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_第1頁
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_第2頁
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_第3頁
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_第4頁
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眼鏡行業深度報告-眼鏡市場千億規模近視防控賽道加速崛起1.中國近視人群基數龐大催生千億市場規模,國產鏡片制造商與零售商將加速崛起1.1.中國視力問題人口基數龐大,鏡片市場規模穩步增長(一)眼鏡行業是一門古老的行業,當前科學技術進步催生出多種功能多種屬性的新型鏡片眼鏡是一種兼具保護與裝飾的消費品。眼鏡的保護功能主要體現在鏡片上,其具有調節進入眼睛之光量、矯正視力、保護眼睛安全的作用。眼鏡的裝飾功能主要體現在鏡架上,不僅為眼鏡配套時起到支架作用,還具有裝飾性。鏡片是一個融合了數學、光學、有機化學、表面及結構物理、機械加工、醫學等學科的產品。鏡片的技術含量和品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鏡片材料、光學設計和鏡片膜層。眼鏡行業是一門古老的行業,而現代意義上的眼鏡是上世紀開始出現,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發展,眼鏡的創新應用亦愈發多樣:鏡片的起源較悠久且記載頗多,西方在公元前由新亞述文明打造水晶鏡片,公元1世紀前后尼祿皇帝在觀看角斗士戰斗時曾使用翡翠作為眼鏡,類似的方法在民間也頗為流行。在我國戰國時期,墨子15卷中亦記載了有關光和對于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11世紀,一位中世紀阿拉伯學者在其著作《光學論》中提到:把透鏡設計成某種曲度,能起到放大物體的作用。13世紀末,意大利制造出第一副眼鏡,VincentIlardi在其著作

《RenaissanceVisionfromSpectaclestoTelescopes》中稱,一位名叫佐丹奴Giordano(c.1255-1311)的多米尼加男修士,在布道時首次公開提出“眼鏡”的概念。具有現代眼鏡概念的單片眼鏡最早出現在1700年,19世紀開始流行并成為高端時尚配飾。而直到上世紀的前20年,框架眼鏡才變成現在的外觀和解剖學上的完美設計。上世紀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推動了眼鏡/鏡片的創新發展,如1907年OwenAves首次提出了漸進多焦點鏡片的構思;40年代美國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的哥倫比亞化學分部發現樹脂鏡片。樹脂鏡片的推出大大推進了眼鏡行業的發展。樹脂鏡片是一種用有機材料制作的鏡片,內部是一種高分子鏈狀結構,聯接而呈立體網狀結構,分子間結構相對松弛,分子鏈間有可產生相對位移的空間。光線可透過率為84%-90%,透光性好,同時光學樹脂鏡片抗沖擊力強。其實,玻璃并非制作鏡片的最理想材料在很久之前就已被廣泛認知;

上世紀30-40年代,塑膠被做成玻璃鏡片中間夾層,可防止玻璃片在受撞擊時裂成有危險性的碎片;上世紀40年代,美國匹茲堡平板玻璃公司的哥倫比亞化學分部發現CR39(學名碳本酸丙烯乙酸,或稱烯丙基二甘醇碳酸脂,是應用最廣泛的生產普通樹脂鏡片的材料)。阿默萊特公司(Armorlite)成為使用CR39制作鏡片的世界專利公司;

6年后依視路、SOLA等陸續開始制造CR39鏡片;其后其工藝和材料經多方面改進,使其更輕、透光性能更佳,且表面鍍加硬膜解決了不耐磨的缺點,加防霧和防水膜,材料中加入防紫外線的成分等,進一步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二)國內近視人口基數龐大國內人口基數龐大,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潛在視力問題,對眼鏡、鏡片產品的功能性需求日益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與中國健康發展中心的最新數據,世界視力問題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約為28%,而中國該比例則高達49%。隨國內經濟不斷發展,電子產品不斷普及,低齡及老齡人口的用眼場景不斷增多,視力問題人口基數亦不斷加大。國內近視人口基數龐大,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且呈現發病年齡早、進程快、程度深的趨勢。2020年,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已高達7億,占全球比例近半。由于電子產品的普及與課業負擔的加重,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率整體高于世界平均,且呈現發病年齡早、進展快、程度深的趨勢,當前國內小學生近視發病率約30%、初中生約60%、高中生約80%,而大學生已高達90%。2018-20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分別53.6%/50.2%/52.7%,近視防控與矯正任務異常艱巨。高近視率提高了鏡片市場的需求,青少年近視防控問題則催化了功能性鏡片的發展。1.2.政策推動鏡片行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國內成鏡市場規模到2025年望超1000億元,樹脂鏡片望超500億元(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將推動鏡片行業健康有序、快速發展《眼鏡行。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眼鏡行業經濟運行穩中向好,行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持續增強,集群優勢綜合體現,質量標準成效顯著,國際競爭能力提升,人才建設不斷加強,我國眼鏡大國地位穩步提升。(二)全球及國內鏡片行業市場規模穩健擴張,國內樹脂鏡片市場規模到2025年或將增長至545-681億元全球及中國眼鏡產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到2025年前者將達到1,585億美元、后者將達到1,142億元人民幣。據Statista,2012年至今全球眼鏡產品市場規模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從2012年的1,194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1,302億美元,CAGR為1.24%。2020年受疫情影響下滑至1,043億美元。隨全球眼鏡產品人均支出額的進一步提高,全球眼鏡產品市場規模將保持穩步增長,預計到2025年望增長至1,585億美元,CAGR為8.73%。中國眼鏡鏡片市場規模到2025年望突破400億元。隨我國近視人口不斷增長、消費者對功能性鏡片以及視光矯正的需求力度持續增加、眼鏡更換頻次增加等,鏡片消費需求亦不斷增長,據EuromonitorInternational,國內鏡片市場規模已從2012年的186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310億元。CAGR達7.6%。預計到2025年望增長至408億元,CAGR為7.5%。此外,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國內樹脂鏡片產值到2025年望增至136.24億元,按零售端預計市場規模約545-681億元。全球樹脂眼鏡鏡片的零售銷售價值總額由2015年的324億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58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0%。預期市場規模將增至465億美元,2020-2025年復合年增長率為5.4%。中國樹脂鏡片的產值(根據產量乘以平均出廠價格作出估算)由2015年約106.13億元增長至2020年約116.3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8%。預期市場規模將于2025年增至136.24億元,2020-2025年復合年增長率為3.2%。考慮到批發端(即出廠價)約為零售端的1/4-1/5,零售端到2025年市場規模約545-681億元。(三)國內鏡片人均支出金額、人均購買量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國內鏡片人均支出金額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據全球調研機構Statista及Euromonitor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人均鏡片支出金額僅3.14美元,低于法國60.56美元、德國52.28美元、美國39.83美元、日本16.14美元,全球平均為7.07美元。國內鏡片人均購買量仍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據全球調研機構Statista及EuromonitorInternational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鏡片人均購買量為9.56副/百人,低于法國48.01副/百人、德國46.58副/百人、美國24.83副/百人、日本11.98副/百人,略高于全球平均9.12副/百人。我們認為,未來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進一步提升、人們消費理念的轉變等,我國眼鏡片人均支出額、人均購買量仍有較高提升空間,我國鏡片/眼鏡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1.3.行業中游/下游利潤率更高,中游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技術、人才、資金、規模、渠道等(一)上中下游相互配合構成鏡片行業全產業鏈圖譜鏡片行業產業鏈主要分上、中、下游:上游由原材料和輔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構成。上游廠商主要向中游生產商提供樹脂、玻璃、塑料及模具、光學添加劑等鏡片生產原料和生產設備,此外還向下游零售商提供驗配設備。中游主要由鏡片生產廠商構成。中游的鏡片生產廠商除了加工生產鏡片成品和定制的車房片,還要承擔材料、膜層、工藝技術、光學性能等方面的研發設計工作,并為下游銷售渠道提供銷售折扣、專業設備、加工、售后、銷售員及視光師專業培訓等支持。下游主要由代理商、經銷商和鏡片零售商組成。下游的經銷商/零售商等主要包括連鎖眼鏡零售商、眼鏡零售門店、電商平臺、民營眼科醫院以及綜合醫院附屬的配鏡中心等。下游零售商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需要在門店配置專業設備和專業視光人員,為消費者提供驗光、配鏡、鏡片鏡架裝配、試戴體驗等專業服務。產業鏈上鮮見凈利率超過20%的企業,尤其是生產商與零售商,其利潤多被營銷費用等侵蝕。以博士眼鏡為例,2020年博士眼鏡營收為6.56億元,毛利率為67.59%凈利潤為6917.4萬元,凈利率為10.34%。2018-20年銷售費用率分別為51/49/47%,且管理費用率均約10%。銷售費用高企因高昂的房租成本(眼鏡門店往往選址在人群量比較大的繁華地段)與人工成本(單個成熟的眼鏡店需5-6名員工,驗光師1-2名)。以明月鏡片為例,2020年明月鏡片營收為5.4億元,毛利率為54.95%,歸母凈利為7000萬元,凈利率為15.11%。同樣的,明月鏡片高企的費用率侵蝕了利潤空間,2018-20年銷售費用率分別為15.1/18.8/20.9%、管理費用率分別為15.3/12.9/15.6%,銷售費用高企因廣告投入等增加。因此,我們認為,國內競爭激烈的眼鏡零售/鏡片生產市場造成了相對較低的凈利率現狀,隨品牌心智建立、進入壁壘建立或望好轉。(二)國內鏡片龍頭集中度較高,萬新、明月以銷售量計位居前二國內鏡片龍頭集中度較高,制造端主要分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以中游制造端為例,1)由于眼鏡產品在我國不屬于醫療器械(北美、歐洲較多國家將有度數的框架眼鏡列為醫療器械,我國僅將隱形眼鏡列為醫療器械),行業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國內眼鏡生產企業數量眾多、競爭激烈。2)眾多中小型生產企業及其配套廠家聚集在一定的區域,形成產業集群,大幅降低生產成本,使得中國眼鏡生產企業在國際上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在鏡片制造行業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以江蘇丹陽、浙江溫州、福建廈門等為主要生產基地的產業格局,其中丹陽是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眼鏡片生產基地。3)國內參與方主要有外資企業及本土企業,外資企業包括依視路(中國)、卡爾蔡司光學(中國)、豪雅(上海)等,本土企業主要有萬新光學、明月鏡片、新天鴻光學等。以下游零售批發端為例,1)我國眼鏡零售店數量多,而占市場份額較大的龍頭企業較少,行業集中度低,市場競爭激烈;2)傳統零售商中,寶島眼鏡是較激進推進互聯網的一家;新零售品牌中,以LOHO、木九十等為代表的零售商迅速推進門店布局,以木九十為例,2010年成立至今已擁有800多家門店,并計劃于2021年擴張至1200家,其銷售額超20億。國內鏡片市場以銷售額角度看,依視路與蔡司位居前二,萬新與明月分列三四;以銷售量角度看,萬新與明月位居前二。銷售額角度:國內眼鏡鏡片的行業集中度繼續提升,頭部企業的銷售額占行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5%。其中,依視路與卡爾蔡司的份額均超過20%,占據前兩位且優勢明顯;作為國產鏡片廠商代表的萬新眼鏡片與明月鏡片在銷售額方面分列第三、第四位,市場份額分別為8.5%與6.1%。目前國內鏡片市場上,國際知名廠商仍然占據優勢,本土廠商近年來正處高速成長階段,但在銷售額上與國際頭部企業相比依然存在一定差距。銷售量角度:據艾瑞咨詢,銷售額領先的頭部企業在銷量上的總占比為68%,其他中小型廠商貢獻了剩余的32%。萬新眼鏡片以15.1%的份額繼續領跑,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明月鏡片以10.4%的份額仍排在第二位;鴻晨光學、匯鼎光學與優立光學的份額分別為9.8%、8.3%及8.1%分列三至五位;國際品牌廠商的銷量份額被進一步壓縮。(三)以樹脂鏡片制造企業為例,其進入壁壘主要包括技術、人才、資金、規模、渠道等技術端的壁壘。樹脂鏡片生產涉及到數學、光學、有機化學、表面及結構物理、機械加工、醫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其所需的化工原料、光學添加劑(如光敏劑)、關鍵生產設備(如鍍膜機)等涉及眾多領域的高新技術,技術難度較大,屬于技術創新推動型行業,整體技術門檻較高。以原材料端為例,境內外原材料供應商往往只提供實驗室條件下取得的交聯固化的聚合樣本及其反應環境指標,并不具備或提供如何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工藝、技術。而后者是新材料產業化、實現效益的關鍵環節。且直接進口的新材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進進行改良與優化。因此,相較于原材料的供應,對材料特性的掌控及實現新技術產業化落地成為了技術端壁壘的重要關卡之一。以明月鏡片為例:其超韌鏡片采用的KR超韌材料為網狀交聯分子結構,以專利工藝制作,鏡片不易碎、更安全、更清晰。1)可經受重達國標5.6倍小鋼球的沖擊,90克鋼球1.27米落下,超韌鏡片不易碎裂,抗沖擊性能優異;2)阿貝數高達43,屬于中低色散材料,視物時鏡片不易產生彩色邊緣,視物更清晰。人才端的壁壘。鏡片制造行業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行業,因此制造企業需擁有一批具備相關學科知識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技術人才,以推出具有針對性的視覺解決方案。同時,樹脂鏡片的生產工序復雜、精密度要求高,要求生產人員需要具備熟練生產操作技術,因此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員工系統化培訓和經驗積累。渠道端的壁壘。國內外主流眼鏡零售品牌客戶在簽訂金額較大的合同時,對供貨廠商的規模、內部管理、業內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均需進行嚴格的考核,供貨關系建立后一般比較穩定,不會輕易更換。因此行業的新進入者較難在短期內突破渠道端/客戶資源端的壁壘、搭建完善的營銷網絡體系、實現產品的大規模推廣。品牌端的壁壘。具備高知名度的鏡片制造企業在產品質量、服務響應、宣傳推廣、產品迭代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本和人力,對品質及消費者保障具有較強的背書作用,更容易獲得現有及潛在消費者的認可。資金端的壁壘。鏡片制造企業需大量資金進行廠房建設、設備引進、技術研發等。一方面,精密加工對生產環境要求較高,部分生產車間需要達到萬級或千級無塵要求,同時要求恒溫恒濕,相關裝修和設備投入較大。另一方面,鏡片生產設備絕大多數為精密加工設備,價格較為昂貴,如鍍膜機等。此外,樹脂鏡片生產企業的原材料采購、研發費用投入以及員工薪酬等方面支出較大,往往需要較高的運營費用投入。1.4.未來發展趨勢:服務精細化,產品多元化(一)零售端/服務端發展趨勢:集中度將提升,服務將更精細、更偏定制化與專業化行業集中度的提升。目前我國眼鏡生產、零售行業集中度較低,通過行業內部整合可以使眼鏡生產、零售企業實現快速擴張,迅速提高其市場占有率。跨國眼鏡生產、零售商已通過兼并收購國內眼鏡生產、零售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在短時間內實現跨區域的布點。隨著本土優質眼鏡生產、零售企業發展壯大,這些企業將憑借本土化的優勢,成為行業整合的重要參與者,通過跨區域收購壯大自身規模,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視光服務的專業化。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升級,人們對眼鏡行業的專業化程度要求也隨之提升。如今鏡片質量的穩定性、驗配人員的專業水平和配鏡設備的精確性已成為消費者心目中衡量眼鏡零售門店的重要因素。眼鏡連鎖企業憑借其品牌知名度、良好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控制、專業的驗光配鏡服務、現代化的驗光配鏡設備以及強大的售后響應能力等,將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依視路推出的WAM700(七合一眼健康篩查儀)為例:WAM700兼具視光+眼科功能,可提供醫療級別的驗配服務,只需90秒即可篩查人眼上千個生理參數,一次性完成對眼睛的全面檢查,并形成7個方面的檢查報告:雙眼度數、晝夜視差、有無視疲勞、有無患圓錐角膜、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的風險、針對眼球特性推薦差異性的鏡片產品、角膜可配什么樣的隱形眼鏡以及是否適宜做近視手術。(二)產品端發展趨勢:產品更多元、更細分眼鏡產品多元化、細分化發展。眼鏡產品除了具備專業視力矯正、保護眼睛的功能外,還具有修飾美觀的作用。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其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個性化。為適應和滿足消費者的這些需求,眼鏡零售業態越來越呈現多元化、細分化的發展趨勢:有眼科醫院等專業化醫療眼鏡機構,也有快消時尚眼鏡店;有中高端眼鏡連鎖品牌,甚至輕奢品牌,也有平價眼鏡店。未來,眼鏡行業將根據場合、年齡、個性等進行更細致的細分,如商務眼鏡、休閑眼鏡、時尚眼鏡等。眼鏡產品消費頻次提升。消費者觀念的提升,會帶動眼鏡產品消費的升級。早期考慮到價格因素,多數國內消費者更換眼鏡的意愿不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費者視覺健康和時尚意識也不斷提高,消費觀念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逐步轉變了自身的訴求,即從一味追求簡單的視力矯正和產品低價格轉變為越來越重視眼鏡的品質、質量、功能和佩戴的舒適性。此外,眼鏡的裝飾性功能亦得到進一步的凸顯,尤其是年輕消費群體進行季節性、場景化搭配,逐漸呈現一人多鏡、根據衣物場景搭配眼鏡的風潮。眼鏡產品的智能化。智能眼鏡如同智能手機一樣擁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通過軟件安裝來實現各種功能。其具有使用簡便,體積較小等特點,是未來智能科技產品的重要增長點。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智能眼鏡包括VR眼鏡、AR眼鏡等,其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與研究尚處于測試推廣階段。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能眼鏡搭配矯正視力的鏡片、防藍光護目鏡片等將是鏡片行業的快速增長點之一。功能性鏡片未來或占市場主導地位。隨著電子產品全年齡、高頻度的使用,消費者對近視預防的重視及對眼鏡佩戴舒適度等的需求進一步提升。如今,眼鏡店向眼視光中心轉型,消費者對眼視光產品多樣化的需求也推動功能性鏡片內容的革新,例如對視力矯正、術后防護等。同時,越來越多的鏡片廠商介入功能性鏡片市場,隨著視覺健康相關理論的完善,周邊離焦鏡片、近視離焦鏡片、角膜塑形鏡等功能性鏡片的出現和應用也從供給端推進眼鏡行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眼鏡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隨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鏡片材料研發和工藝技術亦有望不斷改進,越來越多的新功能將會得到應用。此外,考慮到人均收入提升、不同場景不同穿搭的需求等因素,眼鏡產品的消費頻次亦價格提升。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眼鏡產品的升級換代步伐隨之加快,將推動眼鏡消費市場的升級換代。2.蔡司、依視路、豪雅等外資品牌競爭優勢雄厚,主要體現在品牌矩陣、產品質量、品牌心智等方面2.1.蔡司是全球范圍內先鋒的光學與光電行業科技集團,2020年營收規模超700億元(一)蔡司成立于1846年,總部位于德國奧伯科享蔡司成立于1846年,是全球范圍內先鋒的光學與光電行業科技集團1846年,卡爾蔡司在耶拿創立了一家精密機械及光學儀器車間,在早年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繁榮,隨著另一創始人恩斯特阿貝杰出科學成果的應用,領先的技術得到全球認可,迅速成長為全球光學領域領袖。蔡司于1893年在倫敦建立第一家海外分支機構,1999年12月卡爾蔡司光學(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上海成立;蔡司目前擁有35000多名員工,業務遍及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約30個生產工廠、60家銷售和服務公司以及27個研發基地。蔡司集團核心業務主要是半導體制造技術、工業質量與研究、醫療技術、光學消費品市場:蔡司于1957年進入中國,目前蔡司集團在大中華區覆蓋半導體制造技術、工業質量解決方案、研究顯微鏡解決方案、醫療技術、視力保健和消費者光學業務領域;公司有四項核心業務:半導體制造技術、工業質量與研究、醫療技術、光學消費品市場,其中,在光學消費品市場,蔡司可以稱為作為鏡片、電影和相機鏡頭以及雙筒望遠鏡、觀測鏡和瞄準鏡的先鋒制造商之一;通過準確的視覺分析設備和應用程序以及個性化的眼鏡鏡片,蔡司可提供眼科和驗光專業技術的優秀組合,創新鏡片在任何場合為任何需求提供視覺享受。(二)蔡司主要財務指標分析(備注:蔡司全部集團營收規模較此處更高,因此處主要統計眼鏡部門)蔡司整體營收、凈利潤穩中有增,新冠疫情導致2020年負增長蔡司自2017年起營收規模增速逐漸變緩,增速從14.22%逐步下降到10.27%。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首次出現負增、整體規模達到107億元。據2021年三季報數據,2020/09/30-2021/06/30營收為92.1億元。備注:蔡司全部集團營收超700億元。蔡司凈利潤規模有一定波動,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負增較為明顯。據2021年三季報數據,凈利潤為14億元同增163.29%。蔡司毛利率逐步提升,凈利率基本穩定:毛利率:2016-2019年毛利率保持穩步提升,分別為53.25%、55.19%、55.46%及57%,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降至55.83%,2021年前三季度為58.37%。毛利率水平與依視路基本相當。凈利率:2016-2020年凈利率維持約10%,分別為9.19%、11.41%、9.86%、11%、9.24%,2021年前三季度為15.25%。凈利率水平好于依視路。ROE:2016-2020年ROE分別為12.32%、11.06%、9.78%、11.42%、8.55%,2020年受疫情影響較高。但整體情況好于依視路。2.2.依視路合并陸遜梯卡后進一步鞏固全球視光巨頭地位,2020年營收規模增至近千億元(一)依視路成立于1849年,擁有豐富的品牌梯度矩陣依視路集團創立于1849年,迄今已有超170年的發展歷史。依視路作為全球領先的視光企業巨頭,最早可追溯于1849年的法國,發展歷史悠久。依視路的前身于1959年創造樹脂鏡片,同年發明了全球第一片漸進鏡片,命名為“萬里路”。1972年依視(Essel)和視路(Silor)兩公司合并而成立依視路,1992年推出革命性膜層“鉆晶”系列,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2017年1月17日,陸遜梯卡(Luxottica,一家專業眼鏡制造及銷售的跨國集團公司,總部設在意大利米蘭,在都靈、威尼斯、米蘭等地區分設有多家生產工廠)宣布將和依視路合并;2018年10月1日新公司依視路陸遜梯卡正式成立,但兩個部分的運營仍較為獨立。2020年,依視路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