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明節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處于春分和谷雨之間,時間大約在公歷的4月5日前后。清明既是節氣,又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因為上墳掃墓、祭祀鬼魂是其主要節俗活動之一,所以又稱為“掃墓節”、“鬼節”、“鬼門關節”。也有的地方稱其為“踏青節”、“三月節”。清明最早只是一個節氣,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又《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明凈,故謂之清明。”這都是指的節氣。清明成為一個富有民俗活動的節日,大約是在唐代。此后,它逐漸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載《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另參見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黃濤:《清明節的源流、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變遷與功能》,載《民間文化論壇》2004年第5期。另參見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在我國傳統節日體系中,清明節是個非常有特色的節日,肅穆、悲傷和歡快、享樂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幾乎同時在其中得到盡情表達。當然,這種表達是以形形色色的習俗活動為媒介的。掃墓在我國許多地方,掃墓是清明節前后都可以進行的一項習俗活動,如在江蘇吳縣,清明前后數日,士庶并祭祖墓,叫“上墳”。在遼寧海城,以清明前后十日為上冢期。在山西浮山,“‘清明’前數日及此日,家家祭祖塋,宰牲羞肴,焚寶器、彩幡、彩緞、紙錢,添土于冢上,謂之‘拜掃’。祭畢,乃享馂余焉。”在上海,有所謂“前七后八,陰司放假”的說法,清明前七天到后八天之間,都可以掃墓。在廣東長樂,掃墓要在四月八日前停止,因為俗信這天閉墓。在廣西上林,則從清明到谷雨都可以掃墓。但從總體上來看,在二十世紀,掃墓更主要地集中在清明這天進行。所謂“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機關人員、學生等到烈士陵園為烈士掃墓的做法也已蔚然成風。屆時,人們向烈士敬獻花圈或鮮花表達自己的哀思和懷念之情。從傳統的掃墓活動來看,清明掃墓多采取合族共祭的方式進行,有些地方,格外強調新媳婦這個家族新成員參與掃墓活動。如在河南新安,如果家有新婦,一定要到祖父母墳上添土。在江蘇吳縣以及上海張堰一帶,掃墓時也一定要讓新娶的媳婦同行,俗稱“上花墳”。清明掃墓主要由墳前祭墓、添墳、用紙錢、食祭余等一系列的活動構成,但是在如何祭祖,用什么祭祖,如何用紙錢、如何對待舊墓和新墓等諸多方面,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地方性差異。墳前祭拜清明墳前祭拜祖先,是掃墓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祭拜之前,通常都要先除去墓上的雜草。祭祖時通常要有紙箔、酒醴、香楮以及其他富有地方特色的物品。在山西萬泉,祭墓時要有一種叫“子推”的物品,用面蒸成,狀如兜鍪。榮河的“子推”上插雞子,里面有胡桃九枚,外面有胡桃八枚。在浙江于潛,人們會用角黍祭祖,在嵊縣,用粘米采菁苗做成糍;在泰順,人們鼠曲葉(俗曰綿曲)或蓬蒿和米粉餡糖做成“燕糍”,都拿來祭祖。另外,浙江的一些地方祭掃祖塋時,還會將海螄散撒在墓上,以為這樣能使家族興旺發達,子孫繁盛。在福建永泰祭祀的供品還有用鼠曲或艾葉和秫米做成的粿。在臺灣彰化、南投、嘉義、臺南、澎湖等地,都有以輪餅祭祖的做法。輪餅,也叫潤餅、春餅,用面皮包肉、蝦、蛋、菜、土豆、白糖等而成。在廣東長樂,清明時節用楓葉染糯米,蒸飯作團,叫做烏飯,用以祭祖。在廣西宜北,每逢清明,“家家戶戶備辦豬肉數斤,大雞一只,稍裕之家宰用豬仔,造黃花糯飯,香燭紗紙,男女大小上墳拜掃。”在四川新繁,人家多采嫩艾,搗米粉為糍,以祭其先人。在貴州興仁,清明日取清明草葉搗茸和糯米為餅,叫做清明粑,又用黃梔子染糯米為飯,祭祀祖先。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祭祖通常在墓地,但也不盡然,亦有選擇在家中或祠堂中進行祭祀的。如在江蘇太倉,要在家中祭祀祖先,祭品中必有膾殘魚。在云南建水,這天不僅要掃墓,還要在祠堂祭祖。在安徽南陵,“大姓團祭于祠,召族中士人課以詩文,甄別有差,并由族長諭以孝悌忠信之道,如講約然。”在浙江紹興,清明祭祖,多在祠堂中進行。屆時,大開祠堂門,族人依次進入,行祭祀之禮。午間,由輪值人置辦祭祖酒,邀族人聚飲。酒后,各家還可分得一份實物,如豬肉、艾糕等。在寧波,也做祠祭,這天要按菜譜設“清明羹飯”。又有祖墓相隔甚遠不能前去掃墓的,有“野祭”之說,如在四川渠縣,“上冢期內,凡僑居異地,離祖墓較遠者,特備楮帛,就近鄰叢葬處望風祭酹,名為‘野祭’”。送紙錢清明掃墓,往往要給祖先送去紙錢。送紙錢的方法各地不同,大致說來,方法有四。一為焚化。焚化是常見的使用方法。之所以要焚化,是因為化作煙氣可以進入冥界,易為祖先接收。二為懸掛。在浙江平湖,折竹插地掛紙球,叫“標墓”。在福建永泰,把紙錢掛于墳墓,叫做“壓紙”。在河南新安,用白紙剪條挽于樹枝或草上;在湖北咸寧、恩施等地,用竹懸紙錢插之墓上,叫做“標墓”;在四川長壽,用白紙剪作幡形(俗名青)插墳頭,叫做掛青。在貴州興仁,用白紙作長幡掛于墓上,謂之標墳,又謂之掛青。三為壓在墳頭。在臺灣彰化,“男女老幼相率上墳祭祖先,在墳墓周圍獻置墓紙,壓以土石,稱為‘掛紙’,或稱‘壓(音帝)紙’,以示子孫健在之意。”四為拋撒。在陜西宜川,男女踏青掃墓,撒彩紙錢,叫做“百紙”。亦有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者,如在甘肅靈臺,在標紙幡的同時,還要焚化紙錢。另外,清明節送紙錢,又有不在墳墓的,如在河北張北、萬全,清明日晚間,各家婦女到門前焚香燒紙,坐地哭泣,叫做“送紙”。添墳所謂添墳,是指給墳墓增添新土。這一做法也是掃墓習俗活動的重要內容,流行全國。在山東,俗信這是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在廣西宜北,“墳墓崩塌,或墓頂凹低,則加工修砌補坭,并插紗紙一簇,以表聞雷泣墓之孝思。”食祭余食祭余通常指祭祖之后,合族在墓地附近會餐,共同享用祭祀后的飲品和食品。恰如北京《宛平縣志》所載:“清明日,男女簪柳出掃墓,擔樽榼,掛紙錢,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以紙錢置墳嶺。既而,趨芳樹,擇園圃,列坐馂余而后歸。”在河北望都,這種活動叫做“吃會”;在浙江嵊縣,叫做“吃清明酒”;縉云叫做“散清”,宣平叫做“吃清”。在福建崇安,叫做“做清明”。在臺灣南投,叫做“培公”。在陜西綏德一帶,稱為“上墳會”。甘肅靈臺,稱為“清明墳頭會”。在廣西上林,祭過祖,人們在墳地附近藉地飲酒,食菜包,叫“掃清”。在靈山,“產多者,屆期至墓掛紙錢畢,則有豬羊、雞鵝、生菜、大蝦等儀以祭。值事者為墓首,族大者多至數百人或千人,各攜杯盤通行證。有紳職者主祭,不論宗子,祭后則薦以熟。……將會食,則依山團坐,以生菜裹肉飯等味大嚼,謂之包生,皆墓首料理焉。”在四川、貴州等省亦有同樣的活動,如四川合江,類似活動稱作“玩山”;渠縣一帶,則叫做“清明會”或“人倫會”。食祭余往往被人們視為敦親睦族的一種有效方法。掃鄰墳必攜酒祭墓。在安徽南陵,婦女采艾蒸餅,香味可口。在臺灣苗栗,人們會取用各種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如苧葉、艾草之類,與米粉混合一起做成飯,或者裹以蘿卜絲、肉粒等物,叫做“清明飯”。在臺灣彰化、南投、嘉義、臺南、澎湖等地,人們以輪餅祭祖,也以輪餅為節令食品。如在臺南,輪餅,稱潤餅或春餅,是此節不可或缺的應節食物。各家各戶是日以面粉攪拌成漿,再以手承之,在平鼎上一抹,即成一輪。俗稱“輪餅皮”,質甚軟潤,稍干即撿,以此為衣,內盛豆菜或芹菜、土豆□(麩)、皇帝豆、白糖、蝦仁、咸豆腐等佐料,然后卷折成品,徑約兩寸,長近四五寸,即可嚼食,味道津津。俟攜提上墳致祭,返家即合發家屬嚼食,并分餉鄰右嘗味。在陜西洛川,每家都備有蕎麥涼粉冷食,且蒸有大饃,俗稱罐兒。饃四周作成鳥蛇之形,俗謂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護之,故以為紀念。饃按家中人數做成,一人一個;饃頂一大盤形;男子盤中作成文具、耕具之類;女子盤中作成剪刀等物。在湖北麻城,人們多作茸餅,俗名軟曲。在廣東長樂,民間用楓葉染糯米,蒸飯作團,稱作“烏飯”。在廣西同正,清明日,各婦女多到田間采取嫩白頭翁、與糯米和一起做成糍,認為吃了可以消積;或者到野塘取螺蚌等煮食,認為可以明眼。又在融縣,人們用生萵苣裹疏肉嚼食,叫“包生”。貴縣則習慣用糯米做成紅藍飯和青精飯。插柳插柳是清明節又一流行的習俗活動,以至于清明節還有“插柳節”的別稱。插柳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插在檐下門上。此一做法流行于從南到北全國大部分地區。如在遼寧,插柳門首,在河南鄭縣,人家插柳滿檐,青青可愛,頭上插戴柳枝同樣是流行廣泛的習俗。在遼寧,小孩子將嫩柳枝折成柳圈,戴在頭上,叫做“柳樹狗”。在浙江,青年男女都編柳枝戴在頭上,所謂“今世戴楊柳,下世有娘舅”。在廣西全縣,人們還掛柳枝插于衣服扣子間。此外,民間還將柳用于供奉神主或者懸掛于房屋一角。如在湖北德安,就要采柳枝供神堂前。在河北萬全,人們取柳枝編為小圈,連環七個,懸掛于房屋一角,以除不祥。除了門上插柳、頭上戴柳、神前供柳外,一些地方還吹柳笛、服柳葉。如在江蘇瓜洲,清明日早晨要用清水吞下七個柳葉芽。又在上海,用柳條將祭余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存放到立夏日,將其用油煎后給小孩吃,可以不疰夏。在北京、江蘇、山東等省也有類似習俗。民間對插柳的動機有不同的解釋。比如,在遼寧西豐、海城等地,人們認為婦女兒童折取柳枝插頭鬢或房檐上,是一種招魂之舉。在河南陽武,也說是為介子推招魂。在河北張北,各家將柳條折下,懸于門前,以為可以驅除不祥。在廣平插柳枝于門,是要順應節氣。在南宮,則俗信取柳插門或戴在頭上,可令目清不盲。在浙江浦江,插柳、戴柳叫做“驅香九娘”。在河南鄭縣,有諺語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在河南淮陽,則說“清明不戴柳,死了變個老黃狗。”浙江則有諺語說:今世戴楊柳,下世有娘舅。”湖南沅陵一帶,認為插柳葉于門,簪柳于首,可以免蠆毒,辟瘟疫。清明節除了插柳之外,還插戴其他的一些植物,比如河北寶坻一帶,多插柳,戴松枝。在山西萬泉,要戴麥苗和柏樹葉。在江蘇蘇州,人們習慣于在門上插桃樹枝。在浙江,各地小孩有頭戴柳枝花草的習俗,俗信頭戴蔥頭則聰明,戴豆花則能明目;戴柳葉有好娘舅;戴黃楊有好爹娘;戴香薺有好兄弟;戴艾葉能消災。而衢州未婚女子多頭戴柳枝和竹箬,認為這樣能嫁個好丈夫。在海南,婦女簪石榴花,認為可以避免害眼。娛樂活動清明時節,春意盎然,人們紛紛從事各種娛樂活動,為單調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樂趣。這些娛樂活動中,較為普遍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等。踏青踏青,也叫踩青,是清明節非常普遍的習俗活動,流行全國。在浙江平湖縣,婦女出游,叫做踏青。在廣東高明,婦女攜伴郊游拾翠,叫踏青。在山東博興,以為“清明踏了青,不患腳疼病”。很多地方,踏青是與掃墓并行不悖的一項活動。掃墓過后踏青享樂是許多人的選擇。如在河南鄭縣,是日,傾城上墳。京漢隴海車站之東,車馬闐集,而酒食尊罍,山家村店,享馂豪游,張幕藉草,對酒歡呼,日暮忘歸。打秋千蕩秋千是女子們和兒童喜愛的一項活動,也是以女子和兒童為活動主體的一項娛樂活動。清末民初所修地方志書中多有“女子有秋千之戲”、“小兒女作秋千戲”的的記載。在河北新河,家置秋千,叫做“釋閨悶”,反映了秋千之戲以女子為主角的特征。架秋千是一件累人的活,所以在陜西宜川,有村兒以煮熟之雞蛋慰勞架秋千的做法。在山東東明,將打秋千稱作“擺疥”。在山西,打秋千必須在天黑前停止,因為俗信清明節期間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打秋千,人不能與鬼爭。放風箏清明前后陽氣上升,趁著東風放風箏,是流行普遍的一項節俗活動。在山東滕縣,以為兒童放風箏,要張口仰視,可以泄內熱。而在江蘇常州一帶,清明節這天是春天放風箏的最后一天,叫做“放斷鷂”。在天津,人們也將繩剪斷,任憑清風吹走,據說這樣可以消災免難。山東曲阜一帶放風箏忌諱風箏斷線后飄落居民家中,為去兇,會將風箏壓在磨盤下三天。抓子、斗草、打瓦在河北雄縣,清明節,女子抓子為戲;在浙江東陽,兒童、女子斗百草為戲。在江蘇揚州、常州等地,以打瓦為戲。其他除了上述比較普遍流行的娛樂活動外,各地往往還有一些娛樂方式,同樣給人們帶去許多歡樂。如在浙江歸安,清明前后日有“哨船”之戲。鄉村以農船駕四櫓,上設彩棚、旗幟,列各種器械,相互校量技巧武藝。在江蘇泰州,有“撐船會”,鹽城一帶有“篙子會”。又在河南鄭縣,汴河一帶,桃柳蔭濃,紅翠間錯,走索飛錢,踢水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拋球,并諸色禽蟲之戲,紛紛雜集。錢塘里左右,有為臨安雀竿之戲者。其法,樹長竿于地上,高可三丈,一人攀緣而上,舞蹈其顛,盤旋上下,有金雞獨立、鷂子翻身、鐘馗抹額、玉兔搗藥之類,變態多端。觀者目瞪神驚,汗流浹背;而為此技者,如蝶拍鴉翻遽遽(蘧蘧)然自若也。社會交往清明時節社會交往十分頻繁,除了掃墓、祭祀和各種娛樂活動為社會交往提供了諸多機會外,走親戚互贈節日食品也是社會交往的重要內容。在河北贊皇,節日期間,姻親饋送女家簪耳,俗名“贅節”。在山西襄陵人們用面蒸成魚、蛇,饋送親朋好友。在山西榮河,有清明節蒸“子推”的習慣,人們會將子推送給出嫁的女兒和女婿。在內蒙古武川,則家家均制面質寒鴉,互送親友,當地俗信這種面鴉治療瀉疾有特殊功效。在浙江湯溪,婦女采蒼耳、茵陳苗(俗名青),與米粉和在一起作成餅餌,叫做清明粿,相互饋遺。在福建連江,家家戶戶用細艾葉搗勻和米粉為粿,臺灣也做粿,只是俗以鼠曲草(一名母子草)及干蘿卜絲為餡,作為親戚來往的禮品。又在廣西靈川,人們除了用甜咸質物為餡做成糯粉團外,還蒸粉肉相互饋遺。除了贈送節日食品外,有的地方比如上海川沙一帶,還以紙錢、草甏相往來。農事清明是個重要的社會活動日,也是一個重要的農事日。在我國的不少地方,都有在清明節舉行一些與農事有關的活動的習慣。主要有:(一)占歲根據清明日的雨水狀況占卜莊稼的豐收與否,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在黑龍江尚志縣,俗信這天下雨主豐年,所謂“雨打墳頭錢,今歲好豐年”。但更多的地方俗信清明下雨不利于莊稼。比如在江西萍鄉,就認為清明多雨損麥,有諺語說:“曰:麥吃四時水,只怕清明連夜雨。”又在福建浦城,也認為清明日宜晴,主豐年,所謂“清明要明,谷雨要雨”。在陜西宜川、湖北興寧等地,有類似的諺語,即:“清明要晴,谷雨要淋。”除了根據雨水狀況占歲外,在江蘇太倉,人們認為這天適宜刮南風,主稔。而該月內如果雨水稀少,麥子收成就好,所謂:“三月溝底白,莎草變成麥。”而在浙江諸暨等地,還有在清明日做粉窩占書雨水多少的習俗。這天做粉窩十二枚,如果是閏年就做十三枚,一枚代表一個月份。口朝上放在鍋中,蒸熟占驗,看粉窩中水的有無和多少,如有水則其月有雨,水多則雨多。(二)禳白虎禳白虎的習俗活動主要流行于養蠶的地方,如湖北、浙江等地。俗以白虎為蠶的災星,所以要禳除白虎。在浙江歸安,人們在清明節用面做成“白虎”,晚上則將其扔到路上,叫做“送白虎”。讀書人則爭相搶奪,得之者以為通達之兆。病蠶俗稱“青娘”,又清明節食螺螄,謂之“挑青”,晚上則將螺殼撒到屋上,叫做“趕白虎”。又在湖北東部,蠶鄉婦女會拜祭蠶姑,祈求免疫消災,保佑蠶旺繭豐。(三)飯牛清明過后,農事開始繁忙起來,牛的使用開始頻繁起來。在山東許多地方,有清明飯牛的習俗。如在齊河、博山一帶,這天要煮上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有“打千罵萬,清明一飯”之諺。又臨清用小米稀飯,長清等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六年級英語上冊 Unit 2 School in Canada Lesson 11 Always do your homework教學設計 冀教版(三起)
- 九年級數學下冊 第二十七章 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四川研泰糧食儲備有限責任公司公開招聘2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一單元 第二節 生物的生活環境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2.2 青春萌動 教學設計
- 交接手續完善表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冊第八章 機械能守恒定律3 動能和動能定理教案
- 冀教版一年級下冊五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教案
- 2024四川國經揚華集團有限公司綜合辦公室副主任崗市場化招聘1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冊第二節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等獎教案設計
- 防火巡查、檢查和火災隱患整改制度(2篇)
- 外包服務行業糾紛處理方案
- 茶葉銷售課件教學課件
- 電子商務安全導論
- 圖文轉換-圖表(小題訓練)(解析版)-2025年部編版中考語文一輪復習
- 與數列相結合的概率綜合問題-2022年高考數學二輪復習之大題專練(解析版)
- 2024年廢品收購合同轉讓協議
- 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標準化設計圖集(一)
- 中考數學函數一次函數復習課件
- 全套教學課件《工程倫理學》
- 擔保合同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