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教學設計_第1頁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教學設計_第2頁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教學設計_第3頁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教學設計_第4頁
從九一八到西安事變 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教學設計部審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單位:平頂山市第十一中學姓名:高麗娜電話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教學設計課前系統新課程標準要求:簡述九一八事變的史實,知道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了解西安事變的概況,認識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作用。教材與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課為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8課,以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為切入,主要介紹面對日軍的侵略,中國民眾是如何一步一步由局部抗戰走向聯合抗戰的。本課為抗日戰爭史的第一課,是為日軍侵華、民族危亡的開始。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通過影視及文學作品對于抗日戰爭也有了一些了解。而且這個的年齡段的學生對戰爭感興趣,既熱衷于感官認識又喜歡理性思考,所以,教學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特點引導。教學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德育目標):通過九一八事變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日本的侵略野心,感受東北民眾陷入亡國奴的悲慘生活;東北民眾的局部抗戰和一二·九運動中學生的愛國行為,樹立和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能力目標:通過對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西安事變基本事實的概括,培養學生歷史信息提取能力;通過探討東北迅速淪亡的原因,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材料能力;通過討論中國共產黨為什么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知道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影響;一二·九運動爆發原因和影響;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并理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重點:九一八事變

、西安事變解決策略:通過視頻材料文字史料輔助學習,加深對史實的理解

難點: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解決策略:討論如何處置蔣介石從而理解西安事變制造了改變抗戰局面的機會,而能夠把握住機會,將事變解決好至關重要。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法:通過觀看圖片、教材內容等方式完成自主學習,熟悉教材內容。合作學習法:在教師利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創設的情景情景下,學生展開學習和討論,實現合作式探究學習。二、課堂系統(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配合背景音樂《松花江上》、抗日戰爭相關圖片,播放自編詩:《那些年那些歌那些事》1931年九一八的隆隆炮聲讓我們國難當頭一首首不朽的戰歌承載著深重苦難,在血火中誕生,激勵著中華愛國兒女同仇敵愾。大敵當前,國共兩黨,不計前嫌,共赴國難,中國從局部抗戰走向全面抗戰,正面戰場、敵后戰場,中國軍人的鮮血灑滿了華夏每一寸土地。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國人民用生命的鮮血終于迎來了這一天這一天他們迎來了國家尊嚴、民族尊嚴。勝利師:同學們知道材料中那些年那些歌,那些事都是與什么戰爭直接相關嗎?(抗日戰爭)這場戰爭長達多少年?(14年)14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太多的戰歌、太多的事件值得我們去追憶、去思考。這節課就讓我們伴隨著背景音樂《松花江上》從這三件大事著手回到抗戰初期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那段苦難的歲月。(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自學要求:依據下列表格自讀課文,勾畫重點知識,試著完成導讀提綱。事變名稱時間地點簡單經過影響九一八事變日軍制造柳條湖事件為借口,進攻東北軍駐地____,炮轟____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____,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____一二·九運動學生向國民黨請愿,要求“停止內戰,____”,并示威游行。揭露了____________的陰謀,打擊了____________的政策,促進了____________新高潮的到來。西安事變____扣押____,實行兵諫,通電全國,要求_______揭開了國共兩黨由____到____的序幕,成為____的關鍵。標志著____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____。(三)合作探究思維碰撞抗日戰爭之起點:九一八事變1.日本為什么選擇在1931年的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出示資料: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此乃明治大帝之遺策,是亦我日本帝國之存立上必要之事。”

——1927年日本《田中奏折》

材料二: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各大資本主義強國都處于經濟崩潰的邊緣,無暇顧及東亞。材料三:1929-1933年經濟危機波及日本,使其國內社會動蕩,軍部法西斯勢力趁機把握政權,急于利用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的經濟、政治危機。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國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圍剿”紅軍,無心北顧。引導歸納明確:(1)日本侵略中國蓄謀已久;(大陸政策)為擺脫經濟危機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日本國內因素)(2)歐美國家忙于應付本國的經濟危機,無瑕東顧;(國際因素)(3)蔣介石忙于在南方“圍剿”紅軍,無心北顧。(中國國內因素)2.那么九一八事變時,當時國民政府最高統帥蔣介石,中國東北駐軍最高統帥張學良分別什么態度?出示史料:蔣介石:1931年8月16日,蔣介石密電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文史資料選輯》沈陽日軍行動,可作為地方事件,望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一切對日交涉,聽候中央處理。——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在江西剿紅的蔣介石給張學良電“九一八事變”時,“我認為日本利用軍事行動向我們挑釁,……我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當時沒想到日本人會大規模的進攻,所以判斷,不可乘日本軍部的挑釁而擴大事件”。——1990年張學良接受日本廣播協會采訪結合學生回答引導:蔣介石不抵抗,以免事態擴大。他正在剿紅,認為“攘外必先安內”“剿共”才是當時主要任務。張學良當時對形勢判讀失誤,希望這個事件能和平解決。3.當時中國不想擴大事態,日本是否停止了侵略的腳步?造成了什么樣的結果?明確:日本迅速擴大侵略;結果:日軍占領東三省,1932年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滿洲國。引導: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迅速擴大了戰爭。短短105天,2萬多日本關東軍占領了駐守有幾十萬東北軍,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三省全部淪陷。這對于中國是恥辱,事件爆發時間9月18日被視為國恥日。1932年,日本找來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扶植他在長春建立了滿洲國。

師追問:日本這樣做的的目的是為什么?明確:就是為了掩蓋他們侵略的行徑,將東北從中國分裂出去,實現長期占領的目的。所以我們并不承認這個政府的合法性,稱之為“偽滿洲國國”。偽滿洲國成立后,日本在中國東北開始了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直到1945年。

4.在日軍的鐵蹄下,3000萬東北同胞過著屈辱的亡國奴生活。

以張學良為首的十幾萬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關內,西安街頭就有大批流亡的東北軍和東北人民,當時西安省立二中教師張寒暉目睹了他們的悲慘生活,創作了《松花江上》,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播放《松花江上》前半部分)問:面對日軍的滔天罪行,面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當時中國民眾有人抵抗嗎?他們是怎樣抵抗的?明確:東北地區各族民眾,未撤走的東北愛國官兵自發組織了各種抗日義勇軍,反抗日本關東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也派大量的黨員,到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1936年,可在共產黨的主持下,東北個抗日部隊開始聯合起來,建立了一支東北抗日聯軍,在艱苦的環境之下,和日本人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斗爭,拉開了中國局部抗戰的序幕,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引導:在這期間涌現出了許多抗日英雄。如馬占山,趙一曼,楊靖宇(課件展示圖片)等等,成為民族的脊梁。

師:哪位同學們能來說說楊靖宇的抗日故事。

生:簡述

師: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戰士為了民族大義,祖國利益,不畏生死,才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和平。

5.隨著九一八事變的開始,一戰后形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被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爭策源地形成。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到九年級再學。

出示資料:二戰后,在遠東軍事國際法庭上,蘇聯檢察官克倫斯基曾說:“如果我們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段血腥時期的開端的話,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據的。”——《太平洋戰爭史(第四卷)》

從中你可以看出九一八事變除了國內影響,還有什么國際意義?明確九一八事變的影響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局部抗戰,)(國內);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國際)。過渡:但中國民眾的局部抗戰未能阻攔住日本步步進逼的侵略,日本占領了整個東北后,又開始了一系列新的圖謀,與此同時中國民眾也掀起聯合抗戰之動員。二、抗日救亡之動員:一二·九運動6.一二·九運動為什么會在1935年爆發?學生結合課本88頁歸納:①由于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略擴大,制造華北危機。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作用。③國民政府繼續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引導:(出示地圖)我們通過地圖來看,1931年日軍占領東北后,1932年發動攻占上海的一·二八事變,1933年占領熱河并不斷向南推進,1935年策劃“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企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成為第二個東三省。華北是中國的心臟,一個人心臟沒了會怎么樣,所以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的國歌就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之際,中國共產黨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國民政府卻還在堅持著不抵抗政策。如果你是當時的學生,你會怎么辦?當時北平的學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首先行動起來。走上街頭向群眾宣傳抗日,高呼口號,向國民黨當局請愿。7.一二九運動中愛國學生高呼的口號有哪些?結果如何?有何意義?引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政策結果:國民黨出動大批軍警進行鎮壓,打傷和逮捕了許多學生。學生的愛國斗爭卻遭到鎮壓,全國各界愛國人士紛紛聲援,各地工人紛紛罷工,學生罷課,響應北平學生運動,北平學生又迅速組成南下抗日宣傳團,深入各地工農士兵宣傳抗日救國。這場由北平首發的一二九運動迅速席卷全國,正如毛澤東所說,成為抗日救亡之動員,促進全國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來。過渡: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全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在西安,東北大學等校的青年學生在12月9日,前往在此督促剿共蔣介石住處請愿,要求抗日,張學良驅車前往勸阻,以免危險,這時,有人又唱起了《松花江上》,尤其是唱到:(播放《松花江上》后半部分),在場的人有的熱淚盈眶,有的低頭哭泣,有的握緊了拳頭,張學良聽了,沉痛地說:“請大家相信我,我是要抗日的……我在一周之內,用事實來答復你們。”三天后,西安事變發生了,這場事變的爆發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三、扭轉時局之關鍵:西安事變8.討論:張學良和楊虎城是蔣介石的部下,他們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蔣介石呢?出示資料:東北淪亡,時逾五載,國權凌夷,疆土日蹙……綏東戰起,群情鼎沸,士氣激昂。于此時機,我中樞領袖應如何激勵軍民發動全國之整個抗戰!乃前方之守土將士浴血殺敵,后方之外交當局仍立謀妥協。……蔣委員長介公受群小包圍,棄絕民眾,誤國咎深。學良等涕泣進諫,屢遭重斥。日昨西安學生舉行救國運動,竟嗾使警察槍殺愛國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后之諍諫……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于救亡主張貫徹,有濟于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張、楊對時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明確,課件展示加強:①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淪陷,日軍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②中蔣介石一意孤行,堅持內戰政策是事變爆發的直接原因國。③一二·九運動的推動,西安學生舉行愛國游行請愿,呼吁抗日。④張、楊的愛國精神,希望蔣聯共抗日。⑤共產黨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對張學良和楊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9.討論:蔣介石被扣押了,如何處置蔣介石,各方態度不一,如果蔣介石交給同學們,你會采取哪種方法來處理?說明你的理由。審蔣放蔣審蔣放蔣殺蔣日本:支持親日派向西安發動進攻,擴大侵略中國;國民黨內親日派:主張進攻西安,置蔣于死地,趁亂奪權。部分民眾主張公審蔣介石英美:擔心親日派掌權,排擠英美在華勢力,想保住蔣介石統治;國民黨內親英美派:釋放蔣介石,派人到西安談判。如何處置蔣介石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形成共識:西安事變后,西安局勢極為動蕩。蔣介石是國民黨最高領袖,處死蔣介石,中國就有可能紛爭四起,群雄格局,而內戰一起,必使虎視眈眈的日本有機可乘,從而有利于其進一步獨霸中國。審蔣哪里最不妥?(待以后事態發展再做處理),中國當時的局勢還容不容等待?不容!日軍占領東北后,又將魔爪伸向了華北,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如果再等就會把中華民族送上絕路。只有國共兩黨聯合,保存實力,中華民族才有出路。只有放蔣才能做到這一點。有條件還是無條件放?條件是?有什么作用?也就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有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師追問:西安事變發生后,共產黨主張怎么解決?從眾你看出什么?(和平解決;深明大義,顧全大局)思考感悟:今天我們重溫和審視之一段災難的歷史,它既是一種深深的痛,又是一種激勵我們前行的精神動力。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面對日本的侵略,局部抗戰的東北地區民眾,救國請愿的學生,抗日“兵諫”的張楊,主張和平解決的共產黨。從這些中國民眾身上,你體會到哪些我們今天仍值得發揚的精神?引導:東北局部抗戰中楊靖宇等民族脊梁們的頑強奮勇、大無畏的獻身精神,一二九運動中手無寸鐵學生的冒死請愿,西安事變中張揚不計個人得失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的抉擇,中國共產黨的為了祖國利益,不計深仇大恨,無不體現出偉大的愛國精神,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這16個字:祖國至上不畏強權捍衛主權永不言棄。在戰爭年代,愛國精神是國共精誠團結的思想基礎,在和平年代,在釣魚島問題上,在南海問題上,仍需要我們發揚愛國精神,只有愛國,只有團結,才能強我中華。教學反思:品味各位老師專家的指導,結合學生的反應,反思自己的教學,本節課有值得繼續保持、發揚的地方,當然也有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做的比較好的地方:1.教材處理板塊整合:以歌曲為主線,利用信息技術,將經典老歌《松花江上》分為音頻格式和視頻格式兩種形式,視頻形式又分成前后兩部分,分別作為導入和過渡,將學生引入學習狀態后,又把本課三大事件,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之間的內在聯系巧妙的揭示出來;采用板塊形式推進,分為:抗日戰爭之起點——九一八事變,聯合抗戰之動員——一二·九運動,扭轉時局之關鍵——西安事變,,使線索更為清晰,便于學生理解和整體把握。2.情境創設情感目標落實:伴隨著背景音樂《松花江上》和相關抗日圖片以動畫形式播放自編詩《那些年那些歌那些事》,使學生從整體上感受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再從整體到細節切入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這段災難的歷史,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探究狀態。課堂上,音頻、視頻資料的運用,加上文字史料的再現,把學生自然地帶入歷史場景,使其情感受到感染,思維能從當時的場景出發進行問題思考,也很好的對學生進行了愛黨愛國教育。3.巧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對于難點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及影響,我借助多媒體展現了西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