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析《小宇宙》第14首《主題與投影》的音樂結構
一、調性布局的變化這首歌的持續時間很短,但它是一首旋轉曲。為了更清楚地把握樂曲的結構,筆者用下列圖示來說明問題。如圖1所示,主部的第一次呈現是14個小節,第二次和第三次出現時,縮減為7小節,第四次出現也減縮為10小節。每一次主題的出現,都帶有調性上的變化,直到第四次主題的出現,調性才回歸到bB大調。這首樂曲的調性布局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每一次主題的出現,調性都相差大三度,即bB-D-#F-bB。由圖可知,內聲部的持續音與軸心音保持一致,且軸心音就是主部的調性。由于插部是一個雙調性,所以出現了兩個調中心音。第一插部以B為軸心,分別向上向下大三度,就是以#D和G為調中心音。第二插部以bE為軸心,分別向上大二度,也就是F與bD為調中心音。第三插部相對特殊一點,以G為軸心,是上聲部的調中心音,是下聲部的五度音。每個插部的軸心音也都相差大三度,即B-bE-G。如圖2所示:圖示說明了主部的軸心音和插部的軸心音相差小二度,軸心音的出現也為整首樂曲結構的劃分提供了依據。主題的第一次呈現是1~14小節,是由強弱對比明顯的兩個并行樂句構成的樂段。曲調有著濃郁的民間風格,節拍變化較多。樂曲的主題動機就是由前三小節構成的,如圖(譜例1)二、雙重調式:新時代下基本分析下主題和東南角旋轉軸做整部作品中,調性是其最為出彩的地方。巴托克運用了倒影軸貫穿全曲,很好地將主題與倒影用一個鏡面軸心區分開來。在軸心確定的情況下,主題和倒影的旋律形態必須要形成倒影,怎樣才能表現出主題和倒影的不一樣呢?巴托克獨具匠心,運用了自己的作曲技術和理論知識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名詞“雙重調式”,他認為,“兩種不同的調式可以同時應用”。所以,他在主體部分采用了同主音雙調式的創作手法,在插部運用了雙調性的創作手法,即將主題與倒影的內涵表達清楚了,也發展出了新的作曲技法。(一)低音的音列和節奏主題第一次出現,曲調歡快活潑,運用了民間音樂元素。以bB為軸心,在內聲部以持續音的形式出現,bB同時也是調中心音。上方的旋律聲部是以bB音開始的bB-C-D-bE-F五音列,可以將其看做是bB伊奧尼亞。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構成了嚴格的倒影關系,是一個bB-bA-bG-F-bE的五音列,可以看做是bB弗里幾亞調式。這兩個聲部形成了同主音的復合調式。如圖3所示,可以更直觀地表現同主音的復合調式。(將低聲部移高八度記譜)主題第二次出現,相較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小節數變少了,后半段的音區也提高了八度,與前段形成對比。調中心也改變了,由bB變為D。內聲部同樣是以D為持續音,高聲部是一個D-E-#FG-A的五音列,可視為D伊奧尼亞。低聲部是一個D-C-bB-A-G的五音列,可視為D弗里幾亞調式。(如圖4)在音列上構成了嚴格的倒影,但是在節奏上出現了半拍的交錯對比。前三小節是由高聲部先起,低聲部在其后半拍銜接,后四小節是低聲部先起,高聲部后半拍銜接,在節奏上逐漸體現出了主題和倒影的發展變化,就像平靜的水面泛起層層波紋,在音列保持嚴格倒影的情況下,主題和倒影的節奏開始搖晃,并不同時出現。主題第三次出現,縮減為七小節,相較其第二次出現將音區拉的更低了,前三小節進入了小字組的音區,后四小節將其提高八度又重新演繹了一遍,前后呼應。這次的持續低音變成了#F(軸心音),高聲部為#F伊奧尼亞,低聲部為#F弗里幾亞調(如圖5)。低聲部雖為高聲部的倒影,但是其間出現了多處休止,出現了間歇性的倒影的情況。主題與倒影的差別越來越大,這點通過節奏的變化來體現,但是最后的結音卻由之前的八度變為了同度。在變化中又體現了統一。主題第四次出現,是一個11小節的樂句,將主題的后四小節在高八度上進行了一次重復。持續音(調中心)回到了bB上,在調性上與主題第一次出現達到了很好的呼應效果,但是在倒影上卻發生了變化,低聲部的倒影并不是和高聲部同時出現,而是晚了一拍才出現,就像水波劇烈晃動,主題和倒影不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上,先后出現,且在樂句結束處并未保持嚴格的倒影,而是出現了半音化的進行。最后的結束音也不是同一個音,主題還是在bB上,倒影卻結束在bA上,與主題形成了大二度,也為尾聲的進行,做了很好的鋪墊。尾聲體現出了將主題與插部融合的特點,高低聲部的持續音不再是一樣的了。低聲部還是繼續運用bB為持續音,但是出現了半音化的進行A-bA-G-#F,并在不同高度上進行重復。而高聲部的持續音變為了bC(B),與低聲部的持續音形成了小二度的關系,正如之前每個主部與插部的持續音相差小二度一樣,在尾聲的時候,這個小二度也體現了他們的有機統一(見譜例2)。高聲部出現的C-D-bE-F也運用了移位的方法在不同高度上重現。尾聲中,主題和倒影的節奏也沒有完全統一,相差一個八分音符,兩個聲部的倒影并不嚴格,后正如鏡子中扭曲的倒影一樣,最雖然結束在bB上,但是兩個聲部的音卻由開始的一個八度變為了兩個八度,表現出了主題和倒影之間越來越遠,越來越模糊的影像。(二)本作品的結構和調式調性分析結果巴托克是近現代最早應用雙調性的作曲家之一,他在1908年寫作的《小曲》(Bagatelle)中已應用了雙調性。在這首作品中的插部,巴托克也采用了雙調性的創作手法,與主題的雙調式形成對比。第一插部,以B為軸心,高聲部以#D為中心音,低聲部以G為中心音,與軸心都相隔大三度,由于他們的同時進行,在音響上形成了一個增三度的和弦(見譜例3)。高聲部旋律是由B-#C-#D-E構成的四音列,低聲部是由B-AG-#F構成的四音列,他們都與軸心B形成大二、大二、小二度,音列上是嚴格的倒影關系。上聲部是一個#D弗里幾亞調,低聲部是G伊奧尼亞調,形成雙調性(如圖6)。第二插部,上方聲部是一個以F為中心的bE-F-G-bA-bB的五音列,下方聲部是以bD為中心的bE-bD-bC-bB-bA的五音列。他們都是以bE為軸心,其中心音與軸心形成大二度的關系(見譜例4)。這一插部的節拍并沒有變化,但是卻出現了許多重音記號,重音都是出現在最高音和最低音的位置,由于重音的出現,就打破了原來2/4的強弱規律,給人聽覺上的感受是出現了變節拍,這一設計與主題的變節拍是有交集的。高聲部可認為是F多利亞調式,低聲部為bD多利亞,形成雙調性(如圖7)。第三插部,內聲部運用G作為持續音(軸心),上聲部是G-A-B-C-D構成的G伊奧尼亞,低聲部是G-F-bE-D-C構成的c愛奧尼亞調式(如圖8)。高聲部的軸心音與中心音合而為一,與主題中的軸心即調中心音采用了同樣的方式,預示著尾聲部分會將主題和插部融為一體。兩個調式中心音構成純五度。這一插部的音區變高了,且高低聲部以錯半拍的形式形成倒影對位,延續了主題三節奏的創作手法,但是在音調上避免了許多不協和音的碰撞,旋律比較協和。最后結束在G和A這個大二度上,且左右手的音區越來越遠,越來越強,引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