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_第1頁
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_第2頁
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_第3頁
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_第4頁
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長湖開發利用現狀及功能定位1.1長湖開發利用現狀長湖承擔洪澇調蓄、水資源供給、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維持等多種公益性功能,同時具有漁業、航運、旅游等多種開發功能,在長湖流域乃至整個四湖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1.1洪澇調蓄長湖屬于崗邊湖,處于丘陵和平原的交界地帶,自然匯流面積2265.5km2,另有974.5km2的澇水可經劉嶺閘人工匯流至長湖調蓄。長湖正常水位30.5m,50年一遇洪水位33.5m,可調蓄澇水4.62億m3。長湖及其庫堤是四湖流域的重要堤防,是確保兩區(荊州區、沙市區)、三縣(潛江縣、江陵縣、監利縣X一市(洪湖市)三百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防洪屏障,在抗御歷年的洪澇災害中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長湖在歷次大暴雨事件中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1980年7月16日至8月中,四湖流域上區發生了連續3次比較集中的暴雨,荊州站半個月降雨537.3mm,荊門站半個月降雨295.5mm,長湖水位從7月16日的31.52m迅速上漲至8月13日的33.11m,蓄澇約2.3億m3;1983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持續一個多月連續降雨,荊州站降雨量約452.5mm,荊門站降雨量約474mm,長湖水位從6月11日的29.66m上漲至7月18日的33.22m,蓄澇約4.8億m3,尤其7月4日至7月5日,長湖水位上漲近0.4m,蓄澇效果明顯;1991年6月30日至7月10日,荊州站降雨量約369.4mm,荊門站降雨量約196.7mm,長湖水位從6月30日的30.09m上漲至7月13日的33m,蓄澇約4億m3;1996年,長湖水位兩次達到高峰,第一次為7月23日,水位高達33.01m,第二次為8月8日,水位高達33.26m,整個汛期滯蓄澇水超過4億m3。1.1.2水資源供給四湖流域上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長江、漢江等豐富的過境客水為四湖流域上區的大部分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提供了安全保障。但部分地區受地域、經濟和技術等條件限制,需以長湖為灌溉和供水水源。長湖正常水位下蓄水量為2.7億m3,目前部分地區水質為W和V類,部分地區水質達到III類及以上,是長湖附近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1、 工農業生產用水目前,長湖流域工業基本沿江或沿河布置,其工業用水基本取自大江或流域內大河,而基本無以長湖為水源的工業企業。農業用水中以長湖灌區、朱拐灌區為最大的用水戶,其余為長湖周邊一些零星灌溉用水。長湖灌區位于沙市境內,灌溉面積10.53萬畝,主要以新陽橋、楊林口等17座涵閘從長湖取水;朱拐灌區位于潛江境內,灌溉面積6.7萬畝,主要通過朱拐閘從長湖取水。2、 生活用水四湖流域上區集中式供水水源以地表水為主,少量地下水。長江、漢江沿岸的集鎮多以長江和漢江為飲用水源,部分如距離漳河水庫較近的煙墩、掇刀、團林以漳河水庫為飲用水源,但長湖周邊的后港、拾橋、十里、紀山、毛李等鎮以長湖為唯一飲用水源,供水總人口繃.2萬人,而周磯、浩口雖然以田關河為水源,但需長湖對其水量進行補充,供水人口約6.8萬人。1.1.3水環境改善湖泊濕地系統在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上的強大功能使其被譽為“地球之腎”。湖泊中水與生物群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形成湖泊的強大自凈能力系統。自凈能力指水體受污染后,污染物在水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下,使污染物不斷稀釋、擴散、分解破壞或沉入水底,水中污染物濃度逐漸降低,水質得到改善或恢復的能力。湖泊具有的納污能力、污染物自凈能力,對改善區域環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1.1.4水生物基因庫長湖是我國淡水生物天然的重要基因庫。長湖分布有魚類78種,鳥類29種(冬季),獸類13種,兩棲類6種,爬行類12種,有浮游動物44種,底棲動物15種,有高等水生植物101種(變種),浮游植物27屬。因此其在動植物組成上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代表了長江中游地區濕地生態系統的物種特征,是中國湖泊水域生物多樣性的典型地區。1.1.5水產養殖長湖淡水資源豐富且雨熱資源與魚類生長同季,具有傳統的養殖技術和悠久的漁業歷史,是我國淡水資源的發祥地之一,水產種質豐富。目前,長湖的養殖主要采用圍網養殖模式,現有以湖為生的漁民或兼業漁民近0.8萬人,養殖面積10.5萬畝。1.1.6航運通道長湖自古迄今均是沙洋、荊州通江達漢的黃金水道。四湖流域上區河渠縱橫交錯,水運條件優越,航運網四通八達,是湖北省內河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較大的通航支流有拾橋河、太湖港、田關河3條,上區的“漢江-新城船閘-西荊河航道-魯店船閘-長湖-習家口船閘”為江漢航線和內荊河航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腹地內的工礦原料、工業產品、農副產品及生活物資的調運和腹地對外物資交流任務。1.1.7旅游景觀長湖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民風樸實,是一處天然的生態旅游、度假休閑區。長湖沿岸是楚文化的發祥地,荊州古城、楚都遺址均座落于此,紀山等地分布有大片楚墓群,出土了震驚海內外的郭店竹簡和中國第一女尸,是宣揚國粹、進行愛國教育的好去處。長湖的旅游目前基本處于待開發狀態。1.2長湖功能定位1.2.1國家法規、規范對長湖功能的影響1、水源涵養功能增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各大中城市需建立特枯年或連續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儲備,規劃建設城市備用水源,并應根據當地水資源條件,制定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的應急預案。當前,四湖流域上區的大中城市荊州和潛江分別以長江和漢江為飲用水水源,水源較為單一。若兩江突發污染。必將造成城市飲水困難。根據儲備水源要求,環顧荊州和潛江兩市的水資源條件,以長湖作為備用水源是荊州市最佳方案,而潛江市意以田關河為備用水源。由于田關河是長湖的排水通道,田關河的水大部分來自長湖,因此,以田關河為備用水源實則是以長湖為備用水源。2、水環境控制功能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包括備用的和規劃的)都應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根據相關水功能區劃成果,長湖屬于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其水質基本項目值不得低于GB3838-2002中的III類標準。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排放的廢水量逐年增加,盡管各地政府加大了對廢污水排放的監管力度,但仍遠遠超出長湖環境容量,與國家大力提倡的“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理念相去甚遠。1.2.2經濟社會發展對長湖功能的影響1、旅游度假功能增強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度假需求越來越旺盛。為順應民意、迎合需求、發展經濟,長湖沿岸各縣市、鄉鎮競相制定了各種以長湖為背景的旅游規劃,全力突出古遠、深邃的意境,演繹楚飲食、禮儀、軍事、服飾、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使景區集娛樂、觀賞、休閑、體驗于一體,讓游人充分享受江漢平原湖區的綠色天然景觀,欣賞人水和諧的壯美畫卷的同時,感悟古楚文化的神韻,弘揚民族歷史文化精神。2、 調洪蓄澇功能增強長湖沿岸受長湖保護的城鎮均是荊州、沙洋、潛江等市的經濟發達區、人口財富聚集地,如荊州城區、紀南鎮、后港鎮、毛李鎮等。荊州城區是湖北省中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在湖北省的地位越來越受人矚目,而后港、毛利等鎮更是沙洋經濟發展的明星鎮,對沙洋縣意義非同一般;同時,長湖保護著荊州古城、楚都遺址、紀山古墓群,甚至中下區的龍灣遺址等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遺產,而歷史文化遺產對人類的價值正在不斷攀升,因而防止其被洪澇破壞顯得尤為重要;隨著長湖旅游度假功能的進一步開發,旅游安全得到廣泛重視,要求長湖的洪澇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此外,荊州境內鐵路、高速公路干線大多橫穿或平行且靠近于荊沙河、太湖港、廟湖或龍會橋河等,而相關規范對保護公路、鐵路的防洪堤的防洪標準要求較高。所以,隨著保護人口增多、保護對象重要性和價值增加,長湖的防洪壓力不斷增大,調洪蓄澇功能不斷增強。3、 內河航運功能增強內河航運作為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量大、成本低、污染少的優勢,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環保運輸,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大力發展長湖內河航運系統,能有效緩解了大宗物資運輸壓力,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為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服務,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道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湖內河航運功能將增強。1.2.3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長湖功能的影響1.2.3.1大型水利工程對下游河道水位的影響1、三峽樞紐工程對長江水位的影響(1) 三峽樞紐工程概況三峽樞紐工程壩址位于湖北省夷陵區三斗坪鎮,距下游宜昌市約40km,距沙市二郎磯水文站約207k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0萬km2。水庫正常蓄水位175m,總庫容393億m3;水庫防洪限制水位145m,相應庫容171.5億m3,防洪庫容221.5億m3。水庫建成后可使下游荊江河段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2003年6月三峽水庫開始蓄水初期運行,整個樞紐將于2009年全部建成投產。(2) 三峽樞紐工程對下游河道水位的影響根據《四湖流域綜合規劃》,考慮三峽水庫的調度運行和河床沖刷下切的疊加影響后,壩址以下沿江控制站(包含沙市站)水位變化規律如下:1) 多年平均水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呈不斷下降趨勢;2) 春灌4月份平均水位下降幅度較大,從1.27m逐步增加至3.1m;3) 5月份因三峽水庫汛前加大泄量,除監利、螺山兩斷面水位仍下降外,其余各控制站平均水位在各水平年略有所升高;4)10月份受三峽水庫蓄水影響,水位降幅也最大,最高可達5m。該變化規律是基于三峽水庫于9月底、10月初開始蓄水而得到的結論,但當前三峽水庫的初始蓄水日期提前,水位最大降幅時間預計也會有所提前。此外,壩址以下河道流量變化情況為:枯水期略有增加,枯水期末、汛初增幅較大,而汛末、蓄水初期河道流量將大幅度減小。2、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東荊河水位的影響(1)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概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陶岔閘引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并兼顧沿線生態環境和農業用水。同時為減少中線從丹江口水庫調水后對漢江中下游的影響,修建引江濟漢等四項生態建設工程。工程于2003年開工,初期于2010年完工,后期預計于2030年完成。(2)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下游河道水位的影響根據《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復核報告書》,調水后丹江口水庫下泄總水量減少,漢江中下游干流天然河道水位呈下降趨勢。下降程度與丹江口水庫調節運用有直接關系。初期規模與實際運用期相比,沙洋、仙桃等河段各水平年月平均水位略有下降或持平。后期規模與實際運用期相比,沙洋河段由于受興隆樞紐、引江濟漢等治理工程的影響,多年平均水位反而上升;仙桃河段受引江濟漢工程補水作用,水位略有下降,但最枯30天平均水位有所上升。3、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綜上,三峽樞紐工程將造成荊江河段水位下降,南水北調中期工程的建設將造成湖北境內漢江河道水位的下降,而東荊河作為漢江的支流,其水位也隨之下降。河道水位流量的下降不但造成自身水環境容量的降低,而且將造成下游沿岸水資源的緊缺。水位的下降將導致下游河道原有部分灌溉取水閘、站難以滿足沿岸工農業用水水位要求,閘站引水流量減少,甚至根本引不到水,而另一方面水位降低將增加沿江電灌站的揚程,使得提水流量減小和運行費用增加。1.2.3.2長湖灌溉供水功能的增強1、 三峽樞紐工程對引江灌區的影響根據《四湖流域綜合規劃》研究結論,三峽樞紐工程的興建,四湖流域的引江灌區觀音寺、顏家臺、一弓堤、西門淵、何王廟、王家灣、北王家、三洲連垸、石首江北和監利大垸農場等10個灌區的灌溉保證率將因引水不足而有所降低。其中面積較大的觀音寺、何王廟和西門淵3個灌區影響最為明顯,現狀3個灌區的灌溉保證率分別為41.9%、41.9%和16.1%,至2052年分別降為19.3%、3.2%和3.2%。灌溉期4月份和10月份因水位下降明顯,對灌溉引水條件的影響也最大。10個引江灌區2009年、2022年和2052年4月份因三峽工程增加的缺水量依次為762萬m3、932萬m3和1217萬m3,10月為1312萬m3、1446萬m3和1708萬m3。2、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四湖流域內灌區的影響四湖流域以漢江和東荊河為灌溉水源的灌區有趙家堤灌區、興隆灌區、監利隔北灌區、洪湖隔北灌區。其中趙家堤灌區和興隆灌區處于興隆樞紐上游,受興隆樞紐水位抬升作用的影響,趙家堤閘、興隆一閘和興隆二閘引水量基本能得到保障。監利隔北灌區通過謝家灣閘、北口閘、南木廟提灌站等水源工程從東荊河取水,洪湖隔北灌區主要通過東荊河上的郭口閘、施港閘、萬家壩閘、白廟閘、中嶺閘5座涵閘從東荊河取水。東荊河受漢江水位影響,年內部分時段水位將有所下降,枯水期水位總體變化不大,且監利隔北灌區和洪湖隔北灌區分別可以通過新溝泵站從總干渠提水和高潭口泵站的西灌閘從洪湖取水。因此,漢江、東荊河水位的下降對四湖流域內的灌區影響不大。3、長湖對引江灌區的作用經過多年建設,四湖流域已形成了由引水和內部蓄水相結合的灌溉系統,但受外江水位季節性變化的影響,如春季水位低,沿江涵閘引水困難,夏季外江水位常高出堤防警戒水位,涵閘引水受到限制等,常引起春旱和伏旱,尤以春旱最為嚴重。隨著三峽樞紐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興建,四湖流域外江水位有不同程度、不同時段的降低,尤其春灌將更加困難,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或尋找替代水源。10個引江灌區中,三洲連垸、石首江北和監利大垸農場3灌區位于四湖流域外垸,其水源為長江,無其它替代水源。其余灌區受制于地形條件,可以鄰近湖泊或干渠為替代水源。經《四湖流域綜合規劃》初步論證,主隔堤以上觀音寺、顏家臺和西門淵三灌區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從長湖取水,尤其觀音寺灌區,可以實現從長湖自流灌溉。1.2?3?3長湖生態環境功能的增強長江、漢江、東荊河水位的降低,不但對自身水環境容量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對四湖流域內部湖泊、河渠的水環境容量也造成不利影響。水位的降低造成引水困難,引水量下降,增加四湖流域灌區從內部取水幾率,導致四湖流域內部湖泊、河渠的過水量減少,從而降低了水環境容量。長江、漢江、東荊河水位降低后,若發生突發污染事件,長江、漢江可分別從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的放水沖污,但東荊河為漢江支流,且距離丹江口水庫較遠,不但涉及跨流域的南水北調工程,沿途涉及的城鎮也較多,各方面協調難度較大。近兩年東荊河發生的突發污染事件,當地政府因地制宜以長湖為水源解決了東荊河的突發污染事件。2008年2月25日,東荊河監利新溝以上河段發生“水華”,長湖5天應急調水5000萬m3;2009年1月29日,東荊河仙桃河段發生“水華”,長湖3天緊急調水約3000萬m3。兩次調水均有效遏制東荊河“水華”的擴散并改善了東荊河水質,充分證明長湖對處理類似事件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用后,東荊河發生“水華”的幾率會增加,長湖的作用會更加明顯。現狀條件下,長湖、洪湖、總干渠、西干渠水質均達不到水功能區劃的要求,尤其總干渠上段和西干渠上段水質為劣V類。采取污染的常規防治措施不但治理成本高,且效果也難以得到保證。引水沖污是目前治理湖泊、河渠污染的最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