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復習題_第1頁
心理學史復習題_第2頁
心理學史復習題_第3頁
心理學史復習題_第4頁
心理學史復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學復習題()一、名詞解釋1.亞里士多德錯覺:亞里士多德做過一種簡樸的試驗:將中指和食指交叉重疊,然后將一小圓球放在兩指尖的中間,就會覺得接觸到的是兩個物體,這叫做“亞里士多德錯覺“。2.高峰體驗:在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中,高峰體驗是一種重要的概念。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臨時刻,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以產生這樣的體驗。馬斯洛在論述高峰體驗時認為:“這種體驗式瞬間產生的、壓倒一切的敬畏情緒,也也許是轉眼即逝的極度強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癡、歡樂至極的感覺。”3.理想化自我:象征著個體最喜歡擁有的自我概念,包括與自我有潛在關聯的、被個體賦予很高價值的感知和含義。4.原型:(聯絡集體潛意識)集體潛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原型,它是一種本原的模型,其他多種存在都根據這種原型而成形。它深深地埋藏在心靈之中,因此當它們不能在意識中體現出來時,就會在夢、幻想、幻覺和神經癥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體現出來。5.集體潛意識:榮格的人格構造理論。“集體潛意識”是人格構造最底層的無意識,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區別在于:它不是被遺忘的部分,而是我們一直都意識不到的東西。6.自我實現:馬斯洛在論述自我實現時,對自我實現進行了定義,并分析了自我實現的本質特性。他認為可以將“自我實現定義為不停實現潛能、智能和天資,定義為完畢天職或稱之為天數、命運或稟性,定義為更充足的認識、承認了人的內在天性,定義在個人內部不停趨向統一、整合或協同動作的過程”。7.超我:處在人格的最上層構造,即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小朋友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社會尤其是父母給他的賞罰活動中形成的,換言之,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它重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平常人們所說的良心,代表著社會道德對個人的懲罰和規范作用,另首先是理想自我,確定道德行為的原則。超我的重要職責是指導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而按至善原則活動。8.本真生活:存在主義者認為哲學的主線任務是要描述人的本質的存在。人的本質存在重要是指非理性的意識活動的“存在”,強調“生存”、“主觀性”、“自由”等心理狀態,才屬于人的本真狀態,即本真生活。9.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于頭腦中的,某些類似于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樸次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系的信息。托爾曼根據白鼠學習迷宮的試驗提出,動物學習不是在一連串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絡,而是在腦內形成了迷宮的格局,托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10.觀測學習:觀測學習是指人們僅僅通過觀測他人(楷模)的行為就能學會某種行為,又稱替代學習、模仿學習。班杜拉認為,即人的一切社會學行為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對他人示范行為及其成果的觀測學習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為,不必親身體驗強化,可提高學習效率。11.意識流:詹姆斯認為意識不是割裂的片段和靜止的狀態,而是整體的經驗和川流不息的歷程。12.詹姆二氏情緒說:先有影響個體的刺激,因刺激而引起生理的或身體的反應,因身體的生理變化而產生情緒。13.情感三維說:馮特認為對于感情的描述需要從三種維度才能做出有效的闡明:快樂-不快樂;緊張-松弛;興奮-沉靜。他認為情感的這三個維度是彼此獨立而不相似的,每種特定的情感都是由這三個維度以不一樣的方式組合而成的。14.生活風格:在阿德勒看來,每個人追求優越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個體所處的環境條件也千差萬別,從而導致每個人試圖活的優越的措施也迥然不一樣。阿德勒把個人追求超越目的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這是一種標識個體存在的獨特方式,是作為一種統一整體的自我在社會生活中追求體現的獨特方式。15.中介變量:環境變量(亦稱試驗變量或自變量)與行為變量(亦稱因變量)之間的關系不像行為主義者所說的S-R那么簡樸,兩者之間還存在著一系列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但可以根據引起行為的先行條件及最終的行為成果自身推斷出來的中介原因。16.宣泄療法:精神分析治療措施的一種,即引導病人就是把內心的不悅、苦悶傾訴出來,以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這種療法原為布洛伊爾所發明,后為弗洛伊德所采用。17.操作性行為:在沒有任何觀測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境的積極適應,由行為的成果控制。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如游泳、寫字、讀書等等。18.吝嗇律:即“節省律”,是指某種生物假如體現出某一行為,或具有某種心理活動,假如能用最簡樸的動機來解釋,就不用復雜的動機來解釋。即遵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則。19.自我效能感:即指個體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種行為的主觀體驗。20.無條件積極關注:指征詢者以積極態度看待來訪者,對來訪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光明面予以有選擇的關注,運用其自身的積極原因促使來訪者發生積極變化。三、簡答題:1.列舉馮特的著名美國學生答:霍爾、卡特爾、安吉爾2.列舉霍爾在心理學中的“第一”答:是美國第一種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人;是馮特的第一種美國學生;在霍金斯大學創立了美國第一種心理學試驗室;創立了美國第一家心理學期刊《美國心理學雜志》;組建了美國第一種心理學的全國性的學術組織;是美國心理學會的第一任主席舉例闡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構造之間的關系。答: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構造,遵照快樂原則;自我是在與現實接觸中分化出來的那部分人格構造,是人格中最理智、符合現實的部分,遵照現實原則;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從自我中分化出來的監督的自我,遵照至善原則。在人格的三個系統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相聯絡,互相作用,以動態的形式互相結合著。假如人格的三個系統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發展。不過,三者的行動原則是各不相似的,因此沖突是無法防止的,三個系統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時,個體往往產生焦急,導致神經癥和人格異常。簡述斯金納的行為原理及運用答:行為原理:操作性條件作用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規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分化強化操作性條件反射中的作用積極強化物和消極強化物;2.條件性強化;3.強化的程序應用:(一)教學機器與程序教學;(二)言語行為;(三)社會控制計劃5.簡述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答: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反對把人物化或者動物化,主張視人為一種完整的個體,是兼具自然性和社會性的開放的有機系統。人性是人的內在本質,而人的價值深嵌與人的本質構造之中。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倡導人性本善論和人性成長發展理論,在其代表人物中,馬斯洛羅杰斯都認為人類有機體內部具有“積極成長傾向”,它驅使有機體越來越完滿的發展。簡述羅杰斯的“來訪者中心療法”中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條件答:第一,意義性聯絡。強調彼此對于對方存在的意義。第二,來訪者處在不一致狀態,體驗到焦灼于脆弱。第三,治療者與來訪者保持一致,雙方都是真誠的。第四,來訪者收到無條件積極關注,治療者對來訪者體現出無條件的接受。這并不意味著治療者完全承認來訪者的行為,而是通過無條件接受到達深層治療。第五,同情行理解。治療者一般未來訪者的沒在構造當成自己的,通過言語與非語言行為體現對來訪者的理解,對于來訪者的陳說予以反饋,使來訪者有被人聽到被人理解之感。第六,來訪者必須知覺到治療者的同情性理解、真誠與積極關注,以便建立富有建設性的交流關系。7.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體系。答: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是把人作為一種整體來看待和研究,被譽為第一種沿著社會科學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系,是現代許多心理學思想的來源。其心理學理論重要包括:1、心理動力。把社會價值觀、人的社會性認為是行為的動力,用自卑與賠償、追求優越等概念來表述人類行為的動力特性。2、生活風格。個人追求優越的目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小朋友在5歲左右就基本形成了生活風格。小朋友的家庭關系、生活條件和經驗決定了小朋友此后畢生的生活特點。可以從三個途徑進行研究。(1)出生次序。(2)初期記憶。(3)夢的分析。3、發明性自我。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明自己的人格,根據經驗和遺傳而積極地建構自己的生活風格。4、社會愛好。是在社會環境中發展的。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原則。5、個體心理治療。重新組織病人的認知,改善病人的自我適應水平,增進他人積極的社會愛好。可以通過揭示病人的生活風格、提高病人的社會愛好的心理治療模式獲得。簡述柏拉圖的靈魂理論。柏拉圖把人的靈魂分等并與他的“理想國”的等級對應。靈魂分為理性、意氣和欲望。理性位于頭部,意氣位于胸部,欲望位于腹部橫膈膜與臍之間。理性用意氣控制欲望,如同哲學家用武士控制平民同樣。靈魂三級各執其事,各安其分,人就成為正義的人。9.新行為主義與古典行為主義有何不一樣?答:(1)大膽地使用以往被老式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整中的作用。(2)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人類的行為是以認知為中介的,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預測人類的行為,也可以通過變化人的認知來變化人類的行為,這是行為和認知結合的一種方面。行為和認知結合的另一種方面是,通過行為的變化也可變化人的信念、期待等認知過程。(3)強調自我調整的作用。老式的行為主義強調外在強化對行為的影響,忽視了“自我”在行為調整中的作用。新的新行為主義者則反對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假如行為僅僅由外部的獎勵或懲罰所決定,人就會像風向標同樣,不停地變化方向,以適應作用于他們的多種短暫的影響。(4)強調心理過程的積極與積極性。新的新行為主義者把心理過程當作是積極的、積極的,強調要把行為主義同建構論結合起來。重視以往經由學習而獲得的認知規則在對環境信息作出反應過程中的作用。10.為何說構造心理學從負面推進了其他心理學派的發展?答:由于機能主義反對構造主義研究意識的構造,主張研究意識的機能;行為主義反對構造主義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格式塔心理學反對構造主義研究意識的元素,主張研究意識的整體;精神分析則從研究意識轉向研究無意識。這些較晚發展的學派之因此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對構造主義所開創的心理學的深入改造。前進的運動往往需要某種反作用力,正是得于構造主義的觀點,才使心理學遠遠越過它本來的邊界而前進。簡述試驗心理學建立的自然科學前提。答: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定律、進化論)增進了試驗心理學的建立。簡述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答: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小朋友人格的發展是一種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次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小朋友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成功而合理地處理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使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性,發展健全的人格。分別是:(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1.5~3歲);(3)積極感對內疚感(3~6、7歲);(4)勤奮感對自卑感(6、7~11、12歲);(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1、12~17、18歲)。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處理危機、完畢任務的詳細教育措施,有助于教師理解不一樣發展階段的小朋友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用對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13.簡述霍妮的神經癥理論答:(1)基本焦急(basicanxiety)是指個體自出生后因受環境種缺乏安全和溫暖之影響所形成的無助感和恐驚感。絕大多數的父母,無法針對幼兒的身心需求設置有助于其成長的理想環境,甚至有諸多父母,對幼兒行為不是過度苛求,就是過度放縱,致使幼兒無法在充斥愛意與安全的環境中成長。由此可見,霍妮所指的基本焦急雖始自個體幼年,但與弗洛伊德所強調的以性欲力為基礎的個體本能論極不相似,她所指的基本焦急乃是起因于個體于他人的社會關系。(2)神經質性格神經質性格(neuroticcharacter)[2],是一種對自己無信心、對他人多懷疑、對環境充斥憂慮與不安的異常性格。霍妮認為,神經質性格的形成,乃是起因于在長期基本焦急的心理壓力下,個體為自身防御而發展出某些非理性的神經質需求(neuroticneed)她將所發現的10種神經質需求,按性質分為三類,每類代表一種性格:依從性格(compliantcharacter):指個體缺乏獨立,強烈需求他人的關愛,依賴他人情感支持的性格;在表面上是親近任,而在潛意識中卻是借依從消除焦急感。襲擊性格(aggressivecharacter):指個體對人持敵對襲擊態度,借以攻為守方略萊獲得他人的重視。離群性格(detachedcharacter):指個體不與人親近的性格;表面上是獨善其身,而潛意識中卻是對人際感情敏感,借離群以保安全。(3)理想化自我對自我的解釋,霍妮不采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層次的人格構造觀,而是將自我視為個人在生活經驗中所形成自我意象(self-image)。個人的自我意象代表他對自己的見解。她認為,由于個人生活經驗不一樣而有三種不一樣的自我意象:現實自我(actualself):指個人某時某地身心特性的綜合,代表個人的實際面貌。真實自我(realself):指個人也許成長發展到達的地步,代表個人人格發展的內在潛力。理想化自我(idealizedself):指個人脫離現實而憑空虛構的自我意象,代表個人企圖以否認的方式畫些其內心的沖突與焦急。理想化自我體現的方式是設想自己具有勝于他人十全十美的條件。簡述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機制的特點與作用。答:自我防御有三個特點:①防御機制的作用是防止和減輕消極的情緒狀態,防御機制不僅可以作用于焦急,也可作用與心理沖突和內在挫折;②大多數防御機制是通過對現實的歪曲起作用的,對多種事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③大多數防御機制在作用時,人們一般意識不到。作用:防止和減輕消極的情緒狀態。15.簡述弗洛姆的性格類型理論。四、綜合題:1.試述弗羅伊德理論對心理學的奉獻。答:(1)開創了無意識心理的研究(2)開拓了心理學學科的建設(3)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4)開辟了一條重視心理治療的新途徑(ps:想展開見P316)2.怎樣理解純科學心理學與應專心理學的沖突(構造主義)(機能主義)答:一、構造心理學回答的心理學是“什么”的問題,機能心理學處理心理學怎樣和為何,就是說,機能心理學不僅研究意識內容,還應研究意識是怎樣進行和為何進行。二、構造心理學是純科學,強調研究心理事實而不要先去考慮怎么用。機能心理學把心理過程看作是機體適應環境以滿足自身生物需要的過程,是“純科學”與“效專心理學”的區別。三、構造心理學是意識心理學,而機能心理學是研究心理關系的心理學。3.試分析構造主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有哪些共同與不一樣之處答:同:他們都是認為心理跟生理是有聯絡的,都試圖尋求跟心理過程有關的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