伊麗莎白·維克曼-沃爾扎克,即ElizabethWichmann-Walczak)作為第一批到達中國的美國學生,在進入南京大學后不久就迷上了京劇表演藝術,拜梅派名旦沈小梅為師,并在1980年因演出《貴妃醉酒》而成為當年小有名氣的“洋貴妃”。1981年,她回夏威夷大學任教,從此將推廣京劇視為己任,積極推進夏威夷大學與江蘇省文化廳和江蘇省京劇院的合作,每隔三四年就邀請3位京劇藝術家到夏威夷大學進行為期6個月的集中講學,幫助學生排演一出京劇劇目。(1)截至2008年,夏威夷大學已排演了《鳳還巢》、《玉堂春》、《沙家浜》、《四郎探母》、《秦香蓮》、《鍘美案》等6出京劇,并多次到我國巡演。同時,她潛心研究,將京劇唱詞改編為英文,成為英語京劇的開創者,將京劇搬上了美國舞臺,并將學術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匯集到《聽戲——京劇的聲音天地》一書中出版。(二)適用于我國“文明”的非物質文化景觀概略地看,旅游客體即旅游目的地,其最具活力的部分是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能夠刺激旅游者或潛在旅游者,是產生旅游行為的驅動力。嚴格意義上,旅游客體是具有物質存在的旅游景區或旅游產品,但廣義上說,旅游客體是包含文化資源在內的軟性人文資源以及實物景觀文化資源的集合體。對于京劇旅游產品來說,旅游客體既可以是古戲樓等演出場所、博物館、京劇藝術家故居等景點,也可以是京劇表演藝術或與京劇藝術相關的工藝品的制作技術等非物質文化景觀。這些旅游吸引物,已經圍繞著我國京劇藝術形成了一種“國粹”品牌形象,成為一種符號語言,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比如,在北京聽京劇,正乙祠、湖廣會館、恭王府戲樓、梅蘭芳大劇院、長安大戲院應是“點擊率”最高的幾個名詞,能吸引各國游客慕名而來,而由這些物質景點所承載的京劇表演藝術,依附著旅游這一途徑,其傳播自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了。京劇藝術是極具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根據旅游資源學的相關研究,旅游資源根據自身屬性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兩大類。針對京劇藝術來說: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故居系歷史遺跡類;正乙祠系古建筑類;梅蘭芳大劇院、國家大劇院系現代設施類中的文化休閑設施;以梅蘭芳先生鐘愛的私房菜為主打招牌的梅府家宴系民俗風情類中的飲食習俗;京劇演出系文學藝術類中的旅游藝術作品;各類京劇臉譜工藝品、京劇演出戲服類工藝品等系旅游商品類。另外,還有作為京劇表演藝術載體的各大專業京劇表演院團、京劇表演藝術家等等。由此可見,旅游市場可開發的京劇文化資源還是比較多的。(三)旅行社對推動品牌形象的傳播在旅游活動中,導游人員、旅行社、旅游飯店和旅游交通是連接旅游景點與旅游者的橋梁,是旅游產業運行的支柱,同樣也是文化的載體,是旅游傳播者。導游對京劇藝術的傳播導游在旅游活動中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提供服務,二是教育。提供服務自然是指導覽、導吃、導用、導購,這些是導游在旅游活動中最淺層、最基礎的作用。而隨著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斷發展,教育功能逐漸成了人們更為關注的焦點。對于旅游景點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導游通過語言、動作以及其他符號語言,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數量眾多的游客,是傳播當地文化的最直接的途徑,對文化信息的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方面還有一個公式:旅游傳播效果=景觀文化含量×(游客知識素養+導游講解能力+景物提示程度)(1)從該公式可以看出,導游的講解能力與旅游傳播的效果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導游對于文化的表述能力越強,對景觀文化的審美體驗、歷史文化信息的還原效果越好,信息傳播的到達率越高,則旅游傳播的效果越好。而根據筆者調查采訪,目前有些旅行社對導游的要求僅限于能對京劇藝術的歷史發展、京劇表演藝術名家及其演藝生涯、京劇表演藝術的基礎常識等較為淺層的內容做陳述,不少這方面的導游人員對于京劇藝術的理解還處于初級階段,尚存不小的提升空間。除了講解能力外,導游的言行舉止,既代表著導游本人和其所屬的公司的文化形象,也代表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都是其傳播的文化信息中的重要內容。旅行社對京劇藝術的傳播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對于京劇藝術的傳播主要有兩層含義。其一,對于京劇旅游產品來說,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潛在游客、有更多的盈利,必然會使用各種營銷手段對其所開發的京劇旅游產品進行營銷和宣傳,尤其是大眾媒體營銷手段。而作為重要營銷內容之一的京劇藝術,自然能夠通過這些營銷渠道得到更大范圍的宣傳。其二,當今大眾對于品牌形象的關注度很高,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對于京劇藝術的傳播效果也更好。而為了構建良好的品牌形象,旅行社和旅游公司就要依賴于高質量的旅游資源,在本文的論題下即京劇藝術文化資源。因此,京劇藝術和旅行社、旅游公司的關系是相互依賴、相得益彰的。酒店酒店、飯店對京劇藝術的傳播旅游的“六要素”包含“游、購、娛、吃、住、行”,在文化旅游興起和發展的大背景下,游客對“六要素”的品質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其中吃、住兩項的創新性更引人注意,這也是各類主題餐廳、酒店得以被開發的原因之一。目前,正在投資建設或已經投入使用的音樂主題酒店、飯店、賓館愈來愈多。比如坐落于杭州城西的漢象圖書音樂酒店,擁有藝術類、音樂類、建筑類等不同主題的房間共160個,為游客提供集圖書、音樂、咖啡、美食于一身的休閑場所。(1)再比如,美國某酒店品牌集團與我國某休閑產業集團合作在深圳觀瀾湖興建的HardRock音樂主題酒店預計2015年開業,其整體建筑面積將超過40000平方米,總投資約5億元人民幣,計劃為各個年齡層的顧客提供音樂體驗,包括搖滾音樂會、音樂活動以及超過73000首經典曲目的世界規模最大的音樂庫。(2)對于京劇旅游產品來說,類似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北京前門飯店就致力于打造京劇文化主題酒店。2005年10月,該飯店確定了推動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和向京劇文化主題飯店邁進的目標。目前,從裝飾陳設到背景音樂,再到餐廳名稱、地毯圖案、走廊墻壁上的掛飾、老照片、抱枕、水杯、茶杯、茶盒……該飯店幾乎到處都有京劇文化的縮影。而距離它不遠的老舍茶館,立足于旅游休閑場所的功能定位,在提供包含戲曲、曲藝文化的綜藝性演出的基礎上,從老北京人聽戲時所用的茶品、小吃,到飲茶所用的、帶有京劇臉譜的蓋碗,再到京劇藝術工藝品商店的商品,都能讓旅游者體驗到老北京的京劇藝術氛圍。與此相似的還有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梅府家宴”、江蘇泰州以詮釋梅派京韻文化為主題的溫泉奧思廷酒店等等。旅游交通對京劇藝術的傳播從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開通至今,坐火車到西藏、沿途欣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已成為重要旅游項目之一。這是旅游交通作用于旅游傳播的典型例子。目前北京的京劇旅游資源開發,與交通或是交通工具的聯系方式大致有兩種:其一是北京前門大街的老北京有軌電車,即“鐺鐺車”(一些旅游產品的線路是乘坐“鐺鐺車”游覽前門大街、購物,終至老舍茶館欣賞戲曲綜藝演出);其二是乘坐老北京胡同游中常見的三輪車至老戲樓聽戲。這兩種方式雖未對京劇藝術本體的傳播起到直接作用,但間接地使游客體驗了舊時老北京人聽戲、逛街的休閑生活方式,對京劇文化起到了一定的輔助傳播作用。二、旅游業對京劇藝術傳播的積極作用跨產業合作的模式使京劇與旅游相遇,旅游的介入賦予了京劇藝術一種生命力、一種創新的活力,對于京劇藝術的傳播有著特別的積極意義。(一)傳統戲劇性逐漸消失,成為了推動北京旅游業的新發現和新舉措從二十多年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北京旅游,到如今以“聽戲”為一大招牌的北京旅游;從以武戲、猴戲為主的折子戲,到具有時代特色的《菊苑擷芳》、《白蛇傳奇》等旅游京劇;從皇家園林、萬里長城、北京烤鴨等代表性景點和餐飲,到“BeijingOpera”這張旅游名片,京劇在北京旅游的平臺上,在旅游業需求的刺激和推動下,傳統劇目經久不衰,新作不斷涌現,愛好者隊伍不斷壯大。這也從各個方面為京劇藝術注入著新鮮的血液,使京劇藝術的社會普及率、藝術涵化力和文化輻射力都得到了提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京劇,其保護、傳承和發展由此都開辟了新的方向。(二)社會辦團,收入水平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工作全面鋪開,各地方的國有文藝院團陸續轉企改制,加入市場化經營運作的大軍。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專業院團是演出市場的主體,依靠撥款支持,京劇演出可謂“吃穿不愁”。而文化體制改革后,國有院團的數量逐年減少,民間職業劇團快速發展,就北京來說,110個藝術表演團體中,社會辦團51個,占46%。(1)這就對所有專業戲曲院團在市場化的經營管理、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藝術創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對于在我國演出市場中本就處于小眾地位的戲曲演出來說,全國專業戲曲院團都面臨著被市場邊緣化的危機,在市場化的經營管理中紛紛陷入困境。在原有的演出市場中提升份額,自然是非常艱難的,然而此時旅游市場卻給了各地專業戲曲院團另辟了蹊徑——旅游演藝市場。這對于京劇及其專業表演院團來說都是意味深遠的。北京京劇院是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之一。早在2000年的時候,該院自定的當年演出任務是演出800場、收入400萬元,而前三個季度就已完成收入340萬元,其中僅在梨園劇場一處的收入就達180余萬元;而當年湖廣會館總經理王晶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每年的演出場次可達400余場,觀眾5萬余人,票款收入300余萬元,靠著這些收入,湖廣不用向國家要一分錢,已經可以自己養活自己。”(2)可見,旅游產業的介入,確實給我國京劇表演院團帶來了一定的經濟來源,提供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三)從“北京園”到長安大戲院:從觀眾、觀眾及觀眾如今北京的京劇旅游演藝,既是旅游業重點開發、積極爭搶的旅游資源,也是京劇專業院團的重要業務來源,業內雙方均是積極合作的態度,因此,北京京劇旅游演藝的快速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目前,北京京劇旅游演藝市場上,《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等傳統劇目經久不衰,而《梅花香韻》、《白蛇傳奇》、《菊苑擷芳》等新編旅游京劇劇目又層出不窮,可謂一派繁榮景象。在劇目的市場反響方面,根據2011年的新聞報道,“北京梨園劇場從1990年開演至今,游客已達500萬人,年收入700萬元”。(3)對于曾經一度專注京劇旅游劇目創作的長安大戲院來說,從1996年到2002年底,共經營演出3038場,接待觀眾近170萬人次,票房收入4831萬元,平均上座率達70%,劇場利用率高達136%,年平均票房收入789.83萬元。(4)根據筆者對長安大戲院演出部門負責人的采訪得知,截至2011年底,長安大戲院舉辦京劇演出4239場,地方戲曲演出1612場,接待了來自全國及海內外的觀眾370余萬人次。據報道,2012年長安大戲院的年營業額已由2010年的800萬元增長至1200萬元。(5)一組組數據,反映出的既是京劇旅游演藝業的成果,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希望曙光。(四)在文化方面,我國文化是以人為隨著我國演藝業的快速發展,無論是業內專家還是學術研究者,都將進軍國際演出市場、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作為對我國演藝產業的發展要求和努力目標。隨后的“走出去”和“引進來”策略,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并得到認可和實踐的。對于我國京劇表演藝術的發展以及京劇演藝市場的不斷開拓,也是如此。而筆者認為,“走出去”的,并不應僅限于京劇表演藝術本身,而還可以有京劇藝術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來體驗我國京劇藝術深邃的文化內涵,幫助我國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中穩固自己的地位。策劃、執行京劇涉外演出來傳播文化信息的成本自然是高昂的,但是也有一些傳播的方式其成本相對較低。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大眾媒體傳播之外,旅游傳播就是成本較為低廉的一種方式。國家旅游局和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至12月入境旅游的外國游客總計2719.16萬人,(6)其中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萬人,(7)占全國的18.42%,這也說明北京是較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并且意味著僅2012年就有幾百萬人次的外籍游客幾乎免費地成了京劇藝術的潛在傳播者。同時,入境旅游的亞洲游客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歐美。雖然各大洲的游客相對數有較大差別,但是就絕對數字來說,各洲都有一定數量的游客來到中國旅游。也就是說,通過旅游,京劇藝術的傳播可以得到全球范圍的輻射。這些外籍游客一方面可能在其回到原居住地之后,利用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傳遞京劇藝術的信息,為我國京劇涉外演出吸引更多的潛在觀眾(尤其是那些還沒有機會到中國旅游的外國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被發展成為京劇演出市場的忠實觀眾。有了這樣的觀眾基礎,也就有了可開發利用的市場,也就可以為我國京劇藝術品牌在國際市場中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乃至市場份額。三、影響了品牌形象和健康發展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旅游在帶給京劇藝術更寬闊的傳播空間的同時,也對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一定的負面作用,阻礙著京劇藝術的健康發展。(一)旅游者的態度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時,擁有的是一種可以觀察、審視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陌生人、局外人的特殊社會身份,他們與非原生的常居當地的人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必刻意適應當地文化并按照當地文化的默認規則去生活,是否認同和接受旅游目的地文化對于他們來說并不重要。于是,旅游者對于旅游活動的態度就出現了兩種可能情況:其一,將自身置于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環境中,與當地人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體驗當地的文化生活,并將母文化與當地人分享(無論其帶給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其二,將自己置于母文化的“玻璃罩”內,看待旅游目的地文化現象如游覽當地風景一般,減弱了在旅游目的地時當地文化對其母文化的沖擊強度,也將大多母文化保留在自身的“玻璃罩”內,減弱了其母文化對當地文化的影響。(二)信息傳播的方向站在京劇藝術傳承發展的立場上看,旅游帶來的主要負面影響有二:其一是對京劇藝術原真性的保護的缺失,其二是攜帶異域文化的旅游者對京劇藝術本身以及京劇賴以生存的北京文化生態的消極影響。旅游傳播對京劇藝術原真性的消極影響原真性(authenticity)作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明確規定的檢驗世界文化遺產的一條重要原則,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有“權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之含義。“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就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原生狀態下,按其原有方式進行自主傳承。”(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旅游組織已發布了旅游發展的基本原則,即“保護優先于旅游”(conservationprecedestourist)和“尋找平衡”(findingabalance)。京劇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與旅游的關系也應遵循國際組織發布的原則,以保護其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原真性。旅游傳播雖然可以使京劇藝術的傳播范圍更大,但同樣會給京劇藝術的原真性帶來消極影響,其主要機制與積極作用同樣源于旅游活動必不可少的“3T”,即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首先,旅游客體常常是包含京劇藝術的文化景點,比如北京戲曲博物館、北京老舍茶館等。但是,為了適應旅游業的具體情況以及游客的行程特點,旅游客體在開發為京劇藝術旅游商品時,被更多地注意的是京劇藝術呈現給旅游者的娛樂性、可觀性和可理解性,這樣就形成了旅游市場中的京劇表演普遍以折子戲為主的現象,且劇目方面也以較有娛樂性的猴戲、武戲為主,這就在文化傳播的本源上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導致了旅游者對京劇藝術產生片面認識。另外,在一些經營不太規范的旅游景點,經營主體對京劇藝術的認知和了解本來就存在較嚴重的不足,那么經他們傳遞給旅游者的信息不僅是不完全的,甚至還可能是錯誤的,這對京劇藝術的傳播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其次,旅游介體作為架設在旅游主體和旅游客體之間的橋梁,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購買旅游產品,勢必竭盡全力制造旅游吸引物,并對其大力宣傳,這是積極的一方面。但是,旅游介體畢竟并非京劇藝術研究的權威,對作為旅游吸引物的京劇藝術的理解也難免出現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另外,旅游市場行業規范不盡完善等因素,會造成旅行社等旅游介體之間針對京劇演出進行惡性競價、針對旅游產品所涉及的京劇藝術產品和內容進行“偷梁換柱”等現象,使京劇藝術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低劣化,這也有可能嚴重影響京劇藝術在國內外的健康發展。再次,對于旅游主體來說,其負面作用主要取決于兩方面。其一,其獲取信息的來源不盡可靠、權威,如上文提到的,若在旅游景點獲取了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信息,那么旅游者在與他人分享信息時也很容易傳播這些信息;其二,不同旅游者對相同的問題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而這些理解有時甚至不能簡單地用對與錯來判定,于是,當信息接受者接受了針對同一事物的彼此抵觸的信息的時候,就容易困惑。因此,旅游主體雖在時間、空間上實現了對京劇藝術的傳播,但是其傳播效果也是有待商榷的。最后,按照上述分析的順序看來,從京劇藝術信息傳播的源頭開始,正確、翔實的京劇藝術信息就不斷地被歪曲和壓縮,直到最后旅游者將較為負面的信息傳播開來,這會對整個京劇旅游市場的活力形成威脅,而不景氣的旅游市場環境會加劇不規范經營的現象。這樣,有可能導致旅游傳播在旅游客體、旅游介體和旅游主體三者之間形成惡性循環。歸根結底,上述的很多現象,問題都出在“信息的把關”上。(1)基于文化旅游與文化遺產管理的話題,鮑勃·麥克徹(BobMcKercher)和希拉里·迪克羅(HilaryduCros)認為,把關(守門)人是所有給旅游者的旅行計劃提供建議的中間者,包括現場導游、朋友和家人、商業媒體、旅游媒體、本地旅游經銷商、導游/陪同、入境旅游經營商、旅游代理人等。此外,他們還提出了“介入的守門人越多,以一種簡單化的、修改的或不準確的方式向旅游者展示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的看法。(2)筆者認為,旅游主體、旅游客體和旅游介體都是文化信息傳播的把關人,也都應該成為文化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文化責任心的把關人,成為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把關人。無論是對母文化的傳播,還是對異域文化的傳播,如果旅游客體能夠更加專業、權威地呈現文化本體,如果旅游介體能夠更為規范地開發、使用文化資源,如果旅游主體能夠更為客觀、公正地分享文化信息,那么,不僅是我國的京劇藝術,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瑰寶在傳承和發展方面都將受益匪淺。旅游者攜帶的出發地文化對目的地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