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外感熱病理論新進展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屬醫院肺病科張興彩1第1頁PARTONE序言請在此處添加詳細內容,文字盡可能言簡意賅,見到那描述即可,無須過于繁瑣,注意版面美觀度。2第2頁中醫內科熱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疫病和內傷發熱病因病機、診斷辨證治療、轉歸預后及其預防一門學科。中醫熱病學建立在溫病學、傷寒論學基礎上,但又與之不一樣,在于其更強調臨床診斷規律。3第3頁概念外感熱病,是指感受外邪(包括疫邪)而引發以發熱為主證一類疾病。古人稱之為“傷寒”(后世稱之為“廣義傷寒”),即《素問》所謂“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后世又將其分為“傷寒”(又稱“狹義傷寒”)和“溫病”兩大類。4第4頁外感熱病是一大類病癥,它包括了當代醫學所說大部分傳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猩紅熱、病毒性肝炎、痢疾、腸炎、流行性出血熱、腸傷寒、SARS和禽流感以及將來也許出現熱病等等5第5頁第一部分中醫外感熱病理論歷史沿革6第6頁臨床癥狀《素問·熱論篇》明確指出:“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提出熱病者必有外邪侵襲,方能考慮為熱病,同步也指出了發熱是熱病主要癥狀。《素問·骨空論篇》:“??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熱論篇》:“??頭項痛腰脊強,??身熱目疼而鼻干,??胸脅痛耳聾,??腹滿而嗌干”,《傷寒雜病論·太陽病脈癥并治》對此進行了闡發,“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7第7頁辨證論治自《內經》成書以來,外感熱病專著及專篇有978部,其中秦漢時期至清代約543部;民國時期(1912~1949年)91部;當代(截至2023年)約344部。公開刊登論文不勝枚舉。8第8頁辨證辦法六經辯證衛氣營血辯證三焦辨證9第9頁
1.六經辨證理論奠定了外感熱病辨治體系基礎《素問·熱論篇》謂:“三陰三陽,五臟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10第10頁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確立外感熱病六經辨治體系,沿用至隋唐此前,成為診治一切外感熱病大綱。11第11頁分陰陽六經辨證論治,實為八卦學說在外感熱病過程中靈活應用。一陰一陽謂之道,三陰三陽,天道、人道、地道融合立體思維,能恒動地分析外感熱病發生、發展和轉歸全過程。12第12頁《素問·熱論篇》“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難經·五十八難》“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一樣”《傷寒論》實為傷于外邪之論。內涵溫病,溫疫。13第13頁外邪一般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腑入臟,由實到虛,正氣來復則為由陰轉陽外感熱病為邪正相搏過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轉變過程,疾病不一樣階段病位、病性、病情及發展趨向不一樣。14第14頁扶正祛邪是治療大法。外感初起,祛邪即可達安正(病由于本,癥狀為標);后期正氣大傷,扶正即因此祛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少陰病有三急下,扶正難求一時而效,無糧之師而求背水一戰,拼搏祛邪,急則治標也。15第15頁中醫病由于本,癥狀為標,診治外感熱病非常重視審證求因。然祛邪是在調整皮肉筋骨、經絡臟腑、衛氣營血功能失于生理常態中進行,有顯著時向性,即不一樣步期祛邪重點、祛邪方式不一樣,需靈活應變,故非單純性祛邪。16第16頁八綱為中醫辨證論治關鍵要領“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陰陽總綱太陽主表,少陽半表半里,陽明主里,三陽偏邪實,內連腑不一樣;三陰皆主里,偶有經絡病,一般為虛、為寒,內連臟有異。三陽病皆有經腑之分,三陰病亦有經臟之別。17第17頁六經合病、并病與傳變外感疾病傳變是否,關系著下列幾個原因:如正氣強弱,感邪輕重,治療得當否,以及患者體質差異及有沒有宿疾等。疾病是否傳變要據證而變,不可拘于日數與六經次序。18第18頁傷寒六經辨證是外感熱病綜合模型,它以三陰三陽等六個層次表述了熱病過程階段性,模擬了病因、病位、正邪消長,包括了病程傳變轉歸,具有辨證論治實踐意義。
19第19頁
2.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辦法建立,出現外感熱病辨證辦法分歧20第20頁金元劉河間、王安道開創了傷寒與溫病辨別,但辨證辦法仍未掙脫傷寒束縛。清代葉天士《溫熱論》及吳鞠通《溫病條辨》創建了溫病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成為外感熱病學中與傷寒六經辨證并駕齊驅獨立辨證理論,三者共同組成了外感熱病辨證辦法。21第21頁寒溫兩派劇烈爭鳴,傷寒學派主張用六經辨證指導溫病證治,溫病學派則強調病因有寒溫之異,辨證則有六經、衛氣營血及三焦之別,從而出現了外感熱病辨證辦法分歧。時至今天,寒溫分論理論仍在指導著臨床外感熱病辨治。22第22頁3.融會寒溫辨證專著問世,統一外感熱病辨證體系嘗試23第23頁清代寒溫融會期,代表專著有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吳坤安《傷寒指掌》、楊栗山《寒溫條辨》及雷少逸《時病論》。俞根初其著雖以傷寒命名,但寒溫兼收并蓄,采取六經為綱,明辨衛氣營血和三焦,融會寒溫辨證,既不屬于溫病學派醫家,也不屬于傳統傷寒學派醫家,他以六經氣化理論為辨證大綱,熔鑄寒溫于一爐,初步建立了一套能較全面地辨治多種外感病體系。24第24頁4.近當代外感熱病辨證辦法民國時期:《丁甘仁醫案》,《醫學衷中參西錄》建國后25第25頁3熱病治則治法治則方面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素問·熱論篇》:“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靈樞·熱論篇》:“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26第26頁3熱病治則治法治療辦法《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素問·熱論篇》:“未滿三日者可汗之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27第27頁辛溫解表法《素問·熱論》主張以汗、泄兩法治熱病,主要是為了宣瀉郁熱。《素問·氣憤通天論》“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而發汗除了能夠用針刺和膏摩之外,主要是服用溫熱性質藥品來取汗。《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所云:“刊登不遠熱,攻里不遠寒”;“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唐代王冰注云:“汗泄故用熱不遠熱,下利故用寒不遠寒”;“故發汗者,雖熱生病夏月,及差亦用熱藥以發之。”28第28頁由此可見,秦漢之前用熱藥發汗解表是一條基本標準。
29第29頁辛溫解表法《傷寒雜病論》用辛溫解表方藥治療表證“當解表”、“當發汗”,非“當散寒”“當辛溫”。嚴立禁忌癥和適應癥,法度森嚴,十分謹慎;除陰虛血傷、酒客陽虛諸證忌用發汗之外,還囑以少許次服用服藥后要溫覆取汗,啜熱稀粥以助藥力,而不愿多用熱藥;并示意“取微似汗出”,中病即止,無須盡劑,恐傷陽耗陰變生它證;詳細論述過汗、誤汗所造成各變證、壞病,凡溫針、火劫取汗,皆視誤治……30第30頁辛溫解表法辛溫解表方藥發汗治療表證有效,但其法度不易掌握,有偏失,便成弊端。晉唐以來醫家開始謀求安全、更有效解表方藥。31第31頁辛涼解表
宋代韓祗和:“傷寒乃伏陽為熱”學說,發汗解表全不用仲景方藥,而是按不一樣溫熱時節自制辛涼清解之劑,開辛涼解表之先河。
“蓋太平之人,飲食動作過妄而陽氣多,若用熱藥刊登,則必變成壞病,故參酌力輕而立方也。”——
“治世”當用辛涼。32第32頁辛涼解表法張子和《儒門事親》云“解利傷寒、溫濕熱病,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時,人多靜逸,樂而不勞,諸靜屬陰,雖用溫劑解表發汗,亦可獲愈。及天下多故之時,熒惑失常,師旅數興,饑饑相繼,賦役既多,火化大擾屬陽,內火即動,外火又侵,醫者不達時變,猶用辛溫,茲不近人情也。”——“亂世”當用辛涼。33第33頁辛涼解表法龐安常、朱肱:在仲景麻桂方中加入石膏、知母、葛根等寒涼藥品,辛溫變辛涼,古方新用。王履:“法也,方也,仲景專為即病之傷寒設,不兼為不即病之溫暑設”。反對麻黃湯、桂枝湯中加入寒涼藥,治療春夏季節溫熱病。34第34頁辛涼解表法劉完素:“寒主閉藏,而腠理閉密,陽氣怫郁不能通暢,怫然內作,故身熱燥而無汗。”“非謂伏其寒氣而變為熱也。”“六經傳變,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自制清解之方,天水散、雙解散,忌辛溫發汗,倡辛涼清解,旗幟鮮明,對世后有較深影響。35第35頁天水散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稱為六一散。組成:滑石粉、
甘草。雙解散:益元散合防風通圣散。36第36頁一樁公案——“圣散子”與蘇東坡37第37頁38第38頁圣散子組成寒:麻黃、細辛、附子、吳萸、良姜。風:防風、藁本、獨活。濕:蒼術、厚樸、藿香、豬苓、澤瀉、半夏、石菖蒲、茯苓、白術、草豆蔻。其他:芍藥、甘草、柴胡、枳殼。39第39頁透達膜原法吳又可:瘟疫病早期疫邪伏于膜原,陽氣郁而不達。病邪雖欲出于表,但不能用辛溫解表麻黃湯、桂枝湯治療,不然易傷營衛之氣。由于疫邪不在里,下之只會損傷胃氣,不能驅除病邪。透達膜原,使深伏于膜原邪氣潰散,離開膜原——達原飲。
40第40頁達原飲【主治】溫疫或瘧疾,邪伏膜原證。憎寒壯熱,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發無定期,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舌苔垢膩,或苔白厚如積粉。(本方常用于瘧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腦炎屬溫熱疫毒伏于膜原者。)【組成】檳榔、厚樸、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41第41頁清熱解毒法喻嘉言:清解在里郁熱。三焦用藥,“上焦如霧,升逐解毒;中焦如漚,疏逐解毒;下焦如瀆,決逐解毒。俟其營衛既通,乘勢追拔,勿使潛滋暗長于未盡之時。”42第42頁代表方劑清瘟敗毒飲:生石膏、生地、烏犀角、生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丹皮。升降散:白僵蠶、蟬蛻、姜黃、川大黃黃酒,蜂蜜43第43頁瀉下法外感邪氣進入體內,深入臟腑之后,與體內宿食糟粕、痰濁水飲、瘀血積滯等凝聚在一起,妨礙陽氣通行輸布,郁蒸化熱,蒙蔽清竅,擾亂神明。當此之時,不用攻逐瀉下之劑,邪毒沒有出路,郁熱難于清解,治療難于奏效。44第44頁瀉下法熱結于里: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血熱互結:桃核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水熱互結,痰飲與熱互結:十棗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小陷胸湯45第45頁吳又可《瘟疫論》重視瀉下法使用“蓋不知黃連苦而性滯,寒而氣燥,與大黃均為寒藥,大黃走而不守,黃連守而不走,一燥一潤,一通一塞,相去甚遠。且疫邪首尾以通行為治,若用黃連,反招閉塞之害,邪毒何由以瀉?病根何由以拔?既不知病原,焉能以愈疾耶。”
46第46頁葉天士:重視下法在溫熱病過程中主要性,“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成里結。里結于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能夠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47第47頁
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焦辨證治溫病,既重視上焦郁熱宣散,也十分推崇張仲景三承氣湯,并將其深入發展為增液承氣、宣白承氣、牛黃承氣等有效方劑,使瀉下在清解體內郁熱過程之中作用更為完善。48第48頁4預防與調理強調未病先防,調養正氣。《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歷來”,《素問·評熱病論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調理方面,指出合理飲食有助于調理及復發治療,如《素問·熱論篇》:“??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谷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49第49頁第二部分中醫外感熱病理論當代發展50第50頁由于時代變遷,社會經濟生活發展變化,人類疾病譜也隨之不停變化,新疫苗開發研制使人類對傳染性疾病控制能力越來越強。不過,生態環境不停惡化和人與自然關系不協調發展,引發了新型傳染病出現。如2023年春發生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屬于疫病范圍,其給中醫熱病學研究提出了新課題。51第51頁本體治療截斷扭轉理論熱瘀證診斷理論益氣法應用溫涼并用解表法祝味菊五段論三期二十一候溫熱病辨證法三維立體辯證法以八綱為主體統一方案五期辨證法以正邪為綱統一外感熱病辨證有機之邪和無機之邪伏氣學說毒邪致病理論體質原因及”從化”問題外感病內傷基礎診斷和辨證辦法研究病因病機創新治療理論研究進展建國后,伴隨中醫事業繁華,中醫外感熱病學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52中醫外感熱病理論進展52第52頁一熱病病因病機創新新病因病機學說建立是不停豐富辨證論治辦法基礎。在傳統六淫七情致病原因基礎上,闡發新病因病機,能夠促進醫學不停發展。53第53頁1毒邪致病理論54第54頁姜良鐸以為,凡是對機體有不利影響原因,無論這種原因起源于外界或體內統稱為毒。以人體為界,起源于身體之外有害于身體健康物質,歸于外來之毒范圍。如外感六淫之風、寒、暑、濕、燥、火等,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大氣污染,農藥、化肥對食品污染,均為外來之毒。起源于體內有害健康物質歸于內生之毒范圍。55第55頁內生之毒起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指機體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代謝廢物,由于其在生命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產生,因此是內生之毒主要起源,也是機體排毒系統功能紊亂時存留體內危害人體健康主要原因;二是指那些本為人體正常所需生理物質,由于代謝障礙超出其生理需要量而轉化為致病物質成毒,如血糖、血脂過高;三是指本為生理性物質由于變化了其所應存在部位也成為一種毒,如胃液是人體正常消化液,當進入腹腔引發腹膜炎時,也歸于內生之毒。疾病發生發展與“毒”在體內存在是否有直接關系。毒存體內對人體危害,就是破壞了人體陰陽平衡狀態,使之轉化為陰陽失調狀態。根據存于體內之毒性質、數量以及機體功能狀態決定了疾病輕重緩急。56第56頁2伏氣學說57第57頁人體外感六淫伏于體內不即刻發病,過后方發之病稱為伏氣病;所伏之邪稱為伏邪或伏氣;論述伏氣病理論即稱為伏氣理論或伏氣學說。按病因學分類,伏氣病屬外感范圍,因其感而不發,過后方發,故與一般外感病又有所不一樣。58第58頁伏氣學說在疑難病癥診斷中發揮指導作用。吳又可《溫疫論》指出,溫疫之邪侵入人體后,伏于半表半里之膜原,疫邪從膜原向表里傳變,或“內侵于府”或“外淫于經”,針對這一特有病機和發病特點,提出了宣透膜原、透邪外出治則。當代醫學許多病,從病因和臨床特性方面與伏氣病確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部分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乙腦、流感;過敏性疾病:蕁麻疹、過敏性紫癲、過敏性哮喘等;本身免疫性疾病:風濕病、類風關、紅斑狼瘡、腎炎、Ⅰ型糖尿病;部分慢性炎癥:呼吸道、泌尿道慢性炎癥、病毒性肝炎。利用伏氣學說對這些病進行研究,或許對這些病中醫治療有一定啟示。59第59頁3外感病內傷基礎60第60頁姜良鐸以為,外感熱病與內傷病證間有著非常密切關系,二者互相影響,結識外感病內傷基礎,對于外感病辨治具有主要意義。無內傷外感熱病多呈典型通過,易于診斷治療;而有內傷基礎時外感病則在病因病機、證候演變、轉歸預后等各方面體現出特異性,這一理論提升了外感熱病辨證水平和臨床療效,并幫助臨床醫師正確評定疾病轉歸預后。61第61頁二診斷和辨證辦法研究62第62頁1三期二十一候溫熱病辨證法董建華提出三期二十一候溫熱病辨證規范,將急性外感熱病分為表證期、表里證期、里證期三個階段二十一種證候進行辨證,熔寒溫為一爐,吸取多種辨證辦法精髓,是外感熱病學辨證規范化重大進展。63第63頁2三維立體辨證辦法劉蘭林寒溫融會地納入外感熱病證譜多種證候,提出病期、病性及病位外感熱病三維辨證辦法,綜合分析外感熱病證候與病理,以全面適應外感熱病辨證。(1)辨病期:病期是指在外感熱病前后連續發展過程中,伴隨正邪雙方詳細態勢不一樣,體現為很多性質互異病理階段。詳細分為表證期、氣分期、營血期、正衰期、恢復期。(2)辨病位:外感熱病病位幾乎能夠包括所有臟腑、經絡、組織等,大體分為邪在肌表,邪在半表半里,邪在臟腑,其他病位。(3)辨病性:外感熱病病證性質包括到人體正氣狀態、病邪屬性及邪正相爭整體反應,大體有虛實屬性,寒熱屬性,六淫屬性,其他病邪屬性。64第64頁三治療理論研究進展65第65頁祝味菊本體療法66第66頁無機之邪和有機之邪五段論本體療法外感熱病病因:有機之邪:主因細菌等微生物無機之邪:誘因六淫外邪人體寒熱體現,并不是由于邪有寒熱之分,而是人體對病菌反應強弱不一樣。開始抵抗—太陽抵抗不濟—少陽抵抗太過—陽明抵抗不足—太陰少陰最后抵抗—厥陰人體對于外來損害,具有“自然療能”發熱是人體抗病反應維持有助于療病“善溫”,清除有害于人體“亢溫”6767第67頁1.病因主因:細菌等微生物(有機之邪)
誘因:六淫外感(無機之邪)人體寒熱體現,并不是由于邪有寒熱之分,而是人體對病菌反應強弱不一樣。因此,用感受寒邪還是熱邪來辨別傷寒還是溫病已無必要。
68第68頁
2.五段辨證: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同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后之抵抗。
69第69頁太陽傷寒:為人體對于邪毒開始適度之抵抗
診視之要:外觀表機之開合,內察正氣之盛衰。“誘因但治其反應,主因必去其病原”,若無祛除病原之特效專藥,則時時扶持其抗力,維護其自然療能,亦可令正勝而邪卻。70第70頁少陽傷寒:為人體對于邪毒抵抗連續不濟,未能協調也,但正氣有可勝之潛力
其成由于內有障礙,臟腑功能不能自由發揮。
71第71頁,陽明傷寒:為人體對于邪毒之反應失之過激也
其成因:體實氣盛之人,抵抗太過一也;非寒而溫,未虛而補,應汗失表,宜攻失下二也。72第72頁太陰、少陰傷寒:同為人體對于邪毒抵抗不足,其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或困于痼疾,或傷于新病,其素秉虛弱則一也。久服寒涼,濫于攻下,發汗過多,傷于藥品,致陽氣日困,心用日衰二也。73第73頁厥陰傷寒:最后之抵抗.
74第74頁“太陽傷寒,重在和陽;少陽有礙,重在通陽;陽明太過,重在抑陽;太陰、少陰不足,重在扶陽;厥陰逆轉,重在潛陽”。75第75頁3.治療人體對于外來損害,具有“自然療能”。中醫治療標準,包括除去損害(攘外),和保衛本體(安內)兩方面。直接滅邪、間接驅毒,所謂祛邪療法,它目標針對“病”。所謂本體療法,包括增加體力,排除障礙,調整偏勝,解除痛苦,它目標針對“人”,幫助人發揮自然療能。76第76頁祝氏“五段”之說,其立論重視體質內因,強調因人而異,抑亢扶怯,使之符合機體自然療能,提升其本身免疫能力,其治則首重陽氣抗邪作用。77第77頁
姜春華截斷扭轉理論
78第78頁姜春華姜氏·毒邪致病理論病由毒生外來之毒內生之毒代謝障礙代謝廢物生理性物質變化位置病原微生物六淫外邪大氣污染化肥農藥等早用苦寒攻下重用清熱解毒及時涼血化瘀對于溫病必須抓住早期治療,無須因循等候,必要時能夠早期截斷衛→氣→營→血傳變。當代黃星垣專家等提出“邪毒致熱說”:以為溫病(含溫疫)毒寓于邪,毒隨邪入,熱由毒生,毒不去則熱不除,變必生。治須緊緊抓住解毒一環,并落實于治療全過程。7979第79頁以為治療急性熱病要重用清熱解毒,早用苦寒攻下,及時涼血化瘀,經臨床實踐證明能夠提升療效,扭轉病勢,阻擋病邪深入,是治療理論重大突破。80第80頁治急性病貴在早期截斷。強調截病于初,采取“迎而擊之”之法,一方面能夠控制病邪蔓延深入,另一方面能夠避免正氣過度損耗。若因循失治,則病邪步步深入,進逼五臟而致病情惡化。81第81頁熱瘀證診斷理論82第82頁瘀血是溫病過程中一種主要病理變化,一般以熱毒與瘀血結合形式存在,形成熱瘀證。伴隨對溫病營血分病理實質研究深入,對溫病熱瘀證形成、體現、實質和治法原理結識取得了一定進步,提升了溫病證治水平。83第83頁清氣化瘀法、涼營化瘀法、涼血散血法、清氣涼血化瘀法、通下化瘀法、養陰化瘀、益氣化瘀法、清心開竅化瘀法、涼肝息風化瘀法、化痰破滯通瘀法等化瘀十法。84第84頁急性外感熱病治療中益氣法應用85第85頁氣是機體實行防御功能主要物質基礎,起到護衛肌表、防邪入侵或與邪抗爭主要作用。“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已指出疾病發生有內因、外因。正氣盛衰是內因,邪氣強弱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是疾病形成主線規律。86第86頁在外感熱病治療中,積極應用益氣扶正藥有四方面作用:可激活或調整感染宿主免疫功能,對清熱解毒等祛邪藥作用發揮具有積極意義;可迅速廓清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清除致熱源;可避免外感熱病由表向里傳變,扶助正氣,祛除邪毒;可補氣救脫,解除危候。外感熱病誤治或病勢進展易出現痙、厥、閉、脫等危癥。如熱病極期,熱毒太盛正氣不足,正不勝邪,會突發熱勢驟降、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等正氣暴脫之危候,應急予益氣回陽固脫。87第87頁
溫涼并用解表法88第88頁
溫涼并用治療外感熱病,始于張仲景《傷寒論》之桂枝二越婢一湯,其后很多醫家用之,臨床多有治驗。在治療時,單純辛涼則汗出不透,單用辛溫,常汗出熱不解,而溫涼并用則風寒風熱能夠兩解。治療外感熱病,在辛溫劑中配辛涼之品,既可散郁熱,又防溫燥太過;辛涼劑中配辛溫之品,既可散寒郁,又防涼遏太過,郁伏外邪,溫涼并用,是謂兩全。89第89頁以分期法統一以其他辯證辦法統一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辯證八綱辨證臟腑氣血辯證魯美君,姜德友.外感熱病同一輪值探討.中醫藥信息.2023,25(1):7-9無論對于臨床應用還是基礎教學,統一外感熱病辨證辦法是非常必要。9090第90頁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慢性期太陽病衛分證陽明病、少陽病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臨終前期衰竭期恢復期病原體侵入機體非特異性免疫機制抵抗不出現癥狀急性期反應反抗原特異性應答開始一系列非特異性癥狀發熱是急性反應期最顯著標志局部炎癥灶形成全身炎癥反應加重一系列病理過程太陰病厥陰病少陰病典型急性感染過程結束
李同憲,李月彩.中醫外感熱病學與當代感染病學兩大理論體系可相融性探討9191第91頁李同憲,李月彩.中醫外感熱病學與當代感染病學兩大理論體系可相融性探討9292第92頁第三部分中醫對部分熱病結識和診斷治療進展
93第93頁一中醫對流行性感冒結識和診斷治療進展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人類面臨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臨床體現為發熱、頭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腸胃不適,早期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等其他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鑒別診斷困難。流感能加重潛在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發繼發細菌性肺炎或原發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多種慢性病或者體質虛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現嚴重并發癥,病死率較高。94第94頁流感屬于中醫學“感冒”、“外感熱病”范圍,是由于六淫、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以風邪為主因,風邪雖為六淫之首,但不一樣季節往往與其他當令之時氣相合而傷人,一般以風寒、風熱二者多見。若四時六氣失常,如《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云“春時應暖而反寒,夏時應熱而反冷,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即非時之氣夾時行病毒傷人,則更易引發發病,且不限于季節,病情較重,往往互為傳染流行。流感可按照熱毒證、濕熱證、熱毒壅肺證等證候進行辨證論治。95第95頁二中醫對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結識和診斷治療進展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RAS)是由冠狀病毒引發一種具有顯著傳染性、可累及多種臟器系統特殊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臨床上以發熱、乏力、頭痛、肌肉關節酸痛等全身癥狀和干咳、胸悶、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癥狀為主要體現,部分病例可有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胸部X線檢查可見肺部炎性浸潤影,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不高或減少,抗菌藥品治療無效是其主要特性。重癥病例體現顯著呼吸困難,并可迅速發展成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96第96頁SRAS符合《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同”論述,屬于中醫學“瘟疫”、“熱病”范圍。其病因屬疫毒之邪,由口鼻而入,以發熱為首發癥狀,伴極度乏力、干咳、呼吸困難。起病急,病情重,傳變快,主要病位在肺,亦可累及其他臟腑。其基本病機為邪毒壅肺、濕痰瘀阻、肺氣郁閉、氣陰虧虛。積極應用中醫藥早預防、早治療、重祛邪、早扶正、防傳變能夠取得良好防治效果。SRAS可按照疫毒犯肺證、疫毒壅肺證、肺閉喘憋證、內閉外脫證、氣陰虧虛證、痰瘀阻絡證等證候進行辨證論治。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 保險科技引領下的數字化便捷服務新模式
- 2025年中國雙組份玻璃漆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分段加壓水洗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凈氣型通風柜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冷凍雞胸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絲潤煥白凝乳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4-2025公司項目負責人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解析答案可打印
- 粗毛紡梳理機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仿瓷制便器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校園安全常識測試題卷
- 建筑用玻璃ccc標準
- 新版PFMEA自動判定
- 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眼科門診病歷
- 高考閱讀理解(main-idea)(課堂)課件
- 有限元分析研究匯報課件
- 境外貨物管控應急預案方案
- 江蘇省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標準
- 公司報廢申請單
- 高新區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