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_第1頁
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_第2頁
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_第3頁
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_第4頁
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及其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古斌權1,應霞玲2,陳若霞1,王揚軍1,張春芬3,沈健3(1.寧波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研究所315040;2.寧波市北侖區農業局315800;3.余姚市農業信息中心315400)摘要水葫蘆象甲對寧波地區10科12種作物的寄主專一性測定結果表明,在選擇性和非選擇性條件下,該象甲的幼蟲在植株間的轉移性極差,大多在被測植物上存活2?5天后死亡,成蟲則可能因氣溫等自然條件不同而在被測植物上存活10?62天,幼蟲和成蟲均不在被測植物上取食、寄生與產卵。象甲的成蟲取食水葫蘆葉片的正面葉肉、葉柄上部、匍匐枝與花柄表面形成取食斑,產卵于葉柄上中部;幼蟲寄生于葉柄海綿組織內,形成向下的寄生通道,并自葉柄基部鉆出在根表面糾集根毛化蛹;高齡幼蟲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明顯大于成蟲和低齡幼蟲。象甲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隨其群體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成蟲總量15頭/m2、幼蟲60頭/m2以下時,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不明顯;成蟲總量25頭/m2、幼蟲190頭/m2以上時,控制作用明顯增強;成蟲總量130頭/m2、幼蟲450頭/m2以上時,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達到頂峰,最終可使水葫蘆密度比對照減少52.69%,株高下降67.19%,單株葉片數減少29.42%,最大葉直徑減少41.33%,生物量減少64.82%,外觀上可見大量葉片枯黃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關鍵詞水葫蘆象甲;寄主專一性;控制作用;水葫蘆;水葫蘆Eichhornia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又名鳳眼蓮、水浮蓮、水荷花等,是原產于南美的多年生水生植物,世界十大害草之一。我國于20世紀初引進并作為豬飼料推廣種植,后逸為野生。目前其生長范圍已遍及我國17省,成為近年來危害最嚴重的災害性水生雜草。近年來寧波地區河流水葫蘆也大量發生,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為了長效安全地控制水葫蘆的危害,我們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引進了原產南美的水葫蘆的專食性天敵一水葫蘆象甲(Neo?鄄chetinaeichhorniae和Neochetinabruchi),用于水葫蘆的綜合治理。關于水葫蘆象甲的安全性,1970年以來國外已就其對世界200多種農作物的寄主專一性作過試驗[1-4],我國的丁建清、陳志群等也研究過其對中國24科46種農作物的寄主專一性[5],均得到了安全的肯定結果。為了明確其對寧波特有農作物的安全性,本文選擇了10科12種寧波特有、未經寄主專一性測定的農作物,進行了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寄主專一性測定,同時觀察比較了水葫蘆象甲不同蟲齡和不同群體量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結果如下。1材料與方法1.1材料水葫蘆象甲系飼養于露地水池的Neo?鄄chetinaeichhorniae和Neochetinabruchi的混合群體。水葫蘆植株系寧波地區河流中自然生長的水葫蘆植株。參試作物為寧波特有的、未經寄主專一性測定的10科12種作物(表1)。表1參試作物名錄科名 種名 學名禾本科水稻OryzasativaL.菱白ZizaniacaduciflororaHand.Mazz(Z.latifoliaTurez)莎草科藺草JuncuseffusesL.var.decipiensBuchen天南星科芋艿Colocasiaesculenta(L.)Schoot睡蓮科蓮藕NelumbonuciferaGaertn雨久花科水葫蘆Eichhornia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葫蘆科西瓜CitrullusvulgarisSchrad十字花科小白菜BbrassicachinensisL.落葵科木耳菜Basellarubra(L.)Schoot菱科菱角TrapataiwanensisL.旋花科甘薯IpomoeabatatasLam空心菜IpomoeaaquaticaForsskal藜科菠菜SpinaciaoleraceaL.1.2方法(1) 寄主專一性試驗選擇性試驗將上述各種作物盆栽成活后作為測食植物,和水葫蘆同置于3mX2mX1.5m網罩中,每處理于植株心葉部位葉面接水葫蘆象甲成蟲10頭,幼蟲5頭,不同植物隨機排列,重復3次。接蟲后每天一次觀察成蟲與幼蟲的趨性、取食、產卵及存活情況。非選擇性試驗將各種測試植物單獨栽培于直徑15cm的塑料花盆中,并單獨罩上直徑80cm,高60cm的網罩。每處理于植株心葉部位葉面接水葫蘆象甲成蟲10頭,幼蟲5頭,各處理隨機排列,重復3次,接蟲后每天一次觀察成蟲與幼蟲的趨性、取食、產卵及存活情況。(2) 對水葫蘆控制作用試驗在寧波市農科院實驗場自然河道內,攔一段面積為13mX45m長滿水葫蘆的河道,于2002年4月5日和6月5日均勻多點釋放經大棚繁殖帶有大量不同蟲態象甲的水葫蘆植株(表2)。釋放后,每周一次取均勻分布的6點,每點面積1m2,調查水葫蘆的群體密度與象甲群體發展動態;每點取10株水葫蘆植株調查水葫蘆個體發育情況和象甲對水葫蘆的寄生情況;每點取30株水葫蘆調查成蟲取食情況。表2試驗區水葫蘆象甲混合群體釋放密度及其蟲態結構釋放日期試驗面積釋放方式 釋放數量(頭) 象甲密度(月-日)(m2)卵幼蟲蛹成蟲合計(頭/m2)5一4585象甲及培養植株 13143464438774599010.245一6585一并釋放 240551907591170952416.28試驗結果2.1寄主專一性試驗在選擇性試驗條件下,被測植物與水葫蘆同時存在,水葫蘆象甲幼蟲在被測植物上存活2?5天后全部死亡,未發現有幼蟲在被測植物上取食和寄生,及在不同植株間轉移。成蟲則可因氣候條件不同在被測植物上存活10?62天,但同樣不在被測植物上取食、寄生和產卵。在非選擇性試驗條件下,只有被測植物沒有水葫蘆存在,水葫蘆象甲幼蟲也只能在被測植物上存活2?5天,不取食或極微量試探性試食(僅在木耳菜上發現一個小型斑點,但不能存活)。成蟲在被測植物上存活10?62天,不能正常取食與產卵(僅在長期饑餓后在菱白、青菜各發現過1個小型取食斑)。可見,水葫蘆象甲的幼蟲和成蟲的取食范圍僅限于水葫蘆植株,且只能在水葫蘆植株上寄生與繁殖(表3),不能在參試的10科12種作物上寄生繁殖。表3水葫蘆象甲對寧波地區主要農作物的寄主專一性測試科名植物種類非選擇性試驗選擇性試驗幼蟲成蟲幼蟲成蟲取食最長壽命(天)取食產卵最長壽命(天)取食取食產卵禾本科水稻一2一一12一一一菱白一2十一12一一一莎草科藺草一2一一10一一一天南星科芋艿一4一一10一一一睡蓮科蓮藕一2一一11一一一菱科菱角一5一一22一一一旋花科甘薯一4一一24一一一空心菜一4一一22一一一出'h尤?壬'1雨久花科水葫蘆十十十32十十十十十十67十十十十十十十十十葫蘆科西瓜小一3一一12一一一十字花科白菜一5十一47一一一落葵科木耳菜十5一一62一一一藜科菠菜一5一一42一一一注:"+++”表示“正常取食、產卵"-”表示“不取食、產卵”"+”表示“極微量試探性取食”#指試驗在8月份(25?36°C)進行,*指試驗在10?12月份(5?20C)進行;水葫蘆象甲成蟲最長壽命取兩次試驗中觀察到的最長壽命。2.2象甲不同齡期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水葫蘆象甲成蟲喜取食水葫蘆嫩葉正面的葉肉、葉柄上部、匍匐枝與花柄,表面形成大量取食斑,使植株光合面積減少并造成傷口,植株發育遲緩,葉柄變細,葉片變小;成蟲一般產卵于水葫蘆成長葉的葉柄中部(離水面10?20cm),并留下針頭狀產卵孔,一個葉柄上可出現多個產卵孔,每孔產卵1?6粒。幼蟲寄生于葉柄海綿組織內,隨蟲齡增加不斷向下取食形成蟲道,于4齡期到達葉柄基部后鉆出葉柄,并在植株表面糾集根毛化蛹。當幼蟲密度高時,同一葉柄可寄生多頭幼蟲,形成多條蟲道。這樣,易進水而導致植株腐爛,進而使水葫蘆植株的無性繁殖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停止產生分枝,葉柄腐爛,葉片干枯,植株逐步下沉。故象甲的高齡幼蟲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明顯大于成蟲和低齡幼蟲。2.3象甲不同群體量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象甲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隨其群體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首次釋放后8周內,成蟲總量15頭/m2、幼蟲60頭/m2以下時,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不明顯;處理區水葫蘆密度、株型、綠葉數和分枝量與對照區無明顯差異,成蟲取食造成的蟲斑葉比例也在25%以下,且斑點密度較低(表4)。第二次釋放后第6周(7月18日)開始,成蟲總量發展到25頭/m2、幼蟲190頭/m2以上時,控制作用明顯增強,水葫蘆株高比對照下降23.76%(表5),單株綠葉數下降22.58%,成蟲取食的葉片比例也增加到55.0%以上,蟲斑密度同時增加;第14周,成蟲總量130頭/m2、幼蟲450頭/m2以上,可發現大量高齡幼蟲聚集葉柄基部,象甲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逐漸到達頂峰;最終(11月18日)可使水葫蘆密度比對照減少52.69%,株高下降67.19%,單株葉片數減少29.42%,最大葉直徑減少41.33%,生物量減少64.82%,外觀上可見大量葉片枯黃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此后,隨著黃葉和死株腐爛下沉原來密布水葫蘆的水面出現有50%左右的空間;第20周以后,天敵群體隨氣溫降低而下降,水葫蘆的生長速度也逐步減慢,處理區的空白水面未出現新水葫蘆侵占,已被寄生的水葫蘆植株上僅出現少量畸形的芽狀分枝,未長出新的匍匐枝和分枝。表4試驗區水葫蘆象甲群體釋放后其密度與蟲態結構日)(0C)卵幼蟲蛹成蟲蟲斑葉(%)蟲斑密度5-1821.91±3.220.55±1.918.98±0.912.65±0.72.30±0.32.33±1.013.74±9.5低6-1826.65±3.922.85±0.981.33±0.559.98±0.514.23±0.412.38±2.821.30±1.9低7-1833.40±4.327.66±0.3195.46±5.5199.44±3.965.82±2.226.83±3.355.32±3.3中8-1832.60±1.626.45±1.1198.99±2.4343.10±2.9176.66±2.240.17±3.386.30±5.0高9-1826.65±1.423.97±2.8185.94±0.8474.58±1.4193.02±1.1132.5±6.398.88±6.7高10-1823.20±1.418.80±0.4104.04±1.1252.92±1.775.34±1.081.75±3.5100.0±0.0高11-1814.15±1.414.13±1.743.94±0.794.81±0.734.69±0.965.17±3.7100.0±0.0高表5水葫蘆象甲不同群體量對水葫蘆的控制效果日期氣溫(0C)平均水溫象甲密度(頭/m2)成蟲取食情況(月(0C)卵幼蟲蛹成蟲蟲斑葉(%)蟲斑密度日)5-1834.50±3.836.67±5.312.33±0.536.06±1.71.72±0.22.33±1.013.74±9.5低6-1861.00±2.957.33±4.620.83±1.442.77±2.95.00±0.312.38±2.821.30±1.9低7-18119.67±20.984.00±4.453.13±2.069.67±4.46.17±0.226.83±3.355.32±3.3中8-18121.83±9.197.25±3.562.20±5.496.70±1.86.00±0.440.17±3.386.30±5.0高9-18106.25±5.0120.0±11.169.52±3.4112.13±4.56.93±0.1132.5±6.398.88±6.7高10-1854.75±6.298.00±8.045.96±1.6106.77±2.66.53±0.481.75±3.5100.0±0.0高11-1846.25±4.097.75±7.134.04±0.8103.75±5.55.47±0.365.17±3.7100.0±0.0高3討論(1) 1970年以來,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埃及、肯尼亞、烏干達、津巴布韋等國先后利用200多種植物測定水葫蘆象甲的寄主范圍,發現它僅在水葫蘆上完成發育,屬專食性昆蟲[1?4]。中國農科院生防所和云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對國內有代表性的24個科46種糧食和經濟植物進行寄主專一性測定發現該象甲只為害水葫蘆,可安全用于水葫蘆的生物防治[6?7]。本研究利用10科12種寧波特有、未經寄主專一性測定的農作物進行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寄主專一性測定,再次證明水葫蘆象甲是一種高度寄主專一性的天敵昆蟲,幼蟲和成蟲的取食、寄生范圍僅限于水葫蘆植株,只能在水葫蘆上完成其生長發育過程。(2) 象甲寄生后,水葫蘆植株主要表現出株高、葉寬逐漸下降[6]。通過試驗比較發現,象甲成蟲主要取食水葫蘆葉片、葉柄上部、匍匐枝與花柄表面并形成取食斑,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和造成傷口;引起葉片和植株變小,直至大量葉片死亡、植株腐爛下沉的主要原因是幼蟲寄生于葉柄海綿組織內形成向下的寄生通道,寄生通道進水導致葉柄腐爛和植株生長點死亡,故水葫蘆象甲高齡幼蟲對水葫蘆植株的控制作用明顯大于成蟲和低齡幼蟲。(3) 采用成蟲釋放,從釋放水葫蘆象甲到獲得80%的控制效果一般需3?6年,最短時間為12個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放蟲點)[3]。浙江溫州的釋放點采用0.73頭/m2的成蟲釋放量進行試驗,經3年達到了90%的防效[6]。可見,象甲只有在發展到一定的群體量后才能對水葫蘆產生控制作用,其對水葫蘆的控制作用隨其群體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采用26.52頭/m2不同蟲態象甲連同其繁殖用的水葫蘆植株分兩次一同釋放的方式,于首次釋放后第4個月,象甲群體擴大到成蟲130頭/m2、幼蟲450頭/m2以上,第6個月達到明顯的防治效果:水葫蘆密度比對照減少52.69%,株高下降67.19%,單株葉片數減少29.42%,最大葉直徑減少41.33%,生物量減少64.82%,外觀上可見大量葉片枯黃折倒、小分枝死亡和植株下沉,象甲群體發展速度快,控制效果產生時間明顯提前。參考文獻JayathKP,NagarkattiS.HostspecificityofNoecheti?Wnabruchihustache(Coleoptera:Curculionidae)introducedintoIndiaforbiologicalcontrolofwaterhyacinth[J].En?鄄tomon,1987,12:385-390.DecloachCJ.CordoHA.LifecycleandbiologyofNeochetinabruchi,aweevilattackingwaterhyacinthinArgentina,withnotesonN.eichhorniae[J].AnnalsoftheEntomologicalSocietyofAmerica,1976,69(4):643-652.HarleyKLS.Theroleofbiologicalcontrol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