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皮膚病_第1頁
糖尿病與皮膚病_第2頁
糖尿病與皮膚病_第3頁
糖尿病與皮膚病_第4頁
糖尿病與皮膚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糖尿病與皮膚病糖尿病引起的皮膚改變皮膚增厚糖尿病患者的皮膚較正常人明顯增厚,主要分3個發展階:第一階段皮膚增厚不明顯,患者及醫生均未注意到。第二階段皮膚明顯增厚,累及手指、手部,表現為皮膚粗糙及硬皮病樣改變;從指關節的單個鵝卵石樣改變到糖尿病手部綜合征,即指背特別是指間關節背側皮膚增厚,關節活動受限;糖尿病手、足背皮膚增厚如手指硬化(皮膚極度增厚)可能預示視網膜疾病的存在。第三階段為糖尿病性硬皮病,這一階段比較少見,表現為背部皮膚明顯增厚。2020/11/32糖尿病性皮膚病糖尿病引起的皮膚改變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癥狀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2020/11/33糖尿病引起的皮膚損害常見,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如果僅考慮微循環代謝障礙及其對皮膚膠原蛋白的影響,幾乎所有糖尿病患者均有皮膚受累。糖與蛋白質連接使得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是其臨床表現的基礎,這些皮膚改變是糖尿病患者代謝障礙的反映。2020/11/34黃皮膚:糖尿病患者常有黃皮膚,但患者血中胡蘿卜素水平并不升高。黃皮膚可能由蛋白質糖基化終產物引起糖尿病引起的皮膚改變2020/11/35大血管病變: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很高,比非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及腦卒中更早。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也可出現在下肢,引起皮膚萎縮、毛發脫落、足趾溫度降低、趾甲營養不良、皮膚蒼白伴有色素斑。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癥狀2020/11/36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發癥之一。累及視網膜和腎血管的微血管病變可引起失明和腎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病變(如糖尿病足)可能主要是由微血管組織病理改變引起。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組織病理改變表現為毛細血管基膜增厚,該處PAS染色陽性,功能性微血管病變主要是微循環速度遲緩,引起微靜脈擴張,隨著糖尿病的控制可逆轉。臨床表現為視網膜靜脈擴張,面部發紅和甲周毛細血管擴張,是糖尿病的早期癥狀。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癥狀2020/11/37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的皮膚癥狀糖尿病皮膚病:糖尿病患者脛前的萎縮性色素沉著斑稱為糖尿病皮膚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皮膚癥狀,50%的患者出現該癥狀,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通常表現為不規則的圓形、卵圓形、境界清楚的淺表損害,數目不等,累及雙側,不對稱,無自覺癥狀,常被忽略。急性損害的組織病理學特點是表皮和真皮乳頭水腫,紅細胞外滲和輕度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慢性損害的特點是真皮上部毛細血管壁增厚,伴紅細胞滲出或含鐵血黃素沉積,鐵染色陽性,血管周圍可有漿細胞浸潤。2020/11/38皮膚色素性脛前斑2020/11/39色素性紫癜性皮病:是由于下肢皮膚淺表血管叢紅細胞滲出引起的一種病變。其特點為多發性棕、紅色小斑疹(胡椒粉樣),也可融合為棕、橙色斑片。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的皮膚癥狀2020/11/3102020/11/311紅皮膚和面部潮紅:紅皮膚和面部潮紅屬典型的微血管功能改變,面部皮膚發紅的程度取決于淺表靜脈叢功能性擴張的程度。高血糖癥易致微循環流速遲緩,受累的個體發生微血管功能性病變,表現為靜脈擴張。眼底和皮膚均可見到靜脈擴張。新發病者血糖控制后,擴張的血管可以恢復正常。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的皮膚癥狀2020/11/3122020/11/313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的皮膚癥狀甲周毛細血管擴張:與結締組織病引起的甲周血管改變不同,糖尿病患者為孤立的靜脈擴張,而結締組織病引起者為巨大的毛細血管或不規則擴大環。2020/11/314與微血管病變有關的皮膚癥狀丹毒樣紅斑:糖尿病患者下肢和足背出現境界清楚的紅斑,稱為丹毒樣紅斑。無發熱、血沉增快和白細胞增多。這可能是局部微循環受累引起的微血管功能性改變。2020/11/315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狀黃甲:糖尿病患者易患黃甲,而正常人中僅偶見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黃甲通常不是足癬所致,與糖尿病患者皮膚發黃相似,黃甲可能也是蛋白質糖基化的結果。表皮的角蛋白僅1個月后即脫落,而甲板的更替需要1年的時間。臨床上如要觀察黃甲是否由糖尿病引起最好觀察趾甲,因為大多數糖尿病患者有這種改變。最輕的改變為甲末端變黃或大拇趾甲呈黃褐色。明顯的改變為20甲均呈淡黃色。2020/11/316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狀糖尿病性水皰:糖尿病性水皰是極為罕見的皮膚癥狀,發生率約為糖尿病患者的0.5%,僅見發生于成人(40~77歲)的文獻報道,多見于病程較長和伴有腎病的男性患者。患者可在無炎癥的基礎上突然發生無痛性水皰,直徑約為數毫米至數厘米,好發于小腿伸側和足背,也可同時發生于手部和前臂,或單獨發生于手部。根據裂隙發生的部位,水皰分為3種類型。2020/11/317最常見的為自發產生的非瘢痕性水皰,常表現為指(趾)端內容清亮的無菌性水皰,少數發生在手足部、下肢和前臂伸側及側面,2~5周后自愈,但可在原發部位或其他部位重復發生。第2種包括糖尿病性出血性水皰,愈后留有瘢痕和萎縮,其裂隙發生在真、表皮交界處。第3種水皰為發生在日光暴露部位及日曬后的深色皮膚手部、下肢和手臂的多發性非瘢痕性水皰,免疫熒光和卟啉檢測為陰性,電鏡檢查示裂隙位于透明板。2020/11/3182020/11/3192020/11/320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狀類脂質漸進性壞死(NLD):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好發于20~50歲,80%為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生率為0.3%~1.6%,而非糖尿病患者則極罕見。NLD患者60%~65%確診為糖尿病,其余患者中約50%表現為糖耐量試驗及其他常規檢查異常,另外25%的患者有明確的糖尿病家族史,僅10%患者與糖尿病無明確相關性。NLD可先于糖尿病發生。因此凡有NLD者均應排除糖尿病。2020/11/3212020/11/322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狀獲得性穿通性皮膚病: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伴腎病者可發生獲得性穿通性皮膚病(APD),表現為具有穿通表皮的變性膠原和彈性蛋白的過度角化性丘疹,皮損直徑為2~10mm,常有一角栓,可發生同形反應,伴劇烈的瘙癢。皮損主要發生于腿部,也可見于軀干和面部。組織病理學表現為表皮過度增生,有明顯的海綿水腫,部分表皮呈杯形凹陷,內有大的柱狀角質栓,這種角質栓由含膠原和彈性纖維的顆粒狀物質及核碎片組成。2020/11/323糖尿病性黃色瘤:多見于重癥及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數日內以四肢神側、臀部為中心,迅速出現5~10毫米略帶紅黃色的小結節,與脂質代謝障礙有關。糖尿病引起的其他皮膚癥狀2020/11/3242020/11/325糖尿病相關性皮膚病黑棘皮病皮膚感染2020/11/326黑棘皮病黑棘皮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癥狀,其特點為對稱性、疣狀天鵝絨樣過度角化的斑片伴色素沉著,好發于腋窩、頸側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屈側,受累程度輕重不一,可從個別部位的輕度色素沉著和乳頭狀增厚,到整個體表包括黏膜、掌跖重度色素沉著和疣狀改變。黑棘皮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血漿胰島素水平升高所致的胰島素受體相對缺乏所致。2020/11/3272020/11/328皮膚感染糖尿病患者易并發感染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局部皮膚脫水、中性粒細胞功能障礙、皮膚細小血管損害、神經受累,以及抗體和補體功能低下所致,體液因素的參與,尤其在高血糖和酮癥酸中毒的情況下更易發生感染。2020/11/329細菌感染:在胰島素發現之前,糖尿病患者的膿皮病諸如癤病、癰、丹毒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常見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膚和黏膜感染的機率仍高于正常人。2020/11/3302020/11/331念珠菌感染:酵母菌感染最常見,2型糖尿病患者中陰莖龜頭及女陰受累很常見,陰道念珠菌病在女性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見。酵母菌感染可以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表現。2020/11/332陰道念珠菌感染: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最為常見的癥狀,外陰皮膚可有紅斑、抓痕,也可見膿皰;念珠菌性口角炎是糖尿病患兒常見的并發癥,偶見于成人,表現為口角皸裂,紅斑上有白色凝乳狀物質或口腔黏膜、上腭的白斑;手、足白念珠菌感染的發病率與非糖尿病患者無明顯差異,表現為手、足甲溝炎;指(趾)間白念珠菌感染通常累及3、4指間或4、5趾間,因這些部位常處于潮濕狀態;肢端念珠菌感染可表現為趾甲感染,表現為遠端甲呈黃色或白色,指甲增厚。2020/11/333龜頭念珠菌病2020/11/334藻狀菌感染:糖尿病患者下肢潰瘍,或手術傷口特別是下肢不愈合的傷口,可能有藻狀菌感染。當下肢潰瘍或傷口對治療無反應時,應考慮該菌感染,通過培養或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發現侵及血管的真菌。因糖尿病引起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更易發生深部真菌感染,如少見而嚴重的毛霉菌病。其特征性表現為鼻甲骨、鼻中隔及黏膜上的黑色痂或膿痂,未經治療者感染會蔓延至上頜骨、篩骨及眼眶,2/3患者會累及大腦。2020/11/335銅綠假單胞菌感染: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惡性外耳炎是一種少見而嚴重的外耳道感染。其特征性表現為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外耳道疼痛和溢膿。起病時常診斷為外耳道蜂窩織炎,但感染會沿著骨及軟骨間隙蔓延。腦神經也可受累,特別是面神經。50%感染者死亡。2020/11/336皮膚上的癬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發生手癬、體癬、股癬、足癬等癬病。糖尿病患者中足癬的發病率升高并不顯著,但須注意趾間的炎癥和糜爛易并發細菌感染,因此應積極治療足癬。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甲癬很常見,但治療更困難。2020/11/3372020/11/3382020/11/339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與皮膚自主神經病變運動神經病變感覺神經病變2020/11/340自主神經病變無髓鞘的神經纖維諸如自主神經在糖尿病患者體內可能首先受累。自主神經病變常表現為足部出汗障礙(通常為缺汗癥),偶爾伴有其他部位出汗過多。糖尿病出汗異常表現為雙下肢皮膚干燥,無汗或少汗,當環境溫度升高時,面部及上半身代償性出汗增多。甚至表現為交感神經截除綜合征,全身皮膚不出汗,充血發紅,有時咀嚼食物數秒后,頭面出汗,稱味覺性出汗。2020/11/3412020/11/342運動神經病變糖尿病性運動神經病變最常累及足部。臨床表現為骨間肌肉消耗引起的兩個主要運動問題:足部因負重而變寬、足趾向上,跖部的脂肪墊向前運動而使跖骨只有皮膚覆蓋。運動神經病變可突然發生,也可在數年內緩慢出現。糖尿病性運動神經病變幾乎均伴有感覺神經受累。隨著肌肉組織的不均衡及穿不合適的鞋類,足部的形狀會發生改變。2020/11/3432020/11/344感覺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常發生足部感覺神經病變,特別是長期站立者。臨床表現為從足趾開始的麻木及刺痛感,可以為趾末端的輕度麻木到嚴重的感覺缺失及神經性潰瘍,熱敏感度也下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