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臺的空間發展_第1頁
論古臺的空間發展_第2頁
論古臺的空間發展_第3頁
論古臺的空間發展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古臺的空間發展

“黨是山的最高黨,所以叫黨。”。”上黨位于山西東南部,至隋代上黨郡改稱為潞州,明朝嘉靖年間取“長治久安”之意,改為長治。伴隨恒古長存的歷史足跡,這里留下了許多的古建筑,并且是中國古戲臺分布最密集的區域,據統計,目前尚保存著宋、金、元、明、清時代的戲臺計有3000多座,而宋、金、元時代的戲臺還主要集中在山西的長治、晉城兩市組成的古上黨地區,約占全省的60%左右,現存2000有余。有村必有廟,有廟必有戲臺。神殿象征著“禮”,戲臺標志著“樂”,而無樂不成禮,這是中國人建廟的大忌。隨著戲曲表演藝術的提高,演出場地的不斷擴大,古戲臺的位置、大小、功能、裝飾也在發生改變。神廟殿宇宏闊威嚴,泥塑、木雕栩栩如生,戲臺樣式豐富,有單檐歇山頂、重檐歇山頂、還有十字歇山頂等,建造樣式都十分講究,而在整個戲臺的演進過程中,上黨地區的戲臺發展應該是走在最前沿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黨是我國古代戲曲的發源地之一,戲臺作為其空間載體同樣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二是上黨是“煤炭之鄉”,燒磚制瓦十分方便,陽城等地的琉璃燒制業也十分興盛,為修廟蓋戲臺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根據對時代的考量,宋金時期在山西的神廟之中,已有專門用于舞戲表演的戲臺空間。本文主要選擇了四座在空間發展上具有代表性的戲臺作為分析對象。從表述順序上依次代表了古戲臺在上黨地區的四個建筑空間發展節點:從當時的歌舞戲還是以敬神為主的獻樓,變成戲臺空間功能開始逐步完善的獻亭,再從正殿面前的獻亭發展成正殿對面的倒座戲臺,乃至標志著向獻戲于神和娛樂大眾雙重功能轉變的山門戲臺,直至鼎盛時期發展出主要以娛樂大眾為主的競技性對臺和三連戲臺。從獻神到娛人甚至“高臺教化”,獻神戲曲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戲臺也為此在空間上發生了改變。一、耳之母神堂廟獻亭九天圣母廟坐落于長治平順縣東河村村西的土丘上,是全國僅有的三座九天圣母廟之一。其中的獻亭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國第一座舞亭類建筑”,據《潞州潞城縣三池里東圣母仙鄉之碑》中記載“命良工再造北殿創建舞樓”,說明獻亭的初創時間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是目前國內古代建筑中有關戲臺歷史的最早記錄,這對于戲臺建筑的研究來說彌足珍貴。九天圣母指的是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兒,道教師祖李耳之母,也就是說九天圣母廟是一座道觀。廟里以圣母殿為中心,該殿同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建。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八椽,較完整的保存了宋代原貌。在大殿過廊前,有一個大亭子,即為獻亭,又稱為“佾舞亭”。“佾”是西周時期樂舞方陣行列單位,據記載,天子可享八佾,也就是八八六十四列的方陣,諸侯為六,大夫為四,士用二。而九天圣母是幾佾已無法得知。廟內現存宋、元、明、清碑刻20有余,都集中放在了“佾舞亭”內,上面刻著的文字,不是記載某朝重修、增建,就是某代進行了修繕,只有一通明崇禎五年的石碑上記載著“自晉唐以來千有余載”。廟宇整體南北較短,東西較寬,呈長方形狀。獻亭坐北朝南,四面開敞,前后分別與山門、圣母殿緊緊相挨,獻亭頂角檐與正殿和山門的頂角檐相互參插,呈‘勾心斗角’之勢。其作用主要為娛樂神靈,又因獻亭的東西兩側皆有面積很大的院地,也同時兼顧了娛樂大眾的作用。獻亭為磚木結構廡殿頂,通長8.5米,進深4.3米,下層高3.3米,呈長方形坐落于1米高的青石臺基之上,靠山門向設有踏跺。亭身四周設用16根抹角砂石方柱支撐。檐部斗拱單抄四鋪作,梁架為六架椽通達前后用二柱。值得一提的是該獻亭的廡殿頂部分。廡殿頂在古代建筑中是等級最高的殿頂形制,主要用于宮廷建筑以及大型寺院、道觀等。直至明清,也只有皇家和孔廟才能使用。可見九天圣母在當時民眾心中的地位。二、金大定十五年二郎廟倒座鬼魅鬼魅造園高平市寺莊鎮王報村二郎廟的始建年代不詳,坐落在王報村北面的一座山頂上,是一坐北朝南的狹長四合院,因神殿里供奉的神仙曾塑有三只眼睛,所以推測供奉的是楊戟。從山腳下仰望,能看到它巍峨嚴整的院落形態還有那倒座戲臺漂亮舒展的飛檐。所謂倒座戲臺,是指其坐落于正殿的對面,不偏不倚的面對正殿的主尊。戲臺在寺廟中的這種布局,在中國非常常見,也是古代戲臺的主要構造形式,說明當時的戲臺雖然還是以供神酬神所用,但也兼備了娛樂大眾的功能。二郎廟這倒座戲臺的青石臺基上提字“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月有三日”證明其創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戲臺結構簡練,修建在高一米有余的須彌座青石臺基上,深廣均為一間,平面呈正方形,使用面積約為19立方米,臺上除了樂隊,只能容納2-3人在臺上表演,十分緊湊。單檐歇山頂,山面向前,由四根雄壯古拙的圓木柱支撐,柱高約為3米,柱下還有半米高與柱等粗的石基,檐額高為35厘米。上面的額枋十分粗碩,頂內無藻井,全用斗拱支撐屋面,而斗拱簡樸,出昂平緩,檐角高高挑起,畫出優美的曲線,使這座結構簡單的戲臺頓時有了靈氣。戲臺出了正面外的三面皆用磚石墻封閉,后墻就是二郎廟的南外墻。臺下的須彌座構造也很簡單,上下部分都是用砂巖條石砌筑,連同中間的束腰部分的石獅子頭一起都已被風化的圓潤模糊不清。須彌座上幾處用青石料制作的線刻裝飾圖案保存的較好,內容也基本能夠辨認清楚,上面有蓮花,牡丹和化生童子之類的紋飾,正面右下角提字修建年份,距今已有830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戲臺之一了。而根據其面積的大小,說明當時常演的劇目題材體制不大,主要是表演滑稽戲或是民間秧歌,可見當時的戲曲發展也還很不成熟。三、門車臺的建筑是座臺階“府君廟”在上黨地區有很多,供奉皆為崔玨。崔玨,唐貞觀年進士,于貞觀7年開始任長子縣令。在上黨地區任官期間深得民心,為百姓謀求了諸多福利,在其卸任后,當地百姓為其建廟立祠,希求崔玨能繼續保這一地的平安。僅山西東南地區就有20座府君廟,現存13座。中村位于長治市郊區白兔鄉,過去以從商為主。府君廟坐北面南,整個廟宇為兩進兩偏布局,共有房屋65間,供奉神靈三十六尊。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八是當地的廟會,期間會在府君廟的山門戲臺上大戲三天。山門戲臺也是倒座戲臺的一種,是倒座戲臺發展后的產物。因戲臺功能從酬神向娛人轉變,原先的倒座戲臺因面積小,地基低等原因無法向更多的人展示戲曲內容,于是祖先設計出了騎跨在山門之上,下面供行人出入,上面供演戲的戲臺,這也是上黨古戲臺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稱之為山門戲臺。這樣的建筑形式對于民眾來說無論是視角還是聲音都更加適合享受戲曲帶來的娛樂。府君廟的始建年份不詳,據府君廟的管理人員講山門戲臺與正殿應于同一時間修筑。山門戲臺通寬10.7米,包括明間寬4.5米,后臺寬5.8米,其中前臺3.6米。圓柱通高2.65米,戲臺臺面離地2.15米。一層中間門洞高2.0米,寬1.85米,兩側門洞寬1.65米。耳樓面闊5.6米,進深4.8米。山門戲臺為灰脊筒瓦的歇山頂,鴟吻、脊獸、垂獸等俱全,均為早些年修繕更換。臺上有兩鼓凳礎的圓石柱,柱頭上做有大額枋,額枋雕有牡丹喜鵲,明間雕為象鼻形態,次間雕作騰云飛龍。柱頭出斜栱,整個斗拱雕作龍形,耍頭處雕為龍首。臺上有多扇刻有古人詩詞的木質槅扇,上下場門的上方分別雕刻有“出將”、“入相”,正中匾額題字“蓬萊仙閣”,皆為近年更換。后臺的后墻部分開有東西對稱的兩圓窗,利于彩光。山墻兩側各有一門,可入東西兩側耳樓。東西耳樓作化妝準備所用。上下戲臺均靠移動梯,沒有固定的踏跺。戲臺下方有方形門洞,作為廟門。舞樓楹聯:小舞臺可家可國可天下,尋常人能文能武能鬼神;一曲陽春喚醒古今夢,兩班面目演盡忠奸情。府君廟整體保存完好,并且因為到現在仍然在使用,所以盡管多處因修繕被改變了部分面貌,也并未感到十分遺憾,畢竟建筑的使命就是一直被使用。四、真澤宮三連臺隨著時代的更迭和戲曲的發展,戲臺空間在原先的基礎之上也發生了改變。戲臺建筑由原先的一廟一臺,出現了對臺、一廟多臺等娛樂性更強的競技戲臺。逢年過節,有的地方往往同時邀請兩個戲班,相互“打對臺”,唱對臺戲———在兩個相鄰的戲臺上,各有一個戲班演出,一爭高低。而對臺戲對演出戲臺的要求也就發生了改變,需要在同一場區有兩個連接或相鄰且平行高的戲臺。在上黨地區之前也有,但是被后人拆掉了其中一個。這種舞臺在今天是難以一見真貌了。壺關縣樹掌鎮神郊村的真澤宮戲臺是上黨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三連戲臺。真澤宮于明萬歷二年移建于此,整體空間為三進院,由南朝北依次分布著山門、舞樓、正殿、寢殿、圣公母殿。三座山門戲臺皆為懸山頂三間,呈一高二低,一大二小對稱之勢,二座小戲臺分別連接大戲臺與兩側的望河樓。正大戲臺柱高3.5米,寬6.7米,兩邊的小戲臺各高3米,寬同為6.7米。其中大戲臺下層用二根方形須彌座方柱礎石柱,上層為無柱礎的圓木柱,戲臺邊緣裝有木質高約20厘米的護欄。柱頭兩側裝有精雕細琢的立式雀替,柱頭為耍頭螞蚱頭。臺上后部有高約1米的后臺。民間和有關史記都有記載關于三連臺的演出方式,即中間大臺專供大戲,而兩邊的小戲臺主要供民眾請小戲班演出以還愿。且院內另建有九間看樓,可以想象出當年演出時熱鬧非凡的場景。同時也印證了戲臺功能已經發生了由神向人的轉變,且娛樂功能特性顯著。五、古臺階建筑的一般形態在這片古老的熱土上,先人們在遇到疾病、干旱等困難時,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的庇佑之上,這也就解釋了山西地區為何在古代建有如此之多的廟宇與戲臺。數不勝數的戲臺在數千年中衍生出了不同的空間形態,它們形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