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_第1頁
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_第2頁
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_第3頁
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_第4頁
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建筑呼喚精致性

秦佑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說過一句話:“Architecturebeginswheretwobricksarecarefullyjointedtogether.建筑(Architecture)開始于兩塊磚被仔細地連接在一起。”FrancescoDalCo對此話的評論是:“Ourattentionshouldnotfallonthecurious,reductiveimageofthe‘twobricks’,butonwhatisrequiredfortheirjoiningtocreatesomethingarchitecturallysignificant:‘carefully’isthekeywordhere.”

—FiguresofArchitectureandThought,1990

意思是說對密斯的這句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兩塊磚”上,而是在于兩塊磚如何連接能產生建筑(architecture)上的意義,此時,“仔細地”(carefully)是關鍵的詞。密斯還說過一句話:“Lessismore.

少即是多”,這是全世界建筑界人人皆知的名言。

把密斯的這兩句話放在一起,可以說體現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精髓,也是密斯設計作品的顯著特征:擯棄繁瑣的附加的裝飾,采用高水準的加工工藝,追求精致的節點構造(carefullyjointed)。

但是,“Lessismore”這一句話在六、七十年代遭到了后現代主義的猛烈批評,這段歷史也是建筑界人所共知。然而前一句話卻沒有人會提出疑義,因為這句話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真理”。這是因為建筑藝術、建筑美的表達,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和carefully的建造聯系在一起,總是在當時當地的技術和工藝條件下要求精致地建造。

ClaudePerrault(十七世紀法國的一個醫生兼建筑師、法蘭西院士)提出有兩種建筑美:positivebeauty

(positive的詞義:實在的、確實的、肯定的、積極的、絕對的、正的)

arbitrarybeauty(arbitrary的詞義:武斷的、專制的、獨裁的、隨意的、任意的)他把材質、工藝歸結于positivebeauty把形式、風格歸結于arbitrarybeauty

建筑的“arbitrarybeauty”,即從風格、形式所體現的建筑藝術,可以隨時代、地域、民族、社會與文化而變化,甚至在一個時代可以對以前的建筑風格、形式提出批判和加以否定,但“positivebeauty”卻可能是永久的。positivebeauty與建造者的skill,建造的technology,建造的carefully有關。

art(藝術)

theworkofman,humanskill,人工之物,技藝,技巧;

thecreationorexpressionofwhatisbeautiful,

美的創造和表達;

oneofthehumanities,traditionallyincluding

history,

philosophy,literature,languageandfineart;人文學科的一種,傳統上包括歷史、哲學、文學、語言和美術。

“art”一詞具有美學的含義起源較晚。在西方,古典的意義上,對藝術一詞的解釋和現代對藝術界定的涵義是不同的。“art”的古拉丁語ars,類似希臘語中的“技藝”,從古希臘時代到十八世紀末,“藝術”一詞是指制造者制做任何一件產品所需要掌握的技藝。無論是一幅畫、一件衣服、一只木船,甚至一次演講所使用的技巧,都可稱之為藝術。其制成品稱之為藝術品。因此,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藝術包含了技能和技藝的涵義。

所以,在西方古代就有的“Architectureisanart”(建筑是一門藝術)這句話,并不是我們今天的理解,指房子(或設計)的美觀和形式有創意等。要知道,在希臘、羅馬和哥特建筑早已存在的年代,art一詞還沒有美學的含義,指的還是“技藝、技巧和人工之物”。這些建筑被稱為偉大的藝術,是因為它們是匠人們精湛的技藝和技巧(Hi-skill)的產物(注:Hi-skill是秦佑國杜撰的一個詞)。正是中世紀的工匠們幾十年上百年,前仆后繼地精雕細刻,才使得哥特大教堂成為人類文明史上永垂不朽的藝術瑰寶。當然,那個時代并不是沒有審美,但不是用art一詞指代的。

需要“skill”的人工之物,通常就是藝術(品),而不管是不是“美觀”,它并不取決于觀看者的審美觀點和欣賞與否。

古代,建筑師和匠人(常常是分不開的)以精湛的手工技藝(Hi-skill)使經典建筑具有不朽的藝術價值。

2萬工匠用了22年時間建成的泰姬?瑪哈爾是人類歷史的文化和藝術瑰寶。木結構的中國傳統建筑的藝術性,主要取決于建造的技藝和工藝。

世界各地的鄉土建筑是由工匠以傳統的技藝建造的,同樣具有藝術魅力

“Hi-skill”表現出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匠人們以手工作業的方式,常年累月的和石材、木材、磚瓦打交道,練就了嫻熟的技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通過師徒相授,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這個河北蔚縣民居的山墻上,只用了一種材料:粘土。但采用了不同的加工工藝:突出在前的溝頭滴水用細碎花紋的模子將濕粘土模壓成型,批量生產,因為脫模的需要,花紋的邊緣顯得園滑;而檐板采用大塊方磚磨磚對縫工藝,磨磚對縫是中國傳統磚墻構筑的獨特工藝,對燒制好的磚進行精細的后加工,以致兩磚對接處的縫看不出來,而磚塊間微微的色差和有微孔的表面表現出磚特有的質感和生動;在檐板(注意其寬度是稍有變化的)的端部是磚雕,用鋼質刀具在燒制好的磚上雕刻花紋,紋樣深(甚至透雕)而邊緣和棱角鋭利。(注意只雕了一個三角形的端部);檐板下通過兩條線腳磚,過渡到大面積的山墻,只是普通磚塊用砂漿砌筑;頂部是粘土加石灰的摸灰工藝。

“Hi-skill”體現人性化的尺度

手工工藝以人工所達之力,人體所觸之距,人性所欲之美作業于加工和建造對象,自然地體現出人的尺度。工業革命開創了人類用工業制造工藝代替手工技藝的新時代。

鐵做為建筑材料的大規模使用是開始于鐵路建設—鐵軌和橋梁,隨后是鐵框架的建筑,配合著玻璃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鐵拱(框)架玻璃屋頂的火車站出現,這種結構形式也在溫室花房中使用,且從私家花園發展到公共的植物園。但這些建筑在當時并不被看著屬于“architecture”。

“藝術不像工業會突飛猛進發展,因此今天大多數鐵路站舍建筑在形式和功能上多少還有可改進之處。有些車站功能比較合理,但不象一個公共建筑。”

1850理昂雷諾《論建筑》Coalbrookdale,1777~1779

Paxton,Chatsworth,1836~184018501845~1847在變革之初,工藝和材料改變了,但形式和審美觀卻有延續性。1854-18601843-1850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水晶宮成了歷史的轉折點當初,工業工藝的粗陋和工業產品的缺乏設計,遭到了試圖復興手工藝的“工藝美術運動”的詬病。一方面工業工藝本身在“批判”中不斷改進,另一方面以工業工藝為背景的現代審美觀也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18921909

MachineAesthetic

機器美學--現代主義建筑的美學觀點之一

今天沒有人再否認那個從現代工業創作中產生出來的美學。---勒柯布西埃<新精神>1920.10

工業制造工藝和手工技藝相比,擅長于簡單幾何形體的高精度加工,平直,光潔,準確復制是其特長。

傳統建筑繁縟的裝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遮掩手工工藝對平、直、光精確加工的技術弱勢。而傳統建筑的曲線和裝飾也難以被現在模仿--建造邏輯。發明于19世紀中葉的美國Light-frame木結構住宅(2000年占全部住宅的87%)工業化生產的機器加工的規格化小木料材料的有效利用(剔除朽壞部分)小間距的均勻排列的框架現場裁截,釘子連接

美國民主精神和社會結構的體現:各個構件都均勻地負擔個別損壞不影響大局,可以替換靈活地開洞(門、窗)非專業、非熟練人員參加中國傳統木結構“棟梁之材”的結構模數化的體系復雜構造和工藝專業的匠人和術語“材分制”等級制度

現代建筑中的精品也體現出很高的技藝。

現在許多建筑缺少體現技藝的細部,即使是一些很著名的建筑。

隨著后工業社會的來臨,現代主義建筑藝術的兩個基礎--現代藝術和機器美學受到挑戰。

“藝術永遠不可能現代,藝術永恒地回歸起源。”

--克萊爾<論美術的現狀>

“現在是我們重新回到人性,并讓人的尺度成為我們一切行動的標準的時候了。”

--Giedion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密斯的“Lessismore.”遭到了后現代的猛烈批評。

尋求傳統技藝的再現和體現是對上述挑戰的一種回答

清華大學理學院

北京天主教神哲學院

以更高的工藝水平來設計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節點和精細的加工來體現高超的技藝,是對挑戰的另一種回答,這在“Hi-tech”建筑中集中體現。清水混凝土從勒柯布西埃的粗野主義演變到安藤忠雄等的細致工藝。安藤忠雄當密斯的“Lessismore.”一度受到批評和冷落時,但他追求的節點設計和工藝技術的精致性,卻被“Hi-Tech”繼承和發揚。而現今當紅的“極簡主義”似乎又把密斯請了回來。簡約主義與現代主義相比:材料的使用更加豐富多樣;工藝技術更為精致,且從Hi-Tech的精致的構件和節點,發展到精致的“表皮(Skin)”;顯示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簡潔中顯出精致,簡潔中顯出雅致。

我們在建筑上已經丟失了傳統的手工技藝,卻還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技術水平,沒有進入工業制造的現代工藝階段。“粗糙,沒有細部,不耐看,不能近看,不能細看”。長期以來中國的建筑設計,就建筑藝術而言,只作重空間與形式的創作。卻忽略了detaildesign。建筑師應該進行節點構造的造型設計、工藝和材料設計,即具有“architecturalmeaning”的設計。只有這樣,建筑才具有positivebeauty,才可以近看、可以細看,才耐看。要說現階段中國建筑與國外的差距,這個方面可能是最主要的。

工廠化生產的廚房設備遭遇到沒有標準化的廚房設計和管道布置,加上手工操作粗糙的的現場安裝。

這不僅僅是技術水平和造價高低問題,最重要的是眼光和眼界問題,是否有技藝和細節上的追求和有精益求精的要求。而中國人卻容易“將就”和“湊合”。

中國建筑需要呼喚精致性!

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轉變建筑師的觀念和工作,也需要從建筑教育開始,同時也需要業主和領導不一味要求“形式新穎”,更重要的是制造業的介入,即整個國家工業水準的提高。

蓋房子好比做服裝,那些明星建筑師們引導風格潮流的作品,好比在T型臺上模特兒展示的時裝,形式創新必然是首要的。但社會對“時裝”的需要畢竟是少量的,由絕大多數建筑師設計建造的絕大多數房子是“服裝”而非“時裝”。時裝表達的是“arbitrarybeauty”,而選材精良、做工精湛的高檔服裝展現的是“positivebeauty”,至于那些粗制濫造卻又新奇特異或仿效歐美時尚的東西,只能是廉價的地攤貨。遺憾的是在中國大地上,到處充斥著這種“地攤貨”式的建筑,而許多領導、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