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 論文_第1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 論文_第2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 論文_第3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 論文_第4頁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 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文本價值管窺摘要: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后,質疑聲一片。不可否認,在新詩的海洋中,《立在地球上放號》就是滄海一粟,然而教材編者偏偏選中了它,態度肯定是審慎的。本文嘗試從課文的文本組合、單元的人文主題、學科的核心素養三個角度對其入選課本進行蠡測。關鍵詞:質疑文本組合人文主題核心素養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入選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后,質疑聲一片。很多人認為,此詩無論是思想情感、藝術技巧還是遣詞造句、審美體驗都不具有典型性,不應該選入教材。質疑者的理由如下。首先詩歌的美在于含蓄蘊藉,在于言約意豐,而本詩語言過于直白,沒有韻律。全文充斥著對“力”的呼喚和贊美,言在此意也在此。袁行霈在《中國詩歌藝術研究》指出,“詩歌是多義性的,所謂多義并不是曖昧和含糊,而是豐富和含蓄。”“一首含義豐富的詩歌,好像一顆多面體的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組合?!雹龠@首小詩卻不是什么寶石,情感直露,也沒有多深的含義。同樣是現代詩,同樣飽含家國情懷,聞一多的詩歌顯然更能打動人心。其次,用詞過于重復,尤其是“啊啊”“喲”等嘆詞高頻使用,沖淡了詩歌的美感。再次,任何詩歌都是有一定結構的,此詩形式方面趨向散文化,結構方面趨向平面化直線式,沒有什么層次之美起伏之妙。最后,詩歌的情感應該是溫柔敦厚、有所節制,而此詩情感過于放縱張揚,簡直就是一首“喊詩”。不可否認,在新詩的海洋中,《立在地球上放號》就是滄海一粟,然而教材編者偏偏挑中了它,態度肯定是審慎的。一、從課文的文本組合來看同是必修階段,人教版選入的三首新詩為《再別康橋》《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部編版的三首新詩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以昂揚向上地贊頌了大自然的“力”,抒發了詩人渴望破壞舊世界開辟新世界的情懷;《紅燭》謳歌了為理想獻身的無私奉獻精神,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聞一多的的詩歌藝術特點和詩歌主張;《峨日朵雪峰之側》是當代詩,情感比較沉郁,激情表達和理性思考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在文學鑒賞上學習對復雜文本的解讀技巧。相比較而言,部編版的三首新詩不僅呈現了新詩的發展軌跡,更能對學生的性格塑造和理想成型產生良好的作用,強化了立德樹人的宗旨。尤其是《立在地球上放號》,其內容和形式有著鮮明的“五四”色彩,有利于學生認識“五四”精神,理解當時青年的理想和奮斗,從而汲取營養,健康成長。這首詩奔放熱烈、直接爆發的情感也是后兩首詩所沒有的,通過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郭沫若獨特的詩風,了解這位中國現代詩歌先驅在藝術上的求索與大膽創新。此外,本詩還可以同聞一多詩歌的學習組合起來,引導學生對中國新詩的發展歷程進行探究式學習。二、從單元的人文主題來看此詩入選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揚”。本詩承前(《沁園春長沙》)啟后(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從三個方面體現了“青春”的體驗和思考。一是詩歌語言的青春。自風騷以降,詩歌的發展就異常繁華。古典詩歌以其整齊的形式、華麗的辭藻、無窮的韻味在文學上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尤其是語言的含蓄蘊藉歷來深受文人墨客的鐘愛。但是輝煌的過去并不能改變近代古詩強弩之末的現狀,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詩歌,新文化運動也在呼喚新的語言。在白話文運動催生下,充滿了自由力量和青春能量的一種新的詩歌語言出現了,它不講究韻律,也不拘泥于外在的表現形式,卻看重內在的節奏和火熱的情感。二是詩歌內容的青春。在詩歌創作方面,郭沫若認為詩歌是是一種“自然流露”,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所以反對三句兩年得的苦吟,主張即興而作,由靈感催發而生。詩人設想“我”立在地球邊上,看白云怒涌,聽濤聲滾滾,無論是選取的意象還是抒發的情感,都展現出青春獨有的雄壯奔放的活力和昂揚奮發的精神。三是詩歌作者的青春。在“五四”以來的自由思潮沖擊下,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年輕的郭沫若產生了強烈的主體精神和自由意志,雖然前路還不是很明晰,但是解放的個性、精神的自由、青春的氣息不可遏制的流露出來,詩人怎能不去呼喊那可以扭轉乾坤、拔山超海的“力”呢?青春不僅意味著美好、單純,還伴隨著激情、破壞乃至毀滅,本詩就飛揚著郭沫若青年時期的激情——膨脹著暴虐、毀滅的力量。郭沫若說:“個人的郁積,民族的郁積,在這時找出了噴火口,也找出了噴火的方式,我在那時差不多是狂了。”②這是一個新時代下青年的形象,帶著無限的激情和能量,渴望著邁向新世界。三、從學科的核心素養來看從語言角度來看。本詩的語言雖說直白,卻也有著自己的特色。比如句式自由、節奏鮮明。作為一首自由體的新詩,長短句錯落,整散句結合,靈活的句式更能表現情感的變化,使得詩歌顯得自由奔放。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連續的排比,如“啊??!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喲!”“啊??!力喲!力喲!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喲!”③短句精悍有力,排比氣勢充沛,兩相組合,形成了一浪蓋過一浪的氣勢,表現了詩人雄渾奔放的情緒,也大大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再比如嘆詞嘆號的大量使用。全詩一共七句,除去1、3兩句,每一句里面都有嘆詞;18個標點符號,感嘆號有10個。作者用了6次“喲”和4次“啊啊”,通過極其強烈的語氣表達出自己對毀滅力量的按捺不住的向往,并將這股力量描繪成“力的繪畫、力的舞蹈、力的音樂、力的詩歌、力的律呂”③,表達了發自內心的贊美與喜悅之情。在《女神》中,這樣的大量使用嘆詞嘆號的詩不在少數,從中都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難以抑制的激情在洶涌、在奔騰、在咆哮,形成鮮明強烈的節奏。這節奏,是詩人澎湃激情的一瀉直下,是詩人對毀滅后重生的熱切期待。郭沫若沖破了傳統詩歌溫柔敦厚、含蓄蘊藉的金科玉律,采用了噴發式宣泄的抒情方式。正是為了這種火山爆發式的灼熱逼人,作者選擇了傳統詩歌中絕對不會大量出現的嘆號和嘆詞。這就是一種語言的突破與創新。所以聞一多先生曾說只有郭沫若的詩才配得上稱為新詩,稱贊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真不愧為時代的一個哨子”。從思維的形象性和深刻性來看。詩的本質在于抒情,但它也脫離不了形象思維的規律。只有依據這一規律作詩,才可能創造出生動的藝術形象。本詩的動人之處不僅在于那噴涌而出的情感,更在于詩人的“情”能借助鮮明生動的“象”傳遞出來。詩人想象奇特,取景宏大,與“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李白一脈同宗。讀罷全詩,腦海里會浮現怒涌翻騰的白云、遼遠壯闊的北冰洋、波瀾激蕩的太平洋。三種景象,蒙太奇的手法,雖然畫面割裂了,但是調動聯想和想象,可以將其變成一幅完整的畫卷。詩的前四句,著力于景象描繪。“洪濤”凸顯了浪花之猛烈,“滾滾”突出了浪花之勢眾,二者結合,太平洋中的洪濤便有了濁浪排空、翻騰不絕的形象性,且動感十足。白云、洪濤、大洋,所有的意象都有著勢如破竹的毀滅力量。在詩歌里,毀滅并不是個貶義詞,它帶有新生的含義。詩的第五句就點出了謳歌毀滅的原因:“不斷地毀滅,不斷地創造,不斷地努力喲!”詩人認為,只有將過去掃蕩得徹徹底底,才能給未來的創造留出空間。那么,誰在“不斷的毀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是空中“怒涌”的白云,是“提起他全身的力量”的太平洋,是“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的抒情主人公,還是眼前奔涌而來不可阻擋的“滾滾的洪濤”?這一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提升思維的深刻性。結合詩歌創作的背景可以發現,詩中描繪的滾滾洪濤的景象,絕不僅僅只是割裂的四幅具體畫面,而是一種象征,象征著“五四”運動的巨大聲勢。五四運動對于中國,正如滾滾而來的洪濤一般,不僅以其巨大的破壞力沖毀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社會,同時也以其偉大的創造力正在建立一個民主與科學的新文明。從思維的邏輯性來看。文學創作要符合內在的邏輯,即使是詩歌這一主觀情感特別強烈的文體。“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就曾被當時的文人猛烈抨擊。直到科學家沈括一次登山考察才結束了這場爭論。而本詩的首句“無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也曾被批判為違背常識、不合邏輯的表達。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白云的出現往往習慣性的伴隨著“輕風”“藍天”,無數的云在天空怒涌,那樣的云只會是烏云。白云會攢聚、堆疊而不會如壓城黑云般怒涌。這樣的批判乍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卻犯了與楊慎一樣的錯誤。楊慎曾經這樣批判杜牧的《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④。確實,就一般常識或事理而言,人不可能是順風耳、千里眼,的確看不到千里綠映紅,聽不到千里鶯啼。但問題在于詩是文學作品,而不是確切具體的數學概念?!盁o數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貌似寫實,實則寫虛。白云比烏云更能象征積極的、進步的力量。白云的確不會怒涌,但是它象征著的純潔神圣的力量會攢聚涌動。詩人真正想要表達的,是變革力量的匯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聲勢。從審美角度來看。顧振彪先生曾明確指出:“讓學生讀詩,是進行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古典詩詞對于增進學生美的感受能力,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趣味和健康的審美觀念,起著重要的作用。”⑤其實,不僅古典詩詞具有審美作用,現代詩歌也能如此。《立在地球上放號》對力量的號召、對摧毀舊事物的吶喊、對創造新世界的呼喚等強烈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激動并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也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審美境界。這精神是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勇于創造的精神,是對舊秩序舊傳統的大膽否定和無情詛咒,是對新社會新文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從文化角度來看。五四時期,舊思想舊文化仍然根深蒂固,覺醒者認為不破則難立,只有破得徹底才能立得牢固。這一思想體現在詩歌創作中就是破除傳統詩詞的藩籬。當青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辭中宣言的“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⑥已經成為一些國人的共識時,同樣年輕受過西方教育和思想熏陶的郭沫若又怎能不在靈魂深處激蕩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呢?正是基于對青春的自信、對時代的自信、對未來的憧憬,郭沫若以極大的熱情開始了井噴式的創作。不到一年的時間,寫出四十余首新詩。這些詩歌完全沖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徹底打開了新詩的腳鐐,構建了雄渾奔放的意境,成為中國的奠基之作?!丁穼嵺`了郭沫若自己關于“絕端的自由,絕端的自主”的創作主張,情感汪洋恣肆。他熱情地歌唱祖國的創造力量,他堅信著覺醒的人民定能推翻舊世界。他那刺破蒼穹的吶喊呼應著志士仁人,激勵著廣大新青年前赴后繼。這種勇氣、這種豪情、這種執著的追求不僅僅屬于五四那個時代,更屬于青春這個特定的人生階段。這種奮發與浪漫是青春的氣息,是郭沫若詩歌乃至整個中國現代新詩最寶貴的東西,也是當下青年學子必不可少的文化傳承。參考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