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小題狂刷21 種群和群落 新_第1頁
生物 小題狂刷21 種群和群落 新_第2頁
生物 小題狂刷21 種群和群落 新_第3頁
生物 小題狂刷21 種群和群落 新_第4頁
生物 小題狂刷21 種群和群落 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1學必求其心得,業必貴于專精PAGE小題狂刷21種群和群落刷基礎1.如圖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A.甲、乙兩種群的增長曲線均為“S"型曲線B.t2~t3時間段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時種群密度對乙種群的制約作用大于t4時D.甲種群數量最大的時刻為t2,乙種群為t4【答案】Dk2.如圖為某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K1為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b點時某種因素的改變使環境容納量由K1變為K2。下列導致K1變為K2的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A.該種群的天敵大量遷出B.該種群遷入了大量同種個體C.氣候條件發生了改變D.該種群生物的營養級降低【答案】B【解析】由圖可知,該生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由K1增加到K2,說明環境條件變得相對更適宜、更有利于該種群生物生活。A項,該種群的天敵大量遷出,有利于該種群數量增加;B項,由于K1是長期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時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遷入大量同種個體不會影響K1的變化;C項,氣候條件發生變化,可能更有利于該生物的生存;D項,該種群生物的營養級降低,獲得的能量增加,使該生物的環境容納量增加。3.為了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某同學據表完成了有關實驗.下列有關該實驗的說法,正確的是試管編號培養液/mL無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溫度(℃)甲10—0.128乙10—0.15丙—100.128A.該實驗遵循了單因子變量原則,只含有一個實驗變量B.計數操作時,應先往計數室滴滿培養液,蓋上蓋玻片后再鏡檢C.3個試管內的種群初始階段不可能都經歷了“J”型增長D.該實驗需要另設置對照實驗【答案】C4.南極冰藻是以硅藻為主的一大類藻類植物,長期生長在南極海冰區-2~4℃的環境中,其最適生長溫度為2℃。磷蝦主要以南極冰藻為食,企鵝主要以磷蝦為食。自1975年以來,磷蝦種群密度下降高達8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南極冰藻組成了一個種群B.企鵝種群密度也會隨著磷蝦種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極冰藻、磷蝦、企鵝與該海冰區的其他生物組成群落D.-2~2℃范圍內,隨著溫度升高南極冰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增大【答案】A【解析】南極冰藻是以硅藻為主的一大類藻類植物,不是同種生物,因此生活在南極海冰區的南極冰藻不構成一個種群;企鵝主要以磷蝦為食,因此企鵝種群密度也會隨著磷蝦種群密度下降而下降;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為群落,因此南極冰藻、磷蝦、企鵝與該海冰區的其他生物組成群落;-2~2℃范圍內,隨著溫度升高,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增強,導致南極冰藻的光合作用強度增大。5.某高級中學遷入新建校園14年,校園中鳥綱鵯科動物白頭鵯在14年間的種群增長速率如表所示。據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長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這14年中白頭鵯種群的數量呈“J"型增長B.第12年時白頭鵯種群的年齡組成為衰退型C.研究時用樣方法調查白頭鵯的種群密度并經計算得出表中的數據D.白頭鵯在該中學的環境容納量約為第8年時白頭鵯種群數量的兩倍【答案】D6.某山坡25年前因發生火災而焚毀所有樹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員調查了該區域的幾種主要樹種不同年齡級的株數,結果如下表。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樹種樹齡赤楊櫟樹松樹杜鵑1~2021023~4215025~6512037~8810519~101277311~1220411313~1425213415~1619010117~181405319~20903221~224021A.山坡上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了該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成分B.山坡最早出現的樹木是櫟樹,在25年間其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C.最先受到環境制約而停滯增長的是松樹,種群密度最大的樹是赤楊D.被火災焚毀的山坡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物種豐富度逐漸變高【答案】C【解析】山坡上所有植物、動物、微生物組成了該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缺少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錯誤;由表格分析可知櫟樹的最大樹齡為13~14年,櫟樹是山坡最晚出現的樹木,B錯誤;松樹沒有5~6年以下樹齡的個體存在,故其最先停滯增長,由表格數據分析種群密度最大的樹是赤楊,C正確;被火災焚毀的山坡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D錯誤。7.下表為某森林生態系統中兩種群種群密度的變化情況,下列分析最準確的是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種群456051201970乙種群012043106600A.甲種群因缺乏可遺傳的有利變異而滅絕B.乙種群發生了初生演替C.乙種群在第八年達到K值D.甲、乙種群之間存在著捕食關系【答案】A8.如圖是“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A裝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B.B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C.A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D.用B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用B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9.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種的蝌蚪,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四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種蝌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三種蝌蚪的存活率如圖,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三種蝌蚪的競爭結果可能受捕食者影響C.無捕食者時蝌蚪的種間斗爭可能導致乙消失D.無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數量呈“J”型增長【答案】D蚪的競爭關系可能受捕食者影響.無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數量呈“S”型增長。10.如圖表示一個種群在某環境中的數量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該種群的增長為“S型"增長,e點時種群的出生率為0B.該種群在c點時的增長速率最快,此時的生存阻力最小C.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克服環境阻力生存下來的個體數量D.a、b、c、d點時的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自然增長率大于0【答案】D【解析】該種群的增長為“S型"增長,e點時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種群數量穩定,A項錯誤;該種群在c點時的增長速率最快,之前的生存阻力較小,此后的生存阻力增大,B項錯誤;圖中陰影部分表示克服環境阻力被淘汰的個體數量,C項錯誤;a、b、c、d點時的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自然增長率大于0,D項正確。刷能力11.如圖表示銅污染對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兩種水蚤的影響。在圖a和圖b中,虛線左側曲線表示它們在含銅濃度分別為10μg/L和30μg/L的培養液中的水蚤數目變化情況,虛線右側曲線表示它們在無銅的適宜培養液中的數量變化情況。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在有污染的情況下,乙優勢明顯;在無污染的情況下,甲優勢明顯B.在銅污染程度加大的情況下,乙的優勢更明顯C.環境改變可改變兩種生物之間原有的種間關系D.環境改變可改變生物之間原有的生態優勢關系【答案】C變的,D正確。【名師點睛】解答時可以從對含銅濃度分別為10ug/L及30ug/L的培養液水蚤心率的影響和無銅的適宜培養液中的數量變化情況進行分析解答.12.下面是某生態系統的三個圖形,圖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圖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營養級,屬于一個種群B.調查圖1中的戊和庚的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C.當丙剛遷入到這個生態系統的短期內,數量變化可能如圖2中的曲線XD.若圖2中的曲線Y代表的是該生態系統中丙的數量變化,則b點對應的是圖3中的t2時刻,此時可適當捕獲【答案】C【解析】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由于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所以盡管甲和乙均代表的是第二營養級,但它們不屬于一個種群,A錯誤;圖1中的戊是生產者,調查其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樣方法,B錯誤;當丙剛遷入到這個生態系統的短期內,由于資源充足,缺少天敵,所以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C正確;若圖2中的曲線Y代表的是該生態系統中丙的數量變化,則b點對應的是圖3中的t1時刻,此時增長速率最大,D錯誤.刷真題13.(2017?新課標Ⅲ卷)某陸生植物種群的個體數量減少,若用樣方法調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將樣方內的個體進行標記后再計數B.進行隨機取樣,適當擴大樣方的面積C.采用等距取樣法,適當減少樣方數量D.采用五點取樣法,適當縮小樣方的面積【答案】B①計數原則:同種生物個體無論大小都要計數,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相鄰兩邊及頂角上的個體。②取樣原則及方法:隨機取樣;樣方大小適中:喬木100m2、灌木16m2、草本1m2;樣方數量不宜太少;一般選易辨別的雙子葉植物(葉脈一般呈網狀);常用五點取樣法(如圖1)和等距取樣法(如圖2)。14.(2017?新課標Ⅰ卷)假設某草原上散養的某種家畜種群呈S型增長,該種群的增長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若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禽,則應在種群數量合適時開始捕獲,下列四個種群數量中合適的是A.甲點對應的種群數量B.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C.丙點對應的種群數量D.丁點對應的種群數量【答案】D【解析】要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畜,則需要讓該種家畜種群數量保持在K/2水平,這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快,由圖可知,甲、乙、丙數量沒有達到K/2,丁超過K/2,選擇丁點可以使每次捕獲后,家畜種群數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長速率,故選D。15.(2017?海南卷)加強管理后,某自然保護區中過去難覓蹤跡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動物種群得到了恢復。數年后,出現了保護區中的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經常到保護區外的農田中采食的現象.針對該現象,下列敘述最為合理的是A.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忠實朋友B.該現象說明人與野生動物形成了和諧相處的關系C.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正在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D.該現象說明該種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大,種內競爭增強【答案】D【解析】保護區中的某種大型食草動物經常到保護區外的農田中采食,破壞糧食作物,不能說明野生動物是人類的忠實朋友,以及人與野生動物形成了和諧相處的關系,A、B錯誤.該現象說明野生動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覓食,不是積極地尋求人類的幫助,C錯誤。該現象說明該種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大,種內競爭增強,保護區內資源不足們,需要外出覓食,D正確。【考點定位】種群數量變化【名師點睛】明確種群數量變化會導致種內競爭,而環境資源有限是解題關鍵。16.(2017?海南卷)在某一農田生態系統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解釋是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互相抑制的競爭關系【答案】D蟲A之間不存在相互抑制的關系,D錯誤。【考點定位】群落結構【名師點睛】沒注意到害蟲和植物之間不會存在競爭關系是做錯該題的主要原因.17.(2017?江蘇卷)某小組開展酵母菌培養實驗,下圖是搖瓶培養中酵母種群變化曲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培養初期,酵母因種內競爭強而生長緩慢B.轉速150r/min時,預測種群增長曲線呈“S”型C.該實驗中酵母計數應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D.培養后期,酵母的呼吸場所由胞外轉為胞內【答案】B【解析】培養初期,酵母菌數量少,種內競爭弱,由于起始數量少,則生長緩慢,A錯誤;由于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有限,轉速150r/min時,可預測種群數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對穩定,呈“S"型增長,B正確;培養液中酵母菌的計數應采取血細胞計數法,C錯誤;酵母菌的呼吸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D錯誤。【考點定位】酵母菌培養,血細胞計數板。【名師點睛】本題主要考查酵母菌培養的實驗,要求學生根據曲線圖理解酵母菌在不同時間變化的原因。18.(2017?北京卷)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氣降水.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學知識所作的合理推測是A.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B.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C.森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D.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答案】A受酸雨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考點定位】種群,群落【名師點睛】充分利用題目信息“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判斷出酸雨對楝樹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樟樹是正確解答該題的關鍵。19.(2017?江蘇卷)下列關于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敘述,正確的是A.調查草地某種蜘蛛種群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