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課時)_第1頁
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課時)_第2頁
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課時)_第3頁
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課時)_第4頁
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課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1)交通工具的變化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參加淞滬鐵路通車典禮的一位記者在《申報》上寫文章說:“火車為華人素未經見,不知其危險安妥,而(乘客中)婦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聞搖鈴之聲”“又繼以汽笛數聲,而即聞作響聲者,車即由漸而快駛矣。坐車者面帶喜色,旁觀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視。”中國人對火車的反應中國人對火車有哪些反應?為什么會有這種反應?好奇疑懼或疑懼支持或反對人們接受新事物有一個逐步接受的過程。思考: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哪些變化?交通方面--傳遞信息方面--自行車、出租汽車、公共汽車、輪船、火車等。開始使用電報、電話。驛站和民間信局郵政方式轉變清末開始采用,民國時期,逐漸發展起來。

電報在中國

1879年,李鴻章在大沽口炮臺與天津之間架設了一條長約40英里的軍用電線。此后,李鴻章又以從俄國發電報到上海,數萬里之遙只需用1天時間,但電報從上海轉送到北京,相距不過2000里,路上卻花了10天的時間。以此為例子,清政府批準修建電報線,1880年,全長3000里的津滬電線開始籌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1884年,貫穿蘇、浙、閩、粵四省的第二條電報干線也已竣工,不久清朝的電報總局從天津遷到上海。進入19世紀90年代,電報線路不僅遍及內地,而且架設到了新疆伊犁,中俄邊境的塔城及西南的昆明等邊遠地區。“德律風”--電話問題:1.還有哪些日常用品稱呼的來歷類似電話。三明治、白蘭地、維他命、沙發、麥克風、霓虹燈、卡通片等。2.為什么近代以來的許多科技發明都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二、頭腦中的變化清末逐漸改變;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以后,更加顯著。民主思想逐漸進入人們的頭腦教育制度的改變清末,科舉考試被廢除。1912年中國初中課程表修身國文外國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理化法制經濟圖畫樂歌體操手工家事(女)園藝(女)縫紉(女)1.當時學生的學習內容同過去和現在各有什么不同?2.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1.1912年的初中學生的學習內容與過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廢止讀經講經,必修手工、樂歌等課程;有些課程,如修身仍使用文言文??傮w而言,課程內容既有文化類,又有體育和藝術類,課程設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2.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科舉制培養出來的是封建統治下的盲從者和擁護者,而近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