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空與靜解讀王維詩中的禪意摘要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融合,禪宗的出現對唐代文人影響頗大,出現了以王維為代表的富有禪意的詩歌。在王維一生的經歷中,他注重習佛修禪養性,這樣的行為習慣所帶來的影響慢慢滲透在他的詩歌中。王維以禪入詩,也是文學史上不爭的事實。本文主要從王維詩歌中大量采用的“空”“靜”意象入手解讀其中所蘊含的禪意。關鍵詞:王維;詩歌;禪;意象;解讀;AbstractWiththespreadandintegrationofBuddhisminChina,appearedofZenwhichhasgreatinfluenceonthewritersintheTangdynasty,therehasbeenfullofZen,representedinWangWei'spoetry.OnWangWei'slifeexperiences,focusingonpracticingBuddhismmeditationoffersmanybenefits;ithadaprofoundinfluenceonhispoetry.ThispapermainlyexplainstherealmeaningofZenfromtheimageof“emptiness”and“stillness”,whichiswidelyusedinthepoetryofWangWei,Keywords:WangWei;Poetry;Buddhist;imagery;interpretation;目錄TOC\o"1-3"\h\u引言: 2一、佛教東漸 2(一)佛教與中國文化―――禪宗 2(二)禪學與詩―――禪詩 2二、王維的禪詩 3(一)王維的佛緣 3(二)王維詩歌創作風格的轉變 4(三)佛理對王維的影響 5三、王維的禪意詩 5(一)以禪喻詩 5(二)“空”與“靜”的意象解讀 61. “空山”、“空林”意象 62. “靜”的意象 8結語: 10參考文獻: 11引言:佛教東傳進入中國后,分為多個宗派,其中與文學的交融體現在禪詩方面,它不僅僅是在詩歌內涵上的填充,更是對當時詩人的一種精神內修,以王維為代表。解讀王維詩中的“空”、“靜”禪意,首先要從佛學的發展、影響說起,因為這是一個不能忽略的時代大背景。其次要從王維的生平經歷談起,這是他禪詩產生的原因,也是他所寫意象的一種反映。一、佛教東漸(一)佛教與中國文化―――禪宗隋唐時期的中國佛教如雨后春筍般的滋生出來。禪宗之禪學蓋始自達摩楞伽禪。達摩系是中國禪宗之初祖,后人多為延襲達摩系,之后分化為南北二宗,其中北宗日趨衰落,南宗的代表人物是惠能。由于惠能對禪學上進行了改革創新,故稱為“禪宗六祖”。佛教的哲學和藝術與華夏文明交融并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豐富了本土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而且形成了許多帶有中國色彩的宗教流派。佛教與中國哲學的相結合。傳統的中國哲學是有神論和無神論的爭執,而佛教的到來使本來充滿爭執的局面變得更加錯綜復雜了,禪宗的哲學主要是臆造一個只存在與意識中“西方極樂世界”來否定人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這與印度佛教的思想產生了分歧,而宋代以來,不論是程朱道學、程灝心學,還是后期王陽明心學,這些都是在吸收了禪宗的哲學上形成的,在唐之后的中國哲學中都有著佛理的影子。中國古代詩歌在佛學的熏陶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從素材來看,描繪佛教的詩文舉不勝舉,眾觀全唐詩,五萬首唐詩中就有十分之一佛教有關。就藝術風格而言,佛教追求一種“韻外之致”“言外之意”。這樣的韻味在王維的詩歌中隨處可見。就詩歌理論而言,唐宋之后流行以禪論詩,認為“說禪作詩,本無差別”[1],于是有了許多和尚詩人,被記載為“詩僧”。(二)禪學與詩―――禪詩從東晉開始古詩與佛教就有了聯系。魏晉時期的“玄言詩”佛學般若學而發展,并在南北朝的時候被“山水詩”取代了。山水詩以謝靈運為代表,他也是一個佛教推崇者,在詩歌方面將佛理與山水相結合,并產生了深遠影響。自唐代起,中國古代詩歌與佛教雙雙進入了昌盛時期,這期間文人墨客與佛教交涉極深,就以李白、白居易、王維為典型。而崇佛最甚者非王維莫屬,更是取號為“摩詰”。二、王維的禪詩在群星璀璨的盛唐時代,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是非常難的,何況當時并不是一人獨大的局面,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不處于下風更是難上加難。這種情形下,詩論家對王維仍有這樣的描述“唐無李、杜,摩詰便應首推”[1]。杜甫也曾對王維表達仰慕的情感,稱他“中允聲名久”,王維的朋友苑咸稱贊他是:“當代詩匠”[1],唐代宗更是贊他是“天下文宗”[1]。可見王維的詩歌不論是在同時代還是在如今都得到了很高的稱贊。王維是一個可以稱得上是全才型的俊才。他不僅僅在詩人這方面表現出眾,在繪畫、音樂、書法、佛學方面也是異常優秀。而他的多種大家身份的匯集,是在歷朝歷代都少有人相媲美的。在胡明先生的《關于唐詩——兼談近百年來的唐詩研究》一文中指出:“王維幾乎是唐代詩人中話題最多的一個”[2]。在他的眾多話題中,我們首先被吸引的就是他在佛學上面的建樹,王維與佛學的深厚淵源不僅為后世詩禪的融合確立了一種典范,更是導致了他被稱為“詩佛”。(一)王維的佛緣王維在很早的時候就熟知佛教,可謂是與佛早有結緣,他幼年喪父,是門第孤寒的士子。他的母親崔氏曾經“事師大照禪師三十余歲,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志求寂靜”[3]。王維所取的他稱“摩詰”二字就出自于居士“維摩詰”。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佛教廣為發展,文人習佛的風氣也很盛行,這樣的社會大潮流迅速的促進了文人與佛教交流。當時詩人習佛的動機原因有多種,王維一生接觸過不同派系的佛學思想。王維先開始來往的宗派是北禪宗。在他少年時代,由神秀、普寂等人所傳播的北禪宗在中原地區非常流行。由于其母是普寂的弟子,可以說早年的王維與北宗禪詩多有來往和“神交”。但到了后來與他聯系密切的是南宗,在惠能去世之后,南宗的影響慢慢超過了北宗。在一次神會上,王維向神會詢問怎樣達到解脫的修道之法,神會回答道:“眾生本自心靜,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的解脫”[1],王維聽后感受頗深,贊嘆神會:“此南陽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議!”[1]。由此,王維的思想也從北宗轉向南宗。此外,王維與嚴華宗、凈土宗及密宗僧人偶有來往,這都表明王維對于佛教的崇尚和對佛學的認真態度,他所涉及的范圍還頗廣,這有助于他所形成的獨特禪理。即使在晚年的時候,王維也不忘“長齋奉佛,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3]。(二)王維詩歌創作風格的轉變王維正值豆蔻華年時與弟弟背井離鄉,西行到達帝都,由于他滿腹經綸很快便得到達官貴族的喜歡,這對于他的仕途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唐代的科舉制中還存留著很多貢舉的色彩,就是需要有權勢有影響的人的推薦。很快便順利及第,一開始可謂是順風順水,在這幾年他出入于豪右親戚之門,這時期的作品多為應制之作不能反映出他的思想方面的成就,但不妨礙他才華的體現。不久之后王維的仕途開始走向了下坡路。從濟州到淇水載到崇山,這段漂泊的經歷使王維開始意識社會、政治所存在的問題。生活上的波折讓王維的思想開始成熟起來,與大多數被貶人士不同的是,他沒有過分的陷入消沉之中,而是更清楚了何為清明政治,何為應當堅守的公義。當他對現實有了更清楚和深刻的認識后,他萌生了隱居的想法,《偶然作》這組詩便由此而作。田園詩最早出現于《詩經》,發端于陶淵明。田園對于陶淵明來說是象征著他純真理想的凈土,是對理想的深刻寄托與反映。由于陶淵明與王維的志向不同,田園對于王維只是精神小憩的凈土,化解煩悶的樂土并沒有陶淵明田園中對精神凈土的深刻含義。王維的田園詩以豐富的筆法,描繪出農村生活的千姿萬態,讓人體會到田園風光是多么的清爽自由、美好生動,引人向往,令人流連。營造了一種輕松的氛圍,仿佛置身于其中就能化解心中所有苦悶,是一個精神的療養之地。開元二十三年之后王維開始踏上邊塞的仕途,不得不說大漠風光和邊塞的別樣風情使王維暫時忘記了政治上的爾虞我斗。這一時期,隨著王維眼界的開闊,他的山水詩大量增多。隨后,山水詩成為王維所創作的最多最好的詩體。山水詩是一種具有獨特的精神和內涵的詩體,山水詩所蘊含的是“自然之道”。王維的山水詩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兩個階段。前期他的山水詩以他過硬的功底和過人的才華,在繁復和簡淡這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中找到了專屬他的生動的詩境。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人可以將豐富的山水之景全部包容到筆尖,表達在詩句中。王維又善于創造意境,通過虛實結合,表達出意在言外的特殊情感。后期他將山水詩本身所蘊含的自然之道與佛教中的“空”“靜”聯系起來,揉捏出更具內涵深意的山水禪詩。(三)佛理對王維的影響談到王維禪詩所蘊含的禪理,我們不得不說到王維的精神世界。王維在不惑之年以后,愈加專心于習佛。對佛學有了獨特的見解與感悟,在后世被稱作“詩佛”。王維一生習佛,起初是因為社會潮流以及家庭的影響,但后來因為自身的原因,政治上的波折困苦,參佛便成為他安撫心靈的一劑良藥,佛教的種子也在他心里慢慢扎根了。在佛教的各個宗派中,禪宗具有一種特殊性,它自稱是“教外別傳”,不提倡讀經書和著經書;它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側重于“傳心”、“不立文字”;它還認為僧人不必外出求法,自修自悟,“識心見性”,“頓見真如本性”才是僧人應該做的[1]。這種主張是從大乘佛性論和中觀思想中提取出來的,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理論,但禪宗對這種思想的表達是特殊的,這也是禪宗為何符合一般士大夫的習慣而被政治所接受的原因。可以從很多士大夫身上看到習禪對中觀思想的深入體會。在習禪過程中,王維對中觀思想的體會也加深了。他尤其喜歡《維摩詰經》,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引用這篇經典佛經。他向往佛經中“不厭世間苦,不欣涅槃樂”[1]的境界。在他步入中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時就是以此為思想基礎,從中可以看出居士禪對他的影響,“無可無不可”、“身心相離,理事俱如”又能看出中觀思想對他的影響。南禪宗由“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發展到“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臥”[1]。雖說王維的習禪沒有到達這種地步,但他也到受南禪宗的影響,也提倡“坐禪觀心”。但事實上北宗對王維的影響更大、更深。在晚年時,他有了“晚知清凈理,日與人群疏”[3]這樣的感受。這與越來越日常化的習禪是不同的。三、王維的禪意詩(一)以禪喻詩從佛教典籍和詩歌的題材方面來說,這兩種不同的文體卻有很多相同之處。佛教典籍分為“長行”和“偈頌”,其中“偈頌”是一種帶韻律的短句,它體制嚴格,節律固定,與中國古代的律詩十分相似,所以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有許多僧人以“偈頌”的形式來改造律詩,或者直接以偈為詩[4]。唐以后,偈與詩之間的差距難以清楚的分辨出來,隨之出現了一批才華橫溢、境界高深的詩僧。他們的詩具有自然灑脫、信手拈來的特色,猶如一陣清風令詩人墨客心神向往,很多墨客參禪習佛,將自己所悟所得與自己的詩歌相結合,掀起“以禪入詩”、“以禪喻詩”的浪潮。王維被世人尊稱“詩佛”并不是空穴來風,在他的很多詩歌中都可以看出禪意。有意境的作品,能夠形成其特有的想象空間,給人一種發散思維的境更是能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心靈的意蘊。他對意境的描寫上有很深的研究,不論是詩體上的應用、還是意象上的表展現,都很生動巧妙。王維選擇的意象十分豐富,筆法又變化莫測,在他之前沒有哪個詩人能夠相媲美。只有常年沉浸在禪理的熏陶中,才能將意境藝術表達的如此出神入化。《壇經》上說:“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舍,不可染著,由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5];“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5]。世界萬物并非都是實有,都是相由心生。這些在王維表達他的詩歌藝術形象時多有體現。(二)“空”與“靜”的意象解讀王維寫的山水詩里大量寫入具有“空”、“靜”的意象,字里行間看似平常,但卻有著作者對禪的感悟和理解。禪宗的“空”是一種亦空非空的境界,佛教認為客觀的世界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所以他們更注重于主觀世界,強調“吾人主觀之外,實有客觀外界”[2]。王維對禪理的深悟在詩歌中多有體現,他頻繁的用到了“空”字。據數據表明,“空”字在創作中使用次數高達90余次。有“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汎前陂》);“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奉寄韋太守陟》);“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等。這不僅是王維寫作藝術的寫照,也說明了“空”的禪意已然深深融入王維的思想中,隨著王維情感的流露而自然的表現出來。清代詩人王士禛說是“句句入禪”。這種禪理詩不僅富有哲理和智慧,還具有深刻的辯證思維。1. “空山”、“空林”意象“空山”意象在王維的詩歌中詩是一種獨特的意象,它不僅僅能夠描繪出山的自然樣貌,它更能夠表達出作者“心王自在,萬有皆如。頂法真空,一乘不立。”[5]的超高禪悟。“空山”意象與王維的生平感悟相連,在王維創作的過程中悄然滲透在字里行間,形成了王維獨特風格的禪詩。如:“來不言兮意不傳,作暮雨兮愁空山。”(《魚山神女祠歌其二送神》);“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曙月孤鶯囀,空山五柳春。”(《過沈居士山居哭之》)。以下列舉我們所熟知的具有“空山”意象的詩,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在《輞川集》中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之一。在空曠的山林中能隱隱約約聽到從遠方傳來的人的低語。一抹光亮照射在青苔上,這一點點的光亮沒有驅散林間的幽深,反而在這點光亮中襯托出山林的深遠幽邃。從詩的表面來看,都是寫景,但從更深一面看,我們能發現作者已然將情融入這景中,這時而出現的聲響,時而出現的光點,所有景物都披上了朦朧的外紗,虛幻飄渺的景象正是佛教中“空觀”的體現。詩中的“空山”不是空無一人,死寂的荒山,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山是容器”,它容納了山川河流、蕓蕓眾生,是一座靜怡安寧的山,是一座充滿禪意的山。由寧靜到光亮,以輕語反襯寂靜,以光亮反襯昏暗,詩人用音樂和繪畫的技巧勾勒出優美的詩句,不經意間就流露出作者對佛禪意趣的追求。此時的“空山”意象已經不是簡單的空曠無人、去喧囂的意義,被作者賦予了更深一層“色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6]的禪意。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說:“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便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6]。沈德說此詩“佳處不在語言”。確實其中所蘊含的禪意已超越言語,這時的“空山”言外之意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秋來晚。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雨后黃昏下透著微微的涼意,樹隙有明月,石間有流水的清爽淡雅的山林世界。首句出現了“空山”意象,以此為主題,把現實中的景物與作者自己的性情融會起來,組成意味深長的詩句。“空山”意象寫出了雨后靜山的景色,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寧靜閑適、怡然自樂的心境。這種心境即是佛理中“無念”的照應。禪宗在吸收了老子的“無為”思想后認為“萬法本閑人自鬧”,認為想要悟道就要做到無心無求無事。這正是王維所追求的境界,世間的一切都緣起緣滅,任何事物不能夠跳出這個規律。王維也認為:“事物都有其因和緣,不必在意它的存在與否,一切皆空”[5]。在了無人煙的山林中,用山林的寂靜忘卻塵世間的煩惱,進入無我無念的境界。這里的“空山”也是禪理“無我者,即空也”的寫照。“空林”即“寂林”,它不像“空山”能展現出王維的超高禪悟,它更多的是體現王維自身的感情色彩,反映出王維的禪觀心態。物象沾染了王維的情感,呈現出寂靜冷清的感受,透露出“冷寂”的禪意。如:“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3](《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丘蘭若》);“鵲巢結空林,雉雊響幽谷。”[3](《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四聲依次用各六韻其四》);“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3](《送李太守赴上洛》);“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3](《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以《早秋山中作》為例,王維在這首詩中先用“無才”這樣自嘲的口吻敘說自己的不得志與再次歸隱山林的決心,又在后文中,王維以“寂寞柴門”這樣的景象說明了自己目前的狀態:獨自生活在山中,已經很久沒有人來訪了,所居住的院子沒有了生氣,空寂的山林中只有白云作伴。作者的抑郁不得志與空林獨云相照應,給人一種寂靜的感覺,作者在這種環境中細細品讀寂寞孤獨,體味寂靜禪心。通過“空林”意象的“境寂”達到自身的“心寂”。此處的“空林”意象便表達了“心與境同寂”禪意。從上面列舉的含有“空林”的詩句中,為們不難看出王維對“寂(空)林”意象的喜愛。他對空林的真切感受與佛教的寂滅思想密不可分。“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6]這樣超脫生死、不生不滅、遠離迷惑的世界對王維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已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6]王維唯有用佛教來撫平他內心的創傷,不禁發出“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的感嘆。正是有了如此體悟,禪意透過他的一言一行自然的流露出來,而空林意象在作者的感悟中表達了寂靜的禪意。2. “靜”的意象上文中王維投身于山林中,只為追尋那“空寂”之境,那空寂說到底是“靜”。他隱居在“靜”的世界,鐘情于“靜”的意象。有學者認為“靜”是打開王維詩歌的鑰匙,只有“靜”才能讓王維有如此深的禪悟。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從開始“靜”就為山林營造了一個非常安寧的背景,深林深邃、桂花飄零、飛禽鳴叫,不單是自然之景,也是作者內心的體悟。春天深夜的山林,作者從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空寂,隨之他的悟也從“靜”這刻開始了。人與景融為一體,詩人借助自然的物象獲得感悟,“落花”是憂傷、痛苦,心中的孤寂映射在這“靜空山”上。心中的憂傷只能用寂靜來撫平,這正是佛從心中求,不向心外的修禪態度。在這個修禪的過程中“我”的情緒,“我”的心靈已經慢慢淡出。錢穆在《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中認為王維是“將其個人完全投入此環境中而融化合一,而達于一種無我之境界。”[7]。王維在靜中擺脫自身的束縛從而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契合。虛化了我與自然的之間誰為主體和誰為客體界限,進入一個無我的妙境。這種我的存在不僅使作者在自然中尋得心中的安寧,還使得作者從自身中尋得寧靜的根由。后世給《鳥鳴澗》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7]。實際上佛學中的“靜”它是佛教宗教實踐中的一種宗教狀態。但在王維的詩中這種宗教態度早已被他轉化成了美學范疇融入他的禪詩中。空寂的靜夜下,作者坐禪觀照,體悟天地間的空靜之美。近人卞之琳有詩《斷章》,言“看風景的人在看我”[8],當屬古今同唱。在王維一生所創作的詩歌中“靜”字的使用次數是最多的。王維寫的“靜”可分為兩個角度來看:一是景靜,詩人置身在景物之外,仿佛鏡子般的靜觀景物,給予景物相對客觀的描述,向讀者們展示作者的所見所聞。二是心靜,這是指詩人內在的空靜,在對物象的靜觀中,詩人不斷在靜觀中感悟虛空靜靈,達到“無我”之境,“無我”之中蘊含超然空靈的禪靜情思,“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8]。“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3](《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夜靜群動息,蟪蛄聲悠悠。”[3](《秋夜獨坐懷內弟崔興宗》);“山靜泉逾響,松高枝轉疏。”[3](《贈東岳焦鍊師》);“寥廓涼天靜,晶明白日秋。”[3](《賦得秋日懸清光》)“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3](《冬晚對雪憶胡居》)寧靜的春夜,一切動物都停止了活動;天空寥廓環境清涼幽靜,秋天的太陽也格外明亮;空中飄灑的雪花使巷子格外寧靜,皚皚的積雪使庭院看起來廣闊清閑。從這幾句詩句里,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靜”的意象都渲染了空寂幽靜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里詩人內心的空靜得到展示,而佛教的“靜”即“空靜”。此處的“夜靜”、“山靜”、“天靜”、“巷靜”即是禪理“空靜”的寫照。在王維一生所寫的詩詞中,山水田園詩占多數。這些山水田園詩中往往都蘊含著禪理和禪趣,王維將他經歷與他的體悟相結合起來,形成了一個“不用禪語而含有禪理禪趣”[6]的藝術境界。王維這樣的創舉,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對佛理的熟識就能做到的,要將禪理融入思想,融入一言一行當中,成為一種無意識的存在,才能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從王維的心境成長歷程來看,他對禪學的通達是一個由深到淺的過程。表現在他詩風的變化和他在“空”、“靜”意境方面的理解。王維的人生是與佛禪思想是相接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合作合同范本供參考
- 2025安置房買賣合同書范本
- 2025全國合同范本
- 湖南省郴州市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4月綜合性模擬考試英語試題(含解析無聽力音頻有聽力原文)
- 廣東省廣州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
- 2025年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地區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含答案)
-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初中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道德與法治考試題(無答案)
- 環保設備融資租賃合同協議
- 電子軟件租賃合同協議
- 現價出售房屋合同協議
- 圖書館讀書會服務合同
- 排水工程(下)重點
- 基于STM32單片機的智能停車場車位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 《土地管理法解析》課件
- 大數據開發工程師招聘面試題與參考回答(某世界500強集團)2025年
- 養老院查房巡視管理制度
- 按摩店技師免責協議書
- 聲音與情緒管理
- 直播中控轉正述職報告
- 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標(2022年版)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